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马营油田油气分布规律研究
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的生烃演化
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的生烃演化李伟;李文涛;刘华;陈丽【摘要】为了明确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的生烃演化过程,对煤系烃源岩的热演化特征、生烃演化与构造-埋藏的时空匹配关系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煤系源岩具有多期次的生、排烃过程:初次生烃过程具有区域一致性,主要发生在印支期中三叠世末期,但生烃量有限;主要生烃过程发生在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现今进入生烃门限的深度在4 000 m左右.临清坳陷东部可以划分出中隆新隆、中坳新隆、中坳新坳等3种不同类型的盆地叠合单元,对于上古生界煤成气藏勘探而言,应在盆地叠合单元详细区划的基础上,重点在中坳新坳型叠合单元寻找那些主力二次生烃期较晚(古近纪末或新近纪一第四纪),且后期构造变动相对较弱的地区.【期刊名称】《煤田地质与勘探》【年(卷),期】2010(038)005【总页数】6页(P13-18)【关键词】生烃演化;煤系烃源岩;上古生界;盆地叠合单元;临清坳陷东部【作者】李伟;李文涛;刘华;陈丽【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青岛,266555;中石化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中石化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中石化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1east area of Linqing depression全球约有80%以上的天然气资源与煤系有关,煤成气是我国天然气勘探的主要方向[1-3]。
近年来,在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的苏桥—文安斜坡、黄骅坳陷的乌马营潜山、济阳坳陷的孤北低潜山、东濮凹陷的文留潜山等相继发现了一系列源自上古生界煤系源岩的油气藏,展现了良好的勘探前景[4-6]。
就临清坳陷东部而言,目前只有德1、贾 2井获工业油流,但其油源主要来自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和沙四段的烃源岩,梁古1井获二氧化碳气工业气流,2007年在莘县凹陷康庄构造带完钻的高古4井在压裂初期最高产煤成气 22 256 m3/d,产煤成油30 m3/d,证明了本区有过煤成气的生成与成藏过程。
第六章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模式研究
6 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模式研究多年来,泌阳凹陷作为“小而肥”的典型而广为人知,各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比较充分,但是随着油气成藏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油田的勘探方向不断改变。
目前,在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寻找陡坡砂砾岩体形成的各类岩性油气藏成为该带的主要方向,与整个凹陷相比较,这一区带的成藏主控因素研究并不成熟,油气分布规律并不十分清楚,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油气成藏模式指导该区带的勘探,所以,分析这一区带的油气成藏规律,是指导下一步陡坡带油气勘探的关键。
6.1 成藏条件6.1.1储层发育特征6.1.1.1.储层概述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自西向东发现双河油田、赵凹—安棚油田和下二门油田。
双河油田、赵凹—安棚油田储层主要为核三段扇三角洲砂体,下二门油田储层主要为核二段侯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
双河油田储层为平氏扇三角洲砂体,纵向上基本包括了核三段所有砂组。
具有岩性粗、分选差、成熟度低、横向变化大、非均质强的特点。
靠近边界断裂的扇三角洲近源水下分支河道为块状砂砾和泥质的混杂堆积,泥岩隔层薄,储集性能差,含油情况不好。
扇体中部为远源水下分支河道和河道间沉积,岩性主要为砾状砂岩,储集物性变化较大:孔隙度33.71~0.97%,平均18.34%,渗透率0.01~15.8×10-3μm2,平均0.9658×10-3μm2。
扇端砂岩厚度变薄,岩性以细砂岩为主,物性较好,孔隙度15~20%,渗透率0.14~2.0×10-3μm2。
赵凹—安棚油田物源为平氏扇三角洲和栗园扇三角洲砂体,西北部赵凹地区储层主要为中深度层系的平氏扇三角洲砂体,岩性和物性与双河油田东部相似,南部安棚油田储层主要是栗园扇三角洲砂体,主要发育在核三下亚段,垂向上,随着时代的更新(从大仓房组至核三上亚段),石英含量由41.00%增加到68.49%,岩屑含量由39.90%减少到13.24%,长石含量相对比较稳定(15%~20%)。
长寿井的长寿经
2019年2月19日截至2月2日,冀东油田陆上采油二区通过精细化油水井管理,25口“长寿井”自2014年7月作业开井至今,累计产油11.7万吨。
该区“长寿井”占开井总数的22.7%,免修期超过1000天的“寿星井”达10口,其中唐71X2井免修期达1613天。
随着勘探开发不断走向深入,各类油藏平面、层间、层内“三大矛盾”突出,产量递减形势严峻。
这个采油区将油水井精细化管理作为夯实稳产基础的重要抓手,结合不同油藏、不同区块实际,有针对性地念好“防、养、勤”三字经,对每一口油井量身订制管理方案。
关键在“防”陆上采油二区所辖油藏的原油物性具有“四低两高”特征,即密度低、黏度低、胶质沥青质含量低、含硫量低,含蜡量高、凝固点高,致使油井易结蜡、易卡泵,管理难度大。
对此,这个采油区在深入摸索油井生产规律的基础上,精心制定“一井一案”管理套餐,增强油井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提升健康指数。
“要保持油井稳产,科学合理的防护措施非常重要,‘预防为主、上修为辅’是延长油井免修期的根本。
”陆上采油二区工程师刘磊说。
采油区、采油队两级技术人员对油水井实行分级承包管理,密切关注油井产量、电流、载荷等参数变化,及时优化调整油水井工作制度,摸索单井结蜡规律,合理洗井周期,最大限度延长油井免修期。
这个采油区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出五大清防蜡技术体系以及三套复合清防蜡工艺。
这些清防蜡管理手段的灵活应用,使油井平均检泵周期达到776天以上,超年度考核目标66天,其中唐71X2断块8口井免修期均超过3年。
前提在“养”“油井长寿,地层能量充足是前提。
为了控制地层压力下降,我们注重油藏综合治理,在注、采两端协同发力,夯实油藏精细注水开发基础。
”陆上采油二区副经理汤金奎介绍。
油井生产过程中,为了助力长寿井“养生”,这个采油区以“注上水、注够水、注好水”为导向,深入开展精细地质研究,大做水文章,以水治砂、以水换油、以水调向、以水治偏,补元气,增底气,蓄锐气,激发油井活力,从源头扼制住躺井的发生。
黄骅坳陷上古生界古构造恢复
黄骅坳陷上古生界古构造恢复姚芳 卢异 王东林 王亚静 钟小刚 马东博 赵坤山 周莹(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摘 要 针对黄骅坳陷油气预探对古构造恢复的需求,结合盆地演化特点及相关资料,在对古构造恢复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优选的基础上,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采用古水平面恢复法对黄骅坳陷上古生界进行古构造恢复,证实古水平面恢复方法是断陷盆地地震覆盖区快速开展古构造恢复、研究构造演化的有效手段。
