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合集下载

(发展战略)中医护理发展史参考资料最全版

(发展战略)中医护理发展史参考资料最全版

(发展战略)中医护理发展史参考资料第壹章绪论壹、中医护理学基础的定义及地位医起源于护,而护理又起源于生活实践。

中国医药学,历史悠久,作为其中重要内容之壹的中医护理学,历史更为久远。

能够说,在医疗技术和知识萌芽产生之前,他们对疾病的简易护理措施早就出现了。

可是由于时代、社会、人民生活习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中国医药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壹直保持着医、药、护不分状态。

然而中医护理方法、经验和理论,却大量散载于浩瀚的历代中医文献之中,出现了具有护理涵义的多种名称。

例如“将护”、“侍候”、“侍疾”等。

因此,在当时虽没有形成系统的护理学科或护理专业,却不能否定护理的存在及其重要作用。

中国的护理学专业开始是由西方传入,壹直以来形成了欧美式的中国护理专业,这种护理模式远远不能满足有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中国人民的健康护理需要。

于是人们便对散于各种医学著作的护理实践、经验、进行不断的整理、研究,现已逐渐升华为理论,形成壹门独立的学科——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基础是中医护理学的主干课程之壹,是壹门临床专业基础课,是中医护理学中临床诸学科的基础。

中医护理学基础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美容、各项医疗护理活动等对患者及老、弱、幼、残加以照料,且施以独特的中医护理技术,以保护、维持、恢复人类的健康的壹门应用学科。

它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医疗护理经验,同时又汲取了现代护理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新技术,新进展,且充分完善自己,更全面、系统、科学地服务于人类,在中医护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中医护理学基础的基本任务中医护理学基础既是壹门古老又是壹门年轻的学科,它是对中医护理各临床专科及系统的患者、健康人群进行具有共性的生活护理及服务。

它既是中医护理中最基本的技术操作,又是患者及健康人群最需要的护理活动。

中医护理学基础全书包括三大部分,共十八章。

第壹部分是中医护理总则,包括绪论、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中医护理原则和特点、中医壹般护理、中医康复护理、中医养生保健概要、中医美容护理、中医用药护理原则等;第二部分是施行中医护理技术必须掌握的经络腧穴;第三部分是最具有中医护理特色的中医护理技术部分,共38项护理技术,是本教材的中心内容,除传统的自然疗法外,仍收集了近10年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关于《内经》
1、《黄帝内经》
饮食护理 生活起居 心理护理 疾病护理 中医护理技术
2、《神农本草经》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三)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
3、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三)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
4、华佗
▲ (四)中医护理学的发展阶段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
1、孙思邈
• • • • • • • • •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一、中医护理学
一、中医护理学
★二、中医护理学发展过程
(一)医药起源阶段(原始社会时期)
(二)中医护理的起源阶段(夏 -春秋时期)
• 1、个人卫生保健 • 2、改善环境卫生 • 3、饮食方面 • 4、重视情志 • 5、认识疾病方面等

(三)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 (战国-东汉时期)
(五)中医护理学的充实阶段(宋 金元时期)
(六)中医护理学成熟阶段 (明清时期)
1、李时珍 《本草纲目》 2、温病护理
(1)吴有性:《温疫论》 (2)吴鞠通:
口腔护理 (3)叶天士:《温热论》
(七)当代中医护理学的蓬勃发展阶段 ——(建国到至今)
(1)医德高尚 (2)重视妇、儿科的护理 (3)重视食疗 (4)饮食护理 (5)生活起居 (6)用药护理 (7)精神调养 (8)老年人养生 (9)护理技术 首创细葱导尿法
▲ (四)中医护理学的发展阶段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
2、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3、王焘与《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 (三)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
(战国-东汉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黄帝内经》
关于《内经》
饮食护理 生活起居 心理护理 疾病护理
中医护理技术
2、《神农本草经》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三)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
3、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三)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
4、华佗
▲ (四)中医护理学的发展阶段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
1、孙思邈
• (1)医德高尚 • (2)重视妇、儿科的护理 • (3)重视食疗 • (4)饮食护理 • (5)生活起居 • (6)用药护理 • (7)精神调养 • (8)老年人养生 • (9)护理技术 首创细葱导尿法
▲ (四)中医护理学的发展阶段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
2、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3、王焘与《外治秘要》 4、专科护理发展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一、中医护理学
一、中医护理学
★二、中医护理学发展过程
(一)医药起源阶段(原始社会时期)
(二)中医护理的起源阶段(夏 -春秋时期)
• 1、个人卫生保健 • 2、改善环境卫生 • 3、饮食方面 • 4、重视情志 • 5、认识疾病方面等
(五)中医护理学的充实阶段(宋 金元时期)
(六)中医护理学成熟阶段 (明清时期)
1、李时珍 《本草纲目》
2、温病护理 (1)吴有性:《温疫论》 (2)吴鞠通: 口腔护理 (3)叶天士:《温热论》
(七)当代中医护理学的蓬勃发展阶段 ——(建国到至今)

