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因子常识
细胞因子总结大全
![细胞因子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1f790f33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e8.png)
细胞因子总结大全细胞因子是一类能够调节和协调细胞功能的蛋白质分子。
它们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参与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细胞生长和分化等重要生理过程。
细胞因子的种类繁多,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本文将综述常见的细胞因子,并对其功能和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一、干扰素(Interferon,IFN)干扰素是一类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可抗病毒、抗肿瘤和调节免疫应答。
根据功能和结构特点,干扰素可分为α、β、γ三个亚型。
干扰素的研究和应用已广泛用于临床医学,包括治疗肿瘤、病毒感染和免疫性疾病等。
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白细胞介素是一类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参与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
根据功能和受体的不同,白细胞介素可分为多个亚型,如IL-1、IL-2、IL-6等。
它们在免疫细胞之间传递信号,调节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对于机体的免疫功能至关重要。
三、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肿瘤坏死因子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
它们参与免疫调节、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
TNF-α是最具代表性的肿瘤坏死因子,它在免疫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过度活化的TNF-α也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四、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生长因子是一类能够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细胞因子。
它们参与胚胎发育、伤口修复和组织再生等过程。
常见的生长因子有表皮生长因子(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神经生长因子(NGF)等。
研究发现,生长因子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五、趋化因子(Chemokine)趋化因子是一类能够吸引和导向免疫细胞迁移的细胞因子。
它们通过与特定的受体结合,引导免疫细胞向炎症部位或病灶集聚,发挥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的作用。
趋化因子的研究不仅对于理解免疫细胞迁移的机制有重要意义,也为炎症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细胞因子的研究不断深入,新的细胞因子不断被发现,并对其功能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https://img.taocdn.com/s3/m/2d1abc146edb6f1aff001f2b.png)
3. 诱导凋亡 IL-2可诱导抗原活化的T淋巴细胞凋亡, TNF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4. 刺激造血 由骨髓基质细胞和T细胞等产生刺激造血 的细胞因子,在血细胞的生成方面起重要作用
六、细胞因子的网络特性
1. 细胞因子间可相互诱生
• • • • • IL-1能诱生IFN、IL-1、IL-2、IL-4等, IL-2能诱生TNF、IL-2、LT等 IL-1、IL-5、IL-6等可促进IL-2受体的表达; IL-1能降低TNF受体的密度 B细胞和T细胞活化过程中,常需要两种以上细胞因子 的协同作用或彼此调节
细胞因子临床应用存在下列问题
1) 2) 3) 体内效果远不如在体外理想 体内应用毒性反应相当严重 细胞因子的半衰期过短(以分钟计)
细胞因子疗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 2) 3) 4) 5) 细胞因子的局部应用 诱导机体持续产生内源性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导向疗法 改进细胞因子在体内的应用方案 联合应用优于单独用 细胞因子基因疗法
白 细 胞 介 素 的 特 性
2、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 1) 是指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阶段的 造血干细胞增生、分化,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 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
2)根据它们的作用范围,分别命名为:
3、干扰素(interferon, IFN) 1) 干扰素是最先发现的细胞因子,
干扰素 β ( Beta )
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
γ ( Gamma )
T淋巴细胞、NK细胞
Leukocyte Type I
Fibroblast Type I
Immune Type II
基因
糖基化 功能型
>22
细胞因子常识
![细胞因子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dbed5244e518964bcf847c1d.png)
重组细胞因子概述一、细胞因子的概念细胞因子(cytokine)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以调节免疫应答为主的生物学作用。
细胞因子具有非常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包括促进靶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抗感染和细胞杀伤效应,促进或抑制其它细胞因子和膜表面分子的表达,促进炎症过程,影响细胞代谢等。
二、细胞因子的特征1、低分子量;一般为<60kD的多肽或糖蛋白。
多以单体形式存在,少数为二聚体,三聚体。
2、天然细胞因子由抗原、丝裂原或其他刺激物活化的细胞所分泌,通过旁分泌(paracrine)、自分泌(autocrine)或内分泌(endocrine)方式在局部发挥短暂作用。
3、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同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4、需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后发挥其生物学效应。
5、具有高效性、多效性、叠性、拮抗性、协同性和网络性。
三、细胞因子的分类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s)最初是指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
