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制剂处方设计--周建平PPT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药物制剂的设计》课件

《药物制剂的设计》课件

智能化: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药物制剂的智能化生产、检测和调控
个性化: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定制个性化的药物制剂,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创新药物制剂:开发新型药物制剂,如纳米药物、基因药物等,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未来发展:药物制剂的智能化与个性化发展将成为未来药物研发的重要方向,具有广阔的市 场前景。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包装稳定性: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 和方式,以保持药物的稳定性
配方稳定性:选择合适的辅料和配 方,以保持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
成本控制:选择合适的原料、工艺和设备,降低生产成本 价格定位: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 利润最大化: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市场适应性: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产品结构和价格策略,适应市场变化
药物制剂的剂型选 择
口服给药:片剂、胶囊、 颗粒剂等
注射给药:注射剂、输液 剂等
外用给药:软膏剂、喷雾 剂等
吸入给药:气雾剂、吸入 剂等
眼部给药:滴眼剂、眼膏 剂等
鼻腔给药:鼻喷剂、鼻用 喷雾剂等
药物的溶解度:选择溶解度较高的剂型,如溶液剂、混悬剂等 药物的稳定性:选择稳定性较高的剂型,如胶囊剂、片剂等 药物的吸收速度:选择吸收速度较快的剂型,如注射剂、吸入剂等 药物的副作用:选择副作用较小的剂型,如缓释剂、控释剂等
药物剂量:确 保药物剂量在
安全范围内
药物稳定性: 保证药物在储 存和使用过程
中保持稳定
药物相互作用: 避免药物与其 他药物或食物 产生不良反应
药物毒性:降 低药物的毒性, 确保药物对人
体无害
药物稳定性:确保药物在储存和使 用过程中保持其活性和疗效

第2章药物制剂的设计_PPT幻灯片

第2章药物制剂的设计_PPT幻灯片

3,多晶型(Polymorphism)
药物存在有一种以上的晶型 稳定型——溶解度小,熔点高。 亚稳定型——熔点低,溶解度高,溶解 速度快。 不稳定型——易转化为稳定型。
研究多晶型药物的方法
1. 溶出速度法 2. X-射线衍射发 晶格排列 3. 红外分析法 晶格排列 能量 改变红
外光谱 4. 差示扫描热分析法 热能与温度的关系 5. 热台显微镜 双折射现象和外表的变化
2.3.3药物的理化性质
新药的理化性质研究主要包括 ①溶解度和pKa ②油水分配系数 ③化学稳定性 ④多晶型 ⑤吸湿性和润湿性 ⑥熔点 ⑦粉体学特性 ⑧表面特性等的测定分析
1,溶解度和pKa
药物必须处于溶解状态才能被吸收.解离型药物不能很 好地通过生物膜被吸收,而非解离型药物可通过生物膜.
吸收受限的溶解度最低限度:1mg/ml.
1965年-1972年日本发现氯碘喹啉( clioquinol)引起 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病(SMON病) 造成上千人失明或下 肢瘫痪、1966年-1972年美国发现己烯雌酚 (diethylstilbestrol, DES)导致妇女乳腺癌、1956年- 1961年发生波及17国的“反应停事件”造成上万名海 豹胎,以及我国近年来发生的“龙胆泻肝丸事件”、 “贺普丁事件”、“息斯敏事件”、“万络事件”、 “鱼腥草注射液事件”、“欣弗事件”等等。
Henderson—Hasselbalch公式
pKa和pH的关系: pH=pKa+log[A-]/[HA] pH=pKa+log[B-]/[BH+]
弱酸性药物 弱碱性药物
2.分配系数(partition coefficient)
判断亲脂性特性: Ko/w = 油中药物浓度/水中药物浓度 = 正辛醇/水

