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病辨治思路与方法(姜德友主编)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姜德友临床用药思维精华

姜德友临床用药思维精华

医学传薪姜德友临床用药思维精华韩鑫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指导:姜德友摘要姜德友教授临床用药思维独具特色,有一药多用思维、专病专药思维、善用药对思维、因同体异思维、个体 量化思维,发挥了中医药的优势与特色,达到诊治效果,文中列举验案以说明。

关键词中医临床用药思维龙江医派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28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97X(2016)11-0017-03姜德友教授系黑龙江省名老中医、全国老中 医专家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 局龙江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负责人。

笔 者随师学习1年余,现归纳整理出姜德友教授临 床用药思维方法,期望对同仁有所启迪。

1 —药多用思维一药多用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药的一大特 色,主要是通过配伍、加减、炮制等方法,扩大其应用 范围,尤其体现在经方用药上。

如张仲景在《伤寒 论》、《金匮要略》中用药170多味,其中用过1次的 药物仅70味左右,其余均使用2次以上,多则用至 几十次,甚至上百次,足以看出一味药物可以通过多 种途径,而发挥多重作用。

通过对中药的现代药理学 研究及动物实验研究,能够从科研层面进一步揭示 药物另一面作用,从而更能够阐释一药多用的机理。

1.1病机错综,药少力精姜师临床用药注重药味 合理、药力均衡、药效精准。

如在治疗身热不解、咳逆 气急、口渴等,属于外感风邪、肺热咳喘患者时,仅用 四味药物(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即麻杏石甘汤,麻 黄中空,其象玄府,古人皆称其治喘之功,其味辛,其 气轻,径人肺中,复其宣发之职;配以杏仁能散能降,降气润燥,专人太阴肺经,乃利下之剂,复其肃降之 功。

《神农本草经》认为石膏“主……惊喘,口干,苦焦,不能息”;甘草调和诸药。

四味药物,药味少而药力精 专,故治疗肺热喘哮患者,皆取得良好的疗效。

1.2辨药施治,药效广泛姜师在临证时,擅长根 据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调整药物不同配伍法 则、运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彰显药物之间的相互协同、相互制约或相互促进的本性以治疗不同疾病。

中医内科学思维导图_

中医内科学思维导图_

先后运用
先扶正后祛邪:适应于正虚为主,机体不静耐受攻伐者 州法邪后扶正:适应于邪盛为主;正虚不甚,尚能耐受攻伐者
士水之主,以制阳光滋阴以制约阳气亢盛:适用于阴虚阳六理】虚热证
调整阴阳
益火之源,叨肖明翁补阳以制约明气亢盛:适用于阳虚阴盛的虚寒证
“阳中求阴”
在滋阴中佐以助阳,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适用于明偏衰
标本缓则治其本多用在病情缓和,暂无急重病状的情况下;如:气虚自汗:肺肾阴虚咳嗽
标本兼治标本并重或标本均不大急时;如:热盛伤津;脾虚水停.气虑感冒
扶正与祛邪
适应范围
1
单独运用
同时运用
扶正适用于虚证或真虚假实证 祛邪适用于实证或真实假虚证
扶正 :脏翻经络精气血津液阴阳中的虚衰
祛邪 :邪气亢盛
扶正兼祛邪:适用于以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祛邪兼扶正:适用于以雅实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邪郁化火
1.志过极化火
明虚火旺
风气内刁l
寒从巾牛 i显浊内生 津伤化艇
火热内生
内生.五那.病机
伙阳比脉.其终也,蜘长,反妇于恋瓜,具色白.岩千乃出出 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景绝系.绝系一日半 死其死也.色先言日,乃死父。阳叭终者,口口动作,善 惊又台.扒声,几卜卜分召台.不厂.WIJ终矣.少明终希,1111 黑的长而垢.旅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胶胀闭 不得息.善二善吹,暇则沙.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诵. 干迫狈llI(ll黑.皮下焦而终矣。捌时终者,巾纪峪十.辫加、 烦.甚则己卷.卵上缩而终父.此十经之所地也。”
五音:角徽宫商羽
五脏;开自碑肺肾
五志;怒喜思怨母
五声:呼笑歌哭呻
五液:泪汗涎涕睡
五神二魂神息魄志

《常见病名医秘验良方》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常见病名医秘验良方》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03
白细胞减少 症
05
慢性髓细胞 白血病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淋巴瘤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 症
01
尿崩症
02
甲状腺结节
04
甲状腺功能 减退症
03
甲状腺功能 亢进症
05
糖尿病
06
低血糖症
肥胖症 高脂血症
痛风 骨质疏松症
类风湿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强直性脊柱炎 干燥综合征
硬皮病
骨性关节炎
雷诺病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中风)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性痴呆
面神经麻痹
帕金森病

第二章 外科病症秘验良方
01
冻伤
02
烧烫伤
04
颅内肿瘤
06
乳腺增生症
03
毒蛇咬伤
05
急性乳腺炎
01
幽门梗阻
02
消化道息肉
03
胆囊息肉
04
胆囊炎、胆 石症
06
炎性外痔
05
慢性阑尾炎
泌尿系统结石
疝气
高血压性脑出血
第三章 妇产科疾病秘验良方
01
老年性阴道 炎
06
结肠炎
01
功能性消化 不良
02
慢性腹泻
03
脂肪肝
04
乙型病毒性 肝炎
05
肝硬化
06
肝癌
急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
胰腺癌 消化道出血
01
尿路感染
02
急性肾小球 肾炎
04
肾病综合征
06
慢性肾功能 衰竭
03
慢性肾小球 肾炎
05
肾性血尿
01

