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里 翻译规范论

合集下载

从图里翻译规范论看林语堂《苏东坡传》中的诗歌英译

从图里翻译规范论看林语堂《苏东坡传》中的诗歌英译

-030-2019年第17期(总第165期)摘 要:图里是当代翻译理论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提出的翻译规范论在翻译界独树一帜,为众多学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文章从他的翻译规范论中的预备规范、操作规范、初始规范来探讨林语堂的英文作品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苏东坡传》)中诗歌英译的合理性,以期为广大译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翻译规范论;林语堂;《苏东坡传》;诗歌中图分类号:H315.9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7-0030-02一、引言截至目前,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西方人对于中国的了解还大多拘泥于一些实物形式,如中医、中国功夫等。

相比较而言,他们对于中国的历史传统、精神面貌等非物质文化了解较少,这些都是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翻译作为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林语堂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一位出色的翻译家。

他因旅美多年,熟悉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创作出了很多介绍中国古典文化的书籍,《苏东坡传》就是其中一例。

苏东坡是林语堂最喜欢的一位中国诗人,林不惜前后耗时十年完成这部作品。

翻译活动至少涉及两种语言文化,即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这两套规范体系,翻译规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译者们在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篇章传统规范之间取舍的产物(Toury, 1995)。

本文运用图里的翻译规范论来探讨《苏东坡传》中的诗歌英译的合理性,以期为广大译者提供借鉴。

二、图里的翻译规范论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是以色列翻译理论家,他继承并发扬了埃文·佐哈儿(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是第一个明确提出翻译是受规范制约的学者。

他将“规范”定义为“对翻译进行描述性分析的一个范畴,即某一目的与社会里所共享的价值和观念,如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适当的,什么是不适当的,转化在特定情况下正确的、适当的翻译行为原则”(Toury, 1980)。

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看Mrs.Dalloway两译本的差异

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看Mrs.Dalloway两译本的差异
引 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 翻译研究 出现文化转 向。以色列学 者吉 蒂昂 ・ 图里 ( ienT uy 和 埃 文 一 佐 哈 尔 (I m r vnZh r等 人 组 成 了“ Gdo or) t a e oa) a E 翻 译研究 派学者 ” 他们关注译 文产 生的文化背景 , 重点研究 源语及译 入 , 并 语 国家 的文 化 、 学 系 统 对 译 文 产 生 的 影 响 。其 中 , 哈 尔 提 出 了 多元 系 文 佐 统论 , 该理论认为 , 文学翻译作品应 被视 为社会 、 化、 文 文学 、 史体系 的 历 部分 。图里以佐哈尔的多元 系统 论为基础 , 创立 了翻译规 范 ( oms Nr ) 理 论 , 为 译 者 在 翻译 活 动 中受 到 源语 及 译 人 语 国 家 的 文 化 和 语 言 双 重 认 规范的制约 , 应通过研究 翻译作 品以找 出译者们遵循 的规范。 本文以图里的翻译 规范理论为 指导 , 通过 分析伍 尔夫的意识 流名篇 Mr.D lw y两个译 本( s aoa l 孙梁 、 苏美 18 9 8年合译 的《 达洛卫夫人 》 与崔人 元、 秦可 2 0 年合译的《 03 时时刻刻》 之 间 的差 异 , 图找 出两译本译 者 ) 试 所 遵 循 的 规 范对 及 其 对 译 文 产 生 的影 响 。 翻 译 规范 的概 念 及 分 类 图里 认 为 , 译 活 动 不 只 是 两 种 语 言 之 间 的 转换 , 同 时也 受 到社 会 翻 而 文 化 因 素 的制 约 , 规 范 制 约 所 有 类 型 的 翻译 , 仅 是 文 学 、 学 和 圣 经 翻 “ 不 哲 译 ” T uy 2 0 : 7 , ( or , 0 1 5 ) 而且 “ 范 能 运 用 于 翻译 活 动 的 每 一 阶 段 , 映 规 反 在翻译产 品的每一 层面 ” T uy 2 0 :8) ( or,0 15 。翻译 活 动至少 包含 两种语 言、 文化 系统之间 的转换 , 因而在语言 、 化的每个层 面都至 少受到两 种 文 语言、 文化规范的制约。翻译规范在某 种程度 上是译者在两种不 同语 言、 文化 、 篇章传统规范之间取舍的产 物 ( o r,20 :7 因此工作 条件有 T uy 0 15 ), 别 、 向的读者群相异、 面 所处 的历史 文化时期 不同 , 译者在 翻译过 程中会 采取不 同的策略和取舍 , 最终产生不 同的译作 。 图里把翻译规 范分为两大类 : 预备 规范 ( rl iaynF s 和操 作规 pei nr n/ ) m n 范 (prt nl O U) oeao a nI S 。预 备 规 范 在 翻 译 活 动 开 始 之 前 便 发 挥 了作 用 , i T 它 包 括 相 互关 联 的两 方 面 因素 : 是 与 特 定 翻 译 政 策 相 关 的 考 虑 , 是 与 翻 一 二 译直接程度相关 的考虑 。翻译政策影响着某一特定时期翻译何种 类型的 文本或具体引入哪个文本 , 翻译政策受 占主导地位 的社会需要 、 时代 条件 或读者群等多方 面因素 的影响 , 同的文本类型( 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 不 如 本 ) 采用不 同的翻译政策 ; 会 同一社会 内的不 同子团体 ( 出版社等 ) 如 也 会实施不 同的翻译政策 。翻译 的直接程度指 的是人们是否接受用其他语 言对 源 语 进 行 翻 译 , 否 允 许 间 接 翻 译 , 能 允许 或禁 止 或 更 易 于 接 受 哪 种 类 型 的 中介 语 言 等 。 操作规范指导着翻译活动过程 中译者 的微观选 择 , 响着文本 的篇 影 章结构 、 语言材料 的分 布方 式 和文 字表 述等 。操 作 规范包 括 母体 规范 ( tc o ) maii nr 和文本语言 规范 (eta l gii n ̄ s 。前 者制约着 r a ms l t ul i usc o n ) x n t 译语的宏观结构 、 在文本中的位置及对文本 的分割 , 决定着翻译过程 的内 容取舍及对原文进行省 略、 增译 、 位置改变和操控的程度。后 者制 约着译 者选择哪些译语 材料来 替代源语 , 响译 语文 本的句子 结构 、 影 词汇选 择

