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镇交通规划与组织模式研究
万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开发——基于中国“四大名镇”的经验启示
历 史文 化 名镇 的保 护 与开 发
基 于 中国“四大名 镇 " 的经验 启 示
口 周 乾 松 徐 连 林
摘要 : 加 强我 国历 史文 化名镇 的保护利 用 , 建设 中华 民族共 有 的精 神 家 园 , 是贯彻 落 实党 的
十八大提 出“ 建设优 秀传统文化传承体 系, 弘扬 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 ” 的根本要求和重大文化 工 程 。本 文试 图通过 对 中国四 大历 史文化 名镇 实现 保 护 与发 展 “ 双赢” 的 经验 进 行研 究 , 为我 国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利用提供有益的成功经验和避免共性 问题 的启示; 同时, 在客观地分析我 国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现状、 趋势及其存在不同程度的“ 建设性、 开发性、 旅游性、 保护性破坏” 等 问题基础上, 重点为我国在新型城镇化过程 中切 实加强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利用提 出了具体 可行 的对策建议。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强国, 增强国家文化软 实力、 提升 国际影响竞争力 , 都 具 有重要 的历 史意 义和 现 实价值 。
l l 8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 0 1 3年第 3期
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 数朝 代 的洗礼 , 饱经 沧桑 , 它 融汇 了各 个 民族 的文化 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 的供水系统 , 这 系 统纵 横交错 、 精 巧独 特 , 至今 仍有 效地 发挥 着作
一
缴 古城 维护 费 , 即从 每位 游 客住 宿 费 中提 取 4 O一8 O 元; 三 是接受 境 外有 关 机 构 和 基 金 会 以及 国内企 业 的捐赠 ; 四是 古 城 内公房 的 出租 收 益 。 四项 资金 为 古 城保 护提 供 了稳 定 的 物 质基 础 , 也 为 我 国历 史 名 镇 保 护提供 了经 验借 鉴 。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以上海田子坊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以上海田子坊为例吴琼;杭进峰【摘要】在我国现代化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对于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历来是一大难题。
有别于以往盲目拆除或改建的模式,田子坊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既保留了上海独特的石库门里弄建筑,同时也为上海塑造了一个富有魅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意产业园,其运作模式以及改造方式值得其他城市学习与借鉴。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modernization and the urbanization in China, it’s always a dificult problem that how to transform the historic conservation districts in the city. Diferent from the model of blind demolition or reconstruction, Tianzifang area not only reserves the special Shikumen Lane of Shanghai, but also sets up a creativity industry center that is ful of char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Shanghai. It is worth of us to learn its operation modes and the reform methods.【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2页(P178-179)【关键词】自下而上;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可持续发展【作者】吴琼;杭进峰【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正文语种】中文1.引言历史文化街区就如一座城市的守护者,不仅见证了这座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而且体现出这座城市传统文化的价值。
历史文化名镇交通规划与组织模式研究
员的年 龄 进 行 限制 ,主 要采 取 自然 淘
汰 的 方法 ,使其 逐 渐 淡 出 古镇 客 运 交 通 市场 。四 是鼓 励使 用 自行 车 。因 无 污 染 , 对 古 镇 环 境 与 保 护 不 存 在 破 坏 ,应 该 对 其 进 行 积 极 引 导 ,采 取
的停 放 功 能 。它在 整个 古 镇 交通 系 统 中起 着 举 足 轻重 的 作 用 。应结 合 古 镇
运 交 通 系统 中 发挥 着 辅 助性 作 用 。但
过 多 的三 轮 车 会 占用 大 量 道路 资 源 , 建 议 对其 数 量进 行 控 制 ,并 对 从 业 人
古镇 的 保 护 ,而 且会 使 古 镇 交通 系 统 不 堪 重 负 ,交 通秩 序 和 安 全难 以得 到
是 旅 游集 散 中心 。主要 服 务 于
一
二 、静态交通系统规划
静 态 交通 系统 是 古镇 交 通 网络 设
施 系统 的 重 要组 成 部 分 ,解 决 好古 镇
内部 的 停 车 供需 矛 盾 及外 来 旅游 车 辆
交通 为 主 导 ; 三 是 以 步行 、非 机 动 车 等 慢行交通 为主导 。 构 筑 以小 汽 车 交通 为 主 导 的交 通 模 式 与 历 史文 化 名镇 的保 护 要求 不 相
为 主 导 的 综 合 交 通 体 系 ;二 是 以 公 共
算 ,不鼓 励 古 镇 居 民拥 有 小汽 车 ,在 其 使 用上 给 予 一 定 的限 制 。二 是 控 制
摩 托 车发 展 。因 其速 度 原 因 ,加 上 古
镇 道路 先 天 条件 ,会 给 古镇 居 民带 来 诸 多安 全 隐 患 ,而 且 大 规模 使 用 摩 托 车 也 会造 成 环境 污染 ,给 古镇 保 护 带 来 诸 多 问题 。建 议对 摩 托 车采 取 “ 控 制 发 展 ,禁 止 上 牌 ”的 策 略 。三 是 自 然 淘 汰营 运 三轮 车 。作 为 古镇 旅 游 的
浅谈古镇规划设计的意义和方法
浅谈古镇规划设计的意义和方法文化古镇是先辈留下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古镇成为近年来热门话题和讨论的焦点.随着对古镇研究的深入和景观设计学科的兴起,本文将以保护古镇景观为前提,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对古镇景观进行规划设计研究。
文化古镇的存在意义不仅在于它本身的物质环境,还包括古镇所携带的历史信息,而我们正是通过对古镇的保护来获得所要继承和发扬的传统文化.由此可知,古镇规划之意义十分重大。
同时,就古镇规划的方法,以嘉定古镇为例,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古城镇规划目的及其意义1.1规划目的(1)文化:延续古镇历史文化环境,强化古镇历史风貌特色,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城镇肌理、空间布局、街巷尺度、绿化、文物与历史建筑等构成古镇景观历史风貌特征的组成部分。
