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仁
论语中仁的句子
论语中仁的句子在《论语》中,孔子对仁的理解和阐述是非常深刻的。
仁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通过一系列的语录和对话,对仁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和诠释。
下面将从孔子在《论语》中对仁的句子进行分析和解读。
首先,我们可以从《论语·雍也》中找到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是孔子对仁的一种解释。
在这句话中,孔子通过“和”和“同”的对比,来说明仁的内涵。
君子能够和而不同,即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不被他人的言行所左右。
而小人则是同而不和,即在与他人交往中,只会盲从他人,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即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品德,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境界。
其次,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也是孔子对仁的一种解释。
在这句话中,孔子通过“义”和“利”的对比,来说明仁的内涵。
君子喻于义,即在做事情时,能够以道义为先,而不是以个人利益为先。
而小人则是喻于利,即在做事情时,只会考虑个人利益,而不顾及道义。
这句话同样体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即仁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另外,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也是孔子对仁的一种解释。
在这句话中,孔子通过“周”和“比”的对比,来说明仁的内涵。
君子能够周而不比,即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够包容他人,不会拿自己和他人相比较。
而小人则是比而不周,即在与他人交往中,只会拿自己和他人相比较,而缺乏包容和谦逊的态度。
这句话同样体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即仁是一种宽容和谦逊的品德境界。
综上所述,孔子在《论语》中对仁的理解和阐述是非常深刻的。
通过一系列的语录和对话,孔子对仁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和诠释,体现了仁的内涵和品德境界。
这些句子不仅是孔子对仁的理解,也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诗句中含有仁的诗句
含有“仁”字诗句
1.孔子(先秦)《论语·雍也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
乐,仁者寿。
2.吕岩 唐)《七言》:仁义异如胡越异,世情难似泰衡难。
3.王维 唐)《偶然作六首》:孔丘与之言,仁义莫能奖。
4.寒山 唐)《诗三百三首》:嘉善矜不能,仁徒方得所。
5.《论语·子罕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6.《论语·述而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7.《论语·卫灵公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8.《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七节》: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
发而不中,不
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9.《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10.(《史记·赵世家》: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於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
《论语》中的仁
《论语》中的仁《学而》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八佾》4、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5、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于仁)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里仁》6、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7、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8、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9、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10、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1、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12、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公冶长》13、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14、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15、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
《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经典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的品德和行为的思想,其中“仁”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理念。
本文将对《论语》中关于“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进行探讨。
我们来探讨《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
在《论语》中,“仁”是儒家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包括了爱、慈、善等义愿。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体现了“仁”的内涵,即把自己的感受放在首位,理解别人的感受,对别人产生同情和善意。
孔子还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表达了“仁”的含义,即不仅要做到对人有爱心、同情心,还要帮助别人实现他们的愿望、目标。
《论语》中对“仁”的内涵主要包括了爱、善意、同情和帮助他人等方面的品德。
我们来探讨《论语》中“仁”的实践。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很多关于如何实践“仁”的观点和方法。
他曾经说过:“不忍人之身,不仁”。
这是告诫人们不可以做出伤害别人的行为。
孔子还提出了“恭而无礼”、“正直而不刚”、“宽而无宽”等实践“仁”的方法。
这些都体现了孔子对于“仁”实践的要求,即要做到礼貌、正直、宽容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仁”的精神。
在《论语》中,“仁”是实践于日常生活中的,不仅要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做到爱心、同情心,还需要在行为举止中表现出礼貌、正直和宽容的品质,这些都是实践“仁”的具体表现。
我们来谈谈《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的意义。
“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其内涵包括了爱心、同情心、善意等高尚品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受推崇的价值观念之一。
通过学习和实践“仁”,可以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让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更加懂得怜悯和关爱他人,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通过学习和实践“仁”,可以帮助个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自己的道德自觉和责任意识,做一个有品德的人。
论语中的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 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孔子论“仁”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
而信,汎(5)爱众,而亲仁(6),行有馀力(7), 则以学文(8)。”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
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 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 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 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 学习文献知识。”
孔子论“仁”
子曰:“夫(1)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能近取譬(2),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孔子说:“至于仁人,就是要想
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 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 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 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原文】子钓而不纲(1),弋(2)不射宿(3)。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 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 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 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 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
【译文】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 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 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 照您的话去做。”
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2)。”曰:“其言 也讱,斯(3)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 言之得无讱乎?”
