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两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落花生》三种英译本的对比与赏析

《落花生》三种英译本的对比与赏析

《落花生》三种英译本的对比与赏析《落花生》是现代作家许地山创作的一篇小说,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散文诗。

它以儿童视角和儿童的心理观察去表达儿童特有的看法,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色彩,语言朴素清新,风格简练含蓄。

虽然已经有了几个不同的英译本,但还是有很多差异的,如下所述:一、原著:英译本的对比与赏析英译本:(一)琦君女士所翻译的原著;主要从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赏析:二、三个译本的评价通过这两次翻译,可以看出琦君女士对待翻译的态度非常严谨认真。

尤其是第一次的翻译非常到位,做到了神形兼备,入木三分。

而在琦君之后的翻译也是褒贬不一。

例如朱生豪先生所翻译的版本,由于初学翻译,没有读懂原著的含义,将“衣衫蓝缕”翻译成了“衣服破烂,浑身湿透”。

琦君在原文基础上又进行了修改,做到了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意,使得中国的孩子们也更加容易接受。

总体来说,这三种版本在忠实于原著方面都做得很好,但因为翻译者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所翻译的结果也各有千秋,即便是在尊重原文的情况下也都根据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文化传统做出了相应的修改,对我们中国的小朋友也是十分适合的。

通过翻译,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原著,并能够带着感情去诵读,同时也领悟到许地山在《落花生》中的思想,因此每一次翻译都具有着特殊的含义。

在第三次翻译中,朱生豪先生参考了大量的有关资料,最终定稿。

这样才真正做到了与中国的小朋友们有着相近的认知水平。

除此之外,三种译本的英文都采用直译的方式,更加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易于被中国的小朋友所接受。

通过上面的三种译本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三个英译本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使得译文的通俗性和可读性有了显著的提高,也将那个年代中国的农村描绘得更加细致,栩栩如生。

三、《落花生》的成就及启示无论哪种版本的翻译都不能完美展现原文的精髓,而《落花生》的英译本能够获得如此之多的赞扬与支持,这足以说明它的经典性。

因此在英译本的翻译上更加追求的是灵活的翻译,注重突出原文的独特性,同时又要有所保留。

许地山《落花生》译文对比赏析翻译PPT

许地山《落花生》译文对比赏析翻译PPT

行文都是比较简 练准确的语言, 在这里刘所用的 eagerly显然要 比张所用的vied in giving the answer 要简明 得多,而且 eagerly显示出 孩子们的渴望热 切的心理,vie 有竞争的意识, 在这里用‚竞争‛ 一词就有点夸大 事实。
我们都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 来?”。
3.“可贵‛的翻译,‚good”意思比较广,不够准确; ‚beloved: loved very much”亦欠妥当,个人觉得可 以借用刘的句型,将good 改为valuable 。
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 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 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 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 之心。他只把果子埋在地底, 等到成熟,才容人把他挖出 来。
刘译:"Yes!" we all answered
eagerly. "But who can tell me what the peanut is good for?" 张译:“Yes, we do!” We vied in giving the answer. “Which of you could name the good things in peanuts?”
姊姊说:‚花生的气味很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制油。‛
刘译:"It is very delicious to
eat," my sister took the lead. "It is good for making cooking oil,” my brother followed. 张译:“Peanuts taste good,” said my elder sister. “Peanuts produce edible oil,” said my elder brother.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落花生》是一首流传广泛的民谣,原本是中国的一首民歌。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民谣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其中英文译本是最常见的。

在英语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如文化差异,词汇选择,句子长度等等。

泰特勒提出了三个基本的翻译原则,可以用来辅助我们评估《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

译本1:GroundnutGroundnut, groundnutWhat's in the ground, nut?Round and smooth - in my hand, nutGroundnut, groundnutWhat's in the ground, nut?译本2:Peanuts泰特勒的第一个翻译原则是“传达原文的意思”,这意味着翻译者要理解原文并尽可能地保留其真实含义。

在译本1和2中,均保留了原文的核心概念:关于落花生的问题。

但是,译本1通过将“花生”翻译成“落花生”保留了原文的文化背景,因为在中国,花生很经常称为“落花生”。

以下是译本1和2中的语言对比:“Groundnut” vs “Peanuts”翻译1将“花生”翻译成“落花生”,而翻译2则取了“花生”的字面意思,“Peanuts”,并没有保留“落花生”的文化背景。

“What’s in the ground, nut?” vs “What’s in the shells?”翻译1保留了原文“花生”生长在地里,所以问题是“地里的落花生有什么(nut)?”,而翻译2则将“花生的外套”(shells)放在了问题的中心。

第二个原则是“不显说意思(除非要必要地指出来)”,这意味着在翻译中应该尽可能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

这个原则在这两个译本明显不太相关,因为歌词本质上就是很短的一个问题和词组。

但是,在翻译中使用过于复杂的语言内容不符合读者的期望,而这两个译本的语言都很清晰易懂。

第三个原则是“将读者纳入翻译”,这意味着翻译应该符合读者的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

