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9cd39cc48d7c1c709a14556.png)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微生物学课程类型: 必修课总学时: 108 讲课学时: 54 实验学时:54学分:3适用对象: 生物工程专业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基础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病毒的结构、复制、防治;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综合”生物学的科学思想,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想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为学生学习有关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一)绪论1.教学基本内容:(1)微生物与人类;(2)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3)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4)微生物学研究对象与任务;(5)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及范围。
2.要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二)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核微生物1.教学基本内容:(1)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细菌的群体形态;(2)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放线菌的群体形态;(3)蓝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3~5部分用图表形式概要描述)(4)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和繁殖;(5)古生菌的概念、细胞形态和细胞结构。
2.要求:掌握细菌、放线菌的个体形态、细胞结构、化学组成、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
了解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及古生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生活特性。
(三)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真核微生物1.教学基本内容:(1)真核微生物的概述;(2)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酵母菌的群体形态;(3)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重点以青霉和曲霉为主,霉菌的群体形态;2.要求:掌握酵母菌、霉菌的个体形态、结构、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山东大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山东大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4a2ba2fa26925c52cc5bf75.png)
(生物科技行业)山东大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山东大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第1章绪论1.本章节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为学生打开微生物学世界的大门,激发他们学习微生物学课程的热情和积极性!1.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是什么?做什么?以及和人类的特殊关系(历史、当下和未来)。
2.明确微生物学作为壹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学习微生物学课程的重要性。
3.展望微生物学的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2.授课主要内容:1.1微生物壹.微生物和人类二.微生物及其共性三.微生物在自然界的位置1.2微生物学(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壹.微生物的发现二.微生物学发生、发展和展望3.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第2章纯培养技术和显微技术1.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向学生介绍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即无菌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培养技术和显微技术,使他们了解微生物学在基本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上和动植物学研究的不同,为后面介绍其他微生物学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2.授课主要内容:2.1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壹、无菌技术:1.微生物培养的常用器具及其灭菌;2.接种操作二、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1.稀释倒平板;2.涂布平板;3.平板划线;4.厌氧微生物的分离三、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四、单细胞(孢子)分离五、选择培养分离;1.利用选择平板进行直接分离;2.富集培养六、微生物的保藏技术(调整到微生物生长控制讲授之后)七、二元培养物2.2显微镜和显微技术壹、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1.普通光学显微镜;2.暗视野显微镜;3.相差显微镜;4.荧光显微镜;5.透射电子显微镜;6.扫描电子显微镜;7.扫描隧道显微镜8.原子力显微镜二,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1.光镜制样(染色观察;活体观察);2.电镜样品制备(不讲,学生可自学)。
3.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第3章~第4章微生物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1.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第三章:微生物的类群及其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包括原核和真核微生物生物为了授课的系统性,本部分汇总了课本上不同章节的的内容且按照类群-形态-结构-功能的脉络进行了系统化。
教学大纲-山东大学课程中心
![教学大纲-山东大学课程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81fedff5551810a6f4248615.png)
山东大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第1章绪论1. 本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为学生打开微生物学世界的大门,激发他们学习微生物学课程的热情和积极性!1. 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是什么?做什么?以及与人类的特殊关系(历史、现在与未来)。
2. 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学习微生物学课程的重要性。
3. 展望微生物学的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2. 授课主要内容:1.1 微生物一. 微生物与人类二. 微生物及其共性三.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位置1.2 微生物学(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一. 微生物的发现二. 微生物学发生、发展和展望3. 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第2章纯培养技术和显微技术1. 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向学生介绍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即无菌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培养技术和显微技术,使他们了解微生物学在基本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上与动植物学研究的不同,为后面介绍其他微生物学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2. 授课主要内容:2.1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一、无菌技术:1. 微生物培养的常用器具及其灭菌; 2. 接种操作二、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1.稀释倒平板; 2.涂布平板; 3.平板划线; 4.厌氧微生物的分离三、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四、单细胞(孢子)分离五、选择培养分离;1. 利用选择平板进行直接分离;2. 富集培养六、微生物的保藏技术(调整到微生物生长控制讲授之后)七、二元培养物2.2 显微镜和显微技术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1. 普通光学显微镜;2. 暗视野显微镜;3. 相差显微镜;4. 荧光显微镜;5. 透射电子显微镜;6. 扫描电子显微镜;7. 扫描隧道显微镜8.原子力显微镜二,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1. 光镜制样(染色观察;活体观察);2. 电镜样品制备(不讲,学生可自学)。