通过古构造恢复,认识到黄骅坳陷中生代末期的古构造表现出大型帚状雁列的特点,该巨型帚状构造由乌马营-官西、徐扬桥-孔西-大中旺两个近南北向右阶雁列背向斜带与其东侧一系列北东向撒开的背向斜带组成;除徐西、沧东断裂外,盆内二级断层均产生于渐新世以后,且新生代大规模断裂改造作用也主要发生在渐新世以后,孔店组沉积早、中期的古构造形态与中生代末具有很大相似之处;侏罗纪期间,在南皮至东光一带以及古盐山地区存在古凹陷,凹陷带轴向南北,其间夹持的隆起构造是古生界原生油气一次生烃期间油气运聚的主导方向。
该研究成果对古构造恢复方法的选择及研究黄骅坳陷古构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古构造恢复 古水平面 层拉平 黄骅坳陷中图分类号:TE1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 9803.2021.01.021犘犪犾犲狅 狊狋狉狌犮狋狌狉犪犾狉犲狊狋狅狉犪狋犻狅狀狅犳狋犺犲犝狆狆犲狉犘犪犾犲狅狕狅犻犮犻狀犎狌犪狀犵犺狌犪犇犲狆狉犲狊狊犻狅狀YAOFang,LUYi,WANGDonglin,WANGYajing,ZHONGXiaogang,MADongbo,ZHAOKunshan,ZHOUYing犈狓狆犾狅狉犪狋犻狅狀犪狀犱犇犲狏犲犾狅狆犿犲狀狋犚犲狊犲犪狉犮犺犐狀狊狋犻狋狌狋犲狅犳犘犲狋狉狅犆犺犻狀犪犇犪犵犪狀犵犗犻犾犳犻犲犾犱犆狅犿狆犪狀狔,犜犻犪狀犼犻狀300280,犆犺犻狀犪犃犫狊狋狉犪犮狋:Accordingtothedemandforpaleo structuralrestorationinoilandgaspredictionofHuanghuaDepression,combinedwithevolutionfeaturesofbasinsandrelateddata,basedonthesystematicanalysisandoptimizationofpaleo structuralrestorationmethods,highresolution3Dseismicdataandpaleo horizontalrestorationmethodareusedtorestorethepaleo structureoftheUpperPaleozoicinHuanghuaDepression,bywhichthepaleo horizontalrestorationmethodisprovedtobeeffectiveforrapidpaleo structuralrestorationandstudyofstructuralevolutioninseismiccoverageareaoffaultbasins.Throughpaleo structuralrestoration,ithasbeenrealizedthatthepaleo structuresattheendofMesozoicinHuanghuaDepressionarefeaturedwithlargebroom shapedenechelon,whichconsistedoftwonearnorth southright stepenechelonanticlinalsynclinebelts,Wumaying Guanxi,Xuyangqiao Kongxi Dazhongwang,andaseriesofanticlinalsynclinebeltsspreadingnortheastonitseastside.ExceptforXuxiandCangdongfaults,thesecondaryfaultsinthebasinalloccurredafterOligocene,andthelargefaultreformationinCenozoicalsooccurredafterOligocene.Thepaleo structuralmorphologyoftheearlyandmiddlesedimentsofKongdianFormationisverysimilartothatofthelateMesozoic.DuringtheJurassic,paleo sagsexistinNanpi Dongguangareaandpaleo Yanshanarea,whichareaxiallynorth south,andtheupliftstructureclampedisthedominantdirectionofhydrocarbonmigrationandaccumulationduringtheprimaryhydrocarbongenerationofPaleozoicprimaryoilandgas.Theresultshavegreatvalueinguidingtheselectionofpaleo structuralrestorationmethodsandthestudyofpaleostructuresinHuanghuaDepression.犓犲狔狑狅狉犱狊:paleo structuralrestoration,paleo horizon,horizonflattening,HuanghuaDepression引用:姚芳,卢异,王东林,等.黄骅坳陷上古生界古构造恢复[J].录井工程,2021,32(1):114 119.YAOFang,LUYi,WANGDonglin,etal.Paleo structuralrestorationoftheUpperPaleozoicinHuanghuaDepression[J].MudLoggingEngineering,2021,32(1):114 119.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重大专项“大港油区大油气田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编号:2014E 06);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重大专项“大港油区效益增储稳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编号:2018E 11) 姚芳 高级工程师,1973年生,1997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资源勘查专业,长期从事油田综合地质研究相关工作。
四川会理南部地质构造研究及意义
四川会理南部地质构造研究及意义
唐晓洁;聂成敏;刘蓓蓓;赖川
【期刊名称】《世界有色金属》
【年(卷),期】2016(0)13
【摘要】四川会理南部处于我国南岭东西向构造带的西段。
由于长期而多次的地壳运动,使得区内地质构造呈现复杂的景象。
通过对区内构造期次的研究可知,基底构造为东西走向,新元古代及其以后的盖层构造为南北走向。
由于区域受力不均,使一些区域性断裂出现扭动或走向滑动,其形成的低序次构造(断层或破碎带)往往控制工业富集矿体的分布。
利用这一规律,再结合物化探圈定的矿致异常,可指导寻找隐伏矿床。
【总页数】2页(P32-33)
【关键词】构造期次;成矿作用;四川会理
【作者】唐晓洁;聂成敏;刘蓓蓓;赖川
【作者单位】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八一大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8
【相关文献】
1.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南部乌马营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J], 张志攀;罗波
2.走滑与伸展叠合区构造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以渤海南部BZ251/1S油田
为例 [J], 张晓庆;李伟;杨波;宿雯;吴智平;刘超;姜治群;
3.四川省会理县南部地质构造研究及其意义 [J], 巨哲
4.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延长组深水沉积构造特征及地质意义 [J], 王振;张元福;张娜;高勇;焦朝维;白一鸣;张博文;魏康强
5.倒转构造及其在四川构造地质研究中的意义 [J], 刘树根;罗志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乌夏地区隐蔽油气藏成藏条件及其分布规律
积 的非渗 透地 层所 覆 盖 , 形成 地层 不整 合遮 挡 圈闭 ,
油 气在其 中聚集 就形 成地层 不整 合遮 挡油 气藏 。例 如 夏 9井 区 三叠 系克拉 玛依 组与 二叠 系风城 组不 整 合 遮挡油 藏 ( 4 剖 面 位 置 见 图 1 , 9井 区位 于 图 , )夏
2 1 岩性 上倾 尖灭 油气 藏 .
