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府法制建设创新之路
法治国家建设关键举措,加强法律人才队伍建设
法治国家建设关键举措,加强法律人才队伍建设在2023年,中国正在加强法治国家的建设,为了更好地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良好开端,加强法律人才队伍建设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举措。
法治国家建设关键举措在法治国家建设中,关键举措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之路,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进程中稳步前行。
在2023年,我国政府针对关键举措进行了大力推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法治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在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宣传教育尤为重要。
政府在2023年加大了法治宣传力度,增加法治宣传的覆盖面和深度。
不仅在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上宣传,而且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上进行宣传。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中小学、大学的法治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法律、尊重法律。
二、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一直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在2023年,中国政府继续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大司法公开程度,构建完整、规范、高效的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全球最先进的智慧法院,推进司法公正评价体系建设,提高司法公信力等。
通过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不仅可以优化司法环境,提升司法效率,更能够确保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治安问题一直是困扰法治国家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
2023年,政府加强了对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形成了“公安机关为主,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协同配合的综合治安管理模式”。
针对治安问题,公安机关采取预防、打击和应急等综合治理措施,管控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秩序。
四、增强全民法律意识增强全民法律意识是构建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
在2023年,政府开展了一系列法律宣传活动,提高了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除此之外,政府还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实行健全有关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遵纪守法和廉洁自律的制度,确保各行各业合法合规经营。
加强法律人才队伍建设在稳步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同时,人才队伍建设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
解读“新都现象”——兼论中国政治改革的创新之路
权和监督权 , 才能使人民群众以当家作主的责任感来履行自 己的职责和义务, 也才能使政府的一切政策和措施以法治为 准则、 以民意为依归。对此 , 新都区的“ 开放三会”会议电视 、
直播、 公开领导剖析材料等开放姿态很具有现实意义。 2“ . 有效” 阳光政府” 是“ 的客观保证。有效政府必然具备 制定优秀的政治愿景和政治战略的能力 , 否则“ 阳光政府” 的
实行罢免制度等等。 新都区所进行的积极探索和创新使他们 的基层 民主政治建设和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 , 被学界称为 “ 新都现象” 构成“ 。 新都现象” 的是一系列独有特色的主导改
革价值观, 结合新都改革实际, 笔者将其称为“ 新都词汇” 解 。 读这些在政治改革实践中产生的核心“ 词汇”对认识和深化 ,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不无意义。
( 1 )加快政企、政事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由企业、 社会机构和中介组织,使政府集中力量搞好自己的经济调 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 2 进一步完 善公民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 , 保 证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 努力实现由政治统治 3 ) 向能力主导型政府的转变。(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4 ) 切实提
维普资讯
文 革 研 究
解 读 “新 都 现 象 , ,
兼论 中国政治改革 的创新之路
吴 兴 智
( 浙江 大 学 比较政 治 与公 共管理研 究所 博士 生 , 州 3 0 2 ) 杭 10 7
【 要】 摘 成都 市新都 区民主政治改革以其深刻性和全面性而被誉为“ 新都现象” 。构成“ 新都现象” 的是一系列 的“ 新都 词 汇” — 阳光 政 府 、 眼睛 投 票 、 力 回 归权 利 , 权 于 民 , 阁 等。 解 读 这 些 在 政 治 改 革实 践 中产 生 的 核 — 用 权 还 组
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历程与未来发展
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历程与未来发展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历程与未来发展本文关键词:未来发展,法治,历程,行政,我国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历程与未来发展本文简介:一、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历程(一)行政法制建设的变化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行政法治建设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法制建设也得到了重要发展,并在多个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行政法权力结构从原本的重权利、轻权利向权利与权力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历程与未来发展本文内容:一、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历程( 一) 行政法制建设的变化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行政法治建设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在 20 世纪 90 年代,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法制建设也得到了重要发展,并在多个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行政法权力结构从原本的重权利、轻权利向权利与权力的并重进行转变。
随着行政诉讼法的正式颁布,以及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复议法的出台,都使得权力结构的中心发生调成,从而开始形成权力与权力之间的良性互动。
在我国行政法制建设的过程中,法治观念也得到了深化,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行政法制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反思,在传统观念的基础上,由原本的人治观念转向为法治观念,在 90年代后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将"依法治国"上升成为宪法原则,保障了行政法制建设的权利。
我国行政法学在这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也产生了相应转变。
政府职能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进行转变,从全能性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进行转变,并且政府对于市场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对自身职能进行调整,并将部分职能过渡于社会,从而促进政府与市场的共同发展。
在行政法制建设过程中,还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变化,这些重大成就,都使得我国的行政法治建设更为顺利,并且也完善了我国的行政法学研究。
但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的行政法治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 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对法制统一产生严重影响; 行政法治体系建设不完善; 公民参与机制不健全等方面。
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创新与重大意义
建设正反两方面的 经 验 教 训, 在 领导 改革开放 和 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思想: 其一, 把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区分为基本政治制 度和 具 体 的 领导 制 度、 组织制度 和管理制 度, 突 破了将 二者 混 为 一 谈 的 传统 观 念。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 度是 好 的, 必须 继 续 坚 持。 而 一 些具体制度尚存在 不 少弊端, 可 以改革而且 必须 改 论述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加强社会主义 革。其二, 。 “没 有 民 法制的重大意义 和 必须 遵 循 的 基 本 原 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 体系 的 形 成 》 ( 07AKS003 ) 阶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张文化, 男,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 副教授, 博士( 郑州 450007 ) 。
