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复合材料的复合效应
复合材料的设计原理和复合理论
以上两式可由通式表示,即:
K K n c
n ii
(2-3)
对于并联混合定律,n=1;对于串联混合定律,n=-1。当n处在1与-1之间某一确定值时,可用来描 述复合材料的某项性能(如介电常数、热传导率等)随组分体积分数的变化。
2.平行效应 是最简单的一种线性复合效应。指复合材料的某项性能与其中某一组分的该项 性能基本相当。例如,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耐腐蚀性能与环氧树脂的耐腐蚀性 能基本相同。
不同组分复合后,可能发生的复合效应有:线性效应和非线性效应。如表2-1
表2-1 复合效应类型
2.3.1 线性效应 概念:
1.平均效应 平均效应又称混合效应,具有平均效应的复合材料的某项性能等于组成复合材料各组分 的性能乘以该组分的体积分数之加和,可用混合定律来描述:
KC = Kii 1/KC = i /Ki
1. 由于当前科技水平的限制,可供选用的组分(包括增强体、基体及它们所组成的材料体系) 品种有限,其性能不能够呈连续函数而是呈阶梯形式变化。
2. 选择单元组分时,应事先明确各组分在组成复合材料后所承担的使用功能。
3. 所选择的各组分应符合材料设计的主要目标和服役期间的环境条件,在组成复合材料后, 能发挥各组分的特殊使用性能。
4. 相抵效应 各组分之间出现性能相互制约,结果使复合材料的性能低于混合定律的预测值,这 是一种负的复合效应。
表示为:
K K
c
ii
(2-6)
2.3.2 非线性效应 概念:
1. 相乘效应 是把两种具有能量(信息)转换功能的组分复合起来,使它们相同的功能得到复 合,而不相同的功能得到新的转换。
相乘效应可以表示为:
复合材料制品的设计和研制步骤:
复合材料的复合效应详解
共振效应,又称强选择效应
例如,有关领域要求导热而不导电的材料,就是通过选择组元和复合状态,在保留导体组元导热性的同时, 抑制其导电性而获得的特殊功能材料。
共振效应在阻尼减振和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的研究和设计中获得利用。
8.系统效应:
这是一种材料的复杂效应,至目前为止,这一效应的机理尚不清楚,但在实际现象中存在着这种效应。 红、黄、蓝三色组成的彩色世界 涂膜的硬度大于基体和膜层硬度之和
3.1 材料的复合效应
5.相乘效应:两种具有转换效应的材料复合在一起,即可发生相乘效应。 ➢ 电磁效应·磁光效应=电光效应。 ➢通常可以将一种具有两种性能相互转换的功能材料X/Y和另一种换能材料Y/Z复合起来,即:
X/Y·Y/Z=X/Z 式中,X、Y、Z分别表示各种物理性能。
表3.1 复合材料的乘积效应
加和特征:复合材料的某一性能是各组分性能的按体积分数的平均值。 复合材料的某些基本物理参数,如密度、比热容,往往是近似具有加和作用的组分效果。
体积分数与质量分数:
V1 V1/Vc
W1 W1/Wc
用密度计算体积分数与质量分数:
W1
V1
W1
1
W2
W3
1 2 3
W 11V12V 21V 13V3
复合材料单向板 简化模型
有A、B两种原材料所不具备的新性能。
源于耦合:不同性质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 注:复合效应表现为复合材料的性能在其组分材料基础上的线性和非线性的综合。
复合材料的基本理论
材料的微观组织 ❖ 形状、分散程度 ❖ 体积分数 ❖ 几何学特征
构效关系
复合材料的 基本理论
原材料的性能
❖力学性能 ❖ 物理性能 ❖ 界面的状态
《复合材料》课程笔记
《复合材料》课程笔记第一章:复合材料概述1.1 材料发展概述复合材料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使用天然纤维(如草、木)与土壤、石灰等天然材料混合制作简单的复合材料,例如草绳、土木结构等。
然而,现代复合材料的真正发展始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因航空工业的需求,发展了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俗称玻璃钢)。
此后,复合材料技术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包括碳纤维、石墨纤维和硼纤维等高强度和高模量纤维的研制和应用。
70年代,芳纶纤维和碳化硅纤维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复合材料的发展。
这些高强度、高模量纤维能够与合成树脂、碳、石墨、陶瓷、橡胶等非金属基体或铝、镁、钛等金属基体复合,形成了各种具有特色的复合材料。