(2)民生: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完善古镇各项功能,改善古镇居住环境,让老城区的老百姓享受到规划后成果,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生活环境,为保民生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3)经济:鼓励发展休闲旅游与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通过旅游景点的建设培育、旅游活动内容的多层次引入与休闲商业的繁荣崛起,形成具有城镇风情特色,又具有都市休闲文化与时尚气息的特色商业街区。
(4)景观:提出切实可行的古镇保护性景观设计,维护古镇景观风貌,提升古镇景观整体品质.依托现有潜在的旅游资源,构筑以文化博览、购物娱乐休闲、宗教文化体验、寻访名人故居等为特色的旅游主题景点.其中文化博览是深层内涵与无形文化特征的体验方式,主要通过对各类文化类景点的观光与相关民俗文化学习强化地方文化魅力。
1。
2规划意义首先,从保护的意义来说,古镇的规划是为了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传统地区城镇商业、居住建筑群、孔庙、塔等为主要特征的城镇历史风貌、街巷格局和居住生活形态,保护历代历史事件、商务交往、航运贸易与名人活动的多种历史信息和地方习俗及非物质遗产,带有丰富而典型的历史发展痕迹和浓郁地方居住与文化色彩的历史文化风貌区。
盛泽历史文化街区方案
二、规划目标
1.保护与传承:确保盛泽历史文化资源的完整保存与合理利用。
2.功能优化:提升街区服务功能,满足居民及游客需求。
(3)培育特色民宿、餐饮、购物等业态,提升街区经济效益;
(4)加强宣传推广,提高盛泽历史文化街区的知名度。
4.居民生活品质提升
(1)开展居民素质提升工程,提高居民文化素养;
(2)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居住条件;
(3)增设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居民日常需求;
(4)加强社区治理,构建和谐社区。
五、实施保障
1.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2.基础设施改善与提升
(1)优化街区交通组织,改善道路通行条件;
(2)加强供水、供电、排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居民生活需求;
(3)提升绿化景观,增加公共休闲空间;
(4)完善照明设施,提高街区夜景品质。
3.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1)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线路,串联历史文化景点;
(2)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项目,吸引游客参与;
盛泽历史文化街区方案
第1篇
盛泽历史文化街区方案
一、项目背景
盛泽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我国某市市中心,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该街区面临基础设施老化、环境品质下降等问题。为了保护和传承盛泽历史文化,提升街区品质,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现制定本方案。
二、目标定位
1.传承和弘扬盛泽历史文化,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
2.改善街区基础设施,提升环境品质;
古镇交通问题及应对策略
古镇交通问题及应对策略陈懿;周玉梅【摘要】近年来,在城市化、机动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下,古镇交通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其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障碍.以杭州市塘栖镇为例,阐述其交通特征及近期交通发展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出古镇交通发展应处理好“四大关系”,为其它古镇交通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期刊名称】《城市道桥与防洪》【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3页(P23-25)【关键词】古镇;交通;城市化;机动化;旅游【作者】陈懿;周玉梅【作者单位】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06;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91.10 引言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机动化高速发展阶段,由此带来的城市交通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交通拥堵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
近年来,出于对历史文化保护和开发的需要,古镇旅游已成为其未来发展的重要载体。
旅游经济在为地方经济注入活力的同时,也给当地政府和居民带来一系列问题,交通拥堵问题首当其冲。
科学发展古镇交通,正确处理好城镇交通与旅游交通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古镇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能较好地满足当地居民和游客交通出行。
本文试图以杭州市塘栖镇为例,通过总结其交通发展的先进经验,为其它古镇的交通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1 塘栖镇案例分析1.1 塘栖概况枕着京杭大运河的塘栖古镇,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江南水乡重镇之一,有着“江南佳丽地”、“江南十大名镇”之首的美誉。
近年来,杭州市政府加大对其古镇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旅游产业得到较大的提升,已成为杭州市新的旅游热点。
据统计,2009年黄金周期间,游客高达31.3万人次。
杭州市区规划为“一主城三副城”的空间结构,而塘栖镇为三大副城之一——临平副城的副中心,也是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城市化开发进程相对较快。
同时,塘栖镇经济比较发达,机动化水平较高,且呈高速发展的态势。
历史名城交通问题解析
图2 苏 州路 网疏 解 示 意
从上 世纪6 年代 开始 ,北京 为 改善城 市交通 ,拆 城 0 墙 ,修地铁 ,修 二环路和前- p 大街 ,沿路进行现 代建筑 -' ] 的开发建设 ,不但破 坏 了这个著名 的古城 的历史环境 ,而
且形成 了现代建筑不 断向古城侵蚀 的态势。
相 比 之下 ,西安 在上 世纪 八十 年代 为完 整保 护 明代 古城 的环境 ,开 始在 古城 墙外围修建环城 公园 ,保护 了明 代 的古城墙 、护城河 的历史环境 ,同时又 在环 城公 园外修 建环城 路 ,形成 古城 的第~道交通保 护环 ,起到 了古城 内 交通环境与古城 外围现代交通环境 的分隔和衔 接 的作用 ,
定 时 期 形 成 的城 市 道 路 系统 适 应 于 那 个 时 期 的
“ 交通模 式 ”。雅典 宪章 曾经指 出 :旧时代 ( 马车 时代 )
形成 的道 路系统 已经 不能适应现代交通 的发展 ,城市需 要
一