感 谢 阅
读感 谢 阅

第一章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史

第一章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史

第一章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古代中医护理学中医护理同中医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疾病,就有了医和护,医护是同源的,所以护理实践与人类社会发展紧紧相连,护理学是在人类祖先自我防护本能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抗病害斗争和劳动实践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中医学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其中“七分养”的实践就是护理,中医护理学的实质就是研究这“七分养”的科学内涵。

随着祖国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医护理学也在不断的总结、研究与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

中医护理学的形成大至经历了以下九个时期:一、原始社会时期(远古)人类为了生存,在与大自然的拼挣中,必然会遭到外界的伤害。

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学会了用草茎、泥土、树叶对伤口进行涂裹包扎,这是最早的外科包扎止血法;对四肢的跌仆损伤部位进行抚摸揉按,起到消肿散瘀止痛作用,形成了最原始的按摩术。

为了避免暴雨雷击及野兽的袭击,他们过着“六巢而居”的生活;为了防寒避邪用兽皮或树皮作衣;他们定居下来后,通过对动、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认识了更多的动、植物,懂得了哪些动、植物食后可充饥或治病,哪些会致病或中毒等。

例如《史记·补三皇本记》说:“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这样便出现了药物的内服,外敷及动物的内脏、骨骼、甲壳的运用。

中医护理技术方面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和《五十二病方》分别记载了热熨和针刺,这些都是最早的中医护理技术之一。

二、夏至春秋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5年)夏至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随着经济思想及科学文化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医药卫生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医学逐渐摆脱了宗教的羁绊,开始走独立发展的道路。

例如医学分科,专职医生的出现,最早的医学制度建立等。

又如早期病因学说及疾病诊疗的产生,为医学理论的形成作了准备。

这一时期有关医学知识的记载已包含有护理的内容。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01
健康教育
通过开展中医健康教育活动, 提高公众对中医护理学的认识 和了解。
02
预防保健
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开展预 防保健工作,提高公众健康水 平。
03
康复护理
针对慢性病和伤残患者,采用 中医护理技术进行康复训练和 指导。
04
社区护理
将中医护理学融入社区卫生服 务,为居民提供便捷、有效的 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和传播
科研合作
国际学术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中医护理学术交 流活动,推动中医护理学的国 际发展。
跨国医疗服务
向海外提供中医护理服务,满 足国际市场对中医护理的需求 。
培训与教育
开展国际中医护理培训和教育 项目,培养国际化的中医护理 人才。
与国际研究机构合作开展中医 护理科学研究,共同探索中医 护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中医护理学在临床的应用
针灸护理
通过针灸刺激穴位,调 节人体气血,缓解疼痛
和不适感。
推拿护理
运用手法推拿,舒缓肌 肉紧张和疲劳,促进血
液循环。
中药护理
饮食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采用中 药内服或外敷,以调理
身体和治疗疾病。
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 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
调节身体机能。
中医护理学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目录
• 中医护理学起源 •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历程 • 中医护理学的特色与优势 • 中医护理学在现代的应用 • 中医护理学的未来展望
01
中医护理学起源
古代中医护理
古代中医护理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人 们已经开始注重疾病的预防和养生,提倡“ 治未病”的理念。
古代中医护理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 ”为核心思想,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 注重个体差异和疾病的特殊性。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简史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简史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简史一、古代中医护理学得形成与发展1、早在远古时代期,原始人类为了生存,以植物和野兽为食,用兽皮或树叶遮体,是过着“巢穴而居”的生活。

