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问题的研究讲座

合集下载

怎样理解“可选择的现代性”——从美、澳、法、加学者的看法谈起

怎样理解“可选择的现代性”——从美、澳、法、加学者的看法谈起

8摘要:理解“可选择的现代性”应以理解现代性为前提。

现代性不是一个静态概念,而是一种过程,因而对现代性的考察也就是对一种应对方式的考察。

从这个角度讲,就不存在单一现代性而只有“可选择的现代性”。

因为资本主义制度文化和技术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并“持续”地向全球扩展,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应对方式并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五花八门的。

关键词:现代性;可选择的现代性;理解;中图分类号:C91-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7)03-0118-09作者简介:李平,广东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广东湛江524048)一“可选择的现代性”是武汉大学于2006年6月中旬举办的“‘文化研究与现代性’国际高层学术论坛”的重大主题之一,受到了与会学者(特别是国外学者)的普遍关注。

在大会演讲时,最先引发笔者关注的是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所讲座教授米甘.莫里斯(M e a gha n M or r i s )以《记忆与活动影像:关于现代性的怀疑论注释》为题的发言。

她认为,“现代性”和“全球化”概念虽然流传比较普泛,但使用“可选择的现代性”概念可能更有利于从事文化研究。

对此,笔者曾与之商讨:在讨论“可选择的现代性”时,是否也应该考虑“被指定的现代性”①?在随后的大会发言中,也有其他学者屡屡提到“可选择的现代性”。

如澳大利亚蒙纳什大学教授尼克·曼斯菲尔德(N i c k M a ns f i el d )的《可选择的现代性何以可能》、法国巴黎第十大学蓬皮杜文化中心研究员凯瑟琳.皮蕾(C a t her i ne Per r e t )的《福柯之后的可选择的现代性问题》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学位研究中心主任布鲁斯·罗宾斯(B r uce Robbi ns )等,虽然使用了极其形象而又趣味盎然的题目《什么是非地狱的》,但讨论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可选择的现代性”。

通过细读与比较,笔者发现,从中外学者所提交的47篇论文(外文16篇,中文36篇)来看,有2/3以上的学者都程度不同地涉及了“可选择的现代性”问题。

大学生性教育ppt课件

大学生性教育ppt课件

• 1963年3月,周恩来召集座谈会
– 儿少卫生专家叶恭绍、泌尿外科专家吴阶平、皮肤性病专家王光 超等。
叶恭绍
• 1966年“文革”开始,刚刚萌芽的性咨询和性教 育被打入冷宫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有关部委重视 性教育
•1979年国家教育部、卫生部
– 《中小学卫生工作的暂行规定》 “要加强青春期卫生教 育”。
•近代中国性教育
– 1924年北大张竞生博士《美的社会组织法》“性教育问 题关乎人生,比什么科学与艺术都更大。”提倡把性教 育与美学结合,主张节制生育、避孕,提高中华民族素质。 – 1939年潘光旦将霭理士的《性心理学》译成中文。
中国性教育目前现状
• 性盲多于文盲
– 讳莫如深,一提性教育就认为是“教人干那种 事” – 大学生“知晓宇宙之外,却不知肚脐以下;上 知天文地理,下懂ABCD,却不知与异性的差 异” – 家长羞于说 – 老师挑着讲 – 学生偷着看
现代性教育探索与实践
• 1981年93岁周建人重新发表《性教育与家庭关系 的重要》 • 1983年吴阶平主持编译《性医学》,打破了性神 秘的禁区。 • 1984年全国婚姻家庭座谈会-费孝通社会学角度探讨性教
育必要性

• 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潘绥铭举办首届“性科学” 雕塑《绑不住的地方》 培训班引入校园 我国最早性教育专著《家庭性教育实施法》周建人,192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 • 1989年华南师范大学《性科学与性教育》全校选
•1988年8月8日国家教委、计生委
– 《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 德。
•1990年国家教委、卫生部
–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普通高校要开展性健康教育选修课或讲座。
– 199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 1992年9月8日卫生部、国家教委《中小学健康教育基本 要求》将青春期教育概括为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教 育。

现代性的意象例子、话语与建筑(中)

现代性的意象例子、话语与建筑(中)

JIGSAW OF MODERNISM现代性的拼图JIGSAW OFMODERNISM090-100专栏主持人刘磊刘磊(行者小刘)柯布西耶研究学者,中法营造学社中国区会长,中国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法国国家注册建筑师,高级工程师。

行者小刘20世纪90年代师从同济大学建筑系常青院士研习建筑历史与理论。

他将调研中国传统民居的经历著述为三卷本的《建筑孤旅——一个建筑师的旅行手记》。

后来留学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建筑学院,在校遍览关于柯布西耶的文献。

他常年造访柯布西耶基金会图书馆,浏览柯布的建筑设计草图、文献以及绘画,还因为撰写论文多次于巴黎各区城市档案馆调取柯布设计建筑的报批图纸,访谈柯布生前相关人物,取得了第一手资料。

与此同时他历经多年访问了柯布在欧、美、亚洲的几乎所有重要建筑作品,取得亲身感受。

回国后,带领事务所的员工多年潜心研究柯布西耶,总结了数讲关于柯布西耶的讲座,并先后在中央美院、广州大学等高校演讲。

因研究需要,他还不间断地进行有关柯布西耶的法语文献的翻译,出版过“傅雷”图书资助出版计划的新精神从书中的《一栋住宅,一座宫殿》,同时还撰写了关于柯布西耶建筑的多篇论文,发表在《时代建筑》等学术杂志。