o e alc lyo t dodct ntr a a de tra la ̄cr lt n hp, v rl i a u a n l i yi e n n xe ll f e a o s l n i i d m o srtdt eplnnn n dc n tu t nprc c si S z o X i e n tae h a iga o sr ci o a t e n u h u, ’ i alS La a l i ,n n i ndohe ct , nds e i c l d srb dter uce su t r ie a i s p cf al ec ie h is c s fl i y e p re e . x e inc Ke ywo d r s: f o sh so c ct lafc; m e s r s m a u i tr a i i l y;  ̄f i aue
历史街区道路空间规划与交通改善
历史街区道路空间规划与交通改善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加快了城镇化发展步伐。
然而城市发展过程中,盲目扩大城市规模,却忽略了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造成许多历史建筑被高楼大厦取代、宽阔的道路贯穿整个历史街区,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正逐渐消失。
城市历史街区作为城市文化价值的载体,如何合理规划好历史街区的交通空间,通过现代交通方式激活历史街区的生机与活力,是当下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的重要内容。
本文主要探讨了历史街区道路空间规划,并同优化路网、完善交通设施、加强停车管理和慢行交通系统四个方面对历史街区道路交通进行改善。
关键词:历史街区;空间规划;交通改善引言历史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城市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城市中的历史街区在被信息化社会所同化的同时,自身也暴露出许多问:交通空间狭小、空间风格迥异、交通出行不畅通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历史街区与城市格局的联系,阻碍了城市文脉的延续。
因此,加强历史街区道路空间规划设计,并对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改善,不仅是历史街区道路自身建设发展的需求,更是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需要。
一、历史街区道路空间规划(一)发扬历史风貌特色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城市现存的历史街区反映了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
不同的历史街区街道景观、建筑构造、道路形态、空间尺度等特征是区别不同地域文化的重要因素。
道路空间是历史街区展示文化特色的重要平台,可通过艺术化基础设施、路面及景观小品等手法,使其成为了解历史街区的直接途径。
特色的历史街区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城市对外展现的一个窗口,以西安为例:西安古称长安,至今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
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囊括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内容,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根据西安城市总体规划,在明城墙内共有四处历史街区,分别为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和湘子庙街-德福巷-竹笆市历史街区。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现状与发展对策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现状与发展对策提要:中国城镇化进程带来了历史文化村镇的锐减,在此背景下产生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导则》的内容涉与村镇传统格局、需要保护整治的建筑和构筑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整治要求等诸多方面,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导则在我国漫长的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传统社会里,90%的人们劳动生息在村里乡间,久而久之,村落成了地缘性、血缘性先民的聚居地,集镇演进为城乡交汇、乡里交流的区域中心。
由村镇构成的庞大自然社会形态,成为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主体,劳动人民展现生存与发展智慧、安身立命并创造色彩斑斓之独特文化的纽带。
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作为各地村镇中文化遗产最为集中,同时也是最显唯一性、真实性、完整性的展示与演绎场所,诚然应该成为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合理运用中需要全社会特别关注的重点。
《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规定:“历史文化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并报国务院备案。
”明确提出了区别于自然村镇属性的“历史文化村镇”概念,并以法律条文确定了其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的地位。
2003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评选方法,随后产生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标志着“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名镇”两个概念与其内涵、评选标准和保护制度正式建立。
2008年,国务院第524号令公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适用本条例”,显示了保护监督管理工作日趋规X化。
2012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2014年4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将保护的对象扩展到“传统村落”的定义X畴,强调了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具体要求和相应必须采取的措施。
古镇老街运营方案
古镇老街运营方案一、前言古镇老街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凝聚着历史沉淀和民俗风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古镇老街的保护与传承,是维护国家文化传统的重要任务。
古镇老街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
然而,目前我国古镇老街的保护与开发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建筑老化、环境脏乱差、管理混乱等,亟需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进行整体规划和治理。
本文将从古镇老街的整体规划、管理体制、旅游资源开发、文化传承、产业振兴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古镇老街运营方案,旨在为古镇老街的保护与开发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路。
