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计算
导线载流量计算口诀
导线载流量计算口诀
要计算导线的载流量,可以使用以下常用的计算公式和口诀:
1.连接导线的载流量计算:
(1) 单纯钢芯铝绞线(ACSR):载流量(A)= 导线截面积(mm²)/
单位电阻(Ω/km)* √(总电阻(km) + 地线电阻(km))
(2) 钢芯铝绞线(ACSS):载流量(A)= 导线截面积(mm²)/ 单位
电阻(Ω/km)* √(总电阻(km) + 地线电阻(km))
2.空气间隙导线的载流量计算:
(1) 铜导线:载流量(A)= 导线截面积(mm²)/ 单位电阻(Ω/km)
(2) 铝导线:载流量(A)= 导线截面积(mm²)/ 单位电阻(Ω/km)
钢芯铝绞线(ACSR)一般用于输电线路,钢芯铝绞线(ACSS)主要用
于中压线路和输电线路。
空气间隙导线一般用于电力分配和传输线路。
在计算导线载流量时,需要了解导线的截面积和单位电阻。
导线截面
积可以直接查表或计算得到,单位电阻可以根据导线材料的电阻率和长度
计算得到。
口诀部分:
要计算导线的载流量,先找导线截面积和单位电阻。
分为连接导线和
空气间隙,根据材料和用途不同。
钢芯铝绞适用于输电大,在计算中有所
关注。
铜导线的计算简便,截面积除以单位电阻,结果即为结论。
导线装
载流量的计算,是电力系统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掌握这些计算方法,能够
更好地设计电力线路和分配系统。
电线的计算方法
电线的计算方法
根据单相电流计算公式计算
1、I=P÷(U×cosΦ) P-功率(W);U-电压(220V);cosΦ-功率因素(0.8);I-相线电流
(A),一般铜导线的安全截流量为5-8A/平方毫米,铝导线的安全截流量为3-5A/平方毫米。
在单相220V线路中,每1KW功率的电流在4-5A左右。
每1平方毫米的铜导线可以承受1KW功率荷载。
2、工作温度30℃,长期连续90%负载下的载流量如下:
1.5平方毫米18A
2.5平方毫米26A
4平方毫米26A
6平方毫米47A
10平方毫米66A
16平方毫米92A
25平方毫米120A
35平方毫米150A
3、电功率计算公式功率P=电压U×电流I=220伏×18安=3960瓦
4、标GB4706.1-1992/1998规定的电线负载电流值(部分)铜芯电线:..铜芯线截面积.. 允许长期电流..2.5 平方毫米(16A~25A).. 4平方毫米(25A~32A)..6平方毫米(32A~40A)铝芯电线:铝芯线截面积.. 允许长期电流..2.5 平方毫米(13A~20A)4平方毫米( 20A~25A).. 6平方毫米( 25A~32A)
5、举例说明
(1)每台计算机耗电约为200~300W(约1~1.5A),那么10台计算机就需要一条2.5 平方毫米的铜芯电线供电,否则可能发生火灾。
(2)大3匹空调耗电约为3000W(约14A),那么1台空调就需要单独的一条2.5 平方毫米的铜芯电线供电。
导线电流和长度计算截面积公式
导线电流和长度计算截面积公式
1. 基本公式推导。
- 根据电阻定律R = ρ(l)/(S)(其中R为电阻,ρ为电阻率,l为导线长度,S为导线横截面积)。
- 由欧姆定律I=(U)/(R)(I为电流,U为电压),可得R=(U)/(I)。
- 将R=(U)/(I)代入R = ρ(l)/(S)中,得到(U)/(I)=ρ(l)/(S),那么S=ρ(lI)/(U)。
2. 电阻率ρ的相关知识(以常见材料为例)
- 在人教版教材中,对于不同材料,电阻率是不同的。
例如,铜的电阻率
ρ_铜=1.7×10^-8Ω· m,铝的电阻率ρ_铝=2.9×10^-8Ω· m。
- 在实际计算中,需要根据导线的材料确定ρ的值,然后再根据已知的电流
I、长度l和电压U来计算导线的横截面积S。
3. 应用示例。
- 例:已知一根铜导线通过的电流I = 2A,导线两端电压U = 4V,导线长度l=10m,求导线的横截面积S。
- 解:因为是铜导线,ρ = 1.7×10^-8Ω· m。
- 首先根据R=(U)/(I)求出电阻R=(4V)/(2A)=2Ω。
- 再由R = ρ(l)/(S),可得S=ρ(l)/(R)。
- 把ρ = 1.7×10^-8Ω· m,l = 10m,R = 2Ω代入S=ρ(l)/(R),得到S =
1.7×10^-8Ω· m×(10m)/(2Ω)=8.5×10^-8m^2。
计算导线截面积公式
计算导线截面积公式
导线截面积公式是用于计算导线横截面积的数学公式。
导线截面积的大小对于电流的传输和电阻的决定至关重要。
根据计算导线截面积的公式,导线截面积(A)等于导线的直径(d)的平方乘以π除以4。
简化公式如下所示:
A = (π * d²) / 4
在这个公式中,π代表圆周率,约等于3.14159;d代表导线的直径。
以导线直径为例,如果导线的直径为2mm,则根据公式计算可得:
A = (π * (2mm)²) / 4
≈ (3.14159 * 4mm²) / 4
≈ 3.14159 mm²
所以,导线截面积约为3.14159平方毫米。
理解和应用导线截面积公式对于电线电缆的设计和选择至关重要。
较大的导线截面积能够减小电线的电阻,降低功率损耗和电压降低。
根据电流,负载和电压要求,正确选择适当的导线截面积对于系统的安全和高效运行至关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公式是适用于圆形导线的截面积计算。
对于其他形状的导线,需要使用相应的几何公式计算截面积。
此外,当计算时,导线直径应使用相同的单位,如毫米、厘米或英寸,以保持一致性。
综上所述,计算导线截面积的公式是非常实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正确选择和评估导线的性能。
通过了解和应用这个公式,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设计电路系统,确保其安全和可靠的运行。
