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总论

合集下载

作物栽培学总论大纲

作物栽培学总论大纲

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第三节: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三、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和研究一、农业的发生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2.作物栽培学的任务1.作物栽培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2.作物栽培学总论与各论的关系1.作物栽培的特点2.作物栽培的研究法二、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 三、栽培植物起源中心 四、我国作物的来源 二、作物的驯化和创造三、作物引种及引种原则四、作物的分类一、作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作物引种的概念和理论 2.作物引种应吸取的教训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3.作物引种的基本原则2.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征分类第四节:我国古代作物栽培的特点和经验1.我国古代农学思想:“天、地、人”合一2.我国历代的种植业传统—-精耕细作 的表现第五节: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和优势种植业布一、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及其评价二、我国的种植业结构和优势产品区域布局2.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价1.我国农业生产的结构2.我国的种植业结构 1.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3.我国大田作物的生长状况4.我国优势种植业产品区域布局第一章第一章、绪论第六节:农业发展历程和可持续发展一、农业的发展历程二、世界作物生产概况三、粮食安全法1.农业的发展历程1.可持续农业的含义2.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5.生物技术与作物改良第一章、绪论四、可持续农业五、作物栽培科技进步 1.高产研究与农产品优势区域建设2.作物品质改良及安全食品生产3.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及新型栽培制度建立4.农业信息化及精确定量栽培第一章第一节: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 第二节:作物的器官建成一、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二、作物生长的一般过程三、作物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1.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2.作物生长与发育的关系以及不同1.作物生长的四个时期2.S型曲线1.作物生育期概念2.作物生育期的概念一、种子萌发二、根的生长1.根的功能2.根系的类型3.影响根生长的条件4.种子的寿命和种子休眠4.根的生长过程2.茎的机能1.茎尖分生组织的作用三、茎的生长四、叶的生长4.作物茎的生长过程5.影响茎、枝生长的因素1.作物叶的分类3.作物茎的分类及其各自特点2.作物叶的生长过程3.影响叶生长的一些因素第二章3.作物的物候期概念1.作物种子分类2.作物种子萌发过程3.种子发芽的条件五、花的发育六、种子和果实发育 2.作物的种子和果实3.种子和果实的发育4.影响种子和果实发育的因素1.果实的结构2.开花、授粉和受精的定义3.影响花器官分化、开花授粉受精的外界条件1.花器官的分化第三节: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第四节:作物生长的一些相互关系一、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与阶段发育二、作物在温度和光周期诱导下植株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三、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在生产上的应用1.作物感温性及春花作用2.作物感光性及光周期现象3.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1.形态和结构的变化2.生理生化的变化2.光敏色素的变化一、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二、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1.地上部与地下部物质的相互交换2.地上部与地下部重量保持一定比例3.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措施对地下部和地上部生长的影响不同1.禾谷类作物营养器官间的同伸关系2.双子叶作物器官间的同伸关系三、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四、作物的器官平衡第二章1.引种上的应用2.栽培上的应用1.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2.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协调发展3.在育种上的应用第五节:作物的个体与群体一、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二、作物群体的结构三、作物群体是一个生产系统1.群体与个体的关系2.群体的水平结构3.群体的垂直结构4.“大田切片法”5.生长分析1.作物种群的大小第一节: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第二节:作物的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第三节:作物产量的潜力一、作物产量 二、作物构成因素三、作物产量形成的特点一、源、库、流理论1.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2.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 1>.收获营养器官的作物2>.收获种子的作物 二、源、库、流的协调及其应用 二、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一、作物品质二、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一、环境资源与作物生产潜力1.源第四节:作物品质及其形成第五节:作物品质的调控一、作物品质的遗传调控1.太阳辐射与光和生产潜力2.温度资源和光温生产潜力3.水资源与光温水生产潜力4.土壤资源与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第三章第三章、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2.库3.流1.提高品种的光和效率3.降低呼吸消耗4.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2.提高作物群体的光能截获量 1.概念2.评价指标3.主要类型1.糖类的形成与积累2.蛋白质的形成与积累3.脂类的形成与积累4.