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共41集).doc
2005年幸福人生讲座-细讲《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
2005年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十集) 2005/2/21 台灣台南淨宗學會 檔名:52-116-0030 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剛剛講到: 【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
】 假如我們能夠在家庭經營一個很好的談話風氣,那家庭氣氛就會很好。
那我們假如是一個團體,一個企業的負責人也要常常口吐蓮花,讓所有的同仁在談話當中,都可以如沐春風,可以互相鼓勵、互相肯定。
我們要帶動這樣的談話風氣。
那假如是一個團體領導人,是一個政府領導人,他談話的時候都是對別人的漫罵,挖人家的隱私,都是這些攻訐的言詞,雖然逞了一時之快,那流弊、往後不好的影響確實很難估算。
因為小孩子沒有好壞判斷能力,看到領導人都這麼說話,那我也應該可以。
所以後面的後果就很難收拾。
俗話說「公門好修行」,因為處在公門影響的面都很大,一言可以興邦,一言會喪邦。
所以我們當領導者不得不在言語當中,要多加謹慎、多加考量。
只要我們有這個態度,相信也可以在言語當中,帶動社會的良好風氣。
『奸巧語』。
這個「奸」是欺騙、是機巧。
那為什麼要用奸跟巧?就是為了把自己的言語過錯,自己沒有守信用的過失掩蓋起來。
所以孩子他假如用奸巧語,他就有可能是在撒謊。
能撒謊的孩子聰不聰明?不聰明還撒不出謊。
有一個初中生,因為跟同學常常攀比,所以都喜歡買貴的東西,母親不讓他買。
有一天說要配名牌眼鏡,他媽媽不肯,說:你本來就有一副了,還配?媽媽不給他配,他就自己去,去了一會兒回來了,配好了,然後跟他媽媽說:去付錢!聰不聰明?他可以不用帶一兵一卒,不用帶什麼錢,就可以講得讓對方相信他媽媽會來付錢。
所以很多家長,小孩子反應很好,他都說:好聰明!我很怕聽到小孩子好聰明,小孩要的是樸實、是忠厚。
現在的小孩聰明都用到哪?用到撒謊,用到達到他的目的。
比方說,有個小女孩跟她父親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上有好幾家冰店。
她走在第一家冰店就稍微腳步放緩,就跟她父親說:天氣怎麼這麼熱。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共41集)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共41集)
细讲弟子规01 细讲弟子规02
细讲弟子规03 细讲弟子规04
细讲弟子规05
细讲弟子规06 细讲弟子规07 细讲弟子规08 细讲弟子规09
细讲弟子规10
细讲弟子规11 细讲弟子规12 细讲弟子规13 细讲弟子规14
细讲弟子规15
细讲弟子规16 细讲弟子规17 细讲弟子规18 细讲弟子规19
细讲弟子规20
细讲弟子规21 细讲弟子规22 细讲弟子规23 细讲弟子规24
细讲弟子规25
细讲弟子规26 细讲弟子规27 细讲弟子规28 细讲弟子规29
细讲弟子规30
细讲弟子规31 细讲弟子规32 细讲弟子规33 细讲弟子规34
细讲弟子规35
细讲弟子规36 细讲弟子规37
细讲弟子规38 细讲弟子规39 细讲弟子规40
细讲弟子规41。
《弟子规》略讲——蔡礼旭老师主讲
《弟子规》略讲(共一集)蔡礼旭老师2008/10/11中国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主持人:昨天早上,蔡老师将整个中国文化的精髓跟大家做了一个简略的介绍。
看到大家在交流过程中非常踊跃,提问非常热烈,所以今天晚上特别加一场交流,让大家离开庐江之前,有一个丰富的精神盛宴。
在交流之前,我们再次邀请蔡老师跟大家就有关《弟子规》如何应用在生活以及工作上的一些主题,做一些简单的报告。
接下来欢迎蔡老师。
蔡老师:首先非常佩服诸位长老、诸位长辈朋友们学习的这一份用心,这一份积极。
我们这几天,每天的学习时间可不少,可能都有六个小时、八个小时。
而三天过去了,我们这一份认真不能只有三天,应该这一份互相切磋、互相学习的热情能够保持到终老,“活到老,学到老”。
我们相信,我们自己的道德学问可以不断提升,同样的,我们也可以给身边的亲朋好友一个好学的典范。
●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屹立不摇的根基今天晚上跟大家交流到,中心非常着重推广的一本经典:《弟子规》。
