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弊端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有争议]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二辩稿

尊敬的主持人,评委老师,观众朋友,对方辩友,大家好,随着2021年3月1日刑法修正案的生效,关于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或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严重残疾的,经最高检核准追诉的,应该承担刑事责任,刑事责任的降低已经是毋庸置疑的现实,作为法律人,我们更应该看到刑事责任降低对整个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我方认为,刑事责任年龄的降低,利大于弊首先,之前关于14周岁的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是在1979年出台的,迄今已经过去了43年,这43年,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最早的写信交流,到传呼机,大哥大,小灵通,诺基亚,再到现在的智能手机,手指一点便可知天大事,抖音,快手等平台青少年用户激增,他们信息接触的渠道越来越多,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都较40年前提高不少,现在有些不满14岁的孩子体重和身高甚至能够超越成年人,故刑事责任的降低,可以更好的为未成年人树立做错事就要受罚的社会准则,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其次,当今社会校园霸凌的新闻层出不穷,不满14周岁的恶性杀人事件也偶有报道,刑法应当是守卫社会底线的法律,却成为未成年人的犯罪的保护伞,刑法的社会功能已然出了问题,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便是对已发生问题的修正,对方辩友可能会说,目前不满14周岁的恶性犯罪毕竟是小概率事件,但是,不能因为他小概率我们就忽视他,任何事件的发生,背后一定有深层次的原因,法律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保护,而不是惩罚,但是我们不能为了保护少数人的利益,而为社会带来更大的隐患,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更像是一个警钟,提醒我们生理已然成熟,但心智还不是那么健全的未成年人,杀人犯法,犯罪当罚。
最后,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刑事责任年龄的降低,并不是所有犯罪年龄全部下调,而是针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这种主观恶意较大的犯罪年龄下调,同时是否追诉需要经过最高检的核准,这恰恰提现出刑法在对待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处理的谨慎性,同时未成人保护法的修订,积极调动社区,学校,医院对未成年人校园霸凌的联动,恰恰说明了未成年犯罪的严峻性,刑法作为国之重器,不能擅动,但它守的是社会的底线,教育意义相比其他法律,作用更大,刑不可擅用,然警钟长鸣,故我方认为,降低刑事责任,利大于弊!。
论刑事责任年龄

论刑事责任年龄论文摘要一、为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是否应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逐年上升,未成年人初始犯罪年龄越来越低。
为了打击未成年人犯罪,有人提出应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来遏制未成年人犯罪。
如果将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作为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一条途径,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一种短期行为,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扩大打击范围,将会使更多的未成年人被列入刑法追究的视线,受到刑法的调整。
因此,仅靠修改刑法的犯罪年龄来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则是扩大了刑法特殊预防的功能,这不仅对整个社会不利,而且对于未成年人今后的成长也极为不利,可以说,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做法只是一种消极的行为,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刑事责任年龄的认定(1)书证(2)被告人供述及证人证言(3)鉴定结论(4)未查清的分情况处理三、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人的刑事责任范围(1)新刑法规定中的问题(2)解决途径四、关于我国新刑法相关规定存在的问题及可行性的建议(一)该款规定的罪名与相关罪名的包容问题(1)强奸罪是否包括奸淫幼女罪(2)抢劫罪与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罪(3)贩卖毒品罪与走私、运输、制造毒品罪(二)非该款法定罪名的犯罪的加重情节包含上述法定犯罪行为的处理(1)强奸罪与拐卖妇女儿童罪(2)故意杀人罪与绑架罪(三)解决途径关键词:刑事责任年龄; 未成年人犯罪; 年龄认定; 责任范围存在问题及建议一、为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是否应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据报道:“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逐年上升,未成年人初始犯罪年龄越来越低。
以江苏为例,10至13岁年龄段的低龄犯罪占到70%.”由于他们都不到刑事责任年龄,往往对法律肆无忌惮。
为了打击未成年人犯罪,有人提出应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来遏制未成年人犯罪。
确定什么年龄开始负刑事责任,是刑事立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因为刑事犯罪责任年龄是追究刑事责任的主体要件之一。
从我国的刑法规定来看,将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二是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刑法规定的八类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为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三是不满十四周岁的人不管实施何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刑罚根据分析及其司法适用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刑罚根据分析 及其司法适用
总第 344 期
专题研究 Zhuan Ti Yan Jiu
专题: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司法适用问题
主持人语:郭开元(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为应对低龄未成年人实施的严重暴力犯罪问题,《刑法修正案(十一)》(2021年3月1日生效)将 刑事责任年龄个别下调至十二周岁,确立了三个实体法上的要件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程序。 为了准确地理解和适用上述要件和程序,策划了本专题。第一篇文章分析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刑罚根 据,从报应论、一般预防论和特殊预防论阐释追诉低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司法适用问题。第二篇文 章探讨低龄未成年人犯罪核准追诉中“情节恶劣”要件,参考司法实践和借鉴国外的经验,阐释对情 节恶劣要件进行把握时必须赋予充分的裁量权,并遵循未成年人司法的基本要求。