【译文】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
论语中仁的思想总结
论语中仁的思想总结《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对于仁的思想有着深入的探讨和阐述。
仁作为一种核心的道德价值观念,在《论语》中被高度重视。
本文将对《论语》中仁的思想进行总结,旨在理解和传承这一古代智慧。
首先,“仁”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概念,被《论语》视为人之本性。
《论语·雍也》中有云:“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这句话表明,仁是君子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人与人之间亲近交流的基础。
仁性是人们固有的,但它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去培养、发展和完善。
仁的本义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善与友爱关系,是一种道德理想追求。
其次,《论语》提到了仁在不同情境下的具体表现和实践。
例如,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谈到了实践仁的具体方法:“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不必也!”。
孔子认为,仁并不需要依赖别人的行为来具体实践,而是要自己先行。
他主张从自身做起,待人处事时以仁心为出发点,关爱他人,尽力满足他人的需求,同时要自我反省,不断修正自己的过失。
这种以自身为基础的仁,使人处于和谐、友善的状态中,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睦。
此外,《论语》还强调了仁与其他德行的关系。
孔子认为仁与义、智、勇和廉洁等品德密不可分。
在《论语·载马》中,孔子说:“仁者,其言也仪也;其仪也节也。
仁者,其言也信也;其仪也恭也。
”这表明,仁与诚信、恭敬等德性互为表里,彼此相辅相成。
孔子还指出仁与勇的关系,他认为“仁不远勇”。
这是因为勇气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仁心,具备了仁心才能做到正义勇敢。
另外,《论语》中还强调了仁与政治的关系。
孔子提倡仁政,他认为一个良好的政治运行需要君王具备仁心。
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谈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这句话强调了仁与领导者的德行要求。
良好的政治需要仁者能够真正关爱和体察民众的需要,为社会谋福利。
孔子还指出:“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反对急功近利的行为,主张坚持中庸之道,以智慧和审慎来指导行动。
论语中有关仁爱的诗句
论语中有关仁爱的诗句
●子曰:“仁者爱人。
”(《论语·颜渊》)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
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
灵公》)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论语·里仁》)
●子曰:“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里仁》)。
论语中的仁义道德
论语中的仁义道德《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仁义道德是《论语》中的重要主题之一,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论语》中的仁义道德观。
一、仁的含义及意义孔子强调仁道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仁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是实践善良行为和人际关系和谐的核心。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仁的定义和强调有多处提及。
首先,孔子认为仁在个人层面上表现为善良和宽厚。
他强调,一个真正具备仁德的人应该具有慈爱、宽容和同情心,在与他人相处时不追求私利,而是以他人的利益为重。
其次,孔子将仁衍生到社会层面上。
他认为,仁道不仅仅适用于个人,也在社会交往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每个人都秉持仁道,在待人接物、处理冲突和构建人际关系中坚持仁德原则。
综上所述,仁在《论语》中被认为是一种道德操守,个人和社会都应该秉持这种品质,以促进和谐与善良。
二、义的重要性及实践义是《论语》中另一个重要的道德观念。
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义务和责任,这是社会秩序和道德体系的基础。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具备义的品质,即尊重权威、遵循规则和尽职尽责。
他在《论语》中多次阐述谨守义的重要性。
例如,他提到“君子喻于义”,意味着一个有德行的人应该懂得遵守法律和遵循道义。
在实践中,孔子强调家庭关系中的义。
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石,每个人都应尽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在家庭中保持和谐。
此外,义也体现在人际关系中。
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义务和互助,认为一个好朋友应该在困难时支持和帮助对方。
综上所述,义在《论语》中被视为维系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的关键元素,人们应该树立起无私奉献的精神,秉持正义和公平。
三、道德观的价值与实践道德观在《论语》中贯穿始终,孔子强调道德修养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系列实践指导。
首先,孔子倡导自我反省和修养。
他认为,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个人首先要反思自己的言行,并通过修正错误来不断提升。
《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
《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学说。
“仁”是《论语》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内涵,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在《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贯穿始终,在不同篇章中给出了丰富而深刻的阐释,对于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指导作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和实践展开阐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古代思想。