2、干扰素(interferon,IFN)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
分α、β和g三种类型。
3、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umor necrosis factor,TNF)1975年发现的一种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物质。
4、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CSF)指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
包括G-CSF(粒细胞)、M-CSF(巨噬细胞)、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Multi-CSF(多重)(IL-3)、红细胞生成素(EPO)、干细胞生长因子(SCF)、血小板生成素(TPO)等。
5、趋化因子(chemokine)主要功能是招募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进入特定的淋巴器官和组织以及感染发生的部位。
细胞因子医学宣教专家讲座
![细胞因子医学宣教专家讲座](https://img.taocdn.com/s3/m/820b2876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47.png)
表皮生长因子(EG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 神经生长因子(NGF)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
2024/4/9
细胞因子医学宣教专家讲座
13
第13页
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
• 细胞因子受体都是跨膜蛋白,由胞膜外区、跨膜区和 胞浆区组成
2024/4/9
细胞因子医学宣教专家讲座
23
第23页
细胞因子受体分类(结构特征)
• I 类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 II类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受体 • 蛋白酪氨酸激酶受体超家族 • 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
2024/4/9
细胞因子医学宣教专家讲座
• TNF-a:活化单核-巨噬细胞、抗原激活T细胞、活化NK 细胞产生,杀伤靶细胞和促进细胞凋亡。
• TNF-b: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称淋巴毒素,一个能使肿 瘤发生出血坏死物质。
2024/4/9
细胞因子医学宣教专家讲座
11
第11页
集落刺激因子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
2024/4/9
细胞因子医学宣教专家讲座
9
第9页
干扰素interferon,IFN
• IFN-α/β: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病毒感染组织细胞 产生;发挥抗病毒和细菌感染作用。
• IFN-γ:由T细胞和NK细胞产生。发挥免疫调整和抗肿 瘤作用。
2024/4/9
细胞因子医学宣教专家讲座
10
第10页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第一节 细胞因子概述
细胞因子名词解释
![细胞因子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8f7aa4e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70.png)
细胞因子名词解释细胞因子是细胞间相互作用和通信的重要分子,是免疫系统和炎症反应的关键组成部分。
细胞因子可以被分为许多不同类型,每种类型的细胞因子都有特定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下面将对几种常见的细胞因子进行解释。
1.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简称IL):白细胞介素是一类细胞间信号分子,主要由免疫细胞产生。
白细胞介素在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可以促进或抑制免疫反应。
常见的白细胞介素包括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2(IL-2)等。
2.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简称TNF):肿瘤坏死因子是一类具有细胞毒性和炎症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进而发挥着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的作用。
肿瘤坏死因子主要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
3. 干扰素(Interferon,简称IFN):干扰素是一类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
干扰素能够抑制病毒复制和传播,提高机体的抗病毒能力。
干扰素还能够调节免疫反应,促进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通信。
常见的干扰素包括干扰素-α(IFN-α)、干扰素-β(IFN-β)和干扰素-γ(IFN-γ)。
4. 白细胞趋化因子(Chemokine):白细胞趋化因子是一类能够吸引和引导白细胞迁移的细胞因子。
白细胞趋化因子通过与白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促使白细胞定向迁移,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
常见的白细胞趋化因子包括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简称MCP)、趋化因子蛋白(Chemokine Protein)等。
5. 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补体系统是一组能够调节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的蛋白质。
补体系统可以通过激活一系列的补体蛋白,产生溶菌作用、调节吞噬作用和炎症反应等生物学效应,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和清除病原体。
第6章-细胞因子(2)
![第6章-细胞因子(2)](https://img.taocdn.com/s3/m/fbddaff5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36.png)
结构特点:含有7个疏水性跨膜区 ( -螺旋结 构),胞质区与G蛋白(结合GTP的蛋白)结合,将 信号转导入细胞内部。
35
第四节 细胞因子受体
36
(二)可溶型CKR和CKR拮抗剂
1.可溶型CKR (1)存在:血清、尿液等体液。 (2)可能作用: A.与膜受体竞争结合CK,抑制CK功能。 B.与CK结合, 转运至机体相关部位,增加局部CK的浓度,发挥
42
小结
1. 掌握细胞因子概念、分类、特点; 2. 掌握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的定义,主要细胞因子的
生物学活性; 3. 了解细胞因子受体的结构、意义,细胞因子的临床
应用。
43
习题
1、名词解释:CK、IL、IFN、TNF、CSF 2、细胞因子的分类及生物学活性有哪些?
