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初稿1)
旧中国时期大学如何演变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建立,揭开中国大学发展新篇章。
教育总长蔡元培主持起草一系列教育法令和法规,推动大学改革。
尽管这一时期社会政治动荡不已,但逐步建立比较完整的大学教育体制,大学的数量与类型不断增加。
1912年10月、1913年1月,北京政府教育部相继颁布《大学令》和《大学规程》,确立大学新的教育方针、组织原则与办学标准,允许私人设立大学。
1917年公布的《修正大学令》规定,可设立单科大学;1922年新学制重申这一大学设置标准,并取消大学预科制度,由此推动国人兴办大学的热潮。
民国前期(1912至1927年),各类大学的数量增长较快。
1917年全国有私立大学7所,1925年增至25所。
除北京大学、北洋大学、山西大学外,1921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基础上成立国立东南大学。
此后各地陆续成立交通大学、暨南商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大学、广东大学(1926年改名中山大学)。
至1927年,全国共有大学52所。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教育部开始整顿大学。
1929年公布《大学组织法》和《大学规程》,重新规定大学的设置标准,强调大学的综合性与多学科。
教育部先后裁并一些国立、省立大学,并加强对私立大学的核准立案。
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共有大学42所,其中国立13所、省市立9所、私立20所。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保存民族文化精英,各类大学纷纷内迁西南、西北。
1937年底,内迁大学达39所。
在日军轰炸和颠沛流离中,国内大学的教育资源蒙受惨重损失。
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中国多所大学仍努力支撑着。
1937年8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被迫南迁长沙,成立临时大学;次年5月西迁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在梅贻琦等联校常务委员管理下,名师荟萃,西南联大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
1938年4月,国立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天津北洋工学院迁至陕南城固等地,组成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1939年8月,西北联大改为国立西北大学。
民国时期的中国教育
民国时期的中国教育民国时期的中国教育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初期教育改革期(1912-1919年)、北洋政府时期(1920-1927年)和国共内战时期(1928-1949年)。
初期教育改革期在辛亥革命后的新政府的努力下,中国开始进行教育改革。
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条例》和《国民教育法》,规定了教育的管理和发展方向。
此外,新政府还成立了“国民体育总会”,推动了学校体育运动的发展。
此时,学校教育以小学、中学和大学为主,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视度大大提高。
新政府还成立了师范学校、职业学校等,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教育改革为中国的现代教育奠定了基础。
北洋政府时期1920年,北洋政府成立后,中国的教育再一次经历了改革。
北洋政府实施了“教育三三计划”,旨在推广普及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此外,国立教育实验所、国立教育研究所等机构的成立,为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学科设置上,新政府注重发展理工科和社会科学,为培养科学人才打下了基础。
这个时期,“教育制度也进重工业,设立各种职业学校,以后发展了多元化教育,如管理、商业、艺术等。
”国共内战时期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国共内战爆发。
战争带来了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同时也对教育造成了影响。
1930年代,由于战争紊乱,全国范围内的教育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同时,因为国民党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的度和手段存在诸多争议,致使教育界存在着阵营分化、意识形态倾向、教材政治化等问题。
在此时期,职业教育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一些农村中学、职业学校等得以建立。
同时,由于战争时期对国民教育的荒废,很多教育精英进入了新崛起的民间学校和教学组织领域,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五四时期的思想解放、学生运动也影响了教育改革的进程。
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教育的走向建立了思想基础,激发了人们的教育热情和创新精神,推动了中国教育的下一步发展。
浅谈民国时期的教育
论民国时期的教育耶鲁大学校长的小贝诺• 施密德特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撰文批判中国大学,引起了美国教育界人士对中国大学的激烈争论。
对中国大学近年来久盛不衰的“做大做强”之风,施密德特说:“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
“他们的学者退休的意义就是告别糊口的讲台,极少数人对自己的专业还有兴趣,除非有利可图。
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事业。
”“而校长的退休,与官员的退休完全一样,他们必须在退休前利用自己权势为子女谋好出路。
”“新中国没有一个教育家,而民国时期的教育家灿若星海。
”对于通过中国政府或下属机构“排名”、让中国知名大学跻身“世界百强”的做法,施密德特引用基尔克加德的话说,它们在做“自己屋子里的君主”。
“他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他们竟然引以为骄傲,这是人类文明史最大的笑话!”中国大学近来连续发生师生“血拼”事件,施密德特认为这是大学教育的失败,因为“大学教育解放了人的个性,培养了人的独立精神,它也同时增强了人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人更乐意与他人合作,更易于与他人心息相通”,“这种精神应该贯穿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
“他们计划学术,更是把教研者当鞋匠。
难怪他们喜欢自诩为园丁。
我们尊重名副其实的园丁,却鄙视一个没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教师!”中国大学日益严重的“官本位”体制,施密德特也深感担忧,他痛心地说:“宙斯已被赶出天国,权力主宰一切”。
“文科的计划学术,更是权力对于思考的祸害,这已经将中国学者全部利诱成犬儒,他们只能内部恶斗。
缺乏批评世道的道德勇气。
孔孟之乡竟然充斥着一批不敢有理想的学者。
令人失望。
”施密德特为此嘲笑中国大学“失去了重点,失去了方向,失去了一贯保持的传统”,“课程价值流失,效率低,浪费大”。
他嘲笑说“很多人还以为自己真的在搞教育,他们参加一些我们的会议,我们基本是出于礼貌,他们不获礼遇。
”由于当前金融危机引发的一系列困难,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浅究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特征及启示
