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 绪论

合集下载

《构造地质学》教学大纲

《构造地质学》教学大纲

《构造地质学》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1. 明确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2. 了解构造地质学分析涉及到的两个重要概念:构造尺度和构造层次3. 明确学习构造地质学的意义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质学2. 构造尺度与构造层次的概念3. 构造解析的思想和方法4. 学习构造地质学的意义三、主要内容构造地质学的内涵和研究对象;地质构造;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地质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构造尺度;构造层次;构造解析的思想和方法;学习构造地质学的意义四、本章要点构造地质学的内涵;构造尺度和构造层次的概念五、本章思考题1. 何为地质构造?2. 对地质构造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3. 什么是构造尺度和构造层次?各有哪些种类?第二章沉积岩和岩浆岩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一、教学目标1. 明确面状和线状构造的产状表示法2. 了解沉积岩和岩浆岩的原生构造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利用沉积岩层原生构造确定岩层的顶面与底面2. 倾斜岩层与直线的产状要素3. 水平岩层与倾斜岩层在地形地质图上的特征4. 地层的接触关系5. 沉积岩中的软沉积变形构造6. 岩浆岩中的原生构造三、主要内容面状构造与线状构造的产状表示法;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沉积岩层顶、底面的识别标志;软沉积变形的种类;地层接触关系的基本类型及其构造意义;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即“V”字形法则)四、本章要点沉积岩层顶、底面的识别及其应用;不整合接触关系的识别标志;软沉积物变形的类型及其形成机理五、本章思考题1. 走向、倾向和倾角的含义是什么?2. 岩层的露头宽度与哪些因素有关?3. 如何在地形地质图上判定地层是否是水平地层?4. 沉积岩层有哪些基本的接触关系?如何识别它们?各反映了什么构造意义?5. 如何判断沉积岩层的顶、底面?6. “V”字形法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7. 软沉积变形主要有哪些几种?第三章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一、教学目标1. 明确应力、应力状态的概念和特点2. 明确应力莫尔圆的含义与特点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应力、正应力、剪应力的概念2. 主应力、主方向和主平面的概念与应力状态3. 应力莫尔圆的概念与特点4. 应力场、应力轨迹与应力集中三、主要内容应力、正应力、剪应力的概念;主应力、主方向的概念;单轴、双轴和三轴应力状态的二维应力莫尔圆;应力场的概念及其表示法四、本章重点双轴和三轴应力状态二维应力分析的莫尔圆;应力场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五、本章思考题1. 应力、正应力、剪应力、主应力之间有什么关系?2. 单轴、双轴和三轴应力状态二维应力莫尔圆上任意一点的物理意义是什么?3. 影响应力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第四章变形岩石应变分析基础一、教学目标1. 明确应力、应变的概念和特点2. 明确岩石变形的三个阶段3. 明确影响岩石变形行为的外界因素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变形、位移和应变的概念2. 旋转应变与非旋转应变3. 递进变形、全量应变与增量应变4. 岩石的变形阶段5. 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外部因素三、主要内容变形(拉伸、挤压、剪切、弯曲和扭转)和位移(平移、旋转、形变和体变);应变的度量(线应变与剪应变);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破裂变形;均匀应变与非均匀应变;应变椭球体的概念;旋转应变和非旋转应变;递进应变(共轴递进变形与非共轴递进变形)四、本章重点线应变和剪应变的概念;脆性岩石变形的三个阶段(弹性、塑性和破裂变形);单剪与纯剪变形的概念;影响岩石变形特征的外界因素五、本章思考题1. 变形和位移各有哪几种方式?2. 线应变与剪应变、均匀应变与非均匀应变、旋转应变与非旋转应变(单剪与纯剪)、共轴递进变形与非共轴递进变形的含义是什么?3. 岩石变形的三个阶段各有何特点?4. 影响岩石变形特征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它们分别是如何影响岩石变形的?第五章劈理、节理和线理一、教学目标明确劈理、节理、线理的类型和形成机制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劈理(1)劈理的结构特点与分类(2)劈理的成因(3)面理置换2. 节理张节理与剪节理的概念与特点3. 线理(1)小型线理与大型线理的主要类型(2)线理的成因三、主要内容劈理、线理、节理的概念与主要类型;劈理、节理、线理与褶皱、断层构造的相互关系;劈理、线理和节理的形成机制四、本章重点劈理、节理、线理的概念、主要类型和形成机制五、本章思考题1. 劈理按成因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它与节理如何区别?2. 劈理主要是通过哪些方式形成的?劈理有何应变意义?3. 常见大型线理构造有哪几种?它们是如何形成的?4. 张节理与剪节理如何区别?5. 共轭剪节理与主应力之间有什么关系?6. 如何利用层间劈理判断地层是否正常?第六章褶皱一、教学目标1. 