图里翻译规范论下鲁迅童话翻译浅析

图里翻译规范论下鲁迅童话翻译浅析

图里翻译规范论下鲁迅童话翻译浅析作者:吴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1期摘 ;要:鲁迅是中国翻译史上伟大的理论家与实践家,在他一生的翻译实践中,童话翻译始终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鲁迅的童话翻译自然也成为了鲁迅翻译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领域。

本文以鲁迅童话翻译代表作《雕的心》为例,试从图里的翻译规范论的视角下探析鲁迅童话翻译的目的与策略,以及在其翻译过程中与主流翻译规范发生的互动。

关键词:图里翻译规范;童话翻译;鲁迅作者简介:吴禹,1992年1月2日出生,安徽省滁州市人,汉族,现于辽宁省大连大学英语学院攻读外国语言文学硕士,方向为翻译理论及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1--02鲁迅文学研究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与重点,然而对比其翻译作品,近些年虽然有升温的趋势,但在翻译研究中仍然是“冰山一角”。

鲁迅的一生,著译并举,其翻译作品硕果累累,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在文学创作之下。

在鲁迅的译介作品中,童话翻译占了较大的比例。

在当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鲁迅的童话翻译不仅充实了五四前后的文学翻译实践,同时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雕的心》是鲁迅翻译的《爱罗先珂童话集》中鲁迅颇为偏爱的一篇童话。

描述了敢于冒险拼搏的雕王家族与平凡胆小的人类在偶然的机会下互换了孩子,五年之后,雕王子的锐气被消磨干净,不敢向上奋进,胆小怕事,人类的孩子却成为了拥有雕的心的勇士,当他们再次回到各自父母身边时,雕王子却因失去雕的心被雕王夫妇啄喉而死,人类的孩子也被冠上“反贼”的帽子被处死。

通篇童话体现了“爱太阳,上太阳!不要往下走,不要向下看!”(鲁迅译,黄韬编,2014:233)的雕心与安于现状、无知懦弱的人心之间的鲜明对比,呼吁了人们留存“雕的心”,追求自由平等,而不是不思进取,甘心低头。

在当时“西学东渐”和“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这类主题翻译作品的出现无论是给儿童还是成人,都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从图里翻译规范论解读理雅各《论语》英译本