维生素的形成与积累5.一些特殊物质的形成与积累 二、作物品质的环境调控 1.常规育种与作物品质改良2.利用生物技术改良作物品质3.品质优异的作物品质资源的利用 3.品质随化肥的变化4.灌溉对作物品质的影响5.生长调节剂对改善品质的作用 7.收获期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2.品质随种植密度的变化6.病虫害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1.品质随播种期的变化第一节:作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作物与光的关系一、作物的自然环境二、作物的人工环境三、环境因素的生态学分析一、光对作物的生态作用及作物的适应性3.光谱成分对作物的作用1.环境因素的分类2.环境因素的生态学分析二、作物对光的吸收转化与产量第四章、作物与环境的关系第四章1.光照强度的作用2.日照长度的作用第三节:作物与温度的关系一、温度对作物的生态作用二、极端温度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三、温度对作物分布的影响2.目前光能利用率低的原因2.土壤因素3.地形因素4.生物因素5.人为因素1.气候因素2.主导因素3.环境因素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调性4.环境因素作用的阶段性5.环境因素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1.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2.改善光合性能是作物增产的根本途径1.作物对光能的利用1.光能利用率的理论值2.光合性能的基本规律及其调节1.光合性能的概念以及与其产量关系2.作物的“播性”与春化处理3.作物的基本温度4.地温与作物根系生长5.温度与干物质的积累1.温度的节奏性变化与作物生产6.积温与作物的生产2.高温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1.低温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2.冻害、冷害与霜害3.作物对低温的生态适应性与抗寒性的锻炼4.抗寒的农业措施1.作物的抗寒能力2.作物对高温的适应性1.高温对作物的伤害作用第四节:作物与水的关系第五节:作物与空气的关系及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二、旱涝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三、水污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一、空气成分及其对作物的生态作用2.CO2浓度与作物产量二、大气环境对作物生产的影响第四章1.田间CO2浓度的变化和作物CO2平衡2.作物的抗涝性2.作物抗旱性的特点3.有限水分亏缺下作物的补偿效应4.抗旱锻炼1.旱害2.涝害及作物的抗涝性1.干旱对作物的危害性及作物的抗性1.涝害对作物的影响2.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3.对气候灾害的影响4.对土壤肥力和肥效的影响5.大气中CO2浓度增加1.对作物布局和副种指数的影响6.对病虫害的影响3.作物水分利用率1.作物对水的反应2.作物的水分平衡2.关于污水灌溉问题1.水体污染对作物的危害2.水体污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1.临界浓度2.关于共生固氮1.CO2对作物的生态作用2.二氧化碳、氟化物和氮氧化物3.臭氧4.酸雨1.温室效应第六节:作物与土壤的关系第四章一、土壤对作物的生态作用3.土壤生物性质与作物的生态关系二、土壤污染与作物2.土壤化学性质与作物的 生态关系1.土壤物理性质与作物生态环境的关系2.土壤水分3.土壤空气4.土壤温度1.土壤地址和结构2.作物与土壤养分3.作物与土壤有机质1.作物与土壤酸碱度1.土壤污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土壤污染的治理方法第二节:整地与土壤培肥技术第三节:播种与育苗技术1.最少养分律2.报酬递减律一、营养元素的吸收规律二、施肥技术第五章1.轮作倒茬2.增施有机肥一、作物及其品种布局二、作物种植方式3.深耕改土和客土改良第一节:作物栽培制度一、土壤培肥技术:措施二、整地技术 4.因土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1.撒播2.条播3.穴播一、播种技术:播种方式二、育苗与移栽技术 4.精量播种第四节:营养调节技术3.养分互作律1.施肥原则2.施肥量的确定性和推荐施肥技术1.营养结合的原则2.营养平衡的原则3.安全生态的原则4.经济高效的原则3.肥料的种类1.有机肥料2.无机肥料3.微生物肥料4.施肥时期1.基肥2.种肥3.追肥5.施肥方式1.全层施肥2.表层施肥3.集中施肥4.根外追肥第五节:水分调节技术一、水分吸收规律二、灌溉方式与技术第五章第九节:收获技术一、收获时期的确定二、收获方法三、产后处理和储藏2.摘取法 3.倔取法1.刈割法第六节:作物保护及调控技术二、病虫鼠防治技术 三、作物的化学调控技术 四、人工控旺技术一、杂草防除技术第七节:覆盖栽培技术一、覆盖的作用二、覆盖物的种类及方法三、覆盖栽培管理技术1.提高土壤温度2.保墒1.秸秆覆盖2.地膜覆盖3.沙石覆盖。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
(3)活动积温:指作物某一生育时期或整个 生育期中高于一定界限的日平均温度总和。一 般用>10 ℃的活动积温来表示。由南向北递减, 平原区平均每北移一个纬度,积温减少100 ℃ 左右,山区海拔每上升100m,积温减少150 ℃ 左右。
(4)低温冷害
黑龙江省积温带
>10活动积温带
项目 1
2
3 45
6
1、作物生育进程中各部器官及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以及 作物高产群体形成过程中分阶段的形态、生理特征和质量指 标。
2、将高产、高效群体形成过程中作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群 体内个体之间、个体内各器官之间的矛盾进行综合分析,确 定正确的技术措施。
3、根据栽培措施和调控技术的作用原理,逐步实现调控技 术的模式化、规范化。
(一)黑龙江自然资源概况
2、地形地貌复杂:北南大小兴安岭和张广才 岭、老爷岭两大山区,东西松嫩和三江两大 平原。全省森林茂密,覆盖率35.5%。大小兴 安岭、张广才岭三面围绕松嫩平原。全省土 地总面积中山地占4.3%,低山地21%,台地 (漫岗)13.3%,平原39.1%。由于地形地貌 的差异,形成了北部丘陵漫岗区域、东部三 江低平原区域、东南部山地区域、中南部松 嫩高平原区域、西部松嫩冲积平原区域。不 同的地形,通过对光、热、水、土再分配的 影响,使各区形成了各自的农业生产结构和 不同的栽培制度。
(四)作物栽培学的相关学科
基础学科: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形 态学、生物化学和地学
方法学科:生物统计学、理化分析、田间试验
交叉学科:作物育种、营养与施肥、灌溉、农 业气象、农业机械、土壤耕作等
新兴学科:运筹学、系统论、信息学、控制论 等
生产检验:农技推广、农业开发
三、作物栽培学与作物生产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作物栽培学是农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如何科学地种植和管理各种作物,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本章将介绍作物栽培学的基础知识和主要内容,包括土壤和气候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作物栽培技术的原则和方法等。