6
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创新与重大意义
④ 要 坚 持党 总 揽 全 局、 ” 协调 展社会主义政治 文明。 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提高 党 科 学 执 政、 民主 执 政、
依法执政水平, 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要坚 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实现 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要以建设 服务型政府为目标 深 化 行 政 管 理 体 制 改革; 要 完善 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要壮大 爱国统一战线, 团结一切可 以 团结 的 力 量。 这 些 思 想的提出标志着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 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 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的主要 内容 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 系统阐述了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本 质 和核心、 中国 特 色 社会主 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路径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 实践问题。 ( 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 主, 这是由我们 党和 国 家 的 性质 和 宗 旨 决 定 的。 中 国共产党是中国工 人 阶 级 的 先 锋 队, 同时 是 中国人 民和中华民族的先 锋 队, 是 中国 特 色 社会主义 事 业 的领导核心,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 中国先进文化的前 进方 向, 代 表 中国 最广 大人民的 根本利益。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 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属性。社 会主义作为一种新 型 的国 家形 态, 工人阶级和广大 劳动人民是国 家 的 真正 主人。 发展人民民主, 实现 人民当家作主, 是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 核心内 7
法治政府建设方面的国内主要专家姓名
法治政府建设方面的国内主要专家姓名1、马怀德,1965年生。
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北京市法治政府研究基地主任,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诉讼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委员。
《行政法学研究》主编,中国法学会行政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监察学会常务理事。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建设部、民政部、卫生部、国家统计局、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山东省、福建省、青岛市人民政府顾问或专家咨询委员,北京市依法治市顾问。
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系我国首位行政诉讼法博士。
曾赴美国耶鲁大学、波士顿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作访问学者。
出版学术专著、合著二十余部,专著有《行政法制度建构与判例研究》、《国家赔偿法的理论与实务》、《行政许可》。
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承担多项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教育部、司法部及北京市科研课题。
直接参与《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立法法》、《行政许可法》等多部法律的起草工作。
系人事部等七部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第四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奖”和霍英东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2006年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
2、应松年,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全国人大法工委行政立法研究组副组长,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
应松年教授是我国著名法学家,是新中国行政法学科的创始人和带头人。
应松年先后组织或参与《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立法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的研究和起草工作。
应松年,男,1936年出生,浙江宁波人。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24法治建设工作报告8篇
2024法治建设工作报告8篇工作上的进展可以通过工作报告来获取,大家都知道吧,工作报告的写作首先要确保的是它的真实可靠,以下是网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2024法治建设工作报告8篇,供大家参考。
2024法治建设工作报告篇1根据市局对法治工商建设工作的安排部署和工作指标要求,我窗口结合具体工作实际,加强法制宣传,搞好法规培训,以全面落实执行责任制、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执法监督检查为重点,全面完善业务工作制度,进一步健全行政执法监督机制。
推动以责任为核心的法治工商建设,进一步推进工商转型升级,促进职能到位。
在法治工商建设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现将本年度法治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
始终将法治工商建设列入全年工作重点目标,成立以窗口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法治工商建设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协调、指导法治工商建设工作,制定详实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工作步骤、考核方案,将该工作列入窗口工作的首要任务。
通过努力,达到了团队协作精神强,爱岗敬业风气正,忠于职守观念牢。
全体干部职工行为规范,举止文明,窗口形象貌焕然一新。
二、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行政执法制度和执法监督制度。
整合执法力量,内设机构责权明晰,监管机制健全,执法力量充实。
制定执法评议方案,严格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各个岗位责任,定期开展评议考核及人员向管理和服务对象述职述廉活动。
彻底杜绝了“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现象,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积极做好对外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突出对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等方面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的意识和能力,对企业今后的规范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为依法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坚持多种形式普法,营造良好法制宣传氛围。
通过向公众发放“法律宣传单,用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形式,培养公众对法律的兴趣;并结合12315活动宣传与老百姓密切联系的、典型的真假商品鉴别知识,增强民众对真假商品的鉴别能力和维权本领。
部编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创新永无止境(附习题)
➢ 你同意以上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 请以“创新文化之我见”为题撰写一篇小 论文,可由个人或学习小组完成。论文写 作要求如下。
文字简洁,500字左右。 观点正确,材料真实,注重论述说理,理论 联系实际,具有一定见解和深度。 引用报刊资料(含改写)应注明出处,不得 弄作假。
课堂小结
科技创新能力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创新强国 教育创新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营造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 万众创新 企业是创新的重要力量
时代需要弘扬创新精神 创新时代需要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
课堂练习
1.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 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 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 注重协同创新。其主要依据是( )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快形成有利 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_协__同__机__制___,搭建有 利于创新的_活__动__平__台___和融资平台,营造 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_法__治__环__境___。
万众创新
创新不唯年龄、不唯学历、不唯职业, 每个人都是创新者,都向往在创新中实现 _自__我__价__值___;每个人都是创业者,都可以 通过_辛__勤__劳__动___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 从裘法祖、吴孟超和王红阳三代人的创新事迹中, 你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力量?