从图里翻译规范论解读理雅各《论语》英译本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 “充 分 翻 译 ”和 “可 接 受 翻 译 ”。 前 者 指 译
择;目的 语 文 化 对 作 家、作 品 流 派 等 的 偏 爱 度。其 次,起 始 规
范决定译者对翻 译 策 略 的 选 择。 译 者 要 考 虑 是 倾 向 于 来 源
文更加倾向 于 源 语 文 化,后 者 指 译 文 更 加 倾 向 于 译 入 语 文
眼。理雅各根据 自 己 的 理 解,增 加 了 原 文 中 没 有 的 概 念,在
其译文中“愤”就是“
tknowl
edge”,“启”就是“
tt
r
u
t
h”。
ge
ge
文本 - 语言规范操控。
2.
1)契合原文风格。在对源语 风 格 的 处 理 上,理 雅 各 的 译
文符合原文的风 格 特 征,完 全 按 照 原 文 的 句 式、形 式 来 进 行
化。根据图里的观点,大多数译作是介于两者之间的。
语语言和文化的 规 范 还 是 目 标 语 语 言 与 文 化 的 规 范。 通 俗
其翻译策略体现在《论语》的专有名词的英译中。
来讲,就是采用归化的手法还是 异 化。 图 里 称 这 两 种 策 略 为
(
1)宗教类名词
“充 分 性 ”和 “可 接 受 性 ”。 最 后,操 作 规 范 (
[摘
无锡 214122)
要] 在图里的翻译规范论看来,翻译受三个规范的制约 ─ 预备规范、起始规范、操 作 规 范。 这 三 个 规
范分别制约着译者的译本选择、翻译策略和实际翻译 中 的 抉 择。 从 理 雅 各 《论 语》的 英 译 本 观 之,译 者 英 译 《论 语》
的目的、翻译策略以及具体的翻译操作等方面都有图里的翻译规范论打下的烙 印。 其 译 本 在 目 的 语 中 广 为 流 行 足

吉迪恩·图里翻译规范理论

吉迪恩·图里翻译规范理论

吉迪恩·图里翻译规范理论
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发展了描述性的方法,也就是描述翻译理论。

他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之一,他发展了霍姆斯的描述翻译理论和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描述翻译学的理论和方法。

他强调了描述翻译学的重要性及描述翻译学的对象和范围,以及制约翻译抉择的翻译规范。

他介绍了三种翻译规范。

分别是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

预备规范出版社的态度、目标读者的期待以及译者的个人喜好。

初始规范是指翻译策略和翻译的直接性;操作规范是在译者翻译过程中影响翻译的微观因素,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规范。

本文以图里的翻译规范为理论依托,通过对美国翻译家葛浩文《酒国》的英译本分析,包括他对文本的选择,相应采取的翻译策略,译文的遣词造句,探讨图里提出的三种翻译规范如何体现在葛浩文的翻译过程中、见之于其译文文本。

参照图里的规范理论,通过对莫言《酒国》译本所做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预先规范:译者对文本的选择取决于政治环境、读者喜好需求,也取决于译者的个人喜好,以其译者对原文本体裁的选择。

初始规范:葛浩文在《酒国》的可译性和可接受性之间尽量取得平衡,主要以可接受性为主。

操作规范:在具体操作层面,即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规范,《酒国》都有一定程度的删节、增补、分割变位、注脚增加,微观层面的词语、句子结构、遣词造句和语篇特点都一定程度上的体现。

翻译规范论

翻译规范论

规范论的成就
(1)摒弃一对一的对应主张,并排除文学/语言上对等的
可能性(除非出于偶然);
(2)在任何翻译文本的制作过程中考虑目标文化系统中
的文学势态;
(3)推翻原始信息的地位固定这一概念;
(4)结合原文和译文,一并归入交叉的文化系统的符号
网中。
(Gentzler 1993/2001:131)
选择原文译文中哪部分进行对照分析具有随意性;(赫尔
斯曼,1999:97)
图里规范论的不足之处:
2.关注翻译作品或翻译活动的文化意义 ,对原/译文转换过
程中的具体问题则不太在意。
3.片面强调研究者的客观中立 , 过于避免价值判断。(忽
略了译者的主体性,而且过于理想化,没有办法实现)
总结
(3 )母语译者 (native translator) 与译者的培训,指出
如何运用翻译规范理论对于译者进行培训。
描述性研究
图里认为翻译是受到规范制约的行为,并把 翻译规范分为三类型:
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的取舍;
预备规范 (PreliminaryNorms ),主要涉及对翻译文本
初始规范 (Initial Norms ),初始规范是译者在倾向于
图里规范论的不足之处:
1.所谓“规范”并非完全客观或具有普遍性的: 一种企望通过个案研究进行概括(乃至过分概括)的愿望;
(根茨勒)
根本无法得知关于翻译的所有变量,也不可能找出翻译的
所有法则;(赫尔斯曼,1999:92)
“充分性”与“可接受性”这两个术语,在其他语境中有
评价性含义,本身就存在含混之处,建议使用“译文导 向” (TT-oriented )和“原文导向”( ST-oriented) ; (赫尔斯曼,1999:97)