浅究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特征及启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改革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要:文章从近代学制演变的视角梳理我国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了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并提出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对我国当前高教改革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学制;高等教育;民国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的建立,改变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形态,民主革命派期望通过教育来巩固政权。
通过一系列学制的颁布以及政策法令的实施,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大放异彩,与世界高等教育接轨,并在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近代学制演变与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关系(一)清末壬寅癸卯学制――高等教育形式的初现1902年8月颁布的壬寅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法定学校系统文件。
虽然壬寅学制未能得以实施,但明确提出高等学堂以及与之平行的仕学馆、高等实业学堂和师范馆。
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的由张之洞等人制定的模仿日本学制的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史上首次得到施行的学制系统,它的实施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癸卯学制明确规定在高等教育阶段设立高等学堂,并以教大学预备为宗旨。
根据分科需要,大学堂预备阶段所学内容可分为3类:第1类主要包括经学科、政法科、文学科、商科;第2类主要包括格致、工科、农科;第3类主要是医科。
大学堂以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基本宗旨,以预备阶段所学内容为主体设立8大学科类别。
大学堂还对各科学习年限做了规定,除政法科及医科之医学门4年外,其余均为3年。
大学堂还设有通儒院,学习年限为5年。
由此可见,清末学制的颁布与实施,确立了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形式与年限,为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民国初年壬子癸丑学制――高等教育制度体系的完善民国初年教育部成立后,积极推进教育改革,蔡元培作为教育总长直接组织制定新学制。
试论民国初期师范教育的发展及其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
试论民国初期师范教育的发展及其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两百多年的清朝政府,实际上是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由于国体的变更,教育制度和教育宗旨都有所改变,师范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的改革和发展。
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呼吁:欲四万万人皆得受教育,必倚重师范,此师范教育所宜急办者也;而女子师范尤为重要。
①1912年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对文化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同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师范教育令》,包括男女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的实施大纲,将初级师范学堂和初级女子师范学堂分别改为师范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优级师范学堂改为高等师范学校。
中等师范学校以省立为原则,高等师范学校为国立。
12月教育部颁发《师范学校规程》,规定了师范学校的目的、教育要旨、设置、组织、入学资格、课程和服务年限等。
1913年12月,教育部又颁发了《高等师范学校规程》,对高等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分科及修业年限、课程设置等都作了规定。
这些教育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师范教育的发展,使民国时期的师范教育无论在规模或是制度上都较清末初创时期有了明显改进。
一、民国初期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状况及特点(一)中等师范学校的发展状况民国初期,中等师范学校有比较完备的规模和发展计划,较清末有巨大的发展。
初级师范学堂改为中等师范学校,临时和单级两种小学教员养成所改为小学教员讲习所,1915年改为师范讲习所。
中等师范学校分为本科和预科,本科分为第一部和第二部。
预科的修业年限为一年,本科第一部的修业年限为四年,第二部则为一年。
中等师范学校应地方需要附设小学教员讲习科,修业年限为一年或两年。
与此同时,为了方便中等师范学生实行,学校还设立附属小学校。
1912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令》明确指出中等师范学校是以培养小学教员为目的的,所以学校的课程设置应该与之相联系。
预科学习的科目为修身、读经、国文、习字、外国语、数学、图画、手工、乐歌、体操;本科第一部学习的科目为修身、读经、教育(包括实习)、国文、习字、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农业、乐歌、体操,此外还可以选修商业;本科第二部学习的科目为修身、读经、教育、国文、数学、博物、物理、化学、图画、手工、农业、乐歌、体操。
曲折中前进_民国初年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
收稿日期:2008-12-17作者简介:米红(1962-),男,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兼),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小娃(1983-),男,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
曲折中前进:民国初年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米 红1,李小娃2(1.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福建厦门 361005;2.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 361005)摘要:民国初年,中国高等教育开启了自己的近代化进程。
高等学校在这一时期实现了从萌芽到逐步成型的蜕变。
从民国初年不同类型的高校数量、学生与教员数量以及教育经费的分配与支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数据形式分析该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以期概括民初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并探讨民初高等学校发展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民国初年;高等学校;发展概况中图分类号:G 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154(2009)02-0001-03 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经历了由传统封闭向被迫开放的转型,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对传统教育的摒弃与集成、否定与弘扬,对西方教育的接纳与拒斥、移植与抗阻,对民国教育的构思与运作、试验与调整等等,交织成一个错综复杂的教育变革系统[1]。
清末新学堂的出现是高等教育萌芽发展的尝试,科举制的废除为高等学校发展扫清了制度障碍。
