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散文的赏析
朱自清《背影》的赏析
朱自清《背影》的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朱自清《背影》的赏析朱自清《背影》的赏析《背影》写于1925年10月,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
季羡林《黄昏》抒情散文鉴赏
季羡林《黄昏》抒情散文鉴赏季羡林《黄昏》抒情散文鉴赏:季羡林【原文】: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未尾,他们便有个黄昏。
但是,年滚着年,月滚着年,他们活下去有数不清的天,也就有数不清的黄昏。
我要问:有几个人觉到这黄昏的存在呢?早晨,当残梦从枕边飞去的时候,他们醒转来,开始去走一天的路。
他们走着,走着,走到正午,路陡然转了下去,仿佛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当他们看到远处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知道:它来了。
他们渴望着静息;渴望着梦的来临。
不久,薄冥的夜色糊了他们的眼,也糊了他们的心。
他们在低隘的小屋里忙乱着,把黄昏关在门外,倘若有人问:你看到黄昏了没有?黄昏真美呵,他他却茫然。
他们怎能不茫然呢?当他们再从屋里探出头来寻找黄昏的时候,黄昏早随了白茫茫的烟的消失,树梢上金色的消失,鸦背上日色的消失而消失了。
只剩下朦胧的夜,这黄昏,像一个春宵的轻梦,不知在什么时候漫了来,在他们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么时候走了。
黄昏走了。
走到那里去了呢?——不,我先问:黄昏从那里来的呢?这我说不清。
又有谁说得清呢?我不能够抓住一把黄昏,问它到底。
从东方么?东方是太阳出的地方。
从西方么?西方不正亮着红霞么?从南方么?南方只充满了光和热,看来只有说从北方来的最适宜了。
倘若我们想了开去,想到北方的极端,是北冰洋,我们可以在想像里描画出:白茫茫的天地,白茫茫的雪原和白茫茫的冰山。
再往北,在白茫茫的朦胧灰白的天边上,分不清那是天,是地,是冰,是雪,只是朦胧的一片。
朦胧灰白的黄昏不正应当从这里蜕化出来么?然而,蜕化出来了,却又扩散开去。
漫过了大平原,大草原,留下了一层阴影;漫过了大森林,留下了一片阴郁的黑暗,漫过了小溪,把深灰色的暮色溶入琤琮的水声里,水面在阒静里透着微明;漫过了山顶,留给它们星的光和月的光;漫过小村,留下了苍茫的暮烟……给每个墙角扯下了一片,给每个蜘蛛网网住了一把。
《下雨天,真好》赏析
《下雨天,真好》赏析《下雨天,真好》赏析备人《下雨天,真好赏析◎高航兵琦君的很多散文都倾注着满腔的真情去写故乡的风物,追忆当年的似水年华,写的动人心旌,醇味绵长.北师版八年级上期语文教材中选了她的《下雨天,真好》, 这篇质朴感人的抒情散文读后让人击节赞叹,不忍释怀. 《下雨天,真好》真好!然而下雨天之"好","好"在哪里呢?通过教学本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谈起. 一,童年的雨天之"好"童年的雨天,"我"可以在被窝里多躺一会儿.可以听母亲讲雨天的故事.可以漂小木船.还能一整天逃学.帮母亲剪线头.五月的黄梅雨里,可以陪父亲一起赏花,"父亲用旱烟管点着告诉我,这是丁香花,那是一丈红……".能和家人,左邻右舍一起听瞎子先生唱鼓儿词.雨天的谷子发霉,"我"还能和小帮工拣谷子里的 "曲".如此的热闹,轻松,快乐都是雨给我提供了一切,雨给了我温馨和自由.多少年回忆起来还津津有昧历历如在目前.琦君的童年,让人自然想到沈复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观"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和"二虫相斗"的情景;想到鲁迅先生的"百草园"中的"蟋蟀","油蛉","蜈蚣","斑蝥","何首乌",都一样饶有趣味.童年的雨天之"好",是自由,是快乐,是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自由情.二,少年的雨天之"好"雨天,在杭州中学,可以独自一个人撑把雨伞站在法国梧桐树下,思念远在故乡的母亲(琦君一岁失怙,四岁丧母,由伯父伯母抚养长大,她笔下的父母其实是她的伯父伯母)."叶子尖滴下的水珠,纷纷落在伞背上,我心里有一股凄凉寂寞之感."父亲不在了,"我"可以在父亲的书斋中回忆他的音容笑貌,模仿他吟诗的音调放声朗诵.生离和死别乃是人生的两大憾事,多少诗词和戏曲作品将之演绎得凄凄惨惨哀哀绵绵,这里琦君没有痛哭哀号,没有肝胆欲碎,没有痛彻肺腑的表白.而是平静的描写和叙述,但任何一个有情之士都会在那"风竹萧疏" 中,在"淅淅沥沥"的风雨中品味出那"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悲楚!少年的雨天,真好.这里的"好"已和前面有很大的不同,童年之"好"是无忧无虑的快乐,这里的"好"是雨天牵动的父母情,是难忘的温馨甜蜜,也有思念的凄凉痛苦,是一种凄美的意境,是诗意的氛围.至此文章主题由浅入深了,"好"的意蕴丰富了.三,青年的雨天之"好"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雨中的游人稀少,静谧的湖山,都有爱雨的人管领了.衣衫渐湿,我们才同撑一把伞绕西泠印社由白堤归来.