任年龄降低至12周岁的情况下,“恶意补足年龄 规则”对于限制追究低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具 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依照现行刑法规定,已满十二周岁不满 十四周岁的人,即便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 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 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也应当在经最高人民 检 察 院 核 准 追 诉 后 , 方 追 究 其 刑 事 责 任 。“ 犯 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 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 是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的前提,具备报请 核准的前提并非均应予以核准。最高人民检察 院核准追诉不仅是程序性规定,而且蕴含了实 体性规定,即最高人民检察院应当从实体上把 握是否具有核准追诉的必要性。刑法没有明文 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实体标准,本 文认为核准追诉标准可以参酌“恶意补足年 龄”规则来把握,即只有在现有证据已经充分 证明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明确知 道自己行为的性质并对此具有控制能力的情况 下,方可核准予以追诉。换言之,已满12周岁 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并非绝对推定有责任能 力,而是根据个案予以判断。即使行为人犯故 意杀人或者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 忍手段致人严重残疾且情节恶劣,如现有证据 表明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性质缺乏明确的辨认 控制能力,则应以“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为 由不予核准追诉,以此限制低龄未成年人犯 罪的追诉范围,实现个案正义与社会正义的 平衡。
当今中国,应当还是不应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辩论赛 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当今中国,应当还是不应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辩论赛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一辩(正方辩词):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首先,我们要明确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必要性。
根据现行法律,中国刑事责任年龄为14岁,而与此相比,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刑事责任年龄都普遍高于14岁。
然而,事实上,我们必须承认14岁以下的少年也可以做出严重违法犯罪行为。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少年犯罪者的回归社会的机会。
其次,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可以为发现和预防少年犯罪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年龄较小的少年犯罪往往滑过了法律的漏网,无法承担刑事责任。
这给犯罪分子们提供了便利,他们可以逍遥法外,再次威胁社会安全。
通过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我们能够及早介入,及时给予适当的教育和辅导,帮助他们远离犯罪道路。
最后,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能够提高社会的安全感。
年龄较小的少年犯罪所犯下的罪行可能同样令人震惊,但因他们年幼而不能承担刑事责任,社会会对此感到愤怒与不满。
这种感觉会导致对法律的信任和社会秩序的动摇。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将能让犯罪者受到应有的惩罚,增加社会对少年犯罪问题的认知,推动社会对法律的尊重和维护。
总而言之,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举措。
我们相信,通过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社会利益,更好地保护和教育少年犯罪者,促进社会和谐与安全。
谢谢!二辩(正方辩词):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们正方认为,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是必要的,我们会从社会转型期的特殊性、国际视角和司法教育角度来阐述我方的观点。
首先,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个时期相对而言,法制建设相对滞后,青少年犯罪呈现出高发态势。
而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可以加强对于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引导。
特殊时期需要特殊对待,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可以更好地保护青少年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
其次,国际视角是我们认识这个问题的重要角度。
目前,很多国家已经将刑事责任年龄上调至16岁甚至是18岁。
对刑法修正案调整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商榷

对刑法修正案调整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商榷刘宪权*石雄M【内容摘要】《刑法修正案(十一)》增设已满12周岁未满14周岁的人对故意杀人与严重的故意伤害 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规定,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关于调整最低刑事责任年龄问题的争议焦点始终停留在 问题表面,很难形成统一定论。
设置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本质上是一个立法问题,应当回归立法机理,从刑事 政策、刑法解释学与立法技巧三个方面反思其调整的合理性。
降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有违对未成年人特殊 保护的刑事政策,且不能实现刑法解释学的体系自洽。
“一刀切”的立法形式更具有现实可行性。
【关键词】刑事责任年龄责任能力刑事政策刑法解释学立法技巧引言近年来,低龄未成年人恶性暴力犯罪事件屡见报端。
2020年4月,安徽省郎溪县13岁的杨某某杀 害堂妹杨某婷后抛尸;2019年7月,宁夏永宁县12岁的苏某用木板击打6岁的亲戚李某某致其死亡;2019年3月,江苏省建湖县13岁的邵某因不服管教,将其母杨某杀害;2019年1月,湖南省涟源市13岁的严某灵持刀捅伤同班同学贺某涛,送医抢救无效后死亡。
这些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低龄未成 年人因不满14周岁而无法得到刑事制裁的事件,引发了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
由此,业内有关降低最 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为回应民众关切,《刑法修正案(十一)》修改了关于最低刑事责任 年龄的规定,即在特定情形下,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也应当负刑事责任。
毋庸置疑,立法对社会 关切迅速作出反应,体现了我国刑法“以人民为中心的温度”。
®然而,刑事立法绝不仅仅只要回应“民意”,还需要科学而严谨的理论分析论证。
对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应否降低的问题,我国刑法理论界一 直颇有争议,各种观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鉴于此,本文拟在深人分析学界各种观点的基础上,将目光 拉回到设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立法机理,以探讨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修法是否具有合理性。
一、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调整之争理论界关于调整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争议,大体存在“降低说”“维持说”和“补足说”三种观 点。
