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大陆边缘.
船舶与海洋工程导论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山东交通学院
船舶与海洋工程导论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山东交通学院第一章测试1.北宋时期的造船厂能够按照船样图施工并采用滑道下水。
A:对 B:错答案:对2.唐代大海船建有水密隔舱能够提高船的航行速度。
A:错 B:对答案:错3.郑和下西洋船队的主要船舶叫宝船。
A:错 B:对答案:对4.帆是依靠风力的船舶推进装置。
A:错 B:对答案:对5.舵和帆的使用帮助船舶在风力、风向改变时更有效地保持航向。
A:对 B:错答案:对6.19世纪60年代主持江南制造总局造船事业的是中国近代著名科学家徐寿、华蘅芳。
A:错 B:对答案:对7.“东风”号货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艘自行设计建造的万吨级内河船。
A:错 B:对答案:错8.散货船“长城”号是我国按照国际标准建造的第一艘大型出口船舶。
A:错 B:对答案:对9.大连新船重工建造了中国第一艘30万吨级巨型原油轮“伊朗·德瓦尔”号。
A:错 B:对答案:对10.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自主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艘散货船“大鹏昊”。
A:错 B:对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维持港口生产作业的船舶称为港务工作船。
A:对 B:错答案:对2.运输船、工程船、渔业船、侦察船属于民用船舶。
A:对 B:错答案:错3.民用船舶是指用于运输、外贸等方面的船舶。
A:对 B:错答案:对4.沿海船是适宜于在沿海各港口间航行的船。
A:对 B:错答案:对5.专门从事水上工程的船舶称为工程船。
A:对 B:错答案:对6.军舰与民用船舶的最大区别是舰艇上装备有武器。
A:对 B:错答案:对7.军用舰船分为战斗舰艇和辅助战斗舰艇两大类。
A:错 B:对答案:对8.军舰的外表一般漆上蓝白色油漆,舰首悬挂海军旗或国旗。
A:错 B:对答案:错9.巡洋舰属于大型水面战斗舰。
A:对 B:错答案:对10.辅助战斗舰艇是主要用于战斗保障、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
A:错 B:对答案:对第三章测试1.中线面把船舶分成左右对称的两个部分。
A:错 B:对答案:对2.自船尾向船首看,右手的一侧称为左舷,左手的一侧称为右舷。
南京大学_普通地质学_9普地板块构造
●部分洋壳物质被带到俯冲带深处,受热熔化
后上升喷发,形成安山岩。另外一些物质则 被带到100km以下,形成高级变质岩:含金 刚石榴辉岩。一部分可在后期折返到浅部。 2012-9-25 普通地质学
2012-9-25
普通地质学
●在海沟处,部分地壳物质如厚大的海沟型 复理石可通过铲刮增生到大陆边缘上,形成 俯冲型增生楔。 c.地震 海沟是浅源、中源、深源地震的策源 地。根据全球地震的密集分布规律,确定环 太平洋海沟是一个巨大的俯冲带。
中基性岩浆喷出,形成海底火山。
热点的位置固定,而板块在移动,所以可
形成一连串的火山。 火山开始时位置较高,山头容易被波浪削 平,最后成为海底平顶山。
2012-9-25 普通地质学
2012-9-25
普通地质学
3)地球物理证据 a.洋中脊二侧,海底岩石的正、负磁异常条 带对称分布。 ●洋中脊处形成的岩石,冷却时被磁化,记 录了当时的磁场方向。由于地磁南北极的 多次转向,导致海底岩石对称的正、逆向 磁异常条带。
3.2 地台基本特征简介
●奥地利学者E.Seuss(休斯或徐士)于1885年提出。 ●指地壳上稳定的、形成后不再褶皱变形的地区。 ●具双层结构:褶皱基底和水平的盖层
盖层:沉积薄;面形分布;地层平缓倾斜到水平;边界为正断 层;区域变质极弱;无火山岩;煤、石油、沉积铁矿等矿产发育。
●与地槽的关系:地槽褶皱上升-剥蚀夷平-活动性减弱并趋 向稳定-正断层使之下降-缓慢地接受沉积(地台阶段)。 ●古地台:以前寒武系(Precambrian)为基底; 年轻地台:以古生界(Cambrian-Permian)为基底 ●地盾Shield:基底之上无沉积盖层(无沉积或沉积薄被剥 蚀)。 ●世界著名的地台:北美地台、非洲地台、澳洲地台、西伯利 亚地台、俄罗斯地台、扬子地台、华北地台、塔里木地台。 ●克拉通Craton :刚性强的稳定地台。一直被板块理论采用。 2012-9-25 普通地质学
海洋地质大洋地壳的构造与岩石组成
在大西洋型和安第斯型大陆
边缘,通常可以将大陆坡麓 作为大陆型地壳和大洋型地 壳的分界(如图)。在岛 弧—海沟—边缘海地区,大 陆型地壳和大洋型地壳之间 的过渡是复式的,因为岛弧
陆侧又出现具大洋型或过渡
型地壳的边缘盆地。
根据板块的相对运动关系和力学性质, 板块边界分三种:
汇聚型(挤压型)板块边界
层1,沉积层,厚度变化大,大洋中脊上往往缺失或作零星分布。 层2,火山岩层,沿中脊顶部广泛出露,也广泛分布于洋盆中,纵波速度变化大。 深海钻探表明,主要由拉斑玄武岩,部分为固结沉积岩组成。 层3为辉长岩或橄榄岩,纵波速度和厚度都十分稳定,厚度在5公里左右,是大洋地 壳的主体部分。 层3的底面为莫霍面,该面之下为上地幔层。莫霍面实际上是海水渗透和热液蚀变 的最低界面。洋壳的形成是熔融的地幔物质,通过地壳上的热点,分期、断续地挤
上,故其过渡型与海沟的递变形式相似。由大陆向海沟方
向,花岗岩层尖灭,地壳厚度减薄。