湖水湖风,寒意袭人,站在湖滨公园,彼此默然相对,'明亮阳光下的西湖,宜于高歌;而烟雨迷蒙中的西湖,宜于吹笛.'我幽幽地说.于是笛声又起,于潇潇雨声相和."这一段文字很沉郁,颇有点古典韵味.作者从童年的无忧无虑,走到少年的亲情难续,再来到青年这多愁善感的季节.走到了大悲大喜的岁月,走过了伤感流泪的年华 (注:文中有距今25年的字样,以此推算,琦君写此文时应在4O岁左右,已近中年).心情开始平静和淡泊,孤清的品性形成了,自然在西湖畔想到归隐于此的林和靖.范仲淹和林处士是知己,不料自己也因梅而结友,知己在烟雨湖山中飘然而至.知己在于一0领神会,在于默默相印, 在于心有灵犀,笛声幽幽,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细雨潇潇,如丝如缕,如烟如梦.二人相约相知相伴,漫步在游人稀少的湖滨公园,寒气袭人,衣衫渐湿而不顾,多么富有画意诗情!这是人生难忘的时光.",好在有了那份心心相印的真青年的雨天之"好情!好在有了平静淡泊孤清的心灵!琦君1917年生于浙江永嘉县,1949年移居台湾.她笔下的"宜兴茶壶",是南方的物品;"方方的水田","窄窄是南方特有的风光;"炒米糕","芝麻糖"是旧时南方的儿童食品.全文没有一处直接谈到对故乡的思恋,这一草一木一石一土都刻上了作者成长的足迹,都具有鲜明的江南水乡的气息,蕴含着浓厚的思乡情谊.读着这些文字,我们自然会想到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想到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下雨天真的"真好",好在雨在这里成为联系琦君的过去和现在,大陆与台湾的契机,雨中人,雨中事,雨中物交汇成了一支故乡的恋歌.人们常把祖国比作母亲,常把家国相连,作家远离故土,客居异地,落脚于汪洋中的一个孤岛.在那年代里,关山阻隔,海岸漫长,只能在梦中游览祖国的山水,"孤独漂泊复何依"?她思乡思亲思故园,实则是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至此,童年,少年,青年之"好"融合在一起了.本文通篇写情,未见一个情字,却让雨字风光占尽, 一一串连.其实,雨只是外在线索,情才是内在线索;雨是表象,是叶,情才是实质,是根.它们自然缜密地构成(高航兵河南省长葛市第六初级中学461511)1n110_'主瞳_r一?...。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精选6篇)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精选6篇)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篇1《荷》文之所以美,就在于作品营造出了一个深邃清幽的意境。
散文的意境有三个必备的要素,即语言的真切,景物的真实,情感的真挚。
本文正是以真切的语言描绘一幅真实的景物,抒发出了长期郁积于内心深处的真挚的情感。
赏析本文也就必须从这“三真”入手,而在这“三真”中,对语言的真切的分析又当为揭示其他“二真”的必由门径。
一以真言写真景《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
在历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
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绝对区别于其他的“荷塘”、“月色”。
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
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
这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
然而这种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
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
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抒情散文《走月亮》文本解读
《走月亮》文本解读
作品赏析《走月亮》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是作家对童年时代美好的回忆,充满童真童趣。
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为“走月亮”。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流着”一词两次使用,想象到“香味在流,月光在流”。
“走月亮”不同于在月光下赶路,也不是满怀心事地走在月光下,而是特意到月光下走,散步,因此“走月亮”的说法充满了诗意。
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地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无不充盈着温馨、甜美之情。
本文的语言优美,如诗如画,很容易使学生深入文本,得到情感的体验,激起孩子们爱的涟漪,使情感得到全面的升华,与作者产生共鸣。
“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四次。