试论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降低

试论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降低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广泛关注。
刑事责任年龄作为判定未成年人是否承担刑事责任的重要标准,其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和社会公共安全。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降低问题,分析现行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利弊,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降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以期为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法律体系,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益参考。
二、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理论基础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所必须达到的最低年龄。
它是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高度关注。
对于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降低,其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从生物学和心理学角度来看,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信息获取的便捷,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成熟速度普遍加快。
他们更早地接触和理解社会,更早地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从科学角度讲,适当降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有其合理性。
从法律公平性和正义性的角度出发,每个人都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虽然未成年人在法律上享有特殊的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完全逃避法律责任。
特别是在一些严重犯罪中,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他们应当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再次,从预防犯罪和改造罪犯的角度考虑,通过设定合适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可以对那些严重违法的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和惩罚,以防止他们继续犯罪,同时也可以对其他未成年人产生警示作用。
从国际法的角度看,我国降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也符合国际社会的普遍趋势。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不断调整其刑事责任年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降低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
它既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结果,也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预防犯罪和改造罪犯的重要举措。
当今中国,应该还是不应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当今中国,应该还是不应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反方辩词一辩:尊敬的主持人、评委老师、各位观众朋友们:我们认为,在当今中国,不应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
首先,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会给未成年人带来长远的负面影响。
未成年人的心智与思维发展尚未成熟,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诱导,容易被犯罪团伙利用。
如果将他们纳入刑事责任体系,将会给他们的未来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其次,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也容易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未成年人的认知能力相对较弱,对于社会规则和法律的认识有限。
一旦将他们纳入刑事责任的范畴,很可能会引发更多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极大地增加社会治安风险。
这对于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最后,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也会对现有的法律体系带来挑战。
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凝聚力,它是根据社会发展和风险评估而设立的。
现行的法律体系在确定刑事责任年龄时已经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如果随意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将会动摇已有的法律基础,给司法系统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变数。
因此,我们坚决反对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我们应该保持现有的刑事责任年龄,寻求更有效的预防和教育措施,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健康成长的机会。
谢谢大家。
反方辩词二辩:尊敬的主持人、评委老师、各位观众朋友们:我们认为,在当今中国,不应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
首先,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会破坏未成年人的专门保护机制。
现行的法律体系建立了未成年人独立的审判机构和特殊的司法程序,以保障未成年人依法受到保护。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将导致未成年人直接面对成人法律制裁,剥夺了他们受到特殊保护的权利。
其次,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也会给已有的教育体系和社会资源带来巨大压力。
如今,我国教育资源分配和发展仍然存在不均衡的问题,社会福利也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改善。
如果将未成年人纳入刑事责任年龄,将需要更多的法官、检察官、辅导员等专业人员来处理案件和提供教育、纠正行为,这无疑将给有限的教育资源带来更大的压力。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必要性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必要性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涉及到青少年的心智发展、社会影响以及法律体系等多个方面。
目前,不同国家对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设定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国家认为青少年不具备完全的刑事责任能力,因此将刑事责任年龄设定在较高的年龄,而有些国家则认为青少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刑事责任能力,因此将刑事责任年龄设定在较低的年龄。