而常常听到师长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很多学者在研究: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绵延五千年,在这个世界之林屹立不摇,而且还呈现的是大一统的状况,还这么团结?能有这样的表现,那一定跟中国人的思想、华人的文化有关系。
他们深入去了解。
因为几千年都这么团结了,在世界上已经找不到第二个国度有这个情况。
后来他们研究出来的结果,说到:“可能是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缘故”。
所以显然家庭教育在整个我们民族当中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核心价值。
而我们再细细去想,其实一个人他做人、做事的态度,他人生的价值观,都来源于他的家庭的教育,他做人的根基都是小时候扎起的,所以俗话又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就像昨天我们长老也提到,他们重视胎教,重视七岁以前的教育,很多做人做事的习惯就扎得很好的根基,可能一辈子就屹立不摇。
就能够以他扎下的根基好好地去做人、好好地去处事。
所以家庭教育对我们整个文化来讲,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所在。
细讲弟子规每一集心得体会
细讲弟子规每一集心得体会细讲弟子规每一集心得体会1《细讲弟子规》是蔡礼旭老师“幸福人生讲座”的讲演稿。
刚刚拿到这本书,只有一个感想,这么厚的书我什么时候能够读完呢?而且给家长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我只是看了一下目录,第一次推荐自己没有读过的书实在是很心虚,但是目录上以孝为主的内容就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对家长说,一定要培养出一个孝顺的孩子,不然把孩子各方面培养的再优秀都白费。
我读了第一页就有一种很迫切地要读完的感觉,这种感觉中有一些“恰逢知己”的喜悦,更有“先见之明”的自负,因为我们学校有很多同学早已背熟了那本小小薄薄的《弟子规》。
可是,随着蔡老师的谆谆深入,我的心一点点变得沉重,我忽然懂得我活过的这二十多年尚不知何为做人,我真的枉为人子,更枉为人师!哪些为圣贤而下跪的八十老翁,也的确是真情所致。
以为自己是个善良的人,是个有道德的人。
而且把孝顺看的很重,小学二年级开始只要放假在家就为父母做饭,看着父母吃下我做的饭菜是我最大的幸福,不顶撞父母,不惹他们生气,我觉得就是孝顺了。
而且孝顺也是我当年择偶的重要标准。
工作后,给学生读关于母亲的文章时,失声痛哭,家长以为我家里出了什么事情。
曾经在苏州参见新教育试验培训时,看过感念父母恩情的视频说体会的时候,哭的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回来后,以感恩为主题的家长会上,让众多的家长感动的和孩子一起抽泣。
全区语文教师下水文比赛的时候,我以母亲为题,边写边掉泪尽管如此,百善孝为先,对照蔡老师讲解的《弟子规》,连根本的“孝”字我却没有做好,只是每一次都触动我的.心灵让我自责的哭泣,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
但我没有从根本上读懂“孝”字,没有这个根基,我不懂得礼敬,不懂得谦卑,不懂得感恩,不懂得爱人,甚至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做的很好!还振振有词的教育孩子要及时尽孝。
原来以为《弟子规》就是来约束孩子行为的,让学生们背,我不背。
我仅仅是要求他们会背。
兴致来的时候,我也会给他们讲一讲肤浅的道理,觉得是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其实我懂得的也只是那么一丁点儿肤浅的意思,我从没有真正深入地去思考,去读,去做。
《细讲弟子规》 15集 孝无终始,树立家教风范
细讲弟子规第十五集孝无终始,树立家教风范蔡礼旭老师主讲2005年02月诸位朋友,我们接着刚刚提到汉朝的郑均,诸位朋友,你会怎么做?怎么劝这个兄长?郑均自己去当了别人的仆人,从最卑微的工作去做,整整做了一年,用劳力赚了些钱,全部拿给他哥哥。
然后就跟他哥哥说:我们缺的东西,只要靠我们的劳力,然后赚到了钱就买得到;但是人的名誉只要丧失了,一辈子等于都完蛋了。
他哥哥看到他为了劝诫他,还去做人家的佣人,整整做了一年,他哥哥也很惭愧,就开始改变他的态度,变得很清廉。
郑均往后发展得很好,还做到了尚书,相当于宰相的职位。
所以有孝、有悌,为国家必然尽忠。
他也时常跟皇帝谏言,皇帝很感于他的协助,还封给他一个「白衣尚书」的名号,而且让他享赐禄,到他终老都以尚书的俸禄来奉养他。
