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毒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舞毒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舞毒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舞毒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姓名刘艳红

班级10植物保护

学号100703054017

学科昆虫研究法

舞毒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刘艳红

2013年7月

摘要;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 世界性害虫。一年发生1 代, 幼虫在卵内越冬, 越冬翌年5 月孵化, 危害树木, 7 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在树干等处吐丝固定虫体化蛹, 不解茧。7 月下旬至8 月上旬羽化, 不久开始交尾产卵。招引天敌, 其中: 山雀、杜鹃等。介绍了舞毒蛾的分布、危害、寄主、形态、生活史及习惯、天敌, 并提出对舞毒蛾的防治方法。关键词;舞毒蛾; 分布; 生物特性; 天敌;防治对策

Abstract: Gypsy moth 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 world harmful insect.A year has 1 generation, survives the winter by the young insectinthe egg, survives the winter vertical stroke year in May to hatch,harm trees, in July, middle ten days, old ripe young insect in boughand so on place spinning fixed insect body pupation, relentlesscocoon. From late July to the beginning of August emergence, soonstarts to spawn. Attracts thenatural enemy, among: Tit, cuckooand so on. In the article introduced gypsy moth's distribution, theharm, the host, the shape, the life history and the custom, thenatural enemy, and propose tussock moth's preventing andcontrolling method.

Key words: Gypsy moth; Distributi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Naturalenemy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ontrol

舞毒蛾 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 别名:秋千毛虫、苹果毒蛾、柿毛虫。

1、分布寄主和危害:属鳞翅目, 毒蛾科。属世界性害虫。在我国发生普遍, 各地均有分布。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及欧洲和美洲。主要在北纬 20~58度之间。食性很广, 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区。幼虫主要为害叶片,主要危害杨、柳、桑、苹果、柿、梨、桃、杏、山楂、槭、云杉、落叶松、樟子松、油松、红松等 500 多种植物。该虫食量大,食性杂,严重时可将全树叶片吃光, 并且也舐食果实。

2. 形态特征

2.1 成虫

雌雄异型,雄蛾体长 16~21mm,翅展 37~54mm,前翅灰褐色或褐色,有深色锯齿状横线,中室中央有 1 个黑褐色点,横脉上有一弯曲形黑褐色纹,前后翅反面呈黄褐色。雌蛾体长 22~30mm,翅展 58~80mm,前翅黄白色,中室横脉明显具有 1 个“<”形黑色褐纹,其他斑纹与雄蛾近似,前后翅外缘每两脉间有 1 个黑褐色斑点。雌蛾腹部肥大,末端着生黄褐色毛丛。

2.2 卵

舞毒蛾的卵呈圆形,两侧稍扁,直径 1.3mm,初期为杏黄色,以后转为褐色,卵粒密集成一卵块,上被黄褐色绒毛。

2.3 幼虫

舞毒蛾 1 龄幼虫头宽 0.5mm,体黑褐色,刚毛长,刚毛中间具有呈泡状扩大样的毛,称为“风帆”,是减轻体重、易被风吹扩散的构造。2 龄幼虫头宽 1mm,黑色,体黑褐色,胸腹部显现出 2 块黄色斑纹。3 龄幼虫头宽 1.8mm,黑灰色,胸、腹部花纹增多。4 龄幼虫头宽 3mm,褐色,头部出现明显 2 条黑斑纹。5 龄幼虫头宽 4.4mm,黄褐色,虫体花纹与 4 龄近似。6 龄和 7 龄幼虫头宽 5.3~6.0mm,头部淡褐色,散生黑点,“八”字形黑色斑纹宽大,背线灰黄色,亚背线、气门上线及气门下线部位各体节均有毛瘤,共排 6 纵列,背面 2 列毛瘤色泽鲜艳,前 5 对蓝色,后 7 对为红色。

2.4 蛹

体长 19~34mm,梭形,红褐色,有光泽。雌蛹大,雄蛹小,体红褐色或黑褐色,被有锈黄色毛丛。腹节可活动。

3.生物学特性

舞毒蛾 1 年发生 1 代,8 月至翌年 4 月胚胎发育的幼虫在卵内越冬,幼虫及蛹期较短,4 月下旬或 5 月上旬幼虫孵化,孵化的早晚同卵块所在地的温度有关。翌年 5月取食数种发芽时孵化, 幼虫有吃卵壳的习性,树上不残留卵块痕迹。幼虫孵化后群集在原卵块上,气温转暖时上树取食幼芽。1 龄幼虫能借助风力及自体上的“风帆”飘移很远,可达 1.6km。

2 龄后分散取食,白天潜伏在落叶、树杈、树皮缝或树下石块下,傍晚上树取食,天亮时又爬到隐蔽场所。低龄幼虫受震动后吐丝下垂借风力传播,故又称秋千毛虫。后期幼虫有较强的爬行转移危害能力,能吃光树叶。雄虫蜕皮 5 次,雌虫蜕皮 6 次,均夜间群集树上蜕皮,幼虫期约 60d,5~6 月为害最重,6 月中下旬陆续老熟,爬到隐蔽处结茧化蛹。6 月下旬至 7 月上旬化蛹最多,蛹期 12~17d,成虫 7 月大量羽化,7 月中下旬为盛期。成虫有趋光性,雌蛾不大活动, 常停留在树干上,有较强的引诱力,能释放性外激素引诱雄蛾来交配,交尾后产卵,多产在树干或主枝的阴面、树洞中、石块上、屋檐下等处,雄蛾善飞翔,日间常成群在林中飞舞。每次可产卵 1~2 块,每头雌蛾一生产卵 400~1 500粒。每块数百粒, 上覆雌蛾腹末的黄褐鳞毛, 绒毛使卵块能忍受- 20oC 的低温和水的长期浸泡。成虫有趋光性。该虫多发生在郁闭度 0.2~0.3、没有下木的阔叶林或植被稀少的松林中,气候干旱有利于舞毒蛾的发生。

4.天敌昆虫

中国已知舞毒蛾天敌昆虫91种,分别隶属6目19科,其中寄生昆虫55种,包括膜翅目Hymenoptera的姬蜂科Ichneumonidae、茧蜂科Braconidae、小蜂科Chalcididae、姬小蜂科Eulophidae、长尾小蜂科Torymid- e、金小蜂科Pteromalidae、跳小蜂科Encyrtidae、旋小蜂科Eupelmidae,双翅目的寄蝇科Tachinidae、麻蝇科Sarcophagidae;捕食昆虫36种,有直翅目Orthoptera的螽斯科Tettigoniidae,螳螂目Mantodea的螳螂科Mant-idae,鞘翅目Coleoptera 的步甲科Carabidae、葬甲科Si-lphidae、皮蠹科Dermestidae,异翅目Heteroptera的蝽科Pentatomidae、猎蝽科Reduviidae、姬蝽科Nabidae,以及膜翅目的蚁科Formicidae[12]。其中,中国已知的姬蜂种类有窄腹凹眼姬蜂Casinaria tenuiventris(Gravenh-orst)、舞毒蛾黑瘤姬蜂Coccygomimus disparis(Viereck)等9种;还有部分国外寄生于舞毒蛾的姬蜂,虽然在我国有所分布,但尚未见有舞毒蛾的寄主,包括欧洲从舞毒蛾上育出的黄阿格姬蜂Agryponflaveol atum(Gravenhorst)、德国育出的镰形栉姬蜂Banchusfalcato-rius(Fabricius)等16种姬蜂。当然除此之外,我国也有可能发现其他种类、新记录种或新种。在寄生性昆虫中,以幼虫寄生性天敌最多,寄生率较高。1982年,研究人员在黑龙江省桦南县孟家岗林场发现,毒蛾绒茧蜂对舞毒