看似重复,实则妙笔之句,充分表达了小作者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
细细咀嚼这种情致,意趣,虽是秋夜,却让人心中涌起融融的暖意。
《走月亮》一文不仅给我们展现了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更多的是母女俩之间真真切切的情,相融相沫的爱。
月夜下奶奶教小孙孙数天上的星星,在浓浓的亲情中,我们一步步长大成人。
《秋天的雨》阅读赏析
《秋天的雨》阅读赏析
《秋天的雨》是陶金鸿的一篇抒情散文,通过对秋雨的细腻描写,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和深厚情感。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阅读赏析:
首先,陶金鸿通过精湛的语言运用,将秋雨描绘得如诗如画,给人一种清新而宁静的感觉。
他运用生动的形容词,如“五彩缤纷”、“柔和”、“轻轻洒在大地上”等,使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秋雨的温柔和美好。
这种细腻的描写让整篇文章充满了诗意,引导读者在心灵深处感受秋天的宁静和祥和。
其次,陶金鸿通过对秋天景物的描绘,如“一切都像被刷上了五颜六色的颜料”、“大地在雨中焕发生机”等,展现了对自然景象的独特观察和深沉理解。
他通过描绘秋雨洗涤大地的场景,将读者引入一个丰收和生机勃勃的秋天世界。
这种写实而又富有想象力的描绘,使文章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此外,陶金鸿通过对秋雨的人格化描写,如“秋雨轻轻走来,婉转而缓慢”、“秋雨在无声中谱写着它美妙的旋律”等,赋予了秋雨生动的人性特征。
这种手法使得秋雨不再仅仅是自然现象,更像是一个拥有情感和意识的存在,与人类世界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共鸣。
这样的人格化描
写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和深度。
总体来说,陶金鸿的《秋天的雨》通过细腻描写、独特观察和生动表达,成功地营造了一个充满诗意和温馨的秋天世界。
他通过对秋雨的赏析,让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还能深刻领悟生命的丰富和多彩。
这篇文章在语言、情感和艺术性上都展现了陶金鸿卓越的写作功力。
有关写景抒情的散文赏析
有关写景抒情的散⽂赏析 散⽂意蕴丰厚、益智陶情,是主体性很强且具有弹性⼒度的⼀种⽂体。
那么写景抒情散⽂你知道怎么写了吗?下⾯是店铺收集整理有关写景抒情的散⽂赏析,以供⼤家参考。
有关写景抒情的散⽂赏析篇⼀:话秋 秋之⾊,古⼈赞之。
虽悲凉颓废,但这残缺的秋却甚是迷⼈,让我有说不完的感慨。
谈起秋天,还得从它的颜⾊说起。
秋天⼀到,原本绿油油的叶⼦都变得枯黄,那枯黄的残叶在树上摇摇欲坠,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变得⾦黄,显得那样灿然炫⽬。
夜晚,没有星星和⽉亮的陪伴,它便隐藏在⿊暗之中,不与任何⼈照⾯,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皎洁的⽉光偶尔还是会有的,它给予残叶光辉,让它变得璀璨夺⽬。
对于这般景象,很多⼈甚是悲哀:可怜这绿叶,这秋却吸⾛了它们的精元,只剩下躯壳了。
再多的璀璨也只是图⼀时之娇。
然⽽我却认为这样的秋甚是迷⼈,我渐渐地爱上了这个残缺的秋,这种残缺的美。
⾛在梧桐树下,⽚⽚落叶从我⾯前飘过,我伸⼿抓住了⼀⽚残叶,叹道:“叶⼦的离开不是风的召唤,是树的舍弃!”在这舍弃当中,我领略到了这种残缺的美。
踩上这些落叶,它⼜会沉默⽆语,它不想向我倾诉它的落寞,但我却能感觉得到。
离开或许也是种解脱,在伤残的⽇⼦活着也会发现孤独也别有风致。
在校园⾥,渐渐地,不再有鸟⼉的歌声,似乎是为我们的学习营造环境,我也没有流连那歌声,反⽽驻⾜倾听这沙沙的落叶声。
我喜欢这样的感觉,它让我⾛进了另⼀种境界,收集着这袅娜的残迹,倒也觉得悠闲。
我⼼中的秋是说不尽的。
在秋的⽇⼦⾥,我过得那样欢愉。
这残缺的秋微带着点伤感,却留住了我这位匆匆过客,在这残缺的美中徜徉,过得那样欢愉。
有关写景抒情的散⽂赏析篇⼆:⾬过天晴 说真的,我很讨厌淅沥的⼩⾬,它们是那么的缠绵,总会使⼼烦涌⼊⼼头,惊涛拍浪,挖⼼的难受.因此在这样的⾬天我没有在⾬中漫步的情怀.但在北⽅由于在黄河以北降⾬量少,注定淅沥的⼩⾬会是夏天的常客.于是我也有些厌恶夏天,好在夏天还有⼀位代⾔⼈——暴⾬,使我对夏天有了⼀丝的眷恋。
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赏析
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赏析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赏析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作者简介】余光中,男,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籍贯福建泉州市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母为江苏人,故也自称“江南人”)。
诗人。