图里翻译规范论评介

图里翻译规范论评介

图里翻译规范论评介作者:吴欣欣来源:《成才之路》2008年第19期摘要:随着翻译理论在实践中的不断应用,传统语言学和篇章语言学的翻译规范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

在这种情况下,描述性的翻译规范论应运而生。

本文以图里的代表作《翻译中规范的性质与作用》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图里翻译规范的主要思想加以分析,进而指出图里翻译规范论的贡献以及不足,希望能对当代的翻译研究提供新的启示。

关键词:规则;规范;特异倾向;描述性翻译引言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逐渐由传统的翻译规范研究转向描述翻译研究, 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转变。

描述性翻译研究避免了由于规范性的翻译标准而造成的概念上的困惑以及无止休的争论,将翻译置于译入语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极大地丰富了翻译的概念。

执教于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吉迪恩·图里是描述翻译学派的代表人物。

在《翻译中规范的性质与作用》一文中,图里分析了“规则(rules)”“规范(norms)”和“特异倾向(idiosyncrasies)”的区别,本文围绕图里翻译规范论的产生、发展及主要内容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意义与局限性,期望能对翻译理论的研究有所启示。

一、图里翻译规范论的理论来源和主要思想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将社会符号置于相互影响的多元系统中,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描述性和系统性的新途径。

自此以后,西方译学研究从理论阐述向文本描述转移。

到图里对翻译进行描述研究时,这种研究范式得以进一步完善。

图里的描述翻译学特别强调研究两种不同系统中作家、作品、读者及其文学翻译规范之间的关系,对源语和目的语的语用和接受关系,甚至包括出版发行等社会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在《翻译中规范的性质与作用》一文中,图里分析了规则、规范和特异倾向的区别并指出翻译是受到社会文化规范限制的活动,其社会、文化特点使之不同程度地受到多种因素限制。

翻译规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译者们在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篇章传统规范之间取舍的产物。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评价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评价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评价作者:秦文杰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01期摘要:吉迪恩·图里是低地国家翻译理论界代表性的人物,他在对希伯来英语翻译文学进行大量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和霍姆斯的描述翻译理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描述翻译学理论和方法。

他的研究成就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描写翻译研究与翻译规范,个案研究和母语译者与译者的培训,翻译规范是图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核心。

本文主要通过探讨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指出翻译规范理论为翻译学科做出的重要贡献以及该翻译理论存在的不足之处,力图为翻译研究与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关键词:图里;描写翻译研究;翻译规范吉迪恩·图里(Giden Toury)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翻译理论家,是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图里发展了特拉维夫学派另一著名学者埃文·佐哈尔(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创立了翻译规范(translation norms)理论,在翻译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翻译规范研究,描写性研究的重要性的论述和译入语为导向的研究方法构成了图里描写翻译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描写翻译研究和翻译规范霍姆斯于1972年提出了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将翻译学分为纯理论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

“纯理论”研究又分为描写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但历来的翻译研究未能给描写研究以应有的重视。

图里看到了这种不足,他指出了描写翻译研究的重要性和描写翻译研究的目标¬——找出制约翻译抉择的文化规律,即翻译规范。

(一)描写翻译研究传统的翻译研究关注“规范性”,以原文为中心,试图指定一系列的规范,使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去遵守。

而图里研究译者在文化环境中实际是怎么做的,而不是去规定应该怎么做,不评价译著的优劣,只做客观的描写。

图里指出,经验科学的产生是为了对世界的某些现实进行系统的规定的描述。

因此,任何经验学科如果没有描写分支的存在,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学科。

图里_翻译规范论 (2)

图里_翻译规范论 (2)
The then theoretical context which was dominated by translation models that posits a definition of equivalence as functional-dynamic. It is, for Toury, source-oriented and invariably directive and normative because they recognized only correct instances and types.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is not a hypothetical ideal but an empirical matter. The translated text exists as a cultural artifact for the replacement of a source text by an acceptable version in the receiving culture.
吉迪恩·图里是低地国家翻பைடு நூலகம்译理论界代表性的人物,他 在对希伯莱英语翻译文学进 行大量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 发展了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 论和霍姆斯(James Holmes) 的描述翻译理论,形成了一 套完整的描述翻译学理论和 方法,在翻译界产生了重大 影响。
Too much idealized
Toury’s own theoretical framework
“Original” texts contain clusters of properties, meanings, possibilities. All translation privilege certain properties/meanings at the expense of others, and the concept of a “correct” translation ceases to be a real possibility(Toury, 1980: 18)