蛾幼虫的寄生率达15.3%~39.8%。在山东嵛山,以舞毒蛾茧蜂为主的4种绒茧蜂的自然寄生率为32.31%。在生态环境好的林区,前期幼虫被绒茧蜂等天敌的自然寄生率达43.8%[1,4]。在卵寄生性天敌中,大蛾卵跳小蜂[Doencyrtuskuwanal(Howard)]对舞毒蛾卵的任何发育阶段都可寄生,而且能顺利地完成生活史,在野外,1个卵块的卵粒寄生率一般在50%以下。舞毒蛾卵平腹小蜂[Anasta)tus disparis(Rusckka)]的寄生率平均为19%。

5.防治方法

5.1 人工采集

在舞毒蛾大发生的年份,舞毒蛾的卵一般大量集中在石崖下、树干、草丛等处,卵期长达 9 个月,所以容易实施人工采集并集中销毁。也可人工采集幼虫,这种方法于小面积严重发生地块实施较好,可以控制舞毒蛾的大发生危害。因此,必须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集中采集卵块,并及时销毁,以减少虫口密度。采集时间应在舞毒蛾幼虫暴食期前的3~

4 龄期进行。采集幼虫法可作为采卵块方法的延伸和补充。

5.2 烟剂防治

每年的 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在舞毒蛾幼虫 3 龄期左右时进行化学烟剂防治,放烟时间一般为清晨或傍晚出现逆温层时,烟点之间的距离为 7m,烟点带间的距离为 300m,如果超过 300m,则应补充辅助烟带。在放烟时一定要按照烟剂安全操作规程操作,放烟过程中注意防火,防止引起森林火灾。且烟剂应以生物农药为主,以降低化学农药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但在必要时也可以使用化学药剂紧急压低虫口密度,减轻灾害损失。

5.3 灯光诱杀

及时掌握舞毒蛾羽化始期,预测羽化始盛期,并在野外利用黑光灯或频振灯配高压电网进行诱杀,出灯时以 2 台以上为 1 组,灯与灯间的距离为 500m,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在灯诱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灯具周围的空地喷洒化学杀虫剂,及时杀死诱到的各种害虫。

5.4 性引诱剂诱杀

舞毒蛾成虫具有较强的趋化性,特别是对雌蛾释放出的性信息素有趋向性,根据这一特点,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舞毒蛾成虫。性引诱剂诱杀与灯诱不同的是具有专一性,即只对舞毒蛾有效果,所以能够将其集中歼灭。

5.5 改善环境,保护天敌

舞毒蛾的发生与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改善林分结构、提高环境质量、合理密植是防治该虫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从根本上控制舞毒蛾大发生的综合治理措施。根据国内研究报道,中国舞毒蛾天敌共计 6 目 19 科 91 种,其中寄生性昆虫 57 种,姬蜂科 30 种,寄生蝇 27 种,半翅目 19种,步甲科 10 种。卵期寄生天敌主要是大蛾卵跳小蜂;幼虫

期天敌主要是绒茧蜂、寄蝇;蛹期天敌主要有舞毒蛾黑瘤姬蜂、寄蝇等。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现在已知的舞毒蛾天敌昆虫约有 30 多种。另外,还有捕食性天敌鸟类、蜘蛛、细菌、病毒等。保护好目前林区舞毒蛾天敌资源,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频率和范围,使舞毒蛾种群数量变动受到天敌的有效制约,就可以实现有虫不成灾的目的,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3.6 药剂防治

在低龄幼虫期喷洒 20%除虫脲 7 000 倍液、在 3~4 龄幼虫期喷洒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3 000~5 000 倍液防治。

参考文献

1 许娜孙宝丽,舞毒蛾的发生及防治,1007-5739(2009)17-0172-02

2 侯雅芹 ,南楠 ,李镇宇,舞毒蛾研究进展,1007-4961(2009)04-0439-06

3 徐建东,郑红军,袁朝仙,曾宪勤,刘正忠,舞毒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贵州林业科技,2007(7)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通讯 2012年第1期 (总第4期) 国家林业局科技司主办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管理办公室承办2012年1月 目录 项目进展 近地面沙尘暴观测研究填补国内空白 典型湿地温室气体排放规律研究获阶段性成果 舞毒蛾综合防控技术取得创新性成果 专题报道 丛生竹利用的新途径-开发高附加值建筑制品 科技前沿 杨树优良无性系有望北移 植物养分平衡的“限制元素稳定性假说” 白腐菌可高效降解木质素

波兰科学家开发出新型高效昆虫信息素

1 杨树优良无性系有望北移 中国林科院有关专家研究发现,通过改变杨树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可以提高其对低温逆境的抗性。通过调控脂肪酸去饱和酶(FAD2、FAD3)基因的表达水平,改变杨树脂肪酸组成,从而提高杨树的抗寒性。抗寒试验表明,转PtFAD3基因的超量表达转基因系OE-1和OE-2存活率最高,为73.3±5.7%和70±5.7%;转PtFAD2基因的超量表达转基因系F2-100和F2-35存活率其次,为60±5.7%和56.6±3.3 %,非转基因植株存活率为37.6±3.3%;表达降低的转基因系2R-14、2R-31、DR-1和DR-2平均存活率仅为 10±10 %、10±10 %、20±0 %和10±10%。这说明不同类型不饱和脂肪酸在生物抗寒过程中都能起重要作用,而且不饱和度较高的亚麻酸含量对植株抗寒性更为关键。因此利用超表达PtFAD3基因技术提高植物的三烯酸含量来增加杨树抗寒性,将为杨树优良无性系的“北移”提供技术支撑。(来源: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植物养分平衡的“限制元素稳定性假说” 北京大学方精云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日前完成了一项关于中国植物多元素地理格局及其生态驱动机制的研究。研究结果发表在

