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重庆市水资源公报

合集下载

2004年重庆市水资源公报

2004年重庆市水资源公报

目录前言一综述二水资源量三蓄水动态四供用水量五水环境六重要水事七综合分析前言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

重庆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按年度编发《重庆市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定期向社会公布我市上一年度水资源的情势,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指导,为提高我市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提供基础资料,以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编制《公报》的基础资料,主要来源于市水利局、市统计局、市环保局、市市政委、长江上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等部门。

《公报》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市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一综述重庆市位于长江上游,幅员面积82403平方公里。

境内河流纵横,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市境,北有嘉陵江,南有乌江汇入,形成向心的、不对称的网状水系。

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7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40条。

降水量2004年,全市年平均降水深1196.6毫米,折合年降水总量985.97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2.7%,比多年平均值偏多1.0%,属平水年份。

水资源量2004年,全市当地地表水资源量为558.77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5.4%,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6%。

蓄水动态2004年,全市大中型水库总蓄水量12.883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7.5%。

供用水量2004年,全市总供水量为67.451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6.8%;总用水量为67.4518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6.8%。

用水指标2004年,全市人均用水量为215立方米/年,万元GDP用水量为253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330立方米,人均生活用水量为96升/日,农业亩均用水量为231立方米,城镇公共人均用水量为49升/日。

河流水质2004年,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和渠江(以下简称“五江”)共计1288公里河长水质评价结果表明:若排除持久性有毒有机物、总氮及粪大肠菌群的影响,长江重庆段、嘉陵江重庆段、乌江评价河段、涪江评价河段、渠江河评价河段,全年水质均为Ⅲ类。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2008-10-13200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着力解决水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水利事业保持了投资加大、建设加快,基础增强、管理加强,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2007年,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水旱灾害呈现先旱后涝、旱涝急转和旱涝并发的局面。

淮河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台风前少后多强度大,山洪灾害频发,城市暴雨内涝严重。

北方大部及南方一些地区发生冬春连旱,江南、华南等地发生严重夏伏旱,旱情主要发生在粮食主产区和作物生长关键期,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

面对严重的水旱灾情,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务院有关部门周密部署,受灾地区干部齐心合力,军民团结一致,夺取了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

一、水资源量降水量 2007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10.0mm,折合降水总量为57763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少5.1%。

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六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317.9mm,比常年值偏少3.1%;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四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1128.4mm,比常年值偏少6.0%。

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山东和甘肃分别偏多13.8%和11.5%;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内蒙古、江西、黑龙江的偏少程度超过20%,北京、广西、河北、湖南、广东、天津偏少15%~10%。

地表水资源量 2007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4242亿m3,折合径流深256.0mm,比常年值偏少9.2%。

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六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7.8%,南方四区比常年值偏少9.5%。

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江苏和山东分别偏多49.4%和41.3%;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河北、北京、内蒙古、黑龙江偏少40%以上,天津、江西、广西、山西、辽宁偏少30%~20%。

重庆各种水量(10.6)

重庆各种水量(10.6)
13861215.xls
重庆 耗水量 采集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1 2003
单位:亿立方米 农业用水小计
19.13 19.14 19.63 20.31
工业用水小计
23.63 23.45 23.52 24.46
生活用水小计
10.95 11.16 12.02 12.77
合计总用水量
53.71 53.75 55.17 57.5568
水资源需求量2t
需求量?用量? 08年1月1号前有需求量和用量 08年1月1号后只有需求量的概念 需要08年1月1号前的用量来预测08年1月1号后的需求量 ps:需求量是虚的概念;用量是准确的数值,只能在一年过后得知
Page 3
13861215.xls
地下水资源量指由降水和地表水下渗补给给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 地表水资源量指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即天然河川径流量(本公报指当地地表径
159
2003
2006
202
261
291
210 217
来的 1、地表 2、地下 来的—用的=差
需求量
做差的数学模型
*做除法*
数学模型(做)
推测(调度方案)(猜)
Page 2
13861215.xls
可开采的总量〉现开采的总量(来的)〉用的
总量100t
预测 利用率1% 用的=来的*a% 缺口=需求量—用的
重庆 用水指标
采集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1 2002 人均用水量:立方米/ 单位GDP用水量:立方 用水量: 人均用水量:立方米 单位 用水量 人 米/万元 万元 177 177 180 186 194 416 416 370 329 农田灌溉定额: 农田灌溉定额: 立方米/亩 立方米 亩 224 224 243 241 工业用水定额: 工业用水定额: 立方米/万元 立方米 万元