明确褶皱的类型2. 明确褶皱的形成机制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褶皱要素2. 褶皱的形态3. 褶皱的分类4. 几种特殊类型的褶皱——同沉积褶皱和底辟构造5. 褶皱的组合形式6. 褶皱的形成机制7. 叠加褶皱8. 褶皱作用的时间三、主要内容褶皱的几何学分析(褶皱要素、褶皱描述、褶皱的几何形态分类);平行褶皱与相似褶皱;同沉积褶皱与底辟构造;褶皱的组合型式(侏罗山式褶皱)褶皱的形成机制(纵弯褶皱作用、横弯褶皱作用、剪切褶皱作用和柔流褶皱作用);与褶皱伴生的劈理、擦痕等构造;褶皱层中的应力分布特征四、本章要点枢纽、轴面的含义;褶皱的几何形态分类;褶皱的产状分类;褶皱横截面形态分类;纵弯褶皱作用的特点、褶皱中的应力分布与伴生构造;横弯褶皱作用;剪切褶皱作用;柔流褶皱作用;不同褶皱作用机制形成褶皱的特点五、本章思考题1. 褶皱由哪几个主要部分组成(褶皱要素)?2. 褶皱的形态有哪些类型?分类依据是什么?3. 褶皱在平面上和剖面上有哪些组合形态?4. 如何判定褶皱的形成时代?第七章断层概述一、教学目标1. 明确断层的类型和各类型的主要特点2. 明确断层的识别标志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断层的几何学与运动学要素2. 断层的类型及其应力环境3. 同沉积断层4. 断层的识别标志5. 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判定三、主要内容断层的几何学要素(断层带、断层线与断盘)和运动学要素(位移);正断层、逆断层与平移断层的概念及其应力状态的Anderson 模式;断层岩;断层效应;断层的识别标志;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确定;牵引构造与逆牵引构造(或反牵引构造);断距的确定;断层作用时间的确定;同沉积断层的概念与特点断层分类;断层的运动学要素;断层的识别标志五、本章思考题1. 在野外如何识别断层的存在?如何判断其性质?2. 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分别形成于何种应力环境中?3. 牵引构造与逆牵引构造有何不同?4. 怎样确定断层发育的时间?5. 同沉积断层有何特点?第八章伸展构造一、教学目标明确伸展构造的表现形式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伸展构造的表现形式2. 大陆伸展构造模式3. 造山期后伸展作用的机制与表现4. 构造反转三、主要内容伸展构造的主要表现型式;地堑与地垒、断陷盆地、裂谷变质核杂岩、岩墙群的概念;大陆伸展构造的三种模式(纯剪式、单剪式和分层剪切或滑动模式);拆沉作用;构造反转四、本章要点伸展构造的表现形式;构造反转五、本章思考题1. 伸展构造主要有哪些表现型式?2. 伸展构造的形成机制主要有哪几种?3. 伸展构造与挤压构造有哪些主要的差别?第九章逆冲推覆构造一、教学目标明确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结构特点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结构2. 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型式3. 逆冲推覆的驱动机制4. 逆冲推覆与重力滑覆的区别三、主要内容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结构与组合型式;双重逆冲构造、反冲构造的概念;逆冲推覆构造的分带、分层和分段性;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方式;逆冲作用与褶皱作用(断弯、断展与断滑褶皱作用);逆冲推覆的驱动力、位移与速率;推覆与滑覆的差别;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四、本章要点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结构和分段性;逆冲推覆构造的驱动机制;断层相关褶皱理论1. 逆冲推覆构造有哪几种组合型式?2. 什么是双重逆冲构造?3. 什么是反冲断层与构造三角带?4. 逆冲推覆构造沿冲断方向可以分成哪几个带?5. 逆冲推覆构造有哪几种扩展方式?6. 何谓断弯褶皱作用、断展褶皱作用与断滑褶皱作用?7. 如何区别挤压推覆与重力滑覆?第十章走向滑动断层一、教学目标明确走滑断层几何结构和伴生构造的特点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左行走滑断层与右行走滑断层2. 走滑断层的几何学特征3. 走滑断层的形成环境4. 一种特殊的走滑断层——转换断层三、主要内容走滑断层的基本特点;走滑断裂带的弯曲部和端部的应力状态;拉分盆地与花状构造的概念与特点;雁列式褶皱与牵引式弯曲;走滑双重构造四、本章要点左行与右行、左阶与右阶的概念;走滑断层伴生构造;花状构造的概念五、本章思考题1. 走滑断层有哪些基本特点?2. 走滑断裂带弯曲部和端部有哪些应力状态?3. 拉分盆地有何地质特点?如何识别拉分盆地?4. 走滑双重构造与逆冲双重构造有何差别?第十一章韧性剪切带一、教学目标1. 明确韧性剪切带内特征的岩石类型和伴生构造特点2. 明确韧性剪切带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判定方法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剪切带与韧性剪切带的概念2. 韧性剪切带的特点3. 糜棱岩的特点4. 韧性剪切带运动方向的判别标志三、主要内容剪切带的类型(脆性剪切带、脆-韧性剪切带、韧-脆性剪切带和韧性剪切带);糜棱岩的种类;鞘褶皱;韧性剪切带运动方向的确定韧性剪切带和糜棱岩的概念;韧性剪切带两盘运动方向的确定五、本章思考题1. 如何识别糜棱岩?2. 如何判断韧性剪切带的剪切方向?第十二章室内实习与课间野外实习本课程共安排了10次室内实习和1次课间野外教学实习。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第二章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层理: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现出来的一种成层构造。