废科举、兴学堂,不仅使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最终得以实现,而且奠定了此后高等教育发展的根基[2]。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开始由封建社会的务虚、封闭向近代社会的实用化、平民化转变,从而走上顺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道路。
一、民国初年高等教育发展概况1.民国初年各类高等教育的数量变化在“壬戊学制”以前中国的高等学校以专门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为主,近代大学相对较少。
民国初年高等学校类型以及数量有了显著的变化(见表1)。
表1 民国初年高等学校数量比较年 份19121913191419151916高等学校总数(所)12211710910484 公立大学数量及比例(%)2(1.64)3(2.56)3(2.75)3(2.88)3(3.57)私立大学数量及比例(%)2(1.64)2(1.71)4(3.67)7(6.73)7(8.33)专门学校总数及比例(%)94(83.9)89(76)78(71.6)78(75)65(77.4) 资料来源: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丁编,教育统计;潘懋元、刘海峰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821页,自行整理。
民国教育学校制度的演变
民国时期,我国教育学校制度经历了从封建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历程。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民国教育学校制度演变的过程:一、清末学制的改革鸦片战争后,我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为了挽救国家命运,清政府开始进行教育改革。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壬寅学制未能实施。
1904年,清政府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癸卯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突出特点是教育年限长,总共26年。
二、民国初年的学制改革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公布壬子学制,这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
壬子学制较全面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
1915年,中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制。
这一时期,我国学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普及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人才。
三、壬戌学制的颁布1922年,民国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制。
这个学制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强调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求个性发展,注重生活教育。
在学校系统上,将全部学校教育分为三段五级。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制改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学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这个学制吸收了解放区的经验,发扬了我国单轨学制的传统,是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保证了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制改革中,职业教育在新学制中占有重要地位,重视培养各类技术人才。
此外,我国还实行了义务教育制度,使广大劳动人民子女能够接受基础教育。
五、现行学制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行学制不断改革和完善。
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方面,我国教育制度取得了显著成就。
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与进步
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与进步民国时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承载着希望与挑战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与进步,为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教育思想三个方面,探讨民国时期教育的变革与进步。
一、义务教育的推行在民国时期,义务教育得到了迅速推行与普及。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教育改革成为国家建设的当务之急。
1919年,北京政府出台了《教育法》并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制度,规定了国家对公民提供初等教育的责任。
义务教育的实施使得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受基本教育,打破了传统的封建教育局限,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高等教育的发展民国时期,高等教育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与改革,为培养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12年,北京大学作为第一所国立大学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大学的诞生。
之后,各地纷纷效仿,相继建立了天津南开大学、南京国立大学等一系列国立高等学府。
这些学校不仅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知识体系,也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与现代化。
三、教育思想的变革民国时期,教育思想也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变革。
此前,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在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注重经典文化的传承与学习,忽视实用性与个性发展。
然而,民国时期,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开始反思传统教育的缺陷,倡导新教育思想的兴起。
胡适、陈独秀等知识分子提出了新教育观念,主张以科学、民主、实用为核心,推崇个性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锻炼。
这种新的教育理念深刻影响了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并为后来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与进步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义务教育的推行下,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受基本教育,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培养专业人才提供了重要平台;新的教育思想的兴起则为以后的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思路。
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与进步为中国的现代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民国教育论文
