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语变异因素分析与研究

合集下载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僵化现象及应对策略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僵化现象及应对策略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僵化现象及应对策略[摘要]二语习得的中介语僵化是普遍现象,是二语习得区别于母语习得的重要特征,是妨碍学习者语言输入的重要因素。

本文阐述了中介语僵化现象及其对二语教学的作用,并提出应对策略,以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效的话言习得,优化二语教学。

[关键词]二语习得;中介语;僵化现象;应对策略1引言随着二语习得研究的深入和研究领域的拓宽,中介语作为二语习得的重要内容,成为语言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其中中介语僵化现象是外语教学的普遍现象,也是困扰我国外语教学难点,长期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中介语理论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从二语习得者的心理出发,结合语言环境,为研究二语习得开辟全新的视角。

这一理论为二语习得以及外语教学的组织和安排提供理论依据,对外语教学产生深远影响。

中介语研究及探索对我国外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学习策略分析以及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探讨中介语的特点及僵化现象,提出应对策略,以改进外语教学,提高学生外语输入输出水平。

2 中介语及中介语僵化现象2.1中介语的定义及特点中介语亦称中间语、过渡语、语际语或学习者的语言,是语言习得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体系,以母语为出发点,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1969年塞林格提出这一术语,并在1972年的《中介语》中正式使用,确立了该词在二语习得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中介语包括相互联系但不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它既指学习者在学习的某一阶段所习得的具体的语言系统,也指学习者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系列互相联结的语言系统。

也就是说,中介语是一种有系统的语言,和自然语言有相似的特点和功能。

它反映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内在大纲”,是由语音、词汇和语言等不同层次的规则构成的系统,这些规则可以用来生成其他话语。

由于受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论和心灵主义的天生论的影响,人们一度只重视语言学习的外部环境,忽略了语言学习者本身。

而中介语研究将重点转移到语言学习者及其在二语习得中所采取的学习手段,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其核心问题是学习者的语言。

学习者中介语变异因素分析与研究

学习者中介语变异因素分析与研究

学习者中介语变异因素分析与研究作者:梁玉李星星来源:《教育界·上旬》2013年第16期【摘要】语言变异不仅存在母语中,而且存在于二语习得中,本文针对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时产生变异的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

根据不同的理论模式对中介语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论述,主要从语言内因素和语言外因素讨论学习者中介语变异的影响。

通过分析影响学习者中介语变异的因素,对提高我国英语教学水平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语言内因素语言外因素变异研究模式一、引言中介语变异的研究已经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炙热的话题。

当然,中国大学生学习英语时也会产生变异。

比如,我让学生把这句话“写完作业后,我们就回家了”翻译成英语。

他们经常翻译成“Our homework having been finished,we went home.”事实上,正确地应翻译成“Our homework finished,we went home.”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产生了变异。

即第二语言习得者在试图用目的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其语言能力往往会随着不同的语言使用环境呈现出系统的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为“中介语变异”。

有关中介语变异的观点也越来越多样化,中介语发生变异的因素各式各样。

基于不同的理论背景,不同的专家和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中介语的变异现象进行探索和分析。

比如,Ellis曾将中介语可变性分为系统可变性和非系统可变性,但不少学者却指出那些表面看来十分自由的变异现象也可能是有规律可循的,只不过目前我们的资料不够齐全或者研究方法不恰当而已。

笔者十分赞同这一的观点,本文也主要从系统变异探讨中介语变异。

二、研究变异的理论框架中介语发生变异的因素各式各样,今年来,语言学家从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第一个角度是被语言学家们称作的“乔姆斯基式传统”,如white(1989)和Gregg (1989)。

这一流派采用Taron的观点。

中介语变异的多种因素分析与研究

中介语变异的多种因素分析与研究

El 18 b — 2 ) ls 9 5 :19 10 认为 , if 1 中介 语可变性 主要 可分 成两 大类 : 景 可变1 sut nlvr bly  ̄ 语境 可变 情  ̄(i ai a a a it)1 t o i i 1
例如一 音的省略 , 既取 决于其后所跟单词 是以元音开头
还 是 以辅 音 开 头 ( mi e anV mi e l e 这 样 的 如 s dt i . s dAi ) s r s c
内因 , 同时 也受到一些 外因 的影 响 , 如地位 较高 的讲话者
是我们 目前 所使用 的研究 方法不恰 当或缺 乏足够 的资料
维普资讯
中介语 变 异 的 多种 因素 分析 与研 究
中国海 洋 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杨 连瑞 赖 艳

要 : 文 以语 言 习得 的过 程 是 一 种 连 续 体 为 基 本 观 点 , 论 了影 响 中介 语 变 异 的语 言 因素 和 非语 言 因素 。 不 同 本 讨 按
点 问题。
中介语 变异 (n r nu g ait n 是指 二语 习得 者 it l g aevr i ) ea ao 在试 图表达 自己观点时 , 其语言在语法 和发 音准确度上随 具 体环 境 的改变 而 表现 的系 统的语 言变 化 ( aoe19 : T rn . 8 9 7 ) 尽管 El 曾将中介语可变性划分为系统可变性和非 3。 ls i 系统可变性 ( 自由变异 ) 两种 , 不少学者 指 出, 但 那些 表面 看来 十分 “ 自由”的变异现象 也可能是有规 律可循 的 , 只
分 为 两 种 : 内 部 变 异 (ne a vr t n 和 外 部 变 异 itrl a ai ) n i o