导线平方厘米的计算公式
导线平方厘米的计算公式导线平方厘米是电力系统中用来表示导线截面积大小的单位,通常用来衡量导线的导电能力。
导线的截面积越大,其导电能力就越强,可以承载更大的电流。
因此,计算导线的平方厘米是电力系统设计和运行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下面将介绍导线平方厘米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导线平方厘米的计算公式为:导线平方厘米 = π (导线直径/2)^2。
其中,π为圆周率,导线直径为导线的直径。
根据这个公式,可以通过测量导线的直径来计算其截面积。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使用毫米或厘米作为单位进行计算。
例如,如果导线的直径为10毫米,那么其截面积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导线平方厘米 = π (10/2)^2 = 3.14 5^2 = 3.14 25 = 78.5平方厘米。
这样就可以得出导线的截面积为78.5平方厘米。
导线平方厘米的计算公式是电力系统设计和运行中的基础知识,它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1. 导线选型,在设计电力系统时,需要根据系统的负荷情况和输电距离来选择合适的导线。
通常情况下,需要根据导线的截面积来确定其承载能力,从而选择合适的导线规格。
通过计算导线平方厘米,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导线的截面积,为导线选型提供依据。
2. 输电损耗,导线的截面积直接影响着其输电能力和输电损耗。
截面积越大,导线的输电能力就越强,输电损耗就越小。
因此,通过计算导线平方厘米,可以评估导线的输电性能,为输电线路的设计和运行提供支持。
3. 电力线路的故障分析,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导线可能会出现短路、断线等故障情况。
通过计算导线平方厘米,可以对导线的承载能力进行评估,从而为故障分析和处理提供依据。
4. 导线材料的节能评估,导线的截面积直接影响着其材料消耗和生产成本。
通过计算导线平方厘米,可以评估导线材料的节能性能,为材料选择和生产提供支持。
综上所述,导线平方厘米的计算公式在电力系统设计和运行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计算导线的截面积,可以评估导线的输电能力、承载能力和节能性能,为电力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导线计算公式
导体用量:(Kg/Km)=d^2 * 0.7854 * G * N * K1 * K2 * C d=铜线径 G=铜比重 N=条数 K1=铜线绞入率 K2=芯线绞入率 C=绝缘芯线根数2。
绝缘用量:(Kg/Km)=(D^2 - d^2)* 0.7854 * G * C * K2 D=绝缘外径 d=导体外径 G=绝缘比重 K2=芯线绞入率 C=绝缘芯线根数3。
外被用量:(Kg/Km)= ( D1^2 - D^2 ) * 0.7854 * G D1=完成外径 D=上过程外径 G=绝缘比重4。
包带用量:(Kg/Km)= D^2 * 0.7854 * t * G * Z D=上过程外径 t=包带厚度 G=包带比重 Z=重叠率(1/4Lap = 1.25)5。
缠绕用量:(Kg/Km)= d^2 * 0.7854 * G * N * Z d=铜线径 N=条数 G=比重 Z=绞入率6。
编织用量:(Kg/Km)= d^2 * 0.7854 * T * N * G / cosθθ = atan( 2 * 3.1416 * ( D + d * 2 )) * 目数 / 25.4 / T d=编织铜线径 T=锭数 N=每锭条数 G=铜比重比重:铜-8.89;银-10.50;铝-2.70;锌-7.05;镍-8.90;锡-7.30;钢-7.80;铅-11.40;铝箔麦拉-1.80;纸-1.35;麦拉-1.37 PVC-1.45;LDPE-0.92;HDPE-0.96;PEF(发泡)-0.65;FRPE-1.7;Teflon(FEP)2.2;Nylon-0.97;PP-0.97;PU-1.21 棉布带-0.55;PP绳-0.55;棉纱线-0.48 (均为假比重)各公司都或多或少不一样。
我公司是这样,供参考请指正!价格=成本+利润成本分:1、材料:包括每公里成品的胶料+导体+耗材(如油墨、稀释剂用量等)+损耗2、人工:包括从领料到包装各工序的的人员用工费用3、设备:包括生产过程中的每公里成品所产生的电、水、气费用及设备折旧费用4、销售:包括销售、管理、财务等费用利润:根据市场的行情(如需求量等情况)确定。
导线容量计算公式
导线容量计算公式导线容量是指导线能够承载电流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导线的电流传输能力。
在电力系统中,导线容量的计算非常重要,它能够帮助我们选择合适的导线,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导线容量的计算公式是根据导线的特性以及电流传输的要求来确定的。
根据电力系统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计算公式来计算导线容量。
下面将介绍两种常用的导线容量计算公式。
一、直流导线容量计算公式对于直流电流传输,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导线的容量:C = k * I * sqrt(1 + (T / 75)^2)其中,C表示导线的容量,k为导线的系数,I为电流强度,T为导线的温升。
