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1.5 浮力|教科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1.5浮力》教案
浮力教材简析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五课内容,教材中一共安排了三块的内容:感受浮力;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测量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后两个观测活动是建立在第一个感受活动的基础上,且第三个活动是第二个活动思维上的递进。
通过两个观察活动,以及对数据的分析和交流,使学生能够明白,物体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的体积大小有关,即:物体浸入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教学背景第一课到第四课,学生通过探究了解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实际上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了浮力的存在。
本课开始,学生将把注意力放在浮力上,来研究物体沉浮的秘密。
当一个物体放入水中时,它就受到了水对它向上的推力,即浮力。
不管物体是下沉还是漂浮,它们都受到水的浮力。
如果向上的浮力大于向下的重力,物体将上浮;如果向上的浮力小于向下的重力,则物体下沉。
当学生将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与受到的重力进行比较时,他们会发现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寻找到物体为什么在水中上浮的原因。
学生通过测量比较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还会发现,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他们就此也会明白浮力的大小与浸入水的体积有关。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学生对沉浮现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学中可以从实际出发,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操作并从中得出结论,注重体验与记录,表达与归纳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科学态度。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5浮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5浮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5浮力》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以及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浮力,感受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在理解浮力概念和运用阿基米德原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浮力的本质,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2.培养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浮力概念的理解。
2.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2.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的密度之间的关系。
3.讨论法:在课堂上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和经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浮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课件: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的动画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内容,如物体的沉浮现象。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浮力。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浮力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浮力。
同时,展示阿基米德原理的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浮力计,测量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5浮力》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5浮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5浮力》教材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浮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浮力的定义、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沉浮条件的探究等。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浮力现象有所了解。
但在理论上,学生对浮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和物体沉浮条件的探究还需进一步学习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还需加强训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浮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物体沉浮条件的探究。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浮力现象,验证浮力计算方法。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实验操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3.学习资料:浮力相关知识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PPT,引入浮力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器材,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浮力现象。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浮力,并记录实验数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计算浮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5浮力实验教案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教案是关于浮力和实验的,这是五年级科学下册的一部分。
这个教案将帮助学生们理解什么是浮力以及浮力的作用,以及如何用实验来验证浮力的原理。
让我们一步一步地了解这个教案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浮力以及浮力的作用;2. 学生能够知道通过实验来验证浮力的原理;3. 学生能够在实验中合作,培养课堂合作精神。
二、教学准备1. 实验设置:需要准备一个透明的水槽,一块木板、石头和若干硬币;2. 教学材料:图片和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3. 教学工具:计算器、笔记本电脑等。
三、教学步骤1. 理论讲解我们需要向学生们解释什么是浮力。
在讲解浮力时,可以使用多媒体资源,例如图片和视频,通过对有关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进行展示和解释。
我们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开放式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们思考和综合运用浮力的原理。
2. 实验操作在讲解完浮力的原理之后,我们可以对学生们进行实验操作。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先准备一个透明的水槽和一块木板。
我们可以通过把石头放在水槽中,让学生们观察石头下沉的现象。
接着,我们再把木板放在水槽中,让学生们观察木板浮起来的现象。
我们还可以通过向水中投入若干硬币,观察硬币的位置变化来进一步解释浮力的原理。
3. 实验结论经过实验,学生们应该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密度小于水的物体会浮在水上,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会下沉。
这个结论也就是浮力的基本原理。