2008年鄂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鄂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鄂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鄂州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鄂州调查队2008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实干意识,超前谋划、科学决策、从容应对,努力克服冰冻雨雪、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力推进“两个率先”建设,全市经济总体继续呈现又好又快发展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经济总量据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69.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8%,全市经济连续第3年以13%以上的高增长率快速、稳定运行。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1.52亿元,增长6.4%。

第二产业增加值148.09亿元,增长21.5%。

第三产业增加值80.18亿元,增长10.6%。

三次产业结构为15.4:54.9:29.7。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6142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3764美元,增长39.7%。

劳动与就业全市新增就业岗位安置就业1.94万人,占省下达计划的107.7%,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0.66万人。

年末全市社会从业人员总量达到62.1万人,增长0.65%,其中从事第一产业21.2万人,第二产业19.5万人,第三产业21.4万人。

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继续稳定在较低水平。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6.4%,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4%,消费品价格上涨8.3%。

食品价格上涨16.9%,非食品价格上涨0.6%,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核心价格水平上涨0.1%。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2.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5.2%。

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全市农业总产值完成72.02亿元,比上年增长28.5%。

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产值23.99亿元,增长14.7%;林业产值0.59亿元,增长18.5%;畜牧业产值19.43亿元,增长40.5%;渔业产值27.79亿元,增长34.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21亿元,增长28.8%。

2008年山东省水资源公报

2008年山东省水资源公报

山东省水资源公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HANDONG SHENG SHUIZIYUAN GONGBAO2 0 0 8山东省水利厅目录前言一、综述………………………………二、水资源量……………………………三、蓄水动态……………………………四、用水调查与统计……………………五、水质调查评价………………………前言我省是农业大省、经济大省,同时也是水资源消耗大省。

水资源紧缺是我省的基本省情,已经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为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为政府决策和有关部门制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特编制《2008年山东省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旨在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公告山东省年度水资源情势,以便通过综合措施,协调水资源供需关系,缓解供需矛盾,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并得以持续利用。

《公报》是按年度反映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包括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蓄水动态、供水量、用水量、耗水量、水质概况等。

《公报》中的来水量和水质分析计算采用了2008年雨量站、水文站、地下水观测井网以及水质监测的实测资料;供用水部分采用当年各市统计资料。

本期公报由山东省水利厅水资源处、山东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编制完成。

一、综述2008年,全省平均降水量711.8mm,比上年773.0mm偏少7.9%,比多年平均679.5mm偏多4.8%,属平水年份。

2008年全省水资源总量为328.71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28.96亿m3、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99.75亿m3。

2008年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为46.08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49.50亿m3减少3.42亿m3。

2008年年末与年初相比,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总体上稍有下降,平均下降幅度为0.05m,地下水蓄水变量减少0.98亿m3。

四川省水资源公报

四川省水资源公报

2005年水资源公报综述2005年全省平均降水深1044.9毫米,折合降水总量5059.88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下同)偏多6.8%。

以龙门山~大凉山为分界的全省东西部两大地貌单元统计*,西部地区比常年偏多5.8%,东部地区比常年偏多8.0%。

全省地表水资源量2921.00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多11.7%;其中西部地区比常年偏多5.0%,东部地区比常年偏多21.0%。

全省地下水与地表水不重复计算量1.6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2922.6亿立方米,是自1999年以来我省水资源总量最为丰沛的年份。

全省114座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24.98亿立方米,比年初增加2.95亿立方米。

年度内全省总供用水量212.3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95亿立方米,其中西部地区比上年增加0.02亿立方米,东部地区比上年增加1.93亿立方米。

供水量中地表水源占90.0%,地下水源占8.0%,其他水源占2.0%;用水量中生产用水占88.9%,生活用水占10.1%,生态用水占1.0%。

全省用水消耗量105.11亿立方米,综合耗水率50%。

全省人均用水量246立方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286立方米,农田实灌亩均用水量373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取用新水)231立方米。