作者简介: 白振 华 ,9 2年 生 , 0 9年毕 业 于 中 国石 油 大学 ( 18 20 华
东) 矿产 普查 与 勘 探 专 业 , 主 要 从 事 油 气 藏 勘 探 评 价 研 究 工 现
作。 项 目来源 : 国 石 油 2 0 —2 0 中 0 5 0 9重 点 项 目“ 噶 尔 盆 地 西 北 缘 准 滚 动精 细 勘 探 ” 目部 分 研 究 成 果 。 项
乌尔 禾组 油气藏 属 于岩性 尖灭 油气 藏 ( 2 剖 面 位 图 ,
置见 图 1 。乌 尔 禾 组 与 百 口泉 组 扇 群 的左 翼 与其 )
右侧 的泥 岩带相 邻 , 岩性砂 体 向泥 岩 区尖灭 , 是岩性
尖灭 圈闭发 育 的有利 区 。
玛0 7 0 玛0 6 0 玛0 l 0 玛O 9 0
性 和复合 油气 藏 ] 。从 探 明储 量来 看断层 一岩性 油 气藏位居 首 位 , 占全 区 的 2 ; 次是 岩性 油 气 9 其
藏’ 占全区的2 ; 不整合一断层油气藏探明储量
收 稿 日期 : 0 9—1 —2 ; 回 日期 :0 9—1 20 0 2改 20 2—0 4
扇体 分布广 泛 , 隐蔽油 气藏勘探 的有 利地 区 。 是
图 1 乌夏 地 区构 造 纲 要 图 和 油藏 剖 面 位 置 示 意
油井伴生气实施发电
大港油田从2001年开始引进第一台发电机组,目前已经形成50台的生产规模。南部油田尽管起步较晚,从2003年底才开始试验应用,但发展较快,其中2004年投产10台,2005年年初又新上发电机组11台,目前已经形成21台机组的生产规模,累计装机功率6320kw(其中额定功率为400kw的机组12台,120kw的5台,260kw和2(X)kw机组各两台),分布在9个联合站点和3个单井发电点,日发电能力接近11万kw刀1,日发电最高水平10.5万kV的叭。
1.2机组采用美国先进电子调速系统,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反应较快,能够精确的控制速度。
1.3机组安装有机油和冷却水温度高报警装置,超信号,同时发电机的主控开关如出现自动掉闸,会自动停机。
1.4机组主控开关具有过流及短路保护功能,同时机组安装有逆功率继电器,当机组并联或并网运行过程中产生逆功率时,可自动切断主控开关,并发出声光报警信号。
综合上述分析,天然气发电机组正常运行过程中的投人产出比为24:125.7,即1:5.24。
5前景展望
5.1目前,油田利用天然气实施发电,主要集中在天然气比较集中的联合站点,而大多数单井所产天然气量有限,不能满足发电机组要求,仍然随意外排到大气中,造成能源浪费。
建议除了将多口油井的气量污染环境集中回收,形成规模进行发电以外,可以在单井安装单缸发动机组,直接将天然气燃烧热能转化为机械能。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产气量小(>240mVd)但较平稳的油井。由于避免了发电所需要的并网、计量等一次性投人,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资源节约与环保第21卷第4期 24-25页
合理利用油井伴生气实施发电
刘永沧 尚文斌 天津市大港油田第三采油厂
黄骅坳陷南区扭动构造特征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一
盆地第 三 纪 断 陷 区 之 一 。 根 据 现 今 地 质 构 造 特 点
可分 为 1 2个 次 级 构 造 单 元— — 两 个 凸起 : 店 凸 孔
起 、 黑 凸起 ; 凹 陷 : 东 凹 陷 、 皮 凹 陷 、 庄 徐 5个 沧 南 常 凹陷、 吴桥 凹陷 和山鼻 状 构 造带 、 光 鼻 状 构 造 带 ; 盐 东 两
裂构 造带 。这 些 凹陷 和 凸起 近雁 列 状 展 布 ( 1 。 图 )
从 断 裂方 向来 看 , 黄骅坳 陷新 生代 断 裂 主要 由北 东一 北北 东 向断裂 和北 西 一 东西 向 断 裂 两 组 断 裂 系 统 近
力 学机 制 及其 展布 特 点 , 为认 识 扭 动 构 造 对 圈 闭 形 成及 油 气运 聚 的控 制作 用提 供依 据 。
12 4 ) 0 2 9
摘要: 在研究黄 骅坳 陷断裂系统的基础上 , 通过力 学分 析认 为黄骅坳 陷在第 三系 盖层 中极难 出现 明确的走 滑断裂 , 但形 成大量斜 向滑动 断层 , 具有典型 的扭动 构造 特点 。扭 动构造 包括 直扭型 和旋扭 型两 种 , 中沧 东断 裂 、 西断 其 徐 裂、 南皮北 一 山隐伏断裂 以及皂坡一 盐 故县 隐伏 断裂带所 围限的区域 以发 育直扭 型构造样 式为 主, 组成 “ 字形 、 ” 雁列 式及… 形 断裂 构造 样式等 。在豫冀鲁 巨型帚状构造体 系和边 界大 断裂共 同作用 下 , S’ 以南皮 洼陷 为漩涡 中心 , 形成 帚状 旋扭构造样式 。这~旋扭 构造样式在南皮北一 山隐伏 断裂带南 部 的乌 马营地 区表现最 为 明显 , 次为 沧东断 盐 其
《马圈子油田马623井区井位部署研究》成果报告NEW
分类号密级:U D C 编号: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技术服务项目研究成果报告马圈子油田马623井区井位部署研究完成单位: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录井公司项目完成日期:2012年12月10日报告提交日期:2012年12月17日马圈子油田马623井区井位部署研究完成单位: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录井公司课题负责人:张宏艳报告编写人:张宏艳孔秀旭研究人员:张宏艳郑玉龙林生华许宪金孔秀旭宋丽丽程俊生审核人:许宪金技术负责人:吕文起项目完成日期:2012-12-10报告提交日期:2012-12-17目录1前言 (1)1.1工区概况 (1)1.2存在问题 (2)1.3重点研究内容 (3)2 储层精细划分 (4)2.1区域地质特征 (4)2.2地层对比 (5)3 三维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 (7)3.1区域构造背景 (7)3.2地震反射层系划分及标定 (8)3.3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方法 (10)3.3.1断层解释 (11)3.3.2层位对比追踪解释 (11)3.3.3成图速度分析与求取 (12)3.4构造特征 (13)3.5 圈闭特征 (20)4 储层预测分析 (24)4.1三维地震波阻抗反演 (24)4.1.1波阻抗反演原理 (24)4.1.2测井分析 (25)4.1.3 Jason波阻抗反演 (27)4.2地质统计分析 (31)5 油气水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33)5.1油气水分布特征 (33)5.1.1纵向上油气层分布特征 (33)5.1.2平面上油层分布特点 (33)5.2油气水分布控制因素 (34)5.2.1油气的富集 (34)5.2.2岩性控制油气层的发育 (34)5.2.3 油气水系统控制因素 (35)6有利圈闭评价及井位部署 (35)6.1有利圈闭评价 (35)6.2井位部署 (36)7研究成果 (39)8 建议 (40)1前言1.1工区概况马623井区位于马圈子构造带的南段,东邻冷东断阶带,西接双台子构造,北靠马105断块,南向清水洼陷倾没(图1-1)。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乌马营潜山内幕原生油气藏形成特征