有:平行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几个概念:岩层、沉积岩层、层面(顶面、底面)、厚度、原生构造。

岩层与地层概念的区别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

倾向:岩层最大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方向。

倾角:岩层最大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整合: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没有间断。

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有间断,有地层缺失1.平行不整合: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

2.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产状又不相同第三章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外力:对于一个物体来说,另一个物体施加于这个物体的力,有面力和体力。

内力:是同一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固有内力和附加内力。

应力: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应力场:一系列点的瞬时应力状态均匀应力场、非均匀应力场构造应力场: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应力状态规模上:局部构造应力场、区域构造应力场、全球构造应力场时间上:古构造应力场、现代构造应力场应力轨迹:表示构造应力场中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的作用方位的应力迹线应力集中:在均匀应力场中局部的应力异常增大现象应力集中一般出现在以下部位:断裂的端点、拐点、分枝点、错列点和待交会点及空洞周围等。

光弹实验和数值计算可以显示出应力集中现象。

均匀变形: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称为均匀变形。

非均匀变形:岩石各点变形的方向、大小和性质变化的变形称为非均匀变形。

线应变:单位长度的改变量横向线应变/纵向线应变=泊松比泊松比<=0.5弹性变形: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外力解除后,又完全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构造地质学》教案

构造地质学》教案

《构造地质学》教案第一章绪论一、研究内容及对象1、构造地质学的定义地质构造指的是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地球内、外力地质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形,从而形的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它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

2、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两个概念的区别①研究对象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壳及岩石圈中的造现象、空间分布及形成原因。

② 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的区别构造地质学有两个分支,即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这种区别在欧美国家中实际不存在,在欧美国家中,structural geology一词包含了所有的地质构造,也包含了tectonics的含义。

而在前苏联和我国,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两个单词则具有不同的含义,即structural geology指的是地壳内的中、小型构造,而tectonics则指的是包括岩石圈在内的区域大地构造,故在这些国家,将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两词分别称之为《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在大学里也分别开设上述相应的两门课程。

3、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从构造现象(构造形迹)上讲,其包括岩石和岩体〈地质体〉的原生和次生构造,尤其以研究岩石的次生构造为主。

次生构造:指的是岩石形成后,在地质作用过程中所发生的破坏,包括褶皱、断层、节理劈理等。

原生构造:指的是岩石在形成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主要指沉积岩和岩浆岩)。

从地质作用的角度讲,《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力地质作用。

二、研究方法《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反序法,即根据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及规律反寻其成因,进而去讨论地壳运动的规律,即"将今论古"。

在对某一构造进行实际分析时,往往包括了如下方面的研究:空间方面:主要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分布规律与组合形式。

时间方面:主要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成顺序与演变。

构造地质学电子版

构造地质学电子版

构造地质学电子版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构造地质学的内涵、构造尺度和构造变形场第二节地壳-岩石圈的层圈式结构和构造层次第三节构造观和褶皱幕问题第四节构造解析的基本原则主要参考文献第二章地质体的基本产状及沉积岩层构造第一节面状结构和线状结构的产状第二节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第三节软沉积变形第四节水平岩层不整合的构造意义和研究主要参考文献第三章构造研究中的应力分析基础第一节应力第二节应力场主要参考文献第四章变形岩石应变分析基础主要参考文献第五章岩石力学性质第一节岩石力学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第二节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因素第三节岩石的能干性第四节岩石变形的微观机制第五节岩石断裂准则主要参考文献第六章劈理第一节劈理的结构、分类和产出背景第二节劈理的形成机制和应变意义第三节劈理的观察与研究主要参考文献第七章线理第一节小型线理第二节大型线理第三节线理的观察与研究主要参考文献第八章褶皱的几何分析第一节褶皱和褶皱要素第二节褶皱的描述第三节褶皱的分类第四节褶皱的组合型式第五节叠加褶皱主要参考文献第九章褶皱的成因分析第一节纵弯褶皱作用第二节横弯褶皱作用第三节剪切褶皱作用第四节柔流褶皱作用第五节关于褶皱作用问题主要参考文献第十章节理第一节节理的分类第二节雁列节理和羽饰构造第三节节理脉的充填机制和压溶作用第四节区域性节理第五节岩浆岩体中的节理第六节节理的野外观测主要参考文献第十一章断层概论第一节断层的几何要素和位移第二节断层分类第三节断层形成机制第四节断层岩第五节断层效应第六节断层的识别第七节断层的观测第八节断层作用的时间性主要参考文献第十二章伸展构造第一节伸展构造型式第二节伸展构造模式第三节构造反转第四节伸展和挤压两种作用和两类构造对比主要参考文献第十三章逆冲推覆构造第一节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型式第二节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结构第三节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第四节逆冲作用与褶皱作用第五节逆冲推覆构造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第六节逆冲推覆构造的地质背景及其与滑覆和岩浆活动的关系主要参考文献第十四章走向滑动断层第一节走向滑动断层的基本结构第二节走向滑动断层的应力状态第三节走向滑动断层控制下形成的构造第四节区域剪切应力场引发的雁列构造和陆块旋转主要参考文献第十五章韧性剪切带第一节剪切带的基本类型第二节韧性剪切带的几何特征第三节韧性剪切带内的岩石变形第四节韧性剪切带的运动方向的确定第五节韧性剪切带的观察与研究主要参考文献第十六章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第一节面状和线状构造产状的测定方法第二节极射赤平投影的原理和方法第三节地质图的读图分析第四节基础性地质剖面图的编制第五节岩石有限应变测量的技术和方法第六节构造主应力方位的确定和古应力大小的估算第七节构造模拟与实验研究第八节计算机技术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应用主要参考文献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构造地质学的内涵、构造尺度和构造变形场一、构造地质学的内涵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力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现象。