四、教学反思此次课程中,教师需要重点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疑问解答,通过引导学生反思实验结果及其意义,让学生们深入理解浮力的原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置适当的知识回顾环节,让学生们可以巩固和加深自己所学到的知识。
同时,在实验环节中,也需要设置适当的安全措施,保证学生们安全进行实验。
经过这个教案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什么是浮力、浮力的作用以及如何验证浮力的原理。
教科版科学五下1.5《浮力》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下1.5《浮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浮力》这一节的内容位于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材以实验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方法,自主探索浮力的奥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身边的物理现象有浓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仍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应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学会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究浮力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浮力的概念、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难点:浮力公式的推导和应用,以及如何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浮力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救生圈、轮船等,引出浮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发现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分析归纳: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浮力与物体体积、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4.浮力公式推导:让学生通过数学方法推导浮力公式,加深对浮力现象的理解。
5.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游泳、船只的载货量等。
五年级下册科学PPT教材浮力教科版
1.本文是中年级学生接触的简单的文 言文, 它犹如 在孩子 面前打 开了一 扇窗户 ,铺开 了一条 通道, 让他们 穿越时 空隧道 ,走近 历史先 贤。 2.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 的精髓 ,这将 为培养 学生学 习古文 的兴趣 ,对于 掌握学 习古文 的方法 ,为打 好学习 古文的 基础具 有重要 的地位 和作用 。 3.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做好铺 垫,并 对其一 生文化 素养的 积淀起 到非常 关键的 作用。 4.学生初识古文,初步了解古文的学 习方法 ,刚刚 读出古 文的一 点味道 来,一 定有一 种意犹 未尽的 感觉。 这个时 候引导 学生反 复朗读 ,既能 满足学 生的求 知欲望 ,又能 考查一 下学生 是否能 够体会 到语言 的精妙 之处, 一举两 得。 5.为了让作品更加吸引人,在教学过 程中, 引导学 生通过 人物的 外貌、 语言、 动作、 心理等 方面进 行描写 ,突出 人物的 特点, 同时在 写作过 程中要 求学生 融入自 己的情 感。 6.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 下的美 好印迹 ;也可 以理解 为月的 变化轨 迹,寻 月的过 程就是 寻找美 的过程 ,它有 轨迹。 7.齐读句子。我们找到了!春天的眼 慢慢张 开,早 开的野 花随风 摇曳, 向过往 的人们 传递春 的信息 。
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殿堂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
浮力
浮力
把塑料瓶压入水中时,手能感受 到水对塑料瓶有一个向上的力, 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浮力。
五年级下册科学课件 1.5 浮力 教科版 (共8张PPT)
测量塑料瓶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静止在
被压入水中静止
水面上
五年级下册科学课件 1.5 浮力 教科版 (共8张PPT)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5浮力教科版
重点:认识浮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水中所收到的浮力
难点:理解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收到浮力,通过物体下沉的排水量分析物体下
沉过程中浮力的变化
教学资源准备:
教 学 预 案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调整与反馈
生活中有一种现象:我们把一个乒乓球放水中,你会发现乒乓球会浮在水面上,当我们用手把乒乓球按到水里,水依然能把它给托起来
浮力教学设计
预设教学目标:认识到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测量出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通过对浮力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测量出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浮力的学习与实验测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2、如何才能证明沉到水中的物体受没受到水的浮力呢?
好,我们知道,在空气中勾起钩码所显示的数值是测力计拉起钩码所用的力的大小,如果说这个时候,我给钩码一个向下的力,测力计的数值会有什么变化?(变大)
我给钩码一个向上的力呢,测力计的数值会有什么变化?(变小)
好,我们先思考,如何运用这个原理,利用测力计、钩码和水槽中的水,设计一个方案,来证明在水中下沉的钩码是否收到了水的浮力呢?小组同学可以讨论
那就把这些物体全部都放到水中,注意放的时候要把物体放到水面轻轻的松手,不要仍到水中。
找同学汇报结果:停,谁来说一说,哪些物体上浮,哪些物体下沉。
3、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木板,泡沫板是浮在水面上的,接下来用手轻轻的向下压木板时,体会一下手有什么感觉?(学生汇报)
你们是不是也感觉到了有一种力在向上推着你啊,(是)其实啊,水对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有一个向上顶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水给它的浮力。(板书)
关于浮力说课稿
关于浮力说课稿关于浮力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要点: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
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
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
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5浮力》说课稿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5浮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5浮力》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以及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一些浮力现象。
教材通过实验和探究,引导学生发现浮力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浮力的认识上,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地方,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阿基米德原理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2.学生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一些浮力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浮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3.如何设计实验,观察和测量浮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测量浮力。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完成实验和解决问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如船只的浮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实验一: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引导学生发现浮力的规律。
