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从军行》全诗翻译鉴赏

李白《从军行》全诗翻译鉴赏
李白《从军行》全诗翻译鉴赏

李白《从军行》全诗翻译鉴赏

《从军行》【唐】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

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

独领残兵千骑归。

译文:

将军戎马一生,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这次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将军急中生智,下令突围,在突围的关键时刻,将军将敌方大将一击射杀。敌军一时陷于慌乱,将军率残部乘机杀开重围,夺路而出,一骑绝尘,千余(虚数)共拼杀而回。

赏析一:

诗人不直述战事的进展,而将读者置身于险象环生的局势,感受紧迫的态势,此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

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象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出的。

赏析二: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这是一首用乐府古题写的边塞诗,其内容已基本失去专写“军旅苦辛”的古义,也无法合乐歌唱,因而,有别于汉魏乐府曲辞中的(从军行》。唐人以“从军行”为诗题,一般来说,旨在标明诗歌题材属“边塞”一类而已。盛唐边塞诗,从总体上看,大多气势磅礴,极富悲壮崇高之美。李白的这首诗就写得辞健气壮,慷慨激昂,有撼人心族的艺术魅力。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诗人用平直叙起的笔法写出了征战环境之“苦”。“百战”,意谓战事频繁。“碎铁衣”,形容气候恶劣,斗争严酷。其中,“碎”字下得绝妙,颇值玩味。将士的恺甲都已冻碎难着,令人宛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塞外荒寒景象。此外,唐军将士因长期作战,来不及休整,给养十分困难的情形,也可由此一“碎”字思而得之。

《从军行其二》唐诗鉴赏

《从军行七首(其二)》唐诗鉴赏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鉴赏: 这是一首格调沉郁的边塞诗。 此诗只抓住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透过军中饮宴一个镜头,跌起伏地表现出当时边塞军士生活的枯燥乏味和思想的苦闷无聊,也使征戍者的深沉、复杂的感情跃然活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令人陶醉的千古绝唱,然而在久戍边关的军士眼中,又是使人厌倦而单调的景象。天天都是那连绵不断的乱山、长城,白天与“大漠”、“落日”为伴,晚上又是“寒光照铁衣”的荒野。即使军中作乐,通宵尽欢,乐声嘹亮,也难以消除军士们积郁内心的惆怅。 “琵琶起舞换新声”。琵琶不断奏出新的曲调,随着旋律的变化,人们翩翩起舞。琵琶是富于边地色彩的乐器,而军中作乐,离不开胡琴、羌笛和琵琶的伴奏,这些乐器,对戍边者来说,带有异域的情调和征战的音律,易唤起战士们强烈的`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给人以新的感受,带来新的欢乐吧?然而“总是关山旧别情”。“总是”二字,转折得有力,巧妙。此句的“旧”与上句的“新”二字相承应,意味无穷。“新声”与“旧别情”互相影射,形成诗意的波折,造成抑扬顿挫的音情,尤显出“意调的酸楚”,边愁的深重。征戍者离乡背井,因此,“别情” 是军中最普遍、最深沉的感情。尽管曲调花样新,而唤起的“总是”人们的离愁别绪呵!《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二字,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颇深。 “撩乱边愁听不尽”。尽管撩起了纷乱的边愁,却总也听不尽。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澜,又一次音情的抑扬。“ 听不尽”三字,含蓄有致,感情复杂,意味深长,只要边患未除,就依然弹下去,听下去,所以“边愁”既是思归的哀愁,又何尝不含有更多的意味呢? “高高秋月照长城”既是写景,又是抒情。诗人轻轻开一笔,“景中含情,更惨”,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唐诗鉴赏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唐诗鉴赏 【原文】 从军行七首⑴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白话译文】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

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赏析】 第二首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的。“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或是怨,或是叹,或是赞,意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描写的是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接下来小编搜集了王昌龄《从军行其二》,欢迎查看,仅供大家参考。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释 1、新声:新的歌曲。 2、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3、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译文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连绵起伏的长城。 鉴赏 王昌龄《从军行》第二首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