该公式中的系数k是根据导线的材料、截面积等特性确定的。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根据导线的特性和传输电流的要求,计算出导线的容量。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合适的导线规格,以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对于交流电流传输,由于存在电流的皮肤效应和传输电流时的电压降,导线容量的计算比较复杂。
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导线的容量:C = k * I * sqrt(1 + (T / 75)^2) * (De / Dc)其中,C表示导线的容量,k为导线的系数,I为电流强度,T为导线的温升,De为导线的等效直径,Dc为导线的实际直径。
这个公式综合考虑了导线的材料、截面积、温升以及交流电流传输过程中的电压降等因素。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计算导线的容量,以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除了上述的两种计算公式,根据不同的电力系统和实际情况,还可以使用其他的导线容量计算方法。
例如,对于高温环境下的导线,我们需要考虑导线的温度系数,从而得到更精确的导线容量。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电力系统的要求和导线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导线容量计算方法,并进行相应的计算。
通过合理选择导线规格,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传输效率,减少能源的损耗,并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总结起来,导线容量的计算公式是根据导线的特性以及电流传输的要求来确定的。
导线长度计算公式2
导线长度计算公式2
导线长度计算公式2
在电路中,导线的长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
在设计和安装电路时,了解导线的长度可以帮助我们计算电阻、电感和电容等各种电路参数,从
而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电路的特性和性能。
1.直导线长度计算公式
如果导线是一条直线,那么它的长度可以通过两点之间的距离来计算。
假设两点的坐标是(x1,y1)和(x2,y2),导线的长度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计算:L=√[(x2-x1)²+(y2-y1)²]
2.弯曲导线长度计算公式
如果导线是弯曲的,那么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多个直线段,然后利用
直线段长度的计算公式来计算整个导线的长度。
假设有n个直线段,每个
直线段的长度分别为L₁,L₂,...,Lₙ,那么整个导线的长度可以表示为:L=L₁+L₂+...+Lₙ
3.卷曲导线长度计算公式
在一些应用中,导线可能会被卷曲成螺旋状或环形。
对于卷曲导线的
长度计算,我们可以使用圆周长度的公式来计算。
对于一个半径为r的圆
形导线,其长度可以表示为:
L=2πr
以上是几种常见导线长度的计算公式。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公式仅适
用于理想导线,即没有考虑导线的电阻、电感和电容等因素。
在实际电路
中,这些因素可能会对导线的长度产生影响,因此在具体设计和分析电路时需要综合考虑。
另外,对于一些特殊形状的导线,如扭曲导线、分支导线等,可能需要采用更复杂的计算方法来求解导线的长度。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使用较为精确的计算方法来计算导线的长度。
测绘导线的计算公式
测绘导线的计算公式测绘导线是指在地面上标示出的用于测量和绘制地图的线路,通常用于测绘地形、建筑物、道路等。
测绘导线的计算公式是测绘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测绘人员准确地计算出导线的长度、角度和坐标,从而保证测绘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测绘导线的计算公式主要包括导线长度的计算、导线角度的计算和导线坐标的计算三个方面。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个方面的计算公式。
一、导线长度的计算公式。
导线长度的计算是测绘导线中最基本的计算之一,它通常采用三角测量法或者全站仪测量法来进行。
在三角测量法中,导线长度的计算公式为:L = √(ΔX^2 + ΔY^2 + ΔZ^2)。
其中,L表示导线长度,ΔX、ΔY、ΔZ分别表示导线起点和终点的X、Y、Z坐标的差值。
在全站仪测量法中,导线长度的计算公式为:L = √(ΔX^2 + ΔY^2 + ΔZ^2)。
其中,L表示导线长度,ΔX、ΔY、ΔZ分别表示导线起点和终点的X、Y、Z坐标的差值。
二、导线角度的计算公式。
导线角度的计算是测绘导线中另一个重要的计算之一,它可以帮助测绘人员确定导线的走向和方向。
在测绘中,通常采用方位角和方向角来表示导线的角度。
方位角是指导线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方向角是指导线与前一导线之间的夹角。
在计算方位角时,可以使用以下公式:α = arctan(ΔY/ΔX)。
其中,α表示方位角,ΔX、ΔY分别表示导线起点和终点的X、Y坐标的差值。