四川省第二、三产业废水(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和城镇生活污水2005年排放总量为31.66亿吨,其中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废水占72.6%,第三产业废水占6.2%,城镇生活污水占21.2%,入河废污水量25.31亿吨。

对全省2467公里河流进行水质评价结果,全年期Ⅱ类水域河长为1643公里,占评价河长的66.6%;Ⅲ类河长367公里,占14.9%;Ⅳ类河长218公里,占8.8%;Ⅴ类河长189公里,占7.7%;劣Ⅴ类河长50公里,占2.0%。

*东、西部地区划分东部盆地区(面积18.6万km2,水资源总量1351.29亿立方米):成都市、自贡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安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宜宾市、南充市、达州市、雅安市、广元市、巴中市、眉山市、资阳市西部高山高原区(面积29.8万km2,水资源总量1571.31亿立方米):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攀枝花市水资源量(一)降水量2005年省内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比常年偏少的只有成都、德阳、广元、泸州市。

2008年海河流域水资源公报

2008年海河流域水资源公报

2008 年海河流域水资源公报一、综述2008年海河流域年降水量541.0毫米,比多年平均多1.0%,属平水年份;全流域地表水资源量为126.9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242.10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294.50亿立方米,占降水量的17%;全流域144座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74.09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6.39亿立方米。

2008年全流域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为373.39亿立方米,其中当地地表水占21.4%,地下水占64.4%,引黄水占11.6%,其他水源占2.6%。

全流域总用水量为373.39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68.5%,工业用水占13.7%,生活用水占15.3%,生态环境用水占2.5%。

全流域用水消耗量为259.84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69.6%。

全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7.53亿吨,其中工业和建筑业废污水排放量25.95亿吨,占54.6%;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14.16亿吨,占29.8%;第三产业污水排放量7.42亿吨,占15.6%。

全年期流域河流水质评价河长12996.2公里,优于Ⅲ类的评价河长4573.0公里,占评价河长的35.2%;劣于Ⅲ类的河长为8423.2公里,占评价河长的64.8%;其中劣于Ⅴ类的河长有6745.60公里,占评价河长的51.9%。

(海河流域水资源分区示意图)二、水资源量(一)降水量2008年海河流域平均降水量541.0毫米,折合水量为1729.28亿立方米,比2007年多11.7%,比多年平均多1.0%,属平水年份。

1.地区分布2008年各水资源二级区降水分布不均。

各水资源二级区年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相比,除徒骇马颊河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少16.1%,其余全部偏多,其中滦河及冀东沿海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多0.7%;海河北系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多6.7%,为偏多最多的水系;海河南系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多2.2%。

流域内各行政区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相比,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内蒙古偏多,分别偏多为6.5%、11.4%、5.0%、4.1%;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辽宁省偏偏少,分别偏少为4.2%、2.1%、17.5%、7.7%(详见图1和图2)。

2008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8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8年黄河水资源公报前言《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降水径流、蓄水动态、水资源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输沙量及重要水事等。

水资源量分析以黄河干流水文断面成果为主。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

《公报》中有关资料的多年平均值分为14年(1987~2000年均值)和45年(1956~2000年均值)两种。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

水利部水资源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一、综述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

全河划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分别简称为龙库以上、龙库~兰、兰~头、头~龙门、龙门~三、三~花、花以下和内流区,下同)等二级流域分区。

黄河流域行政和流域分区面积示意图分别见图1和图2。

图1 黄河流域行政分区面积柱状图图2 黄河流域分区面积比例图2008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深,下同)为433.1mm,折合降水总量3443.06亿m3,比上年降水量减少10.5%,比1987~2000年均值偏多1.5%,比1956~2000年均值偏少3.1%。

2008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上年度比较,除贵德站增多2.1%外其余站减少,其中利津站减少达28.6%;与1987~2000年均值比较,兰州、贵德、利津、下河沿和头道拐站偏多,其余站偏少;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各站全部偏少,其中利津站偏少达53.8%。