中介语变异的认知研究

中介语变异的认知研究

中介语变异的认知研究作者:袁凌钰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10期[摘要] 塞林格曾经从认知主义观点出发研究中介语,其中,可变性是中介语的本质属性之一。

二语习得方面的语言变异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一方面通过比较动态的过程展示语言的变异性,另一方面也透过表面的变异更深刻地揭示语言的系统性。

本文主要结合原型范畴、词汇变异、心理因素等认知层面浅析中介语变异。

[关键词] 中介语变异;认知;范畴;词汇;心理一、引言中介语是一种结构上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二语学习者语言系统,具有系统性和可变性。

因此,中介语变异的研究成为第二语言习得变异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语言习得者在试图用目的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其语言能力往往随不同的语言使用环境呈现出系统的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为“中介语变异”。

二、原型范畴理论和母语认知思维原型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人认知参照点,所有概念的简历都是以原型为中心的。

对范畴的确定是一个围绕原型建构的模糊的识别过程。

基本等级范畴是典型的原型范畴,体现为范畴成员之间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

基本范畴是人们认识世界最直接、最基本的层面。

第二语言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的成功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学习者的内在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拥有不同母语的学生在学习一种外语时,受不同母语认知思维影响,对语法结构掌握并非一致。

不论是狭义还是广义的认知定义都认为思维是认知的核心。

人们对母语的使用往往是无意识的,这就使他们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语言交际是一个很简单的过程,无须掌握多少知识。

但是一旦学习另一种语言时,我们就感觉到必须掌握这种语言的知识(例如语义和句法结构),才能使用它。

可是我们仍然没有意识到还有一些根本的关于语言和交际的知识是从我们使用母语认知思维中转移过来的。

学习英语这种目的语时,由于我们(汉族)母语认知思维的特定性有别于西方(英美人)的思维模式而导致语言的变异,因此,烙上了民族特有的印记。

二语学习者中介语变异研究

二语学习者中介语变异研究

第 二句 有频 率 副词 u s u a l l y和 e v e y r d a y , 学 习者 用 动 词 原形 p l a y 代替 p l a y e d 。可见 , 有 无 频 率 副 词 与行 为动词 p l a y同时 出现 , 学 习者 所 用 的语 言形 式 会 不
同。
1 0 3
理 论语 言学派 区分 “ 语 言 能力 ” 和“ 语 言运 用 ” ,
3和 4掌 握 了二 或三 种 , 说 话 者 5和 6掌 握 了全 部 特征 。这 个表 格构 成 一 个 蕴含 层 级 , 如果 掌 握 了左 边 的一个 特征 , 就蕴 含着 掌握 了其 右边 的全 部特征 ,
异 性。 中介语 变异可分为不 同类型 , 并可 以从 理论 语言 学、 社会 语言学和・ 理语言学三个理论视 角来解释 。 关键 词 : 中介语 ; 中介语变异 ; 系统变异 中图分类号 : H 3 1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1 5 8 0 ( 2 0 1 3 ) 1 O —O 1 O 3 —o 2
G e o r g e p l a y i n g f o o t b a l 1 . (=G e o r g e p l a y e d f o o t b a l l
意出现 , 完成相 同的功能 , 例如学习者在相同的语境 交替 使用 两种 否定形 式 :
No l ok my c a r d . Do nt l ok my c a r d.
学习者个体变异和语境变异。前者指的是能根据学 习者 个体差 异解 释 的变 异 , 如年龄 、 动机 、 性 格 等 因
素 。后 者指 能 根据 语 境 来 解 释 的 可变 语 言 行 为 , 语 境包 括语 言语 境 、 情 景 语 境 和 心理 语 言 学 语 境 。学 习者 可能 由于语 言语 境 的不 同而 使用 不 同 的语 言形 式, 例如 :

中介语变异的条件:话题

中介语变异的条件:话题

中介语变异的条件:话题一、引言中介语与自然语言一样,存在着变异,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对变异的条件和原因,国内外都有人进行过研究。

国外的比如:Dickerson(1975)对学习英语的日本大学生在9个月内/z/发音正确率的考察研究;Saunder(1987)对日本学生学习英语时,词素‘s’的三种辅音组合(-ps, -ts and -ks)在动词和名词中的发音情况的研究;Young(1993)对数词对表复数的“-S”语素的影响的研究。

在国内,最早的是陈小荷(1996)对“也”的位置的考察,他发现“也”出现在主语前的偏误是有条件的:一是前边有其他分句且没有停顿,二是前边有全句状语或大主语,可见主语前的其他成分是引发中介语项目变异的语言情景。

随后是王韫佳(2002)对外国学生前后鼻音区分条件的考察,他发现被测试者在区分前后鼻音韵尾-n和-ng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前边韵腹的实际音值。