从事研究的同时,行者坚持建筑设计创作,先后完成了赤山湖游客服务中心、2019世界北京园艺博览会央视动画馆等项目,并获得金奖等奖项。

开栏语近年来建筑创作非常活跃,各种思潮、风格同时绽放。

这种蓬勃的设计氛围反映了建筑设计界学术自由和包容,同时也反映了时代转换之际价值观和审美趣味的多元化。

建筑师在信息爆炸的冲击中、在予取予求的物质供给下有时不知所措,如何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保证“和而不同”呢?我们认为建筑师需要最基本的建筑理论和建筑历史的修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现代性”的深刻理解。

大多数中国的建筑师没有经历过现代主义发源的时代和现场,没有亲身的浸润和体会,对于现代主义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枯燥的建筑历史教材和几本经典的英语建筑历史典籍中。

理智、自主性与美好生活:霍克海默的美好生活研究及其启示

理智、自主性与美好生活:霍克海默的美好生活研究及其启示

理智、自主性与美好生活:霍克海默的美好生活研究及其启示作者:周锦章来源:《理论导刊》2020年第03期摘要:霍克海默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阐述了美好生活的现代性悖论——理性主义逐渐成为美好生活概念的主导原则,未来只有借助理智与自主性,才能重塑美好生活之有机性、本真性和主体间性,实现真正的自乐、自在、自得和自由。

在霍克海默思想的启示下,建构“中国式美好生活”,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通过顶层设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统领作用,引导人们将美好生活的追寻与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战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美好生活;理智;自主性;霍克海默中图分类号:B08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20)03-0093-07基金项目: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暴力社会学的理论框架与核心议题研究”(19YJC84006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周锦章(1980-),男,福建安溪人,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

美好生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2012年11月,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政治局常委首次与中外记者的见面会上便开宗明义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

随后,他在国际国内重要场合多次讲话中均将美好生活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主要目标。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美好生活”概念多次出现,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切无不表明,美好生活不仅是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和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期盼,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初心与历史使命,是新时代为人民服务理念的生动体现。

现代性以及对其正当性的质疑

现代性以及对其正当性的质疑

日知论坛”(四十二)现代性以及对其正当性的质疑(Modernity and questioning its validity)刘文溪教授(根据录音整理)返回首页赵轶峰教授(以下简称赵):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现在开始的是日知论坛的第四十二讲,题目是“现代性以及对其正当性的质疑”。

今天我们请到的学者是美国迈阿密大学的教授刘文溪先生。

刘教授是我们东北师大历史系77级的校友,也就是我的同班同学,所以引用孔老先生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欢迎他。

刘教授在1983年前往美国深造,学成之后就留在了那里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他主攻的方向是欧洲史,涉及欧洲通史、欧洲法制思想史、欧洲法制史等等,而他研究涉猎的范围实际上比他专攻的方向要广阔的多。

这是他第三次回到母校来讲学。

在2002年时,他就由我们中古史研究所请来进行了几次讲学活动。

转眼间多年过去,去年他在这里做了几次讲座,颇受大家的欢迎。

今年的讲座是由亚洲文明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共同主持,邀请刘文溪教授来到了这里。

他接下来几天的讲学活动将涉及三个专题,首先是由亚洲文明研究院主持的关于现代性、现代化相关理论方面的思考,今天是讲其中的第一个专题“现代性以及对其正当性的质疑”,明天是另一个专题;第三个专题是关于新中世纪史的一次讨论,欢迎各位同学参加。

除此之外,还有三次讲座是关于世界史的,我们很早就在学习世界史,了解世界史,实际上关于世界的观念、世界史的体系、世界史的视角和方法还有很多话题需要深入的探究。

我们这里号称是世界史学科的一个重镇,当然要敞开窗口,不断地吸纳世界范围内的各类学者有关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

最后的两次讲座是关于中美关系和美国史的,由梁茂信教授来主持。

在接下来的大约两周的时间里,大家可以与刘文溪教授一起交流,来聆听刘教授的讲学。

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刘文溪教授。

(掌声)刘文溪教授(以下简称刘):首先谢谢大家,赵老师那些褒奖的话有些言过其实了,我实际上就是为了回报母校,回报祖国,所以找一些大家感兴趣的题目来与大家聊聊。

教师专业化的现代性困境

教师专业化的现代性困境

教师专业化的现代性困境在教育领域,教师专业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然而,当前的教师专业化制度面临着一些困境,这些困境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本文将探讨教师专业化的制度困境,并提出可能的突围路径。

在许多地方,教师专业化的制度设计存在不合理之处。

例如,职称评定制度往往过于重视教师的科研成果,而忽视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这种制度设计导致许多教师过分追求科研成果,而忽略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影响了学生的教育质量。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目前的教师培训制度存在一些问题。

培训内容与教师实际需求脱节,导致教师无法从中获得实际的帮助。

培训方式单一,缺乏个性化和差异化,无法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

培训效果评估机制不健全,无法对培训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

评价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目前的评价制度存在一些问题。

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教师的其他方面能力。

评价方式过于主观化,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

评价结果缺乏反馈和指导,无法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为了解决制度设计不合理的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调整职称评定制度,更加注重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制定培训内容,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

改革评价制度,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采用客观、公正的评价方式,重视评价结果的反馈和指导作用。

个性化培训是根据教师的个人特点和需求制定的培训计划,它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个性化培训,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和职业规划,为每个教师量身定制培训计划。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定期的研讨会、讲座等活动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

教师之间的合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我们应该建立合作机制,鼓励教师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共享经验和资源。