我们来谈谈《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
在《论语》中,“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其所倡导的基本道德原则。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及“仁”,并对其内涵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例如《论语·颜渊》中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便包含了“仁”的内涵,即要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作用,做一个具有“仁”德的人。
《论语》中的“仁”也体现在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上。
孔子强调了“仁”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应该以“仁”待人,即以善良、宽容和仁爱的态度对待他人。
例如《论语·子路》中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强调了“仁”与义的关系,认为善良和正义是至高无上的。
孔子还在《论语·颜渊》中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这句话也揭示了“仁”在行为上的内涵,即言行一致,要以实际行动体现“仁”的精神。
《论语》中的“仁”也包含了对于人性的理解和对待他人的态度。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仁”的品质,在与他人相处时应该以善良、宽容的心态看待他人。
例如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说明了“仁”与忠信之间的紧密关系,强调了做人要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这些观点都进一步丰富了“仁”在《论语》中的思想内涵。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论语》中“仁”的实践。
在《论语》中,“仁”的实践贯穿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之中,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社会交往中,他们都积极践行“仁”的思想。
论语中对仁的论述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
引申为“爱人”(包含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是一种道德观念.在《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解释.尽管有许多不同,但“仁”的基本内容还是很明确的,这就是“爱人”.孔子极力鼓励人们“为仁”。
仁”是孔子所倡导的道德理想的最高境界.《论语》中计有109次谈到“仁”,其核心,孔子认为是“孝悌”之道,所谓“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对内,在自己家里.对外呢?那就是要“爱人”.怎样才能做到“孝悌”“爱人”?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换位思考.这就需要加强自身修养,要“克己复礼”,要具备“恭,宽,信,敏,惠”等好的品质,同时为人处事还要小心谨慎,待人以诚,要能够“成人之美”.孔子与其弟子多次谈到“仁”,却从未给“仁”一个明确的定义,而只是针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谈论“仁”的不同方面.正是这种不同角度的论述,表明“仁”的博大与内涵丰富.“仁”这样一种伟大的精神、一种崇高而理想的人生境界。
论语中关于仁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仁的句子《论语》中关于仁的句子。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在《论语》中,关于仁的探讨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在《论语》中,孔子对仁的内涵、实践和追求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仁的理解。
他认为,仁的根本在于孝顺和尊敬父母,以及兄长之间的和睦相处。
这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是仁的基础,也是君子修养的根本。
另外,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是孔子对仁的实践要求。
他认为,一个有仁德的人应该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不做自己不愿意被施加的事情。
这种以己度人的胸怀和行为准则,体现了仁者的高尚品格和道德修养。
在《论语》中,孔子还提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揭示了孔子对仁与利的关系的看法。
他认为,仁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应该以义为先,而不是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
这种对仁与利的关系的思考,体现了孔子对道德与利益的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
另外,孔子还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是孔子对仁的真实性和纯粹性的要求。
他认为,仁是一种内在的品质,而不是表面的虚饰和假装。
这种对仁的真实性和纯粹性的追求,体现了孔子对道德的高标准和严格要求。
总的来说,《论语》中关于仁的句子,无论是对仁的内涵、实践要求,还是对仁与利、真实性的思考,都体现了孔子对仁的深刻理解和高尚追求。
这些句子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于我们今天的道德修养和人生追求,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语中关于仁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仁的句子在《论语》中,孔子对于仁的探讨是非常深刻的。
他认为,仁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仁的内涵和实践都有着详细的阐述,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论语》中关于仁的一些重要句子。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论语·雍也》中有这样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仁的理解和要求。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问自己是否为他人着想,是否真诚待人,是否尽力学习道德修养。