在计算方向角时,可以使用以下公式:β = arctan(ΔY/ΔX)。
其中,β表示方向角,ΔX、ΔY分别表示导线起点和终点的X、Y坐标的差值。
三、导线坐标的计算公式。
导线坐标的计算是测绘导线中最复杂的计算之一,它涉及到大量的三角函数和数学知识。
在测绘中,通常采用直角坐标系和极坐标系来表示导线的坐标。
在直角坐标系中,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导线的坐标:X = X0 + L cos(α)。
Y = Y0 + L sin(α)。
其中,X、Y表示导线终点的X、Y坐标,X0、Y0表示导线起点的X、Y坐标,L表示导线长度,α表示导线的方位角。
导线容量计算公式
导线容量计算公式导线容量计算公式是电工学中常用的计算方法之一,它用于确定导线所能承载的电流大小。
导线容量取决于导线的材料、截面积、环境温度以及散热条件等因素。
下面将详细介绍导线容量计算公式及其相关知识。
一、导线容量计算公式的基本原理导线在传输电流时会产生一定的电阻,电阻会引起导线发热。
当导线发热过多时,可能会损坏导线,甚至引发火灾等危险。
因此,为了保证导线的安全运行,需要根据导线的截面积和散热条件等因素来确定导线的容量。
导线容量计算公式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导线的截面积来确定导线的电阻,然后根据导线的电阻和电流大小来估算导线的发热量。
公式的具体形式如下:导线容量 = (导线截面积× 导线材料的电阻率) / (导线长度× 标准温度下的导线电阻率)其中,导线截面积是指导线横截面的面积,导线材料的电阻率是指导线材料单位长度上的电阻值,导线长度是指导线的实际长度,标准温度下的导线电阻率是指导线在标准温度下的电阻值。
导线容量计算公式广泛应用于电气工程中,特别是在设计电路和选择导线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计算导线容量,可以确定导线所能承载的最大电流,从而保证导线的安全运行。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导线材料和工作环境来选择合适的导线容量计算公式。
例如,在低温环境下,导线的导热能力较差,导线容量需要做相应的调整;而在高温环境下,导线的导热能力较好,导线容量可以适当增大。
导线容量计算公式还可以用于判断导线的合理性。
如果根据计算结果得出的导线容量小于实际需要的电流,则说明选用的导线过细,需要更换为更大截面积的导线;反之,如果导线容量远大于实际需要的电流,则可以适当减小导线的截面积,以节省材料成本。
三、导线容量计算公式的注意事项在进行导线容量计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导线材料的选择:不同的导线材料具有不同的导热性能和电阻率,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线材料。
2. 导线截面积的确定:导线截面积越大,导线的容量越大。
导线的计算公式
导线的计算公式导线是电力传输和电路连接中常用的一种电器材料,其导电性能直接影响电路的工作效果。
为了正确选择和使用导线,了解导线的计算公式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导线的计算公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导线。
一、导线截面积的计算公式导线的截面积是导线传输电流能力的重要指标,通常用平方毫米(mm^2)作为单位。
导线截面积的计算公式为:截面积 = (导线直径/2)^2 × π其中,导线直径是指导线的直径,π是一个常数,约等于3.14。
导线截面积的大小决定了导线的导电能力。
一般来说,截面积越大,导线的导电能力越强。
在选择导线时,需要根据电路的负载电流大小来确定导线的截面积,以确保导线能够传输所需的电流。
二、导线电阻的计算公式导线的电阻是指导线对电流的阻碍程度,导线电阻的大小直接影响电流的流动和电压的损耗。
导线电阻的计算公式为:电阻 = (导线电阻率× 导线长度) / 导线截面积其中,导线电阻率是指导线材料的电阻特性,通常以Ω·mm^2/m 为单位。
导线长度是指导线的实际长度,导线截面积是指导线的横截面积。
导线的电阻主要取决于导线材料的电阻率和导线的长度,与导线的截面积成反比。
因此,在设计电路时,应根据导线的长度和电流负载来选择合适的导线截面积,以保证电阻在一定范围内。
三、导线电压降的计算公式导线电压降是指导线在电流流动过程中由于电阻而产生的电压损耗。
导线电压降的计算公式为:电压降 = 电流× 导线电阻其中,电流是指通过导线的电流大小,导线电阻是指导线的电阻大小。
导线电压降的大小直接影响电路的工作效果。
如果导线电压降过大,会导致电路中设备工作不稳定甚至损坏。
因此,在设计电路时,需要根据电流负载和导线电阻来计算导线的电压降,以确保电路正常工作。
导线的计算公式包括导线截面积的计算公式、导线电阻的计算公式和导线电压降的计算公式。
通过了解和应用这些公式,我们可以正确选择和使用导线,确保电路的正常工作。
各种规格电缆重量计算公式
各种规格电缆重量计算公式电缆是用来传输电力、通信和控制信号的导线,具有多种规格和材质。
在工程施工和设计过程中,准确计算电缆的重量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各种规格电缆重量的计算公式,以帮助工程师和设计师准确计算电缆的重量,为工程施工和设计提供参考。
一、导线重量的计算公式。
1. 圆形导线的重量计算公式。
圆形导线的重量计算公式为,W = π r^2 ρ L。
其中,W为导线的重量,单位为千克;π为圆周率,取3.14;r为导线的半径,单位为米;ρ为导线的密度,单位为千克/立方米;L为导线的长度,单位为米。
2. 扁平导线的重量计算公式。
扁平导线的重量计算公式为,W = 2 t w ρ L。