例如,可以组织教师团队进行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和共同进步。

“理论”何为与“现代性”的政治——杰姆逊教授访谈

“理论”何为与“现代性”的政治——杰姆逊教授访谈

实证 主 义 和 经 验 论 。 眼 下 这 个 时代 一 方 面 似 乎
在 我看 来 , 所有形式 的理论都预设 , 在 思 想 方 案
缺乏 理论 激 情 、 理论能力 , 但 另 一 方 面 又 明显 地
需要 理论 。我 们是 否 需 要对 “ 何 为理 论 ?理 论 何 为” 这样 的 问题 做 些 思 考? 您 能就 批 评 理论 在 当
P r o f e 计 o 1 占丌 1 ∞ 0
的攻击 。无 论何 种 理论 都 旨在 质 疑 下 述 观念 : 存
在 着 可规定 的 单 纯 “ 事 实” ; 观念 ( 甚至语 词) 是 “ 物”, 也就是 说 它们是 与 真理对 应 ( 或不 对应 ) 的 种 种再 现 。这 些 根 本 而 言属 于 经 验 主义 甚 或 实 证 主义 的立 场 , 忽 略 了“ 中介 ” 或“ 表征” 的观 念 。
方哲学 或 形而 上学 , 如今 在 学 院里 仍 然 以 经 典 文
想 将 战后 兴 起 的结 构 主义 及 其 种 种 变 体 作 为 起 点 。当然 了 , 理 论 的 基 础 要 比这 深 得 多 , 比 如 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涉到存 在 主义 现象 学 、 西 方 马克 思 主 义 , 等等 ; 但
专家、 尼 采 专 家 。理 论 自身 的批 判 倾 向 、 历 史 化 倾 向和去 经典 化倾 向 , 会 给 自己在 学 院环 境 里 的 生存 带来 麻 烦吗 ? 杰: 我认 为存 在 “ 理论经典” — — 但 它很 容 易 和哲学 经典 搞混 , 因为有 些我 们 所 谓 的 “ 理论” 发 端 于哲 学 , 德勒 兹 就 是 个 显然 的例 子 。当然 也 有 很 多理 论 起 源 于 其 他 学 科 , 如 布 迪 厄 之 于 社 会 学 。不 过 “ 理论 经典 ” 不 仅包 括 那 些 基 本 著作 , 如 列维一 施 特 劳斯 的结 构 人 类 学 理 论 , 而 且 包 括 过 往 的经典 —— 回溯 到 马 克 思 和 弗 洛伊 德 , 以及 其 他理 论 家们 自己的 经 典 文 本 。因 此 , 如 果 你 要 解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学习心得体会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级博士一年级学生,本学期有幸能够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这门课程,收获颇多。

理论是科学的、理论的出发点是美好的,但如果理论无法解释实际情况或与实际情况的表现背离时,人们往往容易被表象所迷惑而遗忘了理论的科学指导性。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们更倾向于教会我们用一种批判、科学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当代所发挥的指导性作用。

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其局限性,但正因为其局限性的存在,才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伴随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众多教授结合自己的科学研究和亲身实践,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俯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所有讲座都很精彩,使我受益匪浅,下面就部分讲座内容谈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1.对北京东方生命文化研究所所长陆丽娜教授《导论》的体会陆教授深入浅出的讲授了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全球规模社会主义大辩论的5个热点话题,详细介绍了生命文化的学科基石,生命文化的六个基本概念和六个价值观念。

通过陆教授的讲解,使我认识到要做感兴趣而有意义的事情,做平凡而又快乐的人,实现人的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的二元统一。

2.对杨建立教授《我国转型期的医患关系及新医改的政策选择》的思考杨教授报告主要内容:①我国转型期的特点和矛盾焦点②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③我国新医改的策略及其政策选择。

通过听报告使我进一步理解了我国转型期间的医患关系特点,对自己今后在临床工作中如何避免和妥善处理医患关系,对了解未来医改政策的走向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3.对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杂志陈新石教授《谈谈科技创新与科研论文》的思考陈新石教授的演讲妙语连珠、引古博今、知识渊博、生动具体、所提出的问题发人深醒。

通过陈教授的精彩演讲,使我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以及科研论文的写作技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我今后博士论文的撰写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完成都会产生很大的帮助。

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理论

英语单词modernize是动词,产生于1748年,含义是:使现代化(成为具有现代 特点的,成为现代的),使适合现代需要。“现代化”(Modernization)是个外来词, 在英文中是modernize的名词形式,产生于1770年,意为to make modern,即“使 成为现代化的”之意。在汉语中找不到和modern一词准确的对应词汇,通常译为 “现代”,有时也意译为“摩登”,意为“时新,新潮”之意。
南京市宁海分校刘向荣设计制作(2009年)
1969年,本迪克斯在《国际视野中的现代化》 中给现代化下了一个综合性定义:是源于英国工业革 命和法国政治大革命的一种社会变迁模式。它存在于 一些率先发展的社会的经济进步和政治进步之中,也 存在于后来者追随于前者的转变过程之中。
现代的定义:“我们对于‘现代’一词的使用, 不是作为‘当代’的泛称,而是指一个特定的历史时 代。这个新时代的曙光,最早可上溯到十六世纪,当 时现代生产方式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到二十世 纪又新出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南京市宁海分校刘向荣设计制作(2009年)
讲座思路:
理论指导(现代化理论) 围绕中心(中国近现代史) 联系教材(立足初中,联系高中) 适当拓展(围绕教材,联系现实) 建构线索(点线面结合,宏观和微观结合, 纵向和横向结合) 形成认识(联系、比较得出规律) 服务教学(以现代化线索串联相关知识点, 使线索和知识点两者之间互相依托)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6-8页。
南京市宁海分校刘向荣设计制作(2009年)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的确立,中国近代史学界 开始关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现代化问题,尽管在西方学术界讨论现代化的热潮已经过 去了。在讨论中,多数学者使用了“近代化”这个词,少数人坚持使用“现代化”这 个词,始终未能取得统一。应该说,“近代化”这个词,来自于日本。英文的 Modernization,日本人用日文汉字译出就是“近代化”。英文的Modernization和日 文的“近代化”,用汉语表达就是“现代化”,因此“近代化”是一个日文词汇,译 成中文应为“现代化”。许多学者在讨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时直接借用了日文的 “近代化”一词。他们的基本理由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就是现代化 的过程,1840年的鸦片战争便开始了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探索,因此中国近代史上发生 的现代化过程便可以称之为近代化过程,用“近代化”这个词比较妥帖和符合实际。 这里所说的中国近代史,指的是1840-1919年的历史,这是一种旧的分期法。今天学 术界多数已经这接受了1840-1949年间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无论是按照旧的分期

