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论重点作品选讲

合集下载

《先秦文论下》课件

《先秦文论下》课件
思想交流:先秦文论中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在全球化背景下,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 流和理解。
学术研究:先秦文论在全球化背景下,可以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
教育普及:先秦文论在全球化背景下,可以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 美能力。
汇 报 人 :
PPT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PPT






起源:先秦时 期是中国古代 文学理论的萌 芽时期,主要 表现为对文学 创作的认识和 探讨
发展:先秦时 期的文学理论 逐渐形成了一 套完整的体系, 包括文学创作、 文学批评、文 学鉴赏等方面
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 荀子、庄子 等
墨家文论:以墨子为代表,强调实用主义,注重文章的实用性和功利性。 法家文论:以韩非子为代表,强调法治,注重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纵横家文论:以苏秦、张仪为代表,强调权谋,注重文章的辩论技巧和说服力。
特点:注重文辞、修辞、文风等
特点:强调文以载道,注重思想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影响:奠定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基础
诗歌的鉴赏:先秦时期的诗歌鉴赏注重诗歌的内涵和意境,注重诗歌的艺术表现和情感表达, 注重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诗歌的传承:先秦时期的诗歌传承注重诗歌的传承和传播,注重诗歌的教育和普及,注重诗 歌的文化价值和种文学形式开始出现 散文的特点:自由、灵活、生动、形象,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散文的题材:包括历史、哲学、政治、军事、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 散文的创作方法:注重观察、体验、思考、表达,强调真实性和艺术性
强调创新:先秦文 论提倡创新,对现 代文学创作具有启 示作用。

第二章先秦时期文论课件

第二章先秦时期文论课件

▪ 配于人类,则为人道。认为人的生命的生成, 亦如天地之先万物一样。《系辞》下云:“天地氤 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9
▪ “阴阳”学说把世界看成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 在思维形式上启发了后人以对立划分的眼光去评 析变化发展的规律。这种阴阳之道,为中国古代 文学理论批评的创建奠定了哲学基础。例如,中 国古代文论和美学中的一些范畴美丑、虚实、动 静、情志、形神、文质、显隐、刚柔等,就是受 《周易》的影响而形成的。
日月、男女、尊卑、大小、高低、强弱等既对立
又统一的矛盾方面。共有384爻。(64X6)

阴爻与阳爻的不同组合变化,象征着宇宙自
然生生不息的运动,象征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

原始八卦,每卦三爻,分别是由三个阳爻、
三个阴爻,或者是三个阳爻与阴爻的不同组合构
成的。 5

原始八卦的卦名分别称为“乾”、“坤”、“震”、

对于刚、柔,《周易》所持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一方
面明显地表现出崇刚抑柔的思想。一卦之内,阴爻居于阳
爻之上,这叫作“乘”,是不吉利的。反过来,阳爻居于阴
爻之上,这叫作“承”,是吉利的。显然,刚柔关系是刚统
柔,柔从刚。

乾卦是纯阳,《周易》诚然是以最大的热诚奉献。坤
卦是纯阴,《周易》也是以极深的情感予以歌颂。
而坤为地,为阴,为柔。其刚柔关系,大致分为四种情况:
▪ (1)刚柔相应。(2)外柔内刚。(3)柔中有刚。(4) 以刚胜柔。
▪ 《周易》之论刚柔,推崇阳刚,而不排斥阴柔,主张 刚柔相济。《周易》认为,世界上纯刚或纯柔的事物是极
少的,绝大部分事物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
▪ 《易传》云:“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正是从刚柔相 济的观点出发,《周易》认为刚柔都不能过,既不能过分

先秦文学史讲稿(孟子、庄子等说理散文部分课件稿)

先秦文学史讲稿(孟子、庄子等说理散文部分课件稿)

先秦文学史讲稿(《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第一节诸子散文兴盛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逐渐代替奴隶主贵族阶级,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体现在思想文化领域,就是士这一阶层空前的活跃。

他们出身不同的阶级阶层,对当时社会现实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他们从各自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积极发表主张,著书立说,并游说诸侯,互相辩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也促进了诸子散文的发展。

这些,再加上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就是先秦诸子散文兴盛的原因。

第二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

主要作品有儒家的《论语》、道家的《老子》和墨家的《墨子》。

《论语》和《老子》语录体的散文,都显得词约义丰,不同的是《老子》多用韵。

《墨子》则已在语录体的基础上向论说文发展,并且初具规模。

第二个时期是战国中叶。

主要作品有儒家的《孟子》和道家的《庄子》。

它们在文辞的繁富和说理的畅达上,已超过了前一个时期的作品。

《孟子》虽然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逐渐发展成对话式的论辩文。

《庄子》则基本上突破了语录体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论说文。

第三个时期是战国末期。

主要作品有儒家的《荀子》和法家的《韩非子》。

它们都已经发展到了论说文的成熟阶段,具有说理深入、逻辑谨严、结构严密、文辞富赡等特点。

由此可见,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是由说理简括而趋于详细,文辞简约而趋于富赡,篇幅短小而趋于长大。

诸子散文的文学性大致有下列三种情形。

其一:有的著作中某些部分具有记事的成分。

这些成分用细致传神的笔触描绘人物言行,有的已接近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使读者有如见如闻的感觉。