上述几种地壳过渡形式,以岛弧—海沟—边缘海系列最为复杂, 安第斯型次之,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最为简单。
地壳厚度向洋的变薄是突变还是递变,与大陆边缘及相邻陆地
的地形形态有关,地形越陡峻,厚度变化越剧烈,地形越平缓,
厚度递变就比较缓和。
入上部,迅速冷却和蚀变的结果
正常大洋地壳(洋盆区)的一般厚度为5~10公里。在大洋中脊轴部,由于沉 积层和大洋层的变薄或缺失,地壳厚度减至3~5公里。在无震海岭或海底火 山区,地壳厚度可以增大到15公里或更大。在印度洋塞舌尔群岛以及其他一 些海底高地,属于残留的微型大陆,但是地壳厚度一般小于正常的大陆地壳。 人们通常把较薄的大陆地壳叫做次大陆地壳,把较厚的大洋地壳叫做次大洋 型地壳,二者也统称过渡型地壳。
海洋生物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海洋生物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第一章测试1.郑和下西洋首次航行始于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1433年,共计七次。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出发,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参考答案:南京2.()是首位看到南极冰原的欧洲人,也是首位登陆夏威夷、新西兰、塔希提岛的欧洲人。
参考答案:库克3.从1831年开始,()随“HMS小猎犬”号环球考察5年,他用网具来捕获个体微小、漂浮生活的浮游生物,时至今日,海洋生物学家仍在使用这种网。
参考答案:达尔文4.“()”科学考察奠定了现代海洋科学的基础。
参考答案:挑战者号5.海洋生物带给人们利益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问题。
带来的问题包括下面的()。
参考答案:引起疾病;侵蚀码头;堵塞水下管道6.海洋生物学家的研究兴趣与研究陆生生物学者们的兴趣有广泛交叉。
这是因为不论生活在陆地上还是海洋中,生物利用能量等一些基本生物学过程都是相似的。
()参考答案:对7.古埃及法老墓中就记载着禁止食用有毒水母的警告。
()参考答案:错8.腓尼基人是西方世界最早一批技术娴熟的航海家。
大约公元前2000年,他们就在地中海、红海、东大西洋、黑海和印度洋上航行。
()参考答案:对9.1519年,费迪南德·麦哲伦开始首次环球探险。
()参考答案:对10.第一个海洋生物学实验室是由德国生物学家于1872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建立的动物学研究站。
()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在传统上,海洋被划分为四个大型盆地。
()是最小最浅的海洋。
参考答案:北冰洋2.地球最里层是地核,基本上由铁组成。
地心压力要比地表大()万倍以上,温度超过4000℃。
参考答案:1003.地球最外面的部分是地壳,也是人们了解最多的一层地球构造。
与地核和地幔相比,地壳很厚。
()参考答案:错4.由于海洋的存在,地壳可被分为两类——陆壳与洋壳。
第九章 大陆边缘解读
大陆边缘的类型
• 据板块构造机理分为三类: 发散型大陆边缘(Divergent, or passive margin) 聚敛型大陆边缘(Convergent, or active margin) 转换断层型大陆边缘(Transform fault margin)
发散型大陆边缘:
又称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
大陆边缘地壳结构
大陆架和大陆坡都属于大陆型地壳,大 陆架的地壳较大陆地壳稍薄,大多数在 30km左右。大陆坡的地壳减薄到12—20 km,有人称之为次大陆地壳。 大陆隆为大洋型地壳。
大陆地壳和大洋型地壳的分界处大致在大陆坡坡脚,陆架和 陆坡实际上是大陆地壳的自然延伸部分 大陆隆实际上是巨厚沉积物(千米以上)覆盖在大洋地壳上 的堆积体。
是大西洋、印度洋周边普遍存在的类型。由宽阔的 大陆架、平缓的大陆坡(1—3度)和分布广泛的大 陆隆三个单元组成。它是海底扩张过程中形成的。 沉积作用可归纳为:
1.陆源碎屑沉积
2.碳酸盐沉积
3.同生断层发育的三角洲
4.蒸发岩沉积
陆源碎屑 沉积 碳酸盐沉积 断层发育的 三角洲相
蒸发岩沉积
聚敛型大陆边缘:
第九章 大陆边缘
一、概述 二、大陆架 三、大陆坡 四、大陆隆 (裾)
一、概述
• 概念:大陆表面和大洋底面之间存在着一 个广阔的过渡带,它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 斜坡带,称为大陆边缘。在地质上,它是 大陆型地壳和大洋型地壳之间的过渡带, 属过渡型地壳。 • 组成:在大陆边缘内部,根据深度和坡度, 通常可分成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个 部分。
大陆架
是近岸浅水海域,自海岸向外,缓缓倾斜, 平均坡度仅1/1000,陆架外缘的平均水深约 130米,深者可达550米。
18 中国主要的沉积盆地
1. 塔里木盆地
寒武—早奥陶世,东部为次深海沉积,寒武系为硅质泥岩、泥灰岩 、灰岩,下奥陶统为黑色笔石页岩、泥岩、粉砂岩等;西部为台地 相,寒武系为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沉积,下奥陶统为灰岩、白云岩沉 积。
1. 塔里木盆地
(2)中奥陶世—中泥盆世陆内压陷和前陆盆地发育阶段:在挤压构造背景 下,塔里木古板块主体发育克拉通盆地,边缘形成前陆盆地。
2. 准噶尔盆地