1.2 复合材料基本概念、特点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以不同方式组合而成的材料,它可以发挥各种材料的优点,克服单一材料的缺陷,扩大材料的应用范围。
复合材料具有以下特点:- 重量轻:复合材料通常具有较低的密度,比传统材料轻,有利于减轻结构重量。
例如,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密度仅为钢材的1/5左右。
- 强度高:复合材料可以承受较大的力和压力,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
例如,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可达到3500MPa以上。
- 加工成型方便:复合材料可以通过各种成型工艺进行加工,如缠绕、喷射、模压等。
这些工艺能够适应不同的产品形状和尺寸要求。
- 弹性优良: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弹性和抗冲击性能,能够吸收能量并减少损伤。
例如,橡胶基复合材料在受到冲击时能够吸收大量能量。
- 耐化学腐蚀和耐候性好:复合材料对酸碱、盐雾、紫外线等环境因素具有较好的抵抗能力,适用于恶劣环境下的应用。
例如,聚酯基复合材料在户外长期暴露下仍能保持较好的性能。
1.3 复合材料应用由于复合材料的优异性能,它们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主要应用领域包括:- 航空航天:飞机、卫星、火箭等结构部件。
复合材料的高强度和轻质特性使其成为航空航天领域的重要材料,能够提高飞行器的性能和燃油效率。
3(1).复合材料的复合效应详解
超声波传感器用作汽车倒车防撞报警器装置,也被称为超声 波倒车雷达或倒车声纳系统,尤其适用于加长型装载汽车、 载重大货车、矿山汽车等大型车辆。 原理上利用锆钛酸铅PZT压电陶瓷在电能与机械能之间相互转 换的正、逆压电效应,既在压电陶瓷加一电信号,便产生机械 振动而发射超声波,当超声波在空气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立即 被反射回来,作用于它的陶瓷时,则会有电信号输出,通过数 据处理时间差测距,计算显示车与障碍物的距离及危险相撞时 报警,可准确无误地探测汽车尾部及驾车者视角盲区的微小障 碍物,实用性相当强。
17
3.1 材料的复合效应
7.共振效应:两个相邻的材料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 机械的或电、磁共振。
由不同材料组分组成的复合材料其固有频率不同 于原组分的固有频率,当复合材料中某一部位的结构 发生变化时,复合材料的固有频率也会发生改变。
利用该效应,可以根据外来的工作频率,改变复合材料固有频率 而避免材料在工作时引起的破坏。对于吸波材料,同样可以根据 外来波长的频率特征,调制复合材料频率,达到吸收外来波的目 18 的。
线性效应 非线性效应
一 次 函 数 y=kx+b 叫 线 性 函 数 , 它 的 图 象 是 一 条 直 线 。 非一次函数 (如y=x2, y=k/x, y=sinx...)都叫非线性函数 , 它们的图象都不是直线。 与一次函数相关的一次方程叫线性方程 , 一次方程组叫线 5 性方程组。
3.1 材料的复合效应
3. 复合材料的 复合效应
1
3 复合材料的复合效应
3.1 材料的复合效应
掌握:复合效应的分类及其特点;
3.2 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复合效果
3.3 复合材料的模型及性能的一般规律 3.4 复合材料的设计原理和复合理论
复合材料原理
14
4)电磁波屏蔽材料:应选用含有导电性功能剂的树脂 基复合材料。 5)化工防腐蚀的复合材料
对于酸性介质:用中碱玻璃纤维为增强体和耐酸性良好 的树脂(如乙烯基酯树脂)为基体;
硫化法,在橡胶原但 些料也最中有新加研发入究展硫人研化员制剂将的、其、填概具料念有、扩先增展进强到性剂一能和防老 剂等助剂所制得的的一其种他工复业合复材合料材,料如;金属基复合材
☼ 2、玻璃纤维增料强、塑陶料瓷:基上复世合纪材4料0年等代。,首先在美国出
现;
☼ 3、先进复合材料:上世纪60年代相继出现了以碳纤维
计往往相互交叉而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同时这种设计都 受到成型技术的制约。通常认为复合材料中的材料设计 属于复合材料科学(材料物理及材料化学)的研究范畴, 而结构设计则属于复合材料力学的研究范畴。
32
1.2 本课程研究的范围 范围:研究复合材料中的材料设计。 本课程是一门研究材料设计的课程,研究范围涉及到
作业:
1、增强体和功能体在复合材料中起的主导作用? 2、复合材料区别于单一材料的主要特点?