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的。“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或是怨,或是叹,或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从军行

《从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注意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1,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3,王昌龄背景介绍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总体感知 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描写边塞将士久戍思归的边塞诗歌。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选二)》阅读附答案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选二)》阅读附答案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一起来看看阅读附答案,欢迎读者参考! 从军行七首(选二)——王昌龄 其三 关城①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②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③。 其六 胡瓶④落膊紫薄汗⑤,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⑥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注】 ①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②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③龙荒:荒原。 ④胡瓶:唐代西域的一种工艺品。 ⑤紫薄汗:骏马名。这里指将军骑的马。 ⑥明:明白地训示或告诫。敕:专指皇帝的诏书。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______(5分) A、“关城榆叶早疏黄”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 B、“日暮云沙古战场”用意象“日暮云沙”,比喻古战场的暗淡无光与破败。 C、“碎叶城西秋月团”通过营造和烘托战场的气氛,暗示将军关注边塞安危。 D、“辞君一夜取楼兰”写出了将军率兵奔赴边关杀敌的神速和气势。 E、两首边塞诗均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 15、这两首边塞诗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异同?(6分) 答案: (14)BE (15)同:都通过对边塞战场荒凉景象的描绘,赞颂了边关将士英勇无畏、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2分) 异:第三首还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特别是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爱护与同情;第六首则通过描绘将士们英勇无畏为国出征的豪情,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强大国势与军力的自信与自豪之情。(4分)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B、“比喻”错,这里直接凸显出战士为国捐躯;E、并不是表达诗人对国家

边塞诗:李白《从军行·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边塞诗:李白《从军行·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其二 唐代: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译文 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 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注释 沙场:胡三省《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 呼延: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创作背景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而又哀婉动人的诗篇。 赏析 诗人不直述战事的进展,而将读者置身于险象环生的局势,感受紧迫的态势。 此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这句虽是从铁衣着

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有了这个 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战争在塞外实行,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 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 使人为之悬心吊胆。“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呼延, 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 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 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 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独领 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 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军实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 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 难忘的印象。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 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才 这个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 全传奇化了。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 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象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 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 鼓舞,如果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出的。

古诗从军行其二翻译赏析

古诗从军行其二翻译赏析 《从军行其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词全文如下: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翻译】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鉴赏】 此诗只抓住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透过军中饮宴一个镜头,跌宕起伏地表现出当时边塞军士生活的枯燥乏味和思想的苦闷无聊,也使征戍者的深沉、复杂的感情跃然活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令人陶醉的千古绝唱,然而在久戍边关的军士眼中,又是使人厌倦而单调的景象。天天都是那连绵不断的乱山、长城,白天与“大漠”、“落日”为伴,晚上又是“寒光照铁衣”的荒野。即使军中作乐,通宵尽欢,乐声嘹亮,也难以消除军士们积郁内心的惆怅。 “琵琶起舞换新声”。琵琶不断奏出新的曲调,随着旋律的变化,人们翩翩起舞。琵琶是富于边地色彩的乐器,而军中作乐,离不开胡琴、羌笛和琵琶的伴奏,这些乐器,对戍边者来说,带有异域的情调

和征战的音律,易唤起战士们强烈的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 给人以新的感受,带来新的欢乐吧?然而“总是关山旧别情”。“总是”二字,转折得有力,巧妙。此句的“旧”与上句的“新”二字相承应,意味无穷。“新声”与“旧别情”互相影射,形成诗意的波折,造成 抑扬顿挫的音情,尤显出“意调的酸楚”,边愁的深重。征戍者离乡 背井,因此,“别情” 是军中最普遍、最深沉的感情。尽管曲调花样翻新,而唤起的“总是”人们的离愁别绪呵!《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二字,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颇深。 “撩乱边愁听不尽”。尽管撩起了纷乱的边愁,却总也听不尽。 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澜,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含蓄有致,感情复杂,意味深长,只要边患未除,就依然弹下去,听下去,所以“边愁”既是思归的哀愁,又何尝不含有更多的意味呢? “高高秋月照长城”既是写景,又是抒情。诗人轻轻宕开一笔,“景中含情,更惨”,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从军行其二》李白.拼音版