从裘法祖、吴孟超和王红阳三代人的创新事 迹中,我感受到了他们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 气和自信,感受到了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 合作的团队精神,感受到了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 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
➢ 有人说:“科技创新需要关键人物的开拓探索, 更需要研究团队的接续积累。”你是否同意这 个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同意这个观点。科技创新既需要关键人物的 开拓创新,站在别人所达不到的制高点发出中国 声音,带动中国的高新技术应用研究,同时还需 要研究团队的持续奋战和不懈努力,积累大量的 研究成果,从而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巨大飞跃。
中国法治建设的创新之路
属和虞割 , 嗣程序 , 虞 孰法监督 , 附则
共 6章 19 。这部法律 的立法主 l保 旨是 , 篇雒遴社合治安秩序 , 保障公
共安 全 , 保蘸公 民、 法人和其他组绒
私麈保灌的意政新晴代 。
中国法律 2 0 年 4月虢 06
2 5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中国法治建鼓
0到武 俊( 法部司法研究所副 司 研究具 )
近年来 ,创新 J r 已短成焉中国法 治建彀 的主旋律和 中圆法治造程 的 主题词 , 逭突出表现在立法制新 和司 法劁新之上。 中, 其 就立法劁新而言 , r 物槽法 J的起 草和公 阴徵求意兄 、 近年来似乎没有任 何一部法律 2 0 年 2月在 中圆 民法犟龠和 06 中园人 民大翠法旱院 合召朗r 物槿
须的。 物槿法是碓韶和擎固改革朗放
成果 , 推勤改革 阴放深入遣行的重要 法律 , 是社畲主羲市埸经济 的基磁性 法律。 制定物槽法是鼓励魔大人民群 聚刽造财富 , 增强中园综合 圄力的重 要睾措 。 物榷法通遇碓韶和保裢各叛 物槽 , 稳定 各租财彦 阴傈 , 有助於钢
立法创新之一 : 物罐法草案全 民徵求意旯
法律 自 身的鲍畴。现行意法 已缝封有 阴保茬私有财麈的规定作 了舆晴俱
造的重大修改 , 明碓规定 :公民的合 r
法的私有财麈不受侵犯 jr 、圆家依照
法律规定保褪公 民的私有 财座槽和 镒承槽 J『 民的合法 的私有财麈槽 、公
不 受 侵犯 J 等规 定 的 入 意 疑 罔 蹰 了
台 向社官 公怖物槽法草案魔泛徵求
意兄, 收到人 民群聚 的意兄 150 10 馀
榷属 主 旨的死刑梭核制度颇令 人网 注, 影簪性诉 送活勤有望成焉具
建设中国特色政府法治的新航标——杨海坤、章志远著:《中国特色政府法治论研究》
杨 海 坤 、 志 远著 : 中国特 色 政府 法治论 研 究》 章 《
熊 文钊
郑
毅
内容提 要 《 中国特色政府法治论 研究》 抓住 改革开放 三十年 以来我 国法治政府建设 飞速进 步的历史 契 机, 结合 学界关于行政法理论基础之争的最新研 究成果 , 深化 了其所一贯坚持的“ 政府法治论” 从而为我 国建 ,
又突出强调 政府行 使权 力 的积极能 动性 。长 久 以来 , 控 权论的最 大隐患在于降低政府违 法行政概率 的 同时极 大
制 约 了政 府 主观 能 动 性 的积 极 发 挥 , 此 ,善 治 型 政 府 ” 因 “
体利益协调论 以及宪政 基础 论等 十三种 理论 。 两位作 ④ 者在 20 年 出版的《 04 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 研究》 中也 曾在 相关章节对十种 学说作一 简介 , 中国特色政府法治 论研 《
这一核心思想涵盖 了四个 重要 的维度 。民主型政府 意味 着政府权 利的合法 性与 正当性 , 过正 当民主程 序得 到 通
人 民 授予 的权 力 , 当代 政 府 充 分 发 挥 应 然 功 能 、 现 最 是 实
作 了理论尝试。 首先 , 本书对 于具 有较 大影 响力 的几类 关 于行政 法 理论基础 的学说进 行 了提纲 挈领式 的概括性 把握 , 主要 包括平衡论 、 控权 论 、 管理论 、 服务论 、 共利 益本 位论 、 公 公共权力论 、 控权——平衡论 、 职责本位 论 、 律导控论 、 法
依然任重道 远 , 当年 激荡 人心 的百家 观点 , 可 除了 “ 平衡
论” 北京大学行 政法 学人 矢志不 渝 的探索 下持续 地深 在
入发展之外 , 的 已折 戟沉 沙 , 有 归于平 寂 ; 的虽然 被个 有 别学者加 以推进 , 但始 终未形成 完整 的理 论体系② , 更遑
《建设法治中 国》法治之路,携手共建
《建设法治中国》法治之路,携手共建《建设法治中国:法治之路,携手共建》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石,是保障人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
建设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
在当今时代,法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健全的法治体系,社会秩序就会混乱,公平正义就难以实现,人民的权益也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相反,当法治得以充分贯彻,社会就能在稳定的轨道上运行,人们能够安心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国家也能在有序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
法治中国的建设,首先体现在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立法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宪法的修订到各个领域法律法规的制定,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涵盖民事、刑事、行政等多个领域的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新的问题和挑战不断涌现,法律的修订和完善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
例如,在互联网领域,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为规范网络空间秩序、保障公民网络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
公正的司法是法治的生命线。
司法机关应当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确保每一个案件都能得到公正的裁决。
要坚决杜绝司法腐败,防止权力干预司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同时,要加强司法公开,通过公开庭审、裁判文书上网等方式,接受社会监督,提高司法公信力。
严格的执法是实现法治的关键环节。
执法部门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不能选择性执法,不能搞“关系执法”“人情执法”。
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和执法水平,确保执法行为合法、规范、文明。
同时,要强化执法监督,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对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等问题严肃问责。
全民守法是法治建设的基础。
只有每一个公民都树立起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治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这就需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普及法律知识,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浅析我国法制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浅析我国法制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摘要:目前我国法治建设最大的困难在于公民法治意识淡薄,法治意识淡薄并不是针对公民缺少法律知识或缺少维权意识而言,而是因我们过度重视传统的人情与事故,这样从西方引进来的法典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兼容从而导致法治建设在我国困难重重。
法治社会有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是未来的总趋势,在中国如何推进法治建设成了所有法学家的新课题。