这种自我反省和自我要求,正是仁的内涵之一。
其次,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强调了仁与义的关系。
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义为先,而不是以个人利益为先。
他应该有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以义为准则来对待他人,而不是只顾自己的私利。
这种以义为先的品质,正是仁所体现的。
另外,在《论语·述而》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是孔子对于仁的实践要求。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以自己的感受来对待他人,不要做自己不愿意被人做的事情。
这种以己之心度人之心的做法,正是仁的具体实践。
此外,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仁的高标准要求。
他认为,一个君子应该努力成就他人的美好品质,而不是助长他人的恶劣行为。
这种积极向上的影响和引导,正是仁所体现的。
最后,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爱人者,与之礼;敬人者,与之类;忠信者,与之谋。
”这句话强调了仁与礼、类、谋的关系。
孔子认为,一个爱人、敬人、忠信的人应该以礼待人,以类似对待人,以诚实与他人相处。
这种以礼、以类、以谋的行为准则,正是仁所要求的。
总的来说,《论语》中关于仁的句子,都体现了孔子对于仁的深刻理解和高尚要求。
他认为,仁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通过对《论语》中关于仁的句子的理解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仁的内涵和要求,努力做一个真正的君子。
论语中写仁的句子有哪些
论语中写仁的句子有哪些论语中写仁的句子有哪些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句子都再熟悉不过了吧,根据用途和语气,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句子吗?以下是店铺整理的论语中写仁的`句子有哪些,欢迎阅读与收藏。
1、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4、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5、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7、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8、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9、好勇疾贫,乱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10、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1、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12、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3、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14、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15、巧言令色,鲜矣仁!16、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7、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18、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9、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20、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21、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2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23、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仁义之路)也?24、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25、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孔子说“仁”
孔子说“仁”1、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克制自己的欲望,践行遵循礼,就是仁。
一天做到克己复礼,天下人就都会说他“仁”。
2、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仁”是自己的事,不是别人的事。
这很好理解,就是我们要遵循自己的道德标准去做事,不要被别人带歪了。
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这一段和前面是一起的。
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之一,所以我们讨论“仁”,把这段话也放进来,意思就是但凡不合礼的事情,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比如公交车上,有女子衣着清凉,这是别人穿着的自由,可要是盯着人家的胸脯看,那就是失礼了。
4、刚毅木讷,近仁。
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子路》一个性格刚毅正直,言语迟钝的人,往往是仁厚的;而花言巧语、总是摆出一副和善面孔的人,往往是不仁的。
“鲜”在这里是“少”的意思,而“巧言令色”是贬义词,意思是小人总是善于伪装自己,为了利益趋奉谄媚他人。
《论语》里有还另一句话和这句话意思相近:5、乡原,德之贼也。
——《论语.阳货》乡原,同“乡愿”,用白话说就是乡里的那些老好人,总是迎合大家的愿望,貌似主持公平,其实他们做事的标准根本不是道德正义,反而是破坏了真正的道德环境,这也是巧言令色的一种。
6、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这句话应该是孔子对“仁”在具体事情上的要求了,到现在已经成为老生常谈:在家中要孝敬长辈,出门要兄弟友爱,一切日常言行要严谨而守信,对所有人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
7、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这句话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说的,意思是老师讲的道理,就是“忠”和“恕”啊!孔子讲的所有道理都是以“仁”为中心,也就是说,“忠”和“恕”就是“仁”。
这两个字也很有意思。
“忠”,其实不是现在理解的忠于谁谁的意思,而是“心”在“中”间,不偏不倚,遵从公平道德的意思。