从军行·其二 【唐t án ɡ】李l ǐ白b ái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注 释】 沙场:胡三省《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 呼延: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白话译文】 身经沙场百战铁甲早已支离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突进营垒,射杀敌军大将,独自率领残兵杀开重围千骑而归。 【诗意】 诗人不直述战事的进展,而将读者置身于险象环生的局势,感受紧迫的态势。 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诗人用平直叙起的笔法写出了征战环境之“苦”。“百战”,意谓战事频繁。“碎铁衣”,形容气候恶劣,斗争严酷。其中,“碎”字下得绝妙,颇值玩味。将士的恺甲都已冻碎难着,令人宛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塞外荒寒景象。此外,唐军将士因长期作战,来不及休整,给养十分困难的情形,也可由此一“碎”字思而得之。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

从军行(其二)_教案

从军行(其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想想使中所描绘的画面。 3.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4.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已经熟读了古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 (板书:课题,作者) 1.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 王昌龄是一个创作边塞诗的能手。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其边塞诗既多且好,尤其善于多方面表现征戍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豪迈与悲壮、昂奋与凄怆相交融的深沉风格。《从军行》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每首描写一个场面。 二、品析古诗 1.听古诗,进诗境。 现在,我们就走进文本,随着作者的脚步来到1200多年盛唐边陲,看看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副画面。 教师范读。 你眼前出现了什么?你能用文中那一句古诗形容? 2.读古诗,想画面。 学生自由读,脑海中又有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教师随机板书,出示注释,指导读。 烽火城介绍“烽火”古代信息传递方式 黄昏 海风秋 羌笛 关山月 3.读古诗,品心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此景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同学们在小组内读一读,用笔画一画,互相说一说 学生汇报: 作者如何表现士卒思亲之情? 板书:愁 体会征人之愁。 4.读一读,体诗境。 三、析古诗,研写法 学生小组讨论:作者怎样把自己的意思讲清楚的?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王昌龄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手法,反复渲染环境气氛,为突出主题而服务。诗歌由背景写到人物,由所见写到所闻,由外在行动写到内心世界,层转层深。正如陆时雍所言:“昌龄作绝句往往襞积其意,故觉其情之深长,而辞之饱决也。法不与众同。” 四、拓展积累 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

王昌龄《从军行》全文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全文赏析 《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 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边塞诗人王 昌龄《从军行》赏析及阅读答案 ,希望对你有帮助。 边塞诗人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其五)》赏析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 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 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 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帐提刀, 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 失惊。 正欲探听, 鸾铃响处, 马到中军, 云长提华雄之头, 掷于地上, 其酒尚温。 这段文学 ,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 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 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 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象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这首《从军 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词 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 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 起时, 飞沙走石。 因此, “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 并不是指天色已晚, 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 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 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 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 支劲旅,好象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