早白垩世的沉积范围较侏罗纪向南收缩,沉积相带展布平行山系,由南向北 依次发育冲洪积扇相带、滨浅湖相带;沉积过程表现出由粗变细、水体逐渐 扩大的特点,说明构造强烈活动之后盆地沉积物的充填由厚层的砾岩、砂砾 岩组成,向上巨厚的泥质岩夹砂岩反映构造活动转弱的稳定环境,说明北天 山冲断—推覆活动对盆地沉降和演化的控制已占绝对优势。
2. 准噶尔盆地
(4)新近纪—第四纪山前坳陷盆地发育阶段 新近纪以来,准噶尔盆地南缘在北天山山系的急剧隆升过程中发生快速沉
降,盆地表现为近EW向,向西进一步扩大,向南收缩,在剖面上形成一个 极不对称的楔形,沉积厚度向北急剧减薄,纵向上由细至粗的沉积特征,尤 其是上新世以来广泛分布的冲积扇砾岩,说明天山山系的隆升主要发生在上 新世以来。
第四系广泛分布于山前坳陷,沉积物构成复杂,有冰碛、冰水沉积、冲洪 积层及黄土、河湖等沉积,尤其是冰碛、冰水沉积物反映出天山山系冰川的 形成,说明天山山系已隆升到相当的高度。
二、代表性沉积盆地的特征来自3. 鄂尔多斯盆地中国含油气盆地类型图
1.裂谷型盆地;2.弧后(边缘海)盆地;3.克拉通盆地; 4.山前坳陷盆地;5.山间断陷盆地;6.走滑断陷盆地
一、中国沉积盆地的主要特点
西部的盆 地以冷盆为 主,东部的 盆地以热盆 为主
一、中国沉积盆地的主要特点
地貌学教学大纲
地貌学教学大纲《地貌学》教学大纲学时:42学时学分:2。
5理论学时:42学时实验或讨论学时:适用专业:地理科学大纲执笔人:程久苗胡春生大纲审定人:一、说明1. 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地貌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它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系统介绍了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本课程的任务是直接培养学生地貌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地貌分析的基本能力。
2。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地貌学基本概念和知识,初步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
了解地貌类型,分析地貌形成条件和过程,掌握地貌发育过程和分布规律,为今后学习相关地理专业课程和讲授中学地理课打下必要的基础.3。
课程教学改革①确保教学计划的科学性: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不断进行专业教学计划及地貌学教学大纲的修订,及时增加课程前沿内容。
②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将课堂讲授课、自学和讨论交流、模型及航卫片判读、观看音像资料、野外实习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地貌学多媒体课件,实施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实验。
④加强教学研究,积极实施教改项目:组织相关教师和部分学生代表进行座谈,共同商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从而增强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与互动性。
二、本文(一)课程理论教学第一章绪论地貌学教学大纲本章重点、难点内容:1.地貌学的性质2.内外力、岩性及构造等因素对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影响学时:2学时本章内容: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三)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四)地貌学的研究目的二、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一)地貌形成的营力(动力)1。
内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2。
外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3.内、外力相互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二)岩性和地质构造(三)内外力作用时间(四)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三、地貌学的发展和现状(一)我国古代地貌知识的积累:(二)近代地貌学的发展1.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2。
地貌学原理
地貌学原理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构造地貌 (9)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 (17)第四章流水地貌 (21)第五章喀斯特地貌 (33)第六章风成地貌及黄土地貌 (36)第七章冰川地貌 (40)第八章海岸地貌 (44)第九章地貌学的基本概念 (48)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难点内容:1.地貌学的性质2.内外力、岩性及构造等因素对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本章内容: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地球表面的地形-――大陆、洋盆――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河流、冰川、喀什特、海岸、风成等各种成因类型地貌中的次级地貌单元等陆地地形,从其形态或外貌特征上看,可以分为:山地、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五种类型。