舞毒蛾的发生及防治

舞毒蛾的发生及防治 舞毒蛾属鳞翅目夜蛾总科毒蛾科舞毒蛾属,别名秋千毛虫、苹果毒蛾、柿毛虫。是一种食性广谱的食叶害虫,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区。幼虫主要为害叶片,主要危害杨、柳、桑、苹果、柿、梨、桃、杏、山楂、械、云杉、落叶松、樟子松、油松、红松等500多种植物。该虫食量大。食性杂,严重时可将全树叶片吃光。现将舞毒蛾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1形态特征 1.1成虫 雌雄异型,雄蛾体长16吨1mm,翅展37~54rnm,前翅灰褐色或褐色,有深色锯齿状横线。中室中央有1个黑褐色点,横脉上有一弯曲形黑褐色纹,前后翅反面呈黄褐色。雌蛾体长22~3~,翅展58啊0mm,前翅黄白色,中室横脉明显具有1个“<”形黑色褐纹,其他斑纹与雄蛾近似,前后翅外缘每两脉间有1个黑褐色斑点。雌蛾腹部肥大,末端着生黄褐色毛丛。 1.2卵 舞毒蛾的卵呈圆形,两侧稍扁,直径1 3mm,初期为杏黄色,以后转为褐色,卵粒密集成一卵块,上被黄褐色绒毛。 1.3幼虫 舞毒蛾1龄幼虫头宽0.5Ⅱ1111,体黑褐色,刚毛长,刚毛中间具有呈泡状扩大样的毛,称为“风帆”.是减轻体重、易被风吹扩散的构造。2龄幼虫头宽1衄,黑色,体黑褐色,胸腹部显现出2块黄色斑纹。3龄幼虫头宽1.8mm.黑灰色.胸、腹部花纹增多。4龄幼虫头宽3mⅡI,褐色。头部出现明显2条黑斑纹。5龄幼虫头宽4.4nm,黄褐色,虫体花纹与4龄近似。6龄和7龄幼虫头宽5_3咱.Omm,头部淡褐色。散生黑点,“八”字形黑色斑纹宽大,背线灰黄色,亚背线、气门上线及气门下线部位各体节均有毛瘤,共排6纵列,背面2列毛瘤色泽鲜艳,前5对蓝色。后7对为红色。

【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 什么是松材线虫病

【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什么是松材 线虫病 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为保护我国松林资源,保障国土生态安全,进一步加强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治,指导各地科学开展疫情防治,切实提高疫情防治的整体成效,特制定本方案。 一、疫情监测普查(一)日常监测。 1.监测范围。辖区内所有松树,重点是电网和通信线路的架设沿线,通信基站、公路、铁路、水电等建设工程施工区域附近,木材集散地周边,景区,以及疫区毗邻地区的松树。 2.监测时间。定期巡查辖区内松树,每月至少一次。 3.监测内容。调查是否出现松树枯死、松针变色等异常情况,取样鉴定是否发生松材线虫病。 4.监测方法。 (1)踏查。根据当地松林分布状况,设计可观察全部林分的踏查路线。采取目测或者使用望远镜等方法观测,沿踏查路线调查有无枯死松树,或者出现针叶褪色、黄化、枯萎以及呈红褐色等松针变色症状的松树。一旦发现松树枯死、松针变色等异常情况,应当立即按照本方案中有关要求进行取样鉴定,确认是否感染松材线虫病。一旦确认感染松材线虫病,应当立即进行详查。 (2)遥感调查。采取航空航天遥感技术手段对大面积松林进行

监测调查,一旦发现松树枯死、松针变色等异常情况,根据遥感图像的卫星定位信息,开展人工地面调查和取样鉴定,确认是否感染松材线虫病。一旦确认感染松材线虫病,应当立即进行详查。 (3)诱捕器调查。适用于松材线虫病非发生区林分的监测,严禁在疫情非发生区和发生区的交界区域使用。在媒介昆虫羽化期设置诱捕器引诱媒介昆虫,将诱捕到的媒介昆虫成虫活体在室内剪碎后进行分离鉴定(或者经过培养后鉴定),确认是否携带松材线虫。一旦发现携带松材线虫,应当立即对设置诱捕器的林分及周边林分进行详查。 (4)详查。详细调查疫情发生地点、寄主种类、发生面积(以小班为单位统计,不能以小班统计发生面积的以实际发生面积统计,四旁松树的发生面积以折算方式统计)、病死松树数量、林分状况,以及传入途径和方式等情况,并对病死松树进行精准定位,绘制疫情分布示意图和疫情小班详图。调查病死树数量时,需将疫情发生小班内的枯死松树、濒死松树一并纳入病死松树进行调查和统计。 (二)专项普查。 1.普查范围。辖区内所有松树。 2.普查时间。每年2次。一般于每年3-6月进行春季普查,于每年8-10月进行秋季普查。 3.普查内容。调查本辖区内所有松树是否出现松树枯死、松针变色等异常情况。 4.普查方法。同日常监测方法。其中,对已确认发生疫情的小班,

船舶常用英文缩写

Common Abbreviation Abbr.Full Name Chinese Explanation AA ALWAYS AFLOAT 永远漂浮 A/C Air Compressor & Air Conditioner 空压机&空调 ACOL AFTER COMPLETION OF LOADING 装货结束之后 ACCU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CERTIFI ED FOR UNATTENDED ENG.ROOM 无人机舱自动控机系统鉴定 A/E ACCEPT/EXCEPT 接受/除外 AFMT AFTER FIXING MAIN TERMS 固定主要条款之后AD AIR DRAFT 水上高度 A/O AND/OR 和/或 AP ADDITIONAL PREMIUM 附加保险费 APS ARRIVAL PILOT STATION 到达引航站 A/R ALL RISKS 一切风险 A/S ACCOUNT SALE 销货账 A/S AFTER SIGHT 远期付款 A.T. American terms( grain trade) 美国条款(谷物交易)AAR AGAINST ALL RISKS 针对所有风险 ABS AMERICAN BUREAU OF SHIPPING 美国船级社 AMBT ambient temperature 冻柜的环境温度ADDCOM ADDRESS COMMISSION 回扣佣金 AFSP ARRIVAL FIRST SEA PILOT 首次海上引水抵达时间 AGS Aden Gulf Surcharge 亚丁湾附加费(防海盗费)也有称ERS Emergency Risk Surcharge,直译为亚丁湾紧急风险附加费,中海CSCL写成ARS。 AGM Asia gypsy moth(INSPECTION) 无亚洲型舞毒蛾检验AGW ALL GOES WELL 一切顺利 AHL AUSTRALIAN HOLD LADDER 澳梯

烟草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a)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参照YC/T 142进行描述 1)播种期 种子播种的日期。以“年月日”表示,格式为“YYYYMMDD” 2)成苗期 烟苗达到能够移栽时的日期。以“年月日”表示,格式为“YYYYMMDD”。 3)苗龄 播种至烟苗成苗的天数。单位为d。 4)移栽期 烟苗进行大田移栽的日期。以“年月日”表示,格式为“YYYYMMDD”。 5)现蕾期 观察群体50%植株现蕾的日期。以“年月日”表示,格式为“YYYYMMDD”。 6)中心花开放期 观察群体50%植株中心花开放的日期。以“年月日”表示,格式为“YYYYMMDD”。 7)移栽至现蕾天数 移栽期至现蕾期的天数。单位为d。 8)移栽至中心花开放天数 移栽期至中心花开放期的天数。单位为d。 9)蒴果成熟期 观察群体50%植株蒴果成熟的日期。以“年月日”表示,格式为“YYYYMMDD”。 10)全生育期 播种期至蒴果成熟期的总天数。单位为d。 11)株型 现蕾期植株生长形态(见图1)。 1 橄榄形 2 筒形 3 塔形 1 2 3 图1 株型 12)株高