如《论语》、《孟子》。

其二:有的著作多用寓言故事阐明理论。

就像在哲理著作中放入一些短小的文学作品。

如《庄子》、《韩非子(部分)》。

其三:有一些著作重在抽象分析理论,但注重修辞,多用比喻、排比,多用形象性的语言,分析细微、词藻丰富,富有文采。

大学语文先秦散文 讲稿

大学语文先秦散文 讲稿

第一章史家之文研究第一节历史背景散体文的产生,始于文字记事。

从现有材料看来,殷商时期的甲骨刻辞和铜器铭文,即为最早的散文。

此外,在传世的数千件商、周有铭彝器中,也可见到早期散文的萌芽。

铸器勒铭原为颂扬祖先功德,昭示子孙,永保政权代代相传。

“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

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

”(《礼记·祭统》)这些铭文保留了较早的史家记事文字,可说是史家之文的源头。

总之,殷商甲骨卜辞,《易经》卦、爻辞和商、周彝器铭文,都是散文萌芽时期的代表作。

中国古代第一部兼记叙和论述的散文集是《尚书》。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其文字古奥艰涩,佶屈聱牙,体现了早期散文的风貌。

春秋战国是古代散文第一次蓬勃发展的时期。

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无私人之学,亦无私家著述。

到了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王纲解纽,王官之学散入民间。

于是私人之学兴起,私家著述亦相继出现,散文因此得到了飞跃发展。

这时散文的代表著作有孔子依鲁史修订而成的《春秋》,孔门弟子所纂辑的语录《论语》,以及史家之文《国语》和《左传》。

第二节概说《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其中保存有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的文章已具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不少篇章还适当地使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段,体现了初步的艺术技巧和一定程度的形象性。

但其文字古奥艰涩,语句拗口难读,体现了早期散文的风貌。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春秋》记事“简而有法”,语言凝练含蓄,不同于《尚书》语言的“佶屈聱牙”,意味着史家之文的发展和进步。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也是继《春秋》之后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

它虽以记言为主,但也注意写人;且能于记言中展现故事情节,不乏虚构和想象,文章结构也有所创新。

其语言风格虽不尽一致,但大体平实畅达。

这些特点,体现了史家之文的新发展。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散体文典范。

第一章先秦文论.ppt.Convertor

第一章先秦文论.ppt.Convertor

第一章先秦文论概述第一节儒家的文艺观一、“诗言志”——中国文论“开山的纲领”《尚书·尧典》:“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形态:礼乐歌舞,诗乐不分家。

●功能:乐教——教育胄子,表达生命、和合群体、沟通神人●审美理想:和●诗“以声为用”(诗歌生命的功能活力通过声音节奏的起伏变化而发挥体现。

比较:以义为用。

)1.“诗言志”揭示了诗歌表现思想情感的特点,是对诗歌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对中国文学重抒情、重表现的传统的形成,有不容低估的意义。

●孔颖达《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正义:“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2.“志”作为以理性为导向的情感心理,在礼乐文化传统中,长期以来被解释成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偏重于社会群体的理性规范。

“诗言志”对后代文论主张以理节情,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也有直接的影响。

3.“诗言志”是对先秦歌诗观念的高度概括。

(1)《诗经》《楚辞》作者的自述“惟是褊心,是以为刺”(《魏风·葛履》)“王欲玉汝,是用大谏”(《大雅·民劳》)“吉甫作颂,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大雅·崧高》)“心之忧兮,我歌且谣”(《魏风·园有桃》)“介渺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

”(《九章·悲回风》)(2)在先秦,“诗言志”是普遍的观念。

《庄子·天下》:“诗以道志。

”《荀子·儒效》:“《诗》言是,其志也。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诗以言志。

”▲“诗言志”的内涵不仅包括作诗明志,还包括朝政上献诗陈志、外交上赋诗言志,官府采诗观风,士大夫观乐观志、讲学教诗明志,著述引诗证志等。

●“诗言志”是我国诗学的生命本根,它奠定了我国诗学的基本取向,蕴含着我国诗学的整体建构,是我国诗学“开山的纲领”。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先秦部分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先秦部分知识点

先秦文学包括了中国上古时期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两个社会形态的文学思想和作品,为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文学的先声。

先秦文学最先是口头的,然后才有了文字,有了文学。

例如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先秦文学不单纯是文学,它同时是历史,如《左传》等;是哲学,如老子《道德经》等;是政治思想范畴的东西,如《孟子》等。

总之,是内涵很丰富的作品。

因此,要了解先秦文学,必须首先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概况。

不然,对某些作家、作品以及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就不能作出正确的评价,例如屈原等。

基本知识1.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说:“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2.《周易》的筮辞(卦辞和爻辞),可以看到原始歌谣的影像。

3.《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NBF6C。

载于《吴越春秋》。

4.神话的产生通行的两种解释为劳动起源说和宗教起源说。

5.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像中的“神化”了的现实生活。

6.女娲的神话,主要叙述她的两个功勋,一是造人,一是补天。

7.羿是远古时的一位善射者。

8.鲁迅的《故事新编》,也是对神话故事的改编。

9.情感、形象和想像,正是使神话具备文学特性的三个关键因素。

10.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

1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才尊为“经”。

12.《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13.《诗经》有《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40篇。

14.《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

15.“笙诗”6篇,仅存诗题。

16.采诗和献诗都是汇集《诗经》作品的重要渠道。

17.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最早提出此说的是司马迁。

18.最早明确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大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

19.“风”指音乐;雅是正声,为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颂》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0.秦以前,除去祭祀、宴享时奏唱外,《诗经》还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常常作为外交场合言谈应对的辞令,一是作为教育的课本。