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

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

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构造地质学是一门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的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裾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它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构造尺度是按构造规模大小划分的级别。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动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分布和组合规律及其演化历史,进而探讨产生地质构造的地壳运动的方式、规律和动力来源。

2、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及进展研究步骤:野外地质观测、地质填图;模拟实验。

从以下几个方面:1.构造几何学研究包括形态、方位、产状、规模、级次、分布及组合规律等;2.形成条件和形成机制研究主要研究构造的形成环境与形成过程;运动学及动力学研究及构造演化的历史分析等.简述构造地质学的最新发展,如地幔热柱研究。

3、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理论意义:阐明地壳(岩石圈)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的演化和地壳运动的规律及其动力来源;实践意义:在于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指导产生实践,解决矿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及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等方面有关的问题.本节重点: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第一节沉积岩的原生构造一、原生构造的基本概论层理是沉积岩最常见的一种原生构造。

它是通过岩石的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示出来的一种层状构造。

岩层则是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

岩层的顶、底面主要根据沉积岩的原生构造,如斜层理、粒级层理、波痕、干裂等来识别。

二、理解和识别原生构造研究意义三、如何运用原生构造确定岩层顶底面。

第二节岩层的产状、厚度及出露特征补充概念:地形、地形图、比例尺、等高线、等高线距、地质图、地质界线等一、水平岩层及其特征本节重点:如何运用原生构造确定岩层顶、底面。

《构造地质学》讲义解析

《构造地质学》讲义解析

《构造地质学》第一章绪论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质学二、构造尺度与构造层次的概念地壳或岩石圈不同深度的物理化学条件所导致的地质构造在垂向上的分带性。

不同的构造层次分别显示不同的主导变形机制。

三、构造解析的思想1.对不同岩石类型地区和不同尺度的地质构造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野外观察和地质填图始终是研究地质构造的基本方法。

2.构造解析分析和解释地质构造要素的空间关系和形成规律的方法学,内容包括对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目的:了解地质构造的发生条件、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四、学习构造地质学的意义1.理论意义阐明地壳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的演化和地壳运动规模及其动力来源。

2.实践意义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规律指导生产实践,解决矿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及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的问题。

由角度不整合限定。

思考题1. 构造尺度与构造层次的概念。

2. 对地质构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各有什么主要内容?3. 学习构造地质学有什么意义?第二章沉积岩层和岩浆岩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一、倾斜岩层与直线的产状要素1. 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

(图中直线MON),走向线两端延伸的方向即为该岩层的走向,有两个数值。

倾斜线下倾方向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的方位就是该岩倾角:岩层的倾斜线与它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锐夹角就是该岩层的(真)倾角。

注意:规定:水平岩层的倾角为0°;直立岩层的倾角为90°,走向有两个数值。

当观察剖面与岩层的走向斜交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叫视倾斜线,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视倾角,也叫假倾角。

视倾角的值比倾角值小,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tanβ=tanα·cosω2. 倾斜岩层产状表示法(1)方位角表示法:“倾向∠倾角”如:213︒∠54︒、0︒∠ 25︒、60︒∠ 60︒地质学上一般采用方位角表示法。

以正北为0°,正东90°,正南180°,正西270°。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第二章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层理: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现出来的一种成层构造。

有:平行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几个概念:岩层、沉积岩层、层面(顶面、底面)、厚度、原生构造。

岩层与地层概念的区别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

倾向:岩层最大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方向。

倾角:岩层最大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整合: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没有间断。

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有间断,有地层缺失1.平行不整合: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

2.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产状又不相同第三章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外力:对于一个物体来说,另一个物体施加于这个物体的力,有面力和体力。

内力:是同一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固有内力和附加内力。

应力: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应力场:一系列点的瞬时应力状态均匀应力场、非均匀应力场构造应力场: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应力状态规模上:局部构造应力场、区域构造应力场、全球构造应力场时间上:古构造应力场、现代构造应力场应力轨迹:表示构造应力场中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的作用方位的应力迹线应力集中:在均匀应力场中局部的应力异常增大现象应力集中一般出现在以下部位:断裂的端点、拐点、分枝点、错列点和待交会点及空洞周围等。

光弹实验和数值计算可以显示出应力集中现象。

均匀变形: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称为均匀变形。

非均匀变形:岩石各点变形的方向、大小和性质变化的变形称为非均匀变形。

线应变:单位长度的改变量横向线应变/纵向线应变=泊松比泊松比<=0.5弹性变形: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外力解除后,又完全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构造地质学》课程笔记