其中,W为导线的重量,单位为千克;t为导线的厚度,单位为米;w为导线的宽度,单位为米;ρ为导线的密度,单位为千克/立方米;L为导线的长度,单位为米。
二、电缆重量的计算公式。
1. 单芯电缆的重量计算公式。
单芯电缆的重量计算公式为,W = π (D/2)^2 ρ L。
其中,W为电缆的重量,单位为千克;π为圆周率,取3.14;D为电缆的直径,单位为米;ρ为电缆的密度,单位为千克/立方米;L为电缆的长度,单位为米。
2. 多芯电缆的重量计算公式。
多芯电缆的重量计算公式为,W = n π (D/2)^2 ρ L。
其中,W为电缆的重量,单位为千克;n为电缆的芯数;π为圆周率,取3.14;D为电缆的直径,单位为米;ρ为电缆的密度,单位为千克/立方米;L为电缆的长度,单位为米。
三、绝缘层和护套的重量计算公式。
1. 绝缘层的重量计算公式。
绝缘层的重量计算公式为,W = 2 π (D1/2)^2 ρ1 L 2 π (D2/2)^2 ρ2 L。
其中,W为绝缘层的重量,单位为千克;π为圆周率,取3.14;D1为绝缘层外径,单位为米;D2为绝缘层内径,单位为米;ρ1为绝缘层的密度,单位为千克/立方米;ρ2为导体的密度,单位为千克/立方米;L为绝缘层的长度,单位为米。
导线容量计算公式(一)
导线容量计算公式(一)导线容量计算公式1. 简介导线容量计算是电力工程中常见而重要的设计计算,它用于确定导线在给定条件下能够承受的最大电流。
导线容量的计算需要考虑导线的材料、断面积、环境温度、散热条件等因素。
2. 导线容量计算公式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导线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可以选择不同的计算公式。
以下是常用的导线容量计算公式:直流导线容量公式直流导线的容量计算相对简单,可以使用以下公式:I=K⋅S L其中, - I是导线的额定电流(单位:安培) - K是导线材料的系数 - S是导线的截面积(单位:平方毫米) - L是导线的长度(单位:米)交流导线容量公式交流导线的容量计算相对复杂,需要考虑额定电流、环境温度、散热条件等因素。
以下是常用的交流导线容量计算公式之一:I=K⋅SL⋅F⋅C其中, - I是导线的额定电流(单位:安培) - K是导线材料的系数 - S是导线的截面积(单位:平方毫米) - L是导线的长度(单位:米) - F是校正系数,用于考虑导线的布放方式和环境温度影响 - C是导线的散热系数,用于考虑导线散热性能3. 示例解释假设有一段直流铜导线,其截面积为10平方毫米,长度为100米。
我们需要计算该导线的容量。
根据直流导线容量公式(),代入参数可得:I=K⋅S L假设导线材料的系数K为,则计算结果为:I=⋅10 100I= 安培因此,该直流铜导线的容量为安培。
4. 结论导线容量计算是电力工程中重要的设计工作,它能够指导我们选择合适的导线规格,确保电力系统安全运行。
通过选择适用的导线容量计算公式,结合实际情况,可以得到准确的导线容量结果。
导线计算公式
1、导线内业计算基本原理(1)坐标的正算x B=x A+Δx AB Δx AB=S AB cosαABy B=y A+Δy AB Δy AB=S AB sinαAB(2)坐标的反算tanαAB=Δy AB/Δx AB=(y B- y A)/(x A-x B)S AB =(3)坐标方位角的传递根据坐标方位角之间的几何关系,可以得到如下计算公式:当水平角为左角时,α前=α后+β左-180O当算出的角度为负值时,加360O转换为正角。
当水平角为右角时,α前=α后-β右+180O当算出的角度为负值时,加360O转换为正角。
6.2普通导线测量随着测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磁波测距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导线测量的方法来建立平面控制网得到迅速推广。
导线的布设形式有下述几种:1.闭合导线闭合导线是从一个已知点出发,最后仍回到这个已知点。
如图6-2所示,由已知控制点1出发,经过2、3、4、5、6点最后仍闭合到1点,形成一个闭合多边形。
2.附合导线敷设在两个已知点之间的导线,称为附合导线。
如图6-5所示,由已知点B 和已知方向αAB 出发,经过导线点1、2、3、4点最后附合到已经点C 和已知方向αCD 。
图6-5 附合导线 图6-6 支导线3.支导线支导线也称自由导线,它是由一个已知点出发,既不回到原出发点又不附合到另外已知点上。
如果测量发生粗差,这种导线无法检核。
因此,布设时一般不得超过二条边(图6-6)。
6.2.1导线测量外业工作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包括:踏勘选点、角度测量、边长测量以及导线连接测量。
其工作内容如下:1.踏勘选点踏勘选点之前,应先到有关部门收集原有地形图、高一级控制点的坐标和高程,以及这些已知点的位置详图。
然后按坐标把已知点展绘在原有的地形图上,在图上规划导线的布设方案。
最后带上所规划的导线网图,到实地选定各点点位并建立标志。
现场选点应注意如下事项:(1)相邻导线点间应互相通视,以便测角和测边(如果采用钢尺量距,地势应较为平坦)。
导线横截面积与电流计算公式
导线横截面积与电流计算公式在电路中,导线是连接电源和负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计算导线的横截面积和电流,以确保导线的安全运行。
本文将介绍导线横截面积与电流的计算公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导线横截面积的计算公式导线横截面积是指导线截面的面积大小,通常用平方毫米(mm)表示。
导线的横截面积与导线的电阻、电流和发热量等性能密切相关,因此在电路设计和安装中必须准确计算。