34
21
增强体和功能体在复合材料中起主导作用
用廉价的增强体, 特别是颗粒状填 料可降低成本。
功能体可赋予聚合物基体 本身所没有的特殊功能。 功能体的这种作用主要取 决于它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纤维状或片状增强体可提高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 能和热性能。其效果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增强体本身的 力学性能和形态等。
20
(1) 密度低 ; (2) 耐腐蚀; (3) 易氧化、老化; (4) 聚合物的耐热性通常较差; (5) 易燃; (6) 低的摩擦系数; (7) 低的导热性和高的热膨胀性; (8) 极佳的电绝缘性和静电积累; (9) 聚合物可以整体着色而制得带色制品。 (10) 聚合物的一些力学性能随其分子结构的改变而变化。
航空航天结构材料:4.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特点与结构设计理念
3.1 结构设计一般原则
(2) 按使用载荷设计时,采用使用载荷所 对于的许用值称为使用许用值;按设 计载荷校核时,采用设计载荷所对应 的许用值,称为设计许用值。 许用值是计算中允许采用的性 能值,由一定的试验数据确定。
3.1 结构设计一般原则
数据统计方法
制造期间的操作差异 原材料批间差异 检验差异 材料固有差异
界面区能量流散的因素
界面能量流散与基体类型(脆性、韧性)、界面 粘结状态、固化反应化学键分布等很有关系
19
2. 复材界面与纤维/树脂匹配
裂纹的扩展与能量流散过程
能量
树脂 纤维
界面粘结很强:裂纹未在界面区扩展,较多能量集中于裂纹尖端,冲断纤维 复合材料呈现脆性破坏特征
纤维
能量
树脂
界面粘结很弱或裂纹尖端能量很大:在界面产生大面积脱粘破坏,同时于裂 纹尖端能量依然集中,引起纤维断裂
环境 室温 室温 室温 室温 室温 室温 室温 室温 室温 室温 室温
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特点
层压板力学性能
编号 1 2 3 4 5 6
性能项目 开孔拉伸强度 填孔拉伸强度 开孔压缩强度 填孔压缩强度 冲击后压缩强度
挤压强度
环境
室温干态 室温湿态 高温干态 高温湿态
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特点
数据归一化
纵L 向 (x)
强度、模量 强度、模量
横T 向 (y)
强度、模量
剪切
纵横剪切强度、纵横剪切模量
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特点
单向板力学性能工程常数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性能项目 0°拉伸强度 0°拉伸模量
泊松比 90°拉伸强度 90°拉伸模量 0°压缩强度 0°压缩模量 90°压缩强度 90°压缩模量 面内剪切强度 面内剪切模量
第2章 复合材料的结构形式与复合效应
图2-1复合材料的结构图2-1复合材料的结构
图2-2几种典型复合材料结构
7混合效应也称平均效应,是组份材料性能取长
单向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模型
14
(3)泊松比
12,I I νν
30
时对应的基
39当纤维体积含量太小时,复合材料的
破坏由基体控制,其纵向拉伸强度
mt f
为了修正误差,可采用基体模量前乘以小于1的修正系数β,即
βυ
E E
2-9单根纤维埋入基体模型受力前后变形示意图
2-10 平行于外载荷的伸直不连续纤维微元体的平衡
(a)受力前b)受力后
2-12 理想塑性基体的剪应力一应变曲线
max
()2f f t s
L d στ=能够达到连续纤维应力时的最短纤维长度定义为载荷传递长度Lt ,可以得到:
物理关系为
11C
εβ=1
f C σεβ=
+。
材料科学基础之复合效应与界面
材料科学基础之复合效应与界面引言复合材料是一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材料组合而成的新材料,通过复合可以获得更好的性能和性质。
在复合材料中,界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复合效应以及界面在复合材料中的重要性。
复合材料的定义复合材料是由两个或多个具有不同性质的构件通过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新材料。
它们可以是两种不同的材料,也可以是相同材料的不同形式。
复合材料通常具有比单一材料更优越的性能,如高强度、高刚度、低密度、较好的耐热性和耐腐蚀性等。
复合效应在复合材料中,复合效应是指由于不同材料的结合而导致的材料性能的改变。
复合效应包括增强效应和效应协调两种。
增强效应是指由于复合材料中的材料的性能优于单一材料的性能而导致整体材料的性能提高。
效应协调是指复合材料中的各个构件相互协同工作以实现更好的性能表现。
复合材料中的界面在复合材料中,界面是指两个不同材料之间的接触面。
界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复合材料的强度、韧性、耐热性等性能。
在复合材料的界面上,通常存在着一些缺陷,如界面反应、界面应力、界面位移等。
这些缺陷会导致界面的破坏,进而影响整体材料的性能。
影响界面性能的因素界面性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界面分子结构、界面化学键、界面热力学等。
界面分子结构是指两个不同材料之间的分子结构特征,它影响着界面的稳定性和结合力。
界面化学键是指两个不同材料之间的化学键,它影响着界面的强度和稳定性。
界面热力学是指界面上的热力学性质,包括界面能量和界面位移等,它们直接影响着界面的稳定性和性能。
界面改性技术为了改善复合材料中界面的性能,人们开发出了一系列的界面改性技术。
这些技术包括界面改性剂的添加、界面修饰、界面增强等。
界面改性剂是指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它可以在两个不同材料之间形成一层保护膜,从而减少界面的缺陷和提高界面的性能。
界面修饰是指通过改变界面的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质来改善界面的性能。
界面增强是指通过增加界面的表面积和接触面来增强界面的粘结力和力学性能。
《复合材料原理》PPT课件
良好的树脂(如胺固化环氧树脂)。
.
15
复合材料特性:
.