所以诸位朋友,您看他当初为了劝诫他的哥哥,还去当了仆人,他是不是损失很多?不是!所谓「福田心耕」,一个人真正都是用道德去立身行道,他的福分绝对会愈积愈厚。
不是不到,时候还未到,到的时候,该是他的福分绝对跑不掉。
所以中国说「吃亏是福」,这句话很有意义。
刚刚是提到兄弟之间的劝诫,五伦关系还有一个关系,是朋友关系。
我曾经跟卢叔叔去拜访他一个朋友,我也觉得很奇怪,像很多很精彩的事都被我遇上了。
刚好我跟卢叔叔去找他这个朋友,他这个朋友已经跟他相交往十七年。
在那一次他还带了很多圣贤经典,有的是要给他孩子读的,有的是要送给他朋友,还有他朋友的太太读的。
这个路上卢叔叔就跟我说,他说:我认识这个朋友十七年,看他如日中天,生意做得很大,资产很多很多,但是那个时候已经看出来,他很有可能往后财富会保不住。
因为当一个人在很有钱的时候,奢靡之气一沾染,再多的钱财也会怎么样?会败尽。
而且不止沾染了奢侈之气,很有可能傲慢,不可一世的那种坏习惯都会在这个过程养成。
当一个人傲慢的时候,他就会轻率,就很有可能下错一些判断,再多的钱都会耗掉。
后来确实事业也荡下来,还负了点债。
当他在负债的时候,所有的朋友怎么样?都不见了。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文稿)(04)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四集)2005/3/7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118-04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早上好!「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所以刚刚我被罚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以前做错太多事,所以要罚站一下。
昨天我们也提到,做家事对於一个人的很多正确的人生态度可以养成。
昨天也提到,能够知感恩,能够养成勤劳的习惯,也提到人际关系会很好。
我因为从小很少做家事,诸位看得出来吗?因为我是独子,假如我过去洗碗,我的奶奶一定会走过来,我奶奶一走过来,我的妈妈又走过来,我的妈妈走过来,我两个姐姐又走过来,所以我是人在江湖。
那是找藉口!一个人一生该干的活,你还是得干,都逃不掉。
假如你年轻的时候不干,什么时候干?老的时候就要来干,老的时候来干就很辛苦。
所以我们要趁年轻多做、多积福,把福报放在晚年享。
为什么有这个体会?因为我到学院来学习的时候,终於把二十几年来少洗的碗,少洗的锅,一并一次把它洗够。
那时候,我们几个礼拜就要轮一次,那个煮汤的锅都很深,都要整只手伸进去刷。
洗的碗盘,真的是每次都要洗几十个人吃的,连做馒头都要做八百个到一千个。
所以我每次去帮忙做馒头,都很不好意思,很多师姐从头做到尾,都没有坐下来休息,我都要休息好几次。
而且休息的时候都要走到旁边,不要被他们看到,因为年纪最轻,但是体力最差。
所以活要多干,身体才会强壮。
常常很多朋友,那时候我跟父母一起住,他们都会说:你真孝顺,在家里照顾父母。
我听到这话都很汗颜,也觉得很不好意思,其实哪是我照顾父母,都是父母照顾我。
因为我父亲从小就干活,在农地里帮忙,所以体格比我壮硕很多。
常常我跟父母出去旅游,我爸爸都会常常问我:你累了没有?我爸爸开车是从来不累的。
因为我们的上一代从小就劳动,所以体格很壮硕;我们这一代从小养尊处优,体质就没有他们好。
老子说「祸福相倚」,我们这一代看起来好像很有福气,事实上换另外一个角度看,都把福气折掉了,身体也不好,一些很正确的人生态度也没有形成。
蔡礼旭讲弟子规
诸位领导、诸位老师、诸位家长:(一)从小有礼貌,一生遇贵人我先自我介绍,孔夫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在礼节当中首要的要介绍自己。
我姓蔡,礼貌的礼,旭日东升的旭,我叫蔡礼旭。
从小我有一个习惯,只要长辈到我们家里来,只要听到长辈的声音,不管我身在何处,我会马上快步,就像刚刚快步跑上来一样,走到长者的面前,跟这个叔叔问好:「叔叔好!」「阿姨好!」诸位朋友,这个动作重不重要?诸位朋友你们教了没有?回答的声音不太洪亮。
我们很多时候,人生觉得很重要的事,都记在脑子里,但是都还没有教给我们的孩子。
甚至我们自己觉得重要的事情,我们自己都没有开始做。
所以小时候养成的这个礼貌,所谓习惯成自然,少成若天性。
记得有一次我在乘电梯的时候,进来了一个女士,一进门的时候我就请教她:「请问上几楼?」诸位朋友,你上电梯的时候,会问别人上几楼的举手。
没有人举手?我终于体会到中国人的美德叫做谦虚,做到了都不敢叫人家看到,积阴德。
我问了她,相信她的心中会有一股暖流冒出来,居然会有年轻人这么客气。
我跟她自我介绍,我说:「你好,我叫蔡礼旭[(女婿)同音]。