姜德友院长-国医大师张琪运用经方治疗内科疑难杂症的思路与方法1

姜德友院长-国医大师张琪运用经方治疗内科疑难杂症的思路与方法1

三、国医大师张琪运用经方治疗内 科疑难杂病的思路与方法
• 1、抓主症,善方证对应
• 张琪认为主证即在全部证候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证 候。根据主证而制定主方,每一方都有与之相适 宜的主证,只有掌握住主证,才能从错综复杂的 证候中,找到反映病机的症结,从而予以恰如其 分的治疗。 • 四逆汤证以四肢厥逆下利清谷为主证 • 理中丸以腹痛吐利为主证 • 白虎加人参汤热盛伤津烦渴为主证
3、活用类方
“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仲 景有鉴于此,形成系列类方,如桂枝汤、麻 黄汤、柴胡汤、栀子汤、承气汤、泻心汤、 白虎汤、附子汤、陷胸汤等类方。张琪临床 喜用经方,而且工于化裁,观其验案所处之 方,既有经方之骨,又有自出机杼之肉,临 床疗效颇佳,常用柴胡汤、泻心汤、附子汤、 承气汤类方。
张琪医案
案例一:曾治一少妇28岁,产后烦躁不得入寐, 凡安神养心及西药镇静催眠之药皆不效。邀其诊视, 细询病情得之于初产难产,既恐惧,又五志过极,证 则心下急,烦而呕,饮食不能下咽,舌苔白燥,脉象 弦滑有力,此少阳兼阳明胆、胃实热上冲之证,因予 大柴胡汤原方,1剂呕止,心烦减有思睡意,又服1剂 大便通,心烦大减能入睡3小时,继服2剂而愈。 案例二:又治一妇人,眩晕,行路足软欲仆,久 治不效,求诊于张琪。见其面白光白、舌嫩苔白润、 脉沉有力。张琪认为该证与《伤寒论》“心下悸,头 眩,身目闰动,振振欲僻地……”颇似,遂投以真武 汤治之,连服3剂大减,继续治疗而愈。
(1)柴胡类方
柴胡类方包括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四逆散、柴
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芒硝汤等
方,此类方剂长于和解表里,沟通上下,条畅气血, 疏肝理脾。故张琪治疗内科疑难杂症常用之,其中以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四逆散、小柴胡汤应用最多。

《伤寒论》六经病思维导图

《伤寒论》六经病思维导图

《伤寒论》六经病思维导图第一:太阳病思维导图⒈太陽病辨證提綱證治:太陽病系外邪侵襲人體,正邪交爭於肌表,營衛功能失常所致,以"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為辨證提綱,可分為中風、傷寒、溫病三大類型。

太陽病主表證,其治療原則為解表祛邪。

風寒類太陽病,治當辛溫解表,太陽溫病治當辛涼解表。

其中,太陽中風證為風寒外感,衛強營弱,見惡風寒、發熱、汗出、脈浮緩,用桂枝湯,以解表祛風,調和營衛;太陽傷寒證為風寒外束,衛閉營鬱,見惡風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用麻黃湯,以辛溫發汗,宣肺平喘;表鬱輕證為太陽表證日久,不得汗解,邪氣漸輕,見發熱惡寒如瘧狀,或伴面熱、身癢、汗出,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以小發其汗,前者用於症狀略重者,後者用於症狀略輕者。

⒉太陽病兼證證治:太陽中風證兼經脈不舒,見項背強幾幾,用桂枝加葛根湯,以解肌祛風,調和營衛,升津舒經;兼邪氣犯肺,見咳喘,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以解肌發表,降氣平喘;兼陽虛,見漏汗,用桂枝加附子湯,以扶陽解表;兼胸陽受損,見胸滿甚或脈微惡寒,用桂枝去芍藥湯或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以解肌祛風,宣通陽氣,後者加附子溫經複陽,用於陽損稍重者;兼營氣不足,見身疼痛,用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以調和營衛,益氣和營。

太陽傷寒證兼經脈不利,見項背強幾幾,用葛根湯,以辛溫解表,升津舒經;兼內熱,見煩躁,用大青龍湯,以外散風寒,內清鬱熱;兼心下有水氣,見咳喘,用小青龍湯,以辛溫解表,溫化水飲。

表鬱輕證兼有鬱熱,見熱重寒輕,口微渴,心微煩,用桂枝二越婢一湯,以小發其汗,兼清鬱熱。

⒊太陽病變證證治:太陽變證的治療總原則為"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表邪內陷,熱鬱胸膈,見心煩懊憹,用梔子豉湯,以清宣鬱熱;兼中氣不足,見短氣,用梔子甘草豉湯,以清宣鬱熱,益氣和中;兼熱擾於胃,見嘔吐,用梔子生薑豉湯,以清宣鬱熱,降逆止嘔;邪熱較甚,又兼氣機阻滯於腹,見心煩腹滿,用梔子厚樸湯(不用香豉),以清熱除煩,寬中消滿;兼中焦有寒,見腹滿時痛,食少下利,用梔子乾薑湯(不用香豉),以清上溫中。

老中医倾囊分享:怪病、疑难病的临床辨治思路与秘诀

老中医倾囊分享:怪病、疑难病的临床辨治思路与秘诀

老中医倾囊分享:怪病、疑难病的临床辨治思路与秘诀怪病疑难病辨治水平是衡量中医临床医师学术造诣和一个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尺度。

畅达老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对怪病、疑难病不断进行观察、思考和研究。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已有关于“怪病”“不治之症”论述。

畅达老师认为所谓“怪病”“疑难病”是指在诊疗中病因复杂未明、诊断难以统一、医治难度较大的一类疾病。

它并不是一个规范的学术名词,而仅仅是医学界和民间广泛流行的口头术语。

可以说疑难病涉及人体的各个系统,包括了人体的许多疾病,概括了临床上众多的奇病、怪病、宿疾、顽症,以及病情复杂的疾病,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也包括某些功能性疾病、慢性疾病、某些精神疾病和诸多诊断不明的疾病、恶性肿瘤及众多的综合征等疾病。

畅达老师认为“怪病”在临床应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自己所了解疾病知识以外的病证。

由于医生专科所限、或由于医生本人资历、阅历所限,对所面临病症没有任何知识积累,无法做出判断。

二是业内公认的非同寻常的病证。

怪病即罕见病。

在一般医学常识范围内,没有相关记载,无法做出合理解释和判断。

他指出怪病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病状怪异、奇特、繁杂多端;(2)病程缠绵、迁延不愈;(3)多因复合,病机交错,多脏相关;(4)治疗方向迷茫。