16
抗拉强度与密度 之比 比强度高的材料 能承受高的应力
弹性模量与密度之 比 比模量高说明材料 轻而且刚性大
.
17
疲劳破坏的种类不同: 金属: 突发性破坏 疲劳强度极 限是其拉伸强度的30%~50%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有预兆破坏 极限为拉伸强度的70%~80%
.
20
(1) 密度低 ; (2) 耐腐蚀; (3) 易氧化、老化; (4) 聚合物的耐热性通常较差; (5) 易燃; (6) 低的摩擦系数; (7) 低的导热性和高的热膨胀性; (8) 极佳的电绝缘性和静电积累; (9) 聚合物可以整体着色而制得带色制品。 (10) 聚合物的一些力学性能随其分子结构的改变而变化。
复合材料原理
.
1
主要内容
1、绪论 2、复合材料的复合效应 3、复合材料的界面状态解析 4、复合体系的界面结合特性 5、复合体系的典型界面反应 6、复合材料的界面处理技术
.
2
7、复合材料物理和化学性能的复合规律 8 、结构复合材复合材料的起源:
.
4
二、复合材料的定义
和聚芳酰胺纤维等高模量纤维为增强剂;
☼ 4、金属、陶瓷基复合材料:上世纪70年代则又出现以
金属、陶瓷等为基体材料的复合材料。
.
7
四、复合材料的分类:
1、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 2、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3、金属基复合材料
基体材料不同
.
8
4.1 复合材料中的材料设计和结构设计
工程应用的角度
结构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八种复合效应
复合材料八种复合效应嘿,朋友!咱们今天来聊聊复合材料那神奇的八种复合效应。
先来说说乘积效应,这就好比你有一把锋利的刀,再配上一个坚固的刀柄,两者结合起来,战斗力可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相乘啊!原本刀锋利能切割,刀柄结实能握住,它们组合在一起,威力那叫一个惊人。
还有协同效应,想象一下,一支篮球队里,有善于突破的前锋,有精准投篮的后卫,还有能掌控全场的中锋,大家各自发挥优势,相互配合,那可不是1+1=2 这么简单,而是产生远超个体能力总和的效果。
复合材料中的各种成分协同起来,也是这么牛!系统效应呢,就像一个复杂的机器,每个零件都有自己的作用,但只有所有零件完美配合,整个机器才能高效运转。
复合材料也是这样,各种成分形成一个系统,共同发挥作用。
诱导效应,打个比方,就像一个优秀的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发挥出原本没有的潜力。
在复合材料里,一种成分能诱导另一种成分展现出更好的性能。
共振效应,这就像一群人合唱,声音在某个频率上产生共鸣,变得特别响亮动听。
复合材料在某些条件下也能产生这种神奇的共振效果。
界面效应,好比两个人合作,他们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至关重要。
复合材料中不同成分之间的界面,决定了它们能否完美结合,发挥出最大效能。
混杂效应,就像把不同颜色的颜料混在一起,会产生新的独特颜色。
复合材料把各种不同特性的材料混杂,也能带来全新的性能。
相补效应,就像拼图的各个板块,有的缺了一角,有的凸出来一块,正好相互弥补,拼成完整的图案。
复合材料的不同成分也能这样相互补充,达到完美的效果。
总之,这八种复合效应让复合材料变得无比神奇和强大。
它们就像魔法一样,能让材料拥有超乎想象的性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惊喜。
不是吗?咱们在很多领域都能看到复合材料的身影,从航空航天到日常用品,它们无处不在,这难道不令人惊叹吗?所以啊,好好了解这八种复合效应,能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材料世界的奇妙之处!。
3(2).复合材料的复合效应解析
表3.3 单向复合材料模型的基本假设
名称
基本假设
单元体 宏观均匀、无缺陷、增强体与基体性能恒定、线弹性
增强体 匀质、各向同性、线弹性、定向排列、连续
基 体 匀质、各向同性、线弹性
界 面 粘结完好(无孔隙、滑移、脱粘等)、变形协调
11
3.3.1 复合材料的模型
根据复合材料组分之增强体(或功能体)和基体的几何形 态,常见的几何结构模型有以下几种。
Vm=1-V f -Vi
注:对于非球形体微粒增强体,可以采用粒子的当
量半径rd=(0.75Vf/π)1/3代替rf。球形模型的特点是各 向同性材料。
13
作业2