在这种情况下,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认知与界定必然会在社会中引发一系列的争议与讨论。
本文将围绕着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必要性展开讨论,分析当前的相关情况,探讨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可能影响,以及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可能效果。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可以更好地保护青少年的权益。
青少年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其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思维方式与成年人有所不同,因此可能无法充分理解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以及其所涉及到的法律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刑事责任年龄设置得过高,青少年在犯罪行为时可能会因为自身的认知能力不足而无法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导致过重的法律制裁或者无法及时介入帮助,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可以更好地保护青少年的权益,避免他们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青少年是社会中的脆弱群体,他们的行为与思维方式可能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刑事责任年龄设置得过高,一些犯罪行为的青少年可能会因为无法及时得到有效的引导与帮助,而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产生一定的影响。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减少一些犯罪行为的青少年对社会的不利影响,为社会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青少年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行为上的问题或者错误。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刑事责任年龄设置得过高,青少年可能会因为无法及时得到有效的引导与帮助,而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一定的伤害,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论刑事责任年龄之降低--《以刑法修正案(十一)》为切入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21年第1期论刑事责任年龄之降低-《以刑法修正案(十一)》为切入点王梓刘梦婷(云南大学法学院,云南昆明650000)摘要:《刑法修正案(十一)》调整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将已满12周岁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故意杀人和严重故意伤害行为纳入刑法调整范围的规定,固然具有一定的正当性和必要性,然其也并非不容置疑。
降低刑龄造成了惩罚主义与保护主义间的冲突,并加剧了未成年人犯罪中的违法性认识困境;刑事责任年龄的下调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刑法目的实现也不具有当然有效性;终而凸显出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所引发的本质性问题在于现行刑法体系对未成年人犯罪治理和权益保护的应对不足。
同时,未成年人犯罪具有的复杂样态,决定了犯罪治理无法仅通过刑法惩罚功能地发挥来加以实现,故宜采用构建和完善专门教育矫治制度和社会支持体系的进路。
关键词:刑事责任年龄;未成年人保护;刑法修正案近两三年来,未成年人恶性犯罪案件频发,其中引发全国性关注和讨论的案件就有数十起之多。
例如;2018年12月,湖南省一名12岁小学生持刀将自己的母亲杀害。
不足一年,大连13岁男孩杀害10岁女童案发生。
2020年5月27日,陕西蓝田县一小学的四名男生将一名13周岁女生拖到男厕所轮流实行性侵。
⑷这些骇人听闻的恶性案件不仅引起了普罗大众和法学界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广泛关注,更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不断挑战着公众对低龄犯罪的容忍底线,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众对社会安全和自身幸福的危机感。
因而,在刑法层面上,意图通过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来规制青少年犯罪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
为了推动刑事立法与时俱进,积极回应人民的关切,2020年12月26日,《刑法修正案(十一)》由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相较于修改之前,修正案规定在特定情形下,经特别程序,对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作个别下调。
具体而言,是在刑法第十七条中规定:对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的,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应当负刑事责任。
当今中国应该VS不应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当今中国应该VS不应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反方一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大家好!我们反方认为,中国不应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刑事责任年龄的设定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而不是为了保护罪犯。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只会让更多的未成年人涉入犯罪,这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发展都是不利的。
其次,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并不能解决犯罪问题。
真正需要解决的是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
如果我们只是把刑事责任年龄降低,而不去解决根本问题,那么犯罪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最后,我们需要考虑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发展。
未成年人的认知和行为能力还不够成熟,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诱惑,因此他们需要更多的保护和指导。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会让未成年人面临更大的压力和不良影响,这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综上所述,我们反方认为,中国不应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
反方二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大家好!我作为反方二辩,我要强调的是,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并不能解决犯罪问题,反而会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首先,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只会让更多的未成年人涉入犯罪。
未成年人的认知和行为能力还不够成熟,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诱惑,因此他们需要更多的保护和指导。
如果我们把刑事责任年龄降低,那么未成年人面临的诱惑和压力会更大,犯罪的风险也会更高。