先秦说理散文精讲

先秦说理散文精讲

作品选讲:《侍坐章》
• 1、简介 • 2、内容讲解
• 讨论:对曾皙言志的理解(① “以礼治国”的思 想;②隐士生活的图解:悠闲、淡泊;③天下太 平、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理想)
• 3、艺术特色
• (1)情节简单却错综有波澜,结构完整。 • (2)成功运用了个性化的对话、动作和神情等细 节描写,人物性格鲜明。
先秦说理散文
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阶段
• 先秦说理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 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 点。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 一、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春秋末期和战 国初期) • 代表作品:《论语》、《老子》
• 二、对话体和寓言体(战国中期) • 代表作品:《孟子》、《庄子》 • 三、专论体(战国后期) • 代表作品:《荀子》、《韩非子》
三、《孟子》的文学价值
• 1、至精至密的论辩艺术 •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 • (1)灵活巧妙的论辩手段。(如《梁惠王下》中孟
子与齐宣王的一段对话。) • 又如《梁惠王上》的“齐桓晋文之事”章,是最为人称道 的代表作之一。
• 牛运震:“篇中勾勒顿挫,千回百转,重波迭浪, 而后归宿于王道。有纲领,有血脉,有过峡,有 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意在不使一直笔,又不使一呆笔,读者熟 复于此,其于行文之道思过半矣。”(《孟子论 文》)
孔子与《论语》
• 一、孔子其《论语》简介 • 1、孔子其人 •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 山东曲阜)人,字仲尼,名丘。远祖:孔父嘉 (宋国大夫),父亲叔梁纥(孔纥):鲁国武士。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创立了儒家学说; 伟大的教育家 ,首创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 断局面,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 在文化典籍整理方面,孔子也有过重大的贡献, 司马迁说孔子“序《诗》、传《易》、正《礼》、 《乐》、作《春秋》” (《史记· 孔子世家》)。

先秦文论——精选推荐

先秦文论——精选推荐

第一讲先秦文论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先秦文论的特点:“文”的概念比较宽泛,还没有纯粹的文学批评。

2、了解此时期关注的主要问题:1、论诗乐的功用。

2、论文艺批评与文艺创造。

二、教学要点、难点1、“思无邪”、“乐而不淫”、“尽善尽美”、“兴观群怨”说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虚静”4、庄子论言意关系、技道关系、“虚静”、“物化”说三、讲授与讨论学时:9学时概说一、文化背景:中国古代文论资料,最早见于《尚书》(但不可靠)、《诗经》等,以及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著作与史传著作。

在“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中,作者们在记载历史、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与人生理想的同时,对文章或文艺发表了精到的见解,成为早期的文论。

二、先秦文论的特点:1、“文”的指涉还很宽泛,不专指文学,往往泛指文辞、文章、文献等。

2、纯粹的文学理论批评极少,还无文学专论,而散见于经史子集中。

有些言论本身与文学无关,但启发和影响了后世的文学批评。

三、关注的主要问题:1、论诗乐的功用。

儒家认为对个人修养和社会政治有用、有益;墨家、法家认为无用、有害,劳民伤财,影响生产和政事。

道家则强调超脱利害的考虑,崇尚自然的文艺。

儒、墨、法三家发展为功利主义文学批评,道家则开启了文艺审美批评。

2、论文艺批评与文艺创造。

主要对文质关系、美善关系、言意关系、道技关系、刚柔关系等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对后世文艺思想有极大的影响。

第一节《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说《尚书》是一部上古时代的史料总集,所谓唐尧虞舜的典册和夏商周三代的书。

书中材料有三种情况:1)原作;2)改作;3)补作。

据考证,《尧典》系战国时期史家的补作(参见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168页)。

它虽不是最早的文论史料,但依然代表了较早的文学观念。

这段文字,1、提出了“诗言志”的观点;2、记述了早期文艺诗乐舞不分家的历史状况,为研究早期文艺发展提供了史料。

关于“诗言志”:1、“诗言志”说的意义:第一、强调诗歌表现诗人之志,即诗人的志向怀抱。

先秦文学要点讲义教学(李士彪)

先秦文学要点讲义教学(李士彪)

先秦文学纲要一、名词解释:1、《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它内容丰赡,有歌颂周部族祖先功业的史诗,如《公刘》、《绵》等;有反映周公东征经过的,如《东山》、《破斧》诸篇;还有些揭露现实、讽刺丧乱的诗,它们反映了平王东迁、周室衰微的历史背景。

而其中的大量诗篇则是反映当时的社会斗争、人民疾苦和劳动人民的劳动与爱情。

这些诗歌句式整齐,以四言句式为基本形式,音调和谐,文辞朴素,语言洗练,现实主义精神很强。

用赋、比、兴的手法表现事物,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2、《论语》《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门人言谈行事的语录体散文集。

《论语》的文章大多很短,但其记言记事,时有生动逼真、富有文学情趣的片断,在短短的记叙中,展现出人物的感情和性格。

《论语》中不少片言只语的记述,都很能传达出哲理和感情。

《论语》有许多简明深刻的格言,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人们的座右铭。

《论语》所记,多为当时口语,文辞简古,平实洗练,迂徐含蓄,对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3、《左传》《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左传》和《春秋》一样,顺着鲁国十二个君主的世次来记载,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

取材范围广,叙事具体。

《左传》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反映了诸侯国之间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表现出比较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颂扬爱国精神和肯定开明政治家等进步的思想倾向。

《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善于在叙事中刻划人物,文辞简约而富文采,对后代的叙事散文和小说有深远的影响。

