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合集下载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1. 引言1.1 什么是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是指在应用型高等学校开展的一种全员教育计划,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通识教育注重跨学科的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还包括科学、人文、社会、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能够拓宽视野,提升综合素质,培养批判性思维,增强团队合作能力,使得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更具竞争力。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未来的挑战。

1.2 通识教育在应用型高校的意义通识教育在应用型高校的意义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通识教育可以帮助应用型高校的学生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应注重全人发展。

通识教育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在多个领域都能有所涉猎,提高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通识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让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有更广阔的思路和更深入的思考。

最重要的是,通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才。

通识教育在应用型高校中的意义不可忽视,是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的重要保障。

2. 正文2.1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是将通识教育融入应用型高校的教学体系中,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养。

这种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强调全人教育,不仅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能够引领学生探索知识的边界,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识教育的意义与实践

通识教育的意义与实践

通识教育的意义与实践通识教育是指在大学等教育机构中,不仅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涉及到人文、社会、自然科学、数学等广泛领域的教育体系。

通识教育通过跨学科的方式,以培养基础素养为目的,搭建起知识和技能的桥梁,让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认识世界、理解人类文明,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自信。

通识教育的意义对于大学生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

首先,通识教育能够促进个人素养的提升。

在通识教育的体系中,学生能够接触到涉及人文、社会、自然科学、数学等广泛领域的知识,不仅可增加学生学习的广度,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文化含量,并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使其能够具备独立思维与深入思考的能力。

其次,通识教育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现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一个人想要胜任自己的工作,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取得成功,此时通识教育便可发挥巨大的作用。

通识教育教授的广泛领域知识,能够拓宽学生的眼界。

这样,他们才能了解到不同的文化,认知到世界上的多元性,增长见识,具备广阔的视野。

再次,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

通识教育教授学生关于人类文化、社会综合、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知识,让学生从全局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这也促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在如今多元化的社会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明确自己身为一位社会成员的责任,懂得如何去处理人际关系,并形成对社会的认识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通识教育的实践作为学生,如何才能真正地去实践通识教育的理念呢?首先,应该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合适的通识课程。

每个人感兴趣的领域不同,但是选择通识课程的时候,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多从自己专业外拓展视野,比如可以选择学习一些医疗伦理、环保科学、文学社会学等课程,以此来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自己对社会的洞悉力。

其次,要积极参与校园社团活动。

这不仅能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等,同时也能让自己在各个领域得到实践经验。

比如,可以参加文学社团,举办一场校园诗歌朗诵会,展现自己的诗歌艺术技巧;也可以参加创新创业社团,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社会创造价值。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

它强调学生要具备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开展跨学科的课程,学生可以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出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它强调学生要具备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实践性课程、实验实训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加社会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注重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

它强调学生要具备工程实践和管理能力,通过学习工程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

学校可以设置相关的工程管理课程,让学生学习工程实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工程实践项目,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际工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工程素养。

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索

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索

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索[摘要]通识教育并非是与专业教育相对立的教育理念,它是对自由教育的超越与发展,是与专才教育相对立的一种教育模式。

它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实施通识教育,要科学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外隐性通识教育资源的作用,在专业教育中渗透通识教育理念,建立科学的通识教育管理体系。

[关键词]通识教育自由教育大学生通识教育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

它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是通识教育理念和通识教育实践的统一体,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人都必须接受的职业性和专业性以外的那部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的教育。

一、通识教育理念的确立1.通识教育并非是与专业教育相对立的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是教育“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与交融。

它们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一是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补充与纠正。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以专业教育为主,通识教育为次。

二是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教育的延伸与深化,即专业教育通识化,将过分狭窄的专业教育拓宽。

两者互为补充,相互交融。

三是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专业教育的灵魂与统帅。

只有从教育理念的高度去理解和认识通识教育,才能把握其精神内涵,避免将通识教育简单化、肤浅化地理解为开设几门课程、开展一些文体活动,才能真正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

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提出来的,是对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的一种反正。

专业教育是知识分化与社会生产发展的时代要求,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

专业教育给予人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然而专业教育并不是一个人所受教育的全部。

一个人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具有理性、情感、意志、欲望、兴趣等的个体。

如果把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局限在狭窄的专业教育范围内,把人仅作为“做事”的工具来培养,就会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如果说专业教育是现实的需要,是物质层面的需要,是满足受教育者的就业、生活需要,那么通识教育就是理想的要求,是精神层面的需要,其内涵就是做人的教育,就是学生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应该接受的那部分教育。