一、土壤和气候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土壤和气候是作物生长的两个基本要素,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提供了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而气候则会影响到作物的生长节奏和发育过程。

不同的作物对土壤和气候条件有着不同的要求,在栽培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合理的调控和管理。

1.1 土壤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土壤是支撑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它直接影响着作物的根系生长、养分吸收和水分利用。

土壤的质地、结构、肥力和酸碱度等因素都会对作物产量和品质产生影响。

因此,在作物栽培中,要根据不同土壤的特点选择合理的土壤处理方法,如施肥、翻耕、改良土壤结构等,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适应作物的需求。

1.2 气候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以来的天气现象统计规律,包括降水、温度、光照等因素。

不同的作物对气候条件有着不同的适应能力,如水稻适应高温多湿的气候,而小麦则适应寒冷的气候。

因此,在作物栽培过程中要合理选择作物品种,并根据气候条件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如调节灌溉水量、选择适宜的播种期等。

二、作物栽培技术的原则和方法作物栽培技术是指通过合理的方法和手段,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在作物栽培过程中,要依据作物的特点和生长需求,合理选择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

2.1 合理施肥施肥是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本措施之一。

根据不同作物的养分需求和土壤的肥力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化肥和有机肥进行施用。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可以减少土壤肥力的流失和环境的污染。

2.2 适时灌溉灌溉是指通过人工方式给作物提供水分,以满足其正常的生长需求。

根据作物的生长阶段和土壤的含水量状况,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避免因缺水或过度灌溉而导致的产量和品质下降。

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性质、任务和研究法一、性质和任务1、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也就是研究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科学。

研究对象:各种作物群体9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

作物与外界环境条件间的关系是必须研究的。

2、任务栽培作物包括作物、环境和措施3个环节。

作物栽培学的任务是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

二、理论基础1、与相关学科的关系2、总论与各论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三、特点和研究法1、作物栽培的特点:系统的复杂性、技术的实用性、生产的连续性、生长的规律性、明显的季节性、严格的地域性、变动性。

2、作物栽培的研究法:田间试验法(产量对比法)、生物观察法、生长分析法、发育研究法、生长发育研究法、模拟模型研究法。

四、作物栽培学的新进展1、叶龄模式与模式化栽培(计算机模拟仿真栽培)2、作物智能栽培3、轻简型栽培:作物直播栽培、再生栽培技术、4、反季节栽培5、物化栽培6、作物分子栽培7、作物清洁栽培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一、农业的发生二、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三、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四、我国作物的来源第三节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一、作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作物的多样性二、作物的驯化和创造驯化、挖掘、创造三、作物引种及引种原则1、作物引种的概念与理论2、作物引种原则:生态生活条件得到满足、克服限制因子、引种作物逐步适应。

四、作物的分类1、按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析喜温作物、耐寒作物;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定日照作物;三碳C3作物、四碳C4作物;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

2、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粮食作物: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芋类作物(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其它作物(如嗜好作物)(3)饲料和绿肥作物:有豆科的、有禾本科的、也有其它的。

10377作物栽培学

10377作物栽培学

10377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1章P1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达到既获得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又保护生态环境,还保证食品安全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P3 (一)作物栽培的特点:1.复杂性2.季节性3.地区性P3对于作物自身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进行研究,常采用下列方法1.生物观察法作物生产的过程是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与品质形成、物质积累与分配的过程。

2.生长分析法生长分析法的出发点是作物的生育进程以植株的干物质积累来衡量。

3.发育研究法发育研究法是在作物生育期间,每隔一定的开数测量植株的生长情况。

4.作物生理研究法P6 瓦维诺夫(1935)根据苏联作物栽培工作者在世界5大洲60多个国家进行多次考察的结果,确定了主要栽培植物的8个独立起源地。

P8 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编译和它们与生存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的总称。

P9我国生物多样性正临着来重的威胁,表现在:①生态系统遭到破坏②物种收到威胁或正在减少③遗传种质资源正在减少P12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没有作物,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

引种是作物的人工迁移过程。

P12作物引种到新的地区之后,出现2种情形:一是原产地与引种地的自然环境差异不大,或者由于被引种的作物本身适应范围较广泛,不要特殊的处理和选育过程,就能正常生发育、开花结果并繁殖后代,这叫做“简单引种”;二是原产地与引种地之间的自然环境相差较大,或者由于被引种的作物本身适应范围狭窄,需要通过选择、培育,改变其传性,使之能够适应引种地的环境,这叫做驯化引种。

P12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土宜论”“风土论”“排风论”等引种理论。

“土宜论”是指不同的土地需种不同的作物。

“风土论”指的是,遗传性不同的植物对环境条件(风土)有不同的要求,引种时必须协好植物本性与环境的关系,使值物适应当的风土。

“排风论”是“风土论”的进一步发展,它一方面承认土壤气候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同时又认为植物的遗传性是可以改变的,因而提倡通过创造条件去顺应植物的要求,同时又要改造植物的本性,以达到引种驯化的目的。

作物栽培学总论(农学112)

作物栽培学总论(农学112)

作物栽培学总论(农学112)作物栽培学总论⼀、名词解释1、作物:2、作物栽培学:3、⽣长:4、发育:5、⽣育期:6、作物的⽣育时期:7、作物的物候期:8、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9、⽣物产量:10、经济产量:11、经济系数(收获指数):12、作物产量:13、叶⾯积指数LAI:14、源:库:15、作物营养临界期:。