《构造地质学》课程笔记

《构造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构造地质学的内涵和构造规模1. 构造地质学定义:构造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专注于研究地球岩石圈的结构、构造、形成过程、演化历史以及控制这些过程的动力学机制。

它涉及从微观到宏观尺度的地质现象,包括地层、岩体、断裂、褶皱等。

2. 研究内容详述:(1)地质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和组合特征:研究不同类型地质体的外部形态、空间排列、大小和相互之间的组合关系,如断层、褶皱、节理等。

(2)地质体的形成、演化和改造过程:探讨地质体从形成到改造的整个地质历史过程,包括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3)地质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地球动力学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地质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板块构造、地壳运动等地球动力学过程中的角色。

3. 构造规模划分详述:(1)大型构造:涉及整个板块或大陆规模的构造,如板块边界、地槽-地台、造山带等。

(2)中型构造:介于大型和小型构造之间,如区域性的褶皱带、断裂带、火山带等。

(3)小型构造:在更小的尺度上,如单个褶皱、断层、节理、面理等。

二、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关系1. 地质构造类型详述:(1)原生构造:在岩石形成过程中直接形成的构造,如层理、波痕、泥裂等沉积构造。

(2)次生构造:岩石形成后,在后期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如褶皱、断层、节理等。

(3)复合构造: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相互叠加、改造形成的复杂构造,如叠加褶皱、复合断层等。

2. 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详述:(1)成因关系:不同构造之间的成因联系,如断层活动可能导致褶皱的形成。

(2)时间关系:不同构造形成的时间顺序,如先形成断层,后形成褶皱。

(3)空间关系:不同构造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方式,如断层与褶皱的相互切割关系。

三、构造分析的基本方法1. 地质观察详述:(1)观察地质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组合特征:通过野外实地观察,记录地质体的各种特征。

(2)使用地质罗盘、GPS等工具进行精确测量:测量地质体的产状、方位等参数。

构造地质学课件 No1 第1章 绪论

构造地质学课件 No1 第1章 绪论

授课内容
➢ 课程简介; ➢ 构造地质学的内涵和研究内容; ➢ 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 学习构造地质学的意义。
实践中的构造地质学问题
二十世纪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8.1级 8余万人
唐山地震
(唐山地震)唐山市文 化路青年宫,为砖混 结 构的二层楼房。 7.8级地震除四根门柱 外,全部坍塌。
2)现实意义: 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规律指导生产实践,解决 矿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及环 境地质的有关问题。
思考讨论题
❖ 为什么要学习构造地质学? ❖ 你在日常生活中和经济建设中了解到
哪些与地质构造有关的问题? ❖ 研究地质构造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什
么?
(唐山地震)开滦 煤矿医院,为砖 混结构的五层楼 房(局部七层), 仅西部转角残存。
唐山电厂变电站,部 分断路器齐根折断。
(唐山地震)汉沽天津旭日化工 厂,高26米的水塔, 底座为砖 结构,储水池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想北20o东方向倒塌。
(唐山地震)北京白塔 寺,塔顶和塔基部分 砖被震落 。
•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大海啸(南亚海啸)
❖ 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提高了构造研究的水平, 深化了对构造认识,革新了构造观念,促过了构造研 究定量化。在构造研究中要重视和推广电子计算机技 术和应变测量方法。要把野外观测与室内的测试、计 算、分析、模拟相结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另外,要重视组织多学科、多兵种协作攻 关的综合研究。地质构造的研究往往涉及多种 学科。要深入认识其特点和实质,必须组织多 学科协作。对构造地质学家来说,除了要精通 构造地质学以外,还必须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 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构造地质学——绪论

构造地质学——绪论
• 国际: • ①早期—槽台学说 • ②现今—板块学说
• 国内: • ①槽台学说(黄汲清); • ②地质力学(李四光); • ③地洼学说(陈国达); • ④断块构造学说(张文佑); • ⑤波浪镶嵌构造学说(张伯声);
• ⑥板块构造学说(李春昱、郭令智、 马杏垣 等)。
第1章 绪论
1.构造地质学及其发展历史 2.现实中的构造地质问题 3.研究对象与内容 4.研究方法 5.发展趋势 6.研究构造地质学的现实意义
地壳 地幔
大洋 岩石圈
低速带
软流圈
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 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 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 以及其它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发 育 生于 界南 背威 斜尔 士 的 古
5 4 3 2 1
亮甲山冶里组层间小褶皱 0 0 40 80cm 图 例
De pt h/ 10c m
页岩
砾屑
宁夏贺兰山汝其沟三叠系砂岩中向斜
陕西永寿好时河奥陶系石灰岩中发育的褶皱

0
20m

E

山 羊寨
∈z
2
o
19
o
190
图 绥中花岗岩

∈x
2
o
25
∈m
1
o
265
o
56
o
325
o
69
o
185
∈m
1
o
45
o
35
∈x
2
鲕粒灰岩
页岩
粉砂岩
柳观峪-山羊寨路线褶皱剖面图
鹰角崖的绥中花岗岩的风化节理
劈理和线理
28亿美元 100亿美元 40亿美元 80亿美元 1000亿美元