我国发展通识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实施策略-2021年教育文档

我国发展通识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实施策略-2021年教育文档

我国发展通识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实施策略-2021年教育文档我国发展通识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实施策略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教育在人一生中的“基础性”作用更为明显。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还有更重要的一面,就是培养人的综合、全面的素质,即“育人”。

大学教育应当为学生的后续发展乃至一生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而坚实的基础,由此“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成为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致呼声,“通识教育”随之应运而生。

一、通识教育的涵义及发展通识教育的现实意义通识教育,起自西方,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一般是指通才教育、博雅教育、人格教育、全人教育。

“通识”二字,其意义可解释为“通古今之变,识天人之际”。

“通识教育”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高等教育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大学阶段的教育应该是一种针对专业教育而言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对任何专业的学生的长远考虑。

也就是说,“通识教育”是一种关于高等教育目的和内容的教育思想。

我国香港大学教授陈载沣曾这样描述通识教育之目的:在唤起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建立个体独立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以及发展个体之价值观体系,激发其对所处的人文及自然环境产生互为主题的认识与关怀。

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以浓郁的人文气息、鲜明的价值关怀而步入教育实践的,它强调通过对教育对象存在与发展所必需依藉的基本知识与价值的教育,从而为教育对象面对复杂多样、迅速变幻的现实生活世界提供动力和支撑力;它追求的是教育对象人格整体性的发展。

随着世界文明的不断发展,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大量涌现,学科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单一学科已不能够有效地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

如工业化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能源枯竭及水资源、土壤资源等自然资源的短缺,富国和穷国之间的根本性冲突等。

这些问题都不可能用单一的学科知识和个人力量来解决,只有依靠多学科的协调和综合,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通识教育理念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通识教育理念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通识教育理念【摘要】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通识教育理念源于古代儒、道、佛三家学说,强调全面发展个体的道德、智慧、身心等方面。

通识教育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统摄性和普遍性。

儒家注重道德修养、社会责任;道家注重心性修炼、自然融合;佛家注重慈悲、解脱生死。

通识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强调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当前,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通识教育理念为当代教育提供了启示,倡导全面发展、跨学科学习,引领教育走向多元化和综合性。

展望未来,应继承传统智慧,结合现代教育需求,推动通识教育理念的进一步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通识教育,儒家,道家,佛家,融合,现代意义,启示,展望未来1. 引言1.1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起源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以家庭教育和师徒制为主。

在这种教育体系中,传统的经典文化和道德观念被传承和弘扬。

孔子被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深深影响了后世。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修身养性,注重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

除了儒家思想,道家和佛家的教育理念也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道家注重个体修炼,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我完善;佛家强调慈悲与舍得,倡导菩萨心态和般若智慧。

这些不同的思想流派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多元性与包容性。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先秦时期,受到不同思想流派的影响和交融,形成了多元丰富的教育体系。

这种传统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教育制度,也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通识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通识教育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通识教育被视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通识教育被认为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智能化通识教学实践(3篇)

智能化通识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智能化通识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智能化通识教学的概念、实践意义、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智能化通识教学的概念智能化通识教学是指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将通识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实现教育教学的智能化、个性化、创新化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核心思想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智能化通识教学实践的意义1.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智能化通识教学通过优化教学资源,实现个性化教学,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2.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智能化通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能力。

3. 促进教育公平智能化通识教学可以通过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方式,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

4. 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智能化通识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从而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四、智能化通识教学实施策略1. 构建智能化教学平台建立智能化教学平台,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实现教育教学的智能化管理。

平台应具备以下功能:(1)个性化推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推荐适合其学习需求的教学资源。

(2)智能批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动批改作业,提高教师工作效率。

(3)数据分析: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2. 开发智能化教学工具(1)智能课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课件内容的智能化生成、更新和推送。

(2)智能辅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题。

(3)智能测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智能测评。

通识教育名词解释

通识教育名词解释

通识教育名词解释一、定义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一种广泛、综合性的教育理念,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独立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通识教育强调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关注跨学科的知识整合,旨在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