图里翻译规范理论指导下的历史文本翻译研究

图里翻译规范理论指导下的历史文本翻译研究

图里翻译规范理论指导下的历史文本翻译研究本文以《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中第一章的翻译为例,具体探讨图里翻译规范理论在历史类文本翻译中的应用和指导意义。

图里作为描写性翻译研究的代表人物,认为翻译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要受社会文化规范的制约。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翻译规范”这一概念。

翻译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无论是译前的翻译素材选择和翻译策略选择还是译中的具体翻译技巧应用,都需要有规范的指导。

在本文的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发现翻译不仅仅要考虑如何在翻译标准的指导下做到“信、达、雅”,更重要的是关注如何提高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接受度。

要使译文在目的语文化系统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并发挥影响,译者首先要考虑目的语文化中影响素材接受度的各种因素,选择合适的素材;其次,根据自己翻译目的,确定遵从哪种语言和文化的规范;最后,在确定翻译大方向的基础上,考虑如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遵从上述规范。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具体到本次实践中,便是先根据预备规范选定历史文本,然后根据初始规范决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最后根据操作规范的要求使用多种翻译技巧尽可能准确完整地传达源文本的意义,达到翻译目的。

具体到操作规范层面,本文主要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进行分析,采用加注、词性转化、语态转化和拆分重组等翻译技巧来提升译文的可读性,使译文为译语读者所接受。

图里-描述翻译学

图里-描述翻译学
忠实性的重要性
忠实性是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保证译文质量的前提,也是实现跨文 化交流的重要保障。
忠实性的实现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深入理解原文,把握原文的语义、语境和语 用意义,力求在译文中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翻译的准确性
准确性
指译文的表达应准确无误,无错译、漏译现象,语言表达规范、清 晰,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表达习惯。
准确性的重要性
准确性是翻译的基本要求之一,是保证译文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 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保障。
准确性的实现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注重语言的规范性和表达的准确性,遵循目标 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避免出现错译、漏译等现象。
翻译的流畅性
流畅性
指译文应流畅自然,易于理解, 无生硬、拗口的现象,符合目标 语言的表达习惯和修辞特点。
案例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需要特别注意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色彩 ,以及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以更准确地传达原文
的意境和美感。
05
图里翻译学的未来发展
人工智能在图里翻译学中的应用
机器翻译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快速、准确的机器翻译, 提高翻译效率。
自然语言处理
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使翻译更加自然、流畅, 提高翻译质量。
图里翻译学的国际化发展
国际化标准
01
推动图里翻译学的国际化标准制定,促进各国之间的语言交流
与合作。
跨文化交流
02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跨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各地对图里翻
译学的了解和应用。
人才培养
03
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翻译人才,为图里翻译
学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THANKS
感谢观看

图里翻译规范研究概述

图里翻译规范研究概述

图里翻译规范研究概述作者:汤随来源:《中国市场》2016年第05期[摘要]图里是描述性翻译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核心理论——翻译规范理论独树一帜。

他通过大量的个案研究,以多元系统为基础,引入社会文化因素,试图发现翻译选择中译者所受到的规范约束。

图里的翻译规范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同时也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图里;翻译规范;社会文化;多元系统[DOI]10.13939/ki.zgsc.2016.05.203图里在翻译理论研究的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从实证学科本质出发,确定了描述性翻译研究的重要性并树立其标杆地位,这也标示着翻译研究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大转折。

[1]他将翻译研究从以原语为导向的方法带到了以目的语为导向的研究方法,直接诱发了翻译中的文化转向。

他翻译研究中的核心理论——翻译规范理论说明现代翻译研究逐渐摆脱了传统翻译理论的狭隘,为翻译研究打开了新的视野。

1 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的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前,翻译的研究都是以源文本为中心,认为一个好的翻译就应该“忠实”原文,或是“等效”“流畅”等[1],这种带有价值判断的翻译标准其实是一种规定性的翻译研究。

规定性翻译研究一直在翻译界占统治地位,如维纳和达尔贝勒纳在1958年出版的《法英比较修辞》中列举的翻译方法以及纽马克在《翻译教程》中提出的翻译步骤,都是关注的语言规范。