」她说:「你好,我叫[丈母娘]。
」结果这么一讲我就跟她聊了起来,一聊才知道她的女儿和我是高中的同学。
所以,我的体会很深刻,就是有缘千里来相会。
我们老祖宗很多圣贤的教诲,要用你的人生去体会。
我在三百多场演讲当中,接触了非常多全国各地的朋友,确确实实每一个缘分都来之不易。
我从海口飞到深圳,再从深圳开车过来,加起来应该超过一千公里了,确实是千里来相会。
而知缘还要惜缘,我们珍惜这个因缘,而珍惜这个因缘之后,要再造更好的缘分。
诸位朋友,这个缘分遇到之后,要到哪里去造缘?当我们真正领受了圣贤学问的时候,要在我们的家庭当中,造圆满的因缘;在我们社会当中,造安定和谐的社会,在我们的国家当中,造中国人的强盛,造民族文化的复兴!那我们这个缘就是真正的往圆满的方向去发展了。
刚刚提到的:「不学礼,无以立。
」所以礼貌的态度,对孩子一辈子都很重要。
细讲弟子规第四集
细讲弟子规第四集蔡礼旭老师主讲2005年02月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早上我们提到,学习一开始的态度很重要,提到了“学贵立志”,要先立定志向就会有无穷的动力,去驱使我们不断的进步成长。
第二个,“学贵力行”。
我们现在要学中国文化,要学圣贤的学问,我们也不要很担心说我现在才开始学来不来得及?其实最重要的是,学一句我们就做一句。
很多人说等我学好了再来教孩子,等我学好了再来帮助别人,等我们学好了,来不来得及?来不及。
现在学一条做一条,光是这样的精神就会感动你的孩子,感动你的学生。
我们很多的老师,之前比较少熏习中国文化,他们也是抱持着跟自己的学生一起学习的态度,往往这样的态度,孩子看了也很欢喜,因为我们把好学的态度演给小孩看,给学生看。
有一个幼儿园,他们就教导孩子,吃饱饭以后要有礼貌,起来的时候要跟同桌的老师、同学说“大家请慢用”之后,再拿着他的碗跟筷子去厨房自己洗,所有的孩子就养成习惯。
他们的老师同样也这么做,每个老师吃完向他们一鞠躬说,“大家请慢用”,所有的孩子都会会心的微笑。
诸位朋友,为什么?这些孩子的心中就在想:老师也跟我们一样,要有礼貌,要遵守这些规定。
其实我们跟着孩子一起做,那个效果非常好。
还有个孩子,刚好那次吃饭,全部的老师、同学都吃完了,只剩下他一个人。
这个孩子吃完以后站起来,对着桌椅、板凳深深一鞠躬,说“大家请慢用”,所有的老师看了都笑出来。
但是我们感受这个孩子很老实,说一条、学一条就做一条。
一个人要先学老实,再学灵活,这样学问才会成就。
假如一开始就学灵活,对老师的教诲,说了五条,挑三条来做。
好,脑筋也很灵活,但是很可能学问会不扎实,到时候会被自己的小聪明给害了。
除了力行以外,接下来我们要了解,学习也要重视它的顺序,它的次序。
《三字经》上有一句话,“为学者,必有初”,读书它是有次第的,“小学终,至四书”,就是把《小学》这本书学好,接着学四书五经。
《小学》是一本朱熹朱夫子编的童蒙养正的书籍,这本书教导孩子怎么孝养父母,怎么尊重长辈,还有整个生活当中洒扫应对之礼。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39
细讲《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三十九集)我们接著看「亲仁」。
亲近仁德之人,之前也有讲过这个「仁」是会意字,二人,哪两个人?能够想到自己就能想到他人,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一种态度;再讲白一点,处处能替人设想。
我们在判断一个仁德之人,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第一个存心仁厚,而且处处谦卑能够以身作则。
我们在北京办课程,刚好老师到山东去处理一些事情,那连夜坐了好几个小时的车,在差不多八、九点赶到了北京。
刚好我们那时候正在办五天培训课,杨老师都还没休息,就到我们办的这个酒店来看大家。
刚好一些学员碰上了,杨老师就对他们说,她说:我们的课假如讲得不好,你们一定要帮我们指出缺点来。
第二件事又接著问这些学员,她说:吃得不好,睡得不好,一定要跟我们反应,一定要告诉我们,不然我们会招待不周。
第三点杨老师又对这些学员说:上课一定很辛苦,所以你们要多休息。
上课辛不辛苦?辛苦,所以你们今天要多休息。
所以确确实实杨老师处处怎么样?替人著想。
有一次刚好老师到海口去,我跟她走在马路上,看到一个老婆婆推著水果在卖,结果杨老师带著我去给她买了一些香蕉,老师就挑了一些比较烂的、快要坏掉的买回来,那「心有疑」怎么样?要发问。
我说:老师,你怎么买这个比较不好的。
杨老师说:这个比较不好的,假如再没有人买就烂掉了,因为我们回去马上就要吃了,所以赶快把它买走。
所以其实本来不买水果,一看到是老人家卖的,所以去买;再来也珍惜这些食物,不要把它糟蹋了。
所以我们可以从她的存心仁厚来观察。