二、目的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使其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全面的技能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广泛的知识,了解不同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为未来的学术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内容通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学科: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等;2. 人文学科: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3. 社会学科:政治、经济、社会学等;4. 自然学科:生物、地理等;5. 语言文化:外语、跨文化交流等。

四、方法通识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1. 课程讲授: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理论;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3.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调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 项目合作:组织学生合作完成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

五、重要性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通识教育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具备更广泛的视野和更全面的能力;2. 提高综合素质:通识教育强调跨学科的知识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3. 培养创新思维:通识教育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术和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4. 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识教育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成为有责任感和道德感的公民。

六、与专业教育的区别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

专业教育注重某一特定领域的深度学习和技能培养,而通识教育则注重广泛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全球视角下通识教育的历史演变

全球视角下通识教育的历史演变

全球视角下通识教育的历史演变一、通识教育的起源与发展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古希腊,通识教育主要体现在对公民的全面培养,包括哲学、文学、数学、音乐等学科的广泛学习。

这种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个体,能够参与到公共事务和哲学讨论中。

进入中世纪,随着大学的兴起,通识教育逐渐以“文科七艺”的形式存在,包括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

这些学科被认为是通向更高级学问的基础,也是当时社会精英教育的一部分。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兴起对通识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教育开始重视古典文化的研究,强调个人全面发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到了18世纪的启蒙时代,通识教育开始向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开放,教育内容也更加注重理性和科学。

这一时期的教育家如约翰·洛克和让-雅克·卢梭,他们的思想对后来的通识教育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教育开始更加注重实用性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然而,的教育家如托马斯·杰斐逊和查尔斯·艾略特等人,开始提倡一种更为全面的教育模式,强调文理兼修,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20世纪初,的高等教育开始引入通识教育的概念,特别是哈佛大学在1945年发布的《哈佛通识教育报告》对全球通识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报告强调了通识教育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道德判断和公民责任感方面的重要性。

二、全球视角下的通识教育实践在全球范围内,通识教育的实践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在,通识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大学都设有专门的通识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

在欧洲,通识教育的理念同样受到重视。

例如,英国的罗素集团大学和其他一些高等教育机构,都设有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亚洲,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通识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例如,的一些大学开始引入通识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通识教育改革心得体会(3篇)

通识教育改革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通识教育改革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提出了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通识教育改革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通识教育改革的实践,在此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通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现将我的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通识教育改革的背景和意义1. 背景在全球化、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

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缺乏应对能力。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我国教育部提出了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通识教育改革应运而生。

2. 意义(1)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识教育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道德素养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识教育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识教育关注社会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未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通识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体会1. 教育理念的转变在通识教育改革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理念的转变。

传统的教育理念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通识教育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2. 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识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我在实践中尝试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项目式教学:将教学内容与实际项目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2)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翻转课堂: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课程体系的优化通识教育改革要求优化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

通识教育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

通识教育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

通识教育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一、通识教育概述通识教育,也称为博雅教育或全人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它强调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探索不同领域的知识,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1.1 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全面发展”,它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种教育理念倡导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所涉猎,以形成宽广的知识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1.2 通识教育的实施策略实施通识教育的策略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

课程设计要注重跨学科整合,教学方法要鼓励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评价体系则要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多元智能理论概述多元智能理论是由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它认为人类智能是多元的,而非单一的。

加德纳将智能分为八种类型: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内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2.1 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和劣势,教育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供适合不同智能类型发展的学习机会。

2.2 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在教育中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意味着要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满足不同智能类型学生的需求。

例如,对于具有音乐智能的学生,可以通过音乐创作和表演来培养其创造力;对于具有身体运动智能的学生,则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其身体协调性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通识教育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3.1 通识教育与多元智能理论的结合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通识教育,可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通过识别学生的智能优势,教育者可以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特点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3.2 课程设计中的多元智能应用在课程设计中,教育者可以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设计包含语言、逻辑数学、空间、音乐、身体运动、内省、人际交往和自然观察等多种智能领域的课程内容。

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

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
41
王玉英
美国大学 的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
养, 救科学和物质高度发达的文 以补 化中出现的“ 精神贫血” 握六大类的知识与技能: 外国文化、 历史研究、 文学与艺术、
现象。
理性推理、 定量分析、 科学和社会分析。而这六大类内容, 每