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偶然受伤便设法涂裹包,身体疼痛不适便揉捏按压,天气变化则趋避寒温,并通过对动物、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逐渐熟悉和认识了动、植物的营养、毒性和药用价值。

原始人类这些本能的保护白身、减轻痛苦的自疗和互动活动,即是医护的开始。

当人们发现一些本能的方法具有预防疾病和康复的作用,从而有目的地去实施时,即形成了护理学的萌芽。

2、战国至东汉时期,随着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为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的逐步形成奠定了基础。

初步建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皇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也为中医护理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杰出医家华他是我国后汉时期外科和医疗体育的奠基人,他不仅创造性地使用酒服麻沸散作为外科手术的麻醉剂,还吸取前人“引导”的精华,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姿态,创造了五禽戏,使头、身、腰等各个关节都得到运动,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

动摇则谷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壁犹户枢不朽是也”,把体育和医疗护理结合起来。

这是最早的康复护理的方法,也对体育保健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晋隋唐时期是中医护理理论和专科护理全面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医学理论和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众多名医著作,促进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5、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救卒方》集中医急救、传染病、内、外、妇、五官、精神、骨伤各科之书中对各科护理均有详细的阐述。

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和《备急千金要方》是两本以记载处方和其他各种治病手段为主的方书。

5、《备急千金要方》一书载方5300首,较系统地总结和反应了自《皇帝内经》以后至唐代初期的医学成就,并详细论述了临床各科的临证护理、投药、食疗及养生、婴幼儿保健、护理等内容,对妇女怀孕、养胎、分娩乃至产褥期的护理作了详细的叙述,同时还记载了许多小儿喂养和护理方法7、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学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医学发展迅速,流派纷呈8、元代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编撰的《饮膳正要》是这一时期饮食营养学得代表作9、明清时期是中国医药学深化发展时期。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2022年学习资料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2022年学习资料

、四中医护理学的发展阶段-·一(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2、巢元方《诸病源候论》-·3、王焘与《外治 要》-●4、专科护理发展
五中医护理学的充实阶段(宋金元时期)-中医饮食营养学-金元四大家-•元代-刘元素寒凉派-·忽思惠-·张从正 邪派-·李东垣补土派-·朱丹溪养阴派
六中医护理学成熟阶段(明清时期-1、李时珍-《本草纲目》-2、温病护理-。1-吴有性:《温疫论》-。2吴鞠 :口腔护理-·3叶天士:《温热论》
医疗体育奠-基人-4、华佗-三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
、(四中医护理学的发展阶段-一一(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1、孙思邈-其人-其书-对护理的贡献
1医德高尚-2重视妇、儿科的护理-3重视食疗-(4饮食护理-5生活起居-孙思邈-6用药护理-7精神调养-● 8老年人养生-,9护理技术首创细葱导尿法
七当代中医护理学的蓬勃发展阶段-(建国到至今-队伍-科研-临床-教育
复习思考及作业:-·1、复习各历史阶段著名医家的著作、护理-观点及有关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2、为何后世 “杏林”二字代表医界?-杏林春满,誉满杏林”何义?-问题
中医护理学基础-第一章绪论-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1、能复述中医护理学的概念。-·2、能明确各历史阶段著名医家的著作、护理观点及有关中医护-识记-理理论与 术。-·1、能慨述中医护理发展的沿革。-·2、能明确中医护理人员的道德要求。-理解-•3、能明确中医护理学 务范畴。-防-保健,康复医疗活动,对病人及老,幼,弱-残,中青年健康的等人群,加以照 和指导-并施以独特的护理技术。以保护和维护、促进-人们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中医护理学
(三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战国-东汉时期-1、-《黄帝内经》-关于《内经》-饮食护理-生活起居-心理护 -疾病护理-中医护理技术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国际化发展
人才培养
中医护理学专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 不断完善,为中医护理事业培养了大 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中医护理学逐渐走向国际化,与国际 护理界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为世 界各地提供中医护理服务和技术支持。
现代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特点
强调整体观念
现代中医护理学注重整体观念,从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 进行全面评估和护理,以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突出辨证施护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和手段,体 现了中医护理个性化的特点。
融合现代科技
中医护理学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如信 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提升中医护理的科技含量和临床应用价值。
现代中医护理学的代表人物与著作
代表人物
现代中医护理学的代表人物包括李时中 、张仲景等,他们为中医护理学的发展 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文献记载与传承
中医护理学的早期发展也体现在相关文献的记载和传承上。古代医家通过著书 立说等方式,将护理实践经验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整理,为后世中医护理学的 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早期护理实践与理论
整体护理观念
中医护理学强调整体护理观念,认为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因此护理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采取综合措施进行调理。
融合中西
中医护理学在近代发展中,积极吸收和融合 了西方医学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形成了独特 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实践创新
近代中医护理学注重实践和创新,不断探索 和总结临床经验,为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和实 践提供了有力支持。
学术交流
近代中医护理学在发展中,积极开展学术交 流和合作,促进了学科的国际化和专业化发 展。
VS