再来,从谦卑的态度,我们看到稻穗愈丰满,它就垂得愈低。
所以海纳百川,而大海却是跟百川比起来最低下的位置。
所以孔老夫子一生教化了这么多的学生,但是孔夫子说他一生的言论述而不作,代表夫子非常的谦卑,他说:我所讲述的这些道理,都是古圣先王、都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传下来的。
非常谦虚,也唯有谦虚才能跟道德相应。
所以我们可以从第二件事谦卑来看。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06
细讲《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六集)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进入《弟子规》,我们把「总叙」念了一遍,我们翻到六十页,《弟子规.总叙》。
我们也提到了,这个「弟子」不是指小孩子而已,而是我们每一位愿意学习圣贤教诲的学生,都称为弟子。
「规」是规范,我们遵守这样的规范,就能够让自己的德业日渐提升。
【弟子规。
圣人训。
】这是圣贤人的教诲,而这句教诲是从孔夫子的教诲当中撷取出来,我们在《论语》里面有看到这句,在《论语.学而第一》里面就有。
【首孝弟。
】这个『首』也就是提到做人的根本在哪?在孝道跟弟,友爱兄弟,尊敬长辈。
『孝弟』,「弟」里面还包含一个很重要的态度,就是恭敬之心,对长者的恭敬。
而一个人的道德、学问都是从孝跟敬当中不断的提升,不断的流露出来。
其实一个人只要做到「孝」跟「弟」,相信他就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
诸位朋友,有没有觉得:有这么夸张吗?其实「大道至简」,很深奥的道理,其实都是很根本、很简单的。
我们回想一下历史,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哪一个朝代历史最悠久,国运最昌盛?周朝。
多少年?八百年。
请问为什么周朝可以延续八百年?凭的是什么?孝跟弟。
我们只读了「周朝八百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我们也常常看到,别人的子子孙孙为什么这么优秀?只看到结果,对自己没大帮助,一定要把原因找出来,我们就可以从中得到很好的启示。
周朝它开国是周文王、周武王,而周文王的父亲叫太王。
太王生了三个儿子,老大是泰伯,老二是仲雍,老三是王季,王季生了周文王,周文王又生了周武王、周公。
当初太王刚好看到他的孙子周文王诞生的时候,觉得周文王有帝王之相,有圣主之相。
但是他的父亲排第几?排老三。
结果他的大伯泰伯看到了父亲看到孙子脸上的喜悦,他了解到他的父亲想把王位传给谁?王季,希望往后能传到这位孙子的手上。
泰伯很善体父亲的心境,所以他不声不响趁著要去帮父亲采药的这个理由,就跟他的二弟仲雍相约,两个人就上山去了,去了以后就没有再回来。
蔡礼旭《弟子规》讲座第七集
蔡礼旭《弟子规》讲座第七集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们刚刚提到的是父子关系,父子关系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孝道,这个“孝”字是会意字,是一个“老”跟一个“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
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叫一个孝,所以上一代跟下一代密不可分。
我们看这个字就好像一个儿子背着一个老子,所以上一代念念想着如何栽培好下一代,才能对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有所交代,甚至于是对社会教出一个好孩子,也是对社会有所交代。
而孩子念念背着父亲,也就是说念念把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肩上,时时想着父母,如何让父母更快乐,生活更圆满。
所以古代的孝子确确实实他那个存心都能够时时刻刻念着父母。
古代有一个很有名的孝子曾子(曾参),他有一次上山去砍柴,刚好他的朋友来找他,古代朋友来找可能都是走了二天、三天很长的路才到。
他母亲为人特别忠厚,想着朋友这么找来,这么远来,那假如又没见到曾参,这样对朋友很不好意思。
马上她就往自己手上扎了一针,这一针扎下去,曾参马上觉得心痛,马上觉得一定是母亲出事了,赶快快步赶回家里来。
结果一回家,看到他母亲话还没讲,马上跪下来说:母亲,到底有什么事,为什么我的心一阵痛?结果母亲才跟他解释,因为有朋友过来,我想赶快叫你回来,所以我才这么做。
所以古代为人子女的人确确实实是念念想着父母。