08-药物制剂的设计.ppt

08-药物制剂的设计.ppt

二、药物制剂设计的基本原则
• 1.要使药物迅速达到作用部位并保持有效浓度 静脉注射的作用速率很快,生物利用度为100% 。
其中:静脉推注可立即发挥药效; 静脉滴注能以稳定的速率输入药物发挥迅 速而持久的治疗作用。
2.要避免药物在体内转运过程中的破坏
• 制剂剂型设计时,要了解活性药物在体内是否会 被肝首过效应破坏而失效,是否会被胃肠液的酸 碱和酶破坏等,应通过适宜合理的剂型设计加以 解决。
• 稳定性较差的药物,可以选择比较稳定的剂型, 如固体剂型或加隔离层,薄膜衣片可减少与外界 的接触,减少分解。
新剂型确定的因素
➢ 充分发挥药物应有的治疗作,保证用药安全及使 用方便,起全身或局部作用。
➢ 给药途径的不同,药物的吸收速度与吸收量会不 同,必须选择符合临床治疗要求的剂型。
➢ 药物对消化道有不良作用或易被消化酶破坏或被 胃液分解时,必须考虑非口服给药剂型或采取加 入保护剂等措施。
三、剂型与药物的吸收
剂型对药物的吸收、起效时间、作用强度、持续时间、 毒副作用及生物利用度有很大影响; 同一药物不同剂型的吸收差异很大,生物利用度也不相 同。 药物的溶出释放决定于剂型的差别,药物的吸收进入生 物膜中,决定于生理因素。 口服给药各种剂型的生物利用度的顺序是: 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
(五)注射剂型
• 2.肌内、皮下注射给药:从注射部位扩散及向血液循环 的转运是吸收的限速过程。
• 肌肉血管多,吸收较快。吸收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注 射部位血管的分布。
• 注入的药物向结缔组织内扩散,透过毛细血管壁向血中 运行,通常分子量愈大,吸收愈慢。
• 分子量很大的药物,由于通过毛细管壁细孔困难,主要 由淋巴系统吸收。

第十五章 药物制剂的设计 PPT课件

第十五章 药物制剂的设计 PPT课件

第二节 制剂设计的基础
一、给药途径与剂型的确定
(二)药物理化性质及给药途径和剂型确定
1.溶解度:易溶于水,适于各种给药途径,
可制成各种固体或液体剂型。难溶于水溶出是吸 收的限速过程。不适于制成溶液剂,更不适于制 成注射剂。如必须制要增溶。 2.稳定性:遇水不稳定要制成固体剂型。光
线不稳定避光、包衣。遇热不稳定,低温、冷冻。
第二节 制剂设计的基础
二、制剂设计的基本原则 1.安全性:胃肠道刺激性大或首过作用大 不宜制成口服制剂,可制成栓剂。 治疗指数低,要制成缓控释制剂,减少 峰谷现象,维持稳定血浓,减少副作用。 2.有效性:与给药途径、剂型、剂量有关。 硝酸甘油舌下(最快)、透皮(长效)、普通 片吸收慢不宜急救。 3.可控性:制剂质量的可预知性和重现性。 4.稳定性:有效安全的保障。 5.顺应性:指病人及医护人员的接受程度。
第三节
药物制剂处方设计前工作
二、文献检索 1.检索引擎:通用网址:yahoo、google、 infoseek 医用:(医学世 界检索)(医学目录) 2.光盘检索: (1)IPA(国际药学文摘):美国医院药剂师学会 (ASHP)收录世界药学专业核心期刊750种杂志。药 理、药剂、药物评价。1970年推出。
第三节 药物制剂处方设计前工作 二、文献检索
3.网络检索 (1)Rxlist-The Internet Drug Index ()免费服务。收录美国新上 市或即将上市的药物。①药物数据检索:名称、适 应症、副作用、使用方法。 ②The Top 200(美国按使用频率排名前200位的药 物处方。可查治疗类型、临床药理、适应症、用法、 禁忌症、参考文献。 (2)pharmacokinitics,pharmacodynamics,bio - pharmaceutics homepage (药动学、药效学、生 物药剂学主页)