1.山地陆地表面高度较大(海拔超过500米)、坡度较陡的地形称为山地。
自上而下分为山顶、山坡和山麓。
沿一个方向延伸、由多条岭谷相间组成的山地称为山脉。
例如,天山山脉、阴山山脉等。
2.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以上),顶面比较平缓而面积较大的高地,称为高原。
例如,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等。
有的高原上也有山地分布,如云贵高原。
3.平原陆地上海拔通常在200米以下的宽广低平地区,称为平原。
平原可由河流沉积作用而成,也可由侵蚀而成,还可由二者共同形成。
4.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切割破碎而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称为丘陵。
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例如,江南丘陵、浙闽丘陵等。
广义的山地包括丘陵,往往呈现交错分布。
5.盆地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地区,称为盆地。
例如,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等。
海底地形基本类型海底地形起伏状况,因被海水淹没不能直接观察到,通过海底测量绘制的海底地形图,就一目了然了。
海底地形基本类型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海盆、海岭和海沟五种类型。
1.大陆架大陆和海洋盆地之间有个过渡带。
第9章 板块构造学说
含大洋沉积物和 岩石圈碎块的混 杂堆积体
由于海沟与岛弧(山弧)紧密相随, 称之为海沟岛弧系。它们构成了特 征性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班尼奥 夫Benioff带 )。
马里亚纳群岛
读书思考
• 知识点:大陆漂移、地幔对流、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大洋 中脊、海底地磁条带、转换断层、地幔对流、威尔逊旋回、 活动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 海沟、岛弧、贝尼奥夫(Benioff)地震带 、地幔柱、热点; • 试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要点,并对该学说加以评价。 • 试述海底扩张说的要点。 • 板块构造的基本含义? • 板块边界有哪些基本类型? • 用板块俯冲观点解释全球火山与地震的分布规律。
(3)成年期—大西洋型大洋盆地
持续海底扩张,洋底不断展宽,逐渐形成宏伟的大洋中脊体系 和开阔的深海平原。实例:大西洋。
(4)衰退期—太平洋型大洋盆地
洋中脊虽继续扩张,但洋盆一侧或两侧出现俯冲消减作用,海洋 面积渐趋缩小。实例:太平洋。
(5)终了期—残留海
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两侧的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残留 内陆海。现代实例:地中海。
3 从中生代开始,在潮汐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大陆逐渐 破裂、分离,造成现在的海陆分布;
4 大西洋、印度洋是在 大陆分裂漂移的过程 中形成的,太平洋是 泛大洋的残余。 5 大陆在向赤道和向西 漂移的过程中,前缘 受到挤压褶皱形成山 脉,后缘由于硅镁层 的粘结、拖曳而脱落 形成岛弧、岛屿。 大陆漂移假说提出至20世纪20年代在欧洲引起广泛 讨论,盛极一时. 30年代后就逐渐趋于沉寂。
(1) 胚胎期—大陆裂谷 地幔物质上升,大陆地壳隆起、变薄,在拉力作用下, 地表形成一系列大陆裂谷盆地。现代实例:东非裂谷。
大地构造
证据4:转换断层:由加拿大学者Wilson于1965年 提出,指断层的运动方向和运动性质在断层的两 端发生了变化,由平错变化为拉开。
转换断层
洋中脊发育的转换断层
证据5、海沟及贝尼奥夫地震带
海沟:位于 洋底边缘的一 种狭长凹地, 水深常超过 6000米,横剖 面为不对称的 V字型。
海沟
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贝尼奥夫 (H.Benioff, 1968)首先发现天然地震的震源深度与在海沟—岛 弧系有密切的关系,呈有规律的变化:从大洋方向 向大陆边缘附近地震分布依次为浅源地震、中源地 震和深源地震。震源可排列成一条由海沟向大陆方 向深处的倾斜带,也称 贝尼奥夫地震带。该带 的倾角一般为45°,可 在15°-60°之间变化。
“不论在过去和现在,形成大陆漂移的动力问题一 直处在游移不定的状态中,也不可能得出一个满 足各个细节的完整答案.”(魏格纳)
(二)海底扩张理论
★赫斯 H.H.Hess(1962)和 迪茨 R.Dietz(1961)
