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背景
药学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药品生产、流通、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课程是实现这个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系根据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建设必须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工学结合为导向,加快课程改革和强化特色的要求,于2006年12月开始组织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包括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的教学计划(草稿)和课程标准的编制工作,为了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编写好课程标准,在岗位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先后召开了药学专业的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征求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的意见;组织系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了多次专题讨论;在学习、调研、讨论和总结我校多年药学专业教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以下课程建设的共识:
1.课程理念职业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药学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体现以就业为导向得原则。
2.课程体系人性化课程体系“以宽口径平台支撑多个就业岗位”,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动态变化,结合个人兴趣与潜能,及时调整学习方向提供可能。
3.课程结构模块化突破传统“三段式”课程模式,从分析专业岗位能力,分解岗位任务入手,明确岗位课程,设计适合复合型药学应用性人才培养特点的课程模块。
4.课程标准综合化课程标准应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和多个岗位需求,体现课程整合的特色,以便及时适应药学行业技术不断升级和高新技术转化迅速的特点。要体现高等、突出职业、强化技能,在素质、知识和技能方面都要有明确的要求。
二、课程性质
基础医学概论是高等职业药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是研究正常人体的组成、代谢、功能和在病理状态下人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变化及其机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传统课程中的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等内容。本学期学习的内容是基础医学概论中的正常人体结构和正常人体功能。其任务是:使药学专业的学生获取所必需的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医学课程和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更好地从事医药卫生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课程基本理念
高职的基础医学教育与普通高校相比要突出”应用性”,与普通中专相比要突出”高等性”,在教学中要认真分析高职学生的特点,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体现高等、突出职业、强
化技能,在素质、知识和技能方面都要有明确的要求。
1.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为应对药物学的迅速发展奠定知识和技能基础。
2.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知识,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和整体性
本课程是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它与药理学关系密切,对于学生理解药物的代谢和药物的作用有重要帮助,尤其掌握肝、肾的结构和功能对理解药物的代谢与排泄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在讲解时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同时应该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知识的整体性。
3.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本课程在内容上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药物使用不当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4.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本课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药学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5.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本课程应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等。
四、课程设计思路
为了适应现代卫生职业教育的特点,以药学专业培养目标和知识必须够用的原则为依据,在反复研究课程的改革,课程设置要强调整体,注重能力培养,从有利于教师把握和控制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出发,将传统的人体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融为一体,彻底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使多学科繁多的知识有机结合,密切联系、精简优化,减少重复内容和教学时数,真正体现为后继课程服务。
1.《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主要形式:理论课、实验课,理论+实验。
2.《基础医学概论》课程课时安排:总学时为162学时,理论122学时,实验40学时。第一学期84学时,理论62学时、实验22学时。
学时
章序
理论实践合计
1 绪论
2 0 2
2 基本组织 2 2 4
3 运动系统
4 2 6
4 消化系统解剖和生理 6 2 8
5 呼吸系统解剖和生理 4 2 6
6 血液、血液循环和脉管系统 6 2 8
7 泌尿系统解剖和生理 4 2 6
8 生殖系统和胚胎发育 6 0 6
9 内分泌系统解剖和生理 4 0 4
10 感觉器解剖和生理 4 2 6
11 神经系统解剖和生理 6 2 8
12 酶与维生素、物质代谢与酸碱平
衡
14 6 20
13 微生物学基础18 6 24
14 免疫学基础14 2 16
15 病理学基础32 8 40
合计122 40 162
理论与实
践比
3:1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①理解基础医学概论(人体结构和功能部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②掌握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及各重要器官的位置、形态和结构。③掌握各器官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其调节,体内主要物质的代谢过程。④说出微生物概念、分类、常见致病微生物的基本知识。⑤简述常见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微生物检测法。⑥叙述微生物控制的基本理论。⑦简述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免疫系统的构成、免疫应答及超敏反应等基础知识。⑧说出各型超敏反应所引起的常见疾病及危害。⑨说出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并叙述常见的基本病理学知识。⑩应用病理学知识于药学工作中。
二、能力培养目标
①具有对人体各重要器官形态结构、位置及毗邻的辩认能力以及在显微镜下对基本组织观察辩认能力;②掌握主要器官的体表标志或体表投影及常用穿刺部位和穿刺血管的确认方法;
③掌握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自主神经的递质和受体、影响尿液生成的因素等,为理解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