其次,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并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
犯罪的根源在于社会和家庭的问题,如果我们只是把刑事责任年龄降低,而不去解决根本问题,那么犯罪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我们应该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加强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和管理,让未成年人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最后,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还没有成熟,他们需要更多的保护和指导,而不是更多的惩罚和压力。
如果我们把刑事责任年龄降低,那么未成年人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和不良影响,这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当今中国不应该降低刑责年龄(一辩稿)

当今中国不应该降低刑责年龄谢谢主席评委,在场的各位观众和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方的观点是当今中国不应该降低刑责年龄。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规定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不满十四周岁是无责任能力年龄阶段。
而当今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民族文化素质不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今天我方评判的标准是,降低刑责年龄在当今中国的国情下,能否解决犯罪低龄化问题。
基于此,下面我将代表我方从如下三点进行论述。
第一,降低刑责年龄,并不对应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由当今中国国情我们可以看出,国民教育程度并不深,且较多人法律意识淡薄,而大量实证数据和研究表明,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根源是家庭监护、学校教育、社会治理出现了问题。
例如,在未管所服刑的未成年人中,多来源于残缺家庭或者留守、流动、闲散、流浪等失学失管无业的群体,曾深受网吧、酒吧、歌厅等娱乐场所的负面影响。
心理学、社会学、神经科学和行为学等研究表明,未成年人的心理具有易感性、易变性。
因此,只要教育和干预得当,绝大多数问题未成年人的行为或心理偏差可以得以矫正。
而试图用量刑标准,来解决一个因为教育不作为和社会管理缺陷形成的社会症结,这不是法律能做到的。
12岁的犯罪,所以降到12岁? 8岁的犯罪,所以降到8岁?不从根源解决,当今中国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暴力化、团伙化的问题永远不会得到根治。
第二,降低刑责年龄对我国而言,是一种终极且非必要的解决方案。
根据《反家庭暴力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全社会有义务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完善的成长环境。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做的远远不够。
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教育,应该由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推动,先行介入,真正做到“预防在先”。
家庭教育给予了孩子最初的熏陶,也是伴随孩子成长时间最长的,家庭教育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对孩子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启发孩子的智力发展,注重家庭教育是从本源上解决犯罪低龄化的方法之一。
当今中国,是还是否应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当今中国,是还是否应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一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同学,我代表反方辩论队第一辩,请允许我以反方的立场发表我的观点。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涉及到对未成年人的惩罚和教育问题,我们认为现行刑事责任年龄设置是科学合理的,不应轻易调整。
首先,根据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表明,未成年人的大脑发展还不成熟,缺乏理性思考和判断力,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行为冲动易受控制。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会使得一些青少年过早地卷入犯罪活动,并且缺乏理智思考后果,进一步加深他们的犯罪行为。
其次,在社会成员责任共同体中,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对他们的行为负有一定责任。
如果过早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将使得监护人在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和监管时更加迟缓,未能尽到履行应有的职责。
这导致未成年人在犯罪行为中可能免于一定程度的追责,容易产生道德以及法律上的混乱。
最后,我们应注重完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教育机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
通过加强校园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的努力,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远离犯罪的引诱,避免违法乱纪。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不应该降低。
我们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完善教育机制上,让未成年人远离犯罪,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谢谢!二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代表反方辩论队的第二辩,我将就降低刑事责任年龄问题再次陈述反方的观点。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人的自然发展规律。
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未成年人在思维、判断和意志形成等方面不如成年人成熟。
他们对于社会规则和道德法则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较低,因此不应与成人一样对其行为做出同等的法律负责。
其次,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将可能导致道德风险的扩大。
年龄较小的未成年人对于犯罪行为的危害性和后果认识较为有限,容易受到其他不良分子的利用。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会增加青少年参与犯罪的风险,从而使社会治安问题进一步恶化。
如何看待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年龄降低

区域治理RULE OF LAW如何看待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年龄降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研究生二大队 周少波摘要:全国人大常委会降低了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由原来的14周岁下调到12周岁,即现在年满12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一定的犯罪行为就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这一变动将会有效遏制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并促进全社会增强对未成年的教育管理。