前人关于中介语变异的研究,多以英语为目的语,以汉语作为目的语的比较少,我们只发现了两篇,而汉语语法上的只有陈小荷的一篇。

虽然这一篇只考察了一个副词“也”,而且没有进一步的去解释这种变异的心理机制,但是陈小荷先生的研究对我们启发很大。

既然陈先生发现了副词“也”在使用时,会因为外在的语言环境而发生变异,那么其他类似副词,如:“都”“才”“就”等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出现这种情况的两个条件能不能用一个原因来解释呢?又是什么心理因素导致了该条件下这种变异的出现呢?对此,本文从留学生的自然语料出发,经过分类分析,拓展研究范围,并提出诱发这个概念,试图用多重话题诱发来解释这种变异。

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借用话题(topic)这一概念来指称句子的句首部分,如主语、句首状语、偏正复句中被安排在前面的“分句”等(这种分类见沈开木,《现代汉语话语语言学》,商务印书馆,1996(12),P166)。

另外,中介语出现的变异,是不符合目的语的,所以下文中会用到偏误来指称这种发生变异的句子。

浅谈汉语词汇变异中的特殊现象——汉语中介语词汇变异

浅谈汉语词汇变异中的特殊现象——汉语中介语词汇变异

浅谈汉语词汇变异中的特殊现象——汉语中介语词汇变异作者:尹胜,刘亚男,田明明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3年第9期收稿日期:2013—05—10作者简介:尹胜(1991—),男,内蒙古集宁人。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刘亚男(1993—),女,吉林四平人。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田明明(1990—),男,山东滕州人。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尹胜,刘亚男,田明明(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摘要:汉语中介语词汇变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词形变异、词性变异和词义变异。

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涵盖了词汇变异的一般情况。

影响汉语中介语词汇变异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心理因素和心理语言因素。

汉语中介语词汇变异的研究在国内乃至世界都比较少见,这是汉语中介语理论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汉语中介语系统的变异进行研究是有重要社会价值的。

对汉语中介语系统的变异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完善汉语中介语系统,而且也可以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减少学习汉语的阻碍。

关键词:中介语;词汇变异;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H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9—0139—02对外汉语词汇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关汉语词汇研究的文献有很多,研究的范围足够广,但大都是立足于母语学习者的角度去进行研究的,很少有立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角度去进行研究。

有关汉语中介语词汇的研究为数不多,至于汉语中介语词汇变异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汉语逐渐成为地区性或者国际性语言,因此,带来了汉语学习的热潮。

对于很多国家的学习者而言,汉语是一门很难学的语言。

就目前关于汉语中介语的研究远远不能满足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要求,所以,进一步深化汉语中介语词汇部分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介语舌间辅音发音的变异研究

中介语舌间辅音发音的变异研究
事, 口译为即席把汉语短句翻译成英语 。
3 数 据收 集 .
不同的任务类型会导致 中介语使用 的不 同, 体现了受试对不 同语体的敏感性。当受试朗读文 章时, 他们 比读单词时更注意有关 内容的信息 , 因
此语音的准确度下 降; 而读单词时由于高度注意 形式 , 因而正确率较高。复述和 口译任务 比单纯
也表明在随意语体下的言语受注意力最少 , 中介 语的语音系统最有规律 、 最真实。
表2 不同 语音环境中 发音的正确 率及作用值 位置 语音环 境 频数/ 总数 正确 率 作用值
( %)
阎丽莉和蔡金亭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辅音 群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证实辅音组合的制约条 件等级较高 , 习得极为困难u 引。本研究有 同样的
综上所述 , 在中介语研究与各分支学科关 系 日 趋紧密的背景下 , 平衡多因素的变异研究 已经 受到国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这种模式结合社会 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解释二语习得中
的中介语变异。然而 , 国内研究成果来看呈现 从
词和读文章属于 口语 的正式语体 , 读单词的正式 程度比读文章更 高, 而复述和 口译为非正式随意 语体。第三步 , 建立数据库。按照标记类型用计 算机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
本文 主要 有 3个研究 问题 : ) 1 任务类 型对
() t 的发音变异是否有显著影响?2 影响( ) h ) t 发 h 音变异 的语 言 因素有哪些?最 显著的 因素是什
么?3 影响 ( ) ) t 准确发音 的制约条件层级体 系 h
是如何排列 的? 2 参加者与发音材料 .
在执行复述和 口译任务时正确率最低, 读单词时 正确率最高。作用值高于 0 5 .0时对准确发音有 促进作用 , 低于 O5 则有阻碍作用 , .o 而等于 0 5 .0 时没有影响。表 1 右侧的作用值显示 : 读单词 的 作用值为 06 , .3 有利于准确发音 ; 读文章 的作用 值为 05 , .4 也有利于发音, 但促进作用不大 ; 而复 述和 口译的作用值为 0 3 , . 8 极其阻碍准确发音。 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任务类型 中( ) t 发音的正确 h

中介语错误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中介语错误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摘要: 中介语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拥有的一种独特的语言体系,是学习者对接触到的语言材料通过归纳、推论建立的,既有别于母语,又有别于目的语的语言体系。

中介语在二语习得领域里,对中介语错误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对错误的分类、描述及错误纠正等方面,而通常忽视了母语和目的语两种不同语言句法特征的比较研究,忽略了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句法结构的对比。