3. 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第3章~第4章微生物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1. 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第三章:微生物的类群及其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包括原核和真核微生物生物为了授课的系统性,本部分汇总了课本上不同章节的的内容并按照类群-形态-结构-功能的脉络进行了系统化。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2cfaa5a01f69e31433294f6.png)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微生物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修课学时:48学时学分:3学分考核方式:考核适用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开课学期:第3学期一、课程性质、目的任务微生物是生命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学生应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上系统地了解微生物。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对微生物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手段,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生物技术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1.系统地掌握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掌握其营养、代谢、生长以及遗传变异、基因重组和生态分布等方面的微生物学基础理论。
2.较全面的了解微生物对于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食品加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掌握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的理论基础。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方法与考核教学方法:1.本课程以讲授为主、自学和讨论为辅的方式组织教学,并通过阅读主要参考书目、网上查询、资料整理和专题讨论,加深对细胞生物学了解,并掌握该学科的实验技能和操作。
教学出发点是“学”而不是“教”,强调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的内容和结果,关注个体学习者,同时也注重全体;强调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
2.教学过程中可贯穿提问法、预习-讨论法、自评法等教学手段。
另外,对每次教学内容进行一次讨论,以巩固难掌握的知识点,并掌握运用大纲要求的基本原理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方式:课程考核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二部分来核定成绩。
1.成绩的组成: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分别占20%和80%。
平时成绩由出勤(30%)、作业(40%)和课堂表现(30%)三部分组成。
2.考试的形式:采用考试的方式。
考试项目要全面,符合大纲要求,同时要做到体现重点,题量适度,难度适中,难度和题量的梯度应按照教学要求的三个不同层次安排。
未作具体教学要求的内容不做考试要求。
五、大纲正文绪论微生物与人类学时:4【目的要求】1. 了解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和相关学科。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717cf4f48d7c1c708a14599.png)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总则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1.性质:微生物学是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科学,是高等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2.目的:在学生已掌握的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以后学习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生物学教学、读研、到企事业单位从事生物学方面的工作,做好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准备。
3.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类以及免疫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在工、农、医、环保、卫生等方面的实践应用知识。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选择使用能反映微生物学新成就和发展方向的新教材,以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
2.采用多媒体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按简明易懂,重、难点突出,逻辑性、系统性强的要求讲授课程。
3.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传授实验技能,着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使用教材】周德庆著,《微生物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参考书目】1.沈萍主编,《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黄秀梨主编,《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杨文博译,《微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闵航主编,《微生物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四、课程结构和学时分配第二部分各篇、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绪论(2学时)【教学目标】1、掌握“微生物”与“微生物学”的概念2、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史3、了解微生物与人类关系及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4、掌握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及之间的关系5、了解微生物学的建立,巴斯德的贡献,柯赫定理【教法提示】1、讲授、多媒体演示2、重点和难点:“微生物”与“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及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一、什么是微生物二、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过程1、一个难以认识的微生物世界2、人类揭开微生物世界奥秘的历史3、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的贡献,柯赫定理三、微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1、在医疗保健战线上的六大“战役”2、微生物在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六个里程碑3、微生物学促进了农业的进步4、微生物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关系5、微生物学对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贡献四、微生物的五大共性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五、微生物学及其分科第一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6学时)【教学目标】1、掌握球菌、杆菌、螺旋菌的概念、分类;2、了解细菌细胞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3、掌握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结构,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方法4、掌握夹膜、芽孢的构造5、了解细菌的繁殖方式及二分裂繁殖的过程6、掌握放线菌的形态特征,繁殖方式7、了解蓝细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的形态结构及特征【教法提示】1、讲授、多媒体演示2、重点和难点: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结构及革兰氏染色法;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放线菌的形态构造。
(完整版)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微生物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82971b10912a216147929d9.png)
课程编号:《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学时数:72 讲课:72学制:四年制本科适合专业:生物科学相关专业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课程的性质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理论与实践性较强的重要基础课程,是一门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的学科,故本课程分为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实验部分另有教学大纲)。