但要消除未成年犯罪土壤仅仅是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还不够,还需全方面的努力与改进。
关键词:刑事责任年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中图分类号:D6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33-0060-0002一、法条对刑事责任年龄的具体规定我国在1979年制定的第一部刑法将14周岁定为刑事责任年龄,这一年龄也契合世界上较多国家的法律规定,因此40年过去了,这一年龄首次下调。
但《刑法修正案(十一)》对降低未成年刑事责任年龄持严谨态度,规定了严格的追责标准。
针对12周岁至14周岁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形式只有犯故意杀人或者故意伤害罪,入罪的标准是以上两种行为导致了人死亡或者是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
在程序上也加以了限制,即需经过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
同时《刑法修正案(十一)》将16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刑罚外的处罚方式进行了修改。
由原来的“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修改为“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刑法修正案(十一)》对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和16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刑罚外处罚方式的修改,并进一步加大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打击力度,但也随处体现对刑罚处罚的限制,从而避免了打击面过宽。
二、刑事责任年龄修改的影响(一)有效打击未成年犯罪行为随着社会经济水平高速发展,教育水平也不断提高,中小学生教育更早更全面,很多发达地区的中小学生更是有“小大人”的心智水平,能初步认识犯罪、理解犯罪。
各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下,犯罪低龄化现象对世界各国来说都是一个迫需解决的问题。
当今中国,应当还是不应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当今中国,应当还是不应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很高兴能够在此向大家阐述我反方的立场——中国不应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
在当今社会,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不仅难以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也无法实现有效社会控制和预防犯罪的目标。
首先,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会损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与正常成长。
犯罪行为处罚的本质是为了惩罚和教育,但未成年人由于心智发展尚不完善,往往难以理解自己的行为后果和承担法律责任的重要性。
过早地将他们纳入刑事责任体系,可能会导致对其心灵的伤害,并引发长期的心理问题。
其次,降低刑事责任年龄难以实现有效社会控制和预防犯罪的目标。
犯罪是一种社会问题,不仅需要通过法律手段进行惩罚,还要关注背后的社会原因。
将过早的责任归咎于未成年人,无助于解决造成犯罪的根源问题。
相反,我们应该加大对未成年人教育的力度,提供更多的心理辅导和社会关怀,以培养他们正确的行为意识和道德观念。
在现实层面上,目前中国的社会治安问题还不容忽视。
不少犯罪行为往往是由成年人的影响和利用所导致的。
如果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可能面临更多未成年人被犯罪分子利用的风险。
这不仅会对未成年人个人造成伤害,也会对整个社会治安带来更大的隐患。
综上所述,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对于当今的中国来说,并非一个明智的选择。
我们应该更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通过加强教育和社会关怀来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这才是真正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谢谢!辩论赛反方辩词二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是反方的二辩,我将继续为大家详细阐述,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对于当今中国并不合适。
我们认为保持现行刑事责任年龄的设定是更为明智的选择,原因如下:首先,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容易导致未成年人的滥用。
仅考虑到个别未成年人的成熟程度,而忽视社会整体情况以及刑法立法的稳定性,容易引发误伤的结果。
如果对未成年人实施过重的刑事责任,将不仅对他们个人的未来产生长远影响,也可能给社会带来更大的负担。
对刑事责任年龄下调的理解和看法

对刑事责任年龄下调的理解和看法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在犯罪行为发生时,法律规定的最小年龄,这
个年龄一般是用来判断未成年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和判决刑罚。
目前
我国刑事责任年龄为 14 岁,但近年来,一些人提出了下调刑事责任
年龄的观点,认为 14 岁过大,应该降低到 12 岁或更低。
对于刑事责任年龄下调,我认为应当全面地考虑其减少未成年犯
罪的作用和未成年人的成长情况。
首先,未成年人的认知和责任能力
与成年人有较大差异,他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外部环境和成长经历的影响,刑事责任年龄下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未成年人犯罪,避免他
们走上犯罪道路。
其次,刑事责任年龄的下调必须要考虑到未成年人的成长和教育。
未成年人的认知和责任能力存在差异,有些犯罪行为可能是无意识的
或者因为未成年人对行为后果不太清楚。
因此,下调刑事责任年龄需
要更加注重向未成年人宣传教育和法律知识,帮助他们增强自我保护
和法律意识。
另外,刑事责任年龄的下调还要充分考虑社会安全因素。
如果刑
事责任年龄过早下调,可能会对社会安全产生负面影响,更多未成年
人可能会参与犯罪,等待社会的将是更大的危险。
综上所述,刑事责任年龄下调需要综合考虑未成年人的认知与责
任能力、成长教育和社会安全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下调可
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保障未成年人的安全与权益;另
一方面,下调也需要完备的法规和教育措施,避免犯罪现象进一步升级,损害公共安全。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慎重和全面地考虑下调刑事责任年龄的问题,以此来确保全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刑事责任年龄下限不宜降低

本 刊 编 辑 部