假设2 wt%二氧化钍(ThO2)加入到镍 (Ni)中, ThO2颗粒直径为100 nm, 已知ThO2和Ni的密度分别为9.69和8.9 g/cm3,请计算每立方厘米的复合材料中 有多少个ThO2颗粒。(假设界面上没有反 应产物)
y
3GmGpbVp1 2 2d (1Vp )c
作用
响应 4
材料模型化的方法
连续介质理 论
待确定复合 模型化 材料的微观
体系性能
结构模型
相微观作用
O
(O)
1 V
OdV
场Ii,响应场Oi
给定宏观作 用场I
有效性能ε
O= ε(I)
宏观响应场 O
O表示宏观响应场,V表示单元体积
5
3.3.1 复合材料的模型
在研究材料复合的有关理论时,建立一个能包含主要 影响因素、显示材料真实性能、易得确切结果的材料模型 是十分重要的。
(Angew. Chem. Int. Ed. 2009, 48, 7035 –7039)
复合材料讲稿2
第二章复合材料的复合效应第一节复合效应概述复合材料的复合原理是研究复合材料的结构特性、开拓新材料领域的基础。
耦合:不同性质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
→复合材料性能与结构的协同相长特性(即复合后的材料性能优于每个单独组分的性能)。
从力学、物理学上理解复合材料多样性的基础。
拟解决的问题:寻找材料复合的一般规律。
研究增强机理。
一、材料的复合效应线性效应:平均效应、平行效应、相补效应、相抵效应。
非线性效应:相乘效应、诱导效应、共振效应、系统效应。
复合效应是复合材料的研究对象和重要内容,也是开拓新型复合材料、特别是功能型复合材料的基础理论问题。
非线性效应尚未被充分认识和利用,有待于研究和开发。
1、平均效应:P c=P m V m+P f V f(P:材料性能;V:材料体积含量;c:复合材料;m:基体;f:增强体或功能体)应用:力学性能中的弹性模量、线膨胀率等结构不敏感特性;热传导、电导等物理常数。
例: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E c=E m V m+E f V f(混合定律)2、相补效应:性能互补→提高综合性能。
例:脆性高强度纤维与韧性基体复合,适宜的结合形成复合材料。
→性能显示为增强体与基体互补。
3、相乘效应:X/Y·Y/Z=X/Z(X、Y、Z:物理性能)两种具有转换效应的材料复合→发生相乘效应→设计功能复合材料。
例:磁电效应(对材料施加磁场产生电流)——传感器,电子回路元件中应用。
压电体BaTiO3与磁滞伸缩铁氧体NiFe2O4烧结而成的复合材料。
对该材料施加磁场时会在铁氧体中产生压力,此压力传递到BaTiO3,就会在复合材料中产生电场。
最大输出已达103V·A。
单一成分的Cr2O3也有磁电效应,但最大输出只有约170V·A。
4、共振效应:两个相邻的材料在一定条件下,产生机械的、电的、磁的共振。
应用:改变复合材料某一部位的结构→复合材料固有频率的改变→避免材料工作时引起的破坏。
吸波材料:调整复合材料的固有频率,吸收外来波。
复合材料原理作业及解答
12、解释化学键理论与优先吸附理论,并指出其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
(P40-41) (1) 化学键理论 认为:基体树脂表面的活性官能团与增强体表面的官能团能起化学反应。 因此树脂基体与增强体之间形成化学键的结合,界面的结合力是主价键 力的作用。偶联剂正是实现这种化学键结合的架桥剂。
9、为什么玻璃纤维表面常常吸附一层水分子?(P35)
吸附水与玻璃纤维中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反应:
~ Si OD H2O ~ Si OH D OH
式中D代表碱金属
碱性
SiO2骨架破坏
~ Si O Si ~ OH ~ Si OH ~ Si O
继续与水反应
~ Si O H 2O ~ Si OH OH
分与树脂有良好的相容性,可以大大改善树脂对增强体的浸润;同时, 由于优先吸附作用,在界面上可以形成所谓的“柔性层”,此“柔性层”极可 能是一种欠固化的树脂层,它是“可塑的”,可以起到松弛界面上应力集中 的作用,故可以防止界面粘脱。
6、复合材料的界面层,除了在性能和结构上不同于相邻两组分相 外,还具有哪些特点;(P19-20) (1)具有一定的厚度; (2)性能在厚度方向上有一定的梯度变化; (3)随环境条件变化而改变 。
7 偶联剂官能团对固化体系热效应及内耗峰影响的原因?(P31) 1)、官能团参与反应; 2)、优先吸附引起的现象。
分类:线性和非线性两大类,线性效应与非线性效应又分为若干小类 相抵效应
相乘效应 诱导效应 共振效应 系统效应
4、如何利用相乘效应使复合材料具有“磁阻效应”?(P7)
磁致伸缩效应 压阻效应 磁阻效应
第一章_复合材料的本质