2008年中国水旱灾害公报

2008年中国水旱灾害公报

公告公报
水利部公报
2009.4
2008年中国水旱灾害公报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一、 综述
2008年, 我国气候复杂多变, 洪涝、 干旱、 台风等多 灾并发, 地震、 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对防汛抗旱造成严 重影响。 珠江流域发生了流域性中等洪水, 其中珠江三 角洲地区发生了大洪水, 淮河上游干流发生了4次超过 警戒水位的洪水, 长江支流滁河发生了有实测记录以 来第2位大洪水, 长江、 松花江、 辽河等流域的一些支流 以及浙闽沿海等地的部分中小河流发生了超过警戒或 保证水位的洪水, 部分中小河流发生了超过历史实测 记录的特大洪水, 西南、 华南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山 洪、 泥石流、 滑坡; 有10个台风 (含热带风暴, 下同) 登 陆我国; 黄河宁蒙河段发生了40年来最严重的凌汛。 东 北、 西北、 黄淮海等北方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春旱; 西北 大部和东北地区先后发生夏伏旱; 秋季南方部分省 (自 治区) 河道来水偏枯, 一些沿江城市供水和内河航运受 到较大影响。 2 0 0 8 年,全 国 有 3 0 个 省(自治 区 、直 辖 市) 发 生了 不 同 程 度 的 洪 涝 灾 害,农 作 物 受 灾 面 积 88 67.82千公顷, 其中成灾4537.58千公顷, 受灾人 口1.4 0 亿 人,因灾 死 亡 6 3 3人, 塌 房 屋 4 4.0 7 万 倒 间,直 接 经 济总 损 失 9 5 5.4 5 亿 元,其中水 利 设 施 直 接 经 济 损 失17 2 .1 5 亿 元 。全 国 有 2 8 个 省(自治 区、直 辖 市)发 生了不同 程 度 的 干旱灾害,农作 物 受灾面 积1213 6.8 0 千公顷, 其中成灾6797.52千公 顷,有1145.70万农村人口、 9 9万头大牲畜因旱发 6 生饮 水 困 难,8 7 座 城 市先 后出现 不 同 程 度 供 水 困 难, 0 3.2 3万城 市居民 用水受 到影 响, 13 因旱直 接 经济总损失545.70 亿元。 2008年我国洪涝和干旱灾害特点主要表现为: (1) 洪涝灾害频发, 损失分布集中、 较多年平均偏 轻。 广东、 广西、 湖南、 湖北、 浙江、 江西、 安徽、 四川、 云南等省 (自治区) 受灾较重, 受灾人口和直接经济总 损失分别占全国的81.2%和81.9%。 与多年平均相比, 全

重庆水资源调查报告

重庆水资源调查报告

重庆水资源调查报告重庆水资源调查报告一、引言水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而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其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报告旨在对重庆市的水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重庆市的水资源概况重庆市位于长江中游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重庆市年平均降水量为1400毫米左右,年径流量约为600亿立方米。

此外,重庆市还拥有众多的湖泊和水库,如洪湖、南山湖等,为城市提供了重要的水源。

三、水资源利用状况1. 农业用水农业是重庆市的重要产业,也是水资源利用的主要领域之一。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重庆市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60%以上,其中以灌溉用水为主。

然而,由于农业用水的管理和利用不够高效,存在着浪费和过度抽取的问题,对水资源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2. 工业用水重庆市拥有发达的工业体系,工业用水量较大。

据调查数据显示,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30%左右。

然而,由于部分企业在用水方面存在着技术和管理上的问题,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因此,加强工业用水的管理和监控,提高用水效率,是重庆市水资源保护的重要任务。

3. 城市用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重庆市的城市用水量不断增加。

据统计数据显示,城市用水占总用水量的10%左右。

然而,由于城市居民对水资源的浪费意识不够强烈,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

因此,加强城市居民的水资源节约意识教育,推广节水设施和技术,对于保护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四、水资源保护与管理1. 加强水资源监测和调度重庆市应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水资源的动态变化和利用情况。

同时,加强水资源的调度和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确保各个领域的用水需求得到满足。

2. 推广节水技术和设施重庆市应加大对节水技术和设施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

例如,可以推广灌溉技术的改进,减少农业用水的浪费;在工业生产中引入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污染。

(完整版)中国水资源稀缺性分析

(完整版)中国水资源稀缺性分析

中国水资源稀缺性分析宁显胜;农经一班,222011303210010分析背景: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阵痛期,很多经济学家预计这个阵痛期还会更长一些。

引发阵痛的原因很多,其中,资源的稀缺是一个起到决定作用的因素。

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极大的依赖于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而这种依赖使得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极大的受限于这种依赖。