唐王昌龄《从军行二首》拼音

c?ng jūn xíng ar shǒu 从军行二首 cháo dài :táng dài 朝代:唐代 zu?zhě:wáng chāng líng 作者:王昌龄 xiàng xīlín dàhuāng ,shu?fēng zhěn guīlǜ。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 píng shāwàn lǐyú,fēi niǎo xiǔh?chù。 平沙万里馀,飞鸟宿何处。 lǔjìliacháng yuán ,piān piān bàng h?qù。 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 biān shēng yáo bái cǎo ,hǎi qìshēng huáng wù。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 bǎi zhàn kǔfēng ch?n ,shínián lǚshuāng lù。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 suīt?u dìng yuǎn bǐ,wai zu?jiāng jūn shù。 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 zǎo zhīxíng lùnán ,huǐbùlǐzhāng jù。 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 qiūcǎo mǎtíqīng ,jiǎo gōng chíxián jí。 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 qùw?i l?ng ch?ng zhàn ,zhang zhíhúbīng xí。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 jūn qìh?ng dàhuāng ,zhàn hān rìjiāng rù。 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 cháng fēng jīn gǔd?ng ,bái lùtiěyīshī。 长风金鼓动,白露铁衣湿。 sìqǐch?u biān shēng ,nán tíng shízhùlì。四起愁边声,南庭时伫立。 duàn p?ng gūzìzhuǎn ,hán yàn fēi xiàng jí。 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 wàn lǐyún shāzhǎng ,píng yuán bīng xiàn sa。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 w?i w?n hàn shǐhuán,dúxiàng dāo huán qì。惟闻汉使还,独向刀环泣。

从军行

从军行 ——课外古诗词导读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通过品析意象,提炼字词,分析手法,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通过学习本诗,引导学生尝试品读课外古诗词。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诗词方面,虽有一定的积累,也有一定的学习经验,但对课外古诗词的阅读大多仅停留于读读背背,如何对课外古诗词展开初步的鉴赏,缺乏相应的训练和指导,因此学生们在诗词鉴赏方面存在困难。 重点难点: 反复朗读,品读诗意,体会诗中的情感。 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品读课外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一、导入。 展示一学生的座右铭:“做人当如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引出作者杨炯。 二、品读《从军行》。 (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播放视频简介。 2.梳理从视频中了解到的信息。 作者杨炯,初唐四杰之一,少有才气,十一岁入仕,任校书郎。以边塞征战诗著名,受初唐尚武风气的影响,作品格调多昂扬奋发,充满建功立业的壮志与豪情。《从军行》就是其中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 (二)朗读诗歌。 1.自由读,初步感知诗中的内容。 2.学生个别读,其他学生评价,明确读音与节奏。 3.齐读,巩固字音与节奏。 4.小组竞读,根据初步理解,读出一定的情感。 5.播放音频文件范读。对比差异,指导重读,音调,缓急。针对个别句子老师范读、带读。 6.根据朗读指导,齐读巩固。 (三)品味诗歌。 1.采集意象释诗意。 (1)圈画诗中的意象。 烽火、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雪、旗、风、鼓 明确:意象即融入诗人情思的形象。 (2)结合诗句分析这些意象的特征。 明确:烽火预示着一场征战即将开始。牙璋,凤阙表明将士受命离开皇宫。铁骑龙城表明征战双方。雪,风说明天气寒冷。旗,鼓说明战斗正在进行。 (3)总结形象意义,解释诗句内容。 作者通过这些意象,描绘了战场硝烟燃起,将士受命出征,敌我双方冒寒苦战,来抒发自己征战沙场的豪情壮志。 (4)品读演练——解析意象。

《从军行》诗词赏析

《从军行》诗词赏析 【原文】 从军行七首⑴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白话译文】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赏析】 第二首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

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的。“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或是怨,或是叹,或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

从军行七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七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鉴赏 《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一组边塞,载于《全》卷一百四十三。 【其一】 组诗第一首,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像亲人在呼唤,又像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

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十分巧妙、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其二】 第二首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