《落花生》两种英译文对比赏析之一

《落花生》两种英译文对比赏析之一
《落花生》两种英译文对比赏析之一
作者:05级翻译实务4+1班 辛素娜
Score: 89
《落花生》是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许地山的一篇现代优秀散文,这篇散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文一“‘That’s true,’ we said in unison. ”译得很到位,尤其是“in unison”一词显出了我们对父亲的话一致的肯定和赞同。
爹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的,好看的东西。”这句中“像”译文一处理为“take after”不仅表现出了态度上的学习,而且表现出行动上的模仿,译得既地道又贴切,当然,它也比译文二“try to be like”要好得多。
原文中母亲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罢。”对“你们那么爱吃花生”译文一译为:“like to eat peanuts”,笔者认为译文二中“enjoy eating peanuts”更加可取,因为后者更体现出了“我们” 一直以来就喜爱吃花生这个事实,enjoy 一词较之like ,也更有深度。“就辟来做花生园罢”译文一将其处理为“why not have them planted here”是很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而译文二“let us open it up and make it a peanut garden”则更忠实于原文。
听完我们的回答,爹爹说:“花生底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子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底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的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这是原文的重点部分,翻译起来也有相当的难度。仔细比较两个译文对这段的译法,笔者觉得译文一更加通顺,特别是后半部分。另外,译文一有几个地方译得特别精彩。其一,他将“这小小的豆”译为“tiny little peanuts”,很简洁,但很有味道。“tiny”有小之意,而“little”表达出一种怜惜的感情,就像我们平时说“little girl” “little boy”一样,很亲切。其二,“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的心”,译文一译为“win people’s instant admiration”既是很地道的英语,同时也很贴切的表达出原文的意思。其三,“瑟缩地长在地上”此处的“瑟缩”形容的是花生的外表形态,因此译文一“curled up on the ground”就明显比译文二“frail stems above ground”好,因为“curled up”准确生动地描写出花生不起眼的蜷缩在地上的形象,而“frail”形容的是一种体质上的脆弱、虚弱,用在此处不合适。另外,对后半部分“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要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译文二“They do not show themselves until you dig them out when they are ripe and, unless you dig them out, you can’t tell whether it bears seeds or not by its frail stems above ground.”显得有点乱,主语开始是复数 them,后半却变成了单数it,而且它的翻译腔很浓,读起来不顺畅。相比之下,译文一“When you come upon a peanut plant lying curled up on the ground, you can never immediately tell whether or not it bears any nuts until you touch them.”就显得简洁和通顺多了。但笔者认为这句的后半部分可以简化为“you can never tell whether it bears nuts or not until you touch them”这样会更加简洁顺畅。原译文“immediately”一词有点多余,过于拘泥于原文“立刻”一词,其实在此不翻也是说得通的。此外,译文一中用“touch”来对应翻译原文的“接触”,笔者对此存在怀疑,因为我们在辨别花生有无果实的时候是用手将其外壳掰开才能看出有无果实,笔者认为原文作者在此的“接触”是指人们拿到花生掰开后去分辨,用这种方法去“接触”,我们也不可能只是“touch”一下花生就能象红外线探测一样知道花生里面究竟有没有果实,所以笔者认识译文一的此处翻译值得商榷。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泰特勒是20世纪初德国翻译学的开拓者之一,他提出了翻译三原则:忠实原则、流畅原则和韵律原则。

这三个原则在翻译领域中被广泛应用,成为了翻译学习的基本理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运用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对《落花生》这部作品的两个英译本进行解读和比较。

《落花生》是鲁迅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以及在社会变革时期的生活困境。

这部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对于这样一部重要的作品,其英译本的翻译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下面,我们将通过翻译三原则,来分析两个英译本的翻译质量。

忠实原则是指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尽可能保持原文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

在《落花生》的翻译中,忠实原则体现在如何准确传达鲁迅原作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在两个英译本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差异。

在A译本中,翻译较为忠实,尽可能保持了原文中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原著所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而B译本在这方面表现稍逊一筹,有些地方的翻译显得生硬,不够流畅自然。

原著中“四下里黑沉沉的没法看人,这时显得分外夺目”翻译为“A scene of blackness lay all around, giving him an uncanny brilliance at that moment”(A译本)和“All was pitch-dark, so any single light seemed extraordinary”(B译本)。

从翻译对比中不难发现,A译本在保持原著情感表达和语言特色方面更胜一筹。

通过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我们对《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进行了解读与比较。

可以看出,在忠实原则、流畅原则和韵律原则上,A译本均表现更为出色,较为准确地传达了原著的情感与意义,同时也更加通顺自然地呈现在英文读者面前。

对于《落花生》这样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的翻译,我们可借鉴泰特勒的三大原则,注重译文的忠实度、流畅度和韵律美感,以期更好地传达原著的文学价值,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理解这部作品。

落花生两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落花生两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落花生》两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摘要】本文对张培基先生和刘士聪先生对《落花生》的英译本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