本文将从水资源的人均分配、地域分布、以及水资源的污染浪费等方面对中国的水资源稀缺性进行简要分析。

一、我国的水资源概况注:图表自制,数据来源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综合05年至11年的情况来看,中国水资源总量在2.8万亿立方米上下浮动。

其中地表水约为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约为0.83万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立方米。

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方米为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

中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地区。

我国水资源总量已不丰富,人均占有量则更低。

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为224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的1/4,在世界银行连续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

我国严峻的水资源态势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置于至关重要的位子上。

二、水资源地域分布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

我国水资源稀缺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地域分布极度不均匀。

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水资源分布格局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态势和水资源需求极度不相符。

我国北方是传统的重工业地区,西部拥有大量的土地,水资源对这些地方的限制性作用极度明显。

2008年南京 市水资源公报

2008年南京 市水资源公报

前言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它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根据《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开展水资源量、质的监测工作,定期发布本地区水资源公报”的规定,编制和发布《水资源公报》是水行政主管部门法定职责。

《南京市水资源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南京市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与保护,同时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南京市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降水径流、蓄水动态、水资源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评价及重要水事等。

编制的技术依据为200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修改试行稿)。

资料来源于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南京分局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统计资料,经过汇总、综合分析后编制而成。

一、概述南京市位于江苏省西南部,东与扬州、镇江、常州三市接壤,南、西、北三面与安徽毗邻,是江苏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下辖6个城区、5个郊区、2个县,总面积6582km2。

地理坐标从东经118°21′28″至119°15′57″,北纬30°13′39″至32°36′37″;地貌类型多样,交错分布,其中平原凹地占24.0%,低山占15.7%,丘陵占48.9%,水面占11.4%。

南京市境内共有大小河道120条,分属两江(长江、青弋江—水阳江)、两湖(固城湖、石臼湖)、两河(滁河、秦淮河),以跨省、市的流域划分水系,可划分为长江南京段、滁河、秦淮河、青弋江—水阳江四大水系。

南京市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多年平均气温15.4℃,降水量较为丰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075.5mm。

2008年全市平均降水量963.2mm,折合降水总量63.40亿m3,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少10.2%。

全市水资源总量19.61亿m3(不包括过境客水资源量8330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3.95亿m3,地下水资源量5.657亿m3。

重庆市水资源公报2008

重庆市水资源公报2008

重庆市水资源公报CHONGQING WATER RESOURCES BULLETIN2008重庆市水利局二OO九年五月前言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

重庆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按年度编发•重庆市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定期向社会公布我市上一年度水资源的情势,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指导,为提高我市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提供基础资料,以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编制•公报‣的基础资料,主要来源于市水利局、市统计局、市环保局、市市政委、市国土房管局、长江上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等部门。

•公报‣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市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同时也得到了各区县水利(水务)农机局的积极配合,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目录前言 (1)一综述 (1)二水资源量 (2)三蓄水动态 (9)四供用水量 (11)五水环境 (14)六重要水事 (17)七综合分析 (21)一综述重庆市位于长江上游,幅员面积82403平方公里。

境内河流纵横,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市境,北有嘉陵江,南有乌江汇入,形成向心的、不对称的网状水系。

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7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40条。

降水量2008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187.7毫米,折合年降水量978.70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6.40%,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多0.30%,属平水年份。

水资源量2008年全市当地地表水资源量为576.93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12.98%,较多年平均值偏多1.62%。

蓄水动态2008年全市大中型水库年末总蓄水量21.3924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8.72%。

供用水量2008年全市总供用水量为82.7731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6.90%。

用水指标2008年全市人均用水量为292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为162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226立方米,人均生活用水量为121升/日,农业亩均用水量为222立方米,城镇人均公共用水量为47升/日。

水资源(水量)监测技术方法

水资源(水量)监测技术方法
• 2、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 (1)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 • (2)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 • (3)建立水资源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 • (4)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 3、对水文工作的要求