二、古镇老街的整体规划1.1 产业结构优化古镇老街的产业结构以旅游休闲为主,其次是文化创意产业和乡村特色产业。
在保持传统古镇风貌的基础上,通过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发展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1.2 基础设施改善古镇老街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提高,包括道路、排水、供电、供水等设施的整体升级,以改善游客的游览体验。
同时,还需要加强公共厕所、卫生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水平。
1.3 空间规划为了更好的发挥古镇老街的历史文化价值,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空间规划。
合理划分商业区、文化区、休闲区等功能区域,使每个区域发挥最大的作用,推动古镇老街的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1.4 合理安排街巷布局古镇老街的街巷分布应该有序,以便游客的游览。
同时,需要对街巷进行整治和提升,保持古镇老街的古色古香,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游览体验。
三、古镇老街的管理体制2.1 建立统一管理机构古镇老街需要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由当地政府牵头,由文化、旅游、城管、公安等部门共同参与。
统一管理机构的建立,可以更好地协调古镇老街的保护和开发工作,避免各自为政、管理混乱的局面。
2.2 完善管理制度古镇老街的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主要包括对商户的管理、对游客的服务、对文物的保护等。
同时,还需要建立古镇老街的日常监管和维护机制,确保古镇老街的长久保持良好的景观和环境。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讲义)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陆琦教授一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状况二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历史建筑特点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四历史文化街区、镇、村整治发展一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状况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是一定历史时期各种文化的载体,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体现,是非常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同时具有较高的艺术、精神、研究、欣赏及历史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留传于世的会越来越少,它不能再生产,而再生产出来的东西是仿制品,没有任何文物价值的。
整个国际上历史文化保护的理念,实际上说到底就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问题。
“威尼斯宪章”所说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问题、“奈良文件”所说的文化多样性问题,都在说明我们要保护各国不同的文化遗产,因为“这些遗产对我们当代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2月8日,国务院批转国家建委、国家文物局、国家城建总局联合所做的《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并公布了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24个城市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它们是:北京、承德、大同、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绍兴、泉州、景德镇、曲阜、洛阳、开封、江陵、长沙、广州、桂林、成都、西安、延安、遵义、昆明、大理、拉萨。
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批转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文化部的报告,公布了第二批38个历史文化名城。
广东省潮州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1月4日又批准了第三批37个城市,使名城总数增加至99个。
广东省有肇庆、佛山、梅州、海康(雷州)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名镇10个;历史文化名村12个;历史文化名村: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中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名镇34个;历史文化名村24个;历史文化名镇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广东省吴川市吴阳镇历史文化名村: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广东省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碧江村中国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名镇41个;历史文化名村36个;历史文化名镇广东省开平市赤坎镇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广东省陆丰市碣石镇历史文化名村: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中国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名镇58个;历史文化名村12个;历史文化名镇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秋长镇广东省普宁市洪阳镇历史文化名村: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南岗古排村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对于村落,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提问:“一没名人,二没巨贾,为何要保护古镇古村?那些乡土建筑(老建筑)又有何价值?”文化部出台的《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已于10月1日实施。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交通改善规划研究——以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交通改善规划研究——以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彭敏;阮金梅;陈冠男【摘要】历史文化街区的交通规划在各层次保护规划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而当前现代化的交通方式已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保护,系统而科学的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交通改善规划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在分析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现状交通问题的基础上,以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交通改善规划为例,对交通改善规划的目标与原则、规划策略、近远期规划方案、规划实施保障等进行了研究与探索.【期刊名称】《中国名城》【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5页(P38-42)【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交通改善规划;规划实施【作者】彭敏;阮金梅;陈冠男【作者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自1993年《北京总体规划》确定旧城25片历史文保区以来,北京旧城目前总计有33片历史文化街区。