一、什么是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的定义为: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 单一材料,通过不同复合方法所得到的宏观多相材 料。 特点:多相结构间存在着复合效应
5
二、现实生活中的复合材料
砖坯-稻草+粘土 漆器-麻+大漆 硫化橡胶-硫化剂、填料、增强剂和防老化剂等 助剂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轻质、高强、隔热、不反 射电磁波等 碳纤维和聚芳酰胺等高模量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
27
1.3 铺层成型
铺层加压固化方法示意图
a)手糊成形 b)真空袋法 c)压力袋法 d)高压釜法
28
用手工或机械手,将预浸材料(将连续纤 维或织物、布浸渍树脂,烘干而成的半成 品材料,如胶布、无纬布、无纬带等)按 预定方向和顺序在模具内逐层铺贴至所需 厚度(或层数),获得铺层坯件,然后将坯 件装袋,经加热加压固化,脱模修整获得 制品。
粒状
硅酸钙
片状
滑石粉、云母
纤维状
玻璃纤维、碳 纤维、芳纶 玻璃纤维、碳 纤维、芳纶 玻璃纤维、碳 纤维、芳纶 玻璃纤维、碳 纤维、芳纶
主要的功能效果和对应的功能体
功能效果 功 能 体
滞燃性
难燃性 难磨耗性 导电性、电磁波 屏蔽性 磁 性
碳酸钙、滑石粉、亚硫酸钙
氢氧化铝、氢氧化镁、三氧化二锑、碱式 碳酸钠铝
功能体可赋予聚合物基体 本身所没有的特殊功能。 功能体的这种作用主要取 决于它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纤维状或片状增强体可提高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 能和热性能。其效果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增强体本身的 力学性能和形态等。
17
主要的增强效果和对应的功能体
增强效果 弯曲强度、弯 曲模量 拉伸强度,拉 伸模量 热变形温度, 尺寸稳定性 压缩强度 碳酸钙 滑石粉、云母 云母 增强体
复合材料的复合效应
7
表2.2
A相性质
压磁效应
复合材料的乘积效应
Y/Z 复合后的乘积性质(X/Y)(Y/Z)=X/Z
压敏电阻效应
X/Y
B相性质
磁阻效应
14
几种典型复合材料结构:
(1)0-3型结构 这是基体为三维连续相,而增强体或功能 体以不连续相的微粒状分布在基体中的结构状态。
0-3型
15
(2)1-3型结构 这种结构的基体仍为三维连续相,而增强 体则为纤维状一维材料。
1-3型
种组分材料呈层状叠合而 成的多层结构复合材料。
6
两种具有转换效应的材料 复合在一起,有可能发生 相乘效应。
5)、相乘效应
Eg: 把具有电磁效应的材料与具有磁光效应的材料复合 时,将可能产生复合材料的电光效应。因此,通常可以将一 种具有两种性能互相转换的功能材料X/Y和另一种换能材料Y /Z复合起来,可用下列通式来表示,即:
X/Y· Y/Z= X/Z
相补效应 相抵效应
3
现就这两大类效应中的各种效应分别加以叙述如下: 是复合材料所显 示的最典型的一 种复合效应。
1)、平均效应 表示为:
Pc=PmVm+PfVf
Ec=EmVm+ EfVf
P—材料性能; V—为材料体积含量; c—复合材料;m—基体;f—增强体(功能体)
4
2)、平行效应
显示这一效应的复合材料,其组成复合材料的各组 分在复合材料中,均保留本身的既无制约,也无补偿。 Eg:
11
复合材料的复合效应
复合材料的复合效应材料在复合后所得到的复合材料,就其产生复合效应的特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复合效应为线性效应,另一类为非线性效应。
在这两类复合效应中,线性效应有:平均效应、平行效应、相补效应、相抵效应;非线性效应有:相乘效应、诱导效应、共振效应、系统效应、系统效应平均效应:是复合材料所显示的最典型的一种复合材料。
它可以表示为:Pc=Pm*Vm+Pf*Vf式中,P为材料性能,V为材料体积含量,角标c、m、f分别表示复合材料,集体和增强体。
例如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若用混合率来表示,则为:Ec=Em*Vm+Ef*Vf平行效应:显示这一效应的复合材料,其组成复合材料的各组分在符合材料中,军博暗流本身的作用。
既无剩余也无补偿。
对于增强体(如纤维)与基体界面结合很弱的复合材料所显示的复合效应,可以看做是平行效应。
相补效应:组成复合材料的基体与增强体,在性能上能互补,从而提高了综合性能,则显示出相补效应。