一方面,我们要从改变思想入手,使法治的思想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将西方的法典中国化,完善法律制度。
本文着重从法治思想建设,中国法制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监督等方面阐述我国法制建设面临的困境和出路。
关键字:困境与出路法治理念法治精神从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到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国的法治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由于中国的法治化缺少根基,缺乏效益,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困境。
中国的法治化将是一个漫长而坎坷的过程。
一、目前我国法治建设中的主要困境我国的法治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许多方面。
由于受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影响,我国的法治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从观念到制度、从体制到体系、从形式到容、从理论到实践,都有许多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例举如下:(一)公民法治理念淡薄,缺乏法律至上的法治精神所谓法治理念淡薄并不是指公民缺少利用法律保护自身权利的意识和缺少法律知识,而是存在一些因素妨碍法律至上这种理念在中国的传播,这些因素恰恰是我们所熟悉的人情和事故。
不难看到我们面临的现实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没有对法律的信仰,我们过于注重道德和权利的作用,过于强调情理法的结合,其结果是法律在我们的社会调整中没有起到至上的作用,当代中国法制建设陷入了一种困境—法制“表层化”现场,[1]法律不被信仰,而真正起作用的是恒古至今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千年的文化赋予了炎黄子具有特色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价值观,而我们今天的这套法律制度并不是2000年发展起来的本土的东西,所以其中的一些法治观念和我们的传统观念是不相符甚至是背离的,这就导致一个奇怪的现场:一方面我们遵守法律制度,在法律的大框架行事,另一方面在具体操作上我们按照人情世故、按照自己根深蒂固的理念去行事,正是这种“”和“外”的不统一造成了当今中国法治进程的困境。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同步检测(附答案)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一、单项选择题1.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不管涉及到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
”这体现了A.惩治腐败“只打老虎,不打苍蝇”B.惩治腐败只是党中央的责任C.只要党和国家强力反腐,就一定能根除腐败现象D.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2.2017年9月23日阳澄湖大闸蟹正式开捕,然而在开捕前就有所谓的“阳澄湖大闸蟹”在卖。
别的地方运过来的螃蟹,放进阳澄湖“洗个澡”就当正宗的来卖。
为了防止以上现象的出现,国家需要①保护好商标权,坚持依法治国②畅通各种监督举报的渠道③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义务④以德治国,加强道德建设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3.2018年9月1日是我国首部慈善法实施两周年。
我国坚持依法治“善”有利于①确保公民的一切权益不受侵犯②坚持依法治国,为慈善事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③释放社会财富向善的力量,保障慈善事业健康发展④杜绝一切骗捐、诈捐行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4.为预防危害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的发生,沈阳市人民检察院持续推进法治进校园工作,维护校园安全,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欺凌犯罪。
法治进校园①是加强法治宣传的需要②有利于弘扬法治精神③营造了良好的卫生环境④能够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生活在法治国家里,人人都要和政府部门打交道。
李克强总理在谈到政府权力时说:“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
“这是因为,政府能否自觉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直接①关系依法治国方略能否顺利实现②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雄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③影响公民个人各项民主权利能否实现④影响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和权威能否维护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6.某校开展了“法治进课堂活动,大家围绕法治政府”这一主题展开了如下讨论。
必修3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2025高中思想政治高考备考
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八课法治中国建设课标要求命题点考题取样核心素养列举事例,阐明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意义。
法治国家的含义和特征①政治认同:坚定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信念。
②科学精神:正确认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建设要求。
③法治意识:坚定支持法治中国建设,树立法治意识。
④公共参与:积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自觉认可法律。
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和具体措施2022湖南,T8法治政府的内涵和特征2023湖南,T72022全国卷甲,T16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和意义2023全国卷乙,T172023浙江6月选考,T162022全国卷乙,T172020北京,T7法治社会的内涵和特征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和意义2022广东,T92019北京,T8命题分析预测近年来,高考对本课考查的重点是法治政府建设,往往以国家机构改革、地方政府治理等为背景命题,模块内综合考查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也有对法治社会的考查。
2025年高考,可能会以贯彻落实《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的具体表现及其成效为情境,考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内涵和建设要求,并联系党的领导、不同政治制度等进行模块内综合考查;亦有可能联系必修2、选必修2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跨模块综合考查。
考点1法治国家1.法治国家的内涵(1)含义:法治国家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
(2)特征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地位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即宪法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原因法律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民众的意愿,符合民众的利益,体现了社会共同理想和信念,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遵从。