4、《墨子》《墨子》是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

墨子的学说,在当时很有影响,其主要内容是“兼爱”和“非攻”。

墨子的文章,文字浅显,质朴无华,常常缺少文采,但是善于用具体事例说理,逻辑严密,对后世的论说文,有其特殊的影响。

《墨子》文章虽然语言质朴,但也注意修辞,排比等手法使用很多,因此仍有一定的形象性。

5、《孟子》《孟子》是记述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对话式语录体散文集。

先秦文论下

先秦文论下

庄子文论颇不容易讨论,他关于文学的议论很 少;讲庄子文论依据《庄子》这部书,而这部书里 很少的关于文学的议论,看法还不完全一致。所以 不一致,是因为这部书并不都是庄子本人所写。现 存《庄子》这部书分内、外、杂篇,内篇七篇,外 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这大约是西 晋时郭象根据西汉以来流传的本子编定的。学界一 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著,外篇和杂篇是庄子后学 所著。我们采用这种看法。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 物将自宾。”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 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素朴也就是无为。
3、无为与审美
(1)老子把社会问题的根源归结为有为显然 是不正确的,所谓无为而治,这种政治主张也是不 可能真正实现的。但是,老子深刻揭示了文化和自 然的对立,强调文化的负面影响的问题,值得我们 注意。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 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 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 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 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 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奚以 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湌而反,腹犹果然; 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 又何知!
乐也者,始于惧,惧故祟,吾又次之以怠,怠 故遁,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的文章主张缥缈婉转,正揭示出 文学的特点。
按照古注,“瑰玮”是奇特的意思;“参差” 是变化的意思;“諔诡”,是诡异的意思。所谓 “其书虽瑰瑋,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 诡可观”。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文思诡异,章法 变化。我们接着看《逍遥游》:
“绝学无忧。”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 爽,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

《大学语文》第二讲(先秦文学)

《大学语文》第二讲(先秦文学)
详细描述
法家文学代表作品包括《韩非子》、《商君书》等,强调法治的重要性,主张以 严格的法律制度来规范社会行为和政治权力,反对人治和权谋,提倡制度化管理 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墨家文学
总结词
墨家文学以“兼爱”为核心,强调社会公正和平等,主张以 实际行动来改善社会状况和救助弱者。
详细描述
墨家文学代表作品包括《墨子》等,强调兼爱、非攻、尚同 等思想,主张消除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提倡以实际行动来 改善社会状况和救助弱者,并强调勤劳、节俭等品德。
01
先秦文学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对于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推
动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文化交流
02
先秦文学中的跨文化交流思想,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
互理解与交流。
激发艺术创造力
03
先秦文学的艺术魅力可以激发现代艺术家的创造力,推动艺术
创新与发展。
谢谢
THANKS
道家文学
总结词
道家文学以“道”为核心,强调自然无为、返璞归真,主张超越世俗纷扰,追 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详细描述
道家文学代表作品包括《老子》、《庄子》等,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人 生哲学,主张摆脱世俗的束缚和功利追求,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以达到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法家文学
总结词
法家文学以“法”为核心,强调法治、制度化管理,主张以严格的法律制度来维 护社会秩序和统治权威。
特点
先秦文学具有独特的思想性和艺 术性,强调文以载道,注重修辞 和文采,同时表现出鲜明的个性 化和创新精神。
先秦文学的重要性
思想启蒙
先秦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对后 世的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为中华民族的思想启蒙 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先秦文论(上)

先秦文论(上)

g、荀子主张对一切有不正确的思想倾向的音 乐要加以修正,所谓
“修其形,正其乐。” 回到雅颂之声的轨道上来。他这样描述雅颂之声的 音乐境界: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 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 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h、荀子还明确说过音乐言志的话,他说: “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
2、社会思想文化概况
(1)夏以前的情况很不清楚,因为甲骨文的 发现,殷商的情况清楚一点。武王克商,西周开始。 社会政治制度不断建立完善。厉王、幽王以后,国 势衰败,西周灭亡,诸侯兴起。春秋以来,社会动 荡,战乱频仍。最终秦灭六国,实现短暂统一。
(2)商以后是一个中国文化得到迅速的发展 的时期。从甲骨文可见,殷商时期,汉字已基本定 型。商末周初,许多经典得以创制。春秋战国时期, 思想活跃,百家争鸣,出现了许多思想流派。
再说“刺”。《诗经》篇章流露出作诗是为 了讽刺的比较多。《大雅•桑柔》说:
“……民之未戾,职盗为寇。凉曰不可,复 背善詈。虽曰匪予,既作尔歌。”
《小雅•节南山》说:
“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式讹尔心,以畜万 邦。”
《小雅•巷伯》说:
“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彼豺虎。 豺虎不食,投彼有北。有北不受,投彼有昊…… 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2)伯有赋《鹑之贲贲》(鄘风,“鹊之 彊彊,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赵 孟曰:“床笫之言不逾阈,况在野乎?非使人得 闻也。”
“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单单。周邦咸喜: 戎有良翰。丕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申伯 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吉甫作诵, 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大雅•烝民》说:

第一章-先秦文论2

第一章-先秦文论2

❖第一章先秦文论第一节儒家的文学思想❖1、孔子文学思想;❖2、孟子文学思想;❖3、荀子文学思想;❖4、先秦儒家文学思想及其影响。

❖先秦文论的总特点和重要意义❖所谓“先秦”,指的是中国秦王朝(前221~前206)以前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是:由于当时先民们的“文学”观念并不是很清楚,还和历史、哲学、政治等学术文化含混在一起,笼统地称为“文”,因此论述文学、批评文学的著作也较为模糊和宽泛。

即使是专门论述“诗”的资料,也和后世特别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诗论不尽相同,那时的人们对于“诗”,更多地还是从大文化特别是政治伦理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的。