自垄背或地表至第一青果柄基部的高度。单位为cm 。 13) 茎围 株高1/3处茎的周长。单位为cm 。 14) 节距 株高1/3处测量上下各5个叶位(共10个节距)的平均长度。单位为cm 。 15) 叶数 植株基部至中心花以下第五花枝处着生叶片数。单位为片。 16) 叶长 植株中部最大叶,自茎叶连接处至叶尖的直线长度(见图2)。单位为cm 。 图2 叶长、叶宽及叶柄 17) 叶宽 植株中部最大叶,与主脉垂直的叶面最宽处的长度(见图2)。单位为cm 。 18) 叶柄 叶柄与茎连接处至叶基部的长度(见图2)。单位为cm 。 19) 叶形 根据叶片的长宽比例(或称叶形指数),以及叶片最宽处的位置确定(见图3)。 1 宽椭圆 2 椭圆 3 长椭圆 4 宽卵圆 5 卵圆 6 长卵圆 7 心脏形 8 披针形 叶长 叶长

(完整版)松材线虫病疫区和疫木管理办法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松材线虫病疫区和疫木管理办法》的通知 林造发〔2014〕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松材线虫病预防和除治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2〕5号)精神,加强和改进松材线虫病疫区和疫木管理,严防疫源扩大、疫情扩散,我局对《松材线虫病疫区和疫木管理办法》(林造发〔2002〕164号)进行了修订,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如有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局。 国家林业局 2014年1月27日 松材线虫病疫区和疫木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松材线虫病疫区和疫木的管理,防止疫情传播扩散,根据《植物检疫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松材线虫病预防和除治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2〕5号)、《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第412号令)、《松材线虫病疫木加工板材定点加工企业审批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松材线虫病疫区、疫木采伐、疫木安全利用等的监督管理适用于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疫区是指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划定和公布的,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的松材线虫病发生区(以乡镇级行政区为单位划定和公布的称为疫点)。疫木是指松材线虫病县级疫区内未经除害处理的或者非疫区内染疫的松科植物。疫木安全利用是指对疫木采取热处理、熏蒸处理等可达到除害处理要求的措施处理后进行利用的方式,或者通过造纸、制炭等变性方法,以及制作纤维板和刨花板等具有除害处理功能工序的方法进行利用的方式。 第四条疫区疫情防治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属地管理、突出重点、分类施策的原则,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防治,严防疫源扩大,疫情扩散。 疫木采伐必须坚持现有监管能力和除害处理能力决定疫木采伐量的原则,采取先封后伐的策略,严格监管,严防疫木流失。 疫木安全利用必须坚持积极稳妥、彻底有效原则,就地就近、安全可靠地选择利用疫木的地点和方式,实施疫木安全利用。 第五条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社会化防治组织等参与疫区松材线虫病防治、疫木管理等工作。鼓励在确保不会造成松材线虫病传播扩散的前提下,采取就地利用疫木培育茯苓等具有创新性的处理方式。 第二章疫区管理

舞毒蛾防治技术方案

附件5 舞毒蛾防治技术方案 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又名秋千毛虫、苹果毒蛾、柿毛虫,英文名Gypsy moth,属鳞翅目毒蛾科。国内主要分布于北纬20°-58°之间,主要省份为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四川、贵州、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 该昆虫取食栎、柞、杨、柳、桦、槭、榆、椴、鹅耳枥、黄檀、山毛榉、核桃、稠李、苹果、梨、杏、樱桃、山楂、柿、桑、樟子松、红松、落叶松、云杉等500余种植物。其中以栎、杨、柳、榆、苹果、山楂、桦受害最重。幼虫危害叶片,严重时可将全树叶片吃光。 一、发生特点 舞毒蛾一年发生1代,以完成胚胎发育的幼虫在卵内越冬。根据其地理分布和生活特性舞毒蛾被分为亚洲型和欧洲型两种,欧洲型舞毒蛾的雌成虫没有飞翔能力,而亚洲型舞毒蛾的雌成虫则可以飞翔,有趋光性。1龄幼虫能借助风力及自体上的“风帆”(刚毛中间泡状扩大的毛)飘移,2龄以后白天潜伏在落叶及树上的枯叶内或树皮缝内,黄昏后出来为害。低龄幼虫受惊扰后吐丝下垂,随风在林中扩散。雄幼虫5龄,雌幼虫6龄。老龄幼虫有较强的爬行转移危害能力,食叶量大,严重时可将整株树叶吃光。

为害至7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在树干凹裂处、枝杈、枯叶等处结茧化蛹。7月中旬为成虫发生期,雌雄异型,雄蛾善飞翔,白天常成群在林缘飞舞。卵多产于树枝干的阴面或其他物体的表面,每雌产卵1-2块,每1卵块有300-600粒卵,最多达1000粒,上覆雌蛾腹末的黄褐鳞毛(见附图)。 该虫多发生在郁闭度0.2-0.3,没有下木的阔叶林或新砍伐的阔叶林以及植被稀少的松林中,通风透光的林缘地带危害最重,而在林层复杂、郁闭度较大的林区很少大量发生。气候干旱有利于舞毒蛾暴发,我国舞毒蛾猖獗周期为8年左右,即准备1年,增殖期2-3年,猖獗期2-3年,衰亡期3年。 二、治理对策 舞毒蛾的治理应从改善林分入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一要提高林分郁闭度,在林缘种植油松、华山松、白皮松、核桃等舞毒蛾不喜食树种。二要加强监测预报,通过性诱、灯诱和人工调查等手段,准确掌握虫情,做到有的放矢。三要采用诱杀、病毒、天敌昆虫、仿生药剂等综合措施,实现控灾减灾。 三、虫情监测 (一)踏查。5-9月间,观查成虫、幼虫和卵块情况。卵块多集中在倒木下方、树干背风面、房屋的房檐、林间电线杆、桥或涵洞的洞壁上。幼虫一般先为害林缘和树冠下方,观察寄主树上有无吐丝下垂或危害的幼虫,也可利用舞毒蛾幼虫上下树习性,用麻袋片等在树干围环,随机围环调查30株树,可以掌握

舞毒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舞毒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姓名刘艳红 班级10植物保护 学号100703054017 学科昆虫研究法

舞毒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刘艳红 2013年7月 摘要;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 世界性害虫。一年发生1 代, 幼虫在卵内越冬, 越冬翌年5 月孵化, 危害树木, 7 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在树干等处吐丝固定虫体化蛹, 不解茧。7 月下旬至8 月上旬羽化, 不久开始交尾产卵。招引天敌, 其中: 山雀、杜鹃等。介绍了舞毒蛾的分布、危害、寄主、形态、生活史及习惯、天敌, 并提出对舞毒蛾的防治方法。关键词;舞毒蛾; 分布; 生物特性; 天敌;防治对策 Abstract: Gypsy moth 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 world harmful insect.A year has 1 generation, survives the winter by the young insectinthe egg, survives the winter vertical stroke year in May to hatch,harm trees, in July, middle ten days, old ripe young insect in boughand so on place spinning fixed insect body pupation, relentlesscocoon. From late July to the beginning of August emergence, soonstarts to spawn. Attracts thenatural enemy, among: Tit, cuckooand so on. In the article introduced gypsy moth's distribution, theharm, the host, the shape, the life history and the custom, thenatural enemy, and propose tussock moth's preventing andcontrolling method. Key words: Gypsy moth; Distributi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Naturalenemy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ontrol 舞毒蛾 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 别名:秋千毛虫、苹果毒蛾、柿毛虫。 1、分布寄主和危害:属鳞翅目, 毒蛾科。属世界性害虫。在我国发生普遍, 各地均有分布。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及欧洲和美洲。主要在北纬 20~58度之间。食性很广, 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区。幼虫主要为害叶片,主要危害杨、柳、桑、苹果、柿、梨、桃、杏、山楂、槭、云杉、落叶松、樟子松、油松、红松等 500 多种植物。该虫食量大,食性杂,严重时可将全树叶片吃光, 并且也舐食果实。 2. 形态特征 2.1 成虫 雌雄异型,雄蛾体长 16~21mm,翅展 37~54mm,前翅灰褐色或褐色,有深色锯齿状横线,中室中央有 1 个黑褐色点,横脉上有一弯曲形黑褐色纹,前后翅反面呈黄褐色。雌蛾体长 22~30mm,翅展 58~80mm,前翅黄白色,中室横脉明显具有 1 个“<”形黑色褐纹,其他斑纹与雄蛾近似,前后翅外缘每两脉间有 1 个黑褐色斑点。雌蛾腹部肥大,末端着生黄褐色毛丛。