曾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代著名评论家。
主要作品有《乡愁》《余光中经典》《传说》,其中《传说》获台北新闻局金鼎奖歌词奖。
《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
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
《听听那冷雨》赏析余光中认为,散文是一种具有知性美与感性美的文体。
所谓知性,就是知识见解。
“散文的知性该是智慧的自然洋溢”。
1“所谓感性,则是指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如果在写景、叙事上能够把握感官经验而令读者如临其景,如历其事,这作品就称得上‘感性十足’,也就是富于‘临场感’。
”2“许多出色的散文,常见知性之中含有感性,或是感性之中含有知性,而其所以出色,正在两者之合,非两者之分。
”3余光中的散文理论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之后的创造性思考,也是他自己创作实践的总结与理性提升,而他的.散文创作是他的散文理论的优秀实践。
他是把他的智慧才华、丰富情感自然融合在他那极具创造力和表现力的文辞中的。
几乎可以说,他的每一篇散文都能给读者—个惊喜。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散文,是一切作家的身份证。
”读他的散文,我们便借助文本而认识了余光中。
《听听那冷雨》就是这样一篇最能显示出作者才华和风格的代表作品,也是一篇“感性十足”而又充盈着灵性与智性的散文精品。
抒情散文加赏析
抒情散文加赏析【篇一:抒情散文加赏析】名家散文赏析心田上的百合花林清玄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
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一开始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
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
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
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小小的胸膛。
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
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偶尔也有飞过的蜂蝶鸟雀,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开花: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啊!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众多不屑、讥讽鄙夷声里,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
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
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风景。
这时候,野草与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珠。
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
它的种子随着风飘扬,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
许多孩童跪下来,闻着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
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景,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毕淑敏经典抒情散文赏析
毕淑敏经典抒情散文赏析毕淑敏经典抒情散文赏析作者毕淑敏的文字神闲气定,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她的冷静与善意。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毕淑敏经典抒情散文,供大家欣赏。
孝心无价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
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
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
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
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
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