构造地质学研究绪论课程讲义

构造地质学研究绪论课程讲义

2.资料的收集整理
在野外详细调查和收集地质构造的几何学、动力学和运动学 的资料和参数, 应用各种构造分析方法、应用计算机构造地质 分析软件进行各种构造数据处理、统计、模拟、成图、成像
3.地质构造模拟实验
地质构造是形成于地质历史时期,其形成的作用过程早已成为 过去而无法看到, 构造地质学根据物理学、数学等学科的原理, 采用一些方法来模拟构造形成的变形过程。
由外动力地质作用(如:风化地质作用、流水地质作用、冰川 地质作用、湖泊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等)引 起的地质构造则不是构造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第一章 绪 论
二、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二)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1.研究地质构造的空间几何学形态特征
(1)研究地质构造的几何学形态 包括变形构造的三度
构造运动类型 2.垂直运动(升降运动): 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
岸古罗马时代的著名大理 石柱是升降运动的最好例 子。柱子下部一段是在 1533年火山喷发时被火山 灰掩埋部分,柱面光滑; 其上2.7米一段在地壳下 降时淹没在海水中,被海 水和牡蜊侵蚀了许多小孔。 18世纪中期,全柱升出海 面。19世纪,地面又开始 下沉,柱脚已被淹在海水 里了。
褶皱模拟实验
(2) 数学模拟
根据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的理论和原理, 参照研究区的实际地质状况, 建立起数学物理模型, 对 研究区的地质构造形成的构造应力场进行数学模拟, 将 模拟的结果与研究区的地质实际相对比
4.多学科综合分析研究 地质学科中的地质问题比较复杂,
而地质构造问题更是首当其冲, 所以
(1) 物理模拟实验
应用相似原理, 选用粘土、石蜡、 沥青、石膏、凡士林等材料, 充 当岩体和岩层, 按照所研究区内 的岩层、岩体分布状况, 做成相 应的模型,并根据研究区内地质 构造的力学成因,施加相应性质、 方向的力,使材料变形,然后将实 验模型与研究区实际情况进行比 较。用以说明地质构造的形成、 组合关系与变形边界条件和作用 力之间的关系

构造地质学-胡明-读书笔记

构造地质学-胡明-读书笔记

构造地质学-胡明-读书笔记第一章绪论1.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由内动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分布和组合规律及其演化历史,并进而探讨产生地质构造的地壳运动的方式、规律和动力来源。

同时,地质构造学还要研究沉积岩在沉积过程和成岩过程中所形成的原生构造以及沉积岩岩层的产状和底层的基础关系等。

地质构造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变形、从而形成的各种构造,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范围大至几百、上千千米乃至全球规模,即整个地球的结构以及地壳的巨大单元,如大陆和大洋、山脉和盆地等的形成和发展;小到组成岩石圈内各种变形地质体的空间组合和分布规律及构造特征,即一定范围的露头上或手标本上;更小则到岩石或矿物的内部组构等,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在深度上,则涉及从地壳表层至地幔深部不同层次的构造现象。

因此,对地质构造的观察研究,可以按规模大小划分为许多级别,称为“构。

构造尺度的划分是相对的,一般把构造尺度划分为巨、大、中、小、微以至超显不同尺度的地质构造各有其不同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例如小尺度或中尺度的构造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要对各种变形地质体即褶皱、断裂、面理和线理等构造现象进行识别、描述和成因解释。

1.构造地质学主要以各种地质构造的产状、形态、规模、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分布和组合及其演化历史为研究对象,进而探讨产生地质构造的地壳运动的方式、规律和动力来源。

2.构造地质学还要研究沉积岩在沉积和成岩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原生构造以及沉积岩岩层的产状和地层的接触关系等。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阐述有关中、小尺度的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形态、产状、分布和组合关系)及对各种构造的认识方法和分析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四大部分:沉积岩层的产状特点及有关力学分析基础;榴皱构造的特征及研究方法;断裂构造的基本类型以及它们的特点;大地构造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构造地质学总结

构造地质学总结

构造地质学总结第一章、绪论一、构造地质学概述(一)概念: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在地球内部力的作用下以及所伴随的内动力地质作用下,地球物质,尤其是岩石圈固态岩石的变形或改造。

(二)岩石变形:岩石受到力的作用,使其内部的质点发生运动,导致原来岩石的形态和(或)体积发生了改变。

变形形式{褶皱构造、断裂构造【断层、节理】、塑性变形}二、构造运动的概念(一)概念:地球动力引起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叫构造运动, 有时又称为地壳运动。

(二)构造运动类型:①根据运动方向1、水平运动2、垂直运动(升降运动)②根据构造运动发生时期划分为:古构造运动【发生在古近纪之前的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发生在古近纪以来的构造运动】现代构造运动【人类历史时期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质学(一)概念: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变位,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壳或岩石圈地质构造的一门学科。