导线横截面积的计算公式如下:S=I×K/δ其中,S表示导线的横截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I表示导线的电流,单位为安培(A);K表示导线的材料系数,单位为A/mm;δ表示导线的电阻率,单位为欧姆·毫米(Ω·mm)。
导线的材料系数K和电阻率δ是导线的物理参数,通常可以在导线的技术参数手册中查找到。
例如,铜导线的材料系数K为56,电阻率δ为0.0172Ω·mm;铝导线的材料系数K为34.6,电阻率δ为0.028Ω·mm。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保证导线的安全运行,我们通常会按照一定的安全系数进行计算。
例如,在家庭用电中,通常采用的安全系数为1.5~2。
因此,导线的横截面积可以按照以下公式计算:S=I×K/δ×安全系数二、导线电流的计算公式导线电流是指导线中流动的电流大小,通常用安培(A)表示。
导线电流的大小决定了导线发热的程度,因此在电路设计和安装中必须准确计算。
导线电流的计算公式如下:I=P/U其中,I表示导线的电流,单位为安培(A);P表示负载的功率,单位为瓦特(W);U表示电源的电压,单位为伏特(V)。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保证导线的安全运行,我们通常会按照一定的安全系数进行计算。
例如,在家庭用电中,通常采用的安全系数为1.5~2。
因此,导线电流可以按照以下公式计算:I=P/U×安全系数三、导线横截面积与电流的关系导线横截面积与电流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导线的截面选择计算公式
导线的截面选择计算公式一、按发热条件选择导线截面。
1. 基本原理。
- 根据电流通过导线时产生的热量不能超过导线的允许温升这一原则来选择导线截面。
当导线中通过电流I时,其产生的热量Q = I^2Rt(R为导线电阻,t为时间)。
- 为了保证导线的正常运行,通过导线的计算电流I_c应不大于导线的允许载流量I_al,即I_c≤slant I_al。
2. 计算公式。
- 对于单相线路:I_c=frac{P_js}{U_Ncosφ},其中P_js为计算有功功率,U_N 为额定电压,cosφ为功率因数。
- 对于三相线路:I_c=frac{P_js}{√(3)U_Ncosφ}。
- 然后根据计算电流I_c查手册得到满足I_c≤slant I_al的导线截面S。
- 导线电阻R=ρ(l)/(S)(ρ为导线材料的电阻率,l为导线长度,S为导线截面),在考虑发热条件时,主要关注的是电流与允许载流量的关系,但电阻公式在分析一些特殊情况(如长距离线路等)时也有一定作用。
二、按电压损失条件选择导线截面。
1. 基本原理。
- 为了保证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行,线路的电压损失Δ U应不超过允许的电压损失Δ U_al。
电压损失过大,会导致用电设备端电压过低,影响设备性能甚至无法正常工作。
2. 计算公式。
- 对于单相线路:Δ U=(2Pl)/(γ SU^2)×100%,其中P为线路传输的功率,l为线路长度,γ为导线的电导率(γ = 1/ρ),S为导线截面,U为线路额定电压。
- 若已知允许电压损失Δ U_al,则可根据Δ U_al=(2Pl)/(γ SU^2)×100%推导出S=(2Pl)/(γ U^2)Δ U_al×100%。
- 对于三相线路:Δ U=(√(3)Pl)/(γ SU^2)×100%,相应的S = (√(3)Pl)/(γ U^2)Δ U_al×100%。
三、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导线截面(适用于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线路等情况)1. 基本原理。
导线计算公式
导线计算公式导线计算公式是导线测量中用于计算坐标和距离等参数的一组公式。
以下是导线计算公式的详细介绍:一、概述导线计算公式主要用于计算导线测量中的各种参数,包括导线长度、转折角、坐标方位角、导线点坐标等。
这些公式是一组经验公式,适用于各种不同的情况和精度要求。
导线计算公式的应用范围广泛,可用于军事、测绘、电力、交通等领域。
二、导线长度计算公式导线长度是导线测量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可以通过测量导线的实际长度或通过计算得出。
以下是导线长度计算公式的几种形式:1.直接测量法:使用测量仪器直接测量导线的长度。
2.转折角法:通过测量导线上的转折角和距离,计算导线的长度。
3.坐标法:通过测量导线上的坐标点,利用坐标计算导线的长度。
三、转折角计算公式转折角是导线上的一个重要参数,可以通过直接测量或通过计算得出。
以下是转折角计算公式的几种形式:1.全测回法:通过测量导线上多个点的坐标,利用坐标计算转折角。
2.一测回法:通过测量导线上一个点的坐标和该点相对于起始点的距离和方位角,计算转折角。
四、坐标方位角计算公式坐标方位角是表示导线上的点相对于起始点的方位角。
以下是坐标方位角计算公式的几种形式:1.全测回法:通过测量导线上多个点的坐标,利用坐标计算坐标方位角。
2.一测回法:通过测量导线上一个点的坐标和该点相对于起始点的距离和方位角,计算坐标方位角。
五、导线点坐标计算公式导线点坐标是表示导线上的点的位置信息。
以下是导线点坐标计算公式的几种形式:1.直接测量法:使用测量仪器直接测量导线点的坐标。
2.转折角法:通过测量导线上的转折角和距离,结合已知的起始点坐标,计算导线点的坐标。
3.坐标法:通过测量多个导线的点的坐标,利用坐标计算导线点的坐标。
4.距离交会法:通过测量两个导线点之间的距离和方位角,结合已知的起始点坐标,计算导线点的坐标。
5.极坐标法:通过测量导线上一个点的坐标和该点相对于起始点的距离和方位角,结合已知的起始点坐标,计算导线点的坐标。
导线截面积与载流量的计算