由上可见, 美国的高等教育管理层和一般学者, 在注重
[ 关键词] 美国大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识教育 ; 念; 理 实践 [ 中图分 类号】 G 4 [ 献标识码 】 A 69 文 [ 文章编号】 17 —2 7 一(00 0 —04 — 3 6 1 2 7 2 1 }1 0 1 0


对通识教育的高度重视
Bo ) lm所撰写的 走向 o 《 封闭的 美国精神》对于当时的美国教 , 育界产生了巨 大影响。 布鲁姆在这本书里描述和分析了现
第 1 期 2 1 年 2月 00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Junlf i j cdm dct nl c ne ora o a i A ae y f uaoa Si c T nn oE i e
No. 1
F b. 0 0 e 2 1
美 国 大 学 的 通 识 教 育 理 念 与 实 践
出, 要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理性危机, 就应该重视大学教育,
进行 通识教育。 O 代中 8年 后期, 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和 卡内 美 完善大学生的 天性, 使大学生懂得关于人和人类的 永恒的问 国人 文学科基金会所进行的 一系 列调查, 证实了 高等教育过 题。这就需要在大学中开展通识教育,回到传统、 “ 阅读经 于职业化问题的严重性, 认为“ 谁也不能确切地知道新技术 典”让学生接触名著, , 以净化他们的灵魂, 懂得追求卓越与 将会怎样影响我们未来劳动所要求 的技能和知识”因此, 德行的完美。大学应该以理性为基石, , 抗拒来 自社会的压 “ 为未来的最好准备, 不是为某一具体职业而进行面窄的训 力, 坚持学术 自由的理念 , 帮助孤立无援的理性, 提升大学生 练, 而是使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的 一种教育”只能 , 的精神水平。 是通识教育。( 《 发达国 家教育改革的 动向和趋势》第 1 , 集) 美国著名的 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罗伯持・ 赫钦斯,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北京举办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曾 在担任芝加哥大学校长期间, 领导推行了影响全美的芝 亲自

通识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

通识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

通识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一、通识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概述通识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它超越了传统的专业教育范畴,强调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整合,以及对学生人文素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关注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的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以及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1.1 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适应和引领。

它强调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鼓励学生探索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发展跨学科的视角和思维能力。

1.2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至关重要。

它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还教会他们如何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从而促进其整体福祉和幸福感。

二、通识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意义将通识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整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和均衡的教育体验。

这种整合有助于学生在认知、情感和社会层面获得均衡发展,为其未来的学术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2.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整合通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能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关注自身的情感健康和社交能力,实现个人潜能的全面发展。

2.2 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提高他们面对挑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整合教育模式下,学生能够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中,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成为负责任的社会成员奠定基础。

三、通识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实践路径实现通识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需要教育者、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以下是一些实践路径,用以指导具体的教育活动。

3.1 课程设计的整合在课程设计中,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融入通识教育的各个环节。

例如,在文学、历史、哲学等课程中,可以探讨人物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动机,引导学生理解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现象。

何以成人,何以知天——武汉大学通识3.0的核心理念与实践

何以成人,何以知天——武汉大学通识3.0的核心理念与实践

何以成人,何以知天——武汉大学通识3.0的核心理
念与实践
武汉大学通识3.0的核心理念是培养拥有“有知、能用”的素质教育,即素质教育+实践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思维的优秀毕业生,迎接社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素质教育:强调知识和能力的结合担当,从教授知识到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的结合,注重能力培养,强调习题解答、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以实践素质教育贯穿整个课程体系。

(2)实践教育:强调实践、思考与创新,从实验学习、案例分析、模拟仿真、服务学习等模式融合,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以实践教育铸就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深化教学:以小班为教学单元,强调教师跟踪交流、记录跟踪、反馈与改进,在实践教学中注重质量引导,强化学生主体参与,把思维、情感、行为技能等融入,以达到衔接知识、能力与未来责任感的教学效果。

综上,武汉大学通识3.0的核心理念是要培养拥有知识、能力、创新精神和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毕业生,迎接社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以此来体现“何以成人,何以知天”的核心观念,使学生能够通过对知识、能力素质的深入挖掘,
构建丰富智慧、综合思维和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作为一个可以习得知识、解决问题、拥有世界视野和责任感的成人。