与此同时,北京旧城的保护工作也在逐步加强,从初始的“文物建筑保护”进展到今天的“旧城整体保护”。
北京编制了诸多的保护规划,总体规划层面如《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如《北京旧城二十五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皇城保护规划》等[1][2][3][4][5]。
北京也对这些年保护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估,评估认为“保护规划明确了保护的对象与保护范围,提升了社会各界对于保护的认识,对保护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的保护原则与内容至今仍适用”[6]。
梳理上述各层次保护规划,不难发现:交通规划在这些保护规划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内容与深度均有所欠缺。
如《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总体规划层面的规划重点强调的是“旧城棋盘式道路网和街巷胡同格局的保护”,缺少旧城整体交通发展策略的研究;《北京旧城二十五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等控规层面的规划,交通规划内容较少,深度也较浅,多停留于胡同的宽度、交通组织形式等的研究。
江南水乡古镇空间结构重构研究初探从水街路街并行模式到立体分形模式的转变
江南水乡古镇空间结构重构研究初探从水街路街并行模式到立体分形模式的转变一、本文概述江南水乡古镇,以其独特的水系布局、古朴的建筑风貌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中国传统城镇空间结构的典范。
这些古镇大多以“水街路街并行”的空间模式构成,呈现出一种和谐共生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传统的空间结构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重构,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成为当前学术界和规划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江南水乡古镇空间结构从“水街路街并行”模式向“立体分形”模式转变的可能性与路径。
我们将对江南水乡古镇的传统空间结构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形成的内在逻辑和历史渊源。
通过对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和古镇空间结构变革需求的梳理,提出立体分形模式作为一种新的空间重构方案。
我们将结合具体案例,探讨立体分形模式在江南水乡古镇空间重构中的实际应用及其效果评估。
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江南水乡古镇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的认识,也为古镇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空间模式的优劣,我们希望能够为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重构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推动古镇在保护传统文化特色的实现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
二、江南水乡古镇传统空间结构分析江南水乡古镇,以其独特的水系网络和街巷布局,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空间结构。
这些古镇大多位于河网密布的地区,因此,其空间布局与水流密切相关。
传统上,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结构主要表现为“水街路街并行模式”,即水系与街道在平面上并行分布,互为依存。
在水街路街并行模式下,古镇的空间结构呈现出一种线性布局的特点。
街道沿着河流或水渠延伸,民居则依街而建,形成了一种紧密而有序的社区空间。
这种布局不仅有利于居民的生活和交通,还巧妙地利用了水资源,形成了独特的水乡风貌。
然而,这种传统的空间结构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古镇的空间需求不断增加,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使得传统的线性布局难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001、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估——以北京景山八片(东城区)街区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估——以北京景山八片(东城区)街区为例崔琪摘要:为客观总结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以来的经验教训,时隔十多年后再次凝结社会共识,进一步明确街区未来控制和引导方向,2012年至2013年北京市开展了保护规划实施评估工作。
本文以景山八片(东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介绍本次评估工作,总结街区实施情况和保护规划主要作用,重点对保护规划实施以来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深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产权、机制和政策等方面的深层次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除完善保护规划编制技术外,更为重要的是建立街区常态性保护实施机制。
通过保护规划实施模式未来情景分析,推荐适宜历史文化街区的实施模式为政府负责公益性投入的有机更新模式,并提出实施模式机制改革的建议,包括破解产权难题,转变发展方式,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重构街区保护和民生改善的关系,由人口疏解转变为以功能优化为目标,重视居民主导,注重社区营造。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估实施模式实施机制1.研究背景近年来,随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组成部分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众多城市均编制保护规划以指导街区的整体保护工作。
北京从1999年开始先后公布了旧城33片历史文化街区的名单,并编制完成大多数保护规划,使其成为街区保护与发展的基本依据和行动指南。