中医护理学 绪论PPT课件

中医护理学 绪论PPT课件
张景岳《景岳全书 妇人规》 从产妇的起居、衣着、 室温、饮食以及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护理方法。
2020/10/13
5
吴又可《温疫论》论述了对传染病人的护理 要求。
陈实功 《外科正宗 痈疽》详细论述了疮疡的 护理原则与方法。
钱襄 《侍疾要语》介绍了生活起居护理、饮 食护理以及老年病人的护理方法
叶天士 《临证指南医案》对老年病的护理作 了具体论述。
晋代 葛洪《肘后备急方》首创了口对口吹起法抢救 猝死病人的复苏法。
2020/10/13
3
隋朝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外科肠吻合术后的饮食 护理与术后护理 ,妇女妊娠期间的饮食起居护理 与精神调护。
唐代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详细论述了中医护理 原则以及各科疾病的护理内容。
(三)宋金元时期 学术争鸣,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丰富了中医护理学
辩证施护,是将望、闻、问、切似真所收集的有关 病史、症状和体征等资料,加以分析、综合,辨 别疾病的证型,从而进行护理的过程。辩证是决 定护理方法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解决护理问题 的手段和方法,是辩证的最终目的。
2020/10/13
8
辩证施护要充分应用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原 则.
同病异护:值对同一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 同或患者体质差异,或疾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所表现出的不同的证候,应采用不同的护理原则、 护理措施与护理方法。如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
中医护理
2020/10/13
1
第一章 绪论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 (一)春秋战国时期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基础。 《素问 脏气法时论》在生活起居护理方面强调病人
要寒温适宜,不要过热、过冷。 《灵枢 五味》在饮食护理方面提出:“肝病禁辛,

第一章中医护理学绪论

第一章中医护理学绪论

• 异病同护 • 就时指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 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护理。 • 比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等,是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 现为中气下陷证,都可采升提中气的护理方法。如用黄芪 、党参免炖母鸡,苡仁粥、茯苓粥等益气健脾之品;注意 休息,避中益气;保持会阴部清洁,用五倍子、白矾煎水 熏洗以促使回纳等。疲劳,以培育中气;采用针刺百会、 关元、长强 症—— 个别、孤立的表象