一、怪病、疑难病临床辨治思路中医治疗疑难病,辨证是十分必要的。

这些难治病就只有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用中药整体调理,才可减轻患者病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即中医所谓的“带病延年”。

畅老曾经治一女性,32岁,患直肠癌,手术后一面用中药调理,一面化疗,经半年的治疗,一切正常,临床痊愈出院。

随访4年,健康状况良好。

畅达老师在遇到怪病、疑难病时,临床辨治思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症状是疑难病临床辨证的切入点虽然怪病、疑难病临床表现奇特、少见,但在繁杂的临床表现中抓主症仍然是临床辨证的切入点,而能否在众多的临床表现中寻找主症则需要深厚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和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支持。

姜德友教授形神同调分期辨治情志病经验

姜德友教授形神同调分期辨治情志病经验

㊃名医心鉴㊃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江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LPGZS2012⁃1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姜德友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作者单位:150040 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宋成彬(硕士研究生)]作者简介:宋成彬(1994-),2022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经方治疗疑难杂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㊂E⁃mail:1298165147@姜德友教授形神同调分期辨治情志病经验宋成彬【摘要】 本文总结姜德友教授辨治情志病的临证思路㊂姜德友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以心神失常㊁肝疏失利为本,气郁㊁痰浊㊁瘀血㊁火邪为标,由形扰神,由神坏形造成形神双向致病㊂在治疗上,姜德友教授强调心肝同治,形神同调,把握四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并贯穿整个病程,以此为治疗原则㊂姜德友教授辨治情志病主张分期论治,前期重 舒”,气血和颐;中期重 兼”,虚实并调;后期重 衡”,平秘阴阳㊂姜德友教授临床屡用对药㊁角药:以茯神-刺五加养心安神,以合欢花-远志舒心解郁,以焦栀子-知母-淡豆豉清心除烦,以玫瑰花-佛手理气通瘀,以郁金-石菖蒲清火豁痰,以柴胡-生龙骨-生牡蛎和解机枢,总领阴阳㊂【关键词】 情志病; 姜德友; 心肝同治; 形神同调; 分期论治; 对药; 角药【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4.03.014 情志病是指七情失利影响五脏功能㊁气血运行㊁阴阳平衡㊁动静协调,或不良生活习惯造成形体虚羸,致使精神失于濡养或被实邪闭阻所导致的病症㊂其临床表现以情志抑郁㊁心烦失眠㊁狂躁易怒㊁善惊易恐㊁焦虑不安为主㊂中医病名如癫证㊁狂证㊁痫病㊁郁证㊁梅核气㊁奔豚气㊁脏躁㊁不寐等均系此类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由精神情志因素诱发或导致的心理障碍㊁神经症㊁精神病症和部分身心障碍疾病[1]㊂姜德友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从首批国医大师张琪教授㊂姜教授结合黑龙江独特地域文化㊁地理㊁气候等特点,依据自身近四十载临床经验,汇通中西,临床辨治情志病有其独到之处㊂现将姜德友教授辨治情志病经验加以总结如下㊂1 心神失常,肝疏失利,形神双向致病为基本病机姜教授临证重视心㊁肝,认为情志疾病主要责之心主神明㊁肝主疏泄气机失常,病机以心神失常,肝疏失利为本,实邪生于本虚之中,气郁㊁痰浊㊁瘀血㊁火邪为标㊂情志疾病发生可归咎于由形扰神㊁由神坏形两方面,造成形神双向致病㊂1.1 情志过极,皆由心发人的精神㊁意识㊁情感㊁思维活动皆统筹于心,心神内守,则精密固而不妄泄,气通顺而不逆散,神充沛而不躁乱㊂‘灵枢㊃口问“记载 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说明情志过极伤及心神,心神失守,则精㊁气㊁神散乱妄躁,五脏不安,发为情志病㊂七情虽与五脏各有所属,然心为脏腑之首,总领五脏,余皆以心为先导,情志伤人,先神明受损而后涉及他脏腑㊂‘类经“言: 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赅意志,故忧动于心而肺应,思动于心而脾应,怒动于心而肝应,恐动于心而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㊂”由此可见,七情虽分属五脏,然实为一心尔㊂血舍神,血脉为神志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㊂血液濡养神明对调节机体精神活动发挥重要作用,血液濡养功能正常则壮养神魂㊁修复神损,为机体抵御情志过极损害提供强力支撑㊂1.2 始于肝郁,继作痰浊㊁瘀血㊁火邪诸祟五志过极,肝失调达,疏泄失职㊂肝气升发透泄,情志抑郁则气机升降失畅,气血运行失调,机枢不达内扰神魂,导致情志疾病㊂以气郁为始,郁结日久,化火化热,阳盛于上,扰动心神,精神不守,产生狂越躁暴诸症;疏泄失职,气机不利则津液失布,水不利则为痰饮,痰浊内生而蒙蔽清窍,清明之气为邪浊所蒙,神识清糊不定,产生抑郁癫默诸症;气机不畅,气的推动功能衰微,气不利则血不行,瘀血阻塞,拥遏经隧,蒙蔽神机,精神失常,变证丛生,如‘类证治裁“言 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乃成劳”㊂气郁㊁痰浊㊁瘀血㊁火邪病理因素相兼为病,可引起气滞血瘀㊁气滞痰凝㊁痰火扰神㊁痰瘀互结㊁瘀热煎薄诸证型㊂1.3 形神双向致病与心神失常㊁肝疏失利密切相关形体和精神相互依存制约,情志疾病最终可归咎于由形扰神㊁由神坏形两方面所导致㊂由形扰神即劳逸失衡,房事伤精,不良生活习惯造成日久形体虚赢,阴血㊁阳气㊁肾精妄耗,导致精神失于濡养或被实邪闭阻, 