同时提出海底扩张的观点
大洋岩石圈在洋中脊处裂开,地幔 炽热的岩浆从这里涌出,冷却固结 成新的大洋岩石圈,并把先期形成 的岩石向两侧对称地推挤,导致大 洋海底不断地扩张。
泛大陆(潘吉亚大陆)
劳亚大陆 冈瓦纳大陆
约2.5亿年前 泛大陆
约2亿年前 联合古陆分裂开
并各自漂移
现今各大洋和 大陆都是经过 大陆漂移后形
成的
由于缺少具有说服力的动力学机制,魏格纳大 陆漂移学说问世后的一段时间内,所受到的是越来 越多人的反对或否定。
1930年11月魏格纳在格陵兰冰原上探险遇难去 世后,他所创立的大陆漂移学说也随之衰亡。
★德国,Alfred Wegener(1915)
海洋地质 大洋地壳的构造与岩石组成
在大洋中脊上,火山地形的发育异常广泛。中脊上的岛屿多 属火山成因。火山主要顺着中脊轴向展布,少数火山则沿横 向断裂带展布。
大洋中脊的地壳结构与大洋盆地有显著区别。在大西洋中央裂谷带底下,缺失洋壳第三层,第二 层直接覆盖在异常地幔上;有些地方第二层变厚,厚度变化在 1—4.5公里之间,中脊轴部的地壳 总厚度明显变薄。东太平洋海隆轴部的地壳结构属于另一种类型,洋壳第三层连续越过海隆,但 厚度减薄至3公里左右;第三层覆盖于异常地幔上;整个地壳厚度也有减薄,莫霍面向上抬升 (如图)。印度洋中脊的地壳结构有的段落属于大西洋中脊型,另有些段落类似于东太平洋海隆 类型。
一般缺乏地震活动(或仅由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称为无 震海岭。他与代表海底扩张中心的中央海岭在构造含义上迥
然不同。
海岭有的部分露出水面,构成群岛,其与相邻深海盆地的高
差显著变大。还有的海岭隆起区近于等轴状,高差不大。
此外,在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西部有一些 海底隆起区, 系由小型残留的大陆地壳构成。
可见,大洋型地壳区别于大陆型地壳的要点,在于薄而重,同时缺失大陆型 地壳所特有的“花岗岩层”。
大陆型地壳不仅具有“花岗岩层”,而且“玄武岩层”也比大洋型地壳大大 增厚。这样一般大陆地壳就比大洋地壳厚达4—6倍。
2、大洋地壳和大陆地壳的过渡
在不同的大陆边缘,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之间的过渡,表现 为不同的型式。
平移断层随着时间的推移,断层两侧两段中脊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但是转换断层,虽然中脊 轴两侧海底不断扩张,断层两侧的两段中脊之间的距离却未必增大。 其次,平移断层,错动是沿整条断裂线发生的,至于转换断层,相互错动仅发生在这两段中脊轴 之间的BC段,在该段以外的断裂带上,断层两侧海底的扩张移动方向相同,其间没有相互错动。 最后,转换断层中BC段的错动方向,恰好与平移断层中把中脊错开的方向相反,如图所示,平移 断层的错动方向为左旋,转换断层则为右旋。
海洋科学导论思考题
《海洋科学导论》思考题第一章:1、如何理解地球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2、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是什么?3、海洋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4、回顾海洋科学发展历史,从中你能够得到哪些启示?5、中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前景如何?第二章:1、简述地球运动的主要形式及其产生的重要自然现象。
2、地球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是怎样划分的?说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3、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以及海洋的划分。
4、什么是海岸带?说明其组成部分是如何界定的。
5、大陆边缘分为几种主要来源?说明各自的构成及其主要特点。
6、什么是大洋中脊体系,它有哪些主要特点?7、简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的内在联系与主要区别。
8、根据板块构造原理说明大洋盆地和边缘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9、滨海沉积物主要有哪些?说明各自趁机作用的控制因素及沉积特点。
10、大陆架沉积作用过程有哪些?说明现代陆架沉积物的主要来源类型及分布规律。
11、按照大洋沉积物的成因将其分为哪几种主要类型,请归纳它们的分布规律、12、按照矿产资源形成的海洋环境和分布特征,海洋矿产资源有哪些主要类型?如何认识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第三章:1、简述海水组成与纯水的异同点。
何谓海水盐度?2. 简述海水的主要热学与力学性质,它们与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关系如何?3. 何谓海水的位温?有何实用价值?4. 简述海水密度的表示方法(历史上和现在的)。
何谓海水状态方程?5. 海水结冰与淡水结冰的过程有何不同?为什么?6. 海冰的主要物理性质是什么?海冰对海况有何影响?7. 海洋热平衡方程中各项的物理含义是什么?它们是怎样对海洋的热状况产生作用的?8. 世界大洋热平衡的分布与变化规律如何?9. 简述世界大洋中温度、盐度和密度的空间分布基本特征。