[2]然而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这种局限于文本内的研究视角越来越不能解释一些翻译现象,比如,在同一作品的不同译作中,因为作者的不同或者翻译年代的不同,翻译方法和译作关注的视角都有很大差别。

如何对既定的翻译事实作出一个合理的解释?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个新的研究方法——描述翻译学应运而生,它认为翻译的研究不应该全是“规定性”的,应该也需要“描述性”,研究的视野不应局限于源文本而应该投向源文本以外的因素。

[3]随着描述翻译学的发展,翻译规范的研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研究性质转变为描述性,研究单位不仅仅局限于句子,研究范围不仅仅局限在语言规范上。

图里翻译规范理论在黎翠珍译《奥德罗》粤语演出本中的应用

图里翻译规范理论在黎翠珍译《奥德罗》粤语演出本中的应用

中外互鉴 |图里翻译规范理论在黎翠珍译《奥德罗》粤语演出本中的应用□陈莉/文《奥德罗》(Othello,另译《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其故事情节发人深省,是不可多得的文学经典。

2008年,香港海豹剧团于香港文化中心剧场上演粤语版《奥德罗》,该剧的翻译工作由曾获香港舞台剧“杰出翻译奖”的黎翠珍担任。

2010年,黎译《奥德罗》粤语演出本出版,该演出本的语言风格别具特色。

本文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视角出发,阐释该演出本风格形成的规范因素。

1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以色列翻译学家吉迪恩·图里提出“翻译规范”概念,强调分析翻译作品时不应只关注译文和原文的对比,而是应在更大的目的语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考察翻译作品的产生过程[1]。

图里认为,译者会受到三种规范的制约,分别是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前两者在宏观层面上对翻译过程的前期起作用,而操作规范在微观层面上影响译者的实际翻译行为。

预备规范影响翻译文本的选择,初始规范决定翻译的总体倾向,操作规范制约和影响实际翻译过程的具体抉择[2]。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意义深长,得到了译界接连不断的关注。

2 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的黎译《奥德罗》根据图里翻译规范理论对黎译《奥德罗》的分析,可以发现预备规范制约其文本的选择,初始规范影响译者的翻译倾向,而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共同制约着译者的翻译策略。

2.1 预备规范与选材预备规范即在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选择翻译文本时至关重要的因素[2],比如目标语读者的喜好和文化习惯、赞助人及出版社的态度、专业人士(评论家、制作人、译者等)的取向、市场需求等等。

作为“西典核心”的莎士比亚戏剧因其突出的艺术价值,一直是香港翻译剧源语作品的来源之一。

位列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奥德罗》“在所有莎剧当中最具原创性;故事的情节铺排极佳,其他创作恐有不及,而剧里诗歌的撰写,更加无出其右”[3]。

而且,海豹剧团选择出演《奥德罗》同时也是因为适逢其会。

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看张爱玲自译--以《桂花蒸·阿小悲秋》为例

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看张爱玲自译--以《桂花蒸·阿小悲秋》为例

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看张爱玲自译--以《桂花蒸阿小悲秋》为例刘艳玲【摘要】By analyzing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Zhang Ailing's self-translation activity based on Toury's translational norms theor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ranslational norm shown in her self-translation. The study shows that her self-translation complies with the norms that literal translation combines with free translation. The study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translator, largely restricted by the cultural norm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used the unusu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rewriting and deletion in her self-translation process.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of the translator's purpose and the acceptability of the target readers, the translator translated her own works creatively.%基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通过分析影响张爱玲自译行为的因素,研究其自译本所体现的翻译规范。

研究发现张译本主要遵循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规范;&研究同时发现译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目标语文化规范的制约,在自译过程中使用了删减、改译等不符合常规的翻译方法。

图里 翻译规范论.ppt

图里 翻译规范论.ppt
1975-1980, still based on polysystem framework, but he came up a hypothesis which distinguished him from his predecessors, collected in papers 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Translation, an attempt to develop a more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 base on findings of his own field work;
Page 5
Criticism of the current theory context
LOGO
Skepticism of abstract theories involving ideal authors, translators, and readers.
Aesthetic theories of literary transfer and even pair-bound “objective” descriptions of linguistic possibilities do not account for various factors which clearly influence the translation product.
Reasons for lack of concern for “faithfulness”: the translators’ main goal of achieving acceptable translations in the target culture; cultural condition of the receiving system predominates.