坚持良法之治原因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理,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
(良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标准内容合理、体系完备、规范系统、类别齐全、协调统一。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内容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内容
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基石,是保
证人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与稳定的必由之路。
为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中国政府在全国各地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加快立法进度,
完善司法制度,加强执法执纪,同时提升法治宣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全民法治意识。
在推进建设法治社会过程中,需要注重以下几点:第一,依法治
国必须把握好方向,不断提高法治化水平,加强对法治国家建设过程
中的各个阶段、各个领域的全面监督、广泛参与和推动力度。
第二,
坚持司法公正,严格遵循法定程序,打造公正、廉洁、高效的司法机构,满足人民群众对公正司法的期望。
第三,要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宪法实施监督与宪法宣传教育相结合,法官、检察官、律师、法
学界、社会各界人士更加重视、认真学习、贯彻宪法。
第四,强化对
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推行法律责任与行政责任相统一,推进行政
机关依法行政,确保政府依法行政,使社会法律意识和法治意识逐步
形成和巩固。
建设法治中国,是一个长期而高难度的任务,需要全国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全民法治观
念深入人心,法治环境优化,法律法规得到严格执行,才能有利于建
设一个和谐稳定、法治有序的社会。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11讲 课题33 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课题33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课标要求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阶段时间成就奠基20世纪50年代(1)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法律、法令(2)1954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法律,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发展改革开放后至80年代(1)198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一批基本法律。
中国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形成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1)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1999年,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3)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4)到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完善中共十八大以来(1)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2)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3)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4)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5)201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6)2020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时间概况改革开放前背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百废待兴、物质匮乏,中国人民发扬了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成就(1)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2)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改革开放后背景(1)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就20世纪80年代,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20世纪90年代,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1994年,中共中央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中共十八大,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深化点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历史上的精神文明既有历史联系,又有本质区别。
试论我国实现法治的途径
造成 国民文化教育水平低下 , 意识 淡薄 , 政治 使民 主法 治社会
所需要 的 自由、 等 、 权等 观 念失 去生 长 的 有利 条 件。因 平 人
①
收稿 E期 :0 1一 9—2 t 21 o 7
作者简 介: 瞿少华 (9 3一) 男 . 17 , 湖北监利人 。 硕士 , 副教授 . 从事 国际 问题研究。
第2 6卷 第 4期 21年 1 01 2月
景德镇 高专学报
J u n lo i g e h n C l g o r a fJn d z e o l e e
Vo . 2 1 6 No.4
D c 01 e .2 1
试 论 我 国实 现 法治 的途 径
瞿 少华①
张新征
(、 1 九江学 院政法 学 院 , 西 九江 3 2 0 ; 、 江 3 0 5 2 九江 学院 艺术 学院 , 江西 九江 3 20 ) 3 0 5
力制约 。实行法治 , 是要对 国家权 力进行 有效 的制 约 和监 就
督, 防止 国家权力的异化。() 4合理 、 善的法 律体系 。存 在一 完
个合理 、 完善的法 律体系 是实行 法治 的必要 前提 。() 5法律平
等 。平等是社会 主义的本 质特征 , 会主义 法治 也贯 彻 了平 社
改革开放以来 , 国立法速度加快 , 我 制定 了数 以千计 的法 律、 法规 , 良法先行 ” 在“ 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 但是 , 有了法律 不一定就有法治。法律的大量堆砌并没 有给中 国带来法 治的 现实 , 究其直接原 因之 一就 是我 国并没有 实现真 正的 司法独 立 , 国司法制度 的不 健全影 响我 国法 治的 实现。在我 国实 我
社 会主义法治作为政 治上 层建筑 的重 要组成 部分 ,三 d 是 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只有市场 经济才能生 长出现代法治 社 会, 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才能 为社 会主义 法治建设 提供 良 好的土壤。纵观法治历史 , 法治总 是与商品经济 有关 , 而与 自 给 自足的 自然经济和 以国家垄断为 内容的产 品经 济无缘。社
守正创新,确保全面依法治国的有效实施
守正创新,确保全面依法治国的有效实施2023年,中国的法治建设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全面依法治国成为了国家的战略方针,并且守正创新的思想在法治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法治建设实现了有效的实施,并成为了世界法治建设的典范。
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央政府提出的一项全面法治建设的战略方针。
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是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全面推进法治国家建设,使法治建设的成果转化为国家治理的实际成果。