加强水文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覆盖范围,
优化站网布局,着力增强重点地区、重要城市、
地下水超采区水文测报能力,加快应急机动监测
状进行定时、定位分析与观测的活动。
• 水资源监测从广义上讲就是对自然水循环和社会水循环过 程中水文要素进行监测。
• 自然水循环主要包括:降水、蒸发、地表径流、土壤水、 地下水;社会水循环主要包括对供、取、耗、排用水过程 进行监测。
• 1.1.2 与水文监测主要区别
• 1、站网布设。传统水文监测主要以河流水系为基 础进行水文站网布设,体现在一条线上;而水资 源监测站网布设,除水文监测外,还涉及取用水, 土壤与地下水等,由线到面,由陆面(平面)到 立体。
2015年,饮用水源区水质达标率总体上不低于 90%,省界缓冲区水质达标率不低于60%, 保护区和保留区水质达标率有所提高。全国重 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化学需氧量(COD) 和氨氮达标率达到60%以上。
注: 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 动物性有 机物的含氮量一般较植物性有机物为高。同时,人畜粪便中含氮有机物很不稳定, 容易分解成氨。因此,水中氨氮含量增高时指以氨或铵离子形式存在的化合氨。
省界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
大江大河干流的省界必须设置监测断面(涉及到 左右岸界时应根据实际用水量情况在省际河段内 加密布设监测断面);
流域内一级支流或水系集水面积>1000Km2的河 流所涉及的省界应设置监测断面;