10. 大洋温度和盐度的平面分布与铅直分布有什么异同点?11. 何谓大洋主温跃层和极峰?何谓季节性温跃层?12. 为什么大洋热带海域盐度的最大与最小值总是出现在表层以下?13. 何谓海洋水团?它和水型、水系有什么关系?14. 何谓海洋混合?引起混合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5. 涡动混合与对流混合效应有何异同之处?在不同纬度的海域中和不同季节中它们对海况的影响有什么变化与不同?16. 海洋中温度、盐度与密度细微结构的基本特征如何?第四章:1、海水的组成为什么有恒定性?2、海水中的常量元素主要有哪些?3、海水的pH值一般是多少?海水的缓冲能力主要由哪种作用控制?4、海水中营养盐有哪些?有哪些主要形式?5、海洋污染如何防治?第五章:1、简述海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及表示方法。
第九章海洋碎屑沉积体系
3. 半深海和深海水动力特征和沉积作用
水动力弱:细粒物质的悬浮沉积 等深流:沿海底等深线水平流动的底流,由于地球旋 转而形成的温盐循环底流,主要出现在陆隆区。 沉积物重力流:重力滑塌、高密度重力流、低密度重 力流
2021/7/10
第二节 海相碎屑岩沉积模式
一、滨岸沉积特征 1、滨岸沉积环境划分
前滨
2021/7/10
等深流(平流)沉积 发生在半深海区沿大陆坡坡脚等深线流动的远洋底流,等
深流沉积主要出现在陆隆地区。 沉积物主要为泥级、粉砂级、砂级、细砾级和灰泥及生物
屑。 是由大洋水团的温度、盐度变化而形成的一种环流体系。 等深流垂向序列有一定规律性p308
2021/7/10
2、深海相 (1)一般特点 发育于大洋盆地,水深2000m以下,平均深度为4000m 底栖生物稀少。种类单调 沉积物也主要为软泥 ,陆源沉积物
接受大量重力流沉积
深大洋环境
以远洋沉积为特征, 主要是从上覆水体中 缓慢沉降的细粒沉积 物
2021/7/10
1、半深海相 (1)一般特点 沉积物也主要为泥质、浮游生物和碎屑三部分组成 水动力主要为洋流、风暴浪和等深流 无植物发育,生物以腹足类为主,生物扰动构造较发育
2021/7/10
(2)半深海主要沉积类型:
2021/7/10
(2)沉积物类型 远洋沉积物一般指的是远离大陆由水柱的悬浮沉积物缓慢
沉降形成的沉积物,包括主要由陆源和火山成因的粘土颗粒, 也可能包括粉砂-砂粒级的浮游生物遗体。
远洋粘土是硅质粘土,包括粘土矿物、沸石、铁氧化物和 风吹的尘灰,通常为红-棕红色,覆盖了4500m以下的大部分 洋底。
第八章 海洋碎屑沉积体系
第一节 海洋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 第二节 海相碎屑岩沉积模式 第三节 深海重力流沉积
地质学基础(第九章:板块构造)
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
海底新发现与大陆漂移说的新生
© 2012,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
H. Hess二战期间任美国太平洋战 争时期凯普.约翰逊号船长,用声 纳对海底做了不间断的观测。 于1962 年正式发表了“海盆的历 史”一文。
来又分开了;
19世纪末,Suess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
而将他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冈瓦纳;
1912年,Wegener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
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做了论证。
© 2012,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
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
普通地质学
© 2012,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
第九章 板块构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大陆漂移学说 海底扩展学说 板块构造
© 2012,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
1970在汉堡重 新命名的魏格 纳街
© 2012,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 在Wegener前,有人已经有了活动论的思想
1620年,英国人F.培根,注意到了非洲西海岸和南美东海岸线
如此吻合,不大可能是偶然的巧合;
1658年,法国R.P.F普拉塞认为,南美洲和非洲曾一度相连而后
© 2012,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第九章 大陆边缘
陆架边缘堤按成因分类:
基岩脊岭堤
褶皱堤
断层堤
礁体堤
火山堤 底辟盐丘堤
陆架上的微地形
大陆架上有多种类型的微型地形
台湾海峡南部有一片水下浅滩,水深30-40m, 浅滩上分布着数以百计的水下砂丘。这些砂体 原形成于潮间带和潮上带,后来海面上升,受 到潮流和海流的改造。 此外,在海峡出口处,由于潮汐作用往往形成 扇形堆积体,其上发育有散射状的潮成谷地。
又称为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他由大陆架、 陡峭的大陆坡(10—30度)和深海沟三个 单元构成。
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又可以分出岛弧亚型和 安第斯亚型两种。