44
膜外区(细胞因子结合区)
CK (跨膜糖蛋白)
跨膜区(富含疏水性氨基酸区)
胞质区(信号转导区)
32
(一)CKR分类 ——根据膜外区结构特征分5类
1.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
在Ig的每个结构域中,都是由70~110个氨基酸组成 的紧密折叠的结构。后来在很多不同种类的蛋白质 中也都发现有类Ig结构域的存在,这些结构同Ig一 起构成了IgSF (immunoglobulins superfamily)。 结构特点:膜外区具有免疫球蛋白样功能区。
第三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一、调节固有免疫应答
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有: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 胞,NK细胞,NKT细胞,γδT细胞,B-1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 嗜酸性粒细胞等,细胞因子对这些细胞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23
第三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细胞因子常识
![细胞因子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dbed5244e518964bcf847c1d.png)
重组细胞因子概述一、细胞因子的概念细胞因子(cytokine)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以调节免疫应答为主的生物学作用。
细胞因子具有非常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包括促进靶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抗感染和细胞杀伤效应,促进或抑制其它细胞因子和膜表面分子的表达,促进炎症过程,影响细胞代谢等。
二、细胞因子的特征1、低分子量;一般为<60kD的多肽或糖蛋白。
多以单体形式存在,少数为二聚体,三聚体。
2、天然细胞因子由抗原、丝裂原或其他刺激物活化的细胞所分泌,通过旁分泌(paracrine)、自分泌(autocrine)或内分泌(endocrine)方式在局部发挥短暂作用。
3、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同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4、需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后发挥其生物学效应。
5、具有高效性、多效性、叠性、拮抗性、协同性和网络性。
三、细胞因子的分类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s)最初是指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
2、干扰素(interferon,IFN)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
分α、β和g三种类型。
3、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umor necrosis factor,TNF)1975年发现的一种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物质。
4、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CSF)指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
包括G-CSF(粒细胞)、M-CSF(巨噬细胞)、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Multi-CSF(多重)(IL-3)、红细胞生成素(EPO)、干细胞生长因子(SCF)、血小板生成素(TPO)等。
5、趋化因子(chemokine)主要功能是招募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进入特定的淋巴器官和组织以及感染发生的部位。
细胞因子种类及作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细胞因子种类及作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4a4e84a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59.png)
细胞因子种类及作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细胞因子是一类具有分泌功能的蛋白质分子,它们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细胞因子可以由多种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产生,并在免疫和炎症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细胞因子可以被广泛地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别,包括细胞生长因子、细胞激活因子、细胞死亡因子和细胞趋化因子等。
每个类别的细胞因子在人体内都有各自特定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通过与特定的细胞膜受体结合来传导信号,从而调节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活化等过程。
此外,一些细胞因子还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原体,促进免疫细胞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清除。
在免疫调节方面,细胞因子在调节免疫应答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刺激或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调节炎症反应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此外,细胞因子还能够促进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和信号传导,从而协调免疫系统的整体功能。
