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中的理趣浅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词中的理趣浅析

作者:河北辛集中学曹保顺

` 在古代诗词里,有一部分是以“理趣”见长的。这些“理趣”诗词,不像玄学家和道学家那样板着面孔说理,而是像盐溶于水,在不知不觉中使人领略到其中的哲理。在这些诗词中,情与理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理与趣达到了交融的境界。

在这些情理交融的“理趣”诗词中,有的是“因形说理”,即凭借具体形象来说明道理,做到理由形出。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这是诗人回忆当年与弟弟进京应举时路过渑池县,借宿寺庙内,在寺壁题诗的往事。诗中前四句以雪泥鸿爪为喻,说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由于仕途坎坷,变幻多故,早年的经历、理想、抱负,有如雪泥鸿爪,回忆起来令人感慨万千。这样的诗乍一读来并不觉得是说理,但是仔细体会一下,就会感到其中寓有很深刻的道理。再如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一下,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也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有的是形中见理,即诗人写景抒情,构成意境,本无意于说理,可是恰恰道出了哲理,使景语、情语、理语融为一体。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幽默风趣,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像: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美好的新生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束缚,蓬勃发展。赵师秀的《数日》诗:“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这首诗说秋风一起,万木摇落,透过木叶尽脱的疏林刚能看到远山,却又被悠悠而过的秋云一下遮住了。“放”和“遮”这两个动词是经过遴选的,使整个画面活动起来。林放山出,云遮山没,尽管不是商量好的,却似乎有意给眺望中的诗人为难,表明一直深藏着的“遥山”还不愿轻易地一下子就给人看到其真面目。此情此景至少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奥秘,就像“遥山”一样,不会轻易让人了解。这又是一首形象哲理诗。

有的诗词是情中有理,即以理语来发感慨。理不离情,情理并茂。有“理趣”的诗歌也并不完全排斥“以理语入诗”。诗歌并不是绝对地不能写“理语”,如果它和全诗的艺术形象和谐

地统一,而且也是它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的话,那么,这种“理语”不仅可以“入诗”,往往还是十分必要的。如陶渊明的《饮酒》第十七首写道:“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此诗后半部分亦纯是说理,然也是有“理趣”。陶渊明讲的是应当急流勇退,隐居田园的道理。它使前四句形象描写的寓意更加鲜明,并且深化了。所以王夫之在《古诗评选》中称赞这首诗是“真理真诗”,“说理诗必如此,乃不愧作者”。

总之,我们在古诗词的鉴赏中,既要欣赏诗词的美妙意境,也要挖掘其“形”外之义,读出诗词的“理趣”,进而启发我们的心智,陶冶我们的情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