全世界最危险的100个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恶性入侵物种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能力,它们不但能以巧妙的方式实现远距离传播,而且能在新的地区建立种群,扩大繁殖,成为优势种,甚至彻底改变一个区域的生境,使之不再适合本地土著生物群落的生存。CNG在这里列出经世界各国生物学家联合研究,The Invasive Species Specialist Group (ISSG)组织公布的世界上最危险的100种恶性入侵物种。 鱼类:大麻哈鱼 莫桑比克罗非鱼 食蚊鱼 蟾胡子鲇 尼罗尖嘴鲈 鲤鱼 黑鲈 鳟鱼 鸟类:印度八哥 白头翁 掠鸟 两栖类:牛蛙 蟾蜍 离趾蜍 陆生植物:白千层树 荻芦竹

吸水木 微甘菊 印度白茅 荆豆 暹罗草 南欧海松 Koster恶草 虎杖(竹节参) 三裂中蟛蜞菊 奎宁树 野牡丹 腺牧豆树 怪柳 风车藤 紫金牛 银合欢 千屈菜 野葛 草莓香石榴 虫蜡树 仙人掌 火树

肖孔香(巴西椒树) 乳浆大戟 非洲郁金香 黄喜马莓 含羞草 马缨丹 黑荆树 陆生无脊椎:光肩星天牛 舞毒蛾 扁虫 小火蚁 阿根廷蚁 四斑按蚊 金苹蜗牛 红外来火蚁 家白蚁 甘薯白粉虱 狂蚁 橡子螺 大果柏大蚜 大头蚁

非洲大蜗牛 白纹伊蚁 普通黄胡蜂爬行类:林蛇 谈水甲龟 水生植物:凤眼莲 大米草 杉叶蕨藻 裙带菜 水生无脊椎:海蛤 梳状水母 多刺水甲 多棘海盘车 多形饰贝 地中海贻贝 青蟹 微生物:牛瘟 鸟疟疾 栗疫病 香蕉束顶病毒 疫霉根腐病

蛙壶菌病 哺乳类:毛尾负鼠 印度小猫鼬 大鼠 野猪 鼠 海狸鼠 白鼬 兔 赤鹿 家猫 山羊 猕猴 灰松鼠 赤狐 附: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科学院于2003年1月10日发布的“关于发布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的通知”,我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公布如下: 1.紫茎泽兰 2.微甘菊

澳大利亚美洲大陆非本土生物入侵途径影响和启示

澳大利亚美洲大陆非本土生物入侵途径影响和启示 作者:张松柏吴降星单位: 宁波市植物检疫站( 宁波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近几年来, 多种非本土生物在中国各地蔓延, 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从全球范围来看, 非本土生物入侵问题由来已久, 且以澳大利亚和美洲大陆为甚。 一、入侵历史和途径 1. 入侵历史澳大利亚、美洲大陆与旧大陆的物种交流是从1492 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开始的。最初主要是一些驯化程度较高的动植物。如美洲印第安人驯化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陆地棉等农作物和旧大陆的小麦、大豆、甘蔗及一些牛、马等驯养动物, 这些物种的广泛传播使各大洲共同分享了人类文明成果, 促进了全球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 随着欧洲移民大量流入, 给这两大陆带入了更多的新物种, 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据历史学家研究, 美洲印第安人在殖民化的过程中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不是殖民者的刀枪, 而是带入的疾病。本土居民由于缺乏对天花、鼠疫、麻疹等旧大陆疾病的抵抗力, 造成了病害的流行和人口锐减。最早引起人类广泛关注的非本土生物为害问题是澳大利亚的兔灾。欧洲野兔是1859 年从英国流入澳大利亚的, 是众多外来动物中的后来者。最初仅有24 只, 作为娱乐性捕猎的对象。由于野兔繁殖极快, 再加上没有天敌, 1891 年已遍及整个澳大利亚, 产生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2. 入侵方式在澳大利亚和美洲大陆存在的非本土生物种类不胜枚举。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对本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些生物的入侵方式或途径多种多样, 但从人类的主观愿望和所起的作用上来看, 不外乎主动引进和偶然带入2 种类型。 ( 1) 主动引进非本土生物的目的。人类有意识地进行大陆间物种交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经济目的。在殖民者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 他们的生活离开了原来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一切, 特别是赖以生存的动植物, 必然会产生一种引入故土熟知的动植物的渴望。同时, 殖民者为了利用殖民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来满足建立产业基地的需要。作为家畜或役畜的猪、牛、山羊、马等动物和作为农作物的小麦、大豆和甘蔗等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 其次是娱乐或观赏目的。如娱乐性捕猎目的引进的野兔和欧洲红狐狸、垂钓目的引进的多种鱼类、各种花卉等。甚至有人还为了消除对故土的思恋, 引进了包括欧掠鸟在内的莎士比亚作品中的18 种欧洲鸟类。 第三是生物控制或水土保持目的。在两个大陆的开发过程中, 为防止无意或有意带入的生物的蔓延,或控制本土生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不同时期引进了多种生物。如为控制老鼠引进的猫、獴和狐狸, 控制虫害引进的家雀、蟾蜍, 控制蚜虫引进的七星螵虫, 甚至还有为控制澳洲野兔引进的家兔病毒。柽柳则是美国中西部地区作为水土保持目的引进而泛滥成灾的植物。 第四是科研目的。如横扫美洲大陆的“杀人蜂”是巴西的一位科学家为选育蜜蜂品种而引进的26 只非洲蜜蜂蜂后不慎逃逸, 与当地的蜜蜂自然杂交形成的。舞毒蛾是1869 年一位昆虫学家为选育家蚕品种从法国引进的。 ( 2) 偶然带入非本土生物的途径。除老鼠等少数脊椎动物外, 偶然带入的非本土生物以低等生物居多, 主要有3 条途径: ①运载工具: 老鼠和蜥蜴等是最早通过交通工具入侵的几种动物。 最近一个世纪, 随着国际贸易的大幅度增长, 依靠交通工具引入的生物数量也迅速增加。如通过船舶的压载水带入的斑纹贻贝、亚洲虎蚊和中华绒螯蟹等动物, 通过货物托盘、包装箱等木制品传入的亚洲天

花期生物学特性观察

欧李花期生物学特性观察 一、目的意义: 二、花期是果树的重要物候期,对了解品种的特征习性和授粉与结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材料:农大欧李资源圃保存的各种欧李种质 四、研究内容:

参考资料: (一)果树开花规律一般分为六期:全树5%的花开放为初花期;25%以上的花开放为盛花始期;50%的花开放为盛花期;75%的花开放为盛花末期;全树花开并有部分开始落花为经花期;全树5%的花开始正常落花瓣至全树花瓣脱落则为谢花期。 树种不同,开花早晚不同。北方区域内的大部分果树均于春季开花,梅、杏、李、桃开花早;梨、苹果等次之;葡萄、山楂、柿子、枣等最晚,人工调节或棚栽果树另当别论。 同品种、同一地点栽植的果树,开花早晚亦有差别。其原因是树体内贮藏营养水平与果枝类型、树势造成的。同时,不同年份间开花也有区别,与花前当地积温有关。 果树开花,一般在午前开花,如苹果、山楂、梨、桃等,但枣树开花习性却为昼开型和夜开型。猕猴桃花期短而集中,一般都集中在清晨4-8时开放,以5时左右为最佳。 果树因树种、品种间的差异性,开始持续时间与外界条件都有区别,单株苹果花期约5-15天,桃约5-11天,梨约6-15天,枣约2个月。花序、单花的持续时间也各不相同。一般情况,树体营养水平高,开花齐,时间长;树体营养水平低的弱树、老树,花开不整齐、持续时间短。 参考资料(二) 欧李花芽萌动到开花应该分为11个时期:1萌动期2大花蕾膨大期3小花蕾分离期4单花蕾分离期5花萼露心期6花朵膨大期7初花期8盛花初期9盛花中期(10盛花末期11落花

期 1萌动期(此时不是叶芽,而是花芽的萌动,表明着欧李的地上部器官已开始感知气温的变化,节位上的褐色花芽有白点出现,实际上为原来包裹很紧的褐色鳞片稍稍松开,露出白色的花萼,大约在2月下旬即开始)----2大花蕾膨大期(萌动期开始后,花蕾则开始膨大,约一个月的时期内,即从2月下旬到了3月下旬,分布在叶芽周边的2-4个大花蕾在不断地膨大,首先是花蕾外部的褐色鳞片被内部生长着的大花蕾撑开,褐色鳞片被推到花蕾的下层,逐渐显露出各个品种大花蕾固有的色泽,此时中间的叶芽可以看到白色生长点开始膨大,即叶芽的鳞片开始松动)----3小花蕾分离期(此期约需10天时间,到4月初完成,大花蕾的不断膨大实际上为小花蕾不断生长的结果,因此,大花蕾生长到一定大小时,每个大花蕾中分离出2-3个小花蕾,每个小花蕾中实际包含着2-4个单花蕾,此时叶芽已清晰可见,)----4单花蕾分离期(此期约需10天左右的时间,约在4月上旬。此时小花蕾中的单花蕾不断膨大,开始出现一个个单花蕾,单花蕾内部的花瓣、花药等器官开始生长,使单花蕾不断膨大,最后膨大到2毫米,使每个节位上的单花蕾逐渐显露出来,每个节位上的花朵数基部固定下来,并显露出每个品种花蕾固有的色泽,此时叶芽已开始转绿,花叶同出的9号品种叶芽与花蕾大小差不多,而先花后叶的品种如01-01等品种,花蕾大于叶芽的两倍。此时也是观察早花品种还是迟花品种的时期,早花品种此时的单花蕾已很大,一般在2毫米以上,迟花品种的单花蕾一般较小,在2毫米以下如S-D)----5花萼露心期(此时单花蕾内部的花瓣、花药等器官生长加快,花药也清晰可见,使单花蕾的花萼顶部被花朵撑开,即花萼露心期,每个品种内部的花瓣色泽开始出现,4月4日观察到)----6花朵膨大期(气球期)(此时,花萼内部的花瓣进一步膨大,花萼下退,花柄伸长到5-10毫米,花瓣露出到5毫米,并膨大成气球状,约需3-5天时间,最早在4月10日观察到---7初花期(气球期1-2天后,温度在12度时,花朵开始展开,第一朵花展开后即为初花期,但要注意近地面的花一般先开,不能算,起码是地上部20厘米以上的花开才能算----8盛花初期(1-2天后,开花数量由5%进入到25%)----9盛花中期(1-2天后,开花由25%进入到75%)----10盛花末期(1-2天后由75%进入到100%)---11落花期(从初花开始,7天后花瓣开始凋落,此时幼果可以看到,毛樱桃的果实已到黄豆大,最早开始的是早开花品种,约在4月20-24日,最晚的为S-D、99-02、4号和Y14-26(厕所旁,到4月28日花瓣仍在树上),大果园为S-D\Y11-06、Y03-09,4号,到4月29日,Y11-06\Y03-09\4号、S-D的花瓣仍在树上,S-D的花瓣后期转红,很好看,可做观赏)2、同一品种不同枝条类型和同一枝条上开花时间顺序 选早花(03-25、J-2\01-01)、中花、晚花(S-D、晚花、4号)品种各1-2个,观察基生枝和上位枝上的开花时间

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2018年修订版)

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 为保护我国松林资源,保障国土生态安全,进一步加强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治,指导各地科学开展疫情防治,切实提高疫情防治的整体成效,特制定本方案。 一、疫情监测普查 (一)日常监测。 1.监测范围。辖区内所有松树,重点是电网和通信线路的架设沿线,通信基站、公路、铁路、水电等建设工程施工区域附近,木材集散地周边,景区,以及疫区毗邻地区的松树。 2.监测时间。定期巡查辖区内松树,每月至少一次。 3.监测内容。调查是否出现松树枯死、松针变色等异常情况,取样鉴定是否发生松材线虫病。 4.监测方法。 (1)踏查。根据当地松林分布状况,设计可观察全部林分的踏查路线。采取目测或者使用望远镜等方法观测,沿踏查路线调查有无枯死松树,或者出现针叶褪色、黄化、枯萎以及呈红褐色等松针变色症状的松树。一旦发现松树枯死、松针变色等异常情况,应当立即按照本方案中有关要求进行取样鉴定,确认是否感染松材线虫病。一旦确认感染松材线虫病,应当立即进行详查。 (2)遥感调查。采取航空航天遥感技术手段对大面积松林进行监测调查,一旦发现松树枯死、松针变色等异常情况,根据遥感图像的卫星定位信息,开展人工地面调查和取样鉴定,确认是否感染松材线虫病。一旦确认感染松材线虫病,应当立即进行详查。

(3)诱捕器调查。适用于松材线虫病非发生区林分的监测,严禁在疫情非发生区和发生区的交界区域使用。在媒介昆虫羽化期设置诱捕器引诱媒介昆虫,将诱捕到的媒介昆虫成虫活体在室内剪碎后进行分离鉴定(或者经过培养后鉴定),确认是否携带松材线虫。一旦发现携带松材线虫,应当立即对设置诱捕器的林分及周边林分进行详查。 (4)详查。详细调查疫情发生地点、寄主种类、发生面积(以小班为单位统计,不能以小班统计发生面积的以实际发生面积统计,四旁松树的发生面积以折算方式统计)、病死松树数量、林分状况,以及传入途径和方式等情况,并对病死松树进行精准定位,绘制疫情分布示意图和疫情小班详图。调查病死树数量时,需将疫情发生小班内的枯死松树、濒死松树一并纳入病死松树进行调查和统计。 (二)专项普查。 1.普查范围。辖区内所有松树。 2.普查时间。每年2次。一般于每年3-6月进行春季普查,于每年8-10月进行秋季普查。 3.普查内容。调查本辖区内所有松树是否出现松树枯死、松针变色等异常情况。 4.普查方法。同日常监测方法。其中,对已确认发生疫情的小班,直接进行详查。 (三)取样。 1.取样对象。抽取尚未完全枯死或者刚枯死的松树,不应当抽取针叶已全部脱落、材质已腐朽的枯死树。可参照以下特征选择取