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论述
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仁”可真是个了不起的概念。
说到仁,很多人可能会想,哎呀,仁德、仁义,听起来像是书本上的老古董。
可是,孔子说的仁,真不是那么一回事。
咱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对人的关爱,像阳光一样温暖,像春风一样柔和。
孔子认为,仁就是对他人的一种深切关怀。
想象一下,街上走着,看到一个人摔倒了,你第一反应是什么?伸手去扶他,这就是仁啊!别小看这个动作,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的体现。
仁,不光是个理念,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孔子教我们,面对不同的人,咱们得有同理心,换位思考。
比如,你朋友失业了,咱们不能只是说“加油,没事的”,而是得真心实意地陪他聊聊,甚至帮他找找工作。
孔子在这方面真是个先知,提前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冷冰冰的,而是应该像一家人那样,彼此扶持,互相关心。
哎,我就想起有次我一个朋友考得不太好,结果我就陪他去吃了顿大餐,结果他心情大好,立马恢复了信心,哈哈,这就是仁的作用嘛。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真是经典,意思就是你自己不想要的事,就别强加给别人。
就像有时候你喜欢吃辣,但朋友不喜欢,结果你非得请他吃火锅,结果大家都不愉快。
这时候就得想想,哎,我要是自己吃火锅就好了,何必为难别人呢?孔子提醒我们,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这样才能让大家都舒服,这样生活才会和和美美。
仁的表现不仅仅在于对身边人,还包括对社会的关心。
孔子鼓励我们要关心那些弱势群体,比如老年人、孩子、还有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想象一下,如果大家都能伸出援手,像涓涓细流汇成大海,那我们的社会会变得多么美好呀!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那份温暖,生活也会变得充满希望。
孔子的仁不仅仅是嘴上说说,更是要落实到行动上。
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参加志愿活动,帮忙捡垃圾,或者就简单地对身边的人说一句温暖的话,这都是在传递仁的力量。
孔子常常说“君子以文修身,以仁治国”。
什么叫君子?就是那些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论语中“仁”的名句1. [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
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2.[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
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3.[论语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古文今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
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4.[论语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论语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6.[论语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能为了求得保住性命而损害仁,而应舍生忘死来维护仁义。
”7.[论语原文]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中“义”的名句1.[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2.[论语原文]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那些富贵)就象(天上的)浮云。
”3.[论语原文]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原】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有关仁的名言
有关仁的名言1. 仁者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译文:道德高尚的人就算在吃饭睡觉时也会按道德标准去做,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2.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译文:可以称之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
只有从自己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乐于助人,这才是可能通往仁的路。
3.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译文: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要它,它就来了。
4.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论语·颜渊》译文: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就是仁。
一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的人就会称作为仁人。
做到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5.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论语·子路》译文:平时起居要注意端庄恭敬,做事要谨慎严肃,与人交往要忠诚守信。
6.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译文:君子不会在吃一顿饭的时间违背仁的准则,急迫仓促时是这样,颠沛流离时也是这样。
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译文: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
这是孔子对一个君子提出的基本要求之一。
8.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译文:聪明的人不会感到困惑,有仁德的人不会感到忧虑,勇敢的人不会感到恐惧。
9.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译文:有志之士和有德之人不会为了求生而危害仁的准则,而是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仁的准则。