青春期专题讲座观后感(精选5篇)

青春期专题讲座观后感(精选5篇)

青春期专题讲座观后感(精选5篇)青春期专题讲座观后感(精选5篇)青春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

通常人们把青春期与儿童期加以明显区分,区分的界限是性的成熟。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青春期专题讲座观后感,盼望大家喜爱!青春期专题讲座观后感(篇1)“女孩子家家的,这么晚出去干嘛啊?”“现在才七点,我保证最迟九点就回来了,我路上肯定会很当心的。

”我苦苦请求,却还是迎来了父母亲的谩骂。

“你有本领就出去,出去以后就再也不要回来了。

”不争气的眼泪夺眶而出,掉入嘴里,是咸的。

我抹掉眼泪,走进了我的房间,躺在床上,想着……我以为青春期,像是春天的迎春花,我会迎来并度过我一生最难忘的时期。

可实际上,青春期却是那么的不近人意,它像是冬天里的梅花,寒风犹如父母的谩骂那般刺骨,我与青春期相依为命,在与寒风做着斗争。

幻想美妙,现实残酷。

信任很多人同我一样,会这样:“妈,我想出去和伴侣们玩会?”“和谁去啊?去哪儿啊?再说小孩子家的,有什么伴侣啊?不准去。

”或许是这样:“妈,作业写完了,我想玩会电脑,可以吗?”“玩什么啊,就不能看会儿书去啊!不准!”还有可能是这样:千方百计最终讨得了妈妈的欢心,可是,“嘀嘀嘀,”哎,完蛋了。

“怎么又谈天啊?当心把你给聊走。

不准玩了,去看书。

”总是满心高兴的带着盼望去问,可是,“不准!不准!不准……”父母给的答案几乎都是不准,躺在床上的我在想,父母为什么那么不近人情?可能,我的父母在想,这孩子什么时候变得那么不听话?于是,我与父母之间就产生了冲突。

父母的谩骂,使我有所抵触。

要我这样做,我偏要那样做,你们说这个好,我非说那个好,叫我信任这个,我非信任那个。

这就是叛逆吧!我不只一次在想,什么时候才能坦坦荡荡的和伴侣出去玩,哪怕是有异性,什么时候才能坦坦荡荡的玩会电脑,不用担忧妈妈随时会让我看书。

或许要求并不过分,可是,现在在我眼中却成了奢望。

爸爸妈妈,我在成长,信任我,我可以使你们对我减轻操劳,我有我自己的思想,我开头了独立行事,我渴望独立。

翻译研究:传统、现代和后现代

翻译研究:传统、现代和后现代

翻译研究:传统、现代和后现代2009年5月5日星期二,香港理工大学朱志瑜教授在川外图书馆4楼做了题为《翻译研究:传统、现代和后现代》的讲座,并就相关问题与同与会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

朱志瑜教授就各理论流派的关系做了大致梳理,主要阐述了翻译理论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发展历程。

讲座主要分为5个部分:1、对传统、现代和后现代的定义;2、什么是翻译?;3、文化转向;4、后现代翻译研究;5、师生提问和作答1、对传统、现代和后现代的定义首先,朱志瑜教授就传统、现代和后现代进行了定义,并强调传统、现代和后现代并不是时间上的概念,而是方法论上的区分。

传统是个普通名词,可以说西方传统或者东方传统。

现代可以是一个普通每个名词也可以是学术上的一个术语。

后现代只用在学术术语。

但是按照语言发展的趋势,学术术语也慢慢可能变成普通名词。

传统的翻译研究只注重原则、标准、方法和技巧,是规定性的研究;而现代翻译研究重描写,是普通语言学的现代,是指由语言学,文学批评理论,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等所有带主义的词组成的理论。

现代作为一个术语就是由现代主义和现代性缩略而来。

可以说在翻译理论中,传统和现代是以奈达的Science of Translation为分水岭的,奈达以前的理论是传统的,奈达以后的理论是现代的。

后现代是就现代而言的,简单地说是对现代的反叛,主要是指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解构主义及后工业革命等带入的一切新思想和概念。

现代宣称现代就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工业革命发生后的几百年,老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反而又产生了,后现代主义由此诞生,其是对现代主义乐观精神的质疑和反叛。

在当今的翻译研究中,存在的是传统、现代和后现代共存的局面。

如斯坦勒(steiner)虽是个传统的学者,但在他的著作中有很多后现代思想。

2、什么是翻译?传统上的翻译理论想当然地认为,翻译就是翻译意义,因此在现代汉语字典上,翻译的传统定义就是: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研究生考试)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研究生考试)

1、回顾每学期开班的讲座,尽可能准确列出讲座主题(题目),并根据自身需求提出本课程建设方案及合理化建议。

并谈一谈印象最深的一次讲座。

讲座主题(题目)李猛技术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杨仕健理性精神与科学思维张艳涛近代科学理性与现代性问题研究贺威自然科学方法论研究宋建丽生命伦理前沿问题研究詹达中西科技制度比较与科技人才培养章军理性对待转基因马永慧生命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陈玲李约瑟问题专题研究蒋昭阳工具理性的人文反思乐爱国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学陈墀成科技发展与生态文明问题研究梁丹环境议题和问题的社会建构邱仲潘人工智能的当下与未来研究印象最深的一次讲座:张艳涛近代科学理性与现代性问题研究主要观点:1)为什么要关注现代性?现代性指我们现今所处的生活状态,其基本的制度结构,经济生产模式、文化形态、价值理念等。