生物学特性

第一章生物学特性 一、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一)气候条件 1、温度 核桃适宜生长在年均温度8-16℃,极端最低温度不低于-20℃,极端最高温度在38度以下,无霜期170天以上地区。 2、水分 核桃对于干燥空气环境适应性强、但对土壤水分变化较为敏感。缺水,使树体生长弱,大量落果、落叶。土壤水分过多,会造成通气不良,影响地上部的生长发育,甚至死亡。因此,核桃耐早、怕涝,但不能缺水。 3、光照 核桃喜光,宜生长在全年日照大于2000小时的地区和区域。 4、风 核桃一年生枝髓心较大,抗风力较弱,幼树易抽条。 (二)、土壤条件 1、土壤质地 土壤以疏松壤土最好。质地黏重、砂石含量多的土壤不适宜核桃生长。 2、土壤酸碱性

适宜核桃生长的土壤PH值范围6.5-8.3,核桃不耐酸碱,土壤含盐量应在0.2%。 3、土层厚度 核桃属深根树种,土层厚度在1m以上且地下水位在3m 以下时生长良好。 (三)、地势 核桃可在土层深厚且有水浇条件的坡地、丘陵山地、平地等栽植。坡度以不大于25°为宜,避免宜积水的低洼地种植。 二、核桃主要器官与发育 一、根 核桃根系分为主根、侧根和须根。其主根发达,侧根伸展较远,须根广泛。幼树时根比茎生长快,主根比水平根生长快,三年生以后侧根数量逐渐增多,水平根生长加快。所以群众说核桃是“先坐下来,再站起来”。成年核桃树主根深可达3m多,而水平根可延伸至树冠边缘甚远。核桃根系的垂直分布主要在0—60㎝的土层中,其中20-40㎝深的土层中最多。因此,施肥深度范围多在20—40㎝、范围为冠下及边缘。 根的生长周期一般在发芽前3—4周新根的形成数量和延长生长增加,至新梢快速生长开始前减缓。在新梢生长停止和果实生长减缓时,根生长又开始加速,直至落叶又降至

松材线虫病防控实施方案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松材线虫病防控实施方案,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松材线虫病防控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署要求,我镇为人民政府划定的松材线虫病重点预防区为进一步做好我镇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坚决遏制松材线虫病疫情蔓延势头,确保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松树林安全,切实保护全镇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坚持“属地管理、村组负责、彻底除治、不留隐患、确保成效”的防控原则,以监测普查为基础,以疫木除治为重点,以疫木监管为关键,以综合防控为依托,落实各级林长、护林员、生态护林员的防控责任和目标管理责任体制,有效控制松材线虫病的传播。坚持常年监测和定期普查相结合,监测覆盖率100%就地实施除害和伐桩处理,除害处理率100%:严格疫木管控,检疫检查率100%。

二、主要任务 1、督促乡镇各级林长、护林员、生态护林员、村民小组长认真组织开展常年监测、定期调查,调查工作每月进行一次,为全面清理提供依据,做到早发现,早除治。4-6月和8-10月开展春秋两次集中普查,及时收集、汇总、上报普查成果。 2、成立四个清理小组,全面完成枯死松树清理。以疫木清理为核心措施,在3月20日前集中采伐清理所有死亡松树及其直径超过1厘米的枝桠,优先釆取原山场选择适宜地点就地焚烧除害处理;并进行严格的验收,对按上述时间完成清理工作且经验收合格的,镇政府给予每株树20元的奖励。同时对后期发现的枯死松树要做到随时清理、随时焚烧,确保清理达到预期效果。 3、切实加强疫木管理,严格疫木源头管理,停止松树非除治性和非除治期采伐。切实加强疫木釆伐、运输、除害各环节监管,所有清理后的病死枯死松树严禁外运,严禁利用,严禁农户用作薪柴。强化工程建设管理。建筑、通信、电力等建设工程不得使用松木及其制品(包装材料),一经发现,从严从重处理,建设项目涉及到松木采伐的,一律按除治性采伐管理,按疫木管理规

松材线虫病防控方案(最新)

松材线虫病防控方案 为切实做好松材线虫病的防控工作,有效遏制疫情的扩散蔓延,保护我区森林资源安全,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根据X市林木病虫防治检疫站商林防检发〔X〕2号,关于转发《X省森防总站关于印发的通知》(X林防检发〔X〕X号)的通知文件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X区辖14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253个行政村、31个社区,人口55万人。总面积2672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81.3 万亩,有林地面积213.6万亩,活立木蓄积80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8.2%,在有林地中,油松、华山松林面积150.026万亩,占森林面积的70.2%。主要分布在X、流岭、X山系,以二X林场、X 林场、X林场面积最多,近几年普查显示,我区尚未发现松材线虫病。但我区国道、省道、铁路、高速路交错,各类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购置和调运的各种苗木、木制品包装箱,各木材销售点经销各类木材、人造板运输频繁,加之X、X、X已经感染松材线虫病,形势不容乐观,我区松材线虫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一旦爆发松材线虫病将对森林资源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预防区划 根据松林资源分布情况和地域特点,划分不同的松材线虫病预防区域。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以及其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的区域列为松材线虫病重点预防区,其他区域为一般预防区。 重点预防区:X源国家自然湿地保护区(二X水库区),X森林公园、X森林公园、X森林公园、X森林公园、X美丽花谷、X 镇、X镇面积共计52.3万亩。 一般预防区:除重点预防区之外的镇、办事处,面积共计 97.726万亩。 三、目标任务 (一)预防目标 加强松材线虫病疫情监测,监测覆盖率要达到100%,第一时间发现疫情,新发生区,从确定疫情之日起一年内实现基本根除;加强预防工作,对松类植物及其产品检疫复检率达到100%,确保重点预防区松林安全。 (二)主要任务 1、加强检疫检查,防止疫情传入。对过往的松材线虫病寄主植物及其产品实施严格检疫检查,严禁疫木及其制品调运。开展检疫执法专项行动,对区域内的木材交易市场、木材集散地、木