3.实验二:让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一些浮力现象,如为什么船只能浮在水面上。
4.总结: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浮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以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5.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测量和计算日常生活中一个物体的浮力,并写实验报告。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浮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以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可以设计一个浮力的示意图,标明浮力的计算公式,以及一些相关的浮力现象。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5浮力练习教案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5浮力的练习教案。
本节课主要涉及到浮力的概念以及实验展示,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浮力的本质原理。
下面我们将分别从教案的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具体安排和教学反馈等方面进行详细地阐述。
一. 教案的目标1.了解什么是浮力。
2.掌握浮力等同于排开在水中所受到的水的重量这一概念。
3.能够通过实验佐证浮力的概念。
4.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对实验现象的好奇心。
二. 教案的重点1.浮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佐证浮力的概念。
三. 教案的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浮力等同于排开在水中所受到的水的重量。
2.如何使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浮力的存在。
四. 教学具体安排1.导入通过视频、图片、短语片段等多种形式的介绍,激发学生对于灯泡漂浮在水中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尤其是图中灯泡各种角度下的表现,通过学生自主比较和讨论,能够更好的让学生进入本节课的话题。
2.展示实验现象教师将一个简单的实验放到讲台上,向学生展示一个芝士洼和一个同等体积、质量的玻璃球。
学生可以先通过自己的感官进行判断,认为哪一个重一些,哪一个轻一些。
教师在芝士洼中放入玻璃球,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检查球是否浮在水面上。
3.教师引导教师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等同于排开在水中所受到的水的重量这一概念,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质疑。
相关问题可以有: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够浮在水上?为什么一张纸丢到水里会下沉?等等。
4.实验展示教师将两个相同的芝士洼放在讲台上,其中一个里面放入一小块纸巾。
在学生的配合下将另一个洼里的水倒入有纸巾的洼里。
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向教师说明纸巾的现象,教师在加以引导:为什么纸巾会浮在水面上?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解释引导学生了解浮力等同于排开在水中所受到的水的重量。
5.实验解析通过有趣的小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什么是浮力以及浮力的本质原理,更加全面地学习了浮力的相关知识。
五. 教学反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了学生了解浮力等同于排开在水中所受到的水的重量这一重要概念,让学生对浮力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浮力说课稿
《浮力》五堡寄宿制小学曹丽欢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叫曹丽欢,来自涿鹿县五堡学区五堡寄宿制小学。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节《浮力》这一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四个面进行说明。
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教材简析《浮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节的内容。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感受到了浮力的存在,但教材没有提到过浮力这个概念,而从本节开始,教材将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在浮力上,来进一步探索物体沉浮的秘密,同时也为后几节的学习作了一个铺垫。
可以说浮力这一节是本单元的一个“分水岭”,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从学生原有的感受出发,以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为主,实验设计层层递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情分析我校学生多为农村的孩子,对于浮力现象的存在并不陌生,但学生对浮力只是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初步了解,并不能从科学的角度解释浮力现象。
本节就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去认识浮力。
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知、过、情(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2、能力目标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的浮力。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3、情感目标: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个目标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教学重难点接下来说教学重难点,首先学生对于浮力的作用,并不能很好的理解。
同时在没有学习定滑轮的基础上,学生很难想出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浮力的方法。
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
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
小学科学浮力的说课稿范文
小学科学浮力的说课稿范文小学科学浮力的说课稿范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科学浮力的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科学浮力的说课稿1 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要点: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天然课和生存履历中已经熟习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联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底子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均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睁开的。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要害,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使用奠基了底子。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一样寻常生存,生产技能和科学研究有着遍及的实际意义。
3、讲授目的 (1)知识目的凭据讲授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讲授,要使门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偏向,明白浮力孕育发生的缘故原由,明白物体的浮沉条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
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
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小学科学浮力的说课稿范文