形弊血尽”则 神不使”而发为情志疾病㊂由神坏形即生活工作上七情不遂,五志不调致精神紧张㊁焦虑㊁抑郁,影响相应五脏气血运行㊁阴阳平衡㊁动静协调㊂故‘慎斋遗书“有云: 病于形者,不能无害于神,病于神者,不能无害于形㊂”形神双向致病即是精神心理和形体疾病相互作用构成心身医学,形神统一理论与情志致病思想两者密切相关,进而提出加强心理疏导㊁重视培元补虚形神同步治疗,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指导[2]㊂‘黄帝内经“言: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㊂”情志病的发生与心肝两脏最为密切,心以虚症为主,肝则虚实参半㊂形神双向致病与心神失常㊁肝疏失利基本病机密切相关㊂张景岳云: 心为一身之君主 脏腑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㊂”脏腑经络㊁四肢百骸皆依赖心主血脉濡养和心主神明主宰,心气充沛作为动力,心血充盈作为营养,脉道通利作为管道,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裹挟精微以养其形神㊂血脉充利,神明清要则脏腑安定,经脉匀调,精神内守,邪不独伤于人㊂肝是调节气机升降出入的主要脏腑,‘素问㊃六微旨大论篇“云: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㊂”气机推动精气血津液的运行,沟通阴阳表里内外联系,神机与气立并存,是生命生长壮老已,人体生长化收藏的根本,需要肝主疏泄气机协同完成㊂肝为谋虑之官,调畅情志,与心共主神明,情志刺激产生情志失调反应,影响气机运行,神机气立同病,不同的情志反应会对机体产生不同作用,即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3]㊂形与神,心与肝之间不仅生理病理相互影响,形神与心肝之间同样互累,对子之间四维相代,心肝功能太过或不及,五志皆疾,气血怫郁,形神双向致病㊂2 分期论治情志病特色治疗方法姜教授尤为重视疾病根源,诊疗疾病不以短期治疗效果为目标,以预防㊁治疗㊁防复发为根本宗旨㊂针对情志疾病心神失常㊁肝疏失利为本,气郁㊁痰浊㊁瘀血㊁火邪为标之病机,提出心肝同治,形神同调,气血和颐,虚实兼治,平秘阴阳而动静协调的基本治法,贯穿全程,分期论治㊂2.1 心肝同治,形神同调,贯穿全程姜教授强调心肝同治为治疗本病根本所在,根据临床治疗经验提出 治心三法”(养心㊁镇心㊁清心)㊁ 疗肝两计”(疏肝㊁平肝),强调心肝同治贯穿病前亚健康状态㊁病中及愈后全程,形神同调,治病求本,预防复发㊂‘医学溯源“提出 凡病伤于情志,治以和肝㊁开心㊁醒脾㊁解郁为主”,并从四方面进行分析:其一,心主神,肝主魂,有言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魂伴神往,神魂相依,张介宾所谓 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㊁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㊂神藏于心,故心静则神清;魂随乎神,故神昏则魂荡”阐述心肝共主神明之明理㊂其二,心主血脉,奉心化赤,有生血之功,肝主藏血,储存调节血量,防止血液溢出心脉㊂‘黄帝内经素问“云: 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㊂”肝藏血与心行血相反相成,共同维持着体内血液运行藏泄,濡养神魂,治疗亦应心肝同治[4]㊂其三,心肝在五行上母子相关,子不利病可及母,母不容病可及子,‘石室秘录“中言: 肝旺则心亦旺 故火衰者,当补肝以助心”,故心肝同宗,治疗同德㊂其四,心肝经络相系,其经气相通,病气亦有相传,治疗亦需同调㊂形神双向致病与心肝病机相互影响,故治疗上形神同调,血脉之心与神明之心兼顾,肝之气机与肝之情志共舒㊂2.2 前期重 舒”,气血和颐姜教授认为情志病初期始于气郁,气血荣卫如影相随,气血共病同安㊂气血内郁少展,必有血行滞涩,痰浊内蕴,火从中生,气郁㊁痰浊㊁瘀血㊁火邪协同致病㊂临证见心境低落,情志抑郁,胸闷心慌,两胁不适,失眠,喜叹息等症,治疗必以舒”为要诀,补大于攻,气血同治,邪气尚不深重,气血通利,诸邪自消㊂姜教授临证过程中,患者多诉胸闷心悸,周身不适,痛烦难耐症状,临床多认为是神志异常,感觉障碍所致,此谬也㊂ 气不利则满,血不利则痛”,气机不舒,血行不利,不通则痛,循环受阻而失于濡养,不荣则痛㊂双心疾病理论认为,精神心理问题可以引发或加重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同样会导致精神心理问题的出现,精神心理问题也可能以心血管的躯体症状为表现形式[5]㊂ 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是其治也㊂‘养生通论“记载 所发之症,全视其人气血之强弱,以为吉凶祸福之判,能胜者郁解则复,不能胜者,抱郁以终矣”,说明情志病愈后亦可通过气血的盛衰舒郁进行判断,准确预测疾病发展㊂2.3 中期重 兼”,虚实并调情志病进展至中期,虚实夹杂,治标不治本则复源修损不利,治本不治标则疾病进展不止,辨证明辨主次缓急,虚实盛衰,治疗上虚实同治,标本并调,以 兼”为重㊂ 百病皆生于气”,气郁日久首先病及经隧,经隧为血府,至血行瘀滞濡养功能受损, 心藏脉,脉舍神”,脉道瘀阻,神明失于濡养导致情志疾病,症见精神异常,顽固不愈,胸闷心悸,舌下络脉紫黯㊂疏泄功能失调,津液代谢紊乱,痰饮内生,脾主升清,喜燥而恶湿,脾脏损伤蒙蔽清阳至阳气亏损,症见神情淡漠,独语避人,胸闷脘痞,纳呆便溏㊂气有余便是火,气郁日久火热内生,煎灼阴血,并扰动肝脏藏血功能,致阴血亏损,症见心烦失眠,情急易怒,甚则嗔骂毁物㊂此期可见痰㊁火㊁瘀拥塞经隧,蒙扰神机为标,实邪持续进展㊂阳气㊁阴血亏虚为本,复源不利,内损不修㊂亦有临床医家认为情志病病机以气虚为本,气郁为要,流滞为标,虚-郁-滞三者共同推动疾病发展致病,治疗虚实并调,精准诊治[6]㊂2.4 后期重 衡”,平秘阴阳姜教授指出情志病后期神机逆乱,举止怪异,患者难以自控,或不自知,家属备受其苦,此时诸症虚实复杂难辨,诸邪兼夹错杂,脉证表里不一,而阴静阳躁属性显著㊂‘内经“云: 所谓阴阳者 静者为阴,动者为阳㊂”阳证者,精神亢奋,嗔骂无度,砸人毁物,语无伦次,力巨声嘶;阴证者,厌世自杀,喃喃自语,避人独处,精神涣散,萎靡不振㊂情志病因阴阳属性的不同,对机体致病的阴阳损伤也有巨大差异㊂暴怒伤阴,暴喜伤阳㊂暴怒伤肝,肝性主动,其气升发故伤阴;暴喜伤心,心神喜静,心气主降故伤阳㊂此时辨证应以阴阳为纲,重视平衡精神状态,阴阳平秘,精神乃治㊂3 