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文学、反思、改革文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样,随着城市和农村本身的变化与发展,城市生 活对农村生活的冲击,农村生活对城市生活的影响, 农村生活城市化的追求倾向;现代生活方式和古老 生活方式的冲突,文明与落后,现代思想意识和传 统道德观念的冲突等等,构成了当代生活的一些极 其重要的方面。这一切矛盾在我们社会的政治、经 济、文化、思想意识、精神道德方面都表现了出来, 又是那么突出和复杂 。 ——路遥谈《人生》
(二)局限性 1、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文革的 否定不够深刻。它只是从政治、社会、人际关系 的角度考察浩劫产生的原因,而缺少对传统文化 心理、封建意识的分析。 2、在艺术表现上,“伤痕文学”显得十分幼稚。 许多小说中的语言明显带有文革左倾的印痕。 3、“伤痕文学”作品中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 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的弱点。 4、需要指出的是"伤痕文学"模式化的喜剧结尾。
三、具体的伤痕文学作品的探讨
1、刘心武(1942~):四川成都人。主要 作品有《班主任》、《如意》、《钟鼓 楼》、《四牌楼》、《红楼望月》等。
刘心武
《班主任》主要人物: 张俊石 宋宝琦 谢慧敏 石红
中学教师张俊石如何在文革后发现班里 的学生深受文革思想的毒害,从而教育 他们,并且生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第二节 反思文学
一、反思文学概念解释 1979年《人民文学》第2期刊登茹志鹃的短篇 《剪辑错了的故事》,以此为标志,1979年到 1981年间形成了一股以小说为主体的反思文学的 主潮。 反思文学的主要内容: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 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 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
他感到,他比以往任何时候, 他感到,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爱我们亲爱的祖 想到她的未来,想到她的光明前景, 国。想到她的未来,想到她的光明前景,想到本世 纪结束、下世纪开始时, 四化" 纪结束、下世纪开始时,"四化"初具规模的迷人境 他便产生了一种不容任何人凌辱、戏弄祖国, 界,他便产生了一种不容任何人凌辱、戏弄祖国, 不许任何人扼杀、窒息祖国未来的强烈感情! 不许任何人扼杀、窒息祖国未来的强烈感情!他想 到自己的职责--人民教师,班主任,他所培养的, --人民教师 到自己的职责--人民教师,班主任,他所培养的, 不要说只是一些学生,一些花朵, 不要说只是一些学生,一些花朵,那分明就是祖国 的未来。 的未来。就是使中华民族在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 的土地上,强盛地延续下去,发展下去, 的土地上,强盛地延续下去,发展下去,屹立于世 界民族之林的未来! 界民族之林的未来!
卢新华
四、对“伤痕文学”的评价
(一)、进步意义 1、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是对文革的 整体否定。即,它不仅是对文革中的政策Baidu Nhomakorabea其造 成的恶果的否定,而且是对文革及其之前的"瞒" 和"骗"的创作方法的否定,从而恢复了文学的" 真实性"。 2、在“伤痕文学”中,人们发现的久违了的悲 剧精神。 3、在“伤痕文学”中,开始注重对普通人的刻 画。
2、“归来者”的文化心态和精神:儒家精神+革 命信念 好人落难——小人得志——苦尽甘来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 “士”的传统精神 “跌倒了站起来,打散了聚拢来,受伤的不顾伤 痛,死了魂灵不散,生生死死,都要为人民做点 事,这就是作家们的信念” ——高晓声
3、两种叙事立场: A、将个人苦难与民族苦难联系起来,使个人苦 难具有超越个人的普遍意义。如王蒙的《布礼》、 《蝴蝶》,张贤亮的《灵与肉》、《绿化树》等。
艺术特征:突出表现故事的政治背景和故事情节。 将一部政治运动迫害知识分子的历史呈现出来, 以此来突出对历史的尖锐批判。以中篇小说为主 要文体。 著名的反思小说:短篇《内奸》(方之)、《李 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 (茹志娟)等。中篇《布礼》、《蝴蝶》(王蒙)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一弓),《人到中年》 (谌容),《美食家》(陆文夫),长篇《芙蓉 镇》(古华)等。
高晓声
2、路遥《人生》(1982) :改革浪潮中农村青年 的经历。 小说特点:反映改革时代价值观念的变异所带来的 道德意识的冲突;严肃而深沉的人生思考,如自我 奋斗与道德焦虑、个性追求与精神归依、理想与现 实、命运与挑战等等;朴实而厚重的小说叙述。
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张克南 高加林和巧珍的形象分析 高加林与于连
古华
张贤亮
陆文夫
谌容
二、归来作家与历史反思
1、何谓“归来者”? “归来者”指50年代开始走上文坛的一批作家, 在1957年的“反右斗争”中,他们的热情和思想 锋芒受到了残酷的摧折,他们的作品大都受到批 判,作者本人被发配到偏远地区劳改,从事艰苦 的体力劳动,不停进行思想改造,经历了长达二 十多年的磨难,其中包括文革时期。 1979年初,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了这批作 家的作品选集《重放的鲜花》,这便成为他们重 返文坛的标志.