物理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

物理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
2 0 1 3年 第 1期
物理 通报
大 学物 理教 学
物 理 通 识教 育 的 理 念 和 实践
罗蔚茵 郑庆璋
( 中 山大 学 物 理 系 广 东 广 州 5 1 0 2 7 5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0 6— 2 5 )

要: 大 学 本 科 通 识 教 育 的 理念 , 应该是开展博雅精神 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 教育 , 培 养 理 科 生 的 人 文 情
近 年我 国高等学 校 兴起 一股 “ 通识 教 育 ”热潮 .
然 而什 么是通 识教 育 , 如何进行 通识 教育 , 往 往语 焉
不详 , 大 家 的认 识并 不 一 致. 有人说, 应 该 把 各 专 业
的精 品课 程拿 来做 面 向全 校 的 “ 通识 课 ” , 要求 体 现
通识 课 的高水 平和 专业 深 度 . 我们 认 为这 个 提 法 不
作者简介 : 罗蔚茵( 1 9 3 8 一 ) , 女, 教授 , 主要从事物理教 学和相对论天体物理研究. 曾任教育部教学指导 委员会委员. 中国物 理学会教学
委 员 会 副 主任 、 国 际物 理 学会 教 学 委 员会 ( I C P E) 委员.
2 0 1 3年 第 1期
物理 通报
大学物理 教 学
事情 , 问津者甚少 , 特别是物理学科 , 更是少有人愿 干.
从 2 0 0 6 年 秋 天起 , 笔 者连 续 6年面 向全校 开设 两 门公选 课. 一 门是 “ 照亮 世界 的物 理学 ” , 主要 面 向 文科 学生 ; 另一 门是 “ 新 概念 物 理 撷英 ”, 主要面向
怀, 培 养文 科 生 的理 性 思 维 ,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何 实线上述 理念 , 通 过 近 年 在 中 山 大 学 开 出 两 门公 共 选 修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研究-最新资料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研究-最新资料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研究The concept of "all-round education" sprang up in thewest, and then spread to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npractice,higher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the key field of popularizing the concept of "all-round education" ,among which the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higher education is animportant way to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all-round education".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vate colleges anduniversities , this paper takes the practical writing courseas an example to complete the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reform practice under the concept of "all-round education".Keywords all-round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practical writing; teaching reform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引起了教育质量的下降。

这个问题的出现引起了关注,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成为了 20 世纪 70年代美国教育界的关注焦点。

对通识教育的看法

对通识教育的看法

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而全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通识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和跨学科合作能力。

通识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

通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通识教育的实施中,应该注重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同时,通识教育应该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既具备全面的知识,又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

总的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全面而深刻的教育理念,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育实践中,应该注重通识教育的实施和推进,以培养更多具备全面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基于OBE教育理念的通识课程教学法理论及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OBE教育理念的通识课程教学法理论及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 OBE教育理念的通识课程教学法理论及实践教学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现今高校中的艺术设计赏析类课程的教育方式与教育理念的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在以OBE基于产出的教育理念与PBL基于问题式的的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新型授课模式下,所产生的新型授课模式更利于现代学生的理解与认同,目标学习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力提升的更快,课后的知识吸收及理论使用度更高。

使该赏析课程更具有实用性,通过对艺术史及著名的历史事件以叙事的方式将知识点和赏析方法综合融入其中;利用艺术与设计的赏析方法的讲解过程在课上传达给学生一个正面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设计的初心;利于教学软件进行碎片化时间整合,将选修课与课下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法。

关键词:通识教育,知识树,叙事性讲授法,学生需求研究背景:通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环越来越被业内重视,教育目标为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通识教育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Study”,也有学者将其翻译为“通才教育”。

通识教育和美育教育近几年被国内的教育专家及国家教育部所重视,曾多次的教育报告中被提到重要的位置。

以产出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更加强调了课程的含金量,学到的内容能够应用于学生的实践生活之中,课堂上的方法论使学生有了理论体系支撑,具体的操作方法又能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