症状 体征
内在联系的组合
• 辨证着眼于证的分辨,如见一初起发热、恶寒、头身痛、脉 浮的病人,初步印象为感冒(病)。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 反应性不同,又常表现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不同的证,只 有把感冒病所表现的“证”是风寒证还是风热证辨别清楚, 才能确定施护的方法。如属风寒感冒,根据“寒者热之”的 护理原则,应采用避风寒保暖,室温宜偏高。饮食上可给豆 豉汤、生姜红糖水等辛温解表之护法;若属风热感冒,根据 “热者寒之”的护则,应采用室温宜低而温度偏高,使病人 感到凉爽舒适,减轻心烦、口干之不适感。饮食宜给绿豆汤 、西瓜、藕汁、苦瓜等清热生津辛凉之品。
中医护理
主讲:李创南
第一章 绪论
一、中医护理学的定义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研究和探讨中医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的一门学 科,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点: 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护理特点,又汲取了现代 护 理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新技术、 新 进展。
• 是临床护理中最常用,最具普遍性的基 本 理论与技术 • 中医护理学起到了中医基本理论与临床辨 证施护之间的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2)人与社会的和谐性
• 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 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 社会环境对疾病防治的关系
二辨证施护

第一章 中医护理绪论

第一章 中医护理绪论

第一章绪论一、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一)远古至春秋时期远古时期,人类为了生存,需要不断在恶劣的环境下应对诸多疾病和意外伤害。

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身体的不适可以通过按压揉捏等手法得以缓解,或用草茎、树叶等进行涂裹包扎后疼痛碱轻或消失。

由此逐渐了解到推拿按摩等治疗方式和许多动植物的药用价值。

随着劳动工具及火的使用,人们学会了打造医用砭石,由此促生了灸法和热熨法。

原始人类的这些出于生存本能而发现的自我保护技能,后来被人们有目的地用于实践,可以说是中医护理学的最初雏形。

进人奴隶社会以后,预防保健的方法有了很大发展。

周代已出现“食医”“疡医”等医学分科,并有了饮食、环境和情志等方面护理方法的记载。

(二)战国至东汉时期战国至东汉时期,多部具有深远意义的医学典籍相继问世,其中也不乏对中医护理学的阐述。

《黄帝内经》的出现奠定了中医护理学的基础。

书中重视疾病的防护,论述了饮食、起居、情志、心理、用药等多方面的护理内容,以及针灸推拿、导引、热熨等实用护理技术。

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辨证论治的医学体系,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书中记载了许多新的中医护理方法,如药物灌肠法、坐浴法、灌耳法、熏洗法等护治一体疗法,同时将人工呼吸、体外心脏按摩等急救护理技术一并纳入,是世界上最早提及急诊复苏护理技术的著作。

同时,书中对中药用药法及饮食护理禁忌原则也做了详细论述。

东汉华佗发明了“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姿态动作,把养生、医护和体育锻炼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

(三)魏晋至隋唐时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医护理学,尤其是专科护理发展的重要时期。

东晋葛洪的《时后备急方》,集中医各科之大成,涉及了大量的护理内容,尤其对老年人养生和护理方法的阐述,在护理学界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

隋唐时期是中医护理学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

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对各种疾病的护理,尤其是护理过程中的病情观察有了很大的发展与补充。

书中有详细的温热病病情观察记录,提倡以脉象来观察病情,对外科术后和妇产科病证的饮食、起居、情志护理均作了阐述。

中医护理学基础绪论ppt课件

中医护理学基础绪论ppt课件
清心寡欲: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
29
以六经论伤寒
以脏腑论杂病
提出了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原则
30
上五味,(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以水七升, 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服,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 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 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研究。24 Nhomakorabea25
《本 草 纲 目》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
李时珍
历27载,明末1578年完成 52卷,190万字 收药1892种 插图1160幅 药方11000条 英、日、德、俄、法、拉、丁 7种文字
26
食补、食护:
“饮食必时”“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
33
瘟疫病的护理要求: “论食”、“论饮”、“调理法”
34
口腔护理: “以新布蘸新汲凉水,再蘸薄荷细末
,频擦舌上”
35
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学说: 病情观察——
“查舌,验齿,辨斑白疹”
36
15
(四)中医护理学的发展阶段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
2、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3、王焘与《外台秘要》 “黄疸病的观察” --白帛浸尿液 4、葛洪《肘后备急卒方》
16
(五)中医护理学的充实阶段(宋金元时期)
17
(六)中医护理学成熟阶段 (明清时期) 1、李时珍 《本草纲目》 2、温病护理
10
3、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最早的一部临 证医学专著
(三)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
11
4、华佗 (三)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