通过分析原文的写作目的,风格和语言特点从而对翻译的分析打下良好基础。

举例对翻译的段落进行了对比分析,反映了译者的期待视野影响翻译目的,职业经历和翻译的基本观点影响期待视野。

这一点对于文本不确定性和语义空白点的具体化十分重要。

【关键词】《落花生》;张培基;刘士聪;接受美学;翻译对比一、原文的介绍《落花生》是中国著名作家许地山创作的一篇具有深远意义的散文。

他回忆了童年时发生的一件小事。

父亲通过一件关于花生的小事讲述了生活哲理。

原文具有以下几个功能:1、信息功能:它描述了童年发生的一件事及花生的特点和用途。

2、审美功能:文章的语言简单朴素清新自然。

语言特点,内容和风格相得益彰,形成了浓厚的艺术吸引力。

3、表达功能: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崇高的思想,即便是在动荡浑浊的旧时代,还应保持个人节操。

4、祈使功能:虽然描写的是不起眼的花生,却在字里行间向大家传递了人生哲学。

那就是“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

”二、两英译本对比分析张先生和刘先生在翻译时都保留了原文的风格和特点。

但他们的翻译风格还是有些不同的。

他们的期待视野影响其翻译目的。

他们的职业经历影响他们翻译期待视野。

张先生和刘先生都曾在出版社做过编辑,都潜心研究翻译事业。

但是不同的是刘先生还有翻译教学的经历。

和张先生相比,他更算的上是一个翻译教育学者。

他投身于翻译教学和其他英语相关的学科研究中。

从以上可以推断出,可能刘先生在翻译过程中遵循的规则更加严格,并且会更加的客观,也就是说学术的客观性会比较多,在翻译中自己主观理解的加入可能较少。

这里有一个例子。

原文:“那晚上的天色不大好,…”刘先生译文:“The weather was not very good that night but,….”张先生译文:“It looked like rain that evening,….”而“天色不太好”并不代表就是要下雨了。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表达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的原则和规则需要遵循。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三原则是泰特勒提出的一种翻译方法论,包括准确性、流利性和信服力。

这三个原则在翻译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落花生》是一部杂剧作品,由鲁迅先生创作。

在翻译这部作品时,有两个英译本,分别是“Peanuts”和“The Fallen Blossoms”。

下面将根据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对这两个英译本进行解读。

准确性是翻译的基本原则之一。

准确性要求翻译尽可能忠实地传递原作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在翻译《落花生》这个题目时,两个英译本选择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Peanuts”直译为“花生”,而“The Fallen Blossoms”则直译为“落花”。

从准确性的角度来看,“The Fallen Blossoms”更能准确地传达出原作中落花的意象,因此在准确性方面更胜一筹。

流利性是翻译的重要原则之一。

流利性要求翻译的文本在目标语言中具有良好的语言流畅度,读起来自然而顺畅。

在翻译《落花生》这个杂剧作品时,两个英译本在流利性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Peanuts”这个译名在英语中更为常见,并且读起来也更为流利,因此在流利性方面更具优势。

信服力是翻译的重要原则之一。

信服力要求翻译的文本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接受并认同其中的观点和表达。

在翻译《落花生》这个作品时,两个英译本在信服力上也有所差异。

“The Fallen Blossoms”这个译名更能准确地传达出原作中落花的伤感和凋零的意义,因此在信服力方面更具优势。

两个英译本在翻译《落花生》这个杂剧作品时,各自在准确性、流利性和信服力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据此分析,翻译三原则在这两个英译本的选择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准确性要求传达原作的意思和表达方式,流利性要求翻译的文本在目标语言中具有良好的语言流畅度,信服力要求翻译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

落花生的翻译审美比较

落花生的翻译审美比较

朴素与创造的美学角度
• 《落花生》中的这种美质具体体现于其朴 素的“说话风”。例如:……买种的买种,动 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 • 张 译 : …we started buying seeds,ploughing the land and watering the plants. • 刘译:…some went to buy seeds, some began to dig the ground and others watered • it …
• (3) 作者的审美心境与心旨 • 朗吉弩斯认为“崇高风格是伟大心灵的回 声”(朱光潜,2004:108)。许地山本人 曾用落花生作笔名,以花生为价值参照, 使心中这片土壤便有了希望,虽不求伟大, 亦领其父之意,但却更显伟大。
•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 伟大﹑体面的人了。”爹爹说:“这是我 对于你们的希望。” • 张译:“Then you mean one should be useful rather than great and nicelooking,” I said.“That’s what I expect of you,” father concluded.” • 刘译:“Do you mean,” I asked, “we
• 这小小的豆不像年好看的苹果、桃子、石 榴,把推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 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之心。它只把 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 出来。 • Unlike nice-looking apples, peaches and pomegranates, which hang their fruit on branches and win people's instant
• •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落花生》是中国作家张艺谋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爱情和命运的故事。

本文将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即“要翻译什么”,“怎样翻译”,“谁来翻译”)的角度对《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进行解读。

从“要翻译什么”这个原则来看,《落花生》展现了中国社会中的一些特点和问题,比如家庭关系、传统观念以及对于个人命运的思考。

这两个英译本都对原作中的这些内容进行了保留和表达。

它们都努力传达了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原则下,两个英译本并没有太大的差异,都成功地呈现了原作的核心思想和主题。

从“怎样翻译”这个原则来看,《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在语言和风格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第一个英译本《Peanut》采用了较为简洁的叙述方式和直接的语言表达,力求准确传达原作中的情感和意义。