这也是OBE教学的主导思想。

一、课程的优化设置:历史故事与知识点的串联性方式利用世界历史、美术史、设计史为基础时间框架结构,将所讲知识点分布在历史节点上,便于学生把握知识点的时间维度。

并以学生会更容易记住故事情节的学习特点,把知识点投放在时间构架之上,这样学生们即记住了理论产生、发展、兴盛的时间结点,又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历史时期所产生的艺术思想的缘由。

这种讲授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课下的自我知识体系的推断能力。

世界史——艺术史——历史事件——艺术赏析知识点——设计史知识点利用OBE教学理念提升学生课堂的参与度OBE教学理念的核心概念是以产出为目的的教学方法,这也是学生们在选修该课程的一个重要评测点,是符合自己兴趣和所想得到的知识体系和实际操作方法的最初目的。

探讨通识教育在我国大学的实践与运用

探讨通识教育在我国大学的实践与运用

探讨通识教育在我国大学的实践与运用摘要:通识教育对于培养人的重要性在我国已经越来越被重视,本文主要论述了通识教育在国家层面实施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在各高校层面的具体实践。

对于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提出一些现存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通识教育;理念;实践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7-00-01一、通识教育的概念对于通识教育的概念目前并没有一致的看法,国内较为流行的是汪永铨教授和李曼丽博士的阐释:“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1]现在普遍接受了通识教育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观点。

虽然对于通识教育没有一个统一的认同,但是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所追求的教育目标——要培养全人的意义是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的。

二、通识教育在我国大学的实践20世纪初在我国的大学并不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建国后,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以及对苏联模式的模仿,大学的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

专业教育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社会所需人才,但是它所造成的人的片面发展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我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近来通识教育理念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受到重视、通识课程的设置、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明显进步。

(一)通识教育实践一:推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1998年,教育部成立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明确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并指明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是指人文素质教育”。

[2]人文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从概念区分是具有差距的,人文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文社会学科的内容,特别是文史哲方面的内容。

通识教育实践育人体系典型案例

通识教育实践育人体系典型案例

通识教育实践育人体系典型案例——“三维度四联动”通识教育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通识教育实践育人体系以通识教育八门课程为核心,以深入的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从三个维度(即党的红色文化、通识课程竞赛和国家主题教育)出发,和四个实践项目联动(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项目,通识课程竞赛项目、大学生主题教育项目和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充分利用通识教育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和广博性等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

细分类,多模块,多渠道,打造全面育人体系。

通过多渠道达成通识教育全面育人的目的,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实施背景通识教育实践育人体系以通识教育八门课程为核心,以深入的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从三个维度(即党的红色文化、通识课程竞赛和国家主题教育)出发,和四个实践项目联动(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项目,通识课程竞赛项目、大学生主题教育项目和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充分利用通识教育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和广博性等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

近年来,通识教育的八门课程都陆续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教学改革,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把实践教学落到了实处,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同时,在众多的实践活动中巧妙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的思想受到洗礼,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帮助他们树立家国情怀。

细分类,多模块,多渠道,打造全面育人体系。

通识教育实践育人体系分为五大类,即思想文化、职业技能、劳动教育、身心健康和安全意识,且每一个大类都包含多个模块,由一个或多个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组成,通过多渠道达成通识教育全面育人的目的,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我国内地大学通识教育的使命有更多的承载,这就是:回归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克服狭隘功利主义的弊端,冲破过度分割的专业壁垒,消除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从而培养心智健全、素养深厚、视野开阔、知识贯通、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专门人才。

”日前,应南京财经大学邀请,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熊庆年教授为该校师生做了题为“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的学术报告。

本报今天刊发经熊教授审改的报告摘要,敬请关注。

■熊庆年现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然而,社会上的人们对什么是通识教育并不一定都知晓,有不少人对推行通识教育心存疑虑。

即使在大学,甚至在已经实施通识教育的学校,人们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也未必一致。

至于如何才能有效地实施通识教育,那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因而在这里想谈谈自己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并通过回顾通识教育的历史发展,以及梳理通识教育实践的一些做法,使大家加深对通识教育的了解。