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
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
“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
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
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
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
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
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
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写景抒情散文朗读赏析
写景抒情散文朗读赏析写景抒情散文作为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头戏,对于培养学生对文字对生活的审美以及美好情操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写景抒情散文朗读赏析,以供大家参考。
写景抒情散文朗读赏析篇一:春天的脚步北方的二月,虽说时节已是早春,但万物似乎依旧被锁在寒冬里,唯一不同的就是那“呼啦啦”的风吹个不停。
“吹面不寒杨柳风”那是江南早春的风,北方这一阵紧似一阵早春的风,吹在人的脸上,仍然感到寒气袭人。
而我分明从这阵阵的风声中,听到了春的“咚咚”的脚步声。
那春的脚步是那样的急促,仿佛刚刚挣脱了羁绊,喘息着奔跑的孩童。
是冬的严寒桎梏得太久,呼喊着奔向自由;是大地母亲的呼唤,懵懵懂懂地从沉睡中苏醒。
来不及告别冬雪的呵护,来不及等到阳气的升腾,匆匆地、一路奔跑着扑向母亲的怀抱。
在这“咚咚”的脚步声中,冰雪开始悄悄地融化,河边的冰面上,开始有晶莹的一泓清水在闪动,那是大地母亲孕育万物生灵流淌的乳汁。
不经意间抬眼满树的枝条,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春蕾,那在春风里不断拱动的春蕾,积蓄了一冬的能量,似乎要在一夜间张开喇叭,吹响春天的号角。
一切都在悄悄的来临,伴随着春的脚步,欣然、希望、温暖、葱郁、鲜艳、活泼,一切的一切,都将铺满这个世界。
“咚咚”的脚步声中,年迈的老人抻了抻蜷缩的腰,试探着推开了紧闭的门窗,抬眼望了望外面和煦的阳光,轻轻地搬了个小凳子,坐在了向阳的屋檐下,享受着那阳光舒服地熨烫着爬满沧桑的脸颊,顷刻间的微笑,皱纹挤走了苍凉。
在这春的脚步声中,老人们听到了自己心跳的活力,这是生命的搏动,是生命的希望。
“咚咚”的脚步声中,年轻人早已按耐不住律动的青春,卸掉了冬的臃肿,换上了多彩的轻装,伴着春的脚步向大自然出发了,挥动着充满活力的臂膀,揽着春的腰肢,要把新的世界拥抱。
跳动的脚步,轻盈欢快,飞旋着青春的舞曲,要舞出绿茵片片,舞出鲜花簇簇,舞出一个绿色的希望。
放开喉咙歌唱,歌唱这万元伊始的气息,歌唱青春的异彩和骄傲,歌唱美好醉人的未来。
散文情感赏析技巧
散文情感赏析技巧
散文情感赏析是读者通过阅读散文作品,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并品味其中蕴含的深意和美感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散文情感赏析的基本技巧:
理解背景:
了解作者生平与创作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这有助于揣摩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情感是否与其生活经历或时代环境有关。
捕捉情感线索:
寻找文中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如感叹句、形容词、动词等,它们往往传递了作者强烈的情感色彩。
注意文中描绘的景物、人物和事件,这些元素常常是作者寄托情感的载体。
分析修辞手法:
意象:散文中的意象可以帮助读者直观感知作者的情感状态,如象征、比喻、拟人等手法所创造的意境。
抒情方式:观察作者是如何运用排比、反复、设问、倒叙等修辞手法来抒发和深化情感的。
体验节奏韵律:
散文的语言节奏和段落布局也可能反映出作者的情绪起伏,流畅的句子可能表达欢快或平静的心情,而短促、断裂的句式则可能暗示紧张、压抑的情绪。
挖掘主题内涵:
透过表层叙事,探究散文深层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情感往往是围绕着主题展开的,通过对主题的理解,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共鸣与反思:
在阅读过程中,尝试将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投射到散文中去,通过共鸣来深化对散文情感内容的解读,并结合自身的思考进行个性化解读。
整体感知与细节品读相结合:
既要从整体上把握散文的情感基调,也要注意局部的细腻描写,很多微妙的情感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