因此,应在两种语言普通语法和类型学理论框架内对中介语错误作进一步研究,找出中介语错误的根本原因,这对第二语言的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中介语; 句法特征; 错误分析; 第二语言习得一、引言中介语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目前外语教学中用来解释和分析学生第二语言所产生偏误的理论基础。

中介语是外语学习者介于母语及目的语之间的独立的语言体系,是一种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是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由于对目的语规律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理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是处在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一个连续体,兼有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的共同特征,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却永远不能是目的语[1](P209-230)。

Nemser称之为近似系统(approximate system),认为学习者的这一系统将逐渐接近目的语[2](P115-123)。

而Pit Corder称其“有独特风格的方言”或“语言学习者的语言”[3](P161-170)。

学习者出现错误是第二语言习得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并贯穿第二语言学习的始终,伴随着中介语的全过程。

二、中介语错误类型及成因研究和分析第二语言习得中出现的错误类型及成因,对掌握第二语言有着积极的作用。

中介语的产生与构建是多方面的原因所致,从中介语的特点和发展看,产生语言错误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语际负迁移(母语迁移)错误(the error of interlingual transfer)中介语的产生,母语迁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产生错误的重要来源之一。

英语写作中中介语偏误的分析与建议

英语写作中中介语偏误的分析与建议
三、偏误纠正建议 中介语偏误现象在英语学习中是不可避 免的,英语教师应对学生所犯的错误持宽容 的态度,通过区分不同类型的偏误,采取相 应的措施,帮助学生改善中介语偏误或石化 现象,使学生不断在“失误”中取得进步, 同时教师应加强学生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 写作技能。 (一)注重优质英文材料的输入 根据中介语的可渗透性可知,学生的中 介语系统是对外开放的,并通过学习者的学 习,其内部结构也在不断的调整,所以英语 教师要保证学生有足够量的最佳语言输入, 鼓励学生进行英语阅读。因为输入是输出的 基础,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会逐渐形成英 语语感,熟悉英语的惯用搭配与句法形式, 阅读材料时也可通过语境猜测词义与词的 褒贬,逐渐摆脱母语的影响,使学生的书面 表达逐渐向英文表达形式靠拢。需要注意的 是,教师提供材料的难度要稍微高于学生的 现有水平,即难度为 i+1,只有这样的素材 才能真正适应所有学生群体,促使学生积极 的进行输入,并不断的积累知识,把学到的 语言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达到良好的教 学效果。 (二)鼓励督促学生进行语言输出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写作的训练,及时并 定时的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鼓励并督促学 生按时完成,正视学生的语言偏误,给予学 生及时的批改反馈。写作任务的形式要多样 化,可以是命题写作、看图写作、阅读读后
常忘记变换时态。类似,例(2)中 minute 没有变复数形式 minutes,也是受汉语负迁 移的影响。学生在写作中由于母语负迁移引 起的语法和语篇等偏误还有很多,在此就不 一一列举了。
由于我国学生大多在 10-12 岁左右开 始学习英语,且大部分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 这导致有些学生直到大学时英语水平还处于 最基础的阶段,学生词汇积累量少、对目标 语的规则不熟悉、母语的思维模式根深蒂固, 在加上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学生会不 自觉的用汉语的思维来进行写作,所以由母 语负迁移所引起的偏误也就多一些。

中介语理论研究范文

中介语理论研究范文

中介语理论研究范文
中介语理论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在母语和目标语之间形成的一种中介语系统。

中介语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将母语的语言结构迁移到目标语上,而是在两种语言之间形成一种过渡性的中介语系统。

中介语理论认为,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不断地随着学习的进行而发展和变化。

学习者会在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作用下进行调整和修正,逐渐接近目标语的规范。

中介语系统中的错误和问题也不是无法纠正的,而是通过合适的语言输入和语言交际环境得到修改和改进的。

中介语理论对语言教学和语言习得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发展起了一种概念,即“语言交际能力”的层级结构。

根据中介语理论,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可以通过一系列阶段来描述和分析,从最初的母语干扰阶段,到目标语近似阶段,再到最终的目标语规范阶段。

这种阶段性的描述和分析对于了解学习者的语言发展轨迹和指导语言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中介语理论还对语言教材编写和语言测试有着重要影响。

在语言教材编写中,教材应该根据学习者的中介语发展情况,提供合适的语言输入和练习形式,帮助学习者逐步建立起正确的目标语知识系统。

在语言测试中,应该关注学习者是否在中介语系统的不同阶段上表现出不同的语言能力,而不是仅仅关注学习者是否达到了一个固定的目标语水平。

总之,中介语理论对于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以及指导语言教学和测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我们可
以更好地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目标语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中介语变异的多种因素分析