石油勘探与开发2019年6月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Vol.46 No.3 521 文章编号:1000-0747(2019)03-0521-09 DOI: 10.11698/PED.2019.03.10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乌马营潜山内幕原生油气藏形成特征金凤鸣1,王鑫1, 2,李宏军1,吴雪松1,付立新1,楼达1,张津宁1,冯建园1(1.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天津 300280;2.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 266580)基金项目:中国石油科技重大专项“大港油区效益增储稳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8E-11-02)摘要:钻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乌马营潜山构造带之上的营古1井在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砂岩获非含H2S高产油气流,油气来源于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属于潜山内幕原生油气藏,展现出古生界潜山内幕原生油气良好的勘探前景。
通过原生油气藏的烃源条件、潜山内幕储盖组合与油气成藏时间研究,论述了乌马营潜山内幕原生油气藏的形成与聚集特征。
乌马营潜山内幕原生油气藏具有煤系烃源岩二次规模生气、潜山内幕多储盖组合叠置发育、晚期油气充注为主3大优势成藏条件,形成了古生界潜山内幕源上砂岩和源下碳酸盐岩复式油气聚集。
伴随中、新生代多期构造活动,乌马营潜山内幕原生油气藏的形成具有“早期油气混注局部成藏,中期高点迁移调整成藏,晚期天然气规模充注复式成藏”的特征。
图7参30关键词: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乌马营潜山;潜山内幕;古生界;原生油气藏;复式聚集;成藏过程中图分类号:TE122.2 文献标识码:AFormation of the primary petroleum reservoir in Wumaying inner buried-hillof Huanghua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ChinaJIN Fengming1, WANG Xin1, 2, LI Hongjun1, WU Xuesong1, FU Lixin1, LOU Da1, ZHANG Jinning1, FENG Jianyuan1(1. PetroChina Dagang Company, Tianjin 300280, China; 2.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266580, China)Abstract:Well Yinggu 1 drilled on the tectonic belt of Wumaying buried-hill in Huanghua Depression obtained non-H2S high-yield oil and gas flow from the Permian Lower Shihezi Formation sandstone. The oil and gas are derived from the Upper Paleozoic coal source rock, the petroleum reservoir is an inner buried-hill primary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showing a good prospect of the Paleozoic inner buried-hill primary reservoir exploration. The form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the primary petroleum reservoir in the Wumaying inner buried-hill are discussed by studying the primary source conditions, the inner buried-hill reservoir-cap combinations and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eriod. The primary petroleum reservoir has three preponderant characteristics of accumulation: secondary large-scale gas generation of coal source rock, multi reservoir-cap combinations and mainly late hydrocarbon charging, which formed the compou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of the above-source sandstone and under-source carbonate rock in the Paleozoic inner buried-hill. Along with the Mesozoic and Cenozoic tectonic activities, the formation of the primary reservoir in Wumaying inner buried-hill is characterized by "mixed oil and gas charge in local parts in early stage, adjustment accumulation due to structural high migration in middle stage, and large-scale natural gas charge and compound accumulation in late stage".Key words:Bohai Bay Basin; Huanghua Depression; Wumaying buried-hill; inner buried-hill; Paleozoic; primary reservoir; compound accumulation; accumulation process引用:金凤鸣, 王鑫, 李宏军, 等.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乌马营潜山内幕原生油气藏形成特征[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9, 46(3): 521-529.JIN Fengming, WANG Xin, LI Hongjun, et al. Formation of the primary petroleum reservoir in Wumaying inner buried-hill of Huanghua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China[J].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 46(3): 521-529.0 引言晚古生代渤海湾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同属华北克拉通盆地,沉积了一套广泛分布的含煤建造[1-2],具有良好的煤系源岩生烃条件,但受后期构造分化、差异活动的影响,渤海湾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油气成藏特征差异明显[2-5]。