在 十二届 全 国人 大五 次会 议 新 闻发 布 会 上 , 发 言人 傅 莹就 大会议 程 和 人 大 工作 等相 关 问题 答 记 者 问时透 露 : 民众 关注 的 限制 民事 行 为能 力年龄 从 1 O岁调 整为 6岁的 立法提 议仍 在进 一 步讨论 中。正如 傅 莹女 士指 出的 那样 , 三十 多年 中国社会 发 生 了很 大 的 变化 , 法律 也 要 与 时俱 进 , 限制 民 事行 为 能 力 的 年龄 下限的 设定应 该 与 时俱进 , 并科 学合 理 。这 种观 点代表 了社 会 上部 分 学者 和 民众 的 看 法 。不仅 仅 民事行为能力年龄制度改革呼声颇高, 也有学者认为刑事责任年龄也应该予以调整。 近来, 校 园暴 力犯 罪和 弑 亲弑 师 的 未成 年 人 犯 罪事 件屡 见报 端 。2 0 1 6年 5月 , 最 高人 民法 院针 对 2 0 1 3— 2 0 1 5年 审 结生效 的校 园暴 力刑 事案 件 中的一 百 多件 典 型案 件 进行 分 析研 究发 现 : 校 园暴 力犯 罪 案件涉及 的罪名相对集中在暴力伤害犯罪 , 其 中故意伤 害罪 占5 7 %, 故意杀人罪 占6 %, 寻衅滋事罪 占 1 O %, 性侵 、 侵 财犯 罪各 占 1 2 %, 占很 小比例 的 聚众 斗 殴 罪 与绑 架 罪 。在调 研 所针 对 的 1 5 9名 未成 年被 告 人 中, 已满 l 4周 岁不 满 l 6周 岁的被 告人 占 3 5 %, 已满 l 6周 岁不满 1 8周 岁的被 告人 占 6 5 % 。持 凶器 作案、 造 成人 身伤 亡后 果 比例较 高。 而 法 院所 审 结 的校 园暴 力犯 罪案 件 , 仅 仅是 针 对 那 些 已经年 满 1 4 周岁青少年的严重暴力犯罪和年满 1 6周岁青 少年的犯罪, 未满 1 6 周岁青少年的比较轻微的校园暴力行 为, 没有 进入 刑 事程序 。基 于此 , 还有 学者进一 步提 出, 为 了更 为有 效地 惩 戒行 为 不端 青 少年 , 刑事 责任 年龄 制 度 的改革应 该 与 限制 民事行 为能 力的年龄 下限制 度 同步 , 将 刑 事责任 年 龄 下 限放 宽到 l 2周 岁或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降低后问题研究》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降低后问题研究》一、引言近年来,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关于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讨论也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降低后可能面临的问题,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二、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降低的背景及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呈现出低龄化趋势,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成为了一种应对措施。
这一举措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提前对低龄犯罪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和惩戒,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保护社会的公共利益。
然而,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
三、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降低后的问题1. 教育问题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后,将有更多低龄未成年人被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这些未成年人,如何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改造,使其重新融入社会,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这也对教育部门和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2. 司法实践问题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后,司法实践中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如何确定低龄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能力,如何保证司法程序的公正性和合法性等。
这些问题需要司法部门加强研究和探索,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
3. 社会舆论问题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可能会引发社会舆论的争议和质疑。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会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更多的未成年人心理失衡、产生反社会行为。
因此,需要加强公众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舆论导向。
四、解决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降低后的问题的对策1. 加强教育和改造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
同时,对于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未成年人,应采取有效的教育和改造措施,帮助其重新融入社会。
2. 完善司法制度司法部门应加强研究和探索,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确保司法程序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同时,应加强对低龄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的评估和鉴定,确保其得到合理的处理。
《刑法修正案十一》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立法评析

《刑法修正案十一》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立法评析作者:黄鑫来源:《西部学刊》2021年第05期摘要:《刑法修正案(十一)》规定在特定情形下,经特别程序,对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进行个别下调。
作为对社会现状及公众呼声的回应,《刑法修正案(十一)》旨在有效地惩治与预防低龄未成年人的恶性犯罪,纠正了《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审稿》在特别程序规定上的逻辑性错误,但具体犯罪类别设置过于保守,情节犯的限制条件也显得冗余。
解决的方案,一方面,将检察机关的核准作为追究刑事责任的前提条件,并对应地将应负刑事责任改为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另一方面,将行使核准权的主体由检察机关变更为最高人民法院。
关键词:《刑法修正案(十一)》;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年龄中图分类号:D92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5-0064-03《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14—2019)》[1]指出,中国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在持续下降后,某一阶段趋于稳定,现已呈现逐年增加的情况。
需要警惕的是,这其中的数据还不包括因未达到原刑法规定的最低责任年龄而不负刑事责任的低龄未成年人。
近年来发生的几起未成年人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引起社会舆论哗然:2018年底,湖南沅江—12岁男孩将母亲杀害;2019年10月,大连13岁男孩蔡某某将某10岁女童强奸未遂后杀害抛尸;2020年4月,仅半年不到的时间,类似的案情又在安徽郎溪发生。
这充分说明,眼下有限度地下调刑事责任年龄是必要和紧迫的。
为此,2020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十一)》)制定了新规:“已滿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可以看出,立法者在下调刑事责任年龄的同时也做了诸多严格的限制,力争充分发挥刑法的人权保障功能,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刑事责任年龄界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刑事责任年龄界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在法律上规定的未成年人达到一定年龄后,对其犯罪行为应当负何种刑事责任。
我国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
然而,刑事责任年龄界定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一、普适性问题。
刑事责任年龄并不适用于所有未成年人,如有的未成年人具有完全的刑事责任能力,而有的成年人则具有某些未成年人的特征。
二、科学性问题。
随着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显得过于简单和粗略,不能及时而准确地反映未成年人的实际犯罪责任。
三、社会问题。
