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陈述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4教学目标陈述技能
教育心理学家一致认为,用传统方法陈述的教学目标含糊不清,使人无法捉摸。为此,西方教育心理学界发起了克服教学目标含糊性的运动。以下三种目标的陈述技能具有代表性。
一、行为目标的陈述技能
行为目标有时也称作业目标,即是利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1962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杰为了克服传统教学目标的含糊性,取消用描述内在心理状态的术语,代之以描述行为的术语来陈述目标。马杰认为,陈述得好的目标具有三个要素:一是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或能说什么;二是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三是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
《九寨沟》一课的目标“能概述课文大意”,只说明了第一个要素,显得模糊,可做如下修改,通过分析课文的段落、归纳段意(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也即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陈述),学生(主语,可以省略),能概述课文的大意(行为),概述时至少包括课文内容的90%的要点(作业标准)。
当然,行为目标的陈述不一定严格按马杰规定的标准,但对语文基本技能目标和部分语文高级技能目标的陈述很有借鉴意义,要结合教学实践,根据学习结果的类型,合理吸收这种目标陈述的优点。
行为目标虽然避免了用传统方法陈述目标的含糊性,但它本身也有缺点。它只强调了行为结果而未注意内在的心理过程,教师可能因此只注意学生外在的行为变化,而忽视其内在的能力和情感的变化。
二、内部心理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技能
对于部分语文高级技能目标和情感与品德领域的目标,难以从外显行为中表现出来。为弥补行为目标的不足,格兰伦(N.E.Gronlund)提出了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技术。陈述目标时首先陈述诸如感受、理解、体会、欣赏、把握、热爱等内在心理变化,而后再列举反映这些内在变化的行为样品。
《小蝌蚪找妈妈》中“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内部心理描述):
(1)先找出课文中小蝌蚪与鲤鱼、乌龟、青蛙对话的内容(行为样品);
(2)再找出课文中描写小蝌蚪生长变化的句子(行为样品);
(3)最后概括课文的叙述顺序(行为样品);
行为样例是我们评价教学是否达标的依据。
三、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技能
有些情况下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很难预期一定的教学后学生的内在心理过程将会出现什么变化。为了反映出此类目标,艾斯纳(E.W.Eisner)提出了表现性目标陈述技术。这种目标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目标只能作为教学目标具体化的一种可能的补充,但不能依赖这种目标,不然,在陈述目标时又会回到用模糊的术语陈述的老路上去。
还以“激发热爱祖国美丽风景意识”的目标为例,我们无法衡量学生的热爱的变化,用表现性目标可以这样陈述:“能带着喜爱的感情,声情并茂地朗读《九寨沟》一文,并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读后感。”
四、“ABCD”法目标陈述技能
是目前欧美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目标陈述方法。
A(Audience):对象,即教师希望达到某一教学目标的学生的具体情况(年级、数目等)。如,“班上所有的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在良好以上的学生”。
B(Behavior):行为,即学生所要达到目标的具体内容,与行为目标的行为一样,可观察的、具体的。如“……学会使用……”“比较……的异同”。
C(Condition):条件,即学生的行为结果应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如“五分钟内……”“在家里独自……”。
D(Degree):程度,即学生的行为结果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深度。如“……从而体会出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还要强调:一是要明确陈述的主体对象。教学目标要陈述经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不是要陈述教师做什么。所以,设计教学目标时,不用“指导……”、“培养……”、“使学生了解……”、“提高学生的……水平”等,而应当从学生角度出发,表述为“能……”、“概述……”、“列举……”、“对……进行评价”等等。这样表述的教学目标,行为主体是学生,真正体现出学生是语文课堂学习主人的理念。二是要体现出三个维度的相互渗透。三个维度,不是三个方面的目标,而是一个目标同时应蕴含三个方面,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多样性教学目标有利于
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各自基础上的发展,因此,我们对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设置,应尽可能从多方面体现出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三是目标陈述应明确、具体,可测量的程度高。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能让教者准确把握教什么和怎样教,学生明确学什么和如何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每节课都要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它需是具体的,明晰的,而不是抽象的,模糊的;需是可观察,可检测到的,尽量避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在表述教学目标时,经常使用的动词有:说出、写出、指出、找出、描述、解释、分析、评价、讨论、感受、比较、划分、鉴赏、体会、概括、辨别、区别、撰写、默写、背诵、复述,等等,这些词语都明确体现出教学目标表述的主体是学生。总之,教学目标确定后,要科学准确具体地表述出来,不能含糊笼统,要使任何教师和学生看后,能立即抓住要领,明白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进行教学评价。
另外,要使目标发挥其更大的功能还需注意教学目标的优化与整合。教学目标的优化整合,就是把三维目标以文本内容为平台,进行梳理,由一条清晰的主线串联成目标群。有实践者提出从各种角度进行整合:一是以任务驱动为手段,整合教学目标。例如《西门豹》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故事情节曲折有趣,语言文字通俗易懂。为此,教师设计了“编电视连续剧”这一任务目标,将“学习生字新词、分段、归纳段意、感知人物形象”等多个分解目标融入其中,重新设定了“设计剧情、选拔演员、合作试镜、导演点评”四个层次。教学目标从局部到整体,从单一隔离到融会贯通,从教师的指令操纵到学生的主动参与,形成了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综合体;二是以情感渲染为轴心,整合教学目标;三是以文本品读为支撑,整合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