16、温度临界期:17、同伸关系,同伸器官:18、⽣理需⽔:19、⽣态需⽔:20、⽣态适应性:⼆、简答题1、⽣长和发育的关系。

2、“S”形⽣长过程及其应⽤。

3、作物的⽣育期、⽣育时期和物候期的区别。

4、营养⽣长与⽣殖⽣长的关系及其调控。

5、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限制因⼦和调节措施。

6、作物的源、库、流理论及其应⽤。

7、提⾼作物产量潜⼒的途径有哪些?8、作物的分类。

是⾮题:1 作物的营养临界期就是作物吸收养分最多的时期。

()2 ⼤多数双⼦叶作物的根系是须根系。

()3 长⽇照作物南种北引,⽣育期会延长,甚⾄不能正常开花结实。

( )4 ⽲⾕类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是:穗数、每穗实粒数、粒重。

()5 作物按产品⽤途和植物系统相结合的⽅法分类,可将作物分为粮⾷作物、经济作物、饲料和绿肥作物三⼤类。

其中粮⾷作物分为⾕类作物、⾖类作物、薯芋类作物三⼩类。

()6 农业⽣态系统受⾃然⽣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双重⽀配。

()7 我国的种植业结构以经济作物为主,粮⾷作物为辅,饲料作物很少。

()8 作物影响⼟壤具有双重性,即⼀⽅⾯消耗⼟壤养分,另⼀⽅⾯破坏⼟壤结构。

()9 作物器官的源库划分标准不是绝对的。

()10 收获指数较⾼的作物产量必然⾼。

()。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1章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1章
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二、 作物的分类
♦ 按生物学特性分类
ө 按作物感温特性 喜温作物:稻、玉米、高粱、棉花、大豆等。 耐寒作物:小麦、大麦、黑麦、油菜、蚕豆等。 ө 按光周期反应特性 长日照作物:小麦、大麦、黑麦、油菜、蚕豆等。 短日照作物:稻、玉米、高粱、棉花、大豆等。 日中性作物:荞麦、豌豆等。 ө 按光合作用CO2同化途径 碳3作物:稻、麦、大豆、棉花、油菜、蚕豆等。 碳4作物:玉米、高粱、甘蔗、四倍体黑麦草等。 ө 按作物感水特性 水生作物:莲藕、菱、萍等 。 喜水作物:水稻、茭瓜等。 耐涝作物:高粱、麻等。 耐旱作物:粟、棉花等。
♦ 作物生长发育规律 作物生长与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形态建成与生理 生化规律。 ♦ 环境变化规律
温、光、湿、气、矿质元素等的季节变化与区域变
化规律及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栽培管理规律 播栽期、密肥水、化学调节物质对作物生长发育的效 应及其与环境的耦合关系。
二、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目标
依据前述三大规律,采取栽培措施,使各生产要素合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类作物
大豆(黄豆)、蚕豆、豌豆、绿豆、红小豆等。
⊙ 薯类作物
甘薯(红薯)、马铃薯(土豆)、木薯、山药、芋等。
⊙ 纤维作物
棉花、红麻、黄麻、苎麻、大麻、亚麻、剑麻等。
⊙ 油料作物
油菜、花生、向日葵、芝麻、蓖麻等等。
⊙ 糖料作物
甘蔗、甜菜、甜叶菊等。
⊙ 嗜好类作物
烟草、茶、咖啡、可可等。
♦ 禾谷类作物分布
♦ 豆类作物分布 豆类作物类型多,最大规模种植为大豆,而蚕豆、豌 豆、红豆、绿豆的面积较小。
全世界大豆面积7010.3万公顷,美洲占73.8%,亚洲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一、名词解释1、作物:广义上指有利于人类而由人工进行栽培的植物。

狭义上指农田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

2、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3、引种: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没有的作物品种或品系,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4、简单引种:由于植物本身的适应范围广,以致不改变遗传性也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或者是原分布区域可引入地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小,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更适合植物的生长,植物生长正常甚至更好。

5、驯化引种:植物本身适应性很窄,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与原产地的差异太大,植物生长不正常甚至死亡,但是经过精细的栽培管理,或结合杂交、诱变、选择等改良植物的措施,逐步改变遗传性以适应新的环境,使引进的植物正常生长。

6、生物学零度:指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消耗相等情况下的温度。

7、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8、发育:指作物一生中,其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它的变现是细胞、组织和器官分化,最终导致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成.9、生长发育的周期性:作物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适应着周围环境的变化,所发生的生长发育上的节奏性,称为周期性。

10、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11、作物的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生育特性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划分的时期。

12、作物的物候期:指作物的生长发育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的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

13、植物学上的种子:指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性繁殖器官。

生产上的种子: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

种子寿命:种子从采收到失去发芽力的时间14、种子的休眠: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作物栽培学是农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

作为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作物栽培学的概述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它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如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土壤学等。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农作物种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作物栽培的生理过程和生育期特点,以及农作物的适应性和耐逆性等方面。

作物栽培学的发展与人类农业生产的历史密切相关。

人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农作物栽培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作物栽培学也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完善。

2. 作物生物学特性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是作物栽培学研究的基础。

了解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进行作物的栽培管理。

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生育期等方面。

植物的形态结构是指植物的外部表现,如根、茎、叶、花等。

不同作物的形态结构有所差异,对于栽培作物来说,了解其形态结构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合理的栽培和管理。

植物的生理特性是指植物的生理功能和代谢活动。

植物的生理特性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物质运输、生长发育等方面。

通过研究植物的生理特性,可以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生理代谢过程,为农民合理安排作物的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作物的生育期是指作物从萌芽到成熟所经历的生长发育阶段。

不同作物的生育期存在差异,了解作物的生育期特点可以帮助农民制定科学的栽培计划,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 作物栽培技术作物栽培技术是指将作物从种子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栽培措施,达到最终的收获目标。

作物栽培技术涉及到种子的选育、土壤的准备、施肥、病虫害防治、灌溉等方面。

种子的选育是作物栽培的第一步。

优良的种子具有良好的生长特性和抗逆能力。

通过种子的选育,可以保证作物良好的生长发育。

土壤的准备是指根据作物的生态环境和生长特性,进行土壤改良和土壤调理,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绪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绪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对象、性质、任务及研究法一、作物栽培学的对象、性质与任务(一)作物栽培学的定义。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的农业自然科学。

它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及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理论和技术措施。

该定义已经指出了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象、性质、特点及任务。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这一定义的涵义。

1.该定义揭示了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象(1)2个规律——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及品质形成规律。

作物栽培的对象包括粮、棉、油、糖等各种作物,作物是有机体,有机体有其自身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和产品形成的规律。

为了种好庄稼,就必须了解和掌握这些规律,就必须“摸透庄稼的脾气”,即掌握作物的特征特性。

在农田作物栽培系统中,作物生产是以无数个体而组成的群体生产,因此,作物栽培学不仅要研究作物个体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器官建成规律,还要研究作物群体的结构和动态发展规律,探讨如何协调群体与个体矛盾的理论与方法。

(2)1个关系——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及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作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外界环境条件——光、热、水、二氧化碳、矿质元素等。