10. 唯仁者能好人,唯智者能恶——《论语·里仁》译文: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爱憎分明。
试阐述《论语》中“仁”的思想
试阐述《论语》中“仁”的思想《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许多思想、观点和言论。
其中,“仁”是《论语》中一个核心思想,它贯穿了整部著作。
在《论语》中,“仁”被赋予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不仅是个人修身的最高境界,也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出发点。
首先,“仁”在《论语》中被视为是一种内在的本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
孔子认为,“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是人性的本质所在。
人们应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仁”的境界。
具体而言,“仁”包括了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对朋友诚信、对国家忠诚等方面的要求,它贯穿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次,“仁”在《论语》中也被视为是一种无我的精神境界。
在孔子看来,人们要达到“仁”的境界,就必须摆脱私欲和偏见,保持内心的清净和无我。
只有无我才能真正做到“仁”,才能真正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关心别人的感受和利益。
相反,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动,那么他就无法达到“仁”的境界。
再次,“仁”在《论语》中还是一种道德责任和义务。
孔子认为,“仁”是每个人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是每个人在家庭、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
人们应该通过实践“仁”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仁”在《论语》中还被视为是一种道德情感和信仰。
孔子认为,“仁”是人类最基本、最内在的道德情感和信仰,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人们应该通过实践“仁”来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感和信仰,以实现个人内心的平静和社会的和谐。
综上所述,“仁”在《论语》中是一种核心思想,它被赋予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它不仅是个人修身的最高境界,也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出发点。
在当今社会,“仁”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困境,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社会冷漠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仁”所倡导的无私奉献、关爱他人、忠诚老实等品质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和应用《论语》中“仁”的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素质,以实现个人内心的平静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仁”孔子的“仁”中心思想,应从圣人、仁人、君子三者的等级秩序看,“圣”包含仁而成为比“仁”高的境界,不仅因为“圣”方才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已以安百姓”,而且,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尧舜也很难说已经臻达此境界——“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仁”的境界和“君子”境界尽管同样不易臻达,但却有可能通过全身心努力而实现人格转换。
《论语》的关键词“仁”出现过百余次,其意义有多重,需要细致厘定各层意味。
一指“仁爱仁德”,共出现105次。
又可细分为:“仁爱”如:“求仁而得仁”,“人而不仁”,“仁者安仁”;“亲爱”如:“仁民爱物”。
二指“仁人、仁政、仁心仁术”,如“凡爱众,而亲仁”,“殷有三仁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知者乐,仁者寿。
”可以说,“仁”的主要含义就是“爱人”,用《孟子》引孔子的话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将仁看作是孔子学说的根本和关键之所在,并从根本上显示出儒家和道家的理想人格君子风范的差异。
《论语》对“仁”有许多解释,或者说“克己复礼为仁”,或者说“仁者先难而后获”,或者说“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或者说“爱人”就是“仁”。
这些说法需要细加分析,从不同层面加以考察。
在我看来,孔子的“仁”的思想可以分为四个层面:其一,“仁”的精神是从主体身心出发,超越血缘关系而尊重他人权利并普遍性地爱他人。
这种普遍性地爱他人的观念,是“仁”的精神的最重要特征。
在《论语·颜渊》中就有三条论及此,十分重要:“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在孔子看来,“爱人”与“克己”并不矛盾,通过克制自己的过分欲念而达到中庸协调的境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平等的人我观念下,恪守社会礼仪并达到“爱他人”的“仁”的境界。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第一次对“仁”加以确切定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这句话同《论语》中孔子其它地方谈论“仁”有所不同。
其它处谈“仁”,一般是就某种具体情景或学生的某种问题做出具体的回答,而没有上升到范式“定义”的抽象层面,而此处“夫仁者”的语气,即对“仁”这一核心范畴下定义,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仁”的普遍标准加以界定。
同时,孔子在《论语·阳货》中,分别用五种品德来说明“仁”的性质:“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也就是说,仅仅达到其中一项,并不能成为仁人,而只有达到“恭、宽、信、敏、惠”这五种综合性指标,才能称之为“仁人”。
其二,仁者之乐是从心中自然出现的生命本性快乐。
孔子确乎很重视“仁与乐”的关系,他认为:“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应该看到,孔子处在周代礼崩乐坏的时代氛围中,其“乐”生态度的内涵相当深沉。
冯友兰对此有所解悟,认为“孔子生活在社会、政治大动乱的年代,他竭尽全力改革世界。