通过以上方法,读者能够更全面、细致地欣赏散文中的情感表达,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的阅读体验。
收起。
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及赏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及赏析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及赏析《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下面是文章相关介绍,欢迎参考!朱自清《荷塘月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借景抒情散文阅读赏析步骤与技巧
借景抒情散文阅读赏析步骤与技巧借景抒情散文阅读赏析步骤与技巧【目标】1.学习掌握阅读赏析借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2.引导学生运用阅读及赏析的方法,阅读赏析与课文相似的文章。
3.以点带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掌握阅读赏析借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阅读及赏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预习准备】1、复习《春》《济南的冬天》《夏感》2、回顾这类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及赏析方法。
【学习过程】一、复习归纳阅读与赏析的步骤。
我们在赏析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的时候,一般从以下四点去赏析:写的?写的怎么样?为什么这样写?写的?第一步:写的什么?——写了哪些景物?阅读借景抒情散文,首先要筛选出文中写了哪些景物,学生在学习可用自己喜欢的标志勾画出此类词语或句子。
第二步:写的怎么样?——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一步,实际上,也就是分析所写景物的特点。
在阅读中要勾画出作者的评价词或评价语,或根据作者所写,自己概括,做好批注。
第三步:为什么这样写?——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或感悟?之所以这样写景,是因为作者的融情入景。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
”学生要筛选出文中由景及情的句子,尤其是那些抒情句或议论句。
为深入探讨文中情,我们也结合背景介绍,结合作者心境,做到知人论世,总结人和自然的关系,感悟景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第四步:怎样写的?——运用了何种写法或手法?要重点赏析作者是如何写的,包括写景的技巧: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抒情的技巧: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在赏析中体会如何更好的运用修辞手法来描绘那异彩纷呈的景物,更让学生学会在作文中如何运用各种写法,让自己的文章更美。
二、掌握阅读技巧。
1、读懂文题:文题是文章的眼睛,分析它有助于初步感知课文。
如朱自清的《春》,初看这个题目,我们就会想到当春天来临的时候万物复苏,一切充满生机。
当带着这初步印象学习文章时,我们就进一步知道这篇课文借描绘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写景抒情散文加赏析
写景抒情散文加赏析《写景抒情散文加赏析》写景抒情的散文就像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带着我们走进不同的世界,感受不一样的情感。
先来说说朱自清先生的《春》吧。
这篇文章一开篇就像一阵温暖的春风吹进心里,“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你看,这简单的句子,就把那种急切盼望春天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就好像我们在等待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到来一样。
朱自清先生写春天的景色那可真是一绝。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这写得可太生动了,那小草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小娃娃,偷偷地从土里冒出头来,这个“钻”字啊,用得简直绝了,好像小草是有生命的,自己努力地从土里往外拱呢。
我感觉自己仿佛就站在那片田野里,满眼都是嫩绿嫩绿的小草,风一吹,它们还会轻轻晃动,像是在和我打招呼。
还有写花的部分,“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这就像是一场花儿们的选美比赛,一个个都争着把自己最美丽的一面展现出来。
这比喻也特别妙啊,红色的花像火一样热烈,粉色的像天边的霞那么柔美,白色的像雪一样纯洁。