主要研究地质构造的①形态、产状、分布和组合型式②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形成时间、先后顺序与演变规律③探讨地壳运动方式、规律和动力来源(二)地质构造分类:①根据几何学分类1、面状构造【岩层面、褶皱面、断层面、不整合面等等】2、线状构造【褶皱枢纽、擦痕、矿物生长线理等】②就成因而言1、水平构造2、倾斜构造3、褶皱构造4、断裂构造(节理构造、断层构造)四、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研究对象:各类地质体(岩石、岩层、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及其产生的构造现象。

(二)研究内容: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形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

(三)研究范围和尺度:以中小型构造为主:露头-手标本尺度,部分涉及大型、巨型构造和显微构造以及超微构造构造尺度1、巨型构造:山系、区域性地貌的构造单元。

2、大型构造:区域性构造单元中的次级构造单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一绪论构造地质学,地质学分支学科之一,是研究岩石圈内地质体的形成、形态和变形构造作用的成因机制,及其相互影响、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构造作用或构造运动常是其他地质作用的起始或触发的主要因素,因此,构造地质学说通常也就成为地质学的基本学说。

一、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产生的各种构造(现象)。

研究内容包括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及其演化,探讨构造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

根据研究对象的尺度(规模),地质构造可以分为露头-手标本尺度的中、小型构造,区域惊讶的大型构造、全球规模的巨型构造,以及显微镜、电子显微镜下的微型及超微型构造。

本教材主要涉及中小型构造。

二、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研究地质构造的理论意义在于阐明地壳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的演化和地壳运动规律及其动力来源;而其实践意义则在于,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规律指导生产实践,解决矿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及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的问题。

地壳中矿产的分布是受一定的地质构造控制的。

成矿物质的形成和运移等成矿作用,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矿产的形成需要有成矿物质运移的通道和沉淀、赋存的场所,这些通道和场所与地质构造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例如许多金属与非金属矿产的形成既与岩浆活动有关,也与槽皱或断裂构造有密切关系;又如石油、天然气常分布在背斜的顶部或具圈闭条件的断裂构造中。

另一方面,许多已形成的矿产还会遭受后来地壳运动的影响而变形。

因此,在矿产普查勘探和采矿工作中,要对矿产作出科学的评价和进行合理的开采,就必须正确认识区域的和矿区的构造特征。

而要解决矿产预测,寻找和圈定矿产远景地区,提供矿产勘探后备基地等问题,就更离不开深入地、系统地研究有关地区的地质构造发生、发展及其与成矿作用和矿产形成时空规律之间的关系。

地下水的活动和富集,与地质构造有密切关系,只有认识了地质构造特征,才能更有效地寻找地下水。

许多工程建设,如水库、堤坝、桥梁、隧道或大型地下工程等,都要先查明工程地区地质构造情况,对地基稳定性作出评价,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地质依据。

破坏性地震常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很大的损失。

绝大多数地震活动是现代地壳运动的反映,因而震源与地质构造,特别与断裂构造的关系极为密切。

在研究发震规律和地震预报工作中,研究区域构造特征及近代构造活动规律,是地震地质工作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

影响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质环境质量的诸多地质因素中,地质构造是其重要的因素。

不同地区地质环境的差异及地表元素分布的不均一,在很大程度上与各地区地质构造的不同有关。

因此,环境地质学在研究地质环境的形成和变化,预测和评价人类生产活动对环境的近期与长期的影响,保护、改善和利用地质环境,防止与减少地质灾害,地质构造的研究与之有密切关系。

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地质构造的研究应包括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研究,以及构造发育、演化的历史分析。

构造几何学的研究是对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和规模及其组合型式和相互关系进行观察、描述和测量;构造的运动学分析是根据构造几何学的有关资料和数据,去追索现有构造状态和位置的岩体在变形时,物质相继发生的位移、转动和应变等内部和外部的运动;而动力学的研究则是探索构造变形时作用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应力场的演化以及外力与应力之间的关系。

构造的历史分析是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对有关资料的综合研究,阐明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成时期及其发育顺序。

这几个方面的研究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对构造形态进行几何分析则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基础,有了构造几何分析的基础,才可能正确分析地质构造的演化历史和成因,进而对各个地区的构造分析资料及其他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揭示出地壳构造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尽管对不同岩石类型地区地质构造和不同尺度构造的研究任务和方法各有不同,但是,野外观察和地质填图始终是研究地质构造的基本方法。

通过野外观察填绘的地质图,不仅反映出一个地区各种岩层和岩体的分布,而且根据岩层和岩体的产状、相互关系和各自的时代,可以认识该区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组合特征和发育史。

通过绘制剖面图和根据地面的构造形态观测及钻井和物探等提供的资料,编绘构造等高线图和等厚图,能较好地反映地下构造形态的特征。

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及其相互关系,一方面是采用填绘地质图、编制有关图件以及相应文字描述的常规方法;另一方面是通过对各种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要素的力学性质、产状和相互几何关系的系统观察和测量,应用极射赤平投影或电子计算机作数理统计分析和自动化成图,从而得出地质构造产状方位的型式和对称性的特征,为建立地质构造三维空间图像、分析构造变形机制和恢复变形史等提供依据。

Bruna Sander(1930)在〈岩石组构学〉中提出的变形岩石显微组构的几何分析方法和运动学解释原则,经广大地质学家在实践中进行修正和补充,现已发展成为不仅可用于显微构造分析,而且也可以应用于中、小型构造乃至大型构造分析。