对于脆性的高强度纤维增强体与韧性集体复合时,两者间若能得到适宜的结合而形成的复合材料,起性能显示为增强体与基体的互补。
相抵效应:基体与增强体组成复合材料时,若组分间性能相互制约,限制了整体性能提高,则复合后显示出相抵效应。
例如脆性的纤维增强体与韧性的基体组成的复合材料,当两者界面结合很强时,复合材料整体显示为脆性断裂。
在玻璃轻微增强塑料中,当玻璃纤维表面选用十一的硅烷偶联剂处理后,与树脂基体组成的复合材料,由于强化了界面的结合,故致使材料的拉伸强度比未处理纤维组成的复合材料可以高出30%~40%,而且湿态强度保留率也明显提高。
但是这种强结合的界面同时却导致了复合材料冲击性能的降低。
在金属基、陶瓷基增强复合材料中,过强的界面结合不一定是最适宜的。
相乘效应:两种具有转换效益的材料复合在一起,即可发生相乘效应。
例如,把具有电磁效应的材料与具有磁光效应的材料复合时,将可能产生复合材料的光电效应。
因此,通常可以将一种具有两种性能互相转换的功能材料X/y和另外一种功能转换材料Y /Z复合起来,可以用下列通式来表示,即:X/Y*Y/Z=X/Z 式中,X、Y、Z分别表示各种物理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传递时的阻力系数为 α 1 I 则传递通量:q=- l
由于组分相传递推动力梯度相等,故有: 1 1 1 I qc ( Vi ) c c l i l
1
27
Vi
i
(2)串联传递形式
注:复合材料的固有性质在组分复合前后,其物质量 和能量的总含量不会变化(包括复合过程中的能量变 化量)。此时,复合材料的性质是各相组分按含量的 加和性,而与各相的几何状态、分布状态无关。
22
3.3.2 复合材料性质与一般规律
设复合体系的某一性能为ρ,对任意一相所具有的性能 和体积分数分别为ρi和Vi,则有:
20
3.3 复合材料的模型及性能的一般规律
3.3.2 复合材料性质与一般规律
固有性质 传递性质
强度性质
转换性质
21
3.3.2 复合材料性质与一般规律
3.3.2.1 固有性质 指复合材料在各相之间不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材料 性质。这类性质往往是材料性质的直观表现,如材料 的密度、比热容。它们从本质上表示材料所含有的物 质量和能量的额度。
二是材料的物理模型,即计算场量的理论和方法。
6
3.3.1 复合材料的模型
在建立材料复合模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首先应确立坐标系和材料的主轴方向,往往以主 轴方向为参考坐标。 2. 材料的微观模型包括结构模型和物理模型两个系 统,有时两者是统一的,有时则并不统一。
7
3.3.1 复合材料的模型
根据作用场的方向可以得 到并联模型和串联模型。
19
对于2-3型及镶嵌式3-3型复合结构,可以利用如图的 片状结构组合模型。设增强体几何结构为υ×λ×l 取 1 × 1 × l 的长方体模型,厚度 一致,此时二维简化基体m可以 分解为(1- υ)×1的m0长方体 和 υ×(1-λ)的 m1 长方体两个 部分。在这种复合结构中, f 与 m两相当体积含量分别为: Vf=λ×υ Vm=1-λ×υ
Vm= 1 -V f -Vi
注:对于非球形体微粒增强体,可以采用粒子的当 量半径rd=(0.75Vf/π)1/3代替rf。球形模型的特点是各 向同性材料。
13
作业2
假设2 wt%二氧化钍(ThO2)加入到镍 (Ni)中, ThO2颗粒直径为100 nm, 已知ThO2和Ni的密度分别为9.69和8.9 g/cm3,请计算每立方厘米的复合材料中 有多少个ThO2颗粒。(假设界面上没有反 应产物)
3. 复合材料的 复合效应
1
3 复合材料的复合效应
3.1 材料的复合效应
掌握:复合效应的分类及其特点;
3.2 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复合效果
3.3 复合材料的模型及性能的一般规律 3.4 复合材料的设计原理和复合理论
2
3.3 复合材料的模型及性能的一般规律
本节重点: 1、材料模型化的方法; 2、建立材料模型包含的主要内容及应该 考虑的问题; 3、掌握同心球壳模型及同轴圆柱模型;
34
小
3.1 材料的复合效应 线性和非线性
结
3.2 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复合效果
连通性,组分效果、结构效果(几何形状、取向和 尺度)和界面效果 3.3 复合材料的模型及性能的一般规律 几何模型和物理模型的建立,复合材料性质
35
思考题:
1. 复合效应包括哪两大类?各有几种效应 ?简述各种效应的意义。 2. 材料的复合效果包括哪些方面?简述其 意义。 3. 复合材料的性质包括哪些方面?