因此可以说,所谓先秦文论,往往都是广义的文论。

❖先秦的文学观念❖文史哲不分❖诗乐舞合一❖没有明确科学的文学观念❖先秦“诗言志”的提出❖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说:❖帝(舜)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其主要文艺思想有三个方面:1、诗歌(文艺)的教育作用。

❖舜要求夔用音乐来教化自己的子弟,使他们的品行和德操达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舜所指之乐,是正统之声,是王室之声,其内容必须符合礼教规范。

❖2、“诗言志”顾名思义,“诗言志”就是说诗歌是用来抒发作者的情志的。

这概括了诗歌基本特点,对我国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诗言志”说,是中国古典诗学与文学批评的奠基之石,朱自清称之为“开山的纲领”;❖3、诗乐舞三位一体《尧典》并提到了原始艺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

❖诗言志❖“诗言志”是先秦时代对文艺本质的一个基本认识。

❖诗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先秦人对“志”的理解比较狭隘,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赋诗言志。

❖先秦“诗言志”的内容是有发展变化的,战国中期后“志”的含义逐渐扩大,“志”作为人的思想、意愿、感情的一般意义开始受到重视。

【中国古代文论】第二章 先 秦 文 论

【中国古代文论】第二章  先 秦 文 论

一、先秦文论概述
• 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论的 发育萌芽期,许多文论观都在这 一时期产生。特别是儒、道两家 对立又互补的文论思想也是这时 形成的。
1、先秦思想文化对文论 的影响
先秦文化思想主要集中于周王朝的礼乐 文化与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思想中。
① 礼乐文化与文论
周王朝崩溃后,礼崩乐坏,新的士人围 绕礼乐制度展开了讨论,其中先秦对礼乐功 能的认识属文艺美学理论范畴。 乐,在歌乐舞三位一体时代不单指音乐, 泛指歌乐舞艺术。
二、孔子及儒家文论
1、孔子的文艺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 丘,字仲尼,鲁国人,是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创始人,也是 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奠基者。孔子的学 说是“仁学”,以“仁”为内容,以 “礼”为形式,以“中庸”为人格准则, 以“诗三百”和“乐艺”为教育人的材 料,目的是达到天下安定和谐。在这一 指导思想下,孔子的文艺观有以下4个要
① 把文艺视为启发仁爱的教科书。
孔子的学说是“仁学”,仁爱是其追求,仁爱 的基础是血缘亲情,由血缘之仁爱推及社会,就有 “泛爱众而亲仁”,因而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社会就会安定和谐, 才不会犯上作乱。 怎样激发仁爱之心呢?文艺就是很好的手段,可 以陶冶情感。孔子曰:“知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 者不如乐知者”,要快乐地去实践仁爱活动。又说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三者以礼为中心 ,诗乐均为礼服务,非礼之诗之乐均不可以有。孔 子认为“八佾”之乐舞在鲁国祭祀中运用,是犯上 作乱,是不能忍受的。
第二章 先 秦 文 论
• 先秦时期是指从远古至秦代统一六国。 先秦文论主要指周代至战国时期的文学 理论与批评。此期间有《诗经》、屈原 《楚辞》、历史散文《战国策》和诸子 散文等,文学创作成就显著。此时的文 学观也是广义的文学观,尚未将文学与 文化、学术、艺术严格区分开来,相应 的文论则在文化与文学典籍中,没有专 门文论著作与论文。

1-先秦文论资料

1-先秦文论资料

◆先秦必读文学批评资料(含选注)先秦文论资料基本篇目:1、尚书;2、诗经;3、孔子;4、孟子;5、荀子;6、老子;7、庄子;8、周易;●老子(选录)一章道可道(言说),非常(永恒不变)道;名可名(称谓),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本始);有,名万物之母(根源)。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奥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 ào,边际)。

此两者(指“无”和“有”),同出(同出于“道”)而异名,同谓之玄(深妙)。

玄之(而)又玄,众妙(变化)之门。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有)恶(丑)已(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比较),高下相盈(包含),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永远如此)也。

是以圣人(有道之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占有),为而弗恃(夸耀),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泯灭)。

十章载(发语词)营魄(魂魄,精神)抱一(专一),能无离(屏除杂念)乎?专气(集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心灵深处明澈如镜),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感官)开阖(动静),能为雌(守静)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十一章三十辐,共(向)一毂(车轮中心圆空),当(在)其无(毂的中空之处),有车之用。

埏埴(shān zhí,用水和土)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二章五色(各种色彩)令人目盲(眼花缭乱);五音(纷杂的音调)令人耳聋(听觉不灵);五味令人口爽(味觉变差);驰骋(纵马追逐)畋(打猎)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干坏事)。

是以圣人为腹(求安饱)不为目(追逐声色之娱),故去彼(物欲的诱惑)取此(安饱的生活)。

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夷是无色,希是无声,微是无形,都形容感官不能把握“道”)。

此三者不可致诘(彻底区分),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光明),其下不昧(阴暗),绳绳(绵延不绝)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不可见、不可知的“道”)。

古代文论先秦古代文学史教学课件

古代文论先秦古代文学史教学课件
——?尚书·尧典?
孔子曰:“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礼记•经解?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 觉,那么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周与?周与蝴蝶 那么必有分也,此之为物化。
——?庄子•齐物论?
古代文论
一、 儒家文论
〔一〕儒家文化的主要内容
古代文论
二、 道家文论
〔二〕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是“道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 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 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司马迁概括为“无 为自化,清静自正。〞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真正的美不在声色、形态等外在的东西,而只能是自然本身。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就是说,最完美的音乐是从没有声 音处听到的,最美好的形象是从没有形象处显现的。
具体的声音、形象,只是声音美、形象美的一局部,不可能是大 音、大象,反而破坏了自然的完美。而希声、无形,那么可以抛 开具体形式的制约,不受有声、有形的局限,以自由想象获得最 美的声音和形象。这就是符合“道〞、符合自然的美。
老子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否认人的智慧和创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古代文论
二、 道家文论
〔二〕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妙——微妙——要妙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 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一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第十五章〕