而第二个英译本《Yellow Earth》则更加注重语言的美感和诗意,使用了更加抽象和隐喻的语言表达方式,给读者带来更深入的思考。

这两种不同的翻译风格都有其特点和优势。

从“谁来翻译”这个原则来看,《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都由具有丰富翻译经验的译者完成,他们对中文和英文之间的语言差异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理解出发,将原作中的情感和思想娓娓道来,给读者带来了不同的阅读体验。

这也是为什么两个英译本在风格和语言上存在一些差异的原因。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出发,我们可以看出《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都成功地保留了原作的核心思想和主题,并在语言和风格上有各自的特点。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理解选择适合自己的版本来阅读。

这也展示了翻译的多样性和美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落花生》译文对比赏析

《落花生》译文对比赏析

《落花生》译文对比赏析作者:辛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2期摘要: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杨宪益先生、戴乃迭女士和刘士聪先生的《落花生》英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

本文首先分析了原文的写作风格,语言特点及其内涵意义,为两种译文的赏析对比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本文通过举例进行译文的对比分析,反映了译者的翻译目的受其期待视野的影响,而期待视野又受其职业经历和翻译观的影响。

这有助于把文本的不确定性和语义空白点具体化。

关键词:《落花生》;杨宪益夫妇;刘士聪;期待视野;翻译对比作者简介:辛阳(1991-),女,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吉林大学2016级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口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02一、原文的介绍《落花生》是中国著名作家许地山创作的一篇叙事散文。

这篇代表作语言朴实无华,通篇却传达出非凡的意义。

原文刻画出一个睿智的父亲形象,他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勉励儿女要做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不图虚名,默默奉献。

原文具有以下几个功能:1、信息功能:这篇叙事散文运用平实的语言描述了在花生收获的时候,父亲从花生这种不起眼,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做人道理,借助落花生的特点和用途教育子女。

2、审美功能:通篇语言简洁朴素,传达的感情真诚质朴。

文章却暗含了深刻的做人道理,彰显了其强大的艺术底蕴。

3、表达功能:这篇叙事散文通过自然朴实的叙事,借助落花生的特点,传达出非凡的道理,即做人要朴实无华,默默奉献,保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4、祈使功能:虽然通篇叙述的主题是很平凡普通的花生,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即“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

”二、两种英译本对比分析原文的语言简洁平实,杨宪益夫妇和刘士聪先生的译文都秉承了原文的语言风格。

但他们译文的翻译风格有所区别。

接受美学的翻译观强调从读者的角度切入,要求译者把作者,作品和读者融为一体。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落花生》是中国作家丁玲的作品,描述了当时社会上的贫富差距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本文将通过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来解读《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

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包括:准确性、流畅性和可读性。

准确性要求译者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和语境,不做过多的删改。

流畅性强调译文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使其读起来更加顺畅自然。

可读性则要求译文易读易懂,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

《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分别是《Groundnut》和《Peanuts》。

在准确性上,《Groundnut》更接近原文,因为"groundnut"确切地翻译成了中文的"花生"。

而《Peanuts》翻译成了"花生米",略有不准确之处。

《Groundnut》在整体上更忠实于原文的语境和意义。

就流畅性而言,《Peanuts》更符合英语读者的习惯。

在英语中,"peanuts"一词比"groundnut"更常见,更为流行。

这样的选择使得英语读者更容易理解译文的含义。

《Groundnut》虽然相对不那么流畅,却更准确地表达了原文中的意思。

最后是可读性。

《Peanuts》在可读性上稍占优势,因为该译本更流畅,更贴近英语读者的习惯。

尽管它的准确性略有欠缺,但可读性的提高有利于吸引更多的读者阅读这部作品。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Groundnut》更准确,但相对较长,可读性稍差;而《Peanuts》更流畅,可读性更好,但准确性稍有不足。

读者可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适合的版本。

有些读者可能更重视准确性,倾向于选择《Groundnut》;而有些读者可能更注重流畅性和可读性,更倾向于选择《Peanuts》。

最重要的是,在翻译过程中遵循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力求在准确性、流畅性和可读性之间取得平衡。

《落花生》三个英译版本对照赏析

《落花生》三个英译版本对照赏析

《落花生》三个英译版本对照赏析《落花生》是清朝著名文学家徐志摩的一首诗歌,是他的名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凝练而优美,语言深刻,被誉为“中国诗歌的经典”,深受中外读者的喜爱。

它被译成英文,被许多外国读者所欣赏,有三个不同的英文版本,其中最著名的是陈安之翻译的《The Peanut》,以及陆小曼翻译的《The Peanuts》和顾栋翻译的《The Peanuts Fall》。

陈安之的《The Peanut》是一首抒情的诗歌,它结合了古典诗歌和浪漫主义的特色,表达了徐志摩对落花生的情怀。

整首诗歌以落花生作为中心,将落花生含蓄而优美地表达为一种哲学思想,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生活方式,将落花生的象征意义深深地吸引了读者。

陈安之将落花生比喻为一种温柔而脆弱的精神,诗歌中强调了落花生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徐志摩对生活的热情,他说:“是生命的象征,也是对梦想的追寻”。