路遥
《人生》剧照
高加林:有才华、有野心。自尊、自卑、 自信多重性格交织。为利益伤害他人。 刘巧珍:爱慕知识,敢爱敢恨,善良。 土而不俗,不知书却达理,自尊而不自 贱 。 黄亚萍:虚荣、软弱,虽然敢爱,但不 敢为,拘泥于制度之中。
由于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又由于从本世纪六十年代 中期开始,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发生了持续时间很 长的、触及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人的社会大动荡, 使得城市之间,农村之间,尤其是城市与农村之间 相互交往日渐广泛,加之全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 尤其是农村的初级教育的普及以及由于大量初、高 中毕业生插队和返乡加入农民行列,城乡之间在各 个方面相互渗透的现象非常普遍。
早期的“改革文学”作品主要有《乔厂长上任记》 (蒋子龙)、《改革者》(张锲)、《祸起萧墙》 (水运宪)、《三千万》(柯云路)、“陈奂生” 系列(高晓声)等。
(2)、改革文学的第二阶段,深入反映改革 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化,特别是思想、 伦理和道德观念上的改变。
第二阶段的主要作品有:《沉重的翅膀》 (张洁)、《花园街5号》(李国文)、《新 星》(柯云路)、《人生》(路遥)等 。
二、有关“伤痕文学”的争论
“伤痕文学”一开始是带有批评性、带有贬 义的称谓。 围绕《伤痕》等作品,1978年夏到第二年 秋天发生了热烈的争论。评价上的分歧主 要集中在如何看待这些作品的意识形态意 义以及如何评价其社会功用。
否定者认为,它们对伤痕暴露太多,情 调低沉,影响四个现代化的斗志,它们 是向后看的,用阴暗的心理来看待人民 的伟大事业的缺德文艺。 辩护者从接受的角度,认为它们可以发 挥使人警醒起来、感奋起来的社会功能。
他感到,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刻地仇恨“ 他感到,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刻地仇恨“四 人帮” 这伙祸国殃民的蟊贼。不要仅仅看到“ 人帮” 这伙祸国殃民的蟊贼。不要仅仅看到“四 人帮” 给国民经济所造成的有形危害,更要看到" 人帮” 给国民经济所造成的有形危害,更要看到" 四人帮"向亿万群众灵魂上泼去的无形污秽; 四人帮"向亿万群众灵魂上泼去的无形污秽;不要 仅仅注意到"四人帮"培养出了一小撮"头上长角、 仅仅注意到"四人帮"培养出了一小撮"头上长角、 浑身长刺"的张铁生式五类,还要注意到, 浑身长刺"的张铁生式五类,还要注意到,有多少 宋宝琦式的"畸形儿"已经出现!而且, 宋宝琦式的"畸形儿"已经出现!而且,甚至象谢惠 敏这样本质纯正的孩子身上,都有着"四人帮" 敏这样本质纯正的孩子身上,都有着"四人帮"用残 酷的愚民政策所打下的黑色烙印! 酷的愚民政策所打下的黑色烙印!