岛弧亚型大陆边缘:
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部边缘,大西洋的安德烈斯岛 弧和加勒比海也属此类。该类型的大陆边缘由大陆 架、大陆坡和包括边缘海盆在内的“岛弧—海沟” 系组成。这里存在宽广的大陆架
现代沉积
• 沉积物的属性与目前所处的沉积环境相一致, 处于一个统一的动态平衡系统之中,这类沉 积物称为现代沉积或现代原生沉积。如目前 大河口的三角洲相沉积,热带浅海的碳酸盐 沉积,海底火山周围的火山碎屑沉积。 • 主要分布在内陆架,沉积物主要为陆源碎屑。
埃默里(1952)将现代沉积分为: 1.碎屑沉积(风、水、冰川带来的) 2.生物沉积(贝壳等生物骨骼 ) 3.火山沉积(火山附近的火山碎屑) 4.自生矿物沉积(磷灰石和海绿石 等)
如:我国东海外大陆架上,日本调查船在长江口外, 水深100米的外陆架上,打捞到生长在潮间带的红螺、 文蛤、长牡蛎、玛阿贝和杂色蛤蝌等,年龄为 15000——12000年;在虎皮礁附近还采到北方原始 牛的下颚骨;男女列岛附近,采到猛犸象的牙齿, 从这些残留沉积中的化石表明,我国东海在更新世 时为滨海平原、沼泽地等,当时气候寒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类大陆边缘有三个沉积区:
岛弧周围(包括海沟)、大陆架、边缘盆地
安第斯亚型大陆边缘:
主要分布在南美洲西海岸,并向北延伸到北美西南 沿岸。
南美西海岸濒临“秘鲁—智利”海沟,海沟深达 5000——6000米,陆架及海岸平原极其不发育,代 替他们的是陡峭的基岩岸线和海拔5000—6000米以 上的安第斯山链,有强烈的地震和“钙碱性”火山 活动。海沟内,靠岸侧的坡地上是巨厚的浊流沉积。
对于陆架外缘的标志,奈须纪幸,加贺美 英雄(1970)等也主张以海底坡度向深处剧烈 增加的坡折为限,其上浅水区域为陆架,他们 认为划分陆架外缘界线的标志是坡度的变化, 而不是水深。也有人试图不采用地形和水深为 标准来对陆架下定义,而采用海底地质特征或 底栖生物分布状况为依据,这些看法都存在一 定的片面性。 总的看来,大陆架外缘界限,不应该是某 一特定的深度,而是以坡折处的深,自海岸向外,缓缓倾斜, 平均坡度仅1/1000,陆架外缘的平均水深约 130米,深者可达550米。
陆架宽度变化较大,像南美洲西海岸外, 日本,菲律宾东岸等岸外,几乎没有大陆架。 而我国黄海、东海和北冰洋等海域,陆架宽 达数百km至1000km以上。世界陆架平均宽 75km
从陆架边缘向外,便进入大陆坡,大陆坡坡度 可陡达1/40—1/6,陆坡上,地形崎岖,有深切 水下峡谷。陆坡宽度较小,仅20—30km,最宽 可达数百km。
大陆边缘地壳结构
大陆架和大陆坡都属于大陆型地壳,大 陆架的地壳较大陆地壳稍薄,大多数在 30km左右。大陆坡的地壳减薄到12—20 km,有人称之为次大陆地壳。 大陆隆为大洋型地壳。
大陆地壳和大洋型地壳的分界处大致在大陆坡坡脚,陆架和 陆坡实际上是大陆地壳的自然延伸部分 大陆隆实际上是巨厚沉积物(千米以上)覆盖在大洋地壳上 的堆积体。
随着海底资源开发事业的发展,大陆架资源的 主权归属问题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这首先要求划清 大陆架和大陆坡的界限。 1958年,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海洋法会议上,对 大陆架外缘界线的确定提出了一些建议,当年,国 际海底名词术语委员会提出了大陆架的定义是: 大陆架是沿岸大陆被海水淹没的浅海地带,海底 地形开阔、平坦,一直延展到海底坡度剧烈增加的 转折处,这一转折处被称为陆架边缘,陆架边缘以 浅的水域称为大陆架。
3、大陆架的沉积作用
• 残留沉积 • 变余沉积 • 现代沉积
残留沉积
沉积物的属性与目前所处的环境不适应,形成 于目前陆架海区完全不同的沉积环境之中,如 外陆架海区出现砂质沉积,浅海底出现淡水环 境的沉积物等。
对于残留沉积,渔民早就觉察到,泥沙底质浅 海中有冰川漂砾刮破渔网的现象。 又如英国海外发现一片沉没于浅海的森林,北 海 多格滩上有泥炭沉积……
美国东北部,法国、以色列、波多黎各和澳大利亚等地 滨外浅海水区,出现风成沙丘的残留沉积; 美国东南滨外深水区,出现浅水的钙质鲕状碳酸盐的残 留沉积;
西欧滨外、墨西哥湾、日本和马六甲海峡出现盐沼泥炭 、 淡水泥炭等残留沉积。 尼日利亚滨外还出现淹没了的土壤。
残留沉积的特征
残留沉积中往往含有许多指示原来沉积环境的 生物化石。
1、位于前寒武纪地台边缘的陆架,通常宽度不大,如非洲及澳 大利亚陆缘的陆架。 2、位于古生代地台上的陆架较宽,如欧洲西部和西北部,北美 大西洋沿岸等地 3、中生代和阿尔卑斯褶皱带边缘的陆架最窄,如印度尼西亚和 菲律宾 等地。 4、大陆平原邻接的陆架,是新生代的下沉区,这类陆架具有最 大的宽度,如北冰洋和黄海大陆架等地。
现代沉积
• 沉积物的属性与目前所处的沉积环境相一致, 处于一个统一的动态平衡系统之中,这类沉 积物称为现代沉积或现代原生沉积。如目前 大河口的三角洲相沉积,热带浅海的碳酸盐 沉积,海底火山周围的火山碎屑沉积。 • 主要分布在内陆架,沉积物主要为陆源碎屑。
埃默里(1952)将现代沉积分为: 1.碎屑沉积(风、水、冰川带来的) 2.生物沉积(贝壳等生物骨骼 ) 3.火山沉积(火山附近的火山碎屑) 4.自生矿物沉积(磷灰石和海绿石 等)
二、大陆架
1、定义 2、地形特征 3、沉积作用 4、地质构造与分类 5、成因
1、大陆架的定义
大陆架是大陆周围较平坦的浅水海域, 从岸边低潮线开始向外海直至海底坡 度显著增加的边缘,这个边缘称为陆 架外缘,陆架外缘以内的浅海区, 便是大陆架。