但有了保护规划,街区保护是不是就有了保证?时至今日,保护规划实施的实际情况如何?在街区保护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存在哪些问题?未来应当怎么办?带着这些疑问,2012年至2013年,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组织在京的6家规划设计单位①,创新性地对14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进行实施评估工作,客观总结其实施以来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确街区未来控制和引导方向。
笔者有幸参与其中,以景山八片(东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以下简称景东街区)为例,阐述本次评估工作。
2.评估内容、技术路线与工作组织本次评估主要对保护规划实施以来街区的保护发展状况和居民生存状态进行全面梳理和展现,客观评估保护规划对街区保护所起到的作用,总结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未来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的建议。
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印发《天津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技术标准》的通知
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印发《天津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技术标准》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布日期】2012.01.23•【字号】规保字〔2012〕26号•【施行日期】2012.01.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风景名胜、世界遗产与历史名城保护正文关于印发《天津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技术标准》的通知局机关各处室、局系统各单位、各有关设计单位:《天津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技术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业经2011年12月31日第14次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
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管理工作,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各区县规划(分)局要充分认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深入发掘本辖区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历史镇村调查工作。
二、各区县规划(分)局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组织做好本辖区内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用以指导保护范围内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三、各设计单位应按照《标准》要求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切实落实《标准》中对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各项保护要求。
二○一二年一月十七日天津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技术标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了加强本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管理,传承优秀文化遗产,促进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天津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规范本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内容、深度和成果要求,特制定《天津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技术标准》(以下简称《技术标准》)。
第二条适用范围。
《技术标准》适用于市域范围内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
本《技术标准》所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指保存文物丰富,具有一定历史价值,能较完整的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并经规定程序申报、批准、公布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镇村。
东关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策略研究
《东关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策略研究》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东关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扬州历史城区内四大历史街区面积最大、保护性开发最早和商业开发最成功的历史街区,它集中体现了扬州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是扬州历史文脉传承与演绎的核心承载空间,对扬州历史文化传承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自启动保护和整治工作以来,采用政府主导以及商业开发与历史恢复兼顾的模式,“保重点保肌理、改善基础设施、保持街区完整性、改善居民生活、发展旅游”等一系列工作成效显著,2010年入选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11年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但保护和更新不是一次性的工作,在当前保护共识下,有关东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在概念层面和操作层面同样存在着许多问题和难题。
本次研究立足“双东片区”,以期为该片区的更新发展提出新思路,归纳总结适用于古城的发展策略。
二、现状问题与困境(1)市场需求超出预期,东关街游客超负荷存在安全隐患目前,东关街最高日游客量已突破10万,远超过保护规划预估1.7万高峰日游客接待量,高峰日人群密度过高,旅游体验度差,游客处在风险之中。
高峰日瞬时游客量已超过景区的瞬时承载量(9600-12000人),相应的人流密度指标(0.58㎡/人)也已低于安全数值(0.75㎡/人),逼近运动时安全的临界密度(0.25㎡/人),远低于古街区类景区人均空间承载指标(2-5㎡/人)。
(2)历史文化资源分布与游客活动空间不吻合,旅游空间呈线性化遍布片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是珍稀财富,但历史文化资源分布与游客活动并不协调,历史文化资源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旅游空间布局线性化。
沿东关街吸引大量游客,但其他也拥有众多历史文化资源的街道,游客寥寥无几。