姜德友教授临证善用对药角药姜教授擅于运用对药㊁角药从心肝㊁气血㊁虚实㊁阴阳层次治疗情志疾病,调补心肝的同时注重气郁㊁痰浊㊁瘀血㊁火邪等病理产物的治疗,舒畅气血,清理痰瘀病理产物,调整阴阳平衡状态㊂前期以气血和合为治疗基本,补大于攻,临床屡用茯神㊁刺五加养心安神,合欢花㊁远志舒心解郁㊂中期标本兼治补虚泄实,攻大于补,焦栀子㊁知母㊁淡豆豉清心除烦,玫瑰花㊁佛手理气通瘀,郁金㊁石菖蒲清火豁痰㊂后期强调阴阳盛衰偏颇来协调动静,柴胡㊁生龙骨㊁生牡蛎和解机枢,总领阴阳㊂3.1 茯神㊁刺五加 养心安神姜教授认为两药专入心经,茯神最擅宁心安神益智,‘千金翼方“中言明: 多恚怒,善忘,开心益智,安魂魄,养精神㊂”刺五加 龙九味”之首,补肾益精,宁心安神益智,‘名医别录“云其 补中㊁益精㊁坚筋骨㊁强志意”㊂两药补益和缓,相须为用,协同增效,共养心神,安定魂魄,裨中挟舒,养心安神不壅滞,舒气和血不耗散㊂茯神㊁刺五加一般用量为20g,主要用于治疗心神失养㊁神志不安所致的失眠㊁健忘㊁更年期和轻度抑郁症焦虑症的治疗㊂药理学研究证实,茯神具有良好镇静㊁催眠㊁抗惊厥功效,临床广泛用于失眠㊁情绪综合征㊁抑郁症㊁焦虑症㊁精神障碍等情志疾病的治疗[7]㊂实验研究表明,刺五加可双向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作用,促进脑细胞代谢和修复,具有改善睡眠㊁提高记忆力㊁抗神经衰弱㊁抗焦虑㊁抗抑郁等作用[8]㊂3.2 合欢花㊁远志 舒心解郁姜教授认为本病初期心神失养,气血不和,浊邪始生,治宜以舒为主,补大于攻㊂合欢花入心㊁肝㊁脾三经,攻专安神解郁,可 利心志,令人欢乐无忧”㊂远志善安神益智,开窍祛痰,‘神农本草经“载其 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㊂两药合用,通心气,疏肝气,养心安神,扶正气固本,舒肝行气,活血舒郁,开窍祛痰治标,相须相使㊂合欢花㊁远志的常规用量为20g,更适用于治疗肝郁㊁痰凝㊁血阻所致的失眠㊁心境低落㊁轻中度抑郁症㊁焦虑症患者,及平稳期㊁恢复期的治疗㊂试验研究证实,合欢花具有抗焦虑㊁抗抑郁㊁镇静催眠等作用[9]㊂远志可通过调节内分泌㊁影响单胺类神经递质再摄取过程等多种途径发挥抗抑郁功效,其镇静㊁抗惊厥㊁益智等多种中枢药理作用同样明显[10]㊂3.3 焦栀子㊁知母㊁淡豆豉 清心除烦焦栀子㊁知母㊁淡豆豉配伍,源自‘伤寒论“栀子豉汤㊂姜教授认为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给人带来巨大心理压力,致使心神受损,肝气失疏,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者居多,多以心烦懊憹㊁虚烦不眠为主症㊂‘汤液本草“云栀子 治心烦,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淡豆豉 治烦躁满闷,懊憹不眠”,二者配伍为除烦要药㊂三药匡合,三焦同治,热者寒之㊂焦栀子味苦,涌吐热邪,淡豆豉气腐,轻清上行,化浊为清,二者配伍 火郁发之”,清宣心胸郁热㊂上焦郁热下扰肝肾,故用知母固护三焦㊂焦栀子㊁知母一般用量为15g,淡豆豉用量为20g,治疗虚热上扰心神,煎灼肝血所致的失眠㊁心烦者㊂实验研究发现,栀子豉汤可通过减轻海马神经炎症改善突触损伤,增强神经可塑性,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11]㊂知母禀天地之阴气,性味苦寒,能除烦热,功最 凉心去热”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知母中的皂苷B-Ⅱ能够有效改善学习记忆障碍,具有抗抑郁㊁抗抑郁药理作用[12]㊂3.4 玫瑰花㊁佛手 理气通瘀姜教授临床擅用芳香药物舒气行血,解郁安神㊂玫瑰 肝病用之多效”,色有紫㊁白,紫入血分,白入气分,行气解郁,活血通脉,‘本草正义“言其 疏气活血,宣通窒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㊂佛手疏肝解郁,兼理脾和胃之功,防木贼乘土,肝脾同治㊂二药合用,协同互补,心肝脾同治,理气通瘀㊂玫瑰花一般用量为20g,佛手常规用量为15g,主要适用于平素忧虑心狭,心境低落,致心肝不利㊁气血滞阻导致的轻中度失眠㊁抑郁症㊁焦虑症㊁痴呆健忘者㊂药理学研究揭示,玫瑰花具有明显抗焦虑㊁抗抑郁作用,其芳香族物质可兴奋机体呼吸中枢,调节神经系统,促进吸氧排碳能力,大脑供氧充分则精力旺盛,思维敏捷,提高心理高级认知[13]㊂佛手可显著改善焦虑情绪所产生的不良行为,缓解心理应激,起到抗焦虑㊁抗抑郁作用[14],还可缓解认知功能障碍,对抗痴呆[15]㊂3.5 郁金㊁石菖蒲 清火豁痰郁金㊁石菖蒲配伍,源自‘温病全书“㊂姜教授认为,癫狂惊郁皆因气血痰火总聚心窍所致,痰火蒙蔽,心神受扰,情志异常,治疗应当以通窍药物为主,遂用郁金㊁石菖蒲药对治疗㊂郁金入心㊁肝二经,为血中气药,效可降气,气降即是火降,降火即是降血,治郁遏之证殊效,‘神农本草经疏“云其 其性轻扬,能开郁滞,故为调逆气,行瘀血之要药”㊂痰火壅塞,心窍之闭,非石菖蒲不得治,‘本草汇言“言其 利气通窍,如因痰火二邪为眚,致气不顺,窍不通者,服之宜然”㊂两药用量各15g,两药皆辛香通散,疏气降火通瘀滞,清舒阳气而豁痰开蒙,尤适用于痰火蒙蔽清窍所导致的顽固性失眠㊁中重度抑郁症㊁狂躁症患者㊂研究推测,石菖蒲 郁金药对能够调节错误折叠蛋白㊁性激素分泌㊁海马神经元凋亡起到治疗抑郁症的作用[16]㊂3.6 柴胡㊁生龙骨㊁生牡蛎 和解机枢,总领阴阳柴胡㊁生龙骨㊁生牡蛎配伍,源自‘伤寒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㊂姜教授认为少阳为气机升降枢纽,总领阴阳消长㊂柴胡和解少阳,调畅情志,引清气而顺阳道,机枢气顺通达,气顺则血行,气疏则火消,气利则痰化,阳气温煦而不妄动,阴血濡养而不静止,阴平阳秘则动静协调㊂龙骨入心肾,牡蛎主肝肾,质重沉降,镇惊安神,神魂安定;味涩有收敛之功,收敛散漫浮越神魂;入肾敛助封藏,重镇安神,防止情志过极,惊恐过度妄泄肾精㊂张锡纯有言: 