民国教育论文引言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
自清朝灭亡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许多传统观念和制度被颠覆,教育也不例外。
本文将探讨民国时期教育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 背景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多样化的教育形态。
与传统的私塾教育相比,民国时期增设了许多新的学校,如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和宗教学校等。
这种变革为更多人提供了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 教育改革2.1 政府主导的教育改革民国政府为了促进教育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
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法》,该法规定了教育的目标、内容和组织形式。
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制定了教育的规范和标准。
这些改革措施为中国的现代教育奠定了基础。
2.2 学校管理改革在民国时期,学校管理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以前的私塾教育主要由个人或家族负责,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
而在民国时期,学校开始设立教务处、学生处等管理机构,为学校的组织和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3 教育内容的改革民国时期,教育内容也发生了重要的改革。
传统的儒学被摈弃,代之以新的学科和教材,如科学、数学、外语等。
这些变化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3. 教育对社会的影响3.1 提高人才素质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提高了人才的素质。
通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教育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文化名人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3.2 推动社会变革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也促进了社会的变革。
通过普及教育,降低了教育的门槛,为更多人提供了平等的机会。
这种社会变革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推动了社会的转型和现代化。
3.3 培养国家意识民国时期的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怀。
通过教育,人们学习到了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明白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这种教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爱国情感,为国家的独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国高校训育体系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发展
民国高校训育体系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完善。
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更是至关重要。
在民国时期,高校的训育体系和学生管理也在不断地进行制度化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教育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探讨民国高校训育体系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发展,并分析其对教育的影响和意义。
一、民国时期高校训育体系的发展在民国时期初期,由于社会的动荡和战乱,高校教育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但随着政治稳定和经济的恢复,高校训育体系也逐渐走上了正轨。
首先是课程体系的完善。
为了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学生,高校开始加强通识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专业课程和综合素质教育的结合。
其次是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高校开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探究式学习和实践教学,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高校还加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
这些努力使得高校的训育体系逐渐向多元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民国时期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发展在学生管理方面,民国时期的高校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化发展。
首先是学生自治组织的建立。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发展,高校开始成立学生自治组织,赋予学生一定的管理权限和自主权,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校园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其次是学生管理政策的健全。
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和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高校逐渐建立了一系列的学生管理政策,包括学生公寓管理、学生考勤管理、学生奖惩制度等,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高校还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机构和学生服务中心,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需求提供了专业的服务和支持。
这些举措使得学生管理逐渐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
三、对教育的影响和意义民国时期高校训育体系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发展,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变迁的历程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变迁的历程一、清朝时期的高等教育清朝时期的高等教育主要是在官学和书院进行的。
官学是由官方设立的学校,招收官员子弟和士子,培养他们的才能。
书院则是由私人或地方政府设立的学校,学习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文学艺术。
官学和书院在清朝时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但只针对一小部分人,普及程度较低。
二、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在民国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些变革。
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国民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确立了学校教育的自由原则。