对于细胞因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深入了解细胞因子的种类和作用机制,有助于揭示免疫调节的分子机制,为治疗免疫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细胞因子的研究还可以为疫苗研发、抗肿瘤治疗和器官移植等领域的进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综上所述,细胞因子作为一类重要的免疫调节分子,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深入研究细胞因子的种类和作用,对于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
通过清晰的结构安排,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结构和知识框架。
在这篇文章中,结构部分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2. 正文:本部分将对细胞因子的相关知识进行详细介绍和讨论。
主要包括细胞因子的定义和分类、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以及细胞因子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通过详细介绍这些内容,读者可以全面了解细胞因子的种类和作用。
3. 结论:本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细胞因子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细胞因子的名词解释
![细胞因子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d6c1687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ba.png)
细胞因子的名词解释细胞因子是一类具有调节、介导和传递作用的分子信号物质,它在生物体内起着重要的调控功能。
细胞因子主要通过与特定受体结合,激活一系列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影响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功能活动。
细胞因子的种类繁多,包括细胞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家族、细胞凋亡因子等,它们合作相互作用,维持生物体内部的平衡。
1. 细胞生长因子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类对细胞生长与分化具有刺激作用的蛋白质分子。
常见的细胞生长因子包括表皮生长因子(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成纤维生长因子(FGF)等。
细胞生长因子能够结合到靶细胞的受体上,通过激活内部信号传导通路,触发一系列反应,促进细胞的增殖和生长,参与组织发育以及伤口愈合等生理过程。
2. 细胞因子家族细胞因子家族是一类在结构和功能上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分子,它们在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典型的细胞因子家族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家族、白介素(IL)家族、干扰素(IFN)家族等。
细胞因子家族成员通常具有类似的结构域和生物活性,能够与特定的受体结合,触发一系列的信号级联反应,影响免疫、炎症等重要生理功能。
3. 细胞凋亡因子细胞凋亡因子是一类参与细胞凋亡(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蛋白质分子,能够调控细胞的死亡信号通路。
典型的细胞凋亡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凋亡诱导配体(FasL)、乳头状瘤病毒(Warts virus)等。
细胞凋亡因子能够与受体结合,激活千变万化的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亡,起到清除异常、老化或受损细胞的作用,维护机体内部的稳定环境。
4. 细胞因子的功能与应用细胞因子作为细胞间的信息分子,参与调节免疫、炎症、生长和发育等多个生理和病理过程。
它们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重组细胞因子制剂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癌症、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等多种疾病,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和细胞增殖。
此外,细胞因子还被用于干细胞培养和再生医学研究中,通过调控干细胞的命运决定和分化,实现组织工程与器官再生。
免疫学之细胞因子
![免疫学之细胞因子](https://img.taocdn.com/s3/m/fe2fcb44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82.png)
免疫学之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免疫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类蛋白质分子,它们具有广泛的功能,包括调节免疫细胞活性、介导细胞间相互作用以及参与免疫炎症反应等。
细胞因子在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发挥中至关重要,也在许多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细胞因子可以分为两大类:胞外细胞因子和细胞内细胞因子。
胞外细胞因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通过结合细胞表面受体来传导信号。