关心现代就是关心我们身边与周遭未来的一切。

2)“六神无主”的当下:没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其结果是:经济发达,但内心空虚。

3)“我饿”-“我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整体上已走在从”生存性需求满足“向”发展性需求满足“的途中。

较”生存性需求满足”而言,”发展性需求满足“是一种更为多样的需求。

4)物化时代应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人的生存方式成为物化生存,需要防止精神懈怠。

5)“欲求“取代”需求“。

人的”需求“有两种,一种是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感到从不可缺的”绝对需求“,另一种是相对意义上的,能使我们超过他人,感到优越自尊的”欲求“。

6)消费社会来临。

资本逻辑指导下的社会,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浪费的典型特征,这些特征也是西方现代的基本特征。

课程建设方案及合理化建议1)课程存在“课时少、任务重“的问题,建议引入新媒体手段,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比如可以开通课程微信公众号,将一些相关的课程教案、研究进展、学术活动等信息在公众号上发布、交流,扩宽学生的视野。

开通留言功能,增强互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不但使大量阅读变得可能,还使枯燥的阅读过程变得活泼起来。

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

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

第三章安东尼・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作为当今著名的社会学家,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是独树一帜的。

首先,他认为现代性是一种行为制度与模式,是一种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是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并且从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督和军事力量4个维度对现代性内涵进行制度性的阐释。

其次,吉登斯描绘了现代性特征的大致轮廓,即外延性与意向性的交互关联性、断裂性、全球性和双重性。

最后,吉登斯既反对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全面否定,也反对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固守,走的是“第三条道路”。

一、安东尼・吉登斯其人其说吉登斯简介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 ,1938年1月1 8日出生于伦敦北部的埃德蒙顿0 1 95 6年进入赫尔大学(Hull University)学习心理学和社会学。

1959 年,进入伦敦经济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1964年硕士毕业后,任莱斯特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1966~1969年间,先后访问和任教于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1969年,受聘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

1976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1986年,受聘为剑桥大学社会学教授。

1987年,被任命为剑桥大学祉会学会会长。

1996年,他成为BBC莱思讲座主讲人,1997〜2003 年,出任伦敦经济学院院长。

2004年,被授予“终身贵族”称号,现为英国上议院议员。

他先后出版学术著作近40部,其中许多其有世界性的影响,代表作有《资本主与现代社会理论》、《社会的构成》、《民族一国家与暴力》、《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性的后果》等。

他的著作已被译成22种语言,其主要著作大都已译成中文并在我国岀版。

此外,他还是著名的政体出版社(Polity Press)的创立者之一。

吉登斯是英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现任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院长,是英国新丄党最重要的智囊,曾任英国布莱尔首相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顾问。

吉登斯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领域,具体体现在以下儿个方面:对以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为代表的经典社会学家思想的反思;对以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等为代表的现代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反思;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重建,提出了著名的“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 theory);现代性理论范式的提出和现代性发展的反思;第三条道路等。

现代性与犹太人的反思

现代性与犹太人的反思

现代性与犹太人的反思作者:刘文瑾来源:《读书》2016年第06期二十世纪对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一样,是一个灾难深重的世纪。

两个民族都经历了现代性进程中的社会历史浩劫,也产生了浩劫之后的民族复兴、历史反思和现代性批判。

法国哲学家卡特里娜·夏利尔(Catherine Chalier)的《犹太思想家论集》,收集了她于二○一三年四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所做的三个讲座,在此基础上,又由她自己增选另外三篇文章,与这一系列讲座一道,从几个不同面向,反映了现代性与犹太思想之间丰富的张力。

夏利尔女士是国际著名的列维纳斯专家,在巴黎第十大学任教。

她继承列维纳斯的思想道路而进一步拓展了哲学与犹太思想的对话,成就在相关领域颇负盛名。

在列维纳斯的传记中记载过这么一件小事:采访者在列维纳斯面前提到夏利尔时,称她为列维纳斯的“学生”,而列维纳斯却纠正道:不,那是一位“朋友”。

欧洲的现代性道路以犹太人的“献祭”为代价,我们因此很容易想当然地认为,犹太民族是反现代、反启蒙的。

的确,“二战”以来,犹太知识分子对现代性和启蒙有诸多批判,但批判启蒙不等同于反启蒙,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这大概是在面对现代性问题上,犹太民族同其他反现代、反西方的国家民族主义或保守主义立场的最大差别,也是犹太民族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尤其时下,当国内的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之争不断回潮之时,我们似乎更应当思考:犹太人何以“保守”,又何以“开放”?苦难没有让犹太民族变得封闭和充满敌意。

对于幸存下来的犹太人而言,过去的苦难不应当沦为恐惧与仇恨,而需要转化为一种对他人和未来的责任,这才是苦难能够得到安慰或者救赎的方式。

因此,许多犹太知识分子以对启蒙和现代性问题的反思为己任。

这也是为何,施特劳斯这位著名的现代性批判者,在自己晚年题为《我们为什么仍然是犹太人》的演讲中说:“我觉得自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长久以来,我思考的主线就是犹太人问题。