同时,许多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学成归国,提出了一些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在这种背景下,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许多现代高等学府相继成立,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等教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新中国政府将教育列为国家发展的优先领域,进行了教育的全面改革。
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覆盖范围,成立了许多新学校,同时将原来的士子教育改为全民教育,为更多人提供高等教育的机会。
四、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
许多大学和高等学府相继成立,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配置。
同时,中国的高等教育也不断向国际化发展,与国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五、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学科设置更加多元化,涵盖了文理工医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泛的选择。
同时,高等教育也在拓宽招生渠道,采取多元化的招生方式,为更多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六、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内涵建设。
近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涌现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
这些高校在师资力量、科研实力、学术成果等方面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
七、高等教育的面临的挑战尽管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民国时期,即1912年至1949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中国经历了大量的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其中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本文就将从教育制度、教师培养、教育思想等方面分析探究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一、教育制度的改革在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制度经历了多次的改革。
由于政局的动荡以及社会的变化,中国的教育制度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与体制。
下面就是其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1、“新学制”时期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制定了新的教育法规。
这一时期被称为“新学制”时期。
新学制反对科举制度,倡导“以考试录取现实”、“以学业评价能力”等理念,实行公、私立学校并重,公立学校以基础教育为主,私立学校以高等教育为主。
2、学制时期1921年,国民政府发布实施“新学制”的法规,明确了小学、中学、大学三级教育的学制,即“五年制”小学、“五年制”初中、“三年制” 高中、“四年制”大学。
同时,建立了统一的学制,实行了新式的教科书制度以及考试制度。
3、《教育法》时期193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中国第一部《教育法》。
此时期更加重视教育,强调教育与国家建设之关系,崇尚民生教育。
《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资格考试与普通教育相统一,实行“自由选择、平等竞争”的原则。
二、教师培养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改革中,教师培养也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而教育部门与各级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调整,加强了对教师的培养。
1、师范教育1921年,国民政府发布了针对师范教育的“中等师范学校暂行条例”。
此条例规定成立了中等师范学校,在“五年制”的教育体系中负责为初中和小学培养教师。
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主要涉及教育、心理学、教育法等课程和测试要求。
2、教育部门的举措国民政府教育部随后在1923年发布加强教育的新方案,该方案认为教育改革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发展资源之一。
教育部门随即采用新的课程和管理方法,加强了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科内容。
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教育经历了许多重大的改革和发展,这些改革和发展对中国的现代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贡献。
一. 理念的变革民国时期,中国教育的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一批教育家和学者,如陶行知、严复、胡适等,他们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强调了“国民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应该是全民的、普及的,而不仅是少数人的特权。
此外,他们还强调了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二. 教育机构的改革民国时期,教育机构也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
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法规和政策,如《中华民国教育法》等,这些法规和政策的出台,推动了中国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此外,在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大量的私立学校和外语学校,比如:燕京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北平瑞斯大学等。
这些学校吸引了许多知名学者和教育家前来执教,成为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教育内容的创新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内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教育家和学者注重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尤其对语言和文学方面的教育进行了大力改革。
此外,在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的教育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些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素质,也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养。
四. 教育水平的提高民国时期,中国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配备,许多新的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建立,大大扩大了中国教育的规模和范围。