我读到这儿的时候,就好像能闻到那满树花儿的香味,看到那一片繁花似锦的景象。
从这篇文章里,我能感受到朱自清先生对春天满满的喜爱之情。
他把春天写得这么美,让每一个读到的人都对春天充满了向往。
再说说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老舍先生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引出济南的冬天,就像是在和朋友聊天一样。
他写济南冬天的山,“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这个比喻可太有趣了,把顶着雪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一下子就有画面感了。
山上的雪就像给山穿上了一件花衣服,有的地方白,有的地方青黑,就像一幅水墨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写作手法:
用于全文的:首尾照应、烘托渲染、 联想想象、情景交融、前后对比、叙 议结合、动静结合、欲扬先抑、托物 言志、象征、以小见大等
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
• 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 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 的人或事物的 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 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 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 严谨、中心突出。设制悬念:引起读者的注 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 节曲折
(08中考)
乡间的庙会
• 14.第④段对“路上”景象的描写生动形 象,富有情趣,试举例进行分析。答案示 例:女人和孩子们在大车上“摇晃”,而 且是听着“悦耳的吆喝声”“摇晃”。这 样,不仅写出了他们因路不平坐不稳而 “摇晃”的情形,又写出了他们去赶庙会 时的愉悦心情。(共3分。举例恰当1分, 分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2分)
欣赏评价能力
• 阅读文章,能有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能对文章所写的 内容进行初步的欣赏和评价,从中获得美的体验以及受作品描绘的形象、叙述的内容、抒发的情感和 富有表现力的文字,对作品价值作出切合实际的判断。 • 能对作品形象的特点、语言中蕴含的深意、富有特点的表 现方式、作品的影响和意义作出赏析和品评。 • 能对作品中的语言表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质疑,从 独特的视角认识作品的基本品质和实际价值,对作品的思 想情感及艺术表现效果提出独到的见解。
解题思维路径:
• 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与情感 • 根据要求选择鉴赏角度 • 把握好表达效果与情感体验两个层面(结合 内容进行分析) • 锤炼语言生动表述
• 1.先明确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 2.结合情节进行较具体阐述 • 3.回扣文段主旨(明确为什么在这样的情节 中,用这样的写作技巧进行表述) • 4.语言表达(清晰)
2、描写角度分: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 描写(间接描写) 3、描写手法分:细描、白描(使用简练的笔墨, 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4、人物描写:肖像描写(外貌)、行动描写、 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突出中心
环境描写(节气、天气、气候、风物、景色)的 作用
•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 的时代背景。 • 2、渲染……气氛。 • 3、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烘托 人物……心情。 • 4、引出下文;推动……情节的发展(前照 应、后铺垫)或与后文形成对比。 • 5、揭示主题或深化主题(尤其是结尾的语 句)。
2012中考白梅
• 17. 本文的描写和议论都饱含感情,请以第3段的 相关内容为例,作简要赏析。(不超过150字) (7分)
• 答案示例一: • 第③段描写了许老在“我”家作画的过程,用“捉”“横 扫”“挥舞”的动作描写,写出了许老作画时恣意挥洒的 样子;用“可他却无法从情感中自拔”的议论,表达了许 老作完画仍沉浸在悲痛之中的状态令“我”既感动又担忧 的复杂感情。这些描写和议论都饱含感情,表现了两位画 家之间的深厚友情,感人至深。 • 答案示例二: • 本文寓丰富的情感于描写和议论中。第③段用“刚躺下, 又爬起来,大叫‘拿宣纸来’”的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 了许老想通过作画来悼念师兄的急切心情;用“他哪里是 在作画,简直是要划破阴阳之界”的议论,点出许老作画 时笔笔着力、悲痛万分的状态带给“我”的震撼。