他周游各地,还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必谈。
虽然他的一切努力都是枉费,可是他从不气馁。
他明知道他不会成功,仍然继续努力。
……这样做的结果,我们将永不患得患失,因而永远快乐”。
所以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可以说,孔子的“乐”,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乐,一种面对困境和失败而无所萦怀的乐,一种超越个我得失的“知命”之乐。
因而“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换言之,只有进入“仁”的层面,才能获得生命的大乐。
孔子将忧乐问题看得很深,因为,人生的乐与忧问题成为了一面镜子,使每个人的内在人生观、幸福观和生死观得以呈现出来。
其三,“仁”的境界是人的自我修养和人格完成之境。
在孔子那里,修身的目标是“成己”(自我完善)与“成物”(兼善天下)。
孔子的儒家理想是以个体道德实现为人生和社会的终极价值,在这方面孔子的论述相当宏富。
诸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尽有之矣,我未见也”,“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从正负两个层面分析了“仁”与“不仁”、善与恶等,对“仁者”的界定有了更为丰富的社会内涵。
在这个意义上,孔子以人格完成为“仁”,其注重“仁”的理想,强调只有通过仁者之路,才能实现人格“大我”和社会“大同”的整合。
为了实现理想之仁,应当自己清除过分的杂念私欲,铸成一种刚健清新的生命意志。
《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
”《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知之何也已矣”。
《宪问》:“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阳货》:子六言六蔽说,曰:“好仁不仁好学,其蔽也愚。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正因为仁是一个很高的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标准,所以需要不断克服自我的欲念,使之合乎社会的法度礼仪,从而为实行政治上的“仁德”和“仁政”打下基础。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的理想之仁,注重的是从个体的具体的事情做起,而后扩展开来,进入整个社会层面的变革。
( 孔子仁学伦理原则还贯穿在其人格审美原则中,从个体出发而后完成个体到群体整合的过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予艺”。
他的艺术精神是“中庸”之道的,注重君子修德的中介形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在“中道”“中行”之中,成就其君子的文质彬彬的人格禀赋。
其四,强调“仁”中心地位对“礼”“乐”的统摄作用。
孔子儒学的“仁体礼用”的伦理体系的本质在于:以“仁”为儒学价值的意义内核,在伦理之“礼”与道德之“仁”中进行协调,使得作为外在戒律性的社会规范的“礼”同涵蕴内在人生行为品性的“仁”,在宗法伦理与人文价值之间达到某种统一。
孔子将“仁”的观念上升到一个本体论的高度,将“仁”看作是爱人、立人、达人的必然途径。
这样,就从先秦的“天人关系”的自然层面转化到“人我关系”的社会层面上来,并进而提出一套人我关系的具体规则——忠信恕孝弟恭宽敏惠,以防止人性失范所导致的负面效应。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孔子之“仁”是一个生命本体论的范畴。
但是,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个体修德行仁仍然不能保证其能完全达到“仁”的境界。
因而,孔子从来不轻易地称人为“仁”。
在《论语》中,对古代高士伯夷、叔齐也只是简单评价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颜回的德行很深,但孔子仅仅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对于未能殉主的管仲,并不因其人格上的缺失而加以否定,而是从更大的社会背景看问题——其为民免除了战争之苦,而赞之曰“如其仁,如其仁”。
可见孔子对仁的评价,基本上是根据其是否在历史上对民众和社会有利,这意味着“仁”并不仅仅是个体的道德修养的问题,即不仅是个体心性之仁,而且是社会之仁,普遍之仁。
在这个问题上,我以为王国维的看法值得重视。
在《孔子之学说》中,王国维对“仁”的问题有着多角度的考察,并得出了中肯的结论。
在其第二章“道德之标准”中认为:“孔子自天之观念演绎而得‘仁’,以达平等圆满绝对无差别之理想为终极之目的。
至其绝对的仁,则非聪明睿知之圣人,不易达此境。
欲进此境,必先实践社会的仁。
社会的仁,忠恕是也。
……要之,孔子仁之观念,若自普遍言之,则为高远之理想;若自实际言之,则为有义礼智孝弟忠信等之别,以为应用之具,故能全达此等之义礼智孝弟忠信等,即为普遍之仁。
王国维将“仁”看成是“社会之仁”,将“仁”同“礼”联系起来而强调“普遍之仁”,这一分析具有现代学术眼光,也是令人信服的。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并不是孤立达到的人格指标,相反,仁是与义、德、礼、忠恕、乐等相联系而构成一个整体伦理结构。
冯友兰认为:“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
所以‘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
在这种情况下。
‘仁’可以译为perfectvirtue(全德)。
……忠恕之道同时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
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这就包括了义的性质。
因而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端和终结。
”杨伯骏《试论孔子》认为:“究竟‘仁’的内涵是什么呢?我认为从孔子对曾参一段话可以推知‘仁’的真谛。
孔子对曾参说:‘吾道以一贯之。
’曾参告诉其他同学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吾道’就是孔子自己的整个思想体系,而贯穿这个思想体系的必然是它的核心。
分别讲是‘忠恕’,概括讲是‘仁’。
孔子自己曾给‘恕’下了定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仁’的消极面,另一面是积极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事实上,无论是孔子的“仁”,还是孟子的“义”,都将个体人格的建立放在重要地位,只不过,孔子更重视仁心爱人的内在光辉,孟子更注重养个体浩然之气罢了。
不妨说,历来张扬孔子和批判孔子思想的说法,都将“仁”作为一个论述对象。
不管否定还是肯定,仁的思想在孔子的体系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对此的忽略,将产生体系性理解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