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

• 《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是著名 医家张仲景所著。 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 的基本理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 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 证论治原则,结合实践确立了辨证论治, 使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 合起来,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 体系,也为临床辨证施护开了先河,为后 世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儿科护理方面:在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一书中,对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和常 见病的辨证施护都有独特的创见。刘防 的《幼幼新书》,对小儿消化系统疾病 的重视和护理,对小儿脐风以烧灼脐带 预防之法为世界首创。
• 宋金元期的学术争鸣,促进了医学发展,丰富了中医 护理学的内容。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 朱震亨四位医家各有特点,代表了四个不同学派。刘 完素主张“火热致病”,善用寒凉药物,故称作“主 火派”或“寒凉派”;张从正主张“病由邪生”善用 “汗”、“吐”、“下”攻邪法,故称作“攻下派”; 李杲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用“益气升 阳”,故称作“脾胃派”或“补土学派”;朱震亨主 张“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善用养阴降火, 故称作“养阴派”。补土派重视对脾胃的调养护理; 滋阴派重视老年护理。
夏商周时期:护理学的雏形阶段
• 夏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专职医生,有了早期 医事制度与医学分科,人们对预防治疗疾病及 维护健康有了更多的认识。 • 《周礼》是一部记载周代王室的官职、执掌、 和施政要领的典籍,其中记载医生分为“食 医”、“疾医”、疡医”、“兽医”,食医掌 管调味与配食,类似于营养师,说明当时已注 重饮食调护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六)、近代及现代
•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医学的逐渐 传人,医院、医护学校的设立,中医护理开始 吸收了新的科学知识,但由于北洋军阀和国民 党政府妄图消灭中医,致使传统的中医护理受 到严重摧残并停滞不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 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时期, 中医及中医护理学处于停滞不前阶段。中医护 理发展到清代,虽趋向成熟时期,但由于历史 条件的限制,长期处在医护不分的状态,使中 医未能形成一支专门的护理队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是东汉末 年张仲景所著。后经王叔和 整理后被分为《伤寒论》、 《金匮要略》两书。前书以 外感病为主,后书以内伤杂 病为主。 是我国最有影响的 一部临床医学巨著。 成就: 开创辨证施护先河。
? 《伤寒论》主论伤寒及杂病 ,首创六经辨证 ,提出八 法护理, 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也 为辨证施护 开创先河。
? 后汉杰出的医家,发明了中药全身麻醉剂——麻沸散
世界上首创麻醉术并成功实施剖腹手术 的外科医生
? “五禽戏”的锻炼,把医疗、护理、体育有机地结合
起来——华佗是医疗体育的奠基人,
创立了世界最早的外科及康复护理 “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
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身体轻便,腹
? 熟悉
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及中医护理人员的道德要求
前言
起源于生活实践
医、药、护不分
护士
“将护”“侍候”“侍疾”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史与中医学的发展 史是不可分割的
调养 ,包括调理和护理
“三分治,七分养”
特点:医中有护,医护合一
第一章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起源
初步形成
逐渐发展
正式形成
? 《金匮要略》专论杂病 ,以脏腑辨证为纲,涉及内外 妇科等病症,专篇论述饮食护理 。
二书概括了中医理法方药的精髓 ,实现了医学理论 与医学实践的统一 ,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直到今天仍然有效地指导着医家的临床实践。
《伤寒杂病论》中医护理技术有关的内容
? 1、首创灌肠法 ? 2、最早开展复苏术 ? 3、发展中药用药法, 确立了辨证施护原则 ? 5、发明药物舌下含服 ? 4、强调饮食护理中的禁忌原则
起源——原始社会萌芽时期
伏羲氏画八卦,制九针,始有针术。 --现代注射术雏形
起源——原始社会萌芽时期