导线截面积与载流量的计算截面积与载流量的计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导线截面积的计算:以第一种方法为例,计算公式为:导线截面积(mm²)= π × (导线直径/2)²。
其中,π取3.14以第二种方法为例,计算公式为:导线截面积(mm²)= 导线电阻(Ω/km)/ (导线长度(km)× 导线电阻率(Ω.mm²/m))。
2.载流量的计算:对于已知导线截面积和导线材料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导线的温升和允许的最大电流来计算载流量。
载流量的计算公式为:载流量(A)= (导线截面积(mm²)× 导线材料的允许电流密度(A/mm²))/ (导线材料的温升系数× 导线长度(km))。
其中,导线材料的允许电流密度是指导线材料在特定条件下能够承受的最大电流密度,单位为A/mm²。
导线材料的温升系数是指导线材料在电流流过时产生的温升与电流密度的比值,单位为℃/A。
3.导线截面积的选择: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导线的载流量要求和经济性进行合理的截面积选择。
通常情况下,导线截面积越大,导线的导电能力和承载能力越强,但导线的成本也会相应增加。
因此,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性和性能要求来选择合适的导线截面积。
此外,还需要注意导线的导电损耗和温升对载流量的影响。
较大的导线截面积可以减小导线的电阻损耗,减少电压降;较小的导线截面积则会使导线在输电时产生较大的温升,降低导线的载流量。
综上所述,导线截面积与载流量的计算涉及导线材料的物理特性、电学特性和经济性等因素,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和截面积大小。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导线的绝缘和散热等问题,以保证导线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4.1 导线布设形式(一)导线将测区内相邻控制点连成直线而构成的折线,称为导线。
这些控制点称为导线点。
导线测量就是依次测定各导线边的长度和各转折角值;根据起算数据,推算各边的坐标方位角,从而求出各导线点的坐标。
用经纬仪测量转折角,用钢尺测定边长的导线,称为经纬仪导线;若用光电测距仪测定导线边长,则称为电磁波测距导线。
(二)闭合导线以高级控制点A、B中的A点为起始点,并以AB边的坐标方位角αAB为起始坐标方位角,经过1、2、3、4点仍回到起始点A,形成一个闭合多边形的导线称为闭合导线。
(三)附合导线以高级控制点A、B中的B点为起始点,以AB边的坐标方位角αAB为起始坐标方位角,经过5、6、7、8点,附合到另外两个高级控制点CD中的C点,并以CD边的坐标方位角αCD为终边坐标方位角,这样的导线称为附合导线。
(四)支导线从一个高级控制点C和一条高级边的坐标方位角αCD出发延伸出去的导线称为支导线。
由于支导线缺少对观测数据的检核,故其边数及总长都有限制。
6.4.2 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选点前,应调查搜集测区已有地形图和高一级的控制点的成果资料,把控制点展绘在地形图上,然后在地形图上拟定导线的布设方案,最后到野外去踏勘,实地核对、修改、落实点位。
如果测区没有地形图资料,则需详细踏勘现场,根据已知控制点的分布、测区地形条件及测图和施工需要等具体情况,合理地选定导线点的位置。
实地选点时,应注意下列几点:(1) 相邻点间通视良好,地势较平坦,便于测角和量距;(2) 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处,便于保存标志和安置仪器;(3) 视野开阔,便于施测碎部;(4) 导线各边的长度应大致相等,除特殊情形外,对于二、三级导线,其边长应不大于350m,也不宜小于50m,平均边长如表6.3和表6.4所示;(5) 导线点应有足够的密度,分布较均匀,便于控制整个测区。
导线点选定后,要在每一点位上打一大木桩,其周围浇灌一圈混凝土(图6.12),桩顶钉一小钉,作为临时性标志,若导线点需要保存的时间较长,就要埋设混凝土桩(图6.13)或石桩,桩顶刻“十”字,作为永久性标志。
导线点应统一编号。
为了便于寻找,应量出导线点与附近固定而明显的地物点的距离,绘一草图,注明尺寸,称为“点之记”,如图6.14。
6.4.3 量边导线边长可用光电测距仪测定,测量时要同时观测竖直角,供倾斜改正之用。
若用钢尺丈量,钢尺必须经过检定。
对于一、二、三级导线,应按钢尺量距的精密方法(见4.1节)进行丈量。
对于图根导线,用一般方法往返丈量或同一方向丈量两次,取其平均值,并要求其相对误差不大于1/3000。
钢尺量距结束后,应进行尺长改正、温度改正和倾斜改正,三项改正后的结果作为最终成果。
6.4.4 测角用测回法施测导线左角(位于导线前进方向左侧的角)或右角(位于导线前进方向右侧的角)。
一般在附合导线或支导线中,是测量导线左角,在闭合导线中均测内角。
若闭合导线按顺时针方向编号,则其右角就是内角。
对于图根导线,一般用DJ6级光学经纬仪测一个测回。
若盘左、盘右测得角值的较差不超过40",则取其平均值作为一测回成果。
测角时,为了便于瞄准,可在已埋设的标志上用三根竹杆吊一个大垂球,或用测钎、觇牌作为照准标志。
6.4.5 连测如图6.15,导线与高级控制点连接,必须观测连接角βA、β1、连接边D A1,作为传递坐标方位角和坐标之用。
如果附近无高级控制点,则应用罗盘仪施测导线起始边的磁方位角,并假定起始点的坐标作为起算数据。
6.4.6 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一)内业计算前的检查工作:①应全面检查导线测量外业记录,数据是否齐全,有无记错、算错,成果是否符合精度要求,起算数据是否准确;②绘制导线略图,把各项数据注于图上相应位置,如图6.16所示;③确定内业计算中数字取位的要求。