此外,许多优秀的教育家和学者前来中国从事教育工作,他们在学术、思想、教育方法等方面给中国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路和理念。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教育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和发展,这些变革和发展对现代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民国高校训育体系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发展
民国高校训育体系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发展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高等教育在民国时期也经历了许多改革与变革。
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训育体系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发展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民国高校训育体系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发展,并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
一、历史回顾民国时期的高校训育体系与学生管理,一开始并不完善,主要是由传统的封建教育制度所遗留下来的。
学生管理基本上是靠学校行政人员的个人意志和力量来维持秩序,缺乏具体的制度和规范。
而在训育体系方面,学校注重的是学术教育,而非全面的学生培养,因此在学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较为欠缺。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改革,人们逐渐意识到了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也开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培养。
对高校训育体系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一背景下,许多高校开始积极探索、改革与实践,使高校训育体系与学生管理逐渐走向制度化。
二、影响因素1.社会需求的变化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学术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成为了当务之急。
高校训育体系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发展成为了社会的需求所在。
2.政策的支持民国时期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加大了对高校训育体系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发展的支持力度。
政策的支持不仅为高校改革提供了保障,也给了高校更多的发展空间,促进了高校训育体系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发展。
3.学校内部的改革意识三、制度化发展趋势1.建立健全的训育体系高校需要在学术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教育。
为此,高校需要建立起一套健全的训育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针对学生管理的问题,高校需要建立起一套健全的制度,明确学生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学生的行为,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与引导。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维护校园秩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民国高校训育体系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发展
民国高校训育体系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发展
民国时期,高校训育体系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1912年至1937年,此时期中国高校教育刚刚起步,尚未形成完整的训育体系和学生管理制度。
学校为了适应新的教育体制,开始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如报到制度、评优制度、班主任制度等。
同时,学校对学生行为进行了规范,规定了不准迟到早退、不准打闹、听讲座要认真等要求,这些规定初步开始了学生行为的管理化。
第二个阶段为1937年至1949年,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中国教育不断遭受损失。
此时期,学生管理制度的建立开始聚焦于学生纪律的规范化,以适应战时情况。
学校开始对学生生活进行干预,严格要求学生住宿、饮食、作息时间等方面的纪律,以保证学生的健康和安全。
同时,学校为了防止学生继续参加抗日活动,开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政治审查,以保证教学秩序和国家安全。
总的来说,民国时期,高校训育体系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发展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过程。
从初期的缺乏到后来的逐渐健全,中国高校管理体系得以完善。
为今日的大学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民国时期中国高校发展路向的转变及其启示--以高校数量、分布和类型为中心
民国时期中国高校发展路向的转变及其启示--以高校数量、分布和类型为中心张建中【期刊名称】《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摘要】民国时期中国高校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1927年以前,中国高校呈现出无序发展的局面,这突出表现为高校盲目滥设,高校分布严重失衡,文科高校畸形扩张。
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围绕社会需要、国家建设和区域特点,力行整顿高校,重点发展西部高校,扩充工农医药高校;民国时期中国高校遂从无序发展转变成有序发展。
而国民政府的这一系列调整措施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当时高校的办学品质,也为当下我国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From 1912 to 1927,the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was disorder,which was showed in the imbalance of universities distribution and the blind expansion in liberal arts. After 1928,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was determined to straighten out the blin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Based on what had done before,the government al-so decided to develop universities in the western areas and enlarge the universities by adding technology, agriculture, medicine. Therefore, the universities gradually showed the state of order. During this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re-quirements and n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the feature of regions,the National government had improved the qualities of uni-versitie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by means of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 and control. Such kind of improvement in universi-ties in that time can also provide us with precious experience in making our modern universities step to a higher level.