《史记·补三皇本记》: “神农氏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淮南子·修务训》: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 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这样便逐渐有了中草药的 内服、外敷及动物的内脏、 神农氏教民播种,尝百骨草,骼、甲壳等的运用。
初步形成—战国至东汉时期
(公元前475——公元220年)
? 科学文化比较发达,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科学文 化的发展,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逐步形成奠定了 基础。
?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 医药典籍相继问世,为中医护理学确立了原则规 范
《黄帝内经》
? 《内经》以伪托黄帝与其臣子歧伯等的问答方式, 系统地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预防、诊断、治疗 和养生等问题。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
中欲食。”
逐渐发展
?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 二、隋唐五代时期 ? 三、宋金元时期 ? 四、明清时期 ? 五、近代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
《脉 经》
《脉经》是中医脉学著作。 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三世 纪,是 中国现存最早的脉 学专著 ,全书共分十卷、 九十八篇。 本书在学术上的主要特 点,一是对脉象的系统归 纳。二是保存了大量古医 籍内容。
《周礼· 天官》云:“喜、怒、哀、乐、爱、恶、欲 之情,过则有伤”
“常以两手拭面,令人面有光泽,斑皱不生。” “顺发摩项良久,摩手以以浴面目,久久令人明 目,邪气不干。”
起源——夏-春秋时期
1、在个人卫生方面,卫生习惯开始形成
2、在环境卫生方面,环境整洁的意识已有所提高 3、在饮食卫生方面,有了调养和治疗的意识 4、在情志方面,指出太过的情志活动会导致疾病 5、在美容按摩保健,民间最常用的医护手段 6、在流行病和传染病方面,人们有意识的远离和 避开传染病
始有药物。
起源——夏-春秋时期
社会背景
? 《周礼·天官》所记载的医事制度中,医师之下设有士、 府、史、徒等专职人员,“徒”就兼有护理职能,负责看 护患者。
? 医学分科,专职医生的出现,最早的医政制度建 立
起源——夏-春秋时期
《周礼·天官》载:“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凡疗疡, 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凡药,以 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甘养肉,以滑养窍”;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 《肘后备急方》
1.腹水病人饮食护理:“勿食盐, 常食小豆饭,饮小豆汁,鲤 鱼佳也”
2.烧灼止血,首创口对口吹气 法抢救猝死患者的复苏术
中医护理学基础
Know more about nurs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护理学基础
?发展简史 ?基本任务与范畴 ?特点与原则
? 整体护理 ? 一般护理 ? 用药护理 ? 经络腧穴
? 常用中医护 理技术操作
? 文件书写
学习目标
? 掌握
能叙述中医护理学的任务和范畴,各历史阶段的 著名医家、著作、观点及有关中医护理理论与技 术
原始社会 夏-春秋时期
战国-东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金元 明代、清代Fra bibliotek近代建国以后现代
起源——原始社会萌芽时期
关于中医学的起源,在
现自今从可见有的了文献人中类,最,就早有了医疗护理活动
见于《礼记 ·曲礼》中的 “三世医学”。
起源——原始社会萌芽时期
《礼含文嘉》:“烧生为熟,令人无腹疾”
燧人氏钻木取火,教人熟食,始 有饮食卫生。
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新阶段 ? 《内经》现存《素问》、《灵枢》两部分,各 81篇。
在护理方面涉及生活起居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 理、用药护理、病情观察及部分护理技术等内容
《黄帝内经》
奠定了
中医护理学基础
《难 经》
《难经》 难,即问答的意思。 全书共 81个问答,称为“八 十一难”。该书用问答方式, 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 病因,病机,诊断,治则等, 尤其在 脉诊和针灸治疗 方面 内容较《黄帝内经》更为详 细,丰富了中医护理的内容。
《神农本草经》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 成书于汉代,
载药 365 种,根据养生、 治病、有毒无毒分为上、 中、下三品,并将药物分 为寒、热、温、凉四性, 酸、苦、甘、辛、咸五味; 方剂中用药七情。它系统 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 就, 详细阐述用药护理并 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
华佗-外科鼻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