那我们现在想一想,我们自己对父母有没有这样的态度,为什么没有?我们回想一下小时候有没有人教我们要孝顺?没有人教。
每天脑子里想什么?可能念念想的是自己。
我们常常会跟小朋友说,小朋友,你母亲喜欢吃什么东西?他们都说不知道。
结果我就问小孩子,我说:妈妈知不知道你喜欢吃什么?他们说当然知道,有什么、有什么,讲了好几样。
我说你看妈妈念念为你想,都知道你想吃什么,妈妈这么照顾你,你是怎么样去回馈母亲的,居然连母亲想吃什么都不知道。
“亲所好,力为具“,父母喜欢的东西我们要尽心尽力去拿给父母,奉养父母。
所以我们就跟小朋友说,以后买东西的时候先买什么?先买母亲喜欢吃的东西。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12
细讲《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二集)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刚刚提到蔡顺他去采桑椹,因为他知道母亲喜欢吃甜的,所以就用一个篮子专门装甜的,他自己吃酸的。
这样的孝心感动了这些盗贼,就把他放回去;不只放了他,还把山寨里面的一些食物都送给他。
诸位朋友,假如你是蔡顺要不要拿?不要!人家诚心诚意,怎么办?他说:拜托你了,拿去孝敬你的母亲。
要不要收?要!你们怎么这么快就变了,要不要?要!好,蔡顺听了你们的意见,把送的东西拿回去。
拿到家里才刚坐下,突然官府的人来了:「张三家的米怎么在你们家?李四家的菜怎么在你们家?来,把他抓起来!」那怎么办?这个时候你就百口莫辩。
所以,孔夫子说「君子有九思」,九思就是你遇到很多情况如何反省,如何观照?其中有一个叫「见得思义」。
当你要获得任何东西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它的来路是否是清白、是正常的。
这些山寨里面的东西都是怎么来的?抢来的!所以这个时候绝对不能拿。
诸位朋友,你听了这个蔡顺的故事,印象深不深刻?所以我们讲故事当中很重要一点,要把其中的道理讲给孩子听,这样才能理事圆融去搭配。
假如你只是讲事情,讲完了,你的孩子只会说:我听过了!假如你不讲故事,只给他讲道理,他听没有五分钟说:妈,我想睡觉了。
所以理跟事搭配好,听话的人就觉得格外的有收获。
不管你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可以运用这个讲故事当中融入一些道理,一些生活的提醒跟启发。
我们告诉孩子这些故事,就说你看以前的孝子,第一个念头都是想到给父母,诸位小朋友,你知不知道妈妈喜欢吃什么?一问,他们都想半天,有几个比较有良心的,比较想得起来,很多都想不起来。
我看他们那种窘况,我就说那妈妈知不知道你喜欢吃什么?他们马上露出灿烂的微笑,「当然知道」!还可以讲好几样。
接著我就跟他们说,我说:你看,妈妈都知道你喜欢吃什么,你却不知道妈妈喜欢吃什么,这样公不公平?你看妈妈这么爱你,你居然都不爱护妈妈,所以今天回去有什么作业?要清楚妈妈喜欢吃什么,这样你才能做到「亲所好,力为具」。
细讲《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九集)
细讲《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九集)细讲《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九集)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们早上讲到了:【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这个动作很重要,它可以广泛来运用,就是接待的礼仪,接待客人的礼仪。
我们现在在家庭当中来看一下,孩子现在会不会接待客人?比方说刚好阿姨来了,小孩在那里打计算机,他会怎么做?他会把他的大嗓门打开:妈,阿姨来了!这样好不好?习惯了,他就很怠慢、很随便,因为尊敬长辈排在次要,哪一个最重要?我的玩乐最重要。
久而久之,恭敬心就不见了。
所以要教。
您有教过孩子接待客人的举手?好。
这个影响他很深远,孩子假如这个礼貌没学好,可能在学校、在他往后的公司都会有尴尬出现。
我们就曾经教孩子,一个一个来练习,如何接待客人。
所以,这一条经文不只要讲解,还要实际带孩子操作;而且还不是操作一次、两次,要让他重复练习,他就熟能生巧。
刚好一天早上,这些孩子都学会了,也是巧妙的安排,中午吃饭时候就来了一位阿姨。
结果她要走进教室门以前,所有的孩子本来在吃饭,统统停止,放下他的碗盘筷子,要干嘛?争先恐后要接待客人。
所以其实当他能学以致用,他会学的欢喜。
这位阿姨走到门口,六个孩子排成一排,同一时间鞠躬说:客人好!这个阿姨不敢走进来,她说:受宠若惊!从来没有被这么隆重的礼仪接待过。