名称 单元体 增强体 基 界 体 面
基
本
假
设
宏观均匀、无缺陷、增强体与基体性能恒定、线弹性 匀质、各向同性、线弹性、定向排列、连续 匀质、各向同性、线弹性 粘结完好(无孔隙、滑移、脱粘等)、变形协调
11
3.3.1 复合材料的模型
根据复合材料组分之增强体(或功能体)和基体的几何形 态,常见的几何结构模型有以下几种。
l 1
I入
Vi
I出
l 1
26
设外作用场强度I入,经均质材料响应后,传递输出强度为 I出,则 材料总传递动力为:
I I 入-I出
----(1)
----(2) 对于并联型复合结构,相间无能量交换,则系统的总通 量为各组分相同量之和 qc qi (l Vi ) ----(3)
式(2)代入式(3),得
(0,0,0)
y
图3.4 纤维取向的坐标系表征
9
3.3.1 复合材料的模型
3.物理模型的确立往往以结构模型为依据,针对 某一物理性能和结构特征,进行场量计算。
注:建立模型时的简化假设是必要的,以单向复合材 料的细观力学分析模型为例,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 基本假定见表3.3。
10
表3.3
单向复合材料模型的基本假设
1、同心球壳模型 该模型主要针对的是 0-3型复合材料,在该模型中, 把材料的微观结构看作是同心球壳组成。 其中增强体或功能体为不连续相,而基体为连续相。
12
各组分的体积分数分别为:
r3 f Vf (rm r f ri ) 3
Vi ( ri r f ) 3 r 3 f ( ri r f rm ) 3
32
巯基葵酰基偶氮苯-MUA
十二烷基胺DDA
十二烷基胺 DDA
紫外光
反式异构体
可见光/加热/时间
顺式异构体
33
Writing Self-Erasing Images using Metastable Nanoparticle “Inks”
(Angew. Chem. Int. Ed. 2009, 48, 7035 –7039)
rf 2 Vf (rm rf ri ) 2
Vi
ri (ri 2r f ) (rm r f ri ) 2
Vm= 1 -V f -Vi
复合材料的同轴圆柱模型
16
作业3
纤维表面使用偶联剂处理后,产生了界面层,即表面 处的基体在一定范围内不同于基体材料的性能,称为 改性基体,其厚度为t,体积分数为Vt。已知纤维按六 边形阵列排布,其直径2r=10μm,当体积分数Vf为 0.4,t分别为0.2、0.5 μm时,改性基体间距和 Vt/Vm的值分别为多少?
31
3.3.2 复合材料性质与一般规律
3.3.2.4 转换性质 指材料在一种外场作用下,转换产生另一种新场 量。表征两种常量的相互关系则称为转换关系。 如材料在电场作用下产生热量,在热作用下产生 光,在应力作用下发生变化,都是材料的转换性质。 转换性质表征材料的微观结构在外作用场下的变 化。材料的转换型性质通常是张量。 注:复合材料的转换性质主要取决于各组分相的 微观结构和各组分相间的相互作用 。
确立材料的结构模型时,主要以材料的相几何形态 和性能规律为依据: (1)模型中的相几何形态必须充分表达实际材料的 几何形态
(2)复合体系中组分的相含量,模型中组分的相含 量(体积分数)必须与实际材料组分的相含量相等
(3)复合体系中组分相的状态分布往往采用统计的 特征
8
z
(X2,Y2,Z2)
l β x α
3
3.3
复合材料的模型及性能的一般规律
目的:预测和分析复合材料性能,为复合材料 性能的设计奠定基础。 基础:涉及不同学科的有关理论。 根据复合系统特点和性能,经过分析、抽象、 简化,建立分析性能的材料微观结构模型,再运用 连续介质的有关理论,确定在给定宏观作用场下, 组分相的微观作用场和响应场,进而得到宏观响应 场,这是材料科学中性能研究的一般方法。根据宏 观作用场和响应场的关系,即可确定复合材料的性 能。
wt%: 质量分数。
14
3.3.1 复合材料的模型
同轴圆柱模型
主要适合于 1 - 3 型复合 结构,特别是高取向度 (单向)复合材料。 该模型具有 xoy 面内各 向同性特点,也具有z轴 方向上的等径同轴圆柱 面内同性特征
z
y
x
15
3.3.1 复合材料的模型
在该模型中,各组分相的体积含量分 别为:
Vi
l 1
I入
I出
l 1
28
串联:
qi q c
i i Vi qi
c i
c ( i Vi ) qc
c i Vi
29
材料传递时的阻力系数α
1 1 并联模型: Vi 串联模型: c i Vi
c
i
30
3.3.2 复合材料性质与一般规律
3.3.2.3 强度性质
材料的强度特性是材料承受外作用场极限能力的表征,
材料的力学强度是材料承受外力的极限能力,如拉伸强度、
冲击强度等;材料对电场承受能力,则为电击穿强度。 对于非均质的复合材料,材料对外作用场的承载能力不 是各组分相承载能力的叠加,而与外作用场的分布、各组分 相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也与组分相的含量、几何状态、分 布状态及各相的失效过程有关。对材料强度性能的预测和设 计时,必须弄清与上述因子的函数关系和失效模式。
物基) 。增强机理可用位错
绕过理论解释。载荷主要 由基体承担,弥散微粒阻 碍基体的位错运动。
弥散增强原理
41
(1)弥散增强
主要由基体承担载荷 弥散质点(微粒)阻碍基体中的位错运动或分子链运动 阻碍能力越大,强化效果越好
条件: 质点是弥散于基体中且均匀分布的球形粒子
d为微粒直径 Vp为体积分数 Gm为基体的切变模量 b为柏氏矢量 τy为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
36
3.4 复合材料的设计原理和复合理论
复合材料增强理论 物理性能复合法则
37
一、复合材料增强机制
弥散增强
颗粒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