内业计算中数字的取位,对于四等以下各级导线,角值取至秒,边长及坐标取至毫米(mm)。
对于图根导线,角值取至秒,边长和坐标取至厘米(cm)。
(二)闭合导线坐标计算现以图6.16中的实测数据为例,说明闭合导线坐标计算的步骤:1、准备工作将校核过的外业观测数据及起算数据填入“闭合导线坐标计算表”(表6.10)中,起算数据用双线标明。
2、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n边形闭合导线内角和的理论值为:Σβ理 = ( n - 2 )·180°公式(6.9)由于观测角度不可避免地含有误差,致使实测的内角之和Σβ测不等于理论值Σβ理,而产生角度闭合差fβ,为:fβ= Σβ测 - Σβ理公式(6.10)各级导线角度闭合差的容许值fβ容,见表6.3及表6.4,fβ超过fβ容,则说明所测角度不符合要求,应重新检测角度。
若fβ不超过fβ容,可将闭合差反符号平均分配到各观测角度中.改正后之内角和应为( n - 2 )·180°,本例应为360°,以作计算校核。
3、用改正后的导线左角或右角推算各边的坐标方位角根据起始边的已知坐标方位角及改正后的水平角按下列公式推算其它各导线边的坐标方位角:α前= α后+ 180°- β右公式(6.11)本例观测右角,按式(6.11)推算出导线各边的坐标方位角,列入表6.10的第5栏。
在推算过程中必须注意:①如果推算出的α前>360°,则应减去360°;②如果推算出的α前<0°,则应加上360°;③闭合导线各边坐标方位角的推算,直至最后推算出的起始边坐标方位角,它应与原有的起始边已知坐标方位角值相等,否则应重新检查计算。
表6.10 闭合导线坐标计算表4、坐标增量的计算及其闭合差的调整[ 调整原则:取位、凑整]①坐标增量的计算如图6.18,设点1的坐标x1、y1和1-2边的坐标方位角α12均为已知,水平距离D12也已测得,则点2的坐标为:式中△X12、△Y12称为坐标增量,也就是直线两端点的坐标值之差。
上式说明,欲求待定点的坐标,必须先求出坐标增量。
根据图6.18中的几何关系,可写出坐标增量的计算公式(即坐标正算公式):上式中:△x及△y的正负号,由cosα及sinα的正负号决定。
本例按式(6.13)所算得的坐标增量,填入表6.10的第7、8两栏中。
图6.17 坐标增量的计算图6.18 坐标增量闭合差②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以图6.18中可以看出,闭合导线纵、横坐标增量代数和的理论值应为零,即:实际上由于量边的误差,往往使Σ△X测、Σ△y测不等于零,而产生纵坐标增量闭合差f x与横坐标增量闭合差f y,即:从图6.19明显看出,由于f x、f y的存在,使导线不能闭合,1-1′之长度f D称为导线全长闭合差,并用下式计算:仅从f D值的大小还不能说明导线测量的精度,应当将f D与导线全长ΣD相比,以分子为1的分数来表示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即以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K来衡量导线测量的精度较为合理,K的分母值A越大,精度越高。
不同等级的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的容许值K容已列入表6.3和表6.4。
若K超过K容,则说明成果不合格,此时应首先检查内业计算有无错误,必要时重测导线边长。
若K不超过K容,则说明成果符合精度要求,可以进行调整,即将f x、f y反其符号按边长成正比分配到各边的纵、横坐标增量中去,以Vx i、Vy i分别表示第i边的纵、横坐标增量改正数,即:纵、横坐标增量改正数之和应满足下式:计算出的各边坐标增量改正数(取位到cm)填入表6.10中的第7、8两栏坐标增量计算值的右上方(如-2、+2等)。
各边坐标增量值加改正数,即得各边改正后坐标增量,填入表6.10中的第9、10两栏。
改正后纵、横坐标增量之代数和应分别为零,以作计算校核。
5、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根据起点1的已知坐标(本例为假定值:x1=200.00m,y1=500.00m)及改正后各边坐标增量,用下式依次推算2、3、4各点的坐标:算得的坐标值填入表6.10中的第11、12两栏。
最后还应推算起点1的坐标,其值应与原有的已知数值相等,以作校核。
(三)附合导线坐标计算附合导线的坐标计算步骤与闭合导线相同,角度闭合差与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和调整也与闭合导线相同,即:但对于附合导线,闭合差计算公式中的Σβ理、Σ△X理、Σ△Y理与闭合导线不同。
下面着重介绍其不同点。
图6.20 附合导线图(1)角度闭合差中Σβ理的计算设有附合导线如图6.21所示,已知:起始边AB坐标方位角αAB和终边CD的坐标方位角αCD。
观测:所有左角(包括连接角βB和βC。
由式(6.11)有:写成一般公式,为:式中:n为水平角观测个数。
满足上式的Σβ左即为其理论值。
将上式整理可得:若观测右角,(2)坐标增量闭合差中Σ△X理、Σ△Y理的计算对图6.20的附合导线,有:即: 附合导线的坐标增量代数和的理论值应等于终、始两点的已知坐标值之差.附合导线的导线全长闭合差,全长相对闭合差和容许相对闭合差的计算,以及增量闭合差的调整,与闭合导线相同。
(四)支导线的坐标计算支导线中没有多余观测值,因此也没有闭合差产生,导线转折角和计算的坐标增量不需要进行改正。
支导线的计算步骤为:(1)根据观测的转折角推算各边坐标方位角;(2)根据各边坐标方位角和边长计算坐标增量;(3)根据各边的坐标增量推算各点的坐标。
以上各计算步骤的计算方法同闭合导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