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心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一,问题的地位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也是心理学的一个根本原理是,人的心理、意识,乃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这就是说,人的心理、意识这种现象,既有其主观性,同时又有其客观性,这一点已是人所共知的了。但是,如何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这一问题:心理、意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两种性质之间以及它们的诸多种表现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对这种关系的不同的理解对心理学中的重大向题的解决有些什么影响,可能带来怎样的后果,等等,都还是研究、探讨得很不够的。
而这一问题的研究、探讨,是有着重大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意义的。从其理论意义上看,这一问题不仅对哲学来说,即使对心理学来说,也是一个根本性的和带有全局性的问题。所谓根本性,是因为它涉及对心理、意识的本质的理解;而所谓全局性,则是指的它与心理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其实践意义上看,这一问题涉及如何全面估计和运用影响心理活动的主客观条件,科学而有效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充分发挥心理、意识的能动作用。这些都决定了对这一问题做进一步深人探讨的重大意义。
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心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有着非常重大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意义。它的实践的意义在于,凡是对于人的工作,其中心和关键的问题就在于促成人的精神、心理的积极
作用的充分发挥,而这种发挥又有赖于对心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实质、表现及其间相互关系的深入了解,以便于促进它们之间的辩证转化。因此,凡是对于人的工作无论是教育工作、管理工作、卫生保健工作等等,都可以从这一问题的正确解决中得到很大的帮助。至于它在理论上的重大意义,我们只要看一看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是如何在理论上走向歧途的,就可以明白了。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之所以走向理论上的错误,有其各方面的深刻原因,但从其认识的根源上看却都是与他们不能正确对待心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及其间的关系有关的。
二,心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涵义
心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涵义问题,即是探讨它们究竟指的心理的哪些特性的问题。
首先讲心理的主观性。我们认为,所谓心理的主观性,从根本上讲,就是指的它是人的反映活动,是发生在人,即主体身上的一种主观的活动。它既是属于人或主体的,又是一种不同于其他的机体的物质过程的一种特殊的活动。列宁在驳斥俄国马赫主义者巴札罗夫滥用“主观的”这一术语时曾指出:“除了人的即‘主观的’感觉之外,没有其他的感觉,因为我们都是从人的观点而不是从魔鬼的观点来判断问题的”。在这里,列宁把“人的”同“主观的”在同一意义上加以使用。
但是,除了这种总的、比较一般的涵义之外,心理的主观性还有其更为具体的涵义。这种更具体的涵义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种涵义是指心理、意识是现实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能深
入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引导人的行动以改变现实。毛泽东同志在论述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时,也把它称之为自觉的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并指出这种差别在于人与动物心理上的差别。可以认为,主观性就是指的这种心理反映的能动作用。
第二种涵义是指心理的反映的有条件的,局限的性质,这是与前一种涵义有所不同的另一种涵义。这一种涵义又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种表现:
一是心理这种反映形式或过程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这是因为心理固然是现实的反映,但它与所反映的外在世界终归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而非完全相等的东西。
二是由于心理的反映所受到的时代的(生产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以及其他方面(阶级地位等)的制约而产生的特点。主观性的这一方面也就是通常所谓的知识和真理的相对性的问题。
三是心理的反映所具有的个人的特点,这些特点是由个人社会经历,活动的局限造成的。这一点,心理学中已经有大量的材料可以证实。
心理的主观性的两个方面,即它的能动性和局限性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它们既互相对立、互相限制,同时又存在着互为条件、相互转化和促成的关系。
其次讲心理的客观性。心理是主观的东西,具主观性,但它并不是纯主观的东西,而是在一切方而都离不开客观的东西的。无论从其产生、进行和如何发挥作用上看,都是如此。
心理的客观性的涵义之一,是指它们乃是客观存在的外界事物的反映。这种外在的事物是离开人的心理和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正是由于它们的作用才引起人的心理、意识的产生。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证明,如果没有外来的客观刺激的作用,人的心理活动根本不可能发生或存在,而人的心理生活的内容和特点,也无一不受一个人所接受的外在条件的制约。
心理的客观性的另一种涵义,是指它乃是客观的反映器官的客观的物质活动的结果。列宁在反对唯心主义者割裂脑和心理关系的伎俩时,多次引用了恩格斯如下的科学论断:“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管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最近由于脑科学日益发展,进一步揭露了脑的生物的、生化的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影响,进一步确证了我们的心理活动乃是脑的客观的物质过程的产物。
心理的客观性的最后一种涵义,是指人的心理、意识乃是指导、调节人们在现实中定向的工具,因此,它必然最终地在人的外部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而且也只有在客观的实践活动中,它才能表现和实现自己的作用,并得到检验和发展。
三,心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在不同的心理活动中的表现人的心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在各种不同的心理活动中有着不同的表现。这些不同的表现在理论研究和实际生活中有着重大的意义,但遗憾的是心理学在这方面的研究是太不够了。
试就心理的主观性的第一种涵义即它的能动作用上看,不同的心
理活动就具有不同的作用。如果说,认识活动的作用是在于直接地反映外在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并由此指导人的实践活动的话,那么情感活动的作用就在于以主观体验的形式来反映事物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并从而推动人的行动。可以说,在反映现实的规律并调节人的行动这一总的过程中,所有的心理活动都起着全然不同的作用。
从心理的主观性的第二种涵义,即反映活动本身的局限性上看,不同的心理活动中也有不同的表现。在这一方面,不仅它们在其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而来的相对性上是不同的(例如感觉的这种相对性就远比思维的相对性为低),而且在其反映形式本身上的局限性也是不同的。
人的认识这种反映形式本身是有其局限性的。但在认识的不同阶段这种局限性也是不同的。例如,感觉这种反映形式的主观性就不同于思维反映形式的主观性。列宁指出,我们的感觉,按其形式是主观的。他援引费尔巴哈的话说,并不能说“盐味本身直接就是盐的客观特性”,“咸味是盐的客观特性的主观表现”。至于思维反映形式的主观性,恩格斯和列宁都做过大量的阐述。恩格斯认为:“一切概念都是近似地和现实相适应”,并认为这是“概念的基本特性”。
关于情感过程的主观性,没有看到马列主义经典作家们的有关议论。但一些重要的心理学家们却发表过重要的论点。例如,冯特就把情感说成是心理生活的主观元素以别于感觉元素。谢切诺夫曾经指出:“谁不知道情感以其冲动性、主观性和不可分性而不同于表象与思想呢”。苏联心理学家n,M.雅科布松曾提出以非予谋的和不能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