细胞内细胞因子则存在于细胞内,通过调控细胞内信号通路来发挥作用。
胞外细胞因子包括许多家族,最常见的家族有肿瘤坏死因子(TNF)家族、白介素(IL)家族和干扰素(IFN)家族。
这些家族中的成员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如调节炎症反应、增强细胞免疫活性、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等。
例如,TNF家族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它们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参与调节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
IL家族有多个成员,如IL-1、IL-6、IL-10等,它们分别在炎症反应、免疫细胞激活和抑制、细胞增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IFN家族包括多个类型的干扰素,如α、β和γ干扰素,它们参与调节病毒感染和抗肿瘤免疫。
细胞内细胞因子包括多种类型,如细胞内炎症因子、细胞生长因子和趋化因子等。
细胞内炎症因子主要介导炎症反应,如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介素-1β(IL-1β)等。
细胞生长因子参与细胞生长和修复过程,如骨髓生成素、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
趋化因子能够引导免疫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例如肾上腺素、白细胞介素-8等。
细胞因子通过与特定的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
细胞因子的受体广泛分布于免疫细胞表面,如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
当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结合时,会触发一系列信号转导事件,最终导致细胞功能的改变。
这种信号转导机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如经典的细胞内信号传递、JAK-STAT途径、MAPK途径等。
不同的细胞因子和受体之间的结合可以产生差异性的效应,从而调控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
医学免疫学 第6讲 细胞因子
![医学免疫学 第6讲 细胞因子](https://img.taocdn.com/s3/m/3bff20360912a216147929a6.png)
趋化因子 细菌产物、白三烯B4、C52、中性细胞阳离子蛋 白、细胞因子(ILs、TNF调理素Fc、C3b)
发热 疼痛 IL-1、IL-6、TNF、PG PGE2、缓激肽
组织损伤 氧自由基、溶酶体酶、NO
二、炎性介质 1.概念: 指参与炎症反应的各种细胞因子 。
2.常见炎性介质:
作用 主要炎性介质种类
血管扩张 组胺、缓激肽、PGE2、PGD2、PGF2、PGh、NO 血管通透 组胺、缓激肽、C3a、C5a、LTC4、 LTD4、 性增高 LTE4、PAF、P物质、活性氧代谢产物 粘附分子 选择蛋白类、Ig类、整合蛋白类、粘液样糖蛋白
3.结构:大多为穿膜的蛋白或糖蛋
白,含胞膜外区、穿膜区和胞浆 区。少数是碳水化合物。 4.分布:血细胞和非造血细胞。
二、粘附分子
(cell adhesion molecules, CAM)
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
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分子的统称。
①整合素家族
②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
③选择素家族:成员L、P、E。
第6讲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好比
“指挥信息系统”。
1.细胞因子(cytokine)
由机体的免疫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或非免疫细胞(成纤维细
胞、内皮细胞等)分泌的具有生物学
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的统称,它们能
调节多种细胞的生理功能。
2.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②分泌特点:*必须经刺激物刺激才能产生。 ③作用特点:活性极强,非特异性作用 ④相互作用构成细胞因子网络。 ①化学性质:小分子量的蛋白质或糖蛋白。 *分泌是一个短时自限过程。 自分泌、旁分泌、内分泌 多效性 重叠性 拮抗性 协同性 *同种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 医学知识培训课件
![细胞因子 医学知识培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dd72ac155270722182ef7ac.png)
Ⅱ型干扰素 活化T细胞、 NK细胞
激活巨噬细胞,抗病 毒,促进MHC分子 表达和抗原提呈,诱 导Th1细胞分化,抑 制Th2细胞分化
细胞因子 医学知识
18
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
• 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 • 分为TNF-α和淋巴毒素; • 在调节适应性免疫、杀伤靶细胞和诱导
细胞凋亡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细胞因子 医学知识
概念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 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 白质,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固有 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 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