中介语变异的多种因素分析

2.中介语的可变性及中介语可变性的分类
? 2.1中介语的可变性 ? 2.2中介语可变性的分类
2.1中介语的可变性
? 是指语言处于可变的状态时的内在属性或某 一语言要素被确认为可变时的一种现象。
? Eg. Yesterday the thief steal the suitcase. ? Yesterday the thief stealing the suitcase. ? Yesterday the thief stole the suitcase.
1.2中介语的特点
? Selinker
1.系统性 (systematic) 2.可渗透性 (permeable) 3.动态性 (dynamic)
? 国内语言研究者
1.可变性 2.系统性 3.稳定性
1.可渗透性 2.石化现象 3.反复性
1.系统性 2.渗透性 3.僵化性
1.2中介语的特点
? 首先,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 。 ? 其次,中介语是一个动态的语言系统。 ? 第三,中介语有反复性。 ? 第四,中介语具有僵化性。 ? 第五,中介语具有可变性。 ? 最后,中介语具有系统性。
(situational context ) 中介语的变化是否有规
和心理语言环境 (psy- 律可循。
cholinguistic context )。
3.概念区分
? 3.1中介语可变性VS中介语变异 ? 3.2中介语系统可变性VS中介语系统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1中介语可变性 VS中介语变异
? Tarone 与 Ellis 认为 variability (可变性)与 variation(变异性)是可以互换使用的,两者指 代的是同一事物。 (eg:Tarone,1988;Ellis,1985b,1994) ,他们指 出variability(可变性)与 variation(变异性)是指 语言处于可变的状态时的内在属性或某一语 言要素被确认为可变时的一种现象。

中介语变异因素分析与研究

中介语变异因素分析与研究
Page 4
相关研究介绍
中介语发生变异的因素各式各样,语言学家从 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
等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Page
5
相关研究介绍
“乔姆斯基式传统”: 如White(1989)和Gregg(1989)。这一流派 采用Tarone的观点。即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是“同 质的能力”。也就是说,变异被看做语言表现的 特征,而不是学习者潜在的知识系统。 因此,变异的难题要通过区分“能力”和“表 现”,通过建立语言能力的描述和解释作为研究 的主要目标。
1.言语语体:拉波夫调查了一些发音特征,发现说话者
在能对言语给予更多注意的语体中更频繁使用正确
的变体/Ө/,在注意较少的语体中则使用不标准的变体, 如/t/。
2.变项规则:例如WH-问句有倒装和不倒装两个变体,倒 装时问句中含有助动词be,不倒装时问句中含有非 be助 动词,用变项规则可以这样描述: What are you doing? (+auxiliary be)
What you have done? (+auxiliaries other than be)
Page 10
相关研究介绍
动态范式包括 Bailey 的波浪理论和 Bickerton的蕴含分
析。
根据波浪理论,一组人先引进某种语言新特点,当第二组 人使用这个特点时,第一组人又引入了另一种特点,这样, 随着旧规则的扩展,新规则也不断产生。 Bailey 试图用 语言变化理论解释语言使用中的共时变异。
Bickerton在研究圭亚那人的克里奥尔语时,通过蕴含层 级把不同的说话者放在连续体的不同点上。
Page
11
相关研究介绍

国内中介语变异研究综述

国内中介语变异研究综述

国内中介语变异研究综述作者:田莉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6期〔摘要〕中介语变异是社会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研究的交叉研究,该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二语发展的动态机制有重要意义。

我国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对中介语变异进行研究。

文章通过对国内核心期刊上相关论文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从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展示了我国中介语变异的研究现状,并对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思考。

〔关键词〕中介语变异;二语习得;变项规则分析法;动态系统理论引言中介语(interlanguage),也被译作过渡语,是Selinker[1]提出的概念,指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系统。

该系统的主要特征包括系统性、渗透性、可变性以及动态发展性等。

语言变异(language variation)这一术语产生于社会语言学,指语言随社会因素(如阶层、性别、年龄等)或其他语言因素(如语境等)的变化而产生的差异。

语言变异可能发生在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层面,既发生在自然语言中,也可在学习者的语言中观察到。

其中学习者语言中的变异被称为“中介语变异(interlanguage variation)”。

中介语变异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

早期的中介语变异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社会心理语言学界,主要研究目的是探讨中介语变异的产生机制。

社会语言学家主要在拉波夫范式(Labovian paradigm)和动态范式(the dynamic paradigm)这两种理论模型下,运用社会语言学访谈(sociolinguistic interview)和变项规则分析法(variable rule analysis)等社会语言学方法,探讨中介语变异如何受到语言内部因素、情景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制约。

心理语言学主要关注中介语变异产生的心理因素,两个重要的理论框架是Levelt的计划模型和Krashen的监控模型。

汉英中介语中英语副词变异调查研究

汉英中介语中英语副词变异调查研究
第 2 卷第 2 6 期
V0 . 6, . 12 No 2
滨 州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 iz o iest o r a o n h uUnv ri B y
21 0 0年 4月
Ap . 2 0 r , 01
【 语言 ・ 文学 ・ 术研 究】 艺
汉英中介语中英语副词变异调查研究
词使 用频 数发 生 变化 ; 中低 频 副词使 用数 量 增 多且使 用频 数 整 体 上 呈现 出显 著 变化 。就 学 习者
与本 族语 者相 比 而言 , 大的 差异在 于很 多本 族语 者 经常使 用的 副词 学 习者 却使 用不 足 , 些 常 最 有 用副词甚 至 不被 使 用 ; 少数 常 用副词 存在过 度使 用的情 况 , 这 种 情 况随 着 习得 的深 入 明 显得 到 但
异 的 发 生 能 够 被 预 测 到 并 能 得 到 合 理 的解 释 , 中 对
介 语变 异 的系统 性 进 行 研 究 对 于语 言 教学 和语 言
介 词 等 的 正 确 使 用 已 经 不 是 问 题 , 词 在 语 篇 中 的 副 恰 当使 用 更 能 体 现 其 英 语 学 习 的 水 平 。此 外 , 多 在 数 中 国英 语 学 习 者 和 教 学 者 的 心 目 中 , 词 的 用 法 副 很 简 单 , 于 副 词 并 没 有 给 予 理 论 上 的 重 视 , 内 对 国
作用 , 于 高级英 语 学 习者 而 言 , 词 、 词 、 词 、 对 动 冠 连
环 境 中 , 于 同 一 水 平 的 学 习 者 的 中 介 语 发 生 的 变 处 异 ( a it n 大 致 相 同 。 在 中 介 语 发 展 过 程 中 产 vr i ) ao ]