药物制剂的设计课件-PPT

药物制剂的设计课件-PPT
液体制剂的粘度影响药物的吸收,多数使药物的吸收变慢,但眼科用药,增加滴眼液的粘度,可增加吸收。
。 药物的被动吸收速率与药物的扩散系数有关,分子量大的药物,其扩散阻力大,扩散速率慢。
更不适合制成注射给药剂型,但给与一定条件时,也可制成溶液剂(包括注射剂),但必须注意药物的重新析出,防止由此带来的不 良反应。
可控性主要体现在制剂质量的可预知性与重现 性。按已建立的工艺技术制备的合格制剂,应 完全符合质量标准的要求。重现性指的是质量 的稳定性,即不同批次生产的制剂应达到质量 标准的要求,不应有大的变异。
质量可控要求在制剂设计时应选择较成熟的剂 型、给药途径与制备工艺,以确保制剂质量符 合标准的规定。
4.稳定性(stability)
(3)根据所确定的剂型的特点,选择合适于 剂型的辅料或添加剂,通过各种测定方法考察 制剂的各项指标,采用实验设计优化法对处方 和制备工艺进行优选。
第二节 制剂设计的基础
一、给药途径和剂型的确定
(一)临床用药目的及给药途径和剂型的确定
疾病的种类和特点 不同的给药途径 不同的用药部位 对吸收快慢要求的不同
进行剂型设计时,必须将稳定性作为考察 的主要内容之一。
稳定性较差的药物,可以选择比较稳定的 剂型,如固体剂型或加隔离层,薄膜衣片 可减少与外界的接触,减少分解。
二、制剂设计的基本原则
良好的制剂设计应提高或不影响药物的药 理活性,减少药物的刺激性、毒副作用或 其他不良反应,兼备质量可靠、使用方便 、成本低廉等优势。
在组方时不可选择有处方配伍禁忌或在制备过 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药品给药途径的制剂。
27、动物药代动力学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选择适宜的剂型、辅料、制剂技术或工艺
选择适宜的剂型程、辅中料、对制剂技药术或物工艺稳定性有影响的工艺。

注射剂质量控制与研究--中国药科大学周建平幻灯片

注射剂质量控制与研究--中国药科大学周建平幻灯片

★ 处方筛选和优化
• 在处方设计的根底上,针对确定的影响制剂质量的关 键因素,采用各种实验设计〔如比较法,正交设计、 均匀设计等〕,做进一步优化,对关键辅料的种类和 用量进展最正确选择。
• 考察评价指标除应包括外观、色泽、澄明度、pH、含 量、有关物质、细菌内毒素或热原、不溶性微粒外, 还应包括稳定性评价
注射剂的质量控制
1
处方设计
2
生产过程
3
临床应用
一、处方设计中需关注的问题
★ 立项依据 注射给药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药物理化和
生物学性质,临床需求〔急救、休克等 〕,用药依从性〔不易口服给药等〕 剂型选择的合理性:水针、粉针、输液〔 无菌、热原保证,杂质控制,生产可行
★ 处方设计依据
• 原辅料质量及来源控制 • 辅料种类和用量选择依据 • 处方筛选和优化 • 稳定性和配伍性研究等
★ 稳定性和配伍性
• 稳定性评价主要通过影响因素试验进展 • 假设给药时需使用附带专用溶剂的,或使用前
需要用其他溶剂稀释、配液〔如静脉滴注用粉 针和小水针〕的,还需要进展配伍稳定性研究 • 制剂的稳定性是否符合要求,最终需通过加速 和长期留样稳定性考察来确定
☆ 辅料选择案例
• 理想辅料应该是惰性的,应尽量防止选择有药理 作用的辅料
★ 原料药质量控制
• 应符合注射用原料药的一般要求,重点 关注 :
• 制备技术、来源的一致性 • 杂质种类、限度及其平安性 • 含量和杂质测定方法的合理性 • 分装原料的无菌及细菌内毒素限度
★ 辅料选用根本原那么
〔1〕必需是前提〔如稳定剂、增溶剂等〕 〔2〕应采用符合注射规格的辅料 〔3〕所用辅料的种类及用量应尽可能少 〔4〕尽可能采用注射剂常用辅料〔吐温80等〕 ☆ 非注射用辅料应严格控制