陆小曼的《The Peanuts》则更多的是用浪漫的叙事手法来表达落花生的意义。

诗歌中,陆小曼把落花生比喻为一种希望,一种新生的力量,一种勇敢地追求梦想的精神。

诗中写道:“它是希望的新生,它是梦想的追求”,这首诗透露出徐志摩对生命的深刻理解,用浪漫的叙事手法表达对生命的感悟,使得读者能够体会到徐志摩对生活的热情和渴望。

顾栋翻译的《The Peanuts Fall》以落花生为主题,把落花生比喻为一种坚强的精神,一种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的信念。

顾栋用诗歌中落花生的精神,将梦想追求的意义表达得淋漓尽致,他强调:“它是坚强的精神,它是实现梦想的信念”。

他的诗歌表达的是徐志摩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他坚持不懈地奋斗,让落花生变成了一种精神上的“宝贵财富”。

三个不同的英文版本都将徐志摩对落花生的哲学思想和精神状态表达得淋漓尽致,把落花生的象征意义深深地吸引了读者。

从三个版本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徐志摩对生活的热情,他的诗歌象征着一种哲学思想,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生活方式,这些都是徐志摩在诗歌中渗透出来的精神。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落花生》是一部由作家张爱玲所著的短篇小说,曾被翻译成多个版本。

本文将结合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对其中两个英译本进行解读。

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主要包括:忠实原则、流畅原则和文化可用性原则。

忠实原则指的是译文要忠实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意图。

流畅原则要求译文具有良好的语言流畅性,通顺易读。

文化可用性原则强调译文应考虑目标文化的特点和习惯。

首先考察的是胡愈之翻译的版本。

胡愈之的翻译忠实于原文,注意了一些细节上的翻译,比如“落花生”一词即使在中文中具有明确意义,但在英文中可能需要翻译成“peanut”以解释上下文的含义。

胡愈之也注重对原文的情感和感觉的传达,努力使译文读起来自然流畅。

该翻译在某些地方可能过于忠实于原文,在语法和修辞上有些生硬,不够自然。

接下来是顾城的版本。

顾城的翻译忠实于原文的信息,但对于某些修辞手法做出了改动,以使得译文更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

原文中使用了“偏”字,顾城将其翻译成“特别”,使得译文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顾城的翻译语言流畅,让读者感到舒适。

有人认为顾城的翻译过于传神,可能有些情感上的加入,与原作在一些细节上存在一定的偏差。

根据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胡愈之的翻译更加忠实于原文的意图和细节,但在流畅性上稍显生硬。

而顾城的翻译则更加注重翻译的流畅性和文化可用性,但在忠实原则上可能稍有改动。

选择哪个版本更好,主要取决于读者对三个原则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原作和目标语言文化的理解。

无论选择哪个版本,都需要基于情况进行权衡和取舍,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翻译目的论角度下《落花生》的两种译本评析

翻译目的论角度下《落花生》的两种译本评析

参考内容
引言
引言
《落花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许地山的代表作之一,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 深刻的社会寓意深受读者喜爱。本次演示将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出发,对《落花 生》的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不同翻译策略在目标文本中的体现及其对读者 产生的的论(Skopos Theory)是由德国翻译学家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的,他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翻译过程中应优先考虑目 标文本的功能和目标读者的需求。该理论包括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 忠实原则。目的原则指的是翻译应遵循目标文本的功能和目的;连贯原则强调译 文应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语用规范,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忠实原则则要求 译文应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意义。
1、语言风格
1、语言风格
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字幕翻译应考虑目标文本的语言风格。《你好,李 焕英》是一部喜剧电影,语言幽默风趣。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充分考虑了目标受 众的语言习惯和审美需求,采用了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使观众在享 受剧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原作的情感和意境。
2、文化转换
2、文化转换
《落花生》英译本对比研究
1、许地山原译本
1、许地山原译本
许地山是《落花生》的原作者,他的译本自然是最为贴近原文的。在翻译过 程中,他采用了直译的策略,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用词和句式,使得译文在表 达方式上与原文保持一致。例如,原文中的“落花生”被翻译为“peanut”,而 没有采用意译的策略将其译为“groundnut”,这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文的形 象和象征意义。
3、忠实原则
3、忠实原则
在忠实原则方面,张培基和刘士聪都尽可能保留了原文的思想和情感。例如, 在原文中,“母亲说,今晚我们可以做一个收获节……那晚上的天色不大好,可 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张培基将这段话译为“Mother sd we could have a Harvest Festival that evening…It was rather cloudy, but to our great surprise, Father came too, which was indeed rare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有三个方面:质量优先、可读性和信准度。

下面将通过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

质量优先。

质量优先是指翻译的译文应尽可能接近原文的意思,译文要通顺、准确。

在《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中,质量优先的原则体现得比较明显。

第一个英译本:“My Native Land”,翻译成“我的故土”,这样的翻译准确地表达了原文中“落花生”的含义,译文通顺易懂,能够准确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个英译本:“Peanuts”,翻译成“花生”,虽然也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但不如第一个译本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并且与原文的意思有些偏差。

可读性。

可读性是指译文的流畅度、易读性和语言的美感。

在两个英译本中,第一个译本在可读性上更胜一筹。

译文中使用了较为优美的词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绿茎披钗珥”,翻译成“green stems crowned with jewels”,这样的译文既准确表达了原文的意思,又赋予了诗篇一种美感。