(3)东关街沿线“短、频、快”的低端业态不断增多,商铺同质化严重近年来,片区依托东关街构建了住宿服务、购物、特色餐饮、文化休闲、历史观光等功能,但东关街沿线“短、频、快”的低端业态不断增多,商铺同质化现象严重,游客体验感不佳,民居客栈、文化体验、创意产业等功能仍较缺乏。
历史文化型特色小镇规划研究
历史文化型特色小镇规划研究———以中国青瓷小镇为例管理科李宇茆汉鼎陈苡萱张昕童韦雯清◎一、特色小镇概述特色小镇发源于浙江,2014年以杭州云栖小镇首次提及,后2016年由住建部等三部委力推,这种创新经济模式为目前在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诸如超大城市持续膨胀,运营结构混乱,城市特色不鲜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导致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的解决提出可能,需求新兴中小城镇的可持续性发展,特色小镇是一种创新探索和成功实践适用于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
从2016年由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特色小镇到2017年建设第二批,目前共有403所特色小镇,目前已建的特色小镇大多数分布在南方地区;以小镇数量来看,浙江省、云南省与湖南省位列前三名,特色小镇数量分别达到了315个、211个与105个。
特色小镇类型多样,主要根据当地地方特色或产业结构进行发展。
以旅游为主的特色小镇为为155个,占全国特色小镇总数的38.5%,其次为历史文化型特色小镇,数量为97个,占比为24.1%。
二、中国青瓷小镇布局分析中国青瓷小镇位于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县,位于浙、闽、赣三省交通要道,自古是龙泉青瓷生产、贸易的聚集地,小镇内依旧保留着大量古窑址。
新中国成立后,垟上镇设立了国营龙泉瓷厂及青瓷研究所,成为龙泉青瓷规模化生产的基地;后龙泉瓷厂改制青瓷规模企业迅速发展;而后原国营瓷厂青瓷研究所地块改造并逐步建成了集休闲旅游、会务交流、文化交流体验、购物娱乐为一体的,最具特色的国家4A 级青瓷文化旅游景区。
青瓷文化一直在此地传承发展,随着历史的变迁焕发不一样的光芒。
青瓷小镇以打造世界历史经典文化小镇为目标,立足“文化+”、“旅游+”、“生态+”,总体格局为“一核心、三组团”,核心区位即为“龙泉青瓷文化园”,集文化创意、产业创新、青瓷体验、学术交流、休闲度假于一体。
涵盖3.2平方公里的面积,建设面积136万平方米,总投资30亿元。
中国青瓷小镇作为浙江省十个示范小镇之一,其规划布局对于同类特色小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反映“特色小镇”这种新模式的发展特点。
历史街区空间规划与交通改善设计探讨
历史街区空间规划与交通改善设计探讨【摘要】在当今城市倡导绿色出行、低碳交通的人环境下,木文通过调查研究历史文化街区交通现状,探讨了在历史文化街区构建绿色交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提出转变规划和交通理念,调整街区土地用途和城市功能,运用交通稳静化技术力法完善道路设计,实施公交优先的交通策略等一系列绿色交通应用途径,从而改善历史文化街区交通环境,提升空问环境品质。
【关键词】历史街区;空间规划;交通设计1街区交通现状分析1.1以城市公共职能为主的土地利用模式产生了巨人的交通需求城市交通和土地利用模式客观存在互动机制。
在土地经济性和交通可达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现代城市中历史文化街区土地使用呈现很强的城市公共职能,大量公共生活催生了巨大的交通需求,街区交通总量庞大,交通结构中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较高。
以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为例,1.41平方公里街区内分布有24处中小学、幼儿园用地,学生上下学和家长接送小孩产生了庞人的交通量。
但从街区有限的人口需求和中小学校合理的服务半径来看,街区本身并不需要配置数量如此众多教育设施,大量的公共设施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的交通总量。
1.2交通结构中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较高由于街区的地理位置优越,街区的交通便捷性较高,因此大大促进了街区公共交通的发展。
本文对五大道街区结构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据不完全统计分析,街区人群中有51%人会选择步行以及自行车出行,有14%的人会选择小汽车方式出行,而有35%的人会采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
1.3道路综合指标高,交通通行能力较高由于历史街区的区位条件的特殊性,使得历史街区呈现外部交通便捷,内部交通网络密度大等特点,由于街巷尺度较小,因此在历史街区中有多种交通出行方式,例如公共交通、私人交通、步行以及自行车等,其中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较低。
以天津五大道街区是典型的小街廓、密路网的街道格局,由39条道路划分成以300米*100米的长方形街廓为基本单元的街道格局,道路网密度13.22km/km2,高于城市中心地区、繁华的商业步行区路网密度10-12km/km2规范数值的上限,因此街区中每条道路分担的交通量较小,交叉口中能够对交通量进行疏散,从而增加到了通信的能力。
历史文化名镇交通规划与组织模式研究
历史文化名镇交通规划与组织模式研究历史文化名镇是由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特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
当前国内许多历史文化名镇都面临着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在总体规划、名镇保护规划中均提出了相关的保护要求。
而如何落实这些具体要求须在交通规划层面进一步予以明确。
一、交通政策研究文化名镇以小尺度街道空间居多,交通方式以慢行为主,很多古镇只允许步行,车行截流在外围交通集散中心。
鉴于古镇的这种交通特点,有三种交通战略模式可供选择:一是以小汽车为主导的综合交通体系;二是以公共交通为主导;三是以步行、非机动车等慢行交通为主导。
构筑以小汽车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与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要求不相符。
引入大量的小汽车,不仅不利于古镇的保护,而且会使古镇交通系统不堪重负,交通秩序和安全难以得到保证。
其次,历史文化名镇规模一般不大,因此交通出行总量也不大,采用大容量公交系统作为主导出行方式是不经济的。
同时公交的可达性、灵活性、方便性也往往不能满足古镇居民日常交通出行要求。
因此在古镇内部建立以公交为主导的综合交通体系不经济、不合理。
另外,慢行交通主要包括步行、自行车、电瓶车等。
规模较小的区域采用慢行交通是最适宜的,不仅能满足日常出行需求,还有利于历史风貌的保护。
因此,应以构筑慢行交通为主,其他交通方式为辅,打造宁静的古镇内部交通系统。
(一)车辆政策一是限制小汽车使用。
从古镇保护的角度出发,结合古镇路网容量测算,不鼓励古镇居民拥有小汽车,在其使用上给予一定的限制。
二是控制摩托车发展。
因其速度原因,加上古镇道路先天条件,会给古镇居民带来诸多安全隐患,而且大规模使用摩托车也会造成环境污染,给古镇保护带来诸多问题。
建议对摩托车采取“控制发展,禁止上牌”的策略。
三是自然淘汰营运三轮车。
作为古镇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营运三轮车在古镇客运交通系统中发挥着辅助性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化名镇交通规划与组织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17-10-13T15:37:01.83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2期作者:王云霞