《药物制剂处方设计》课件

《药物制剂处方设计》课件

提高措施:加强研 发投入,提高生产 工艺水平,加强质 量管理
复核结果:确保药 物制剂的质量符合 标准要求,提高药 物疗效和安全性
Ppt
感谢观看
汇报人:PPT
口服液体剂
特点:易于吞咽,便于吸收,适 合儿童和老年人
优点:便于携带,易于服用,稳 定性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剂型:糖浆、口服液、滴剂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缺点:易受温度影响,需要冷藏 保存,保质期较短
外用制剂
剂型选择:根据药物性质、给药途径、使用部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剂型 剂型特点:易于涂抹、吸收快、作用持久、使用方便 剂型分类:软膏、乳膏、凝胶、喷雾剂等 剂型设计:考虑药物的稳定性、安全性、有效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基质、辅料和包装材料
质量标准制定与实施
质量标准制定的原则:科学 性、合理性、可操作性
质量标准制定的内容:原料 药、辅料、成品药等
质量标准制定的依据:药物 制剂处方设计、生产工艺、 稳定性研究等
质量标准实施的监督:国家 药品监督管理局、省级药品
监督管理局等
质量标准复核与提高
复核方法:采用科 学、合理的方法进 行复核
复核内容:包括药 物的化学成分、物 理性质、生物活性 等
设计药物的处方和生产工艺 评估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验证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01
药物制剂处方组成
药物
药物类型:包括化学药物、生物药 物、中药等
药物作用:治疗疾病、预防疾病、 改善症状等
药物剂量: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确 定
药物剂型:包括片剂、胶囊、注射 剂、外用剂等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与药物、食物、 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中试放大研究
目的:验证处方工艺的可行性 和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2/09
14
多晶型药物的理化性质
• 晶格能差异→熔点、溶解度及溶出速率、稳定性、有效性变化
西米替丁不同晶型理化性质
晶型
熔点,℃ 溶出速率比
晶癖
A
147~152
1
片状
B
152~154
0.68
针状
C
81~83
1.29
棱状
D
146~147
.076
方晶
2020/12/09
15
• 表面自由能→结晶间颗粒的结合力不同→流动性、可 压性差异(见下表)
药物制剂处方设计
2020/12/09
1
一、药物制剂处方设计前工作
1.处方前工作(简称)
1)资料收集(化学、物理和生物学性质等) 2)部分前期研究工作(药-药、药-辅料相互作用等) ☆ 意义:
1)为选择最佳剂型、处方工艺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2)是开发安全、有效、稳定的药物制剂的基础
2020/12/09
2020/12/09
4
4. 分析方法研究
☆(与稳定性同步,省时)
• 定性分析:显色、沉淀、色谱等(一般应有2 种方法)
• 定量分析:容量、仪器分析(常用) • 有关物质:TLC、HPLC、GC等 • 晶型(X-衍射、热分析、IR等)
2020/12/09
5
5. 药物理化性质的测定
1)溶解度和pKa(不同溶剂中)
从方程中可大致认为,pH每改变1 个单位,药/09
7
药物溶液沉淀pH的计算:
如:磺胺嘧啶(弱酸)的pKa=6.48,特性溶解度 S0=3.07×10-4 mol/L,小针浓度为20%(g/ml),通常 稀释成1%(即4.0×10-2 mol/L)后静脉滴注,输液pH 应保持在多少才能保持输液澄明?
Handerson-Hasselbach公式:
pH=pKa+log[A-]/[HA](弱酸性药物)
pH=pKa+log[B]/[BH+](弱碱性药物)
令:溶液中药物总浓度为S,分子型药物浓度为S0
则: pH=pKa+log(S-S0)/S0(弱酸性药物)
pH=pKa+log S0 / (S-S0) (弱碱性药物)
假晶型:溶剂化作用产生的新的晶型,称之
溶解性次序:有机溶剂化药物>无水物>水合物
• 晶型的转变(在一定条件下)
鉴于自然界的能量最低原理:高能态→低能态物质
且在一定条件下:低能态→高能态物质
多晶型药物的转变存在:单变性和互变性
2020/12/09
12
无味氯霉素多晶型转换示意图
2020/12/09
13
pH=pKa+log(S-S0)/S0=8.59(以上) 因此,调节pH可极大地改变弱酸和弱碱型药物的溶解度,
从而影响到药物剂型和制剂的设计和选择,药物的吸 收,但对药物的稳定性、刺激性及临床应用(如口味) 等应同时考虑
2020/12/09
8
增加溶解度的方法
• 调节pH (成盐)
• 复合溶剂(潜溶性)
• IPA(国际药学文摘,70年由美国医院药剂师学会推出, 收集药理学、药剂学和药物评价等方面的文献信息
• Medline由美国国立图书馆建立,收集约4000多种期刊, 范围广、信息量大
•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
• Rxlist-The internet Drug Index( hett://,免费网,收录大 量新上市或即将上市的药物、产品)
2
2. 主要方法
文献检索:光盘、网络、期刊、专利等
(关键词(Keyword Search)检索) (特征编号(Rxlist-ID)检索)
• 分析方法研究:UV、HPLC、TLC、GC、 MS、 HPLC- MS等
• 理化性质的测定(主要对全新化合物)
2020/12/09
3
3. 网络文献和光盘检索
晶型
表面 自由能
亚稳定和