图里

图里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翻译的实际操作中的行为并一定完全与翻 译规范相符合,若符合,说明翻译者对于翻译规范给予的充分 重视,如不符合,则可能是出于翻译者的个人偏好和自我掌控 的欲望。因而不能刻板看待翻译规范。
2.翻译价值的两个要素: 翻译是涉及至少两种语言和文化传统的活动,在每一个层次 都涉及至少两套规范系统。 1)译文作为目标语篇章在目标文化或该文 化的某个部分中占据 一定位置或填补空缺。 2)译文是某个预先存在的源语篇章在目标 语中的表述。源语 篇章属于源语文化并在其中占有确定位置。 翻译规范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译者们在两种不同语言、文化、 篇章传统规范之间取舍的产物。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可受原 文及其规范支配,也可受目标语中使用的规范支配。
2.图里关于翻译规范的分类有何合理性和不足?
合理性:他把翻译纳入到一个宏观的社会文化语境进行研究,使翻译研究从传统的对文本进行孤立的、 静态的对比中解放出来。并尝试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研究翻译的多维性质,使译者的策略和一些翻 译现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图里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制定出一整套的翻译规范来制约译者, 而是通过对大 量译本的研究, 探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遵循的普遍规范。因为在多数情况下, 规范要通过不断学习, 知 识的不断积累, 从而总结出被大家普遍接受的规范和准则。图里翻译规范论既是描述性的, 又是以目标 语为指向的。这种描述性的翻译规范论述使研究者得以客观、全面地看待翻译,而不必拘泥于忠实完美 的理想, 从而使翻译研究超越了传统译论的局限性,并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描述性的翻译规范论通 过对翻译规范认识的不断积累, 可以系统地陈述可能的翻译方式, 最终得出翻译的普遍规律。 不足: 1.图里的翻译规范论束缚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译者并不是一个没有思想的机器人, 而是一 个活生生的能动主体。翻译时, 他受到社会因素影响, 不论是选取翻译材料, 还是选取翻译策略, 他们都 受主体性的影响。图里的翻译规范论是以埃文·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为框架, 把翻译规范的研究置于 目标语文化系统之下, 所以译文常是译入语文学的源泉, 也就是倾向于异化。这样译文则会模仿译入语 文学中主导类型业已确立的传统规范, 甚至死守原创文学已经放弃的旧规范, 成为主要的保守因素, 也就 是倾向于归化。译者的能动性在这里似乎完全可以忽略了。由此可见, 在描述翻译研究那里, 译者往往 只是目的语社会文化因素借以操纵译文的媒介而已, 其自身的创造性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 译者 翻译策略的选择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客观文化因素的制约, 但最终还是取决于译者本人。

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看刘殿爵《论语》英译本

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看刘殿爵《论语》英译本

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看刘殿爵《论语》英译本朱文拿;张小曼【摘要】在国外众多翻译理论家中,图里是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翻译规范论独树一帜.本文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中的预备规范、起始规范和操作规范三个方面,分析刘殿爵《论语》英译本的合理性和独到之处:作品以及译者的选择遵循了预备规范;英译本的充分翻译受到起始规范的影响;英译本的篇章取舍、遣词造句受到操作规范的指导.%As a representative theorist in translation, Toury is often seen as unique for his theory of translation norms consisted of preliminary norms, initial norms and operational norms.Based on such a theory, the paper made an analysis on Liu Dianjue's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pointed out how these 3 different types of norms were observed respectively in text and translation selection, sufficient translation to English and choices of words and chapters.【期刊名称】《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3)003【总页数】3页(P81-83)【关键词】图里;翻译规范;刘殿爵;论语【作者】朱文拿;张小曼【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当今多元化的文化使典籍面临多维度的解读和诠释。

图里与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异同比较

图里与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异同比较

图里与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异同比较翻译规范理论在翻译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中图里(Gideon Toury)和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的翻译规范理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这两位学者的理论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强调了翻译是在一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进行的活动,受到各种规范的制约。

他认为翻译规范存在于翻译的整个过程中,包括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

预备规范决定了译者对翻译政策的选择,比如是倾向于选择全译还是摘译;初始规范涉及到译者在“充分性”和“可接受性”之间的抉择;操作规范则体现在对翻译的微观层面的处理,如对词汇、句子结构的选择等。

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理论则将规范分为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

期待规范反映了目标语读者对翻译作品的期望,专业规范则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准则,包括责任规范、交际规范和关系规范。