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要求全社会都要强化法律意识,自觉接受法律限制,舍弃法外之地的想法,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2023年,中国的全面依法治国目标实现了。
宪法成为了全社会的共同信仰和宗旨。
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国家治理水平也不断提升。
全面依法治国概念的普及,引发了公众对法治的更多关注,也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更加科学的基础。
守正创新,确保全面依法治国的有效实施守正创新的思想在国家治理中被广泛运用。
它要求我们充分尊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结合,兼顾古今、中外,取长补短,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只有注重传统又创新,才能真正做到民主法治和创新发展的有机融合。
2023年,中国守正创新在法治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守正创新使得法律体系在不断更新,一些旧的法律被废除,新的法律得以实施。
同时,守正创新也使得法律体系更加的符合中国的国情,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治理的进步提供了更加细致的保障。
法治建设的实施法治建设的实施,需要政府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努力。
政府部门需要深入推进改革,加强对法治建设的投入。
全社会需要自觉地接受法律教育,守法遵纪,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法制意识。
2023年,中国法治建设实施的不断深入。
政府部门的改革力度加大了,对法律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
全社会的法制意识不断提高,舆论监督力度也不断升级。
这些重要举措为法治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使得中国法制建设的水平在世界上更加亮眼,为中国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筑法治之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291953年12月27日晚,一趟专列驶出北京站,向杭州疾驰而去。
车上坐的是由毛泽东主席亲自挂帅的宪法起草小组。
1954年2月中旬,起草小组拟出了宪法草案的初稿,派专人送到北京。
接到初稿后,刘少奇同志召集中央有关人员讨论,之后将意见发到杭州。
杭州方面进行修改后,再将修改稿传回北京。
杭州西子湖畔北山街84号大院30号楼,坐落着一幢青砖叠砌的西式历史建筑。
1953年12月28日至1954年3月14日,毛泽东率领宪法起草小组成员在这里度过了77个日夜,起草了宪法草案初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的正式诞生奠定了重要基础。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由此诞生,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探索之路。
新中国法治建设在实践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追寻良法善治。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依法治国。
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推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体现全体人民意志的宪法“治国,须有一部大法。
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
”当年在去杭州的列车上,毛泽东主席对随行人员说的话,如今被镌刻在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序厅的墙壁上。
群众出版社原副总编辑陶和谦2014年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回忆说,1953年3月,中央宪法起草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成立,下设编辑组、会议组、记录组、联络组、总务组和资料组。
当时还在北京政法学院(现中国政法大学)的陶和谦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被借调到宪法起草委员会的资料组工作。
“我们资料组很多是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居多。
当时我们就住在中南海。
”1954年3月29日,50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对宪法初稿分组展开讨论,共提出修改意见3900余条。
建设法治中国
建设法治中国
加强国际法治合作
建设法治中国需要加强国际法治合作。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 挑战和问题。要积极参与国际法治事务,推动全球法治发展。同时,要加强自身在国际舞 台上的法治形象塑造,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总之,建设法治中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推进。只有不断加强立法工作、推进司 法体制改革、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工作 ,才能逐步实现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目标 除了上述提到的几个方面,建设法治中国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努力
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是 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要推动 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相 结合,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同时 ,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法律教育 和监督,提高党员干部的法律意 识和法治素养
建设法治中国
加强法治与科技融 合发展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法治与科 技的融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要 加强法治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利 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法律实施和 监督的效率和准确性。例如,可 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 手段加强对法律实施和监督的监 测和分析,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 准确性
建设法治中国
加强基层法治建设
基层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础,要 加强基层法治建设。要加强对基 层干部的法律培训和教育,提高 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同时,要加强对基层法律服务 体系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基层法 律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此外,还 要加强对基层群众的法律宣传和 普及工作,提高基层群众的法律 意识和法律素质
建设法治中国
推动法治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法治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要推动法治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 融合。要加强法治对经济社会发 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为经济发 展提供稳定、公正、透明的法治 环境。同时,要加强对经济社会 发展中出现的法律问题的研究, 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 保障