先秦文论研究

先秦文论研究

先秦文论译文《论语》选录译文孔子说:“《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可以说:‘思想内容没有邪曲的东西。

’”提示:理解其“思无邪”说。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抒发快乐的感情,但不过分,抒发哀怨的感情,但不悲伤。

”提示:理解《关雎》为什么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谈到《韶》乐时说,“美到极点了,好到极点了”;谈到《武》乐时说,“美到极点了,但还不够好。

”提示:理解其“尽善”、“尽美”说。

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

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提示:与“辞达”一条联系起来,理解其“文质”说和“辞达”说。

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切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提示:谈到了诗歌的政治、外交作用。

孔子说:“(说话、写文章)言语能够表达意思九行了。

”提示:与“文质”一条联系起来,准确理解其“辞达”说。

孔子说:“年青人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可以触发人们的感情志意,可以考察社会政治和人心的得失,可以团结人,可以抒发怨愤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国君;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提示:准确理解其“兴观群怨”说,及其“诗可以怨”传统的影响。

《孟子》选录译文公孙丑问道:“请问,先生擅长哪一方面?”孟子说:“我善于知悉别人的言辞,也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又问道:“请问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说:“难以说清楚的呀。

它作为一种气,最广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去伤害它,它就会充满天地四方之间。

这种气,必须与义与道相配合;没有义与道,它就会软弱无力了。

这种气是正义的日积月累所产生的,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的。

行为有一点亏心之处,气就软弱无力了。

……”公孙丑又问:“什么叫做善于知悉别人的言辞呢?”孟子回答:“偏颇片面的话,我知道它的偏颇片面之处,言过其实的话,我知道它缺失之处,邪曲的话我知道它离开正义之处,躲躲闪闪的话,我知道它理屈词穷之处。

先秦叙事散文精讲

先秦叙事散文精讲

• 2、《左传》的另一突出成就是:善于写人 • 3、《左传》的又一突出成就是:工于记言。 • 《左传》的叙述语言词约事丰、意蕴厚实。 《左氏春秋》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 和大夫辞令 • 刘知几《史通· 申左》:“寻《左氏》载诸大
夫词令、行人应答,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 述远古则委曲如存,征近代则循环可覆。”
三、《国语》的文学价值
虽然总的说来,《国语》文学成就不如《左传》, 也有自己的特色。 1、《国语》虽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但已有将某个人的 言行集中在一起,向人物小传过渡的趋势,为后世的传 记文学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2、《国语》的语言平实自然,明白流畅,既与《尚书》的 诘屈聱牙大不相同,也有别于《春秋》的凝练含蓄。 3、长于对话。如:
作品选讲:《苏秦始将连横》
• 1、背景材料介绍 • 2、全文串讲 • 本文记述了纵横家苏秦一生中进行游说活动的主 要事迹。 • 3、艺术特点 • (1)语言凌厉,气势咄咄逼人(敷张扬厉)。 • (2)成功刻画了一位纵横家的典型代表—苏秦
• 博闻广记,韬略过人,机智灵敏;躬身自省和高度的自信; 坚韧不拔的进取意志和刻苦奋斗的精神 • (言行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四、《左传》的文学成就
• 1、《左传》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 • 清· 冯李骅《读〈左〉卮言》中盛赞《左传》“叙 事全由自己剪裁”,并详加论析:“其中有正叙, 有原叙,有顺叙,有倒叙,有实叙,有虚叙,有 明叙,有暗叙,……”(一连列举了二十九种叙事 之法) • 刘熙载:“《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 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 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艺概· 文概》)
• 姜与子犯谋,醉而载之以行。醒,以戈逐子犯,曰:“若无所济, 吾食舅氏之肉,其知餍乎!”舅犯走,且对曰:“若无所济,余未 知死所,谁能与豺狼争食?若克有成,公子无亦晋之柔嘉,是以甘 食。偃之肉腥臊,将焉用之?”遂行。

先秦文学27讲(五)

先秦文学27讲(五)
文中用铺陈、拟人、双关等手法,巧妙地描写了针的特点。一问一答,全为隐语,韵散文相间,意趣盎然。《赋》篇的这些特点被后来的汉赋所继承,成为赋体文学的其本形式。它对赋这种文学体裁的形成,具有开创意义。
同步思考题
1、荀卿散文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赋篇在文学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
小结
荀卿是战国手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散文具备了成熟的论说文的特点,同时又有儒者之文渊雅淳厚的特点,他的《成相》和《赋》篇是两组文学作品,特别是后者,对赋的形成有开创意义。
出于重耕战、明法令、扬君权的目的,韩非坚决反对仁义礼乐和各种纵横游说,主张对儒家、游侠、纵横家等予以严厉打击。站在极端功利主义的立场上,他把言辞辩说和文采雕饰都看成华而不实、虚而无用的东西,甚至鼓吹“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五蠹》)。
韩非的历史观和法制思想在当时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其整个思想体系在本质上是极端的封建专制理论。它不像儒、墨、道家的学说那样富于理想色彩,更不包含任何对百姓的同情。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这种极端主张难以持久地实行,它的倡导者也往往难免悲剧性的结局但由于这种主张反映了当时各国的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并且容易在短期内奏效,因而被秦代统治者所实行。
关于成相“的意义,有不同的解释。《礼记·曲礼》有“邻有丧,舂不相”的句子,郑玄注说:“相,谓送杵声。”也就是舂米时的歌曲,“请成相”,就是“请奏此曲”的意思。这是作者学习民歌的形式用以抒发忿懑的作品。清代卢文(弓召)称此文为“后世弹词之祖”。
《赋》篇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共有十篇作品,现在仅存《礼》、《知》、《云》、《蚕》、《箴》五篇,后面还附《佹诗》两篇、《小歌》一篇。这几篇赋用隐语的方式,假托君臣问答,铺陈描写了不同的事物,文句以四言为主,间节杂散体,例如《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先秦文论重点作品选讲本讲提示:这一讲讲先秦文论作品,主要讲学习重点内容的《论语》语录;也简要讲解《孟子》和《庄子》中的几个问题。