不稳定型
稳定型

流动性 差 好
变形性 聚结性


2020/12/09
16
• 多晶型对药物制剂可能产生一系列问题,可能导致药物制剂的外 观、稳定性、有效性等发生改变。如:
a)软膏剂中的结晶的变化和形成
b)混悬剂结晶的长大和转型
c)溶液剂中稳定态结晶的沉淀析出
d)固体制备工艺、条件可影响药物晶型的改变(研磨、干燥温度、 湿法制粒的溶剂等)
• 在pH1~7范围内,溶解度(水、0.9%氯化钠、
0.1mol/L盐酸、pH7.4的磷酸盐缓冲液等)<1%
可能出现吸收问题;特性溶出速率
>1mg/cm2min,吸收一般不受限(分子或部分
离子型药物才能吸收)
2020/12/09
6
• 对弱酸或弱碱性药物,介质pH影响其溶解度以及分子 与离子比例(药物吸收一般以分子型为主)
• 助溶(形成络合、复合物)
• 增溶(小分子和聚合物胶束)
• 固体分散物和包合物(环糊精即CD)等
2020/12/09
9
2)分配系数
☆(P,亲水亲油特征值)→1(最易透过生物膜吸收)
P=油相中药物浓度/水相中药物浓度(常见辛醇/水)
• 最方便的测定方法:用一定量有机溶剂萃取饱和水溶液的药物后 测定有机相中的药物量,计算(P=油中药量/水中药量)
若mp↓,溶解性和透过性↑,加工和稳定性↓
• 多晶型(polymorphism):晶格内分子排列形式不同 (溶解后即消失)。如L型长链分子至少存在两种排列
晶癖(或晶形):外观形态
2020/12/09
11
基本分类:稳定型、亚稳定型和无定形
能态:从低→高; 稳定性:高→低
溶解度:从低→高; 吸收性:从低→高
制备多晶型的常用方法:
1)药物用不同溶剂溶解→结晶(温度、浓度有影响)
如:吲哚美辛在乙醇、苯和乙醚中形成不同晶型
2)加热熔融后,控制冷却速度
如:可可豆脂有4种晶型,栓剂制备时应特别注意
3)加入晶种
总之:理论上,如果某一化合物旧一可以形成晶格结构,在一定条
件下,可以制备得到该化合物的任一晶型。但事实上许多高能态 晶型结构极不稳定,在室温条件下快速转变为稳定晶型,因此, 只有那些在室温下能稳定存在的晶型具有临床使用意义。 为什么药物合成追求稳定晶型,而药剂制剂却常追求高能态晶型?
但由于不同文献中采用的有机相及测定方法可能不同,
对分配系数的数值影响较大,应科学分析、对待
2020/12/09
10
3)熔点和多晶型
• 熔点:药物的特性参数,有关其纯度,且对某些剂型 和制剂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如透皮制剂、低熔点物 质的制备工艺等)
对一般(有机)药物而言:
若mp↑,溶解性↓,但有利于药物的加工和稳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