细胞因子 医学知识
2
• 细胞因子的命名 根据其产生细胞的种类:淋巴因子、单核因子等; 根据其主要功能: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等。
细胞因子 医学知识
11
细胞因子 医学知识
12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分类
细胞因子 医学知识
13
根据结构和功Leabharlann 分类•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 干扰素(interferon,IFN) •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CSF) • 趋化因子 • 生长因子
• NK细胞:IL-2、12、15、18可促进NK细胞对肿瘤细 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作用;
• NKT细胞:IL-2、12可活化NKT细胞,增强其细胞 毒作用;
• γδT细胞:IL-1、7、12、15对γδT细胞有很强的激活 作用。
细胞因子 医学知识
26
细胞因子 医学知识
27
细胞因子 医学知识
第5章细胞因子
![第5章细胞因子](https://img.taocdn.com/s3/m/ae2419b4bceb19e8b9f6ba21.png)
目前的检测方法:
依赖性细胞株 一些肿瘤细胞株必须依赖于细胞因子方能在体外 增殖,因而可利用这些依赖细胞检测相应的细 胞因子。 功能检测 利用一些细胞因子的功能,建立相应的活性测定 方法。 免疫测定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制备出抗细胞因子 的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可进行免疫检测。
目前的检测方法:
单一细胞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多种细胞 因子也常具有某些相同的生物学活性。 主要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 以非特异性方式发挥生物学作用且不受MHC限 制。 某种细胞因子对靶细胞作用的强弱取决于细胞 因子的局部浓度,靶细胞的类型,和同时发挥 作用的其它因素。
作用特点:
天然细胞因子大多是在近距离发挥局部作用。 细胞因子的作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通 过合成分泌的相互调节,受体表达的相互调控, 生物学效应的相互影响而组成细胞因子网络。
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水平升高
细胞因子受体从细胞膜上脱落下来,存在于 体液和血清中,使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水平 升高。这类分子可能结合细胞因子,使其不 再与膜表面受体结合,因而封闭了细胞因子 的功能。
二、细胞因子与治疗 (cytokine therapy)
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重组细胞因子,作为 生物应答调节剂(BRM)治疗肿瘤,造血障碍, 感染等已收到良好疗效,成为新一代的药物。
干扰素(interferon,IFN)
IFN是最先发现的细胞因子,早在1957年, Issacs等人发现病毒感染的细胞产生一种 因子,可抵抗病毒的感染,干扰病毒的 复制,因而命名为干扰素。 根据其来源和结构,可将IFN分 为IFN-α,IFN-β,IFN-γ它们分 别由白细胞,纤维细胞和活化T 细胞产生。
细胞因子成分
![细胞因子成分](https://img.taocdn.com/s3/m/8632a033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3f.png)
细胞因子成分细胞因子是一类重要的信号分子,它们在细胞间传递信息,调节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
这些小分子蛋白质扮演着人类健康和疾病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细胞因子的种类多样,包括细胞生长因子、细胞凋亡因子、细胞迁移因子等。
它们通过与特定的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触发一系列的信号传导,进而影响细胞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细胞因子在免疫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机体遭遇外界的入侵病原体时,免疫细胞会释放出多种细胞因子,以激活免疫反应。
例如,干扰素能够增强细胞的抗病毒能力,促进病毒感染细胞的凋亡;肿瘤坏死因子能够引起炎症反应,促进巨噬细胞的活化和炎症介质的释放。
这些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免疫系统的复杂调控网络,保护机体免受外界的侵害。
除了免疫系统,细胞因子也在其他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能够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参与体内组织和器官的发育和修复;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能够促使血小板的生成,维持血液的凝固功能。
这些细胞因子的平衡调控对于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然而,当细胞因子的调控失衡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例如,过度激活的免疫细胞会释放大量的炎症因子,导致炎症反应过度,引发免疫性疾病;某些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也与肿瘤的发生和转移有密切关系。
因此,对于细胞因子的研究和调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细胞因子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机体的免疫和生理过程,还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前,已经有一些细胞因子的抗体和抑制剂被用于临床治疗。