一、《论语》选录二、《孟子》选录中的重要问题三、《庄子》选录中的重要问题一、《论语》选录1. 作品注解和译文(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注解】子:本是先秦时对有学问有道德者的通称。

《论语》里“子”或“夫子”均指孔子。

《诗》三百:指《诗经》,因《诗经》有 305 篇作品,故古人举其成数称《诗》三百。

思无邪:本是《诗经·鲁颂·駉》( ji ǒ ng )诗中的句子(“思无邪,斯马斯徂”),这里借用,意思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其思想内容一无邪辟而归于雅正;二是指其有兴、观、群、怨的教育作用,能使读《诗》者受到良好的教育。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无邪'(思想内容毫无邪辟之处)。

”孔子在这则语录里提出了“思无邪”说,一是要求创作者创作时要“思无邪”,创作出思想内容雅正无邪的作品,而也是对欣赏者提出欣赏文艺作品时也要“思无邪”,对文艺作品要能要能接受其兴、观、群、怨的正确教育。

孔子提出了“思无邪”说,从而确立了他的文学批评的标准。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y ì)》)【注解】仁:指人的仁爱之心。

如礼何、如乐何:孔子认为,仁爱之心要用礼乐来表达,如果人没有了仁爱之心,礼乐就无所用,故孔子说“如礼何”、“如乐何”。

犹今言拿礼乐怎么办呢。

【译文】孔子说:“人而没有仁爱之心,礼又有何用呢?人而没有仁爱之心,乐又有何用呢?”孔子的这则语录说明他重视音乐(实则也包括文学艺术)的教育感染作用,认为它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仁爱心。

(3)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八佾》)【注解】子夏:孔子弟子卜商,字子夏。

巧笑倩兮:巧笑,指笑的很好看。

倩,人之两颊为倩,这里形容女子笑貌美好的样子。

美目盼兮:盼,原义指眼睛黑白分明,这里指女子眼珠转动顾盼时的美好的样子。

素以为绚兮:素,白色,这里指女子以素粉修饰。

绚,绚烂美丽。

素以为绚,意谓女子以素粉描画修饰,更增其美。

何谓也:犹今言说的是什么呢。

绘事后素:绘事,指绘画之事。

绘事后素,指古人绘画先用五彩布置,后用素粉钩描。

(关于彩与素之先后有两种解释,均可通,这里暂取先彩后素说)礼后乎:意谓礼是最后对人进行施教。

子夏和孔子认为,人有忠信的本质,方可以加以礼的教育,犹如女子有本色之美再加之以素粉的修饰,益增其美。

子夏受到了孔子举绘事比喻的启发,认识到了“礼后乎”的道理。

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之意。

子夏从论诗而明白了“礼后乎”的道理,孔子认为自己受到了子夏的启发,所以称赞他。

并且认为子夏能举一反三,所以可以和他论诗了。

【译文】子夏问道:“‘美妙的笑靥真美好呀,顾盼多姿真多情呀!素粉描面更娇俏啊!'说的是什么呢?”孔子回答说:“就像绘画一样,不是最后用素粉勾画吗?”子夏又问:“(您的说法使我想到)礼仪制度不是在后来产生的吗?”孔子说:“给我启发的是卜商啊!如此,是可以和他讨论诗了。

”孔子在这则语录里赞扬了子夏,其实我们阅读欣赏任何一种文艺作品都应该运用想象和联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八佾》)《关雎》:《诗经·周南》中的一篇,是一个男子追求一位姑娘的情诗,写他追求时的欢乐和求而不得的哀伤。

乐而不淫:淫,过分,过量。

哀而不伤:伤,损伤。

孔子认为,哀乐是人性之本,惟哀乐应有制,当戒其“淫”和“伤”;而孔子又认为《关雎》诗中所表达的哀乐做到了这一点,故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首诗,抒发快乐的感情,但没有过分,抒发哀怨的感情,但不致损伤。

”孔子在这则语录里提出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说法,这是要求音乐的中和之美,是儒家传统雅乐的美学特征。

(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八佾》)【注解】《韶》:传说是舜时乐舞名。

尽美:主要指其音调、节拍之形式之完美。

尽善:主要指其所涵蕴的思想意义之雅正。

《武》:周武王时乐舞名。

孔子认为舜以禅让得国,而周武王以征伐得国,故谓《韶》,尽美尽善,而《武》尽美而未尽善。

【译文】孔子谈到《韶》乐时说,“美到极点了,好到极点了”;谈到《武》乐时说,“美到极点了,但还不够好。

”孔子在这则语录里提出了“尽善尽美”说,要求文艺作品能够尽美尽善,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注解】质胜文则野:质,朴,质朴。