理论课教学主要讲授微生物发展的历史、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和代谢特征、遗传规律、生态、传染与免疫和系统分类等内容。
(二)课程的任务:本课程主要面对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授课,是专业必修课。
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微生物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与许多课程关系密切,应在生物化学、遗传学、生理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并为今后专业课,如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一)第一章绪论一、本学期的教学安排二、微生物和你三、微生物学四、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五、20世纪的微生物学六、21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教学基本要求:学习微生物学这门课程,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微生物、主要种类、特点、发展状况、研究意义等等。
本章要求学生在联系实际的情况下掌握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并提起学生学习微生物的兴趣。
主要知识点与重点:微生物的概念、类群及特点。
(二)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一、无菌技术二、用固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三、用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四、单细胞(孢子)分离五、选择培养分离六、微生物的保藏技术第二节显微镜和显微技术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二、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第三节显微镜下的微生物一、细菌和古菌二、真菌三、藻类四、原生动物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即无菌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培养技术及显微镜技术。
(完整版)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微生物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48f9df102020740bf1e9b9b.png)
课程编号:《微生物学》授课大纲学时数: 72讲课:72学制:四年制本科适合专业:生物科学有关专业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课程的性质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理论与实践性较强的重要基础课程,是一门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以取代的重要作用的学科,故本课程分为理论解说和实践授课两大部分(实验部分还有授课大纲)。
理论课授课主要解说微生物发展的历史、微生物的形态构造、营养和代谢特点、遗传规律、生态、传染与免疫和系统分类等内容。
(二)课程的任务:本课程主要面对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讲课,是专业必修课。
经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生化、生长生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判断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互有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认识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认识微生物的基本特点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微生物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与好多课程关系亲近,应在生物化学、遗传学、生理学等课程的基础进步行学习,并为今后专业课,如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学习确定基础。
三、授课内容(一)第一章绪论一、本学期的授课安排二、微生物和你三、微生物学四、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五、 20 世纪的微生物学六、 21 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授课基本要求:学习微生物学这门课程,必定第一认识什么是微生物、主要种类、特点、发展情况、研究意义等等。
本章要修业生在联系本质的情况下掌握微生物的见解、特点,并提起学生学习微生物的兴趣。
主要知识点与重点:微生物的见解、类群及特点。
(二)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第一节微生物的分别和纯培养一、无菌技术二、用固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三、用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四、单细胞(孢子)分别五、选择培养分别六、微生物的珍藏技术第二节显微镜和显微技术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二、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第三节显微镜下的微生物一、细菌和古菌二、真菌三、藻类四、原生动物授课基本要求: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即无菌技术、纯种分别技术、培养技术及显微镜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大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第1章绪论1. 本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为学生打开微生物学世界的大门,激发他们学习微生物学课程的热情和积极性!1. 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是什么?做什么?以及与人类的特殊关系(历史、现在与未来)。
2. 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学习微生物学课程的重要性。
3. 展望微生物学的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2. 授课主要内容:1.1 微生物一. 微生物与人类二. 微生物及其共性三.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位置1.2 微生物学(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一. 微生物的发现二. 微生物学发生、发展和展望3. 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第2章纯培养技术和显微技术1. 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向学生介绍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即无菌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培养技术和显微技术,使他们了解微生物学在基本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上与动植物学研究的不同,为后面介绍其他微生物学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2. 授课主要内容:2.1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一、无菌技术:1. 微生物培养的常用器具及其灭菌; 2. 接种操作二、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1.稀释倒平板; 2.涂布平板; 3.平板划线; 4.厌氧微生物的分离三、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四、单细胞(孢子)分离五、选择培养分离;1. 利用选择平板进行直接分离;2. 富集培养六、微生物的保藏技术(调整到微生物生长控制讲授之后)七、二元培养物2.2 显微镜和显微技术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1. 普通光学显微镜;2. 暗视野显微镜;3. 相差显微镜;4. 荧光显微镜;5. 透射电子显微镜;6. 扫描电子显微镜;7. 扫描隧道显微镜8.原子力显微镜二,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1. 光镜制样(染色观察;活体观察);2. 电镜样品制备(不讲,学生可自学)。
3. 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第3章~第4章微生物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1. 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第三章:微生物的类群及其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包括原核和真核微生物生物为了授课的系统性,本部分汇总了课本上不同章节的的内容并按照类群-形态-结构-功能的脉络进行了系统化。
教学内容来源包括:第二章:第3节(显微镜下的微生物-主要为形态学内容)第三章:第1-2节(原核和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第十三章:微生物的多样性部分内容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应了解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三菌和三体)、古生菌和真核微生物(主要为酵母和霉菌)的基本结构特点(群体/个体)、功能和生活特性,对细胞型微生物的多样性形成概念。