中介语僵化现象国外研究综述

中介语僵化现象国外研究综述

中介语僵化现象国外研究综述(实用版2篇)目录(篇1)I.中介语僵化现象的概念及特点II.中介语僵化现象的形成原因III.中介语僵化现象的研究方法IV.中介语僵化现象的研究意义正文(篇1)一、中介语僵化现象的概念及特点中介语僵化现象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介于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系统,具有一定的目的语言特征,但在长期使用中逐渐变得僵化,难以改进。

学习者能够流利地使用这种语言,但在目标语言的标准体系中,其语法、词汇等方面可能存在偏差。

二、中介语僵化现象的形成原因中介语僵化现象的形成主要源于学习者对目的语言的规则、词汇等的掌握不足,以及对自身学习进展的不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往往会受到母语和方言的影响,以及教师或教材的限制,导致其中介语系统出现偏差。

三、中介语僵化现象的研究方法中介语僵化现象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

研究者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了解其中介语系统的变化;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习者对自身中介语系统的认识;通过案例分析法深入探讨学习者中介语僵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

四、中介语僵化现象的研究意义中介语僵化现象的研究对第二语言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录(篇2)I.引言1.介绍中介语僵化现象的定义和背景。

2.阐述本文的目的和结构。

II.中介语僵化现象的国外研究综述1.早期研究:描述早期的中介语僵化现象研究,包括研究方法和结果。

2.中期研究:介绍中期的研究,包括研究方法和结果。

3.近期研究:阐述近期的研究,包括研究方法和结果。

III.结论1.总结中介语僵化现象的国外研究成果。

2.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正文(篇2)一、引言中介语僵化现象是指母语为非英语的学习者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其中介语石化现象严重,难以进一步提高其英语水平。

为了深入了解中介语僵化现象的国外研究情况,本文将对过去几十年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二、中介语僵化现象的国外研究综述1.早期研究:早期的中介语僵化现象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学习者的语音、语法和词汇方面,观察他们在英语学习和表达上的问题。

试析优选论对中介语及其变异性的解释力

试析优选论对中介语及其变异性的解释力

收稿日期:2005-09-05作者简介:王晓军(1977-),男,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试析优选论对中介语及其变异性的解释力王晓军(中国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东营257061)摘 要:中介语变异性研究存在四种既相异又相关的描述与分析,从该领域研究的全局看其中存在不少问题。

优选论尤其是有限和谐序列论和优选语法的可学性等理论范畴可以阐释中介语的发生发展及优化过程,并可对中介语变异表征提供必要的启示。

关键词:优选论;中介语;变异性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first of all four interpretations of variability of interlanguage dwelling upon dis 2tinctive theories ,pointing out their flaws and puts forward com pensatory arguments in the light of optimality the 2ory ,with limited harm onic serialism and learnability of optimal grammar in particular.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its practical enlightenments concerning ES L and EF L pedag ogy.K ey w ords :optimality theory ;interlanguage ;variability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5x (2006)05-0048-061 优选论简介优选论作为生成语法的一个发展是最先由音系学家Alan Prince 和认知科学家Paul Sm o 2lensky 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语言学理论。

中介语——精选推荐

中介语——精选推荐

中介语⼀、中介语理论的起源20世纪60年代以前,欧美⾏为主义⼼理学和结构主义语⾔学在⼼理学和语⾔学领域占主要地位,在这种理论背景下,语⾔研究领域兴起了对⽐分析理论,对整个外语教学领域有重要的影响。

这种理论认为,外语学习是母语习惯向外语习惯逐步转移的过程。

因此,很多学者和外语教师认为,只要对⽬的语和母语进⾏对⽐,了解母语和⽬的语的异同,就可预测出在⽬的语的学习中会出现什么偏误,⽽且还可以对出现的偏误进⾏分析和解释。

50年代末,⾏为主义⼼理学受到巨⼤冲击,乔姆斯基对语⾔⼼理学的研究是⼈们对外语习得过程中产⽣的偏误有了新的认识。

⼈们发现,外语学习中的偏误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对⽐分析的⽅法预测、解释和分析。

后来的许多统计资料也证明了这种猜疑。

这样,以结构主义语⾔学为基础的语⾔对⽐分析受到了⼈们的怀疑。

60年代末,⼀种新的外语学习偏误分析理论产⽣了,这就是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词是英国语⾔学家Selinker于1969年在其论⽂“语⾔迁移”(Language Transfer) 中⾸先使⽤。