”就近代历史而言,犹太人与其说是启蒙运动的反对者,不如说是启蒙运动的积极参与和建构者。

现代性的隐忧:需要被挽救的本真理想

现代性的隐忧:需要被挽救的本真理想

现代人小丛书
作者介绍
查尔斯·泰勒:加拿大哲学家,是晚近西方特别是英美道德哲学中首屈一指的思想家、社群主义的主将。曾 任牛津大学齐切里哲学与伦理学讲座教授,现任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哲学与政治科学教授。20世纪70年代以来,泰 勒以其对黑格尔哲学的再解读、对原子主义式的消极自由的批评、对社群价值的强调、对西方文化中自我认同观 念发展的梳理、对承认的政治的研究以及对文化多元论的论证,强烈地影响着西方思想界。
现代性的隐忧:需要被挽救的本真理 想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理想
理想
工具理性
主观主义
中文版
窘境
需求
隐忧
社会
道德 现代人
导言
现代性
丛书
视野
语言
隐忧
碧西娅
争论
内容摘要
查尔斯·泰勒在本书中探讨了当代文化和社会的三个重要特点:个人主义、工具理性的统治,以及人们在当 代政治生活中的无助感。他指出在这些问题背后有一个真正值得挽救的道德理想——本真性(authenticity)。 泰勒认为,在面临当代社会的窘境时,全盘否定这个道德理想和完全沉湎于这个理想的低级实现形式都是错误的, 人们并非无能为力。
谢谢观看
目录分析
“现代人小丛书”策 划人言
给碧西娅(Bisia)
中文版导言 第一章三个隐忧
第二章口齿不清的争 论
第三章本真性之源
第四章不可逃避的视 野
第五章对承认的需求
01
第六章滑向 主观主义

韦伯《以学术为志业》解读(收藏)

韦伯《以学术为志业》解读(收藏)

韦伯《以学术为志业》解读(本文为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通识课“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上,刘擎老师所做《韦伯〈以学术为志业〉解读》讲座的整理稿及现场问答记实。

)目录一、志业演讲的背景与基调二、学术何为?三、祛魅的世界与现代性困境四、结语:强健的精神与清明的思想现场问答在樱花盛开的下午,有这么多人到这里来听这样一个讲座,想必大多怀着追求学术理想的热忱,但今天的讲座说不定会有泼冷水的效果。

萧老师组织的这门课是“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关于学术伦理,有一些最基本的规范要求,但在更高的意义上,我们要追问学术有什么伦理价值?一个学者要有什么样的伦理精神?我相信韦伯的演讲在这两个层面上都对我们有所启迪。

在差不多一个世纪之前,就是在1917年11月7日晚上,韦伯在慕尼黑的施泰尼克书店的报告厅,主要针对的是慕尼黑的青年学生,做了“以学术为志业”的主题演讲,当时也有非常多像雅斯贝尔斯、卢卡奇和洛维特这样的重要学者在场。

一年多后,他又在同一个地方,做了“以政治为志业”的主题演讲。

后来,这个演讲被结集成册,史称为“韦伯的志业演讲”,是20世纪西方思想的经典文本。

一、志业演讲的背景与基调我们所期待的著名演讲,往往是非常有感染力的动人辞章,比如像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

但韦伯的演讲与此不同,似乎故意要抑制听众的激情,有一种格外冷峻的基调。

理解这个基调,是解读韦伯这两个演讲的钥匙。

两篇演讲的开头很相似。

都用了一种非常迂回的、有学究气的开场,他好像不直接回答关于“如何做好学术研究?”或者“如何从事政治事业?”这些问题,虽然他明白年轻人总是期待一个答案。

在1917年做“以学术为志业”的演讲时,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德国在战场上还有赢的希望;到了1919年讲“政治作为事业”的时候,德国已经战败了。

当时整个国家是非常迷茫的,非常期待韦伯这样的人物对“我们应该怎么办”给予一些回答,但韦伯这个时候说“我大概会让大家感到失望”。

现代性传播疾病专题讲座(一):性病在我国死灰复燃的20年

现代性传播疾病专题讲座(一):性病在我国死灰复燃的20年

性 病 是 世 界 范 围 的 传 染 病 , 种 多 , 行 广 , 害 大 , 仅 病 流 危 不
在 许 多 发 展 中 国 家 患 病 率 不 断 增 长 , 且 在 发 达 的 国 度 里 也 而 在 迅 速 蔓 延 。 据 估 计 , 世 界 每 年 新 发 生 的 性 传 播 疾 病 患 者 全 在 2亿 以 上 , 而 许 多 国 家 已将 性 病 列 人 严 重 的 公 共 卫 生 问 因 题 。 由 于 国 际 上 旅 游 、 贸 业 的发 展 , 商 以及 西 方 社 会 普 遍 存 在 的性 自 由 、 乱 、 淫 、 娼 、 毒 、 酒 、 性 恋 及 性 行 为 习 惯 性 卖 嫖 吸 酗 同 的 改 变 等 , 症 状 性 传 播 疾 病 的 存 在 及 治 疗 中 耐 药 菌 株 的 不 无 断 出现 , 性 传 播 疾 病 的 治 疗 难 度 加 大 , 而 蔓 延 更 加 猖 獗 。 使 因 性病对 人类健康 构 成 了极 大威 胁 。梅毒 可 导致 残疾 、 死 亡 , 可 以 传 给 胎 儿 , 响 后 代 。 淋 病 可 致 不 育 还 影 明 。 而 引 甚
者将达 8 5万 人 , 中 艾 滋 病 病 人 约 2 其 0万 人 , 有 1 已 0万 人 死 去 。从 增 加 幅 度 来 看 , 年 ( 0 1 1年 全 国 报 道 HI 感 染 者 去 20 ) V 82 9例 , 2 0 1 较 0 0年 增 加 了 5 % , 一 数 字 已 超 过 国 家 遏 制 艾 8 这
维普资讯
中 国社 区 医 师
20 0 2年 第 1 8卷 第 1 5期 ( 第 2 3期 ) 总 1
悖 现 代 性 传 播 疾 病 专题 讲 座 ( ) 一