小学科学浮力的说课稿范文小学科学浮力的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要点:(1)知道浮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2)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
这一节是__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是在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
这一节是__的重点和关键。
本节内容不多,但难度大,梯度高,对学生的抽象思维、理解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基于教材地位、特点和作用以及物理课程标准上要的求: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2、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3.认识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1.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培养设计和动手实验、分析与归纳、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说教学难点:重点:浮力,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难点: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四、说学情: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比较感兴趣的;但要把浮力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又要综合各方面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压强等,并通过实验,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归纳获得新知识,这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将教学活动进行的轻松有效,教法是关键。
而学生是教法的支撑点,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教法学法的选择。
五、说教法、学法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得出规律”。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15《浮力》课件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15《浮力》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15课《浮力》,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浮力的定义,浮力的计算,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浮力的概念,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
2. 学会计算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掌握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 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并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定义、计算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浮力公式的应用,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演示器、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学具:浮力计算器、物体(如石头、塑料瓶等)、液体(如水、油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浮力演示器,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
提问:为什么有的物体浮在液体表面,有的物体沉入液体底部?2. 例题讲解讲解浮力的计算方法,以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
引导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 知识拓展介绍阿基米德原理,让学生了解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讲解浮力的应用,如轮船、救生圈等。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定义2. 浮力的计算3.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4. 阿基米德原理5. 浮力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三个生活中利用浮力的实例,并简要说明其原理。
计算题:一个质量为200g的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为1.96N,求物体的密度。
2. 答案三个生活中利用浮力的实例:轮船、救生圈、热气球。
物体的密度为0.8g/cm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浮力的相关知识。
但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设计一个简单的浮力应用装置,如简易的浮力秤。
教科版五年级级科学下册教科版五年级级科学下册《浮力》说课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测力计测量木块在水中受到 的浮力。(浮力是可以测量的,向上的 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 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 的重要性。 2.学会用科学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解决科学问题。
教学重点 : 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 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教学难点 : 学会用弹簧测力计科学测量物体在 水中的浮力大小;通过测量物体在水中 受到的浮力与排开水量的关系,得出: 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 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重物块在水中受到浮力记录表
排开的水量 排开的水量 排开的水量
Hale Waihona Puke 自身重量 浮力大小浮力大小
浮力大小
结论:
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小), 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小)
重物块在水中受到浮力记录表
自身的重 力 用手轻托后的 用手轻托后 测力计示数 测力计的最 小示数 木块浸入水 中后测力计 的示数 木块受到的 浮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感受浮力 。
(二)简化实验,测量浮力
(三)、测量不同大小的砝码浮力大 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三)、测量不同大小的砝码浮 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三)、测量不同大小的砝码浮 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三)、测量不同大小的砝码浮 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四)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海面上的航母所受的重力与浮力有什 么关系? 海面上的巨轮与河水中的竹排哪个排 水量大?哪个受浮力大?
浮力=重力
浮在水面上或悬在水中的物体 所受的浮力等于重力。
四、教学反思和自我评价:
1、自制浮力体验材料和测力计测量浮力,使 实验操作简便、误差更小,增强实验效果。 2、优化实验记录表使实验记录更形象直观。 3、通过数据分析方法,使归纳出的科学概念 更具科学性。 4、我们的创新实验如何更好地运用到其他科 学实验,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5《浮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5《浮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浮力》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浮力现象,能够运用浮力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他们可能有所了解,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浮力的原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浮力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难点: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的关系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浮力现象,理解浮力的概念。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浮力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内容,如物体在空气中的受力情况,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浮力。