人身阳之精为魂,阴之精为魄,龙骨能安魂,牡蛎能强魄,精神自足,虚弱自愈也,是龙骨㊁牡蛎,故为补魂魄精神之妙药也㊂”柴胡一般用量为15g,生龙骨㊁生牡蛎常规用量20g,三药匡合,心肝肾同治,补益魂魄,安养心神;和解机枢,扶正祛邪;收敛固涩,护固肾精㊂常用于治疗重症失眠㊁重度抑郁症㊁精神分裂症㊁狂躁症患者㊂实验研究表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促进大脑皮层单胺类神经递质多巴胺及5-羟色胺代谢治疗精神分裂症[17],保护海马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缓解大鼠焦虑㊁抑郁情绪,具有显著抗抑郁功效[18]㊂4摇典型病案患者,女,12岁,2022年9月15日初诊㊂主诉:抑郁,失眠,易惊醒3个月㊂患者三月前因遭父母呵斥后哭泣睡觉,次日情绪低落,沉默寡言,善惊易恐,常默默发呆,父母未予重视㊂数日后察觉异常,患者表现情绪激动,焦虑不安,急躁易愤怒,夜间睡眠不安,一夜哭醒5~6次,醒后不易入睡,食纳欠佳,喜凉食,伴胸中满闷不舒,气短乏力,偶有心慌,大便干,舌红,苔薄白,脉弦微数,西医专科明确诊断为抑郁症㊂中医诊断:郁证,肝郁化火㊁心神不安证㊂治则:疏肝泻火,宁心安神㊂处方:柴胡15g㊁生龙骨20g㊁生牡蛎20g㊁茯神20g㊁法半夏l5g㊁党参20g㊁佛手20g㊁玫瑰花15g㊁香附10g㊁菖蒲5g㊁郁金5g㊁炒白芍15g㊁枳壳15g㊁合欢花20g㊁焦栀子15g㊁炙甘草l5g㊁黄芩10g㊂4剂,每日半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㊂嘱家属对患者关爱交流,调畅情志㊂二诊:患者上述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善惊易恐,情绪激动,急躁易发脾气,夜间哭醒,大便1~2天一次,时有胸闷气短症状,伴心慌,舌红,脉弦数㊂上方加百合20g,5剂,每日半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㊂三诊:患者情绪低落㊁常默默发呆的症状明显改善,时有情绪激动,夜醒,大便干,纳差,不欲饮食,舌红,脉弦数㊂上方龙骨易龙齿,加刺五加20g㊁柏子仁20g,5剂,每日半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㊂四诊:患者情绪稳定,状如常人,偶有急躁而发火,大便调,脉弦数㊂上方加莲子心10g㊁珍珠母20g,5剂,每日半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巩固疗效㊂五诊至九诊:患者情绪好转,抑郁症状基本消失,睡眠转佳,饮食欠佳,纳呆㊂调整方剂以调理脾胃为主㊂后期随访,患者情绪稳定,病情未再复发㊂按 本案患者因父母呵斥情志不舒,致肝气郁滞,心神受损㊂情志过损首伤心神,神明受扰则心神受损;肝失疏泄则郁滞,机枢不达内扰神魂;肝气久滞郁而化火,火热煎灼阴血津液,心血亏虚而失于濡养,肝脾木土相乘,脾虚失于运化,虚实夹杂,故见郁㊁躁㊁惊㊁热诸症㊂一至四诊治疗以解郁安神为先,柴胡㊁半夏㊁党参㊁黄芩㊁白芍㊁炙甘草取小柴胡汤之意,和解少阳气郁,清除心肝热扰;生龙骨㊁生牡蛎质重定惊,收敛神魂;茯神㊁党参宁心安神,补中益气,安神定智;气血运行环周不休,肝气滞涩不畅,血行亦有瘀滞,故用枳壳㊁佛手㊁玫瑰花㊁合欢花㊁香附解郁安神,行气和血,通行经隧;津液疏泄失常,肝火炼津为痰,给予菖蒲㊁郁金清火逐痰㊂诸药合用,心肝同治,气郁㊁血瘀㊁痰浊㊁火邪共清㊂姜教授临床治疗情志病非仅靠药物治疗,亦需进行心理疏导,形神共调,徐徐图之㊂参考文献[1] 王博,王新志.王新志调整脏腑气机治疗情志病经验[J].中医杂志,2020,61(11):954⁃956.[2] 任非非,郭蓉娟,高维.等.从心身医学视角对肝郁脾虚证研究现状的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12):6189⁃6193.[3] 冯帆,吕学玉,汪卫东.情志病病因病机探微[J].中医杂志,2017,58(3):265⁃267.[4] 张莉,高积慧.从心肝论治心脏神经官能症[J].河南中医,2020,40(5):685⁃687.[5] 陈晓虎,朱贤慧,陈建东.等.双心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14):1659⁃1662. [6] 高维,郭蓉娟,杨丽旋.等.基于 虚气流滞”病机理论探讨抑郁症 虚⁃郁⁃滞”生物学实质[J].环球中医药,2023,16(6):1172⁃1176.[7] 许广慈,张得霞,李丹.等.中药茯神药学研究概况(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Technology,2015,16(10):2115⁃2120.[8] 高彦宇,李文慧,寇楠.等.刺五加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9,36(2):113⁃116.[9] 李冉,田介峰,罗学军.等.合欢花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天津药学,2022,34(2):66⁃71. [10] 章主恒,王静,付宇.等.中药远志抗抑郁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12):1797⁃1801.[11] 陶伟伟,白子君,岳启予.等.栀子豉汤对慢性应激诱导的抑郁模型小鼠脑组织神经炎症和突触可塑性的影响[J].中医杂志,2022,63(11):1073⁃1079.[12] 武双敏,李泽运,侯书涵.等.知母皂苷B⁃Ⅱ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5(6):92⁃96.[13] 贾佼佼,苗明三.玫瑰花的化学㊁药理及应用分析[J].中医学报,2014,29(9):1337⁃1338,1350.[14] 区耿华,让一峰,黄卓权.等.佛手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食品科技,2021,46(9):169⁃174. [15] 刘飔晗,付新.佛手散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22,50(10):114⁃118.[16] 范文涛,王倩.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石菖蒲⁃郁金药对治疗抑郁症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8,43(12):2607⁃2611.[17] 赵霞,闫少校.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J].北京中医药,2019,38(12):1183⁃1185.[18] 赵迪克,牛君,杜志欣.等.基于cAMP/PKA/CREB/BDNF信号通路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抗抑郁的作用机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3,29(3):17⁃25.(收稿日期:2023⁃05⁃11)(本文编辑:张楠)。