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

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

公共科学讲座与活动
公共讲座
美国许多大学、科研机构和社区组织定期举 办公开讲座,邀请科学家、学者向公众介绍 最新的科学进展和研究成果。这些讲座为公 众提供了了解科学前沿的机会,激发了公众 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公共活动
美国还有许多面向公众的科学活动,如科学 节、科技周等。这些活动通过展览、互动实 验、科普电影等形式,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 ,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重要性
非正式科学教育对于提高公众科学素 养、培养创新思维和促进社会进步具 有重要意义。
现代性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关联
理性化
现代性强调理性思考和科学方 法,这为非正式科学教育提供
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世俗化
随着现代性的发展,宗教对科 学教育的控制逐渐减弱,非正 式科学教育得以更加自由地发 展。
个人主义
科技发展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非正式科学教育将更加依赖数 字化和网络化技术,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 能等,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教育模式创新
科技将推动非正式科学教育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向 更加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模式转变,满足不同学习者 的需求。
社会参与和教育公平
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非正式科学教育,包括企 业、社区、家庭等,共同推动科学教育的普 及和发展。
教育公平
通过科技手段,打破地域和经济的限制,让 更多弱势群体和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
优质的非正式科学教育资源。
国际合作与交流
要点一
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间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合作与交流,分享教育理念 、教学方法和资源,共同推动全球科学教育的发展。
要点二
跨文化交流
通过非正式科学教育平台,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进行 交流和互动,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与传统社会比较中的 现代化社会的现代性特征。
一、自觉把握时代的主导观念是把握时代精神的
关键,马克思关于时代精神概念有重要意义。
西美尔认为每一个时代有一个主导理念,对西方
社会而言:古希腊是存在,中世纪是上帝,十七 、十八世纪是自然,十九世纪是社会,二十世纪 是生命。
从时代生活的整体特征中去把握时代的主导观念
个体独立意识和个体生活方式选择空间的
扩大,以及传统文化价值的衰落,加上科 学技术不断丰富、发展和提供的现代物质 生活方式,都推动和助长了现代人对感性 物质生活的追求倾向,成为现代性研究中 有关现代人生存品质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 对现代化及其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
现代性在彰显历史的普遍必然性同时,也显现 出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即所谓现代性危机。于 是就有了现代病诊断——对现代化生活方式及 现代性特质的反思与批判。 如:实证知识与道德秩序之间的矛盾——涂尔 干;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间的矛盾——韦伯; 个体原则与社会关联,生活质态一生活量化间 的矛盾——西美尔;伦理多元性,历史相对性 与文化价值的统一性间的矛盾,本功能冲动与
第三章:现代理性精神在现代社会生活 中的多方面表现及其内在逻辑。
一、理性的多方面内涵与应用范围。 认知理性:寻求对客观世界的规律的认识,实践检
验和理论的内在逻辑统一性是其尺度。体现在自然 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中。 价值理性:形成对人类生活的价值理解和选择。人 是一切价值的根本尺度。“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康德,以及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公正概念。价值理 性全面渗入到在社会制度安排的建构及各种政治、 法律、文化、伦理等观念的形成、推论和证明中。 目的理性或工具理性:追求实现目的的有效手段, 效益原则是其尺度。典型地体现在经济学的经济人 概念和市场经济为代表的现代经济生活的运行中。
五、理性精神在社会制度安排中作为社会运 行的内在图示和机理而显现出来的合理性。
1、社会经济运行的合理化。 现代经济中的市场经济运行方式,以及科
学技术的应用、生产的分工,乃至国际化 的分工,都体现了理性合理化精神在生产 领域中的应用。
不仅实现了经济发展的高效率,同时还兼 顾了价值伦理与理性化的经济运行之间的 关联,即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三、现代化社会的核心特征:脱魅(袪魅)
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差别多方面的,而核心 是马克斯·韦伯总结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上 的脱魅及理性的合理性与合理化的普遍运用。 启蒙运动及其理性精神的觉醒和发展,促成了 普遍的科学世界观的生成。人们眼中世界从此
脱去了神秘的不可理解的魔魅化外衣,理性思 维方式上升到了一般的唯物主义科学宇宙观和 世界观,并最终成为当代世界的主流话语形式 和文化观念的一般基础。而这也成为现代化社 会建构和发展的内在根据。
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哲学话语的论述
4近代哲学,笛卡尔的理性阿基米德点。
唯理论和经验论以及德国先验唯心主义对于理 性原则确立的贡献。
5现代学术思想研究中的理性规范和科学技术的 成功。近现代西方哲学、科学以理性为动力向 前发展的事实,本身正是现代性现象的重要体 现。
6理性精神与主体性生成的关系。所谓主体性是 以主体所具有的理性力量为基础的。而现代化 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理性主体人的生成。
四、从理性的特点看与传统社会的区别。
理性的特点是它的自觉性,即理性能够
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批判和自我 前进。其内在的逻辑尺度和对真理性的 不倦追求保证了它的进步与发展。而传 统社会是建立在习俗、靠信仰,乃至迷 信的基础上的,缺少一个具有内在理性 合理性的自我审查机制和尺度。因此, 现代社会从神义论向人义论的转变,是 和理性不断彰显其独立的分析、判断及 自我反思力量分不开的。
4、公共权力的民主化和契约化。
以理性为基础的现代社会是法治国家与民
主国家的统一;民主、契约、法治是现代 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具有不可替代,不 可或缺的价值。
法律化和程序化的政治体制,使现代国家
从单纯的阶级统治工具转变为社会总体自 我调节的工具,成为社会总体的“受托管 人”。
六、与理性的合理化建构相对应的感性 生活方式的改变。
三、理性的内在目标及现代意义:
最终目标: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认识与实践
的统一、真理和价值的统一、自由与必然的 统一,即康德的所谓“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的统一”。 现代意义:这是从神义论走向人义论,以理 性权威代替上帝权威的根本基础。人们有理 由相信,只有全面运用科学理性精神,就可 以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人类所 面临的各种问题,使社会发展在其具体的历 史阶段,达到相对的合理与最优。
和基本精神。乃是对一切社会人文科学的普遍要 求,也是其研究的基本学术背景和基础。
二、在与传统社会的比较中,思想家们发现 和总结出来的现代化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
代表性的观点有: 共同社会和利益社会(腾尼斯)。
机械团经与有机团结(涂尔干)。
神魅化的世界和合理化的世界(马克斯·韦
伯)。 自然经济与货币经济(西美尔)。 休戚与共的社会与竞争的社会(舍勒)。
注意与基督教爱的理念为基础和儒家以血 缘亲疏,差序格局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 生活方式的对比。
3社会历史发展观中的普遍进步意 识和乐观主义精神
相信依靠理性的自觉和科学研究为指导,
人类必将能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克服各 种困难走向人类的大同和幸福的彼岸。
这种乐观主义与对理性内在力量的信服感
相关。也与近现代哲学中的发展观相关。
2、社会行政管理的科层化.
韦伯关于科层制的分析。 社会的管理摆脱了人治,而实现了理性的
程序化的管理和控制。行政管理的每一级 都有明确的任务、职责,只对事,不对人 。管理依据的是规则,而不单纯依靠个体 的才能。使社会管理实现了规范、精确、 稳定、高效率及和核查。
公务员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是中国现代化建
现代化与现代性问题
中国外交学院·张