不同的作物、不同的品种以至于不同的生育阶段、不同器官的形成过程,对外界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作物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也是作物栽培学必须研究的。

在农田作物栽培系统中,作物所处的环境包括了气候因素(光、温、水、气等),土壤因素(土壤类型与结构、土壤养分及水分等)和生物因素(杂草、有益及有害昆虫、微生物等)。

作物生长发育需要有适宜的综合环境条件。

作物栽培学必须研究清楚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这些环境条件的具体要求以及这些条件对作物器官建成和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

(3)1个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理论和技术措施。

了解了作物的特征特性,懂得了作物要求什么样的条件,还要相应地采用整地、施肥、播种、灌溉、中耕除草、防病治虫等各种栽培技术和措施去满足作物的要求,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使之产量高且品质好。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 董钻读后感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 董钻读后感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董钻读后感篇一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董钻读后感最近读了董钻老师的《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我这心里啊,真是五味杂陈,感触颇多。

说真的,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会不会特别枯燥难懂啊?毕竟作物栽培这方面的知识,感觉离我平常的生活有点远。

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完全想错了!书里那些关于作物生长环境、栽培技术的描述,就像是一部精彩的纪录片在我眼前播放。

我仿佛看到了小小的种子在土壤里努力发芽,可能它也会想:“我能冲出来吗?”然后经过精心呵护,一点点长大,开花结果。

这过程多不容易啊!董钻老师的讲解特别详细,连我这个门外汉都能看懂个大概。

不过,有时候我也会想,也许这些理论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呢?毕竟理论和实践总是有差距的,不是吗?就比如说,书里讲的施肥的最佳时间和量,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真的能一成不变地照搬吗?我觉得可能没那么简单。

但不管怎么说,这本书让我对农业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总觉得种地就是靠天吃饭,现在才知道这里面有这么多的学问。

难道不是吗?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感叹,咱们每天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背后都有这么多人的努力和智慧,真的是太不容易啦!篇二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董钻读后感嘿,朋友们!我读完了董钻的《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这感觉,真的是一言难尽呐!一开始,我纯粹是抱着好奇的心翻开这本书的,想着能了解点新鲜玩意儿。

谁知道,这一翻开,就像掉进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书里讲的那些作物的生长规律,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密码等着我去破解。

比如说,为啥有的作物喜欢晒太阳,有的却喜欢阴凉地儿?这难道不神奇吗?不过,读着读着,我也有点迷糊啦。

那么多的数据、那么多的专业术语,搞得我脑袋都大了。

我就在想,董钻老师写得这么详细,是不是想把我们都培养成农业专家呀?但话说回来,仔细琢磨琢磨,这里面的知识还真有用。

也许以后我自己有个小院子,还能试着种点东西,按照书里的方法,说不定还能有个好收成呢!可是啊,现实中哪有那么容易?天气变化无常,病虫害说来就来,难道光靠书里的知识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我觉得够呛!不过,不管咋样,这本书还是让我开了眼界,原来我们吃的每一口食物,都饱含着这么多的辛勤付出。

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学科。

作物栽培学的任务:根据作物品种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外界条件,采取与之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意表达,充分发挥作物品种的潜力。

作物栽培学特点:复杂性、地区性、季节性、变动性。

作物自身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进行研究的方法:生物观察法、生长分析法、发育研究法、生长发育研究法。

作物多样性特点: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物种类繁多、驯化物种及野生近缘种丰富。

作物按用途和植物等系统相结合分类:(1)粮食作物:A.谷类作物:小麦燕麦玉米谷子等B.豆类作物:大豆豌豆等C.薯芋类作物:甘薯马铃薯等。

(2)经济作物:A.纤维作物:棉花大麻等B.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等C.糖料作物:甘蔗甜菜等D.其他作物:烟草茶叶咖啡等。

(3)饲料和绿肥作物:苜蓿苏丹草水葫芦等。

作物与环境的关系农业环境: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一切客观物质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的总和。

人工环境:(广义)所有为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创造的环境。

(狭义)人工控制下的作物环境。

环境因素的分类:A.气候因素:光、温、水、气等;B.土壤因素:土壤有机无机物质、物理化学特性以及土壤微生物和生物等;C.地形因素:地面起伏、山岳、高原、平原、洼地、坡向坡度等;D.生物因素:动植物、微生物等;E.人为因素:栽培措施。

可照时数:无遮挡物时的太阳光直射地面的时数。

实照时数:日出到日落太阳光照射地面的时数。

改善光合性能是作物增产的根本途径:(1)光和性能的概念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A.光合产物多少取决于光和面积、光合能力、光和时间3项因素;B.作物经济产量主要决定于5个方面(称为光合性能,时决定作物产量高低和利用率高低的关键):光合面积,光合能力,光合时间,光合产物的消耗,光合产物的合理利用。

(2)光合性能的基本规律及其调节:A.光合面积:主要为叶面积,光合性能中与产量关系最密切,变化最大而同时又最易控制。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作物:人类栽培的绿色植物,包括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2、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要完成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必须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个环节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知识。

3、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复杂性:研究对象(作物,环境,措施)是极其错综复杂和变化多端的.季节性:大田作物“不违农时”,设施农业“反季节栽培”地区性:大处说,不同的地区;小处说,不同的地块变动性:新作物新品种的引种和创新,新技术新措施的引进,栽培作物的方法措施等也要不断变化.4、作物栽培的研究法1)生物观察法:肉眼观察和仪器测量2)生长分析法: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动态3)发育研究法:对稻麦,特别注意分蘖消长、穗分化状况等4)生长发育研究法:根据器官建成规律,调查各营养器官的分化、发展和衰亡时期及其持续时间;观察穗分化和花芽分化进程,追踪小穗、小花分化数、退化数和成粒数及其临界期;测定不同时期有效叶面积及各器官的干重、碳素和氮素的含量以及碳氮比等;最后分析查明产量构成的各个因素.5)产量对比法:就是对不同作物品种或不同栽培技术措施进行田间小区或大田对比试验.这种对比发一般要设置若干个处理、安排若干次重复,进行田间比较,试验过程中要进行详细的观察测定和记载,收货时进行测产、考种,最后将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1、农业的发生农业起源的根本诱因可能是人口的不断繁衍和天然食物的短缺.从采集到种植,从渔猎到饲养,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是最具突破性的飞跃。