为什么要推行通识教育——保证“人”的教育的完整性什么是通识教育?人们在使用这一概念的时候,意义所指并不完全同一。

有时它指一种教育的理念,有时它指一种教育方式,有时它指特定的课程安排或者某一类课程。

作为教育理念,通识教育强调大学教育不仅要有知识的理性,而且要有人文的理性,注重大学生人格、精神和气质的涵养,防止人的异化。

作为教育方式,通识教育强调成才环境的营造,意图通过特定的学校生活形态和文化方式来达到熏陶学生的目的。

作为课程安排,通识教育强调通过一定结构化专门课程来建构学生合理的认知基础,造就其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育是社会“人”的再生产,高等教育的任务是知识分子的再生产。

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被称作士。

孔子的《论语》就说过:“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也就是说,知识分子应当是有社会担当的,所以要有坚韧的精神和高尚道德追求。

在现代知识社会,知识分子的作用更加凸现。

正如英国学者珀金指出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既依赖于知识的进步,也依赖于知识分子的再生产,正如工业社会依赖于资本的不断投入和有技术的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再生产”。

但无论社会如何变化,知识分子的再生产都不能不注重其精神品质的熔铸。

现代大学生产出什么样的知识分子,就决定了未来社会发展的走向。

余英时先生指出:“今天西方人常常称知识分子为‘社会的良心’,认为他们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的维护者。

知识分子一方面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来批评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则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现。

”现代大学能不能造就出这样的“社会的良心”来,这是需要加以考问的。

事实上,现代大学面临着种种严峻挑战。

其一,人们对大学人才培养的期待越来越工具化、功利化,大学越来越成为国家和社会提升人力资本的工具,成为个人理想职业生涯的敲门砖,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本身被忽视。

其二,“两种文化”分裂,即英国学者斯诺所指出的,由于学科的高度分化,导致人文学者对科学一窍不通,科学家缺乏人文素养,给社会健康和谐发展造成威胁。

其三,知识爆炸式的发展,导致知识半衰期缩短,知识折旧加快,大学已经不可能把学生未来所需要的知识都教给他们,任何个人都不可能在大学完成今后生活需要的所有知识储备,而且个人职业转换次数增多,这些使得知识学习的选择变得异常困难。

推行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应对这些挑战,以保证大学人才培养的本质不被异化。

爱因斯坦说得好:“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

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

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为了获得对别人和对集体的适当关系,他必须学习去了解人们的动机、他们的幻想和他们的疾苦。

”我国内地大学推行通识教育,还要应对特殊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高度专业化培养模式的影响。

那种模式倾向于把人当作是社会机器中的一个固定零件来塑造,难以适应当代知识发展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的趋势,以及人的职业发展变动经常化的要求。

二是应试教育给大学教育造成的负债。

教学围绕考试实施而忽视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高中分科造成学生学习偏科,过度竞争带来沉重学业负担等,使得许多大学生先天知识营养不良、批判思维缺乏、实践能力不足、身心发育畸形。

所以,我国内地大学通识教育的使命有更多的承载,这就是:回归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克服狭隘功利主义的弊端,冲破过度分割的专业壁垒,消除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从而培养心智健全、素养深厚、视野开阔、知识贯通、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专门人才。

通识教育的历史轨迹——在回应社会与时代呼唤中发展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大学,形成了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传统,提倡个人身心的自由发展。

18世纪以后,自然科学逐渐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人们把文理兼备的普通教育视为自由教育。

美国早期高等教育模式是从欧洲移植的,注重古典人文学科。

19世纪初,自然科学和工艺技术等职业实用科目日益受到重视,一些学者主张大学应放弃古典学科,着重讲授实用学科。

1828年耶鲁大学发表专门报告,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单一技能,而是提供广博的通识基础,不是造就某一行业的专家,而是培养领导民众的通才;大学教育必须提供心灵的训练和教养。

次年,有学者发表文章支持《耶鲁报告》,使用了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一词,并赋予其特定的时代内涵,从而这个词在美国流行开来。

19世纪末,哈佛大学创始的自由选修制在美国各类高校普遍实行,它使得学生的学习不再被学科专业分类所限制。

20世纪初,哈佛大学改进了自由选修制,实行了课程的“集中与分配制”,以避免学生的盲目选修,主修和分类必修制度得以确立。

不过,哈佛大学的制度创新在美国并非唯一,一些大学也在努力探索最适合自己学校的方式。

芝加哥大学倡导建立了共同核心科目,以经典名著为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学生通过自主习修和共同研讨,精研古典名著,汲取西方文化的精髓,掌握普世的价值。