• 大陆架这一术语,最早由H.R.米尔(Mill,1887) 提出和使用。 • 1919——1939期间,约翰逊(D.W.Johnson)认为: 大陆架是波浪的侵蚀作用造成的,论证了波浪在陆 架表面所进行的侵蚀作用,并注意到这一作用在海 底的最大深度,他把600英尺(200米)的水深作为 一般波浪侵蚀海底的下限。于是水深200米便成了 以后人们所引用的陆架外缘的水深。 • 迪兹和孟拉德(Ditz and Menard,1951)指出,大陆 架是陆地沉溺于海底的地形,并不是波浪侵蚀作用 造成的,他们改用破浪基面来描述陆架外缘的深度。 目前许多研究表明,波浪在陆架上的作用是很有限 的,约翰逊所举的实例大多数是暴风浪或者台风风 浪作用海底时,海底遭受侵蚀的现象。
星野通平(1973)根据沉积环境不同,将现代沉积分 以下四类:
1、开阔陆架区:一般在水深20-30m以内浅水区为沙质沉积; 这个深度以下出现泥质沉积,54m水深以下全为泥质沉积。 54m又称泥线深度 2、河口区:河口区现代沉积一般组成三角洲,属于快速堆积 区,比降大的河流出口区出现砾石分布。海水、河水相混促 进泥质的凝聚作用和沉积下来。 3、海湾区:沉积物有砾石、砂和泥等,砾石分布在滨岸带和 部分河口区,砂质沉积广泛。 4、海峡区:由于海峡水动力强,现代沉积只有砂和砾,在海 峡两端,形成扇状堆积,砂堆积在砾石的外侧。
6、平均坡度0度7分,内侧较陡,外侧为内侧的1/2。哈韦斯 (harves,1964)发现从岸到60米深处坡度为0度12.4分。
潘若夫(1985)首先描述了陆架与相邻大陆的关系。他认为, 陆架地形往往是相邻陆地地形在浅海的延伸,他称这种延伸 地形为继承性地形。陆架与相邻大陆的大地构造性质关系密 切,根据这种关系,他把陆架分成:
大陆边缘的类型
• 据板块构造机理分为三类: 发散型大陆边缘(Divergent, or passive margin) 聚敛型大陆边缘(Convergent, or active margin) 转换断层型大陆边缘(Transform fault margin)
发散型大陆边缘:
又称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
3.转换断层型大陆边缘:
如北美太平洋侧加利福尼亚湾的大陆边缘,由 圣—安德烈斯平移断层和阿拉斯加湾东南的费 尔韦瑟平移断层参与塑造。
加利福尼亚半岛以裂离半岛形成出现,兼具发 散与平移性质;
阿拉斯加湾外有阿留申岛弧与海沟存在,兼具 聚敛与平移性质。
埃默里(1980)根据板块运动和大陆边缘沉积物的供应情况 对大陆边缘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划分,他将大陆边缘分成幼年、 青年、壮年、老年等期。
沉溺的河谷和冰川谷
• 谷深80~100m • 宽7km~25km
长江海底水 系沉溺谷:
从长江口延 伸不远即向 南拐,之后 折向东南, 于钓鱼岛和 赤尾屿之间 入冲绳海槽, 全长270km。
挪威陆架陆架有一 条水深200-300m 海槽,称为斯喀基 拉海槽,为水下冰 槽谷。
陆架边缘坝(堤)
• 大陆架的外缘 往往有一个高 起的前缘,然 后过渡到大陆 坡,这一高起 部分称为陆架 边缘坝/堤。
谢珀得(1984)根据大量的实际资料详 细研究了世界浅海地形图,否定了以水 深200米为陆架外缘深度的概念。实际资 料表明:陆架外缘的深度,即陆架外缘 的地形由缓变陡转折处的深度,世界各 地的差异很大,终于200米水深的陆架外 缘是罕见的。有的海区变化很大,如北 美东部陆架外缘深度在37——275米之间 不等。
陆架边缘堤按成因分类:
基岩脊岭堤
褶皱堤
断层堤
礁体堤
火山堤 底辟盐丘堤
陆架上的微地形
大陆架上有多种类型的微型地形
台湾海峡南部有一片水下浅滩,水深30-40m, 浅滩上分布着数以百计的水下砂丘。这些砂体 原形成于潮间带和潮上带,后来海面上升,受 到潮流和海流的改造。 此外,在海峡出口处,由于潮汐作用往往形成 扇形堆积体,其上发育有散射状的潮成谷地。
陆架上普遍存在的几种特征地形
1、海底阶地 2、海底谷地
3、陆架边缘堤
4、陆架上的微地形
海底阶地/海底平坦面
• 大陆架往往由几级深度不同的海底 平坦面组成,从滨岸到外海,随着 陆架表面的缓倾斜,平坦面逐级下 降到大陆坡直至深海.
海底平坦面的成因
• 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海进、海退过 程中,当海平面停顿时期形成的。 • 东、黄海主要海底平坦面是第四纪 冰期河流三角洲堆积而成 • 高纬度海区的海底平坦面是冰蚀和 冰积作用造成
是大西洋、印度洋周边普遍存在的类型。由宽阔的 大陆架、平缓的大陆坡(1—3度)和分布广泛的大 陆隆三个单元组成。它是海底扩张过程中形成的。 沉积作用可归纳为:
1.陆源碎屑沉积
2.碳酸盐沉积
3.同生断层发育的三角洲
4.蒸发岩沉积
陆源碎屑 沉积 碳酸盐沉积 断层发育的 三角洲相
蒸发岩沉积
聚敛型大陆边缘:
如:我国东海外大陆架上,日本调查船在长江口外, 水深100米的外陆架上,打捞到生长在潮间带的红螺、 文蛤、长牡蛎、玛阿贝和杂色蛤蝌等,年龄为 15000——12000年;在虎皮礁附近还采到北方原始 牛的下颚骨;男女列岛附近,采到猛犸象的牙齿, 从这些残留沉积中的化石表明,我国东海在更新世 时为滨海平原、沼泽地等,当时气候寒冷。
第九章 大陆边缘
一、概述 二、大陆架 三、大陆坡 四、大陆隆 (裾)
一、概述
• 概念:大陆表面和大洋底面之间存在着一 个广阔的过渡带,它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 斜坡带,称为大陆边缘。在地质上,它是 大陆型地壳和大洋型地壳之间的过渡带, 属过渡型地壳。 • 组成:在大陆边缘内部,根据深度和坡度, 通常可分成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个 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