《芦芽山记》
• 15.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对第②段 画线语句进行赏析。(4分) • 答案示例一:作者在这个语句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 方法,“节节如笋”写出了山势的峭拔(山石的高 耸), “斜卧如虎豹,周身斑驳有纹”写出了山石和 纹理的奇特;“大如房”写出了山石的巨大,用语 形象,使读者增加了直观的感受,也表现出作者对 大自然所具有的鬼斧神工的创造力的赞叹之情。 • 答案示例二:作者在这个语句中使用了排比的修辞 方法,写出了芦芽山的山峰、山石形状多样奇特、 石体巨大的特征,从而突出了芦芽山不凡的气势, 整齐的句式与这些内容相得益彰,增强了语言的气 势,也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所具有的鬼斧神工的创 造力的赞叹之情。 • (共4分。采用修辞方法1分;具体分析作用3分)
2012东城一模新疆的歌 • 17.请举例分析作者是怎样把歌声写得生动而富 于感染力的。(不超过150个字)(7分)
• 答案示例: • 作者运用衬托的手法生动地状绘了歌声的魅力。例如 第③段中,用“寒冬腊月”的季节特点、厚重棉帘子 的质感和冰雪的寒意,来反衬歌声的“令人心热如 焚”;用“简陋的食堂里热气弥漫、灯光昏暗、烟气 弥漫、肉香弥漫”来正衬歌声的弥漫、激荡,使我们 仿佛置身于氤氲的氛围里,沉醉在迷人的歌声中,感 受到满室的春意。(共7分。手法1分,作用1分,举 例1分,分析2分,语言表达2分) •
秦淮河上寻浆声
• 17.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写秦 淮河的变化的。(不超过150个字)(7分) • 答案示例: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来描写秦淮河 的。作者将想象中的秦淮河与朱自清、俞平 伯笔下的秦淮河作对比,写出秦淮河已由古 韵之美、诗性之美演变成“汩——汩的桨声” 之美;作者又将想象中的秦淮河与现实中的 秦淮河作对比,通过对秦淮河畔人们浮躁与 喧嚣的描写和自己深刻的反思,突出秦淮河 的厚重、静谧、自然。(共7分。有“方 法”1分,结合内容2分,作出分析2分,语言 表达2分)
《芦芽山记》
• 17.作者是在“阴雨天”游芦芽山的,结合文章第 ④-⑥段内容,具体说明作者怎样写出了“阴雨天” 的芦芽山 “本真的美”。(7分) • 答案示例:作者在雨天游览芦芽山,他写出了阴 雨天这样的特定环境中芦芽山的美:在第④段中 以动写静,用雨声衬托出山林的静,写出了山林 的幽静之美;在第⑤段中突出描写了山上的云雾 奇观,写出了山顶云海的飘渺空灵之美,在第⑥ 段中又描写了细雨使树林挂上瀑布的奇景、雨水 跌落石上的趣景,写出了山林谷底的轻灵之美, 而这一切美景都是阴雨天这样特定环境中的自然 美,从而从一个侧面写出了芦芽山不同于其它名 山的本真美。(共7分。举例3分;分析3分;语言 1分)
• 总结赏析评价(赏语言析手法): • 用词、 修辞、句式/对象的特征/ 作者情感 / 读者感受 • 1、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动词、形容词、拟声词、 感情色彩有变化的词语(生动形象) • 2、修辞方法 • ①比喻、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 • ②夸张,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 ③对偶,句式整齐,表意凝练; • ④排比 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 ⑤反复,富有音乐美,突出强调某一感情。
赏析(赏语言析手法):
• 3、句式 • ①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 ②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 • ③反问句,加强语气; • ④感叹句,抒情强烈。 4、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 A.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
B.描写方法及作用
1、描写对象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 写)
苦难的土地
• 16.结合全文,品析文末划线句子。(4分) • 答案要点:①文中用拟人的手法写塔里木 河“发出幽怨般的低吟”、胡杨林“为捍卫 往日的荣誉而战,为历史的尊严和辉煌而 战”,表明这片苦难的土地渴望雨水的滋养, ②同时写出“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悲悯之 心,渴望它们能实现这个“梦想”,但又担 心这个梦想不能实现。评分标准:本小题4 分。“苦难土地的愿望”,作者的“期待”, 作者的“担心”,结合原文语句或说对“修 辞手法”各占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