《从军行七首》王昌龄的诗

《从军行七首》王昌龄的诗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 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以下是小编收集的故事 相关内容,欢迎查看! 从军行七首⑴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⑻,日暮云沙古战场⑼。 表请回军掩尘骨⑽,莫教兵士哭龙荒⑾。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⑿,孤城遥望玉门关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⒁。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⒂,已报生擒吐谷浑⒃。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⒄,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⒅,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⒆,山北山南总是烽⒇。
1/7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词句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 指青海湖, 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 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 即玉门关。 玉门关: 汉置边关名, 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 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扩展:死於非命的王昌齡 唐人殷璠的《河岳英靈集》中稱:“開元十五年後,風骨聲律始備”。殷璠 是開元、天寶年間人士,他對盛唐詩的評論應該是即時、客觀的。故後人常以開 元十五年為盛唐詩壇的開端。而這一年,詩仙李白 初出茅廬,詩聖杜甫 還是為了摘棗子“一日上樹能千回”的少年郎, 詩佛王維正在長安四處“拜 碼頭”以考取進士, 彼時詩空上閃耀的巨星是“七絕聖手”王昌齡。 “昌齡工詩, 緒密而思清”,被稱為“詩家夫子”,到了宋代又被傳為“詩家天子”。 然而無論被尊為“夫子”或“天子”, 皆與其悲慘結局無補。 王昌齡字少伯, 約生於長壽元年,郡望為琅琊(今屬於山東),籍貫為京兆(今西安),曾在太 原居住過。 家境貧寒, 自述“久於貧賤”, 少時在家鄉務農, 青壯年時雲遊天下, 陝西之外,還去過開封、太行山、邯鄲等地。遊歷河北、河東、河西、隴右等邊 塞,寫下大量邊塞詩,名句“秦時明月漢時關”即成於雲中(今呼和浩特)。返 鄉後,王昌齡約三十四歲,隱居于藍田的石門穀。次年,開元十五年,中進士, 步入不如意的仕途。
2/7

《从军行二首(其二)》李白全诗赏析

《从军行二首(其二)》李白全诗赏析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从军行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全诗从侧面反映了作者欲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 从军行二首⑴其二 百战沙场碎铁衣⑼,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⑽,独领残兵千骑归。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 ⑼沙场:胡三省《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 ⑽呼延: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白话译文】 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创作背景】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而又哀婉动人的诗篇。

【赏析】 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百战沙场碎铁衣”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破碎不堪,可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 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战斗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伏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本诗所描述的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突破口,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从诗中看,所写的战争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在败中见出了豪气。“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力重千钧,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却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联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在

从军行其二

《从军行其二》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译文】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鉴赏】 此诗只抓住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透过军中饮宴一个镜头,跌宕起伏地表现出当时边塞军士生活的枯燥乏味和思想的苦闷无聊,也使征戍者的深沉、复杂的感情跃然活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令人陶醉的千古绝唱,然而在久戍边关的军士眼中,又是使人厌倦而单调的景象。天天都是那连绵不断的乱山、长城,白天与“大漠”、“落日”为伴,晚上又是“寒光照铁衣”的荒野。即使军中作乐,通宵尽欢,乐声嘹亮,也难以消除军士们积郁内心的惆怅。 “琵琶起舞换新声”。琵琶不断奏出新的曲调,随着旋律的变化,人们翩翩起舞。琵琶是富于边地色彩的乐器,而军中作乐,离不开胡琴、羌笛和琵琶的伴奏,这些乐器,对戍边者来说,带有异域的情调和征战的音律,易唤起战士们强烈的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给人以新的感受,带来新的欢乐吧?然而“总是关山旧别情”。“总是”二字,转折得有力,巧妙。此句的“旧”与上句的“新”二字相承应,意味无穷。“新声”与“旧别情”互相影射,形成诗意的波折,造成抑扬顿挫的音情,尤显出“意调的酸楚”,边愁的深重。征戍者离乡背井,因此,“别情” 是军中最普遍、最深沉的感情。尽管曲调花样翻新,而唤起的“总是”人们的离愁别绪呵!《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二字,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颇深。 “撩乱边愁听不尽”。尽管撩起了纷乱的边愁,却总也听不尽。听不尽”三字,含蓄有致,感情复杂,意味深长,只要边患未除,就依然弹下去,听下去,所以“边愁”既是思归的哀愁,又何尝不含有更多的意味呢? “高高秋月照长城”既是写景,又是抒情。诗人轻轻宕开一笔,“景中含情,更惨”, 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