制度自信与当代法治建设的成功之路
制度自信与当代法治建设的成功之路近年来,中国在法治建设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这一系列成就的背后既有中国制度自信的力量,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坚实基础。
首先,制度自信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特征。
制度自信源自于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因此,中国坚信自己的制度是正确的,同时也相信中国制度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国家的实际情况。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法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明确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相统一的原则。
这一法治道路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验证,为法治建设提供了有力指导和坚实保障。
在具体实践中,中国通过积极推进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了司法体系的独立与公正。
在司法改革方面,中国着力完善法官选任、考核体系,提高司法公正和效力。
同时,加大对法律援助的投入,保障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此外,中国还加快了信息化建设,推动了以电子证据为基础的刑事证据体系的建立,提高了司法办案效率。
此外,中国还积极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制度建设。
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中国设立了国家监察委员会,实现了党和国家监察体系的全面覆盖。
这一改革加强了反腐败斗争,有力维护了国家政权的稳定与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还大力推进以群众为中心的社会治理。
中国积极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强化了社会信用约束,促进了社会道德建设和公民的自觉守法。
此外,中国还推行基于互联网的智慧法治建设,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治理效能。
中国的法治建设成就不仅得益于制度自信和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也因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注重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促进了法治社会的平稳发展。
总之,制度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中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科学合理界定政府职能
科学合理地界定政府职能不能凭 空臆想,而要依照宪政的要求进 行重塑与再造。总体上说,政府 应当以公共利益和社会要求作为 自身价值的参照体系,不断依据 社会变量决定自身的结构、权限 及其运行方式的转变,把政府全 方位控制社会的冲动减小到最低 限度。建设法治政府要求政府职 能应当重新定位,不断地作出适 应性调整,并用法律的形式将其 确定化,以避免失职、越权现象 的出现。
政府法制的内涵极为丰富,凡宪法和法律规定应当由政府管理 的事务,凡政府依法应当规定和处理的关系,以及依法可以运 用的法律手段,都是政府法制内涵的重要组成部法制工作 对于政府法制,应当至少从两个层面进行认识:政府法
制首先是指政府法制建设,其次才是政府法制工作。 政府法制建设是政府和社会方方面面的责任,需要执政
(五)定期组织清理,及时修订废止有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切实解决法律规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五、完善政府法制监督方式
政府法制监督的现状 目前,就政府法制监督的现状而言,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四个
并存”:一是制度建设总体健全与完善滞后并存;二是执法监 督总体趋好与局部缺位并存;三是行政执法总体规范与个别不 规范并存;四是队伍建设总体加强与基层力量薄弱并存。 从实际情况看,政府法制监督工作在稳步推进、深入发展的同 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隐忧,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 方面:一是政府法制监督力度自上而下逐级弱化,存在跟踪监 督滞后的隐忧;二是行政执法监督体制不够顺畅,存在多头执 法、重复执法、交叉执法的隐忧;三是对行政执法队伍的监督 管理相对滞后,存在执法违法、随意执法和盲目执法的隐忧。
一、政府法制的内涵
从政府所管理国家事务的内容看,政府法制是宪法规定的政府 职权的制度化、法律化;
从政府对法律手段的具体运用看,政府法制包括行政立法、行 政执法、行政监督、参与司法活动以及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等 诸多方面;
从法律关系看,政府法制主要是指行政法律关系,即政府在行 使国家公共权力和管理国家事务过程中所形成的包括政治、经 济、文化等内容的各种法律关系。
四、创新政府立法思路
(一)严格法规、规章立项的审查,确为本地经济社会 发展所必需的事项才予考虑立法。不能将问题的重要性 等同于立法的必要性,也不能将部门的积极性等同于立 法的必要性;对由社会焦点、舆情民情衍生的立法需求 要有理性的判断;还要把握好立法中的纵向和横向的协 调关系,避免重复立法。
(二)注重增强法律规范的弹性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制定法规、规章时要能够兼具务实性和超前性,即所 制定的法规、规章既能够解决好当前存在的问题,也能 够预见相关社会现象的发展趋势,增强法律规范适应社 会现实的能力。
三、科学合理界定政府职能
(三)从市场参与者向市场秩序维护者转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改变了政府权力支配社 会的格局,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和局部利益的驱动,政 府对市场资源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政府应当 及时转变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角色,通 过制定各种法规和市场规则,保持非扭曲性的政策环 境,规范一切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创造一个统一、有序、公正、自由的市场环境;同时 ,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与基础设施、保护承受力差 的阶层、保护环境等。
三、科学合理界定政府职能
(一)从微观经济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 政府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实行政企真正分开:一方面,
政府要转变直接参与微观经济活动的做法,给企业以充分的 经营自主权、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成为独立 的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市场主体,自主依据市场变化进行 自我调整。政府由原来的控制者、参与者、操纵者,逐步改 变为指导者、监督者、服务者。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强化宏 观经济调控职能,制定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引导国民经济 向良性方向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护民族经济的发展 ,为企业发展和竞争创造公平的环境。
果必然会出现我们所期待的法治蓝图在实际的生活中被扭曲、改 变。因此,在和谐社会条件下,政府法制建设应当具备怎样的理 念,是首先需要厘清的根本性问题。
二、政府法制建设的理念
(一)权利本位理念 权利与权力之辨?