责任规范强调译者对翻译行为的责任,交际规范关注翻译在目标语中的交际效果,关系规范处理翻译与原文以及其他相关文本的关系。

在相似点方面,图里和切斯特曼都认识到翻译不是孤立的语言转换行为,而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和规范制约的社会文化活动。

他们都强调了规范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并非完全自由,而是在一定的框架内进行选择和决策。

然而,两者的理论也存在诸多差异。

首先,在规范的分类上,图里的分类更侧重于从翻译过程的角度出发,而切斯特曼的分类则更关注于读者的期待和译者的专业行为。

其次,图里的理论更注重描述翻译现象和翻译行为,试图通过对大量翻译实例的研究来揭示翻译规范的存在和作用;切斯特曼的理论则更具指导性,为译者的翻译实践提供了具体的规范和准则。

从研究方法来看,图里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大量翻译文本的分析来总结归纳翻译规范;切斯特曼则更多地运用逻辑推理和理论构建的方法,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翻译规范。

在对译者主体性的看法上,图里认为译者在遵循规范的同时也会对规范产生一定的影响和改变;切斯特曼虽然也承认译者的作用,但相对更强调规范对译者的约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9
TargetTarget-text theory
LOGO
As opposed to source-text theory; It focuses not on some notion of equivalence as postulated requirements, but on the actual relationship constructed between the source text and its “factual replacement”. He introduces a new set of factors that may be more powerful that other factors. The eventual goal of Toury’s theory was to establish a hierarchy of interrelated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translation product. In short, Toury demanded that translation theory include cultural-historical “facts”, a set of laws that he calls “translation norms”.
Page 7
Toury’s own theoretical framework
LOGO
“Original” texts contain clusters of properties, meanings, possibilities. All translation privilege certain properties/meanings at the expense of others, and the concept of a “correct” translation ceases to be a real possibility(Toury, 1980: 18) Translations themselves have no “fixed” identity; because they are always subject to different socio-literary contextual factors, they thus must be viewed as having multiple identities, dependent upon the forces that govern the decision process at a particular time.
Page 2
Toury : a brief summary of his life
LOGO
Gideon Toury is Professor of Poetic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at Tel Aviv University, where he holds the M. Bernstein Chair of Translation Theory. He is the founder and General Editor of Targe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for years General Editor of the important Benjamins Translation Library. He has published three books, a number of edited volumes and numerous articles, in both English and Hebrew, in the fields of 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His articles have also appeared in translation in many other languages, and he is himself an active translator too (with about 30 books and many articles to his credit). He is a member of the editorial or advisory boards of a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journals. In 2000, he was awarded an honorary doctorate by Middlesex University, London.
LOGO
targetGideon Toury: toward a targettext theory of translation
由NordriDesign™提供

Two Periods of his work
LOGO
1972-1976, base on polysystem theory framework, reported in Translation Norms and Literary Translation into Hebrew, a comprehensive sociological study of the cultural conditions affecting the transl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novels into Hebrew during the period 193045; 1975-1980, still based on polysystem framework, but he came up a hypothesis which distinguished him from his predecessors, collected in papers 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Translation, an attempt to develop a more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 base on findings of his own field work;
Page 3
LOGO
Page 4
Field work of Gideon Toury
LOGO
Goal: Goal to discover the actual decisions made during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eventually a system of rules governing the translation ; Findings: Findings linguistics and aesthetics played a very small role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most texts were selected for ideological reasons; accidents also. Despite the lack of conformity with hypothetical models of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mistranslations are rare; complete equivalence is even rarer. Near-adequacy is often accidental. Reasons for lack of concern for “faithfulness”: the translators’ main goal of achieving acceptable translations in the target culture; cultural condition of the receiving system predominates.
Page 8
Significance of Toury’s idea and the changes it brings
LOGO
He pushes the concept of a theory of translation beyond the margins of a model restricted to faithfulness to the original, or of single, unifi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urce and target texts. Translation becomes a relative term, dependent upon the forces of history and the semiotic web called culture. The role of translation theory is altered. It ceases its search for a system from which to judge the product and now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model to help explain the process that determines the final version.
Page 6
Toury’s own theoretical framework
LOGO
Opposes theories that are based upon a single unified and abstract identity or a proper interpretation of “equal” performance. Is based on difference and assumes struc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languages. Posits hypothetical poles of total acceptability in the target culture at the one extreme and total adequacy to the source text at the other. Translation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is not a hypothetical ideal but an empirical matter. The translated text exists as a cultural artifact for the replacement of a source text by an acceptable version in the reO Criticism of the current theory contex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