例如,抗肿瘤坏死因子的抗体可以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克罗恩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抗白细胞介素-6受体的抗体可以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这些治疗手段的出现,为很多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细胞因子作为一类重要的信号分子,其研究将有助于揭示人体的奥秘,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对细胞因子的深入研究,人类的健康水平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实验基础知识细胞因子
![实验基础知识细胞因子](https://img.taocdn.com/s3/m/3361e03ada38376baf1faef2.png)
一、TNF—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可分为TNF α和TNFβ两种,前者来自单核巨噬细胞,后者由活化T细胞产生,是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存在于细胞上的TNF 受体主要有两种:TNFRⅠ和TNFRⅡ,血清中存在的是可溶性的TNFR(s TNFRⅠ, s TNFRⅡ),它们的相互作用不仅对多种肿瘤细胞有细胞毒作用,还与炎症和发热反应、关节炎、败血症及多发性硬化等疾病有密切关系.1.TNF的产生(1)TNF-α是一种单核因子,主要由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LPS是较强的刺激剂.IFN-γ、M-CSF、GM—CSF对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产生TNF—α有刺激作用,而PGE则有抑制作用。
前单核细胞系U937、前髓细胞系HL-60在PMA刺激下可产生较高水平的TNF—α。
T淋巴细胞、T细胞杂交瘤、T淋巴样细胞系以NK细胞等在PMA刺激下也可分泌TNF-α。
SAC、PMA、抗IgM可刺激正常B细胞产生TNF—α。
此外,中性粒细胞、LAK、星状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亦可产生TNF-α。
(2)TNF—β是一种淋巴因子,抗原和丝裂原均可刺激T淋巴细胞分泌TNF-β.PMA刺激RPMI1788B淋巴母细胞可分泌高水平TNF—β。
3。
TNF的受体(1)TNF-R的分型:TNF—R可分为两型:Ⅰ型TNF-R,55kDa,CD120a,439氨基酸残基,此型受体可能在溶细胞活性上起主要作用;Ⅱ型TNF—R,75kDa CD120b,426氨基酸残基,此型受体可能与信号传递和T细胞增殖有关.两型TNF-R均包括胞膜外区、穿膜区和胞浆区三个部分,胞膜外区有28%的同源,但在有包浆区无同源性,可能与介导不同的信号转导途径有关.TNF—R属于神经生长因子受体(NGFR)超家族。
TNF-α和TNF—β的受体可能是同一的。
TNF-R存在于多种正常及肿瘤细胞表面,一般每个细胞受体数目有103~104,如ME-180肿瘤细胞系TNF—αR约2000/个细胞,Kd为2*10-10M.不同细胞表面TNF-αR的数目和亲和力似乎与细胞对TNF—α的敏感性并不平行.TNF-α与相应受体结合后信号传递的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活化蛋白激酶C(PKC),催化受体蛋白磷酸化有关.(2)可溶性TNFR:TNF结合蛋白(TNF—BP)是TNFR的可溶性形式,有sTNf RⅠ(TNF—BPI)和sTNFRⅡ(TNF-BPⅡ)两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因子常识
重组细胞因子概述
一、细胞因子的概念
细胞因子(cytokine)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以调节免疫应答为主的生物学作用。
细胞因子具有非常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包括促进靶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抗感染和细胞杀伤效应,促进或抑制其它细胞因子和膜表面分子的表达,促进炎症过程,影响细胞代谢等。
二、细胞因子的特征
1、低分子量;一般为<60kD的多肽或糖蛋白。
多以单体形式存在,少数为二聚体,三聚体。
2、天然细胞因子由抗原、丝裂原或其他刺激物活化的细胞所分泌,通过旁分泌(paracrine)、自分泌(autocrine)或内分泌(endocrine)方式在局部发挥短暂作用。
3、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同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4、需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后发挥其生物学效应。
5、具有高效性、多效性、叠性、拮抗性、协同性和网络性。
三、细胞因子的分类
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s)
最初是指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
2、干扰素(interferon,IFN)
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
分α、β和g三种类型。
3、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1975年发现的一种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物质。
4、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CSF)
指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
包括G-CSF(粒细胞)、M-CSF(巨噬细胞)、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Multi-CSF(多重)(IL-3)、红细胞生成素(EPO)、干细胞生长因子(SCF)、血小板生成素(TPO)等。
5、趋化因子(chemokine)