2、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公元前7000年,穆雷贝特(叙利亚),采集野生小麦和大麦,可能栽培过公元前5000年,安纳托利亚(土耳其),已栽培大麦和小麦公元前6000—7000年前,中国,普遍种植水稻公元前5500-3000年,非洲撒哈拉,栽培高粱和御谷之类公元前3600年,埃及,种植小麦和大麦公元前6000年,墨西哥定居村社,种植籽粒苋、玉米、豆类、南瓜和甘薯公元前4000年,南美的阿亚库乔人,种植马铃薯、玉米、南瓜和豆类欧洲,希腊,种植小麦和大麦3、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中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古老农业中心之一,又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之一。

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

Ⅵ. 近东中心
Ⅶ. 地中海中心 Ⅷ. 非洲中心
Ⅸ. 欧洲-西伯利亚中心
Ⅹ. 南美洲中心 Ⅺ. 中美洲-墨西哥中心 Ⅻ. 北美洲中心
(三)起源于我国的农作物
大豆、粟、苎麻、黄麻(圆果种)、苘麻、竹庶、薏苡以及 某些粒用豆类。
大豆
亚麻
花生(小粒种)原产于我国,古代文献中称作“千岁子”。 油菜的白菜型、芥菜型以及小麦的野生种类在我国西南山区 广泛存在,说明油菜、小麦的某些栽培种可能起源于中国。 我国西南山区广泛存在着野生稻的资源,因此我国也应是栽 培稻的起源中心。 粟是我国古代的主粮,“粟”这个字是谷物、粮食的代表。
水果:总面积4633.6万公顷
35.1 663.3 2157.8 943.6 833.8
亚洲 非洲 欧洲 美洲 其他
蔬菜:总面积3703.8万公顷
蔬菜分布于广泛地区,有一定设施栽培面积。
367.9 490.4
401.2 2444.3
亚洲 非洲 欧洲 美洲
分布区域
二、中国栽培作物分布
(二)栽培作物的分布
花生
油菜
水稻
(四)起源世界其他国家的作物
玉米原产美洲,1494年哥伦布从美洲回来后才传入欧 洲,辗 转传入中国的时间最早估计也在16世纪中期。 南瓜则是美洲植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才开始在 美洲之 外的地区传播。
玉米
南瓜
苹果原产欧洲东南部,小亚细亚及南高加索一带,传入我国在元 朝末年,当时只有在宫廷才可享用。
油菜 我国油菜面积和产量占全世界四分之一,占全国油料作物面积50%。 主产区:长江流域产区(占70%),包括:安徽、四川、江西、湖南
、湖北、江苏、浙江
其它产区:贵州、河南 冬油菜产区:黄河以南 春油菜产 区:内蒙古 单产最高省:江苏、湖北

作物栽培学总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作物栽培学总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作物栽培学总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A. 作物品种改良B. 作物生产技术C. 作物病虫害防治D. 作物栽培技术与原理答案:D2. 作物栽培学中,决定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是()。

A. 作物品种B. 土壤肥力C. 气候条件D. 作物密度答案:A3. 作物栽培学中,作物的生长发育可以分为几个阶段?()A. 两个阶段B. 三个阶段C. 四个阶段D. 五个阶段答案:C4. 作物栽培学中,作物的生育周期包括哪些?()A. 苗期、开花期、成熟期B. 播种期、苗期、开花期、成熟期C. 播种期、苗期、开花期、结实期、成熟期D. 苗期、开花期、结实期、成熟期答案:C5. 作物栽培学中,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因素不包括()。

A. 光照B. 温度C. 水分D. 土壤pH值答案:D6. 作物栽培学中,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包括哪些?()A. 单位面积株数、单株产量B. 单株产量、单株粒数C. 单株粒数、粒重D. 单位面积株数、单株产量、单株粒数、粒重答案:D7. 作物栽培学中,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A. 光照强度B. 温度C. 二氧化碳浓度D. 所有以上因素答案:D8. 作物栽培学中,作物的水分管理包括哪些方面?()A. 灌溉B. 排水C. 灌溉和排水D. 土壤改良答案:C9. 作物栽培学中,作物的施肥原则是什么?()A. 适量施肥B. 均衡施肥C. 适时施肥D. 所有以上原则答案:D10. 作物栽培学中,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不包括()。

A. 物理防治B. 化学防治C. 生物防治D. 土壤改良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作物栽培学中,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自然因素包括()。

A. 光照B. 温度C. 水分D. 土壤答案:ABCD2. 作物栽培学中,作物的栽培技术包括()。

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作物和作物生产1.简述野生植物、栽培植物及作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根据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可将作物分成几类?请举例说明。

3.哪些农作物起源于中国?哪些农作物在世界上分布较广?4.谷类作物与禾谷类作物有何区别?5.主要禾谷类作物包括哪几种?6.主要豆类作物包括哪几种?7.北方主要薯类作物包括哪几种?8.我国主要纤维作物是哪几种?9.我国主要油料作物是哪几种?10.作物生产有哪些特点?第二章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1.简述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2.简述作物生产目标及其与作物栽培学的关系。

第四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1.简述作物生长和发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简述作物栽培中种子的概念及其所包含的器官种类。