[导读] 当前国内许多历史文化名镇都面临着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在总体规划、名镇保护规划中均提出了相关的保护要求。
内蒙古蒙文盛文物保护有限公司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010020
摘要:历史文化名镇是由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特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
当前国内许多历史文化名镇都面临着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在总体规划、名镇保护规划中均提出了相关的保护要求。
而如何落实这些具体要求须在交通规划层面进一步予以明确。
关键词:交通规划;组织模式;历史文化民镇
一、交通政策研究
文化名镇以小尺度街道空间居多,交通方式以慢行为主,很多古镇只允许步行,车行截流在外围交通集散中心。
以古镇具备的交通特征作为基础,有三种不同的交通战略形式:第一,以小汽车出行为主的综合交通体系;第二,以公交出行为主的交通体系;第三,慢行交通系统。
构建以小汽车出行为主的交通形式与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要求不符合。
引进一些小汽车,不只是无法促进古镇的维护管理,并且会导致当地交通体系面临较大的压力,无法最大化确保古镇的交通秩序与安全通行。
其次,历史文化名镇规模通常不大,所以,出行总量没有那么大,使用大容量交通体系视作主导出行方法是不具备经济实用性的。
同样地,公交的可达性、灵活性、便捷性也无法达到人们的出行需求。
所以,在当地构建以公交为主的综合交通体系存在不实用与不科学的问题。
除此之外,慢行交通通常涉及步行方式、自行车方式、电动车方式等。
小规模的地区使用慢行交通模式是最佳的,不只是能够达到日常出行需要,还有助于历史风貌的维护。
所以,必须以构建慢性交通作为主导,别的交通模式作为辅助,进而创造完善的交通体系。
(一)车辆政策
第一,对小汽车的使用进行相应的制约。
从古镇维护的方面作为切入点,综合路网容量计量,不提倡古镇住民购买小汽车,在其使用上进行了相应的制约。
第二,就是对摩托车的发展进行相应制约。
由于其速度因素,加之当地道路自身条件,会使当地居民面对一系列的隐患问题,并且大量使用摩托车会导致出现污染问题,不利于对当地的维护管理。
提出对这些摩托车使用“制约发展,严禁上牌”的策略。
第三,自然淘汰营运三轮车。
这是促进古镇旅游行业不断发展的主要构成,营运三轮车在交通体系中有着促进作用。
不过。
太多的三轮车会占据较多的道路资源,提出对其通车数量进行一定制约,并且对从业者的年龄予以制约,通常使用自然淘汰的方法,使其逐渐消失。
第四,激励采用自行车出行方式。
由于其不会对环境形成污染,必须对其采用主动引导的方法,使用“鼓励拥有,鼓励使用”的对策。
(二)收费政策
收费政策主要指停车收费,目的是调节机动车交通流,保证古镇内部动态、静态交通的有序、畅通。
制定收费政策时应着重考虑两个原则:一是古镇路侧停车费要绝对高于路外停车费,必要时将路外停车场免费供本地居民使用;二是古镇外围换乘停车场包括旅游集散中心、P+R 停车场、自行车换乘公交停车场等一律实行免费停放。
二、静态交通系统规划
静态交通系统是古镇交通网络设施体系的主要构成,主要是为了缓解古镇内停车供需问题和外来车辆的停放问题,对古镇的维护与开发活动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针对提高古镇影响度具备重要作用。
当地的停车体系能够划分成六个不同层次。
一是旅游集散中心。
通常是为外来旅游大巴提供相应的服务,还有这供外来车辆进行停放的作用。
其在交通体系中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必须综合古镇重要对外出入口布局情况。
二是旅游私家车 P+R 停车场。
主要服务于外来旅游小汽车。
近几年旅游出行中,选择小汽车的比例越来越高,因此将小汽车与旅游大巴在停放空间上进行分离,设置小汽车专用停放场地,无论是对提高停车作业效率,还是提升古镇地区交通系统的秩序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是对外交通出行 P+R 停车场。
古镇居民对外交通出行主要采用小汽车、公交等方式,由于古镇内部道路交通承载力有限,大规模、大面积建设停车场是不现实的,同时与古镇的保护规划也不协调。
因此应在古镇主要出入口处布置免费的 P+R 停车场,将古镇居民拥有的车辆截流在古镇外围,再通过其他交通方式进行接驳换乘。
四是古镇内部公共停车场。
通常是为该地区人们提供相应的服务,这是为了不断缓解因为配备车位不够导致的停车压力。
其对古镇内部静态交通体系的健全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必须提出的是,古镇内部停车的提供无法使用“喂给式”的规划形式,把一些车辆停放在外围区域,这是为了不断缓解古镇的交通负担。
五是古镇内部路边停车系统。
在路边停放车辆因便捷、周转率高、管理方便等一系列优点,在该古镇停车体系中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一般古镇内建筑物所配备的车位不够,所以,在对动态交通不产生影响的基础下,必须提倡在支路上设置相应的停车位。
六是对外交通出行 P+B 停车场。
主要停放自行车、电瓶车及摩托车等,为常规公共交通及未来轨道交通等大容量对外公共交通提供接运方式的换乘空间,为公交系统提供充足的客流,在古镇对外交通客运出行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交通组织模式研究
交通组织模式对古镇网络交通流状态起着决定性作用,主要有四种交通组织模式。
(一)旅游交通与对外交通均截流于古镇外围
该交通形式能够促进古镇内慢性交通体系的构成,针对打造古镇的交通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旅游交通借助枢纽结合部到达古镇不同景区,古镇对外交通也利用 P+R 停车场到达出行 D 点。
外来车辆严禁进入古镇中,进而构成优良的交通体系,不过这是不断降低古镇人们的交通可达性为基础,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出行时间,其便捷性受到了不利影响。
(二)旅游交通截流于古镇外围,
对外交通可伸入古镇内部该模式将外来旅游车辆停放于旅游集散中心或是 P+R 停车场,然后换乘旅游公交系统到达古镇各景点,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古镇内部交通网络的压力。
然而针对当地人们的对外交通出行 O 点或者是 D 点,能够设置在古镇中,使得人们的出行逐渐
变得便捷。
当然,当古镇外来车辆急剧增加,造成超过路网负荷的时候,管理机构需要采用相关的对策进行相应的约束。
(三)旅游交通伸入古镇内部,对外交通截流于古镇外围
该模式将旅游交通引入古镇内部,而将古镇居民对外交通截流于外围,显然是不合常理的。
在旅游旺季,当地所面对的交通量远远高于对外交通量,将古镇对外交通截流于外围针对解决古镇内交通负荷无法发挥相应的作用。
所以,该模式不管对古镇人们或者是对外交通量均是不适合的。
(四)旅游交通与对外交通均伸入古镇内部
对旅游交通、古镇居民对外交通不采取任何截流管制,会造成内部交通与旅游交通的混杂,尤其是旅游大巴车的驶入,将给古镇内部道路造成前所未有的压力。
因此采取该方案显然不能满足未来古镇对其交通组织的要求。
综上所述,交通组织模式三、模式四均不能作为历史文化名镇的交通组织方案。
模式一比较符合古镇内部没有生活功能区、要求整体保护历史风貌的古镇。
对于存在大量生活居住区的古镇,则不适用。
因为不让当地居民车辆进入古镇内部,在现阶段实施的压力与难度都会很大。
只有当古镇机动车保有量随着人口迁移而下降时,该方案实施的难度才会减小。
而这存在不确定性。
因此,只有当古镇机动车远期保有量较小时,才可以采用该方案;保有量较大时,采用伸入与截流两种措施。
因此,交通模式应根据古镇类型、功能定位、文物保护级别与要求、当地居民发展愿望等进行选择,因地制宜。
参考文献
[1]关宏志.停车场规划设计与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宁波慈城古镇交通规划报告[R].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