某经济技术开发区供水工程水资源论证报告

某经济技术开发区供水工程水资源论证报告

*****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供水工程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水利工程设计院2010年9月*****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供水工程水资源论证报告书(送审稿)- 2 -**江河水文水利工程设计院目录1 总论.................................................................................................................................. - 1 -1.1 项目来源............................................................................................................................. - 1 -1.2 水资源论证的目的和任务................................................................................................. - 2 -1.2.1 论证目的........................................................................................................................ - 2 -1.2.2 论证任务........................................................................................................................ - 2 -1.3 编制依据............................................................................................................................. - 2 -1.3.1 法律法规及政策依据.................................................................................................... - 2 -1.3.2 规范与标准.................................................................................................................... - 3 -1.3.3 参考资料与文献............................................................................................................ - 3 -1.4 取水水源、取水规模与取退水地点................................................................................. - 4 -1.4.1 取水水源和取水地点.................................................................................................... - 4 -1.4.2 供水对象........................................................................................................................ - 4 -1.4.3 取水规模........................................................................................................................ - 4 -1.4.4 退水地点........................................................................................................................ - 5 -1.5 工作等级............................................................................................................................. - 5 -1.6 分析范围与论证范围......................................................................................................... - 5 -1.6.1 分析范围........................................................................................................................ - 5 -1.6.2 论证范围........................................................................................................................ - 5 -1.7 水平年................................................................................................................................. - 6 -1.8 论证委托书、委托单位与承担单位................................................................................. - 6 -2 建设项目概况.................................................................................................................. - 8 -2.1 建设项目名称及项目性质................................................................................................. - 8 -2.2 建设地点、占地面积和土地利用情况............................................................................. - 8 -2.2.1 建设地点........................................................................................................................ - 8 -2.2.2 项目总体布局................................................................................................................ - 8 -2.2.3 占地面积...................................................................................................................... - 10 -2.2.4 土地利用情况.............................................................................................................. - 10 -2.3 建设规模及实施意见....................................................................................................... - 10 -2.4 建设项目业主提出的取用水方案.................................................................................... - 11 -2.5 建设项目业主提出的退水方案........................................................................................ - 11 -3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分析.................................................... - 14 -3.1 基本概况........................................................................................................................... - 14 -3.1.1 流域概况...................................................................................................................... - 14 -3.1.2 自然地理...................................................................................................................... - 14 -3.1.3 水文气象...................................................................................................................... - 15 -3.1.4 河流水系...................................................................................................................... - 16 -3.1.5 社会经济...................................................................................................................... - 16 -3.2 区域水资源状况分析....................................................................................................... - 17 -3.2.1 降水量及其分布特征.................................................................................................. - 18 -3.2.2 蒸发量及其分布特征.................................................................................................. - 21 -3.2.3 径流量及其分布特征.................................................................................................. - 22 -3.2.4 区域水资源状况.......................................................................................................... - 24 -3.2.5 长江干流径流变化特性分析...................................................................................... - 24 -3.3 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 26 -3.3.1 分析范围内长江干流取水户情况调查 ...................................................................... - 26 -3.3.2 分析范围内现状供水情况.......................................................................................... - 26 -3.3.3 分析范围内现状用水情况.......................................................................................... - 27 -3.3.4 分析范围现状供、用水量平衡分析 .......................................................................... - 28 -3.3.5 分析范围用水水平分析.............................................................................................. - 28 -3.3.6 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 29 -3.4 区域水环境状况分析....................................................................................................... - 29 -3.4.1 区域水功能区划.......................................................................................................... - 29 -3.4.2 区域水质现状评价...................................................................................................... - 31 -3.4.3 拟建工程水源水水质评价.......................................................................................... - 36 -3.4.4 论证区域水质可靠性分析.......................................................................................... - 36 -3.5 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 37 -4 建设项目取用水合理性分析........................................................................................ - 38 -4.1 取水合理性分析............................................................................................................... - 38 -4.1.1 项目建设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关系 .............................................................................. - 38 -4.1.2 项目取水与区域水资源规划的关系 .......................................................................... - 38 -4.1.3 项目取水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 - 39 -4.1.4 取水合理性综合分析.................................................................................................. - 40 -4.2 用水合理性分析............................................................................................................... - 40 -4.2.1 现状供水概况.............................................................................................................. - 40 -4.2.2 项目用水工艺.............................................................................................................. - 41 -4.2.2 供水规模预测合理性分析.......................................................................................... - 42 -4.3 节水潜力与节水措施分析............................................................................................... - 46 -4.4 建设项目的合理取用水量............................................................................................... - 46 -5 建设项目地表取水水源论证........................................................................................ - 47 -5.1 水源论证方案................................................................................................................... - 47 -5.1.1 论证原则...................................................................................................................... - 47 -5.1.2 水源配置方案与论证思路.......................................................................................... - 48 -5.2 来水量分析....................................................................................................................... - 48 -5.2.1 现状年来水量分析...................................................................................................... - 48 -5.2.2 规划水平年来水量分析.............................................................................................. - 54 -5.3 用水量分析....................................................................................................................... - 56 -5.3.1 现状年用水量分析...................................................................................................... - 56 -5.3.2 规划水平年用水量分析.............................................................................................. - 57 -5.4 可供水量分析................................................................................................................... - 59 -5.5 取水口设置合理性分析................................................................................................... - 63 -5.5.1 河势分析...................................................................................................................... - 63 -5.5.2 取水口高程设置.......................................................................................................... - 83 -5.5.3 取水口设置合理性分析结论与建议 .......................................................................... - 84 -5.6 取水可靠性与可行性分析............................................................................................... - 85 -6 取水的影响分析............................................................................................................ - 87 -6.1 项目取水对水资源状况的影响....................................................................................... - 87 -6.2 分析范围内取用水量对区域水资源状况的累积影响................................................... - 87 -6.3 项目取水对其他用水户的影响....................................................................................... - 87 -7 退水的影响分析............................................................................................................ - 89 -7.1 退水总量、退水系统及组成........................................................................................... - 89 -7.2 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规律................................................................................... - 89 -7.2.1 水厂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退水...................................................................................... - 89 -7.2.2 供水区退水.................................................................................................................. - 89 -7.3 退水处理方案和达标情况............................................................................................... - 90 -7.4 退水对水功能区和第三者的影响................................................................................... - 90 -7.4.1 厂区退水对水功能区和第三者的影响 ...................................................................... - 90 -7.4.2 供水区退水对水功能区和第三者的影响 .................................................................. - 90 -7.5 入河排污口(退水口)设置的合理性分析................................................................... - 92 -8 水资源保护措施............................................................................................................ - 93 -8.1 工程措施........................................................................................................................... - 93 -8.2 非工程措施....................................................................................................................... - 93 -9 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影响补偿措施和建议................................................................ - 95 -10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结论和建议.............................................................................. - 96 -10.1 取用水的合理性............................................................................................................. - 96 -10.1.1 取水的合理性............................................................................................................ - 96 -10.1.2 用水的合理性............................................................................................................ - 96 -10.1.2 取水水源的可靠性.................................................................................................... - 96 -10.1.3 项目取水口合理性.................................................................................................... - 97 -10.1.4 项目取用水对水资源状况和其他取水用户的影响 ................................................ - 97 -10.1.5 取水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2010年重庆市水资源公报