3.什么叫作物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4.经济系数在作物生产中有何意义?各类作物的经济系数范围一般是多少?经济系数与作物产品器官的种类及其化学成分有何关系?5.简述作物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

6.作物生育与温度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7.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的温度三基点有何变化?8.积温在作物生产中的含义和意义各是什么?9.作物的冷害和霜害有何区别?10.何谓作物的需水临界期?各类作物的需水临界期一般都在什么阶段?第五章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生产潜力1.简述作物的产量潜力及增产途径。

2.简述提高作物品质和效益的途径。

作物栽培学各论(一)第一章小麦1.麦类作物一般包括那些作物?2.简述我国小麦的种植区划。

根据各区的生态特点应种植何种类型的专用小麦?3.简述全国及河北省的小麦生产概况。

4.什么是小麦的阶段发育?简述阶段发育与器官形成的关系。

5.简述小麦根、茎、叶生长的基本规律。

6.简述小麦分蘖及其成穗规律。

7.简述小麦穗分化的过程。

8.叙述小麦小穗、小花退化的规律及退化原因。

9.小麦穗分化与生育时期及外部形态有何关系?10.叙述小麦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的过程及影响子粒生长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栽培学总论(专科)作业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是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一门应用科学。

简言之,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主产理论和技术*2.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所没有的作物,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

* 3.食物安全:是指能够有效地提供全体居民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

* 4.农业自然资源:是指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的天然来源,如光、热、土地、生物等*5.作物生长模拟 : 是通过对作物生育和产量的实验数据加以理论概括和数据抽象,找出作物生育动态及其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动态模型,然后在计算机上模拟作物在给定的环境下整个生育期的生长状况,借以指导实际生产。

二、填空:*1.栽培作物包括(作物)(环境)(措施)三个环节。

*2全国种植业委员会将我国种植业划分为( 10 )个一级区和(31)个二级区。

3.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可分为(喜温作物)作物和(耐寒作物)作物*4.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可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中性和(定日照)作物。

*5.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方法,将作物分为(四)大部分,(九)大类别。

三、简述题***1.简述作物栽培的特点1)复杂性多种多样的作物都是有机体,而且各自又有其不同的特征特性。

每种作物又有不少的品种,每个品种也有不同的特征特性。

环境条件(气象条件、土壤条件和生物条件)不同、栽培措施不同也会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带来影响等等(2)季节性作物生产具有严格的季节性,天时和农时不可违背,违背了天时农时,就是违背了自然规律,就可能影响到全年的生产,有时甚至将间接地影响下一年或下一季的生产。

(3)地区性作物生产又具有严格的地区性。

从大处说,不同的地区适于栽培不同的作物;从小处说,即使在同一地点(县、乡、村)的不同地块(阳坡、阴坡、高燥、平缓、低洼地等等)所种植的作物也不应当强求一律。

(4)变动性随着人们对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认识的加深,随着新作物新品种的引种和创新,以及随着新技术新措施的引进,栽培作物的方法措施等也要不断变化,不可墨守陈规。

**2.简述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我国的农业自然资源具有如下特点:(1)大部分地区属于中纬度地带,光、热条件较好。

(2)东南部地区受季风影响强烈,而西北部地区气候大陆性极强,水条件差异很大。

(3)我国的山地显著多于平地,对土地利用和作物生产一般是弊多利少。

**3。

作物引种的基本原则①生活条件需得到满足。

②克服限制因子的影响。

③被引种作物对引种地的环境有逐步适应的过程,它能够不断地改变本身的某些习性,与新环境中各个生态因子相适应***4。

作物栽培法有几种?分别解释。

(1)生物观察法作物生产的过程是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形成和物质积累的过程。

对这些过程进行跟踪,必须通过肉眼观察和仪器测量。

这是搜集科学事实和自然信息的基本途径。

(2)生长分析法生长分析法的出发点是,作物的生育进程以植株的干物质积累来衡量,干物质积累又与光合面积(叶面积)有直接的关系。

生长分析法的具体做法是,间隔一定的天数,在田间进行取样调查,测定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动态,有时还将植株各不同器官分别进行测定。

(3)发育研究法发育研究法是在作物生育期间,每隔一定的天数测量植株的生长状况。

(4)生长发育研究法生长发育研究法是在生长分析法和发育研究法的基础上形成的。

四、论述题***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方法是如何将作物分类的?将作物分为四大部分,九大类别。

1. 粮食作物其中又分三类1.谷类作物绝大部分是禾本科作物,也包括荞麦(蓼科)。

2.豆类作物3.薯芋类作物(根茎作物)2. 经济作物(或工业原料作物)1.纤维作物2.油料作物3.糖料作物4.其它作物(有些是嗜好作物)主要有烟草、茶叶、薄荷、咖啡、十三香等。

染料作物有蓝靛、茜草等,特用作物有桑、竹、橡胶等。

3. 饲料和绿肥作物1.饲料和绿肥作物4. 药用作物1.药用作物第二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一、名词解释:(以下每小题都为*)1.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2.种子的寿命:指种子从采收到失去发芽力的时间3.叶面积指数:总绿叶面积与土地面积之比4.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

5.种子的休眠: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

6.基本营养生长期:在作物进入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

7.作物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

8.分蘖节:禾谷类作物基部茎节的节间极短,密集于土内靠近地表处。

9.根冠比:根系重与冠部重之比。

10.作物生育时期:在作物的一生中,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外部的形态特征和内部的生理特性上,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根据这些变化,特别是形态特征上的显著变化,可将作物的整个生育期划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