唐王昌龄从军行二首拼音

cóng jūn xíng èr shǒu 从军行二首 cháo dài :táng dài 朝代:唐代 zuòzhě:wáng chāng líng 作者:王昌龄 xiàng xīlín dàhuāng ,shuòfēng zhěn guīlǜ。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 píng shāwàn lǐyú,fēi niǎo xiǔhéchù。 平沙万里馀,飞鸟宿何处。 lǔjìliècháng yuán ,piān piān bàng héqù。 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 biān shēng yáo bái cǎo ,hǎi qìshēng huáng wù。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 bǎi zhàn kǔfēng chén ,shínián lǚshuāng lù。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 suītóu dìng yuǎn bǐ,wèi zuòjiāng jūn shù。 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 zǎo zhīxíng lùnán ,huǐbùlǐzhāng jù。 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 qiūcǎo mǎtíqīng ,jiǎo gōng chíxián jí。 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 qùwéi lóng chéng zhàn ,zhèng zhíhúbīng xí。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 jūn qìhéng dàhuāng ,zhàn hān rìjiāng rù。 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 cháng fēng jīn gǔdòng ,bái lùtiěyīshī。 长风金鼓动,白露铁衣湿。 sìqǐchóu biān shēng ,nán tíng shízhùlì。四起愁边声,南庭时伫立。 duàn péng gūzìzhuǎn ,hán yàn fēi xiàng jí。 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 wàn lǐyún shāzhǎng ,píng yuán bīng xiàn sè。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 wéi wén hàn shǐhuán,dúxiàng dāo huán qì。惟闻汉使还,独向刀环泣。

从军行王昌龄带拼音

从军行王昌龄带拼音 导语:《从军行》是著名的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代表作,抒发了他壮志未酬的懊悔之情,《从军行》成为家喻户晓的诗篇。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从军行,欢迎阅读! 从军行二首原文: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平沙万里馀,飞鸟宿何处。 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 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 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 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 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长风金鼓动,白露铁衣湿。 四起愁边声,南庭时伫立。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 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惟闻汉使还,独向刀环泣。 从军行二首拼音解读: xiàng xī lín dà huāng ,shuò fēng zhěn guī lǜ。píng shā wàn lǐ yú,fēi niǎo xiǔ hé chù。 lǔ qí liè zhǎng yuán ,piān piān bàng hé qù。biān sh ēng yáo bái cǎo ,hǎi qì shēng huáng wù。 bǎi zhàn kǔ fēng chén ,shí nián lǚ shuāng lù。suī t óu dìng yuǎn bǐ,wèi zuò jiāng jun1 shù。 zǎo zhī háng lù nán ,huǐ bú lǐ zhāng jù。 qiū cǎo mǎ tí qīng ,jiǎo gōng chí xián jí。qù wéi l óng chéng zhàn ,zhèng zhí hú bīng xí。 jun1 qì héng dà huāng ,zhàn hān rì jiāng rù。zhǎng fēng jīn gǔ dòng ,bái lù tiě yī shī。 sì qǐ chóu biān shēng ,nán tíng shí zhù lì。duàn p éng gū zì zhuǎn ,hán yàn fēi xiàng jí。 wàn lǐ yún shā zhǎng ,píng yuán bīng xiàn sè。wéi w én hàn shǐ hái ,dú xiàng dāo huán qì。 从军行二首注释: ⑴大荒:指极其偏远荒僻的地方。⑵朔风:北风。轸归虑:意为归家的思虑使人心痛。轸:痛。⑶虏骑:指塞北匈奴骑兵,此处指突厥等少数民族骑兵。⑷翩翩:形容马骑轻疾的样子。⑸边声:边地所特有的声响。⑹海气:指湖泊上的雾气。⑺定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