双河油田徐庄油区延安组油藏油气富集规律研究与应用
1271 区域概况徐庄油区位于志丹县双河镇陈庄村境内,属鄂尔多斯盆地内二级构造单元-伊陕斜坡带上,工区面积24.8km 2。
其雏形最早出现于早侏罗纪,形成于早白垩世。
区域地表水发育且属黄河流域,地下水按水动力特征和埋藏条件分为黄土层空隙潜水、基岩裂隙水和河谷阶地空隙潜水。
本区域与2004年投入开发,2021年逐步实施注水补充地层能量,生产初期主导层为三叠系延长组,后期随着开发零星生产10口侏罗系延安组层位油井。
经调研发现,该部分井投产后主要体现为初产高、降产快、含水率上升速度快,部分油井生产寿命甚至不足3个月就纯水关停。
所以本次通过对该区油藏地质特征、油藏物性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进行研究并依据试验结果总结出一条适合本区域高效开发经验,为本区及相似区域的高效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油藏特征与富集规律研究前人研究表明,本区岩相、古地理垂向变迁,显示出由河到湖的演化历程。
依据湖盆的演化经历看出本区的生油系主要由延9、延6黑色泥岩构成,其次是延8、延7油层富含有机质地层[1]。
但尽管本区有生油层的存在,但依据侏罗系油藏零星分布的特点,显然油源距离不是主导油气富集的主要因素。
2.1 构造与油气集聚的关系双河油区徐庄油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带的中东部,延安期岩相古地理的特征和演化是受构造作用与沉积盆地演化所控制的,整体呈向西倾斜的平缓单斜,倾角仅为(1~0.5)。
[2-3]。
本次研究利用已有所有井的地层分层结果和岩性解释结论,绘制了延安组顶面构造图及油藏剖面图如图1、图2所示。
延8砂体顶面构造整体分布于区域构造相符为西倾单斜,但局部发育有微型低幅鼻隆构造,小型的鼻状构造群构成了油气的主要集中区,如双1075-J7-双1075-J3-双250-J2-双250-J3(高产油井,如表1)区域形成明显的构造双河油田徐庄油区延安组油藏油气富集规律研究与应用南婷婷 谭虹 石景才 张晓岗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志丹采油厂 陕西 延安 717500摘要: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双河油田徐庄油区延安组油藏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为该区侏罗系油藏规模化开发提供可靠依据。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地区断裂控油气规律研究的开题报告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地区断裂控油气规律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最大的油气富集区之一,而其中的乌-夏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的西北缘,是其中一个具有潜力的勘探区域。
由于该地区存在多组断裂构造,因此了解这些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有助于指导勘探和开发工作。
本研究旨在系统研究乌-夏地区断裂控油气规律,为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1. 研究区地质特征分析。
通过对研究区的地质地貌、地层组合、构造演化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研究区油气资源分布与成藏特点。
2. 断裂分析。
通过对研究区多组断裂的形态、分布、滑动带、断层厚度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其对场地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3. 岩性分析。
利用钻井样品、现场露头等资料,分析研究区不同岩性含气性、孔隙度等物性特征,探讨其对油气分布和流动性的影响。
4. 成藏模式研究。
结合研究成果,对研究区的油气成藏模式进行研究,揭示岩石学、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因素对油气成藏的综合控制作用。
三、预期成果及应用价值1. 揭示乌-夏地区断裂控油气规律。
2. 确定乌-夏地区油气成藏模式。
3. 提高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断裂控油气规律的认识。
4. 为该区域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四、研究时间安排本研究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第一年主要进行地质特征、断裂和岩性分析工作,第二年则进行成藏模式研究和论文撰写。
五、研究经费估算本研究预计需要经费100万元,主要用于钻井、野外调查、实验分析等支出。
具体经费分配规划如下:1. 钻井:40万元。
2. 野外调查:20万元。
3. 实验分析:20万元。
4. 专家咨询费用:10万元。
总经费估算为:100万元。
六、参考文献1. 孔令娟,等. 乌-夏地区断裂构造控制试论 [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4, 15(6): 686-691.2. 李峰,等.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岩性特征研究 [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3, 27(3): 45-50.3. 王晓慧,等.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双重成藏区水文地质特征及勘探开发对策研究 [J]. 沉积学报, 2017, 35(5): 964-972.。
海拉尔盆地乌南地区油藏地质特征及成藏控制因素
海拉尔盆地乌南地区油藏地质特征及成藏控制因素
姚伟健;刘剑营
【期刊名称】《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年(卷),期】2013(032)003
【摘要】海拉尔盆地乌南地区油气主要富集在乌东斜坡带,油水垂向分布主要为上油下干和上油下水,无统一的油水界面,是受岩性、断裂双重控制的岩性——断块油藏.应用镜质体反射率对乌南地区的主要油源区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埋深曲线对生油时间进行了判断:乌南次凹为油气主要生成区;生成期为伊敏组至青元岗组沉积时期.在此基础上,通过断层、局部构造与不整合、沉积砂体与断层关系3方面对成藏控制因素进行研究:断层在成藏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长期活动的大断层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断块内构造部位的高低控制了油水分布;油源断层切割了沉积砂体,油气沿断层进入对接砂体,向高部位运聚成藏.