姜德友辨治不寐思路与方法

姜德友辨治不寐思路与方法

姜德友辨治不寐思路与方法李文昊 韩洁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 要 不寐为龙江地区临床常见疾病,姜德友教授根据龙江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人文特点,结合自己数十年临床经验,总结不寐的病因病机为“外因寒燥、内伤痰热、气血不畅”,并审机论治,提出辨外感、辨内伤、辨气血、辨阴阳、辨不寐类型的辨治思路及方法,同时将临床常用安神药进行归纳。

附验案1则以佐证。

关键词 不寐;病因病机;中医药疗法;姜德友;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 R 256.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397X (2019)02-0023-03基金项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姜德友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姜德友教授,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黑龙江省名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与科研近40年,融汇黑龙江省地域特征和学术特点,精研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善于治疗各种疑难杂病,尤其对不寐的病因病机、辨治思路和理法方药具有独到见解。

现将姜教授根据龙江地区不寐患者独特的病因病机、辨治本病的思路与方法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姜教授结合《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脏腑失调、阴阳失衡、升降失常、气血失和等病因病机[1],以及龙江地域独特的气候环境与自身数十年临床实践,总结龙江地区不寐患者之病因病机为“外因寒燥,内伤痰热,气血不畅”。

其一,外因寒燥。

姜教授认为龙江地区,位于祖国东北疆域,其外感病邪以风、寒、燥邪为主,外邪阻滞在表,卫气郁闭,不得入于里,导致脏腑、血脉、九窍功能异常,产生情绪、思维、认知、意志等精神活动异常[2],进而影响睡眠。