接着她又说:假如下一代的孩子都这样,那我们就很欣慰了。
我们接着,客人要走进来,教他们要放拖鞋。
拖鞋怎么放?要放在客人走进来马上可以穿进去。
所以诸位朋友,每一个礼仪的动作,其实都是在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他的仁厚之心也在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在落实。
所以,放拖鞋也要让人家可以顺势穿上。
阿姨进来,他们就说:阿姨,你请坐,我去帮你倒杯水。
就请阿姨先坐,然后说:阿姨请喝茶,我去叫我妈妈过来。
这就是接待客人的礼仪,在家庭当中要学习。
再来,在学校的时候,我们看到隔壁班老师走进来了,孩子看到了,他会怎么做?他也可能站在原地就开始放大嗓门:老师,隔壁班老师找你。
【免费下载】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01
细讲《弟子规》 蔡礼旭主讲 (第一集) 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们这里这一次的讲座叫「幸福人生讲座」。
诸位朋友,幸福是每个人所追求的,每个人都希望幸福,如何让人生幸福?我们人生走了几十年,你觉得幸福吗?很多朋友笑了,笑是有幸福的感觉。
您常常在睡觉当中有没有睡到笑醒的?有。
有没有朋友说说看,你睡到笑醒是什么原因?能不能让这些欢喜在你的人生当中愈来愈多?我们假如这样去经营人生,就会愈来愈幸福。
哪些事情让你一想到就会觉得很欢喜、很快乐?有没有哪位朋友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幸福的感觉?怎么都没有了?好东西要让好朋友分享,当我们把好东西让好朋友分享,你有没有幸福的感觉?施比受更有福。
其实我们现在已经有朋友下午来听过课程,一定有人已经把你最好的朋友带过来,有没有这样的朋友?当我们把最好的朋友带过来,让他在这一节课当中能够得到一生重要的观念,你的内心会觉得怎么样?很欢喜。
假如刚好这节课,他都知道如何把孩子教好,让孩子懂得孝道,他获得这个观念,然后他的孩子真正懂得孝,你这个朋友半夜睡觉都会笑醒。
你不只把自己的幸福自己享,还给别人享。
所以诸位朋友,我们去回想一下,你人生所有让你幸福的感觉,其实都是你下对了抉择,所谓人生最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
诸位朋友,你的人生曾经下对哪些抉择?人生时时刻刻都在下抉择,现在有没有在下抉择?假如现在在底下说:今天好累,我打个瞌睡好了。
那抉择打瞌睡跟认真听课造成的效果截然不同。
俗话讲「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句话前面跟后面都是抉择。
「男怕入错行」,所以要抉择对什么?行业;「女怕嫁错郎」,要抉择对什么?择偶。
其实这两个有一个共同的关系,就是你要看人看得很准。
比方说你抉择这个行业,选对了行业,还要跟对了主管,他才会提拔你,他才会成就你。
所以,看人的能力重不重要?很重要!女怕嫁错郎,嫁错老公会不会幸福?很困难。
假如跟对了上司,你的事业就会有很好的发展,进而你的家庭也会很安定。
所以要下对抉择,人生才会幸福。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11
细讲《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一集)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们早上讲到《弟子规》:【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这一句经文。
『亲所好』,我们在早上也提到了,父母所爱好的东西,子女会起而效法。
当父母所爱好的是非常有价值的人生,孩子他也会立志往这个方向走;假如父母所追求的是虚华的人生,那孩子可能就会耳濡目染受影响。
我们常说人生要追求富贵,什么是真正的富贵?我们为人父母、为人长者要清楚认知什么才是真正的富贵。
什么是富?这个答案假如问中学生,他会怎么答?很有钱叫富。
他的答案为什么这么标准?谁给他的影响?你再问他,什么叫贵?他会答什么?当官当得很大叫贵。
我们要引导孩子,富绝对不是钱很多叫富。
比方说他今天假如不知足,纵使钱给他再多他也不会觉得快乐跟满足;一个人真正知足,他内心常常觉得很充裕,知足者才能够常乐。
所以真正的富在知足。
不知道诸位朋友身旁有没有很有钱的人,他们有没有觉得他很够了?有很多就更想要再增加,因为人的欲望只要一打开,就很难收回来,所谓「欲是深渊」,这个深渊踏下去不见底。
所以我们不要追求虚华的人生,应该是追求真实,知足才是真正的富。