1972年,他⼜发表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 的论⽂,对“中介语”这⼀概念进⾏了阐述,确⽴了它在第⼆语⾔习得研究中的地位。

其他研究者们对这⼀概念的描述有许多不同的术语,如W. Nemser (W. Nemser, 1972 ) 称之为“近似语⾔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s),科德(1967)将它称为“学习者固有的内在的掌握语⾔的课程⼤纲”(learner’s built-in syllabus)、“学习者独有语⾔”(idiosyncratic dialects)、“中继能⼒”(transitional competence)等。

然⽽⼴为⼈知、影响最⼤的还是“中介语”这⼀说法。

⼆、中介语理论的内容中介语(interlanguage)理论是在认知⼼理学的基础发展起来的,它是指由于学习外语的⼈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的语规律所做出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论⽽产⽣的⼀个语⾔系统。

关于中介语产生因素及相互关系的再认识_张望发

关于中介语产生因素及相互关系的再认识_张望发

Ju l . 2010V ol .12,N o .4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7月第12卷第4期收稿日期:2009-10-23作者简介:张望发(1974-),男,江西石城人,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柳英绿(1949-),男,吉林图门人,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关于中介语产生因素及相互关系的再认识张望发,柳英绿(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摘 要:中介语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形成的动态语言系统,是目的语的变异之一。

中介语产生的因素可以分为语言内部因素和语言外部因素,主体因素和非主体因素,在线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一般而言,语言内部因素强于外部因素,主体因素强于非主体因素,在线因素强于社会文化因素。

中介语的形成往往不是某一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就个案而言,上述因素的功能会表现出凸显的差异。

中介语是母语、目的语选择性压缩投射映像的合成,中介语与母语、目的语的关系是空间合成关系。

关 键 词:中介语;母语;目的语;合成空间中图分类号:H 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758(2010)04-0358-05如果把Selinker 在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一文作为中介语理论正式建立的标志的话(鲁健骥,1993)[1],至今也不到40年的历史。

如果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介语理论介绍到中国算起,它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也不过是二十几年的历史。

在这短短的二十几年里,中国的研究者一方面致力于理论建设的完善与发展,另一方面坚持理论服务实践的指导思想,在英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母语教学方面即中介语应用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些成果一方面拓展了中介语研究的视野,另一方面又把中介语研究引向深入。

截至2009年10月,中国(CNKI )学术文献总库共收录题目中含“中介语”一词的著作论文共计730篇,其中理论研究包括介绍性著作论文共计52篇,应用研究包括678篇(介于理论与应用之间的数量少,都归入应用研究。

中国中级英语学习者中介语错误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中级英语学习者中介语错误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测以及学 习者 的 自我把握 等方面都有着积极作用 。但 是 , 目
集、 分析语料,2 鉴别、 () 确认其 中的错误,3对错误进行分 () 类, ) ( 解释错误产生的原因,5评价错误的严重程度, 对 4 () [ 2 回收的作 文逐句审读 , 中介语错误进介语错误 的研究 多局限于定性和 实证研究 , 于 对 其影 响因素和弥补措施 的分 析多局限于 内省方法 , 在一定程
度 E 影响 了研究的可信度和针对性 。


中介语错误发 生的定量研究
( ) 试 一 被
本研究 以理工 科本科一年 级 2 自然班 学生为对象 , 个 从
并对错误进行 按类分析 ; 之后将被试 中介语错误数设 为因变 量, 并根据戴炜 栋 提 出的中介 语错误产生 的影 响因素和我 们 的 教学 经 验 设定 四大 类 2 个 自变 量 , 6 包括母 语 干 扰 ( 5 项 ) 教师 因素 ( 项 ) 交 际策略 ( 项 )情感 因素 ( 项 ) 、 7 、 5 、 6 和教 材 因素 ( 项 ) 问卷 结果进行标 准数值化 ,= = = = 4 。 a5b4c3d 2 e l并 运用社 科统计 软件 (P s 对数据进 行分析 。分析 =, ss ) 分 步进行 : 首先用 描述性 统计方法列 出各项变量 的平均 数 , 自变 量按 四大类 和 2 小 类分 别统计 ; 后根据 O fr ]各 6 然 xod , 大 类 和 各 小 类 的 影 响 因 素 出 现 频 率 分 为 高 ( 均 数 为 平 35 5 、 平 均数 为 25 34 、 ( 均数为 l 2 ) . ) 中( — . .) 低 平 — 一 . 三级 ; 4 之 后运用 Pa o 关系数分析各 大类 和各小类策略与中介语 er n s 错误 产生 的相 关程度 , 并根 据 C noy l k 相 关系数0 onl &S ci l u n 判断程度表进行相关性 排列 ; 最后对相关 的显著影响 因素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此,语言学角度忽视变异的存在。社会语言学 和心理语言学角度则试图去描述和解释它。
由于研究者依据的理论模式不同,变异研究又可 以细分为以下几个侧重方面:
(1)拉波夫范式, (2)动态范式, (3)社会心理学模式, (4)心理语言学模式等。
Page
9
相关研究介绍
拉波夫范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是:
中介语变异:第二语言习得者在试图用目的语表 达自己的观点时,其语言能力往往会随着不同的 语言使用环境呈现出系统的变化。 例如:He live in China. × He lives in China. √
Page 3
中介语可变性及其分类
系统可变性 systematic variability
a × × × × × ×
相关研究介绍
社会心理模式:它试图把说话者的语言态度和实际语言