正如《灵枢·邪客》所说:“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故目不瞑。

”其二,内伤痰热。

姜教授认为内伤属于“脏虚”,痰热属于“邪客”,二者为营卫运行失常的主要因素[3]。

“脏虚”即肝、心、脾胃、肺、肾等脏腑功能失调,神机失养;“邪客”指因脏腑虚衰,内生痰饮,日久化热。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点速记掌中宝 2021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点速记掌中宝 2021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目录
07 中医妇科学
09 针灸学
08 中医儿科学 010 诊断学基础
目录
011 内科学
013 医学伦理学
012 传染病学 014 卫生法规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我们医学生涯中的必经桥梁与核心环节,中医学基础、中医经典、中医临床、西医综合、 医学人文、实践技能等模块内容庞大而复杂。本书按照最新版大纲的内容修改,内容涵盖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各 科的全部重要考点,可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在校学生(中医学、针推专业等)学习用书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复习 用书,也可供期末考试复习使用。本书以浓缩的课堂笔记为基本内容,编写时突出重要知识点,条理清晰。小开 本便携,随身携带集中干货600页,十几门课程一手掌握。
06
第六单元 瘤、岩
05
第五单元 瘿
1
第七单元 皮肤 及性传播疾病
2
第八单元 肛门 直肠疾病
3
第九单元 泌尿 男性疾病
4
第十单元 周围 血管疾病
5
第十一单元 其 他外科疾病
一 阴阳辨证
二 局部辨证
一 内治法
二 外治法
1
一疖
2
二疔
3
三痈
4
四发
5
五 丹毒
一 乳痈
二 乳癖(乳腺增生 症)
三 乳核 四 乳岩
五 问头身 胸腹
七 问睡眠 八 问饮食与口味
九 问二便 十 问经带
二 正常脉象(平 脉、常脉)
一 脉诊概说
三 常见病脉
一 按诊的方法与注 意事项
二 按肌肤
三 按手足 四 按腹部
一 表里 二 寒热
三 虚实 四 阴阳
一 气病辨证 二 血病辨证
三 气血同病辨证 四 津液病辨证

疑难杂症八大症治PPT课件

疑难杂症八大症治PPT课件

二、肺热津伤证 四、肺气虚热证 六、肺肾阴虚证 八、肺热血虚证 十、阳虚血瘀证 十二、阳气虚脱证
一、肺脾气虚证
1、主要症状:咳嗽,或气喘,或哮喘。 2、临床表现:面色不荣,少气乏力,言语低微。 3、检查体征:舌淡,苔薄白,脉弱或浮。 4、可能伴随的症状:胸闷,或恶风,或心悸失眠, 或痰稀色白,或食少便溏。
二、肺热津伤证
治疗方案:清肺生津,润燥利咽。
代表方剂:清燥救肺汤
桑叶9g 石膏8g 人参3g 甘草3g 麻仁3g 阿胶3g 麦冬4g 杏仁3g 枇杷叶3g
三、肺气虚寒证
1、主要症状:咳嗽,气喘。 2、临床表现:痰多清稀色白,咳吐涎沫。 3、检查体征:舌淡,脉浮或虚。 4、可能伴随的症状:短气,或自汗,或面色萎黄, 或鼻塞,或流清稀涕。
三、肺气虚寒证
治疗方案:益气温肺,散寒通窍。 代表方剂:四君子汤与桂枝加厚朴杏 仁汤
人参10g 白术10g 茯苓10g 甘草10g
桂枝9g 芍药9g 生姜9g 甘草9g 厚朴6g 杏仁9g
四、肺气虚热证
1、主要症状:咳嗽,气喘。 2、临床表现:痰稠色黄,短气不足以息。 3、检查体征: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或数。
3、检查体征: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数。 4、可能伴随的症状:手足心热,或痰中带血,或颧 红,或声音嘶哑,或失音,或神疲,或短气声低,或面色 不荣,或胸痛,或胸闷,或饮食减少,或大便不调。
八、气阴两虚证
治疗方案:敛肺止咳,益气养阴。 代表方剂:九仙散 人参5g 款冬花5g 桔梗5g 桑白皮5g 五味子5g 阿胶5g 贝母5g 乌梅1个 罂粟壳12g
1、主要症状:发热,恶风,咳嗽,或气喘。 2、临床表现:气短懒言,夙体虚弱,容易感冒。 3、检查体征: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或浮。 4、可能伴随的症状:汗自出,或痰清稀,或面色萎 黄,短气乏力,或心悸,或语言低微。

六经八纲辨证思维导图,把六经写入大脑

六经八纲辨证思维导图,把六经写入大脑

六经八纲辨证思维导图,把六经写入大脑学懂八纲辨证,等于中医入了门。

附八纲辨证心法要诀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中医称之为“八纲”。

其中表、实、热为阳;里、虚、寒为阴。

《内经》中没有“八纲”称谓,是后世医家据中医经典和实践总结出来的。

辨证,即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认识和诊断疾病的主要过程和方法。

辨,即辨认,辨别,也就是分析。

证,即证候,是机体在致病原因和条件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所以,明确了某一证候,即是对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位、邪正斗争的强弱、阴阳的偏盛偏衰等病理情况的概括。

辨证的过程,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等理论为依据,对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推理、判断、辨明其内在联系,以及各种病变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辨证和论治,是中医理、法、方、药在临床上具体重要的两个环节,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辨证是认识疾病,论治是针对病证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和方法。

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客观标准。

“症”是指单个的症状,中西医认识是一致的,如头痛,发热,咳嗽,心慌,恶心…等。

“病”,是指病名,中医所说的病名中只有少数与西医病名是一致的,如麻疹,白喉,破伤风,哮喘,痢疾,中暑等,而大部分的叫法是不同的。

由于中西医的理论体系不同,对疾病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是建立在人体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的基础上,临床诊断疾病的依据是病人的自觉症状、体格检查、化验检查;中医认为疾病是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临床辨证主要依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舌象、脉象等),诊断时不一定要确定病名,而是要明确是什么“证”。

“证”,即证据、证候的简称,它不单纯是症状或主观感觉,而是一组征候群,也是中医对疾病的诊断。

“证”是一组特定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等),并包含着病因、病变部位、病变性质、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状况等方面的综合概念。

六经辨证及思维导图

六经辨证及思维导图

六经辨证及思维导图霓裳部落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於外感病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太阳病证治临床表现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

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

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病理机制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分为二型(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入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

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入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治则方药1.太阳经证治法(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3)温病:为内热津伤,《伤寒论》未出方治,内热原因甚多,凡伤津者,多属阳盛生火而耗阴,加之阴血清凉之性不足,又多从肝、胃初起,固不当外发,发则舍近求远,当以补中填精以充其所耗,凉血泻热为从急治则,表症得平,内耗得充,则人正气不失;并寻六经邪之所凑,佐以攻伐以治之,多收内化之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