松材线虫病防控实施方案

松材线虫病防控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署要求,我镇为人民政府划定的松材线虫病重点预防区为进一步做好我镇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坚决遏制松材线虫病疫情蔓延势头,确保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松树林安全,切实保护全镇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坚持“属地管理、村组负责、彻底除治、不留隐患、确保成效” 的防控原则,以监测普查为基础,以疫木除治为重点,以疫木监管为关键,以综合防控为依托,落实各级林长、护林员、生态护林员的防控责任和目标管理责任体制,有效控制松材线虫病的传播。坚持常年监测和定期普查相结合,监测覆盖率100%就地实施除害和伐桩处理,除害处理率100%:严格疫木管控,检疫检查率100%。 二、主要任务 1、督促乡镇各级林长、护林员、生态护林员、村民小组长认真组织开展常年监测、定期调查,调查工作每月进行一次,为全面清理提供 依据,做到早发现,早除治。4-6月和8-10月开展春秋两次集中普查,及时收集、汇总、上报普查成果。 2、成立四个清理小组,全面完成枯死松树清理。以疫木清理为核心措施,在3月20日前集中采伐清理所有死亡松树及其直径超过1厘 米的枝桠,优先釆取原山场选择适宜地点就地焚烧除害处理;并进行严 格的验收,对按上述时间完成清理工作且经验收合格的,镇政府给予每株树20元的奖励。同时对后期发现的枯死松树要做到随时清理、随时焚烧,确保清理达到预期效果。 3、切实加强疫木管理,严格疫木源头管理,停止松树非除治性和非除治期采伐。切实加强疫木釆伐、运输、除害各环节监管,所有清理后的病死枯死松树严禁外运,严禁利用,严禁农户用作薪柴。强化工程建 设管理。建筑、通信、电力等建设工程不得使用松木及其制品(包装 材料),一经发现,从严从重处理,建设项目涉及到松木采伐的,一

RSPM33号标准正式发布

北美植物保护组织关于亚洲舞毒蛾的第33号植物检疫措施生效 孙双艳编译 2009年8月10日,北美植物保护组织(NAPPO)关于“来自亚洲舞毒蛾疫区船舶及货物操作管理指南”生效。据初步估算,该措施生效后,我国的部分输美货船可能在美国口岸遭遇拒绝入港、锚地待检、港口滞留等多种形式的通关障碍,对我国企业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该标准为北美植物保护组织成员国提供风险管理指南,其宗旨在于减少亚洲舞毒蛾进入北美洲和在北美洲传播的风险。该标准描述的是有关曾到过存有亚洲舞毒蛾口岸船舶的风险管理方案,它还对来自或经过疫区输抵北美货物的必要管理措施做了介绍。 亚洲舞毒蛾(Lymatria dispar asiatica Vnukovski j)、舞毒蛾日本亚种[Lymantria dispar japonica (Motschulsky)]、L. albescens Hori与Umeno、L. umbrosa (Butler)及L. postalba Inque是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目前在北美没有发生。L. umbrosa幼虫与两种舞毒蛾亚种幼虫同属杂食性种类。据报道,它们可以取食600多种植物叶子,如:桤木、岑树、榉树、桦树、板栗、榆树、桉树、榛树、角树、菩提树、枫树、橡树、白杨、漆树、杨树、核桃树、柳树、果树(苹果树、杏树、樱桃、桃树、梨树、李子树)、城市观赏植物(山茱萸,山楂,冬青)和某些针叶树,包括某些雪松、花旗松、铁杉、刺柏、落叶松、油松、红杉、云杉和部分冷杉等。L. albescens幼虫寄食树种至少有三类不同植物属,而L. postalba 幼虫记录的寄食树种是棕榈树。 亚洲舞毒蛾有极强的繁殖力,个体卵块平均含卵数达600-1000个。雌蛾的飞行能力表明,一旦传入NAPPO地区,其扩散距离及速度都要超过欧洲舞毒蛾。广泛的寄宿物种有利于亚洲舞毒蛾的定殖,它可造成重要环境植物物种脱叶,直接影响环境。为此,贸易伙伴采取的植物卫生限制措施也会影响林业资源市场,且为保护重要的生态区而被迫加大杀虫剂用量也会导致当地物种消失及生物多样化的改变。 由于亚洲舞毒蛾在北美地区的负面影响,亚洲舞毒蛾以往的入侵事件让人们耗费了巨资,以迅速、彻底根除这种害虫。1992年,从俄罗斯远东地区前往北美温哥华港船舶上的亚洲舞毒蛾,造成温哥华市林区出现了大量亚洲舞毒蛾幼虫,为根除这些害虫耗

松材线虫病及预防措施

松材线虫病及预防措施 摘要:探讨松材线虫病多发生的地域分布、发生原因、规律及预防措施,从而达到防治松材线虫的目的。 关键词:松材线虫;发病分布;发生规律;预防措施 松材线虫(NorthAmericanpinewoodnematode;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该线虫属蠕形动物门、线虫纲、垫刃目、滑刃总科、伞刃属。线虫成虫虫体长约1毫米,雌虫尾部近圆锥形,末端圆;雄虫尾部似鸟爪,向腹面弯曲[1]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虫害。它是通过松墨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等媒介昆虫传播于松树体内,从而引发松树病害。被松材线虫感染后的松树,针叶黄褐色或红褐色,萎蔫下垂,树脂分泌停止,树干可观察到天牛侵入孔或产卵痕迹,病树整株干枯死亡,最终腐烂。 一、分布状况 安徽省主要分布合肥市(肥东县)、铜陵市(郊区)、安庆市(郊区)、滁州市(南谯区、明光市、全椒县、来安县、定远县)、马鞍山市(雨山区、花山区、当涂县)、宣城市(广德县)。全省松材线虫病呈扩散蔓延形势,对黄山、九华山等风景名胜区以及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大面积松林安全形成了严重威胁。与祁门县相邻的石台县、青阳县已被国家确定为松材线虫病疫区,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二、病因及症状 病因:本病由松材线虫引起,线虫的耐久型幼虫自天牛造成的伤口侵入健康松树小枝,并进入树脂管内。这时线虫有强烈的治病作用。待

受侵树木停止分泌松脂时,树体中线虫开始繁殖,以树脂管为通道向其他部位扩散,到针叶开始黄时,树木的整个木质部都有大量幼虫存在,翌年,在罹患病的树林内寄生的松墨天牛羽化时又会携带大量线虫,并“接种”传播到健康的松树上,导致病害的扩散蔓延。 症状[1]:病原线虫侵入树体后,松树的外部症状表现为针叶陆续色,流动,萎蔫,而后整株干枯死亡,枯死的针叶红褐色,当年不脱落。松脂停止松材线虫病症状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首先外观正常,但树脂分泌量减少或停止,蒸腾作用下降;接着针叶开始变色,树脂分泌停止,通常能够观察到天牛或其它甲虫为害和产卵的痕迹;再就是大部分针叶变为淡褐色,萎蔫,可见到甲虫蛀屑;最后针叶全部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病树整株枯死,此时树体一般有多种次生性的害虫栖居。 三、发生规律[1] 松材线虫病多发生在每年7-9月份。高温干旱气候适合病害发生和蔓延,低温则能限制病害的发展;土壤含水量低,病害发生严重。在我国,传播松材线虫的主要媒介是松墨天牛。病原线虫近距离由天牛携带传播,远距离则随调运带有松材线虫的苗木、枝丫、木材及松木制品等传播。松树线虫雌雄虫交尾后产卵,每雌虫产卵约100粒。虫卵在温度25℃下30小时孵化。幼虫共4龄。在温度30℃时,线虫3天即可完成一个世代。松材线虫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0℃,低于10℃时不能发育,28℃以上繁殖会受到抑制,在33℃以上则不能繁殖。四、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