【总页数】6页(P104-109)【作者】张建中【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9.29【相关文献】1.中国高校的纵向分布结构:政治中心群聚现象 [J], 伍红军;罗英姿2.中国高校的纵向分布结构:政治中心群聚现象 [J], 伍红军;罗英姿3.如何建设中国高校智库——美国加州大学21世纪中国研究中心光磊主任访谈与启示 [J], 燕玉叶4.台湾地区不同类型高校教学发展中心运作机制及其启示——基于3类高校组织建制和实践活动的案例分析 [J], 李颖;陈涛;5.台湾地区不同类型高校教学发展中心运作机制及其启示——基于3类高校组织建制和实践活动的案例分析 [J], 李颖;陈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中西文化交流【摘要】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既是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向西方学习的产物,又是西方文化不断向中国扩散的结果。
它的发展历程对于今天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综观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全过程,我们可以知道,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历程与向西方学习和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中国人主动向西方学习首先,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是中国人主动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从教育制度上看,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深受西方影响。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创立并不是传统高等教育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从西方移植而来的。
洋务学堂取法英、法、德军事教育和技术教育模式。
清末的“癸卯学制”也是通过借鉴日本学制,间接引进西方近代学校制度。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定了“壬子癸丑学制”,其内容虽略仿法德教育制度,但仍以日本学制为主要蓝本。
1其中,《专门学校令》、《大学令》等文件,就带有明显的日本痕迹。
例如,《大学令》规定:教育的宗旨是“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大学分为文科、理科、法科、商科、医科、工科以及文理二科为主。
须同于下列各款之一者,方得名为大学:一、文理二科并设者;二、文科兼法商二科者;三、理科兼医农工三科或二科一科者。
2《专门学校令》宗旨“专门学校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并将学校分为国立、公立、私立三种。
3而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就在所颁布的《学制》中规定:大学是“教授高深的各种学问,是专门的学校”;大学分为理学、化学、法学、医学、数理学等5个学科等。
在《学制》第二篇追加部分中又表述了有关专门学校的各项规定。
“所谓专门学校,是由外国教师教学的高等专科学校。
”4随着留美学者的日渐增多,美国教育逐步引进中国。
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又称《壬戌学制》。
《壬戌学制》大体上是参照美国的教育制度制定的。
这次改革明显地打上了美国教育的印记,被称为中国资产阶级教育的美国化的改革。
5它是中西教育交流以来,传统与近代两种教育观矛盾冲突,后者逐步战胜前者的产物。
它结束了民初以来,教育领域新旧混杂,拉锯式的不明朗态势,确立了近代教育的优势地位,在充分吸收综合了教育改革的成果后,从制度层面上保证了近代教育观在我国教育实践中的渗透和落实,以制度为中介,使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实际程序。
这一方面表现为传统儒学受到根本否定,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失落,向西方的科学主义的倾斜,教育的社会动能犹如跛了一条腿;另一方面,应该看到,正是一而再地封建复辟,激起与传统的决裂,以疾风暴雨式的文化革命取代和风细雨的梳理和扬弃,这是对“中体西用”模式矫枉过正的历史不得已,并在客观上推动了我国教育近代化进程大1张亚群.《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外来性与本土化》.《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12董宝良主编.《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10页3董宝良主编.《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14-115页4石艳春.《日本明治初期的<学制>》.《学术论坛》.2010年,65蔡克勇.高等教育简史.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转引自张伶俐.《20世纪20年代美国对中国高等教育大向前了一步。
1此后,除了在学分制、课程等方面有局部修改外,《壬戌学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前夕。
这一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基本上是按照美国高等教育模式发展的。
2从教学实践上看,民国初年的教育革新,也主要参照西方大学的办学模式。
这其中首推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
1916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全面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确立“以研究高深学问”为办学宗旨;遵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实行“教授治校”的管理体制;实施“文理沟通”的教学制度;建立“学术自由”的运行机制;改革招生制度,招收女生入学。
3由于蔡元培的大力整顿,使北大教师队伍人才济济,风气为之一变,改变了旧北大一片死寂的景象,使北大真正成为了中国最有影响的最高学府。
4蔡元培对北大的改革,主要是以德国大学作为参考而进行的。
5他按照德国大学教授治校的模式设立评议会组织,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
在完成评议会设置的基础上,又组织了各科各学门教授会。
选举各系(科)主任,负责规划本系教学工作。
除此之外,蔡元培又先后建立了北京大学教务会议和行政会议,负责全校教务和掌握着全校的行政大权。
6从思想渊源来说,蔡元培关于大学性质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也与他出国数年接受的德国大学教育有关。
7在蔡元培领导北大改革的同时,以郭秉文为核心的留美学生对南高师——东南大学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改革,并且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8而他们对南高师——东南大学的改革,是以美国大学为模式的。