相比之下,第二个译本则较为简单直接,译文没有那么多的修饰词汇,不够富有诗意。

信准度。

信准度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不出现过多的偏离和增减。

在这个方面,两个英译本都能较好地做到忠实于原文。

译者都没有对原文进行过多的改动和增减,基本上都能较好地传达出以及作者的思想。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来看,《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中,第一个英译本“我的故土”在质量优先、可读性和信准度方面都相对较好地体现出来,第二个英译本“花生”在可读性方面相对较差,不够富有诗意。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做到质量优先、可读性和信准度,并且根据原文的特点和作者的意图,灵活运用翻译方法,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传达给读者。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翻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翻译的目的是通过对原文的准确理解和再创作,将原文的意思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使得读者能够领会原文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在翻译的过程中,泰特勒提出了三个重要的翻译原则:忠实原文、通顺流畅、文化再创作。

这些原则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方向和指导,帮助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本文将通过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探讨它们在忠实原文、通顺流畅和文化再创作方面的表现,以期为读者展示泰特勒原则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以及两个英译本的优缺点和特点。

我们将分别介绍两个英译本的背景和特点,然后通过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来分析它们的表现。

第一本英译本是由林丁霞翻译的《落花生》。

林丁霞是一位资深的文学翻译家,曾经翻译过多部著名的中文小说和诗歌,其翻译作品以准确忠实原文而著称。

《落花生》是一部中国当代作家张爱玲的代表作品,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风花雪月和街头巷尾的人间百态。

林丁霞的翻译保留了原著的风格和特点,保持了对原文的忠实性,但在流畅性和文化再创作方面略显不足。

第二本英译本是由艾美梅翻译的《落花生》。

艾美梅是一位年轻的翻译家,擅长将原文译成通俗易懂的英文,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著的含义。

她的翻译注重了通顺流畅,但在忠实原文和文化再创作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是忠实原文。

泰特勒认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忠实于原文,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思想和情感。

林丁霞的翻译严格遵循了这一原则,她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著中的意象和情感,使得读者能够领会原著所传达的思想。

而艾美梅的翻译在这一方面表现稍显不足,她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进行了一定的改动和删减,使得原著的情感和思想在翻译中有所丢失。

其次是通顺流畅。

泰特勒认为,翻译应当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修辞规则,使得读者能够通顺地理解原文的含义。

艾美梅在这一方面表现较为出色,她的翻译通俗易懂,读者能够轻松领会原著的意思。

《落花生》英译文对比赏析-精品文档(精品文档)

《落花生》英译文对比赏析-精品文档(精品文档)

《落花生》英译文对比赏析-精品文档(精品文档)《落花生》英译文对比赏析【】The paper will compare and appreciate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Peanuts written by Xu Dish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 process. The article will specifically appreciate these two English versions from these following three processes:cognition, process and reproduction. The translation of prose needs consideration of aesthetics and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translators achieve an excellent likeness with the original text.一、关于落花生《落花生》是现代散文家许地山先生的杰作,发表于20世纪20年代,正是由于其“质朴淳厚、意境深远”,而被誉为现代散文的经典。

《落花生》一文主要追忆作者年幼时,父亲以花生为榜样,来告诫子女做人真理。

父亲的话对作者一生影响深远。

这篇散文以叙事的方式,进行了独具匠心的表达,语言平实、简明精当,但意趣深远,寓理于物。

本文从翻译美学理论之翻译审美过程来对《落花生》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赏析,分别为张培基先生译本(以下简称“张译”),刘士聪先生译本(以下简称“刘译”),来领略散文英译的妙处。

二、关于翻译美学之翻译审美过程1.认识。

要想成功地传译原文所具备的美学信息,须对源语有深刻、彻底地认识。

而这种认识既包括原文语言结构美,也包括风格、意境和文化内涵之美。

总之,译文一定要与原文达到“神似”的境界。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泰特勒是20世纪初著名的俄语翻译家,他的翻译三原则被广泛应用于翻译领域。

在英译本中,对这三个原则的遵守程度也影响了翻译的质量。

本文将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出发,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的优缺点。

1.忠实于原文泰特勒认为翻译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忠实于原文。

在翻译中,应该尽力保留原文的意思和信息,并尽可能在译文中完美地再现原文的语言风格。

这一原则在翻译《落花生》时非常重要。

因为这篇小说中的语言非常具有特色,包括菲律宾英语、方言、口语等。

然而,在两个英译本中,这一原则被贯彻得不够完美。

首先是谷崎树的《奏鸣曲》,尽管翻译流畅自然,但部分口语和方言的表达并没有完全忠实于原文,例如“砰”的音效并未在翻译中体现出来。

而梅粉的《落花生》则更多地改变了原文的语言风格。

尽管翻译贴近生活、有时候语言更为通俗易懂,但同时也失去了原文独特的语境和味道,令人失望。

2.可读性泰特勒的第二个原则是要求翻译具备可读性。

即翻译应该结构清晰、意思明确、自然流畅,并能够从动词、名词、形容词之间恰当地选择,并切合原文的情景。

这一原则在英译本中的表现较为出色,能够让读者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

尤其在梅粉的《落花生》中,翻译流畅自然,语言贴合真实情境,能够妥善避免了谷崎树的《奏鸣曲》中出现的部分错误和翻译不完美的问题。

3.翻译风格泰特勒的第三个原则是要求翻译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这一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中保留原文中的感觉和情感,并尽可能使译文有针对性、文学性和艺术性。