2.呈现(10分钟)用PPT展示浮力的定义,让学生初步理解浮力的概念。
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浮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改变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观察浮力大小的变化,让学生深刻理解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的关系。
教科版科学五下1.5《浮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1.5《浮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浮力》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的第一单元“物质与运动”的第五课时。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了解浮力的概念、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以及阿基米德原理。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交流等途径,掌握浮力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教材内容丰富,既注重了科学知识的传授,也关注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他们在四年级时学习了力的知识,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浮力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探究浮力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让学生能够运用浮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浮力的概念、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体验浮力的现象,增强直观感受。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促进交流与合作。
4.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浮力实验器材(如浮力计、物体、水等)、多媒体设备。
2.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画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你们见过哪些物体在水中浮起来的现象?”引发学生对浮力的思考。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浮力的概念,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浮力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水中浮起来的现象。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物体会在水中浮起来?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浮力》。
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先来说,【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浮力》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第五课的内容,浮力是力在水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曾在上学期“运动和力”单元学习过重力、拉力等,认识了力是有方向的、有大小的,并且对重力和拉力进行了测量。
学生本单元在前4课的学习中,了解了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
本课通过研究物体沉浮的秘密,知道了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同时结论的得出又为后续学习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浮力的影响及其原因,改变液体的浓度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以及初中进一步学习浮力的计算奠定基础。
可见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课内容对学生今后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2.教材分析:本课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通过“感受浮力”,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放入水中时,它就受到了水对它向上的推力,即浮力。
通过“研究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
又通过“测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从浮力和重力的关系,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
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接下来说,【学情分析】对本课要开展的探究活动来说,学生具有一定的能力。
在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对于重力、拉力等“力”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往往认为,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重力等于0。
不知道该如何测量浮力的大小。
学生已有的经验不能解释为什么物体在水里会上浮,但是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他们对于探究过程有初步的了解,喜欢用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基础进一步指导他们完成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目标定为:【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理解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3.找到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重力。
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浮力是可以测量的,向上的力)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2.学会用科学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解决科学问题。
依据教学内容,我制定了本课的重点:【教学重点】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情分析,我将本课的难点确定为:【教学难点】学会用弹簧测力计科学测量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通过测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排开水量的关系,得出: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为了更好地完成探究活动,需要进行如下准备:【材料准备】教学具:一个水槽、一个弹簧测力计、三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一个塑料量杯、一个小滑轮、磁铁、渔线、记录单、水。
需要说明的是,教材中测量泡沫塑料块“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时排开的水量、浮力,我发现学生难以把握其浸入水中的体积,因此课前在泡沫塑料块上做好标记,改为“测量同一个泡沫塑料块三分之一浸入水中、三分之二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三种状况时排开的水量、浮力”,提高了实验的目的性和准确性。
【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感受浮力。
(认识什么叫浮力,感受浮力,总结浮力的概念)1、感受浮力(1)上课开始,我提出问题:“学习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东西容易浮?什么样的东西沉?”(轻、体积大)让学生复习以前的沉浮知识,以此来引出新问题。