【总页数】4页(P41-44)
【作者】姚伟健;刘剑营
【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1
【相关文献】
1.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乌南地区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发育及沉积相带特征 [J], 王娜;沈小双;娄生瑞
2.断陷盆地坡折带识别与油气藏的关系——以海拉尔盆地乌南地区为例 [J], 邓海
3.海拉尔盆地乌南地区流体性质定性识别方法 [J], 吴庆岩;董磊;董永强
4.复杂勘探目标区岩性预测技术及其在海拉尔盆地乌南地区的应用 [J], 王江;张宏;邵红君
5.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岩性油藏成藏控制因素 [J], 李文科;张研;方杰;王君;刘冬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西地区地层油藏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青西地区地层油藏油气富集规律研究作者:闫海清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6年第30期[摘要]青西地区位于东营凹陷的东北部,是东营、青东两凹陷的过渡区带,其东接青坨子凸起,成藏条件优越,然而目前青西地区的勘探程度仍然较低,其断陷层的构造、沉积充填和油气成藏条件仍认识不清,已发现油气藏的成藏主控因素和油气富集规律也亟需进一步明确。
因此开展青西地区成藏条件及有利勘探区带研究对于认识青西地区油气成藏规律,指导下一步勘探部署、实现青西地区油气勘探新的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青西地区;地层油藏;成藏规律;中图分类号:TE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254-01据现有的资料分析,青西地区地质情况复杂,油藏类型多样,特有的槽谷砂和不整合地层在本区分布广泛,永63井、永80等井见高产油流,而中部永18井、东南边的永23井、永25井却未见油气显示,油气输导条件以及运移路径亟需评价与解答。
构造格架上,东营运动使青坨子强烈隆升,地层遭受剥蚀,基底为太古界花岗片麻岩,上覆的沙河街组、馆陶组、明化镇组地层依次超覆、披覆在凸起上。
风化壳形成的泥层广泛发育,能够起到侧向封堵作用;同时沙三大套砂岩与其上覆的馆陶组地层形成不整合接触,风化粘土层广泛发育,并具有一定的封堵作用,进而可形成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青6-1井、永平124井及永123井均钻遇油层显示,证明油气已运移至该区并成藏,目前制约该区勘探的瓶颈是找到油气优势运移路径,建立成藏模式以及明确成藏的主控因素[0]。
青西地区西邻永安镇油田与新立村油田,东接青坨子凸起。
完钻探井42口,工业油流井共有4口,分别为永63井、永80井、永101井,永123井,低产油流井:永84井。
沙三段上报探明储量285万吨,气2.1亿方,油气分布较为分散,油气成藏类型与条件多样,因构造演化规律较复杂,沉积相态多变,勘探难度相应增大,总体而言是东辛探区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
乌尔逊凹陷乌东油田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研究
乌尔逊凹陷乌东油田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研究苏皓;金兴明;段宏臻;孙楠;张硕【摘要】乌东油田是大庆油田海拉尔盆重点探区,研究其成藏模式及其主控因素对于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乌东油田油气成藏模式可分为油源断层与油气封闭断层配置的侧向运移油气成藏模式和油源断层下降盘封堵侧向运移后期油气调整成藏模式;油气藏的形成受油源、断层、构造等配置关系的控制,油气主要来自乌南次凹,生油时间为白垩系下统伊敏组至白垩系上统青元岗组沉积期,切割新老地层长期活动的油源断层为大量油气运移提供通道.【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年(卷),期】2012(009)011【总页数】3页(P71-73)【关键词】乌尔逊凹陷;乌东油田;成藏模式;主控因素【作者】苏皓;金兴明;段宏臻;孙楠;张硕【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石油测井有限公司青海事业部,甘肃敦煌736202;中石油测井有限公司青海事业部,甘肃敦煌736202;中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南阳473132;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重庆4013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乌东油田处于乌尔逊凹陷南部次凹的乌东斜坡带上,属于拉张-断陷-断坳-坳陷4重结构盆地,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沉积模式,其西侧与乌南次凹主体相邻,东侧与乌东斜坡毗邻,工区面积38.4km2。
盆地在前期拉张基础上快速沉积,湖泊变阔加深,以湖相黑色泥质沉积为主[1]。
低水位期多数地区处于隆起剥蚀状态,在剥蚀区周边发育冲积扇-辫状河体系;高水位期随着湖盆不断沉降,湖水超越边界断层或斜坡,并在其附近形成砂坝沉积体系,湖泊中心部位则为暗色泥岩沉积,也是该区主要生油层[2]。
地层厚度表现为西厚东薄、南厚北薄的展布特点。
结合地震资料分析认为,均受西部乌西断层和南部巴彦塔拉断层的影响,沉降中心位于上述断层的下降盘一侧,即位于乌22井与巴彦塔拉构造带之间。
探究乌夏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科学管理2016年第12期探究乌夏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王伦西安石油大学陕西西安710065摘要:文章主要针对当下的乌夏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进行分析与探索,根据乌夏地区本身多样的地貌以及不整合的特点对于油藏以及油气成藏的控制研究发现,在乌夏地区出现油藏的原因具有很多,其中主要是以油藏的深度进行区别侏罗系以上的油藏形成主要由于地形的不整合,三叠系以下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断裂系统造成,分析主要目的在于更好掌握油气成藏的原因,详细了解油气的整体排布以及变换规律,更好的进行油气的开发使用。
关键词:乌夏地区油气成藏控制原因在我国的准噶尔盆地主要是位于新疆地区,其中的乌夏地区地下勘察已经开展很多年,在开展的过程中发现其中蕴含很多类型的油气藏,同时不同油气层的成藏原因不同。
我国现在主要针对这个地区的侏罗系以及三叠系进行分析与探究,从中分析油气的控制与集中,探索其中的变化规律,更好的提升在勘察方面的指导能力促进此地区的油气开发。
1油气成藏与断裂控制乌夏地区自身具有多样的地貌,其中存在很多不整合以及断裂现象发生,同同时乌夏地区处于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的西北方,其中有一处明显的冲断带,这地区是地壳运动非常频繁的地区,同时也是活动最为激烈的地区[1]。