在《落花生》两个英译本中,有些部分能够体现出翻译者的独特风格,例如梅粉在翻译中尽量减少使用拟声词(例如“轰”的声音),而谷崎树的翻译在语言流畅度和节奏上更具有其自己的特色。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是忠实、通顺和美观。

忠实是指要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和情感,不改变原文的意思和风格。

通顺是指要让译文在目标语言中流畅自然,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习惯和表达习惯。

美观是指要让译文在形式上美观,使译文具有艺术性和表现力。

下面将根据这三个原则来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落花生》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农村家庭的故事,描绘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

这部作品的英译本有两个版本,分别是《Groundnut》和《Peanut》。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对这两个英译本进行解读。

首先是忠实原则。

从忠实的角度来看,译文应当忠于原文的意思和情感。

在这个标准下,《Groundnut》和《Peanut》两个译本都比较忠实地保持了原著的情感和意义。

它们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改变原文的故事情节和表达方式,基本上忠实于原著的文字和情感。

两个译本中都能够较好地保留原作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其次是通顺原则。

通顺原则要求译文在目标语言中能够表达得流畅自然,并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在这方面,《Groundnut》和《Peanut》两个译本的表现都比较好。

它们在将故事从中文翻译成英文的过程中,都能够很好地保持英文的语法和表达习惯,使得译文读起来很顺畅,没有生硬感。

最后是美观原则。

美观原则要求译文在形式上要美观,使译文具有艺术性和表现力。

在这一点上,《Groundnut》和《Peanut》两个译本都做得很好。

它们的翻译在形式上都比较美观,使得译文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尤其是在一些描述性的段落中,译文的表现力都很强。

根据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从忠实、通顺和美观的角度来看,《Groundnut》和《Peanut》两个英译本都是比较成功的。

它们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比较忠实地保持原著的情感和意义,使译文在英文中表达得很流畅自然,并且在形式上也具有一定的美感。

无论是从理论原则的角度还是从实际效果的角度来看,《Groundnut》和《Peanut》两个英译本都是比较成功的翻译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花生》两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摘要】本文对张培基先生和刘士聪先生对《落花生》的英译本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

通过分析原文的写作目的,风格和语言特点从而对翻译的分析打下良好基础。

举例对翻译的段落进行了对比分析,反映了译者的期待视野影响翻译目的,职业经历和翻译的基本观点影响期待视野。

这一点对于文本不确定性和语义空白点的具体化十分重要。

【关键词】《落花生》;张培基;刘士聪;接受美学;翻译对比一、原文的介绍《落花生》是中国著名作家许地山创作的一篇具有深远意义的散文。

他回忆了童年时发生的一件小事。

父亲通过一件关于花生的小事讲述了生活哲理。

原文具有以下几个功能:1、信息功能:它描述了童年发生的一件事及花生的特点和用途。

2、审美功能:文章的语言简单朴素清新自然。

语言特点,内容和风格相得益彰,形成了浓厚的艺术吸引力。

3、表达功能: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崇高的思想,即便是在动荡浑浊的旧时代,还应保持个人节操。

4、祈使功能:虽然描写的是不起眼的花生,却在字里行间向大家传递了人生哲学。

那就是“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

”二、两英译本对比分析张先生和刘先生在翻译时都保留了原文的风格和特点。

但他们的翻译风格还是有些不同的。

他们的期待视野影响其翻译目的。

他们的职业经历影响他们翻译期待视野。

张先生和刘先生都曾在出版社做过编辑,都潜心研究翻译事业。

但是不同的是刘先生还有翻译教学的经历。

和张先生相比,他更算的上是一个翻译教育学者。

他投身于翻译教学和其他英语相关的学科研究中。

从以上可以推断出,可能刘先生在翻译过程中遵循的规则更加严格,并且会更加的客观,也就是说学术的客观性会比较多,在翻译中自己主观理解的加入可能较少。

这里有一个例子。

原文:“那晚上的天色不大好,…”刘先生译文:“The weather was not very good that night but,….”张先生译文:“It looked like rain that evening,….”而“天色不太好”并不代表就是要下雨了。

虽然对于这一句的翻译并不影响整体,但是作为一个翻译来说,并不应该加入过多的理所当然的想象。

除了翻译家的职业经历会影响他们的翻译表现和态度,他们对于翻译的基本看法,也会影响翻译工作。

刘先生认为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对原文韵味的再现。

译作“韵味”就是原作的艺术内涵通过译文准确而富有文采的语言表达时所蕴含的艺术感染力,这能引起读者的美感共鸣。

除此之外,刘先生还强调要把译文作为独立的文本来看待。

具体说来就是对译文美感和韵味的展现虽是从词句入手的,同时还应注意译文包括内容和风格的整体效果。

当两者有了矛盾,要变通前者来适应后者。

从以上不难看出,刘先生在翻译时非常注重两方面,一是对原文韵味的保留,也就是原文内容中所蕴含的艺术吸引力的保留,另一方面就是对翻译整体效果的追求要超越对词语句子的效果的追求。