文,文采,文饰。

野,鄙野。

史:本指宗庙之祝史,或在官府之掌文书者,这些人往往显得虚伪正经,故史意指虚浮,虚伪。

彬彬:这里指文和质均匀配合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

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孔子在这则语录里提出了“文质彬彬”的说法,这为后人普遍接受,文采和质朴恰当配合是后来文论家们对诗文写作的要求。

(7)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注解】兴于诗:兴, 是起的意思, 与我们讲“赋比兴”的兴字义相同。

这里孔子是讲人的心志道德的修养常常是起意于诗的感发,实际上是说,人常在读《诗经》作品的时候,受到感发,而起意于心志道德的修养,故曰“兴于诗”。

诗, 指《诗经》,古代学者常用“诗”表示《诗经》。

立于礼:礼是教人恭谦辞让的,人之能立身社会而有坚定的处世原则,不为世事的利害所动摇,靠的是礼,故曰“立于礼”。

成于乐:音乐歌舞既可以劳人筋骨,教人俯仰进退之节,又可以使人受其教育,修身养性,达到人性的完善成熟,故曰“成于乐”。

【译文】孔子说:“诗可以感发人的意志,礼可以使人能够立足于社会人生,音乐可以成就人的道德品质的修养。

”这则语录是讲诗、礼、乐的教化作用,我们可以理解为文艺作品要能有感染人、教育人的力量。

(8)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注解】授之以政:授他以政事,即谓让他治理政事,从政。

古人认为《诗经》是反映政治治乱得失的,从中可以明白政治得失之由和治理之法,所以孔子认为真正学好《诗》就可以“授之以政”,而且可以治理好国家。

不达:不能通达,这里指不能明达从政的方法。

使于四方:指出使四方之国,从事外交活动。

专对:指外交场合的随机应对活动。

奚以为:犹言有什么用。

【译文】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恰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孔子在这则语录里主要是讲《诗经》可以应用于从政和外交活动,有其实用功能。

文以致用也是我国古代作家的较为普遍的看法。

(9)子曰:“辞达而已矣。

”(《卫灵公》)【注解】辞:文辞。

达:表达,这里意谓能确切地表达。

辞达而已以矣,有人认为孔子的意思是反对文辞之美,实则并非如此。

孔子还说过“文质彬彬”的话。

孔子的意思是既反对文辞的过分修饰华美,但也反对“质胜文”,他要求文质相均匀配合,文辞要确切恰当地表达意思。

真正做到文辞确切地表达意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译文】孔子说:“文辞能够确切地表达意思就可以了。

”孔子在这则语录里提出“辞达”说,后来的文论家对之有很多阐释,大抵都主张文质相符的“辞达”说。

(10)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注解】陈亢:有人认为陈亢是孔子弟子,字子禽。

伯鱼:孔子之子,名鲤字伯鱼。

子亦有异闻乎:子,你,陈亢称伯鱼。

异闻,不同的听闻。

陈亢认为伯鱼是孔子之子,一定听到孔子的特别教诲,故问伯鱼有没有听到孔子不同于其他弟子的教诲。

尝独立:指孔子曾独立于庭院里。

趋而过庭:趋,疾行,快步走过。

趋而过庭,指孔鲤快步从中庭穿过。

无以言:这里指说话没有根据。

诗有比兴,可以教人酬酢应对之方法,故言“不学诗,无以言”。

【译文】陈亢问(孔子之子)伯鱼说:“您(侍奉在老师身边)听到什么不同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有一次,父亲一个人站在庭院里,我恭敬地快步走过中庭。

(父亲)问道:‘学过诗吗?'我回答说:‘没有。

'(父亲说)‘不学诗,就不懂如何讲话。

'我退下来就学习诗。

”(《季氏》)此则论诗的社会作用和教育作用。

孔子在这则语录里提出“不学诗,无以言”,一是认为,诗歌的内容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和道德品质,可以使人学会正直的交往和立足社会的能力;二是说,诗歌可以提高人的讲话的水平。

先秦的“赋诗言志”就是在外交场合讲话水平的体现。

(11)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注解】小子:孔子呼及门弟子,表示有话要告诉。

何莫:犹今言为什么不。

莫,无。

《诗》可以兴:兴,兴起,有激发、感动的意思。

《诗》用比兴,触目眼前之事,引譬连类,可以激发人的意志,感动人的情思,故曰“可以兴”。

可以观:观,观察,这里指从《诗》里可以看到社会政治得失和社会道德风貌,即朱熹所谓“考见得失”(《四书章句集注》),郑玄所谓“观风俗之盛衰”(何晏《论语集解》引),有此作用,故曰“可以观”。

可以群:群,合群,意谓学《诗》可以学习到与人团结的方法,即孔安国所谓“群居相切磋”(《论语集解》引),故曰“可以群”。

可以怨:怨,怨刺,《诗经》里有许多讽刺统治者的怨刺诗,可以学习怨刺的方法,即孔安国所谓“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故曰“可以怨”。

迩之事父:迩,近。

事父,指侍奉、伏侍父母。

事君:指服务君主、国家。

这两句话意思是说,学习《诗经》,从近的方面说,可以侍奉父母,明晓尽孝的责任,从远的方面说,可以服务于君主、国家,明晓尽忠的责任。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因为《诗经》作品中描写了许多鸟兽草木,借之以比兴,故曰“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孔子说:“年青人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可以触发人们的感情志意,可以考察社会政治和人心的得失,可以团结人,可以抒发怨愤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国君;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孔子在这则语录里提出了“兴观群怨”说,诗可以兴、观、群、怨,就是肯定文学的观察社会、干预生活、修养身心、治国齐家的作用。

2. 重要问题提要孔子(前 551 -前 479 ),名丘,字仲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