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化,许多未成年人早熟,十几岁的孩子已经有社会经验,更有些未成年人被迫承担成人的职责,犯罪责任界限应该调整,以适应时代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完善措施:一、分级负责制。
根据未成年人的实际情况,分为完全不负责、限制责任或者无限责任。
根据未成年人的行为与心理特征,科学划分出适合未成年的最低刑事责任。
二、社会矫正机制。
在不同的犯罪行为中,要设立怎样的纠正措施,帮助其纠正错误,改变犯罪观念与行为。
三、适度降低刑责。
对某些初犯或轻微罪行的未成年犯罪者,采用适度降低刑责的方式,通过社会矫正机制进行脱罪,保证其发展的基本权利。
案例一: 湖南省岳阳市市民李某盗窃一辆山地车,被警方带回派出所。
警方对李某进行了口头训诫并释放了他。
之后,李某再次盗窃,竟直接开车撞向了一位骑车人。
该案中,李某是未成年,但因为警方没有及时采用相应措施,致使其再次犯罪,造成了恶劣的后果。
显然,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需要与相应的社会矫正机制相结合。
案例二:2018年7月10日,河南安阳一名男子陈某因吸毒驾驶被查,两名同伙在逃跑途中被抓获。
经查找,两名辅警在追捕时对陈某的轿车进行了群殴,导致陈某死亡。
则在此案中,适用刑事责任的标准对未成年人事件罕见。
但是在考虑到未成年人的体验和设备因素时,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这种情况下,维护正义和保护未成年人来自暴力行为的权利同样重要。
案例三:2019年12月9日,四川达州一名16岁的少年因犯罪被拘留。
降低我国刑事责任年龄问题的分析与立法完善

降低我国刑事责任年龄问题的分析与立法完善摘要:近几年,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率逐渐上升,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上了刑事犯罪的道路,不仅在社会上引起了非常多的讨论,而且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当前我国《刑法》中对于未成年犯罪的惩罚是存在年龄界限的,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坚持教育为核心,不用负刑事责任,更多的是由其监护人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或民事赔偿责任。
本文对关于降低刑事责任年龄问题及相关立法设计进行分析探究。
关键词:刑事责任;年龄问题;立法设计引言未成年犯罪几率的上升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极为关注的重点问题,从近几年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观察来看,未成年人犯罪的残忍性十分恶劣,手段也非常残忍,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社会影响。
多数人认为未成年犯罪率之所以提升一方面是因为教育不当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未成年人犯罪惩戒力度低,一些未成年人正是知道自己的年龄尚小且不会负刑事责任而更加肆无忌惮。
因此,也有人提出是否能够通过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来实现对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率的控制,基于此,本文对刑事责任年龄降低问题进行分析探究。
一、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必要性(一)当代未成年人心理成熟度较高目前《刑法》中所规定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是于1979年而制定的,其订立标准主要是基于当时人体成长特征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符合于当时的社会发展现状。
与当时年代相比,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教育手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使得人体的成长速度有所增快,特别是对未成年人处在较为优质的成长环境中,其心理成熟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未成年人总体早熟率提升,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已经发展到了更进一步的阶段,因此现行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就无法满足于当前未成年人的管理控制需要,降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就显得迫在眉睫。
(二)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团伙犯罪形式近几年,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呈现出团伙犯罪形式,已经不再是性质较低的帮助犯和胁从犯,而是在犯罪过程中更加有了主动性和计划性,以团伙形式的犯罪逐渐增多,在群体中未成年人的犯罪意识会受到鼓舞,因此所造成的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有争议
作者
来源《教育》2016年第14期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
关键词解读
近年来,时常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引起全国两会的多位全国人大代表高度关注。
有代表主张修改《刑法》降低刑事惩罚的年龄;也有代表主张按照现状对涉罪未成年人以“少捕、慎诉、少监禁”为处理原则,代表们之间存在争议和不同看法。
修订相关未成年人犯罪法律
全国政协常委、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海南省委主委康耀红《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4条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最高人民检察院2015年5月12日出台的《检察机关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八项措施》第三项明确规定,贯彻国家对犯罪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
主、惩罚为辅”原则,坚持依法对涉罪未成年人“少捕、慎诉、少监禁”。
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在保障未成年人权益的同时,也给了部分人钻空子的机会,年龄成了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挡箭牌,使得严惩犯罪和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产生矛盾。
建议进一步修订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的底线,重新界定履行刑事责任的年龄标准,让司法机关不再因为年龄等原因对未成年人犯罪束手无策。
同时,加强公检法等部门、社会、学校和家庭一体化帮教保护未成年人体系建设,矫正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有效防范未成年人犯罪。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研究所所长张大勇校园暴力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非常大,心理冲击深,有的可能是一生都难以消除的。
针对校园暴力,过去有工读学校发挥作用,但现在基本没有了,这些施暴的学生在法律上未能受到惩治,家长领回去如果能认真管教倒也好,如果不能有效管教,又流落到社会上,带来的危害更大。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是必要的,但降多少需要有关部门认真调查研究论证。
目前有关部门急需采取措施治理这种现象,但关键是要治本,从法律上加以解决。
校园暴力应引起足够重视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常委、国家督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研究在发生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中,14岁至16岁年龄段所占比重逐年提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