而张先生认为通过带有中国特色的词语来传递中国文化在翻译中是非常重要的。

他从来不迎合英语国家人们的口味而使得中国文化失真或者扭曲。

每一个词语都是经过仔细推敲而精准选择,并且传递了饱满的思想感情。

对于《落花生》的翻译,从整体上来说,张先生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采用的字对字和句对句的翻译策略,只是对于一些句子来说,出于对英语语法的考虑,一切相关术语添加了进去,或出于对英文表达习惯的考虑改变了一些句子顺序。

然而对于刘先生来说,在《落花生》翻译中最为重要的是译文整体语篇的效果,对于一些句子和词语的适当调整使得译文读起来更加清新自然。

接下来就是几个可以体现上述分析的例子。

例1:原文:我们几姊弟和几个小丫头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张译:That exhilarated us children and our servant girls as well, and soon we started buying seeds, ploughing the land and watering the plants.刘译: At that my brother, sister and I were all delighted and so were the young housemaids. And then some went to buy seeds, some began to dig up the ground and others watered it分析:在中国文化中,“小丫头”有两层意思。

一是长辈用来称呼小辈来表达关爱的词。

二是仆人或女仆,也就是刘先生所用。

中国人通常把他们的仆人看作家人的一份子。

那么“girl” 这个单词在文化层面就增加了一些色彩.。

因此,张先生“servant girls” 的选用是基于对文化对全文的精准理解而来。

对于“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 这句话的翻译,张先生用“start doing something” 这一模式。

然而,这并不能充分表现出那一情形的“韵味”。

刘先生用“some went to do something, some went to do something,some…” 这一表达来重现原文孩子们精神饱满,人人快乐去做之情境的“韵味”。

例2:原文: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

母亲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

”分析:对于“让它荒芜着怪可惜”的翻译,张先生翻译为“It’s a pity to let it lie waste.” 但是刘先生译为“It’s a pity to let it lie idle like that,”. 这两翻译之间除了“like that”之外没什么区别。

这一小小的短句“like that” 与前面的句子自然相接并且给读者形成了浑然一体的感觉,就好像读者们能看到“that” (那片)土地一样.。

虽然张先生的译文在词对词层面更接近原文。

<!--endprint--> <!--startprint--> 例3:原文:爹爹说:“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 非得等到你接触他才能知道。

”张译:“… tiny little peanuts bury themselves underground and remain unearthed until they’re ripe. When you come upon a peanut plant lying curled up on the ground, you can never immediately tell whether or not it bears any nuts until you touch them.”刘译:“… peanut buries its fruit in the earth. It does not show itself until you dig it out when it is ripe and, unless you dig it out,you can’t tell it bears fruit or not just by its frail stem quivering above ground.”分析:对于“小小的”的翻译,张先生用“tiny” 来描述不起眼的花生。

而刘先生甚至都没有翻译。

然而花生不起眼但是有用的特质正是其父亲所提倡的。

此外,对于“瑟缩地长在地上”的翻译,可以看到原文作者并不想说花生多么脆弱而是想说爬在地上多么的不起眼。

可以看到张先生在选词方面略胜一筹。

然而刘先生倾向于在译文中加入一些元素并把译文整体语篇作为重点。

除了对原文深入的分析有助于高质量译文诞生,译者不加入过多主观理解的翻译也很重要。

对于文本的不确定性和语义空白的具体化更是重要。

译者应该传递原作者想要传递的内容并且在一些情况下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发现线索。

在原文中,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

” “Do you mean,”I asked,“we should learn to be useful but not seek to be great or attractive?” (刘译)“Then you mean one should be useful rather than great and nice-looking,” I said. (张译). 这篇散文旨在要通过不起眼的花生来告诉孩子们生活中的一些美德―一些事情虽不起眼但是非常有用。

然而对于伟大和漂亮的追求也是值得的。

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可能是在一些人生决定中有用可能比伟大耀眼更加重要。

三、结语总体来说,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文倾向于尊重原文并且充分表达原文的意思。

站在原作者的角度立场,原作者的艺术概念和涵义在译文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对比来看,刘士聪先生在译作中用了许多简单词语注重译文整体而且译文风格流畅使得读者易于接受。

译者严谨的译作风格在字里行间表露无遗。

这两大翻译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

并不能判定谁的翻译更好。

我们赏析对比翻译的同时也在不断学习其好的地方,发现其不足,然后运用到之后的翻译中去。

【参考文献】[1] 丁如伟,董会庆.刘士聪译本落花生的韵味再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1).[2] 汪燕华.论译者对原语文本“空白点”的填充和读者“期待视野”的关系.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11).[3] 张保红.美的感悟、传译与创造――以刘士聪《落花生》英译文为例谈散文翻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21(3).[4] 郑敏艳.赏析《落花生》译文中对中国文化的传递.商情,2013.43.【作者简介】韩艳娜(1990-)女,河北唐山人,天津大学2014级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