主要功能是招募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进入特定的淋巴器官和
组织以及感染发生的部位。
根据趋化因子近N端半胱氨酸(Cys)的位置、排列方式和数量,可分为CC、CXC、C、CX3C四个亚家族。
6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
生长因子(GF)是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
六、生物学活性质控
不同的细胞因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相应的体外(in vitro)或体内(in vivo)活性
检测。
重组细胞因子活性通常会以ED50(半数有效浓度)或units(活性单位)来标识。
因
此1mg细胞因子中所含的活性单位(units)可以理解为将1mg/ml细胞因子原液稀释成
ED50的稀释倍数注:ED50 (半数有效浓度): 可诱导50%最大反应的细胞因子浓度 1)
ED50=1.0ng/ml, 则1.0 ng/ml相当于1 unit; 2) 1mg PDGF-BB中含有多少个units呢? Units=1mg/1.0 ng/ml=106
3)若测定的ED50为0.5ng/ml对应比活性为: 1mg/0.5ng/mg=2X106
七、纯度测定
纯度:由以下方法测定纯度大于95.0% (a)高效液相色谱(SEC-HPLC);(b)还
原和非还原银染SDS-PAGE。
SDS能断裂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破坏蛋白质的二级和三级结构强还原剂能使半胱氨酸之间的二硫键断裂
变性凝胶电泳:
蛋白质在一定浓度的含有强还原剂的SDS溶液中,与SDS分子按比例结合,形成带负
电荷的SDS-蛋白质复合物,这种复合物由于结合大量的SDS,使蛋白质丧失了原有的电荷
状态形成仅保持原有分子大小为特征的负离子团块,从而降低或消除了各种蛋白质分子之
间天然的电荷差异,由于SDS与蛋白质的结合是按重量成比例的,因此在进行电泳时,蛋
白质分子的迁移速度取决于分子大小。
非变性凝胶电泳:
非变性凝胶里面没加变性剂。
非变性胶跑出来的蛋白能保持其活性一般用做功能试验,如EMSA。
由于没有变性剂的原因非变性胶电泳时除了与蛋白分子量有关也会受都电荷的影响,因此对蛋白等电点的确定和缓冲液的酸碱性有注意,有时需要倒转电泳时的正负极。
从跑的胶来看,变性胶会比较好看,带比较窄,非变性胶跑出来则比较粗糙。
1. 凝胶的配置中非变性凝胶不能加入SDS,而变性凝胶的有SDS。
2. 电泳载样缓冲
液中非变性凝胶的不仅没有SDS,也没有巯基乙醇。
3. 在非变性凝胶中蛋白质的分离取决于它所带的电荷以及分子大小,不像SDS-PAGE
电泳中蛋白质分离只与其分子量有关。
4. 非变性凝胶电泳中,酸性蛋白和碱性蛋白的分离是完全不同的,不像SDS-PAGE中
所有蛋白都朝正极泳动。
非变性凝胶电泳中碱性蛋白通常是在微酸性环境下进行,蛋白带
正电荷,需要将阴极和阳极倒置才可以电泳。
5. 因为是非变性凝胶电泳,所有的电泳时候电流不能太大,以免电泳时产生的热量
太多导致蛋白变性,而且步骤都要在0-4度的条件下进行,这样才可以保持蛋白质的活性,也可以降低蛋白质的水解作用。
这点跟变性电泳也不一样。
八、分子量还原SDS-PAGE测定
本法测得的分子量,除单链蛋白质外,均不是天然蛋白质的完整分子量,而是组成这
些蛋白质的亚基或肽链的分子量。
本法对一些电荷异常,或构象异常,或带有大辅基的蛋
白质不适用,如组蛋白F1和某些糖蛋白等。
对一些结构蛋白如胶原蛋白等也不适用。
准确度比较:点喷雾质谱法>还原的SDS-PAGE>非还原的SDS-PAGE>HPLC
此法测得的表观分子量由于翻译后修饰(磷酸化,糖基化),剪切,异构等原因,会
比预期的分子量偏大。
如:p53蛋白,其表观分子量是53kDa(这也是该蛋白名字的由来),但是根据氨基酸序列计算得到的分子量却是43kDa。
九、N末端氨基酸序列分析
重组蛋白经N末端氨基酸序列分析;必要时应用SDS-PAGE, RP-HPLC和质谱(MS)检
测其真实性。
十、内毒素对活性的影响
内毒素(Endotoxin),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产物。
当细菌死亡自溶或粘附在其
它细胞时,表现毒性,内毒素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脂多糖中的类脂A成分。
内毒素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免疫反应,对细胞有较强的毒性作用。
我们的产品
均采用多种方法有效去除内毒素,使用鲎试剂(Limulus Amebocyte,LAL)测定含量小于
0.1ng/ug (1 EU/ug)。
十一、贮存及复溶
产品均为无菌冻干粉剂,调整PH和盐浓度经0.2um过滤后分装冻干。
请使用手动化霜冰箱,由于每次冻融都会造成蛋白的部分变性,所以要适量分装尽量
避免反复冻融。
干粉状态在室温下存放3周,不影响活性;放于-18℃以下,可稳定保存
至少一年。
复溶时依据说明书,大多数溶解在灭菌超纯水(18MΩ.cm)中,浓度不低于
100μg/ml,以待进一步稀释至工作浓度。
蛋白质在高浓度下稳定,所以有些加入载体蛋白,但是可能会对实验造成影响。
我们的产品均不含carrier protein或其他添加物(如BSA、HAS、蔗糖等),而是以低盐的形式做冻干处理,微量的细胞因子在冻干过程中会沉积于管内,形成很薄或不可见的蛋白层。
所以使用前先离心20-30s,使附于管盖或管壁的蛋白集于管底,有些产品复溶需要加入醋酸,因为含PBS的冻干粉中性时容易吸附管壁,加入酸溶于液体中,表面活性剂也防止吸附。
复溶后的细胞因子,4℃可稳定储存 2周;长期保存请分装后存放于-20℃以下,可稳定保存至少三个月。
最好在-80℃保存。
分装时浓度要>100ng/ul,体积要>20ul。
十二、重组细胞因子的交叉活性
大多数人类细胞因子对小鼠细胞都有活性。
许多小鼠细胞因子对人类细胞也有活力表现,但是比相应人类细胞因子活力低。
一些人类的细胞因子如IL-7在小鼠细胞中表现出比小鼠细胞因子更高的比活力。
干扰素、GM-CSF、IL-3 和IL-4 有物种特异性,对于非人类细胞几乎没有活性。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是高度保守的,在其它的动物细胞中也能表现很好的活性。
十三、细胞因子的应用
免疫学实验细胞培养实验细胞治疗细胞调亡的研究
干细胞培养与扩增分化(ips)细胞因子的功能性分析体外生化分析
作为抗原,应用于生产高质量抗体抗体分析中作为阳性对照
ELISA和其他分析方法中作为标准品使用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