这种地区的断裂属于非常特殊的构造,对于准噶尔盆地的变化以具有重要的影响,当然,这期间的地质构造造成油气在运行以及聚集的过程中存在会产生很多变化,与此同时还能更好的保存各种油气要素中的关系,形成一种油气成藏的状态。
2断裂的控油作用断裂是形成油气成藏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断裂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断裂能够充分的利用自身的优势对油气进行适时控制与分散,同时断裂还是油气生油岩与油田闭圈之间连接的媒介,是重要的油气聚集遮挡,断裂能够使油气成功的聚集在一起形成成藏。
按照正常的情况来讲,在很多油气的集中或是已经停止进行运动的各种断裂中,经常会产生的比较强烈的封闭性质,这样的封闭性能够很好的起到油田的油气密闭作用。
乌马营潜山天然气藏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成藏过程
乌马营潜山天然气藏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成藏过程张亚光;杨子玉;肖枚;程远忠【期刊名称】《天然气地球科学》【年(卷),期】2003(14)4【摘要】乌马营潜山是黄骅坳陷南区凹陷内深埋的潜山。
鸟深1井在奥陶系顶部风化壳钻遇了具工业价值的古生古储的潜山天然气藏。
探讨了该气藏的成因后指出:乌马营潜山天然气主要来源于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天然气碳同位素与环烷指数显示出天然气不同成分间存在较大的成熟度差异,且天然气同位素发生倒转;乌深1井天然气为同源多阶天然气复合注入的产物。
根据古构造恢复及包裹体研究认为,乌马营潜山天然气藏显示出两期成藏特征——早期(中生代)古气藏的改造和晚期(第三纪)少量天然气的混入。
【总页数】4页(P283-286)【关键词】乌马营潜山;天然气藏;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深埋潜山;煤成气;黄骅坳陷;古生界;奥陶系【作者】张亚光;杨子玉;肖枚;程远忠【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港油田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13;P618.130.2【相关文献】1.乌马营奥陶系潜山天然气藏特点及成藏过程 [J], 付立新;陈善勇;王丹丽;刘淑芝;王昕2.东海陆坡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地质条件和BSR反射及成藏类型特征 [J], 许红;李清;蔡瑛;孙和清;闫桂京;魏凯;赵新伟;朱玉瑞;施剑;董刚3.海上E区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地震、地球化学特征综合研究与成藏远景预测 [J], 孙春岩;牛滨华;文鹏飞;黄永样;王宏语;黄新武;李佳4.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乌马营潜山内幕原生油气藏形成特征 [J], 金凤鸣;王鑫;李宏军;吴雪松;付立新;楼达;张津宁;冯建园5.黄骅坳陷乌马营潜山二叠系砂岩凝析气藏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J], 周立宏;王鑫;付立新;吴雪松;李宏军;楼达;段润梅;崔宇;王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南部乌马营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南部乌马营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张志攀;罗波【期刊名称】《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7(040)003【摘要】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南部已发现多个古生界煤成油气藏,但受勘探阶段及老地震资料品质较低的限制,研究区构造尤其是潜山构造研究相对薄弱.以乌马营地区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为基础,分析了乌马营地区结构构造特征、构造样式、发育演化过程,以及其对煤成气藏的形成、改造及保存过程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乌马营地区发育3大构造层,反映了区域构造挤压-断陷-坳陷的形成过程——中生界是以挤压为主要特征的潜山构造层,受后期构造运动叠加改造,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特征,古近系为断陷构造层,受沧东、徐西两大边界断层控制,内部控沉断层不发育,形成典型的双断地堑,新近系+第四系为坳陷构造层,地层表现为中间厚边缘薄的碟形;②乌马营地区共存挤压、伸展、扭动、反转4种应力形成的断层、10种典型构造样式,以潜山构造层内的挤压相关样式最为发育;③乌马营地区潜山构造内幕层是寻找古生界油气藏的有利地区,其中北逆冲背斜区最为有利,南反转断鼻区次之,南背斜区是煤系源岩一次成烃油气藏的有利地区,北断鼻区是古生新储油气藏的有利地区.【总页数】7页(P31-37)【作者】张志攀;罗波【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滨海Ⅰ号构造原油的油源研究及意义 [J], 王新海;苏峻青;曹延;付立新;王莉;肖枚;郭金风2.黄骅坳陷乌马营地区构造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 [J], 张福利3.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南部古近系孔店组沉积时期构造古地理演化 [J], 杨桥;漆家福;常德双;李明刚4.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乌马营潜山内幕原生油气藏形成特征 [J], 金凤鸣;王鑫;李宏军;吴雪松;付立新;楼达;张津宁;冯建园5.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J], 李岳桐; 王文庆; 王刚; 谢玉权; 李皓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圈子构造—岩性油气藏的油,气,水分布规律
马圈子构造—岩性油气藏的油,气,水分布规律
盛和宜
【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
【年(卷),期】1989(016)001
【总页数】6页(P23-28)
【作者】盛和宜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6
【相关文献】
1.锦17块兴隆台油层构造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J], 吕楠
2.英台油田低幅度构造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J], 邵先杰
3.L区块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地层水特征及气水分布规律 [J], 徐晓燕;刘畅;路媛媛;郭明强
4.背斜-水动力复合油(气)藏油(气)水界面产状 [J], 陈振林;许浚远