(2)然后我出示一块泡沫塑料块,问学生“根据以往经验,这个泡沫塑料块,会沉还是会浮?”(预测)“它会浮,为什么?”(很轻)同学说它轻,我接着问“轻,有没有重量?”“它在空气中如果下落会受到什么力?”(重力)“放到水中,除了受到重力,还受到什么力?”(浮力)〖引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
〗(3)引导学生亲手感受。
“用手压一压,感受一下这个力。
说说手有什么感觉?”〖力看不到,必须感受。
你能看到浮力吗?有什么办法感受到它的存在?〗〖设计意图〗:这样设计让学生亲自感受浮力,并且描述体验的感觉。
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在水中受到向上的浮力。
通过亲自动手,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2、通过几个问题,总结浮力的概念(1)当学生感受了浮力之后,请学生说说“这个力的方向是?这个力与平常的力有什么不同?”(垂直向上)(2)把泡沫塑料块中压,我们的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板书课题:浮力】(3)接着让学生把感受的浮力在图中标出来。
“此时的泡沫塑料块一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能不能把它们画下来吗?”〖让学生的隐性思维显现出来,充分暴露他们的思维。
〗师生共同对学生的画图进行评价。
(表示力的箭头从物体的重心出发,重心是物体对角线的交叉点)(4)分析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提出问题“浮力与重力有什么不同?”(方向相反)“浮力与重力的方向相反,大小相等。
”“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上时,重力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浮力相互作用,抵消了;此时,浮力=重力。
”【板书】接着联系生活,“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设计意图:对于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我通过亲自感受浮力、用图示的方法画出浮力与重力的关系,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过力的三要素,因此对于静止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浮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有一定的认知困难,我通过打比方,把泡沫塑料块的这种状态比喻成拔河中的僵持状态,双方的力量均等。
引导学生用具体形象的认识,理解浮力、重力的关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进入第二个环节,研究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1、提出问题学生在五年级上学期学习过测量力的方法,结合今天的教学内容,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感受到浮力是一种向上的力,有办法测量吗?”随着问题的提出,把学生自然而然的带入第二个环节。
2、讨论测量方法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了多种方法。
(1)引导学生从科学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对他们提出的多种方法进行评价、筛选。
(2)如果学生没有找到科学、可行的方法,我出示几种实验材料让学生设计出测量向上的浮力的方法。
弹簧测力计只能测量向下的力,泡沫塑料块浮在水中,需要把向下的力进行转换,最好能借助一个仪器朝上拉——小滑轮。
课本中介绍的实验装置由于橡皮泥遇水后吸附力不够强,实验失败率较高。
在多次实践后,我对教具进行了改进。
准备一只透明的塑料量杯,在底部吸附粘钩,在上面装上小滑轮。
利用一根线穿过小滑轮,一端系住泡沫塑料块,一端挂在弹簧测力计的钩上,就可以测量拉力了。
(3)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组装一遍实验材料,讲清实验过程中如何测量泡沫塑料块的拉力。
提问:“这是应用了什么道理?”(改变力的方向)〖设计意图〗:怎么样测量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这是本课的难点。
学生对测量向下的力有一定的基础,但测量向上的力在理解上有困难。
这样挑战性的操作,需要学生动一定的脑筋,也需要教师的扶持与引导。
因此我采取在提出问题以后,启发学生在科学性上找出解决问题方法,出示材料(可行性)解决实验设计这个教学难点。
接下面来说第三个环节,测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测量同一个泡沫塑料块三分之一浸入水中、三分之二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三种状况时的排开水量、浮力大小(1)“观察泡沫塑料块有什么特点,和记录单上的项目有什么联系?”〖设计意图〗:教材中是测量泡沫塑料块“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时排开的水量、浮力,我发现学生难以把握其浸入水中的体积,因此课前在泡沫塑料块上做好标记,改为“测量同一个泡沫塑料块三分之一浸入水中、三分之二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三种状况时排开的水量、浮力”,提高了实验的目的性和准确性。
(2)修改记录表格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泡沫塑料块自重:牛顿塑料量杯里的水量:毫升三分之一浸入水中,三分之二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的拉力大小和浮力大小浸入后水面刻度和排开的水量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排开的水越多,越大。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清楚地分析、对比数据,我对教材中的表格进行了改进,使学生能通过数据得出:排开的水量和浮力大小的关系。
〗(3)提问“在测量力的同时,当我们把泡沫塑料块浸入水中,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水面上升)接着问“水面上升与浮力有什么关系?”师生讨论需要提前测量:①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重力。
②未放入泡沫塑料块时,塑料量杯里的水量刻度。
(观察刻度时,视线应与水面持平)〖明确实验目的:①测量力的大小(拉力)。
②看水面上升了多少(放入泡沫塑料块后,塑料量杯里的水量刻度)〗(4)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进行讨论,并且请学生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
a.水平记录水位线。
b.线不要与物体蹭。
c.测力计钩和环不能相蹭。
〖设计意图: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便于学生能科学有效地完成实验,提高动手做实验的水平。
〗(5)学生根据讨论好的方法分别测量三种状况,并且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教师巡回指导,并帮助出现困难的小组。
(6)收集数据,比较排开的水量,解释浮力大小产生的原因。
“从上面数据中,你们知道了什么?还发现了什么?”通过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板书: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7)分析数据,讨论浮力的计算方法。
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弹簧测力计上的拉力,是不是等于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还有?(重力)〖设计意图:通过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浮力、重力和拉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活动二:测量大小不同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测量大小不同泡沫塑料块全部浸入水中时的排开水量、浮力大小通过前面的活动,学生已经发现同一个泡沫塑料块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那么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全部把它们浸入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相同吗?有了先前活动的铺垫,这个问题的推测与实验解释是没有难度的。
所以,我先出示三个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让学生推测它们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哪个大、哪个小?学生通过推测引起兴趣,再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得到数据经过分析得出结论:大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最大,排开的水量也最大;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最小,排开的水量也最小;说明不同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排开的水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