而当我们这样引导孩子,他这一生懂得知足,才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才不会崇尚虚华。
什么是贵?一般孩子说官做得很大叫贵。
其实当当官的他拿到这个权位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哪件事?当他有机会当人民的领导人,当员工的领导人,他绝对不是拿著这个权位去压迫别人,甚至於为自己谋福利。
假如是这样的长官跟领导人,等他下台以后会有什么结果?所有的人都很唾弃他。
所以贵,我们要求其真正的意义,「人敬则贵」,当每个人看到你都心生欢喜,都打从心里尊敬你、佩服你,那才是实在的贵。
当我们有机会可以当公司、当政府的领导者,我们应该要提起的不是权势,应该提起的是本分。
为人领导者应该更重要的,比方说是一个企业的老板,我们应当时时念著如何带领员工走向更好的生活。
不只是在经济面要带领员工,在精神面我们也要跟员工一起成长,当你有这个定位的时候,相信你的员工会很尊敬你。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36」
细讲《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三十六集)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们《弟子规》进入第五个单元「泛爱众」,广泛的爱众人,爱众物、众生。
当然这爱是会意字,就是要能用心去感受对方的需要,用心去体会对方的感觉,那这样人与人的相处就能够很和睦、和乐,不至於常常出现冲突跟纷争。
孟子有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以天时、地利、人和谁最重要?人和。
对,所以要能与人相处得好,才能有很好的人和,才有很大的团结力量。
那如何赢得人和?当然在生活当中,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我们要落实《弟子规》这些教诲,《弟子规》提到「己有能,勿自私」,那当然你就会得到人和。
ﻭ孟夫子接著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者能够有很多的帮助,失道者就很少人会帮助他。
诸位朋友,这个「道」是指什么?得道、失道。
这个道在《中庸》里面有提到「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所以这个道就代表仁慈之心。
当一个人处处能为人著想,他就已经在仁道之中。
所以得道者代表他存心能为对方著想,那失道者都是自私自利,没有去感受到别人的情绪,没有去看到别人需要,只有看自己。
只要长期下来,必然因为存心的不同而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所以得道者必多助,失道者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就是他太自私到了极点,连他的亲朋好友都离他而去,所谓众叛亲离。
那「多助之至」,假如他处处替人著想,行的都是仁道,那就「天下顺之」,天下的人都会感他的仁慈之心,希望能够跟随著他一起打拼,一起有更美好的生活。
所以,我们看到周文王以仁慈之心赢得民心。
记得有一次刚好在建筑一个工程,工作人员挖到了一些白骨,就放在旁边,被周文王看到了。
周文王非常诚惶诚恐,马上就把这些骨头很慎重的办了祭祀,把它埋好。
旁边这些人民看了很感动,他说:文王连死人都不敢轻慢,都这么恭敬,想必对於活著的人必然会尽心关怀,爱民如子。
所以周朝很快以仁慈之心统一了天下,而且造了中国最长年代的一个盛世。
他们整个朝代绵延了八百年之久。
那我们来看看如何得道多助?《弟子规》这一个「泛爱众」的教诲事实上也环绕在一个「仁」字,仁慈的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共 41 集 )
细讲弟子规 01 细讲弟子规 02
细讲弟子规03 细讲弟子规 04
细讲弟子规05
细讲弟子规 06 细讲弟子规 07 细讲弟子规08 细讲弟子规 09
细讲弟子规10
细讲弟子规 11 细讲弟子规 12 细讲弟子规13 细讲弟子规 14
细讲弟子规15
细讲弟子规 16 细讲弟子规 17 细讲弟子规18 细讲弟子规 19
细讲弟子规20
细讲弟子规 21 细讲弟子规 22 细讲弟子规23 细讲弟子规 24
细讲弟子规25
细讲弟子规 26 细讲弟子规 27 细讲弟子规28 细讲弟子规 29
细讲弟子规30
细讲弟子规 31 细讲弟子规 32 细讲弟子规33 细讲弟子规 34
细讲弟子规35
细讲弟子规细讲弟子规38
讲弟子规 40 36 细讲弟子规
细讲弟子规39
37
细
细讲弟子规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