东南大学所进行的管理体制的改革,它对美国大学的董事会制度、学生自治制度、男女同校制度的引进,和教学管理上推行以学分制和选科制为核心的教学体制改革,都完全是以美国大学教育模式为范本。
9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西方文化向中国的扩散其次,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也是西方文化不断向中国扩散的结果。
中国作为现代化起步较晚的国家,他早期现代化开端、进程和发展趋势无不受到本国内部因素和世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而最初的现代化挑战则来自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包括高等教育的变迁,都是以西方为样板的,是在外力的影响下一种自然的、本能的回应。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侵略势力和宗教势力在中国的扩张,再加上清政府在“新政”期间对传统教育的改革,教会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尤其迅速。
10到20世纪初期,教会大学的数量已超过中国自己办的大学。
如1919年,中国仅有国立大学3所,私立大学5所,共计8所,而教会大学却有14所,学生千余人,占了绝对优势。
20年代以后,整个教会学校的发展速度有所减慢。
至1926年,教会大学已有17所,学生约3500名。
10作为西方文化载体的教会大学,它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西方文化不断向中国扩散的过程。
虽然不可否认,他们创办教会大学的目的也含有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意图。
正如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在中国基督教传教士第二次大会上所说的,创立教会大学的目的是“训练中国1陈学恂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5页2张伶俐.《20世纪20年代美国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研究》.《教育探索与实践》.2007年,83董宝良主编.《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23—131页4王凌皓主编.《中国教育史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78页5张雪蓉,马渭源著.《中国教育十二讲》.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184页6张雪蓉,马渭源著.《中国教育十二讲》.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180—181页7张雪蓉,马渭源著.《中国教育十二讲》.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184页8张雪蓉,马渭源著.《中国教育十二讲》.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185页9张雪蓉,马渭源著.《中国教育十二讲》.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187页未来的教师和传教士……使他们成为中国未来的领袖和指挥者,给未来中国施加最强有力的影响”1。
而且,传教士们正是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才夺取了在华办教育的特权。
因此,教会大学同样也是西方对华文化侵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中国的教会大学,既是西方列强侵略的附属物,又是西学东渐的重要载体。
通过创办教会大学,西方传教士们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世俗文化,也带来了西方先进的办学理念。
特别是科举制度废除以后,教会大学采用的新式教育方法,就成为中国人兴办新式学校最直观的借鉴范例。
教会大学的课程设置、教育管理、学术氛围和校园规划等,都成为中国各公私立学校争相学习的样板;教会大学毕业生的影响也十分广泛,他们在全国大学学生总数中所占的比例一直相当可观,20世纪三四十年代,约占到12-20%左右,这批人凭借自己的学识与才华影响到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各个领域。
2如孙中山、老舍、冰心、吴于廑等,还有一些理工方面的人才,他们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正如章开沅先生指出的:“教会大学在中国大陆已经绝迹四十多年,但它的校园、建筑、图书以及其他各种教学、研究设施,仍然用于高等教育,它的教师和毕业生,仍然在许多大学或其他部门为中国现代化而努力工作,而其中一部分已经成为若干领域的领导和骨干,如农业、医学等。
他们不仅运用在母校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为社会服务,而且还或多或少继承着教会大学传统校风的优良部分。
”3教会大学在人才方面的优势和突出成就,不但在早期现代化产生影响,而且也是其在数十年的时间里持久稳固地扮演着促进高等教育变迁的先导者的角色。
4同时,教会大学还是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
许多人后来都投身到了中国高等院校特别是女子高等院校的建设中。
为中国妇女解放事业做出了具有开拓性的贡献。
20世纪20年代中期,由于中国收回教育权运动的极大冲击,教会大学普遍实行策略性的转轨,力图自己向专业化、正规化和世俗化的方向发展,以拓宽在中国的生存空间。
改变后的教会大学对民国期间问世的国立大学模式的形成具有先导与示范作用,对高等教育的变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5为国立大学、省立大学、和其他私立大学的变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教会大学进行西式教育,传播西方科学知识,对传统的教育制度和育人模式产生了有力冲击,为一部分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提供了必要条件。
因此,作为西方文化载体的教会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变迁发生了相当密切的关系。
(106页)作为中国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教会大学本身的发展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历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既是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向西方学习的产物,又是西方文化不断向中国扩散的结果。
总结:历史对于今天的启示“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同样,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对于今天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如何学习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上,我们绝不能盲目照抄照搬西方,而是应1丁广举著.《世界近代后期文化教育史》.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第156页2栗洪武著.《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教育思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15-16页3转引自董宝良主编.《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07页4董宝良主编.《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07页5董宝良主编.《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07页该与中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水平以及中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