第一章:现代化与现代性问题的基本含义
现代化与现代性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其次是 指社会发展到新阶段所显现出来的诸多新的特 质,这从现代与传统的区别中可以看出。现代 化是人类近现代以来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是 中国三千年未有过的大变革”——孙中山。 现代化和现代性的普遍性:人类社会自传统社 会发展以来的普遍发展方向和方式。 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关系:所谓现代性问题是对 现代化进行哲学和社会学思考的产物,现代化 的本质特征及其社会意义、后果等就是现代性 所关心的主要问题。 所以现代性问题是指对现代社会的现代特征进 行分析、研究和批判考察的哲学社会人文学科。 而后现代性问题研究作为对现代性问题的进一 步发展,表现为对现代性的反思、批判和超越。
现代性问题的广阔性和复杂性
现代性问题本身具有广阔的涵盖性,它全方位地审理和思考现代


化以来所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及其意义,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 生活方式及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等。 主要可概括为三大方面:1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安排; 2思想方式和文化观念;3生存方式及其品质,即个体生命感觉 和生活审美情趣的变化。——这三大方面,也可以成为我们分析 和把握一切社会基本特征的三个切入点。 此外与现代性问题相关的,还包括是现代化怎样发生及发展方向 问题,并引出所谓后现代性问题。 现代化加现代性构成所谓现代学研究。 现代性问题研究主要是由社会学引领的。因此也使广义的社会学 成为二十世纪哲学社会人文科学的最具代表性的学科。它从社会 整体的角度,利用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伦理学,美学 等多学科研究的成果对现代化以来的社会变化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考察,并以其宏伟的视角给予上述各具体学科以积极的推动。 因此,现代性问题成为一切社会人文学科的普遍的大背景,而现 代社会人学学科的全部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现代性问题。
世俗生活中的理性精神
7物质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对感性世俗 生活的美好感受及其合理性的认识,是 现代社会运用理性自身的合理化逻辑来 解决人类现实问题的内在动力。 总之,理性精神及其所推动的现代社会 思想文化观念上的整体脱魅,体现在了 现代社会的所有方面。这其中,理性精 神与现实的世俗生活的关联成为理性精 神普及的重要动力。
五、理性精神的思想渊源及其在现代哲 学和现代生活方式上的表现。
1希腊思辨形而上学哲学的示范意义。 2基督教文化中的理性精神之隐含。上 帝按照逻各斯创造世界。上帝信仰与理 性精神不一定矛盾,如基督教关于上帝 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3西方启蒙运动与理性精神的生成。 康德“勇敢地使用你的理性,这就是启 蒙的精神” 邓小平:改革是一场启蒙。
设的任务之一。如干部选拔、任用、考核 、问责制度等的完善。这也是通过健全干 部任免制度来防治腐败的重要举措。
3、公共领域的自律化。
与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独立的主体意识
相一致的公民社会及其生活方式的生成:
个人权力与隐私的保护与平等交互主体性
为基础的、理性化的公共活动空间的相互 协调统一;各种自发的、自律的民间社团 组织不断生成;社会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小政府,大社会等。 这也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
展乃是一切人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以个体自由、人权、及理性我为基础的现代观念
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社群主义不同,而文革 扩大化的阶级斗争理念及抽象的人民正义论观念 也忽视了个体的正当权益。
2理性化和契约化的公共文化精神
为保证追求自我利益和自我实现的自由个
体形成一个合理、合法、和谐的共同体, 现代社会形成了平等、契约和信用为核心 的人本化的、理性化的社会文化精神。 这是公民社会建立的基础。
二、理性精神的核心——合理性与合理化
1认知上的充足理由,如逻辑思维自身的
合理结构与科学实验中的经验检验的实证 要求。 2价值上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如是否符合 多数人的福祉和社会整体的利益等。 3社会建设和发展中的以成本核算为特征 的经济合理性。如经济增长方式是否合理, 是否经济,是否可持续等。如科学发展观 的提出。 合理化的认识逻辑体现了理性自身在判断 问题时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