5.微构造模式在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与挖潜中的应用 [J], 葛君;李欣;陈亚群;穆相骥;田克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马营油田油气分布规律研究
【摘要】针对乌马营油田断层发育、构造破碎、成藏规律复杂等难点,笔者以精细构造解释为基础,结合构造特征、油源条件等分析,创新运用分区带研究的模式,实现了增储上产双丰收,对我国复杂断块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乌马营;构造特征;区带研究;成藏规律;滚动勘探
引言
乌马营油田位于渤海湾盆地孔南地区黄骅凹陷,构造处于灯明寺断裂构造带东北部。
长期以来对乌马营油源认识程度低、油气运移指向不明朗、主控油源断层不清,导致油气分布规律[1]不明确,后备资源严重匮乏。
为进一步挖掘剩余油潜力,缓解资源接替不足的矛盾,需要开展成藏规律分析[2],进而部署滚动勘探井位,达到滚动增储及建产能双丰收的目标,实现资源的有效接替。
1、构造精细解释
构造是地质研究前提,为确保构造解释的准确性,本次应用2010年新采集处理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充分利用构造解释中关键技术与先进的手段,开展构造精细解释,精确识别小断层,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3,4]。
关键技术
针对乌马营构造错综复杂,解释难度大,主要利用优势频带相干数据体水平切片、变速成图及三维可视化等手段指导层位追踪和
小断层解释,并利用时间切片和相干切片分析断层的平面展布。
1.1.1优势频带相干数据体识别小断层技术
利用优势频带相干数据体识别小断层,在地震资料的处理过程中,根据断层的断距确定合理的地震波的频率,进行带通滤波,从而提高对小断层的识别能力。
1.1.2变速成图技术
纵向上速度的变化对低幅度油藏的影响较大,精确落实低幅度构造成为低幅度油气勘探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工作中先求得各井点的平均速度,然后利用井点约束、平面插值的方法绘制出反射层面的平均速度场。
本次根据研究区内31口井的精细层位标定成果,建立了乌马营地区精确的速度模型。
1.1.3三维可视化技术
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对构造解释成果进行立体显示,描述出断层和层位的空间展布形态,特别是针对断层的断点进行检测,确保构造解释的合理性。
2、油气分布规律研究
针对乌马营油源认识程度低、油气运移指向不明朗、主控油源断层不清,导致油气分布规律不明确的难点,在前述构造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对本区油源条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结合本区构造特点,创新开展分区带研究,进而总结出乌马营油田油气分布规律[5,6]。
2.1油源分析
乌马营油田的油源被证实的有两套,孔二段暗色泥岩生油形成油藏,上古生界煤系地层生气形成气藏[7]。
本区沙三段暗色泥岩也具有较强的生油能力。
沙三段下段泥岩埋深超过生油门限。
乌马营油田沙三段暗色泥岩发育厚度在100米以上,最厚的在400米左右,而沙三段生油门限为2800米,沙三段下段泥岩埋深均超过生油门限。
研究区存在三个局部凹陷区。
平面上在沙三下存在3个局部凹陷区,其埋深均超过生油门限,目前东部凹陷有完钻井控制,并且钻遇大套泥岩。
生化资料证实沙三段具有生油能力。
沙三段和孔二段均可以生油形成油藏,而深层煤系地层则可以生气形成气藏,改变了以往孔二段单一生油的认识,说明乌马营油田具有发育规模性油气藏资源基础。
2.2区带研究
根据乌马营地区构造特点,综合考虑断层的掉向、圈闭类型、油源条件以及含油层系的不同等多种因素,将该地区以乌马营断层和灯4井断层两条主要断裂系统为分界线,划分成三个区带进行研究:灯4井断层上升盘群带,乌马营断层上升盘群带,地堑带。
2.3油气分布规律
2.3.1乌马营上升盘群带。
油气主要来源于北部生油凹陷的沙三段和孔二段,沿乌马营断层上升盘反向断鼻中聚集成藏,主要发现有乌8、乌17沙河街低幅度边底水油藏和乌7孔二段岩性油藏。
2.3.2地堑带。
地堑带油气主要来源于东部凹陷沙三段、孔二段和上古生界煤系地层[6],沿断层上升盘反向断鼻或者多条断层夹
持的垒块中聚集成藏。
主要发现有乌34沙河街、乌18、乌3孔一段油藏,和乌31-22孔一段气藏,孔一段含油高度较大,油层井段长,形成较大规模的油气藏。
如乌18井孔一段含油井段长达330米。
2.3.3灯4井上升盘群带。
油气主要来源于南部凹陷沙三段、孔二段和上古生界煤系地层,沿断层上升盘反向断鼻中聚集成藏。
本区勘探程度较低,仅有3口探井,暂未发现油气藏圈闭,下步将对该区加大滚动勘探力度。
3、应用成果
根据区带划分结果,结合油气分布规律及其成藏特征,在乌马营全区优选出乌17、乌16-5、乌7等3个滚动目标,部署井位4口,完钻2口,新增地质储量75万吨;待钻2口,预计新增地质储量229万吨。
乌19-10井投产日产油20吨,增储18万吨。
乌19-10井位于乌马营断层上升盘群带,钻遇油层15.9米/10层。
投产日产油20吨,含水6.0%,累产油1222吨,累产水218.45方。
新增地质储量18万吨。
乌16-5井在乌马营断层下降盘钻遇油层,增储57万吨。
乌16-5井位于地堑带,钻遇油层17.6米/5层。
首次在乌马营断层下降盘钻遇油层。
该区新增地质储量57万吨。
乌7井区开展孔二段油藏研究,预计增储229万吨。
乌7位于乌马营断层上升盘群带,针对乌7井孔二段开展规模增储研究,部署滚动井1口,预计新增含油面积1.24平方公里,新增地质储量229万吨。
4、结论与认识
通过本次研究,打破了乌马营油田以往较为单一的油源认识,其存在三套油源,油源条件充足,生烃量较大,在全区范围内的沙河街组、孔一段和孔二段均具备发育规模性油气藏的潜力,这些认识转变了找油的思路,拓宽了找油的方向。
此次乌马营油田整体上划分为三个区带,每个区带都有各自的主控断层、油源和成藏类型,此次划分不但理顺断裂系统和油藏关系,而且为乌马营油田实现规模增储创造了条件。
乌16-5首次在乌马营断层下降盘钻遇了沙三和孔一上油层,打破断层下降盘不能成藏的固有观念,扩宽了乌马营油田找油领域,下步建议加大油源断层下降盘研究力度。
参考文献
[1]夏国朝,郑泰山,金惠玲等.乌马营油田油气分布规律[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4).
[2]张福利.黄骅坳陷乌马营地区构造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j].石油仪器,2007,(02).
[3]卢刚臣,孔凡东,李建英等.乌马营地区一种特殊的断裂组合形式[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1,(06).
[4]石宁,张金亮.断块油藏开发后期精细构造研究[j].特种油
气藏,2008,(6).
[5]李涛.东营凹陷中浅层断裂运聚特征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
[6]乔日新.油气田在区域构造上的分布规律[j].物探与化
探,1994,(1).
[7]张金川,金之军,庞雄奇.深盆气成藏条件及内部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02,(3).
[8]孙国栋,李宇志,刘克奇等.东辛油田馆陶组、东营组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j].特种油气藏,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