运用联系起来,其中Giles 的言语适应理论被用作考察中 介语变异的基础。 这个理论根据说话者互动中语言调节的性质确定三种变异 类型: 言语趋同:当说话者调整自己的话语使之与对话者话语更 近似时,发生言语趋同。 言语趋异:当说话者试图使其话语与对话者话语不同时, 发生言语趋异。 言语保持:当说话者不改变话语时,发生言语保持。 趋同和趋异既可以向上,也可以向下。
语言因素 1)语境 2)语言功能 3)语言迁移
Page
16
影响中介语变异的因素分析与研究
语境:某些语境具有“促进”作用,能使学习者 的语言接近目标语的几率增大,而另一些语境则 具有“阻碍”作用,会使学习者的语言背离目标 语的形式。Dickerson是最早指出这种因素会引起 中介语变异的学者。
个体差异可变性 (individual variability) 语境可变性 (contextual variability) 自由可变性 (free variability) 语言运用可变性 (performance variability)
中 介 语 可 变 性
非系统可变性 non-systematic variability
Page
13
相关研究介绍
心理语言模式: 它关注说话者计划和监控言语的方式,学习者拥 有多少时间来计划其言语,会影响言语产出。在 非计划言语中,学习者喜欢使用早期习得的语言 结构,如主动式而非被动式,还大量使用重复和 词语替代等。学习者还可以监控自己的言语产出, 即有意识地注意自己话语的特定成分,以纠正或 改进它们。
1.言语语体:拉波夫调查了一些发音特征,发现说话者
在能对言语给予更多注意的语体中更频繁使用正确
的变体/Ө/,在注意较少的语体中则使用不标准的变体, 如/t/。
2.变项规则:例如WH-问句有倒装和不倒装两个变体,倒 装时问句中含有助动词be,不倒装时问句中含有非 be助 动词,用变项规则可以这样描述: What are you doing? (+auxiliary be)
Page
6
相关研究介绍
第二个角度是从社会学角度来解释学习者语言的 可变性与系统性之间的矛盾。
目的:通过联系社会环境来研究语言,旨在描述 学习者语言能力及社会语言能力。
方法:研究者们通过观察学习者如何将第二语言 系统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日常交流中,并用能反 映真实语言应用的数据来证明这点。
Bickerton在研究圭亚那人的克里奥尔语时,通过蕴含层 级把不同的说话者放在连续体的不同点上。
Page
11
相关研究介绍
Linguistic Features speaker 1 2 3 4 5 6 Ving 0 0 0 0 × × Ning 0 0 0 × × ×
Page 12
doz 0 0 × × × ×
Page
17
பைடு நூலகம்
1)语境
Page
14
影响中介语变异的因素分析与研究
1)语境
2)语言功能
影响中介语 变异的因素 1.语言因素 3)语言迁移
4)场景 2.非语言因素
5)学习者个体特征(社会
阶层、性别、年龄、种族等)
6)学习者心理过程
(主要指对语言形式的注意程度)
7)谈话对象、话题和社 会规范
Page 15
影响中介语变异的因素分析与研究
中介语变异因素分 析与研究
刘雨薇
2013132013
目录
1.中介语及中介语变异
2.中介语可变性及其分类
3.相关研究介绍
4.影响中介语变异的因素分析与研究
5.研究存在的问题 6.对今后研究的启示
Page 2
中介语及中介语变异
中介语(Interlanguage)又译为“族际语”、 “中继语”、“过渡语”,是指第二语言习得中 学习者自己构建的一种在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过 渡性语言。
Page 4
相关研究介绍
中介语发生变异的因素各式各样,语言学家从 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
等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Page
5
相关研究介绍
“乔姆斯基式传统”: 如White(1989)和Gregg(1989)。这一流派 采用Tarone的观点。即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是“同 质的能力”。也就是说,变异被看做语言表现的 特征,而不是学习者潜在的知识系统。 因此,变异的难题要通过区分“能力”和“表 现”,通过建立语言能力的描述和解释作为研究 的主要目标。
Page
7
相关研究介绍
第三个角度——心理语言学角度 心理语言学家主张从学习者在不同条件下如何应 用其语言知识的角度来解释变异。 例如Ellis(1987)和Crookes(1987)发现,如 果学习者的语言经过事先准备的,那么就是系统 和规范的。否则就是变异性的了。
Page
8
相关研究介绍
What you have done? (+auxiliaries other than be)
Page 10
相关研究介绍
动态范式包括 Bailey 的波浪理论和 Bickerton的蕴含分
析。
根据波浪理论,一组人先引进某种语言新特点,当第二组 人使用这个特点时,第一组人又引入了另一种特点,这样, 随着旧规则的扩展,新规则也不断产生。 Bailey 试图用 语言变化理论解释语言使用中的共时变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