二、政府法制建设的理念
(一)权利本位理念
当今时代是人本化的时代,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因此,无论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构建,人与社会和谐的构 建,还是政府治理和谐的构建,都应当以权利为出发点和归 宿来进行制度设计和安排。现代法治的人文关怀深刻意蕴就 在于以人为本,正视和关注人的现实存在,拓展和发展现实 社会中人的权利。所以,在和谐社会中,政府的一切行为都 应当以促进人的自由、尊严、幸福和全面发展为终极关怀。 如果现代国家的制度建构中没有“以人为本”人文精神和权 利本位价值理念的融入,则政府的整个行为观念都可能受到 扭曲,并最终背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五、完善政府法制监督方式
完善政府法制监督的路径 (一)实现政府法制监督的观念创新。 一是要从强调对立法程序的监督转向对立法程序与立
二、政府法制建设的理念
中国历史上居于指导思想 的往往是一种实用主义、 经验主义、功利主义的思 想,整个民族先验不足而 终验有余。纵观中国的法 律,历代法律的发展很大 程度上局限于立法技巧、 编纂体例、实施方法等经 验实用性领域,而无法朝 着法的价值的形而上的高 层次发展。
二、政府法制建设的理念
一、政府法制的内涵
所谓政府法制,是关于政 府的法律和制度。一般认 为,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政府如何去管理国家 事务的法制,即政府依法 进行内部组织管理的法制 ;二是怎样把政府自身管 理好的法制,即政府依法 行使职权管理社会公共事 务的法制。
政府法制是关于政府的 职能设计、机构配置、 权责划分、运行机制等 一系列法律规范而形成 的制度。政府法制并不 仅仅只包括政府管理过 程中行政立法、行政执 法、行政监督等环节, 它是关于政府管理体制 与管理方式及其运行模 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三、科学合理地界定政府职能
(二)从政府全权管理向社会自我管理转变 现代社会具有复杂性、多元性和动态性的特征,无论政府的
主观愿望如何,都会受到自身治理能力的限制,不可能把社 会所有事务都管好。根据世界银行对政府职能定位的描述, 一个有效政府不应当是主宰社会,而应当是“鼓励和补充私 人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不是作为增长的直接提供者, 而是“合作者、催化剂和促进者”。因此,政府应当向社会 组织分权,有意识地培育社会中介组织,把社会可以自我调 节和管理的职能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把群众自治范围内的事 情交给群众自己依法办理。
二、政府法制建设的理念
(二)法治政府理念 建设法治国家必然要求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建设法治政府首先要
求政府不断强化法治观念。法治的本质就是人民高于政府,政府 服从人民,公民的基本权利高于国家权力。建设法治政府,要牢 固树立六个观念:一是树立有限政府观念,解决政府职能越位、 错位的问题;二是树立阳光政府观念,做到公开、透明,接受社 会的监督;三是树立服务政府观念,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 、优质的服务;四是树立诚信政府观念,强化政府的公信力,切 实做到取信于民;五是树立责任政府观念,有权必有责,用权受 监督,侵权须赔偿;六是树立廉洁政府观念,努力把政府建设成 为人民群众满意的廉洁政府。
法律的理念与制度辨析 任何法律都包含着理念和制度两个层面。 理念是法律制度的灵魂或中枢神经,它支配着对社会经济、政治
、文化进行的法律制度性安排。 制度的构建必须有理念支撑,推进现代法治,既要重视制度构建
与制度创新,更要注意发掘、培植与发展法治理念。 对制度的过度重视、依赖,而缺乏相应的理念匹配、适应,其结
二、政府法制建设的理念
(四)协商参与理念
协商参与应当体现为两个层面:一是各社会成员对公权力 行使的参与,即在国家立法、执法活动中,将多元主体的 参与、利害关系人的听证、专家学者的介入等作为必不可 少的程序,并由其影响和决定法律活动的内容,真正使各 方利益在政府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得到体现和落实。二是各 社会成员间对自身事务的协商管理,即各社会成员依自己 的意志在法律范围内自主协商地处理自己的事务,亦即社 会自治。鼓励和提倡各社会成员对自身事务的管理,有利 于形成公民间彼此宽容、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关系,有利于 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其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具有基础性意 义。
四、创新政府立法思路
(三)规范立法程序,严格依照法定程序立法。立法程序是 保障立法质量的重要途径,不遵循法定程序制定出来的法规 、规章必然难以保证其健全、完善和可操作性。
(四)在立法中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反映民意,真正把维护 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把执政为民的理念通过法定的程序 转化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体制、机制和制度。要为人民群众 提供参与立法的各种途径,注意倾听来自基层群众和行政相 对人的意见和呼声,注意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增强立法的 民主性和科学性。
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利益群体、大众 传媒乃至全体社会成员的一体努力。 政府法制工作是政府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 任务在于推动政府法制建设,促进政府及其部门依法行 政。
一、政府法制的内涵
关于政府法制的定位 对于政府法制,应当至少从两个方面进行准确定位:一是要在一定
的高度上看待政府法制。不能将政府法制简单地理解为政府法制部 门和机构的具体工作,如行政立法、执法监督、复议应诉等,而应 当在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层面上,在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的治国方略上,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 上,全面认识和深刻把握政府法制。 二是要站在政府的角度上看待政府法制。政府法制工作不是单纯的 一般业务,也不是简单重复的事务性工作,而是政府的一项全局性 、基础性工作,覆盖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涉及范围广,综合性和 政策性强,工作层次高。对政府法制的简单理解,只能导致政府法 制地位降格,致使政府法制工作视野狭窄、意义浅薄、难以落实到 位。
四、创新政府立法思路
实现科学立法主要有以下 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立 法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 规律;二是立法项目要统 筹兼顾;三是立法要体现 管理和权利保障相统一; 四是立法要处理好政府与 市场的关系。民主立法就 是要求立法必须体现人民 的意志和利益,充分发扬 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 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参与 立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