这种课程制度,在美国也很有影响。

二战以后,美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走向普及化,人才培养如何满足来自不同文化、经济和种族背景学生的要求,如何适应未来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和知识社会发展的要求,成为大学的重要课题。

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报告《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将通识教育定义为“首先将学生教育成民主社会中负责任的人和公民的那一种教育”,并建构了通识教育三门必修加一门选修的新课程体系。

其理念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推动了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

1978年,哈佛大学推出本科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计划,内容涵盖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道德推理、量化推理、科学、社会分析七个方面的内容。

正如学者舸昕所指出的:“从广义上讲,‘核心课程’的目的就是鼓励学生用批判的态度来接受知识,使他们了解在一定的重要领域里,存在着什么样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是如何被应用的,并对他们自身有什么意义。

”核心课程的建构,为有质量地实施通识教育提供了载体。

2007年哈佛大学再次革新了通识教育课程,确立通识教育计划的目标是:无论在课内或课外,在本科生离开哈佛学院进入各个院系进行专业学习之前,都能够使他们在哈佛学院里学到他们想学的所有学问。

在这一目标导引之下,哈佛大学扩大、细化了课程领域,确立了新课程标准。

新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与经验,其中涵盖文化的传统和文化转变、伦理的生活、美国和世界、理性和信仰、科学和技术五个方面;第二部分是重要技能,涵盖书面和口头交流、外语、分析推理三个方面;第三部分是基于实践的学习:创新型学习活动。

几十年来不断的改革,体现了哈佛大学通识教育与时俱进的追求,产生了巨大影响。

美国通识教育的理念也传播到世界其他地方。

在日本,二战后大学普遍设置教养学部,对本科生前两年实施不分专业的通识教育。

上个世纪末绝大部分大学取消了教养学部,将通识教育课程按各自学校的特性采取更灵活的方式实施,以与专业培养相融合,并提高实效。

在欧洲,一些大学也不再固守通识教育应当是高中阶段实施的教育的传统观念,在本科阶段设置类似通识教育的课程。

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上世纪中后期,许多大学努力探索适合本土实际的通识教育路径,创造了多种多样有特色的方式。

2000年世界银行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的高等教育和社会特别工作小组,发表《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报告,专章论述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识教育是所有高校学生都应该接受的一种教育,而不管其所在院校和课程如何,并建议发展中国家设计适合自己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和价值观的通识教育课程。

复旦大学原校长王生洪指出:“无论美国也好,中国也好,通识教育都是大学应对时代和社会变迁的一种反应。

时代和社会在变,通识教育的理念也要随时而变、因地而变。

不变的则是它对教育本然价值的追求,这个价值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多样化的通识教育实践——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通识教育的实践样式可以说越来越丰富多样,即使在提倡通识教育最早、推行最广泛的美国大学,也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样式。

如果一定要作一些归类的话,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寄宿学院加通识课程方式、单纯通识课程方式。

所谓单纯通识教育课程方式,就是只在课程设置方面作出特别的安排。

而所谓寄宿学院加通识课程方式,除了设置专门的通识教育课程外,还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把本科生校园生活统摄起来,将通识教育的一些要素贯穿在其中,即采用所谓隐性课程的方式来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换句话说,就是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的方式。

在美国,像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早期移植了英国古典学院制的大学,都有专门的本科生寄宿学院,它们早就有环境育人的基因,后来成为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载体。

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学院生活,通过积极的引导、自主的参与和相互的启迪,得到人格的、精神的、价值的文化熏陶。

美国那些只实施本科教育的文理学院,几乎都是采取寄宿学院加通识课程的方式。

日本大学二战后普遍设立教养学部,实际上部分移植了美国一些大学寄宿学院的方式,只不过限定在本科教育的前两年,学生后两年进入专业学部。

我国香港中文大学在推进通识教育中,则吸收中国优秀教育文化的传统,把寄宿学院制与书院制结合起来,注重民族文化精神的传递,注重自主探索、自治管理、构建和谐的师友关系,具有鲜明的特色。

我国内地有一些大学对部分本科生教育采用了寄宿学院加课程的方式,如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

也有大学本科生全部采用寄宿学院加课程方式,如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成立于2005年,内设四个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