11.分蘖:分蘖节上着生的腋芽在适宜的条件下能长成为新茎。

12.叶龄余数:作物某一品种一生的总叶数减去已抽出的叶数。

13.作物物候期:是指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

14、叶的功能期:叶从开始输出光合产物到失去输出能力所持续时间的长短。

15、叶龄指数:作物某一时期已抽出(或已展开)叶数占总叶数的百分数。

16、分蘖:分蘖节上着生的腋芽在适宜条件下能长成为新茎,即为分蘖。

17、开花:是指花朵张开,已成熟的雄蕊和雌蕊(或两者之一)暴露出来的现象。

18、授粉:成熟的花粉粒借助外力的作用从雄蕊花药传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19、受精:作物授粉后,雌雄性细胞即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融合的过程。

20 、基本营养生长性: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短的差异特性,称为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

二、填空:(1-10小题为*,11-13小题为**)1.稻、麦类一般划分为(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几个生育时期。

2.种子的萌发分为(吸胀)( 萌动 )(发芽)等3个阶段。

3.单子叶作物的根,属(须)根系;双子叶作物的根,属(直)根系。

4.玉米一般划分为(穗数)( 单穗颖花数 )(结实率)(粒重)等几个生育时期。

5.豆类一般划分为(.出苗期)( 拔节期 )(大喇叭口期)(抽穗期)( 吐丝期 )( 成熟期 )等几个生育时期。

6.棉花一般划分为(出苗期)( 现蕾期 )(花铃期)(吐絮期)等几个生育时期。

7.油菜一般划分为(出苗期)( 现蕾抽茎期 )(开花期)(成熟期)等几个生育时期。

8.禾谷类作物的叶一般包括(叶片)(叶鞘)(叶耳)(叶舌)4部分。

9.不同作物和不同品种对低温的范围和时间要求不同,一般可将其分为(冬性类型)(半冬性类型)(春性类型)3类。

10.作物花器分化和形成除需要一定温度诱导外,还必需一定的光周期诱导,不同作物品种需要一定光周期诱导的特性称为感光性,一般分为(短日照作物)(长日照作物)(日中性作物)3种类型。

11. 水稻主茎第N叶伸出时,其分糵芽即开始分化,第( N-1 )叶的分糵已分化完成,第(N-2 )叶的分糵芽正在叶鞘内伸长,第( N-3 )叶的分蘖芽就可伸出叶销。

因此,主茎叶与分蘖呈(N-3)的同伸关系。

12.在异名器官间,第N叶叶片,第( N-1 )叶叶鞘和第( N-2 )叶至( N-3 )叶节间为同伸器官。

13. 在同名器官间,当第N叶展开时,第( N+1 )叶迅速伸长,第( N十2 )叶开始伸长,第( N+3 )叶等待伸长。

三、简述题(以下所有小题都为**)1.简述作物生长的一般进程作物的个别器官、整个植株的生育及作物的建成和产量的积累均经历前期较缓慢,中期加快、后期又减缓以至停滞衰弱的过程。

这个过程遵循一条“S”形的曲线,通常可划分为五个阶段:①初始期②生长期或快速生长期③生长率渐减期;④稳定期;⑤衰老期。

2.影响根生长的条件有哪些?(1)土壤阻力(2)土壤水分(3)土壤温度(4)土壤养分(5)土壤氧气此外,作物地上部分生长良好,也有利于根系生长。

3.简述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的关系。

(1)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期的基础如果作物没有一定的营养生长期,通常不会开始生殖生长。

营养生长期生长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生殖生长期生长的优劣,最后影响到作物产量的高低。

(2)在作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之间会形成一种彼此消长的竞争关系,这一阶段若营养生长过旺,等群体过大,叶片肥大,植株过高,容易引起后期倒伏,幼穗分化受到影响,穗多,粒少,空壳多,产量降低。

(3)在生殖生长期,作物营养生长还在进行, 若营养生长过旺,如后期贪青倒伏,影响种子和果实充实形成;若营养生长太差,又会引起作物早衰,同样影响种子和果实的形成。

4.简述影响茎、枝(蘖)生长的因素。

(1)种植密度:苗稀,单株营养面积大,光照充足,植株分枝(或分蘖)力强;反之,苗密,则分枝力(或分蘖力)弱。

但从高产优质的角度看,作物应做到合理密植。

(2)施肥:施足基肥、苗肥,增加土壤中的氮素营养,可以促进主茎和分枝(分蘖)的生长。

如氮磷钾施用比例得当,则更有利于主茎和分枝(分蘖)的生长。

但氮肥过多,碳氮比例失调,对茎校(分蘖)生长不利。

(3)选用矮杆和茎秆机械组织发达的品种:矮秤品种或茎轩机械组织发达的品种抗倒性好,有利实现丰产丰收。

5.影响叶生长的因素。

(1)较高的气温对叶片长度和面积增长有利,而较低的气温则有利于叶片宽度和厚度的增长。

(2)光照强,则叶片的宽度和厚度增加;而光照弱,则对叶片长度伸长有利。

(3)充足的水分促进叶片生长,叶片大而薄;缺水使叶生长受阻,叶片小而厚。

(4)矿质营养中,氮能促进叶面积增大,但过量的氮又会造成茎叶徒长,对产量形成不利。

在生长前期,磷能增加叶面积,而在后期却又会加速叶片的老化。

钾对叶有双重作用,一是可促进叶面积增大,二是能延迟叶片老化。

6.影响花器官分化、开花授粉受精的外界环境条件有哪些?(1)营养条件:作物花器分化要有足够营养,否则会引起幼穗和花器退化。

(2)温度:在幼穗分化或花芽分化期间要求一定温度。

对异花授粉植物来说,若温度低除对开花不利外,还会影响昆虫的传粉活动。

(3)水分:小麦、水稻在幼穗分化阶段是需水最多时期,若遇干旱缺水将造成颖花败育,空壳率增加。

(4)天气:天气晴朗,有微风,有利于作物开花传粉和受精。

7.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

(1)地上部与地下部物质的相互交换:一方面地下部与地上部依赖大量物质的相互交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