现代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和航片、卫片的采用,扩大了观察地质构造的视域和深度,弥补了野外地质观察的局限性。

而钻探、坑探和物探等工程和探测技术的作用,为了解地下构造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因此,在研究一个地区地质构造时,应充分利用这些方面的资料。

研究地质构造不能只满足于形态描述,还要应用力学原理,鉴定各个构造的力学性质和相互关系,并分析它们的形成机制和各构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得出区域地质构造的分布和发展规律。

研究地质构造形成的力学机制,常常需要进行模拟实验,例如根据相似原理,用泥巴、石蜡、沥青或凡士林等材料,做成某种形态和尺寸的试件,在设置的相应几何边界条件下,施加一定方式的力使之发生变形,观察其变形特点、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并将实验模型与自然界的构造原型进行类比,藉以说明这种构造的形成、发展和组合关系以及构造变形的边界条件和应力作用方式。

也有利用明胶、塑料或其他适当的透明材料作成试件,通过在光弹仪上受力以及通过偏振片观察由干涉色带组成的图像,从而了解到在一定的受力方式下变形体内部应力的分布情况。

近几年来,数学地质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构造地质的研究向定量的数理分析方向发展。

如应用概率统计处理和分析构造数据;应用有限单元法来计算一定地区内的各点的应力方向和大小,并进而对这个地区的构造应力场作出数学模拟,据此,可以推断出相应的构造图像,并与该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进行比较。

高温高压实验和电子显微镜的应用,补充、修正和加深了一些理论上的认识。

须要指出,自然界地质构造的形成受到多种可变因素的影响,尤其在变形的规模上和经历的漫长时间,都是在实验室不可能模拟的。

不过,在进行地质构造的力学机制的分析和探讨中,模拟实验仍是一种有用的辅助手段。

对地质构造进行历史分析,一般是根据地层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及各种构造间成因联系和交截、叠加关系,并结合沉积岩相、厚度以及岩浆活动等方面的分析,或配合同位素地质年代的测定资料,分析该区构造形成时代和发育顺序,划分构造发育的阶段,恢复区域构造发展史,从而对该区地质构造的规律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

随着地质构造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从地表到地下深处构造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认识到地壳或岩石圈不同深度区的变形过程、变形机制和变形产物以及构造特点都是很不同的。

因而,引用了C.E.Wepmnn(1935)提出的"构造层次"的概念。

构造层次是指在一定变形幕过程中,由于在地壳不同深度温度、压力的不同而引起岩石物性的变化,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构造分层,或不同构造阶段引起的构造叠加。

一般把地壳或岩石圈划分为浅、中、深构造层次。

各层次之间的界限并非等深圈层面,而且常常表现为渐变的过渡带或剪切带。

由于构造作用,特别是逆冲断裂的推覆作用,可以把地壳深层或上部地幌的岩石推至地表,因而在地表的构造断裂带中常常可以见到地壳深层和上地慢的岩石零散分布。

在对规模不同、类型众多、成因多样的地质构造进行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研究时,要兼顾宏观与微观、空间与时间、定性与定量的分析。

或者说要对空(空间)、时(时间)、力(外力与应力)、物(岩性和物态)、境(地质背景和环境)等方面进行统一的辩证的分析。

在构造地质学研究中,还需与岩石学、地层学、地貌学及地球物理学等学科密切结合;同时,要努力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圃这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才能学好、用好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使之向前发展。

四、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趋势未来,地质学能观察和研究的范围和领域将日益扩大。

在空间上,不但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逐步深入到岩石圈深部,而且对月球、太阳系部分行星及其卫星的某些地质特征,将有更多的了解。

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其他学科的发展和向地质学的进一步渗透,先进技术在地质工作中的使用,同精细、深入的野外地质工作相结合,会使人们有可能对更多的地质现象和规律作出科学的解释进行更深入和本质性的研究。

实验条件将进一步改进,如将实验室中所能达到的温度压力提得更高,模拟更为复杂的多种可变因素的地质作用,并把时间因素也纳入模拟实验之中。

地质学理论不断得到补充、修正,尤其是各大陆所提供的有关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新资料将在很大程度上检验、发展板块构造说,进而会产生一些新的理论和学说。

在地质学的服务领域,一个重要方面是开发地球资源,其中有关矿产资源和新能源的研究,仍处于最重要的地位。

同时,由于区域成矿研究的需要,将进一步加强区域地质的综合研究,并促进地层学、古生物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地质年代学,以及区域岩浆活动研究、变质地质研究等向新的水平发展。

保障人类良好的生存环境、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沼泽地区的水文地质问题,以及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将不断扩大。

环境地质学,包括环境地质调查研究,有关的微量测试技术和环境保护的地质措施等的研究日趋重要。

总之,地质学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如矿物学、岩石学地层学、古生物学等具有奠基意义的学科的研究,以提高对各种地质体、地质现象及其形成、演化的认识。

同时还要充分吸收和利用其他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包括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以更全面、本质地认识地球历史和构造,为科学的发展,为人类更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维护生存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