所不同的是,改革文学将文学的视点由 对过去社会问题的回顾转向了对当前社 会问题的思考和展望,它激起了走向未 来的激情,揭示出当前复杂的社会矛盾 和社会心理。
二、改革文学的发展阶段
(1)、发韧期 主要突出改革家与阻拦改革事业前进的旧经济体制、 极左路线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相信只要改革就能够 把生产搞上去。突出塑造改革英雄人物形象。
现在的刘心武重新审视《班主任》: “现在看来,在当时的背景下,《班主 任》的要害在于写了个谢慧敏,作为一 种诉求的载体,她的存在非同小可。但 以今天的文学标准来看,她的文学形象 却极为苍白。正如现在的年轻人读《班 主任》,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不就是写 了那么篇东西嘛,这样的文章算得了什 么呢?”
2、卢新华: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 8月便发表了小说《伤痕》,后出国留学, 写作《细节》、《紫禁女》。 《伤痕》:王晓华 母亲 苏小林 该小说写出了文革时期年轻人经历的心灵 苦痛,以及革命造成的两代人之间决裂的 伤痕。
影响较大的伤痕文学作品有:《班主任》 (刘心武)、《伤痕》(卢新华)、 《神圣的使命》(王亚平)、《献身》 (陆文夫)、《大墙下的红玉兰》(从 维熙)、《枫》(郑义)、《许茂和他 的女儿们》(周克芹)等以及1986年出 版的老鬼的长篇小说《血色黄昏》也属 于这一范围的作品。
1977年10月,《人民文学》编辑部召开了短篇小 说创作问题座谈会,会上对沉闷的创作现状进行 了分析,表示了要突破公式化、概念化的强烈愿 望。 11月份的《人民文学》上,便发表了刘心武的短 篇小说《班主任》。这是新时期文学第一次揭露 出文革中推行的蒙昧主义和愚民政策,如何危害 着青少年的纯洁心灵。 1978年8月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发表在 《文汇报》上,使伤痕文学真正成为一股文学潮 流。
三、改革文学主要作品分析
1、高晓声:“陈奂生系列” 反映改革开放后农民生活的变化;同时也揭 露出农民身上的陋习,小农思想,阿Q精神胜 利法,官本位思想。
小说特点:深刻反映改革所带来农村社会人 的自我意识及人与人关系的变化;在喜剧的 格调中不乏沉重的历史叹息和对人物内心辛 酸的曲折把握;对农民落后精神因素的批判。
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 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 星都在眨眼欢笑, 星都在眨眼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 的想法给予着肯定与鼓励。 的想法给予着肯定与鼓励。 是静静的。 夜,是静静的。黄浦江的水在向东滚滚 奔流。忽然, 奔流。忽然,远处传来巨轮上汽笛的大 声怒吼。 声怒吼。晓华便觉得浑身的热血一下子 都在往上沸涌。于是, 都在往上沸涌。于是,她猛地一把拉了 小苏的胳膊,下了石阶, 小苏的胳膊,下了石阶,朝着灯火通明 的南京路大步走去。 的南京路大步走去。
B、从民间视角和立场思考和反思中国民主革命 和历次政治运动中存在的悖谬和悲剧现象。如茹 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 造屋》、古华的《芙蓉镇》等。
第三节、改革文学
一、改革文学定义 改革文学思潮的出现:在反思文学的同时,出现改 革文学思潮的兴起,尤其在1983-1984年间形成一 个小小的创作高峰。 改革文学以新时期社会改革为题材,反映这一时期 各个领域的改革进程和由此引发的社会变化、人的 心理和命运变化的文学作品。与伤痕文学、反思文 学一样也是属于问题文学范畴。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
第一节、伤痕文学
一、概念理解及历史发展 “伤痕文学”又称为“伤痕小说”,出现 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以直接揭露文革 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 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等内容为主。 “伤痕文学”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 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对当时的文 学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