2. 授课主要内容:3.1真细菌的类群、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一、一般形态及细胞结构二、放线菌三、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四、粘细菌五、蛭弧菌六、蓝细菌重点:细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各种真细菌的基本特性3.2古生菌一、概念的提出二、细胞形态三、细胞结构重点:古生菌的概念及其与真细菌、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4 真核微生物一、霉菌二、酵母菌重点:霉菌、酵母菌的主要特性(细胞形态及生活史,并注意将霉菌-放线菌;酵母-细菌进行分析、比较)3. 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第5章病毒1. 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对病毒这个微生物世界中特殊成员有一个全面的基本了解,包括病毒的特点、概念的发展、定量的基本方法、病毒的化学组成及结构特点、生活规律等。
2. 授课主要内容:微生物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病毒5.1 病毒的一般性质:一. 特点、定义及宿主范围;二. 定量测定(蚀斑测定);三. 群体特征(包涵体; 蚀斑)。
5.2 毒粒的性质:一. 毒粒的形态结构:大小和形状;壳体结构;包膜结构; 结构类型二. 化学组成: 核酸;蛋白质;脂质;糖及其他5.3 病毒的复制-以噬菌体为例一. 噬菌体的复制周期: 复制周期; 一步生长曲线.二. 温和噬菌体的溶源化。
5.4 亚病毒因子:卫星病毒;卫星RNA;类病毒;朊病毒3. 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第6章微生物的营养1. 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营养类型的特点及多样性,以及根据不同微生物各自的营养要求,配制相应的培养基对微生物进行培养的理论知识,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及其基本特点,为今后对微生物的研究与利用打下基础。
2. 授课主要内容:6.1 微生物的营养要求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二、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三、微生物的营养类型6.2 培养基一、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二、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6.3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一、扩散;二、促进扩散;三、主动运输;四、膜泡运输3. 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第7章微生物的代谢1. 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代谢类型的特点及多样性。
微生物的各种产能途径(方式)的基本特点(特别是其它生命所不具备的产能方式)以及微生物所特有的耗能合成代谢。
2. 授课主要内容:7.1 微生物产能代谢一、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1. 发酵;2. 呼吸作用:(1)有氧呼吸;(2)无氧呼吸。
二、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1. 氨的氧化;2. 硫的氧化;3. 铁的氧化;4. 氢的氧化。
三.光能营养微生物的能量转换过程1. 蓝细菌的光合作用;2. 紫色和绿色细菌的光合作用;3. 嗜盐菌紫膜的光合作用。
四.能量转换方式1.底物水平磷酸化;2.氧化磷酸化;3.光合磷酸化。
7.2 微生物特有的耗能代谢——二氧化碳的固定,固氮作用,肽聚糖的合成及其它7.3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7.4 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3. 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第8章微生物生长繁殖及其控制1. 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和实验课内容结合,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及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掌握各种物理、化学手段用于控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及原理。
2. 授课主要内容:8.1 M的生长与繁殖: M生长的概念(与动植物生长概念的差别);回顾与复习: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殖的特点。
8.2 M生长的测定:M生长的常规测定方法(原理和操作)8.3 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 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生长曲线);及控制技术(连续培养的概念与方法)8.4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 物理和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方法和原理3. 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第9章微生物遗传1. 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确微生物遗传在本质上与高等生物的一致性,以及其独有的特殊性、优势及其重要地位。
掌握微生物特有的遗传学基础、规律及应用。
2. 授课主要内容:微生物遗传学9.1 遗传的物质基础-3个经典试验及朊病毒带来的思考一、DNA作为遗传物质;二、RNA作为遗传物质;三、阮病毒的发现和思考9.2 微生物的基因组一、Escherichia coli 的基因组-原核生物的代表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基因组-真核生物的代表三、Methanococcus jannaschii (詹氏甲烷球菌)的基因组-古生菌的代表9.3 质粒和转座因子一、质粒;二、转座因子9.4 基因突变及修复一、基因突变类型及其分离;二、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三、DNA损伤及其修复9.5 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一. 转化;二. 接合;三. 转导;四. 应用之一—基因定位;五.原生质体融合3. 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第10章微生物生态1. 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和独特作用,微生物在自然分布的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掌握微生物与其生活在一起的其它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在污水处理、生物修复及环境监测等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潜力。
2. 授课主要内容:第十章微生物生态10.1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一、M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二、M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0.2 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一、M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二、M在自然界中的分布10.3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一、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二、污染物的M处理;三、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四、污染环境的微生物监测3. 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第11章微生物分类及鉴定1. 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
了解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的有关生物进化和系统发育的理论。
2. 授课主要内容:第11章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11.1 基本理论一. M分类学三个组成部分;二. 分类单元及其等级;三. 微生物命名;四. 细菌分类系统----Bergey’s Manual11.2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一. 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二. 血清型和噬菌体型;三. 氨基酸顺序和蛋白质分析;四. 核酸的碱基组成和分子杂交; 五. rRNA的序列分析;六. 化学分类特征11.3 微生物的快速鉴定和自动化分析技术一.微量多项试验鉴定系统; 二.数值分类3. 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第12章感染与免疫1. 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病原微生物与人体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有关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2. 授课主要内容:12 感染与免疫12.1 感染一.感染途径;二.病原体及其致病性(以细菌为例)12.2 免疫一.非特异性免疫;二.特异性免疫12.3 免疫学实际应用一. 血清学反应;二.免疫标记技术;三.免疫预防;3. 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