2010年重庆市水资源公报

重庆市水资源公报CHONGQING WATER RESOURCES BULLETIN2010重庆市水利局二○一一年八月前言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

重庆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按年度编发《重庆市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定期向社会公布我市上一年度水资源的情势,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指导,为提高我市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提供基础资料,以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编制《公报》的基础资料,主要来源于市水利局、市统计局、市环保局、市经信委、市市政委、市国土房管局、长江上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等部门,技术规范采用《水资源公报编制规程》(GB/T 23598―2009)。

《公报》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相关市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目录一综述 (1)二水资源量 (1)三蓄水动态 (10)四供用水量 (12)五水资源质量 (12)六重要水事 (17)七综合分析 (20)一综述重庆市位于长江上游,幅员面积82401平方公里。

境内河流纵横,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市境,北有嘉陵江,南有乌江汇入,形成向心的、不对称的网状水系。

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7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40条。

降水量2010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058.30毫米,折合年降水量872.07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多2.79%,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减少10.63%,属偏枯年份。

水资源量2010年全市当地地表水资源量为464.30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多1.84%,较多年平均值偏少18.22%。

蓄水动态2010年全市大中型水库年末总蓄水量38.7623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30.54%。

供用水量2010年全市总供用水量为86.3866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27%。

用水指标2010年全市人均用水量为299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为109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28立方米,居民生活人均日用水量为126升,农业亩均用水量为251立方米,城镇公共人均日用水量为48升。

重庆市水资源公报

重庆市水资源公报

重庆市水资源公报CHONGQING WATER RESOURCES BULLETIN2008重庆市水利局二OO九年五月前言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

重庆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按年度编发《重庆市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定期向社会公布我市上一年度水资源的情势,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指导,为提高我市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提供基础资料,以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编制《公报》的基础资料,主要来源于市水利局、市统计局、市环保局、市市政委、市国土房管局、长江上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等部门。

《公报》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市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同时也得到了各区县水利(水务)农机局的积极配合,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目录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综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水资源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蓄水动态............................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供用水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水环境..............................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重要水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综合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综述重庆市位于长江上游,幅员面积82403平方公里。

境内河流纵横,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市境,北有嘉陵江,南有乌江汇入,形成向心的、不对称的网状水系。

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7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40条。

水利节能减排初探

水利节能减排初探

201O.N o.6海河水利59水利节能减排初探王超(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天津300170)摘要:基于当前国际社会倡导的节能减排理念和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根据水利节能减排的范畴,剖析了我国水利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方法和措施,为促进水利节能减排提供了指导意见。

关键词:水利;节能减排;水资源管理制度中图分类号:T V213.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4—7328(2010)06—0059—022009年联合国在丹麦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让民众首次感受到“节能减排”是如此地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

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

因此,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才能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l水利节能减排的范畴1933年.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第三届年会的决议中就曾明确指出:水利范围应包括防洪、排水、灌溉、水力、水道、给水、污渠、港工8种工程在内。

后来.水利中又增加了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环境水利和水利渔业等新内容。

因此,水利一词可以概括为: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对自然界的水和水域进行控制和调配,以防治水旱灾害,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2006年,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节能减排”,节能减排就是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

2010年3月513,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一要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二要加强环境保护,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工作;三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四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水资源公报CHONGQING WATER RESOURCES BULLETIN2008重庆市水利局二OO九年五月前言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

重庆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按年度编发•重庆市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定期向社会公布我市上一年度水资源的情势,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指导,为提高我市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提供基础资料,以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编制•公报‣的基础资料,主要来源于市水利局、市统计局、市环保局、市市政委、市国土房管局、长江上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等部门。

•公报‣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市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同时也得到了各区县水利(水务)农机局的积极配合,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目录前言 (1)一综述 (1)二水资源量 (2)三蓄水动态 (9)四供用水量 (11)五水环境 (14)六重要水事 (17)七综合分析 (21)一综述重庆市位于长江上游,幅员面积82403平方公里。

境内河流纵横,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市境,北有嘉陵江,南有乌江汇入,形成向心的、不对称的网状水系。

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7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40条。

降水量2008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187.7毫米,折合年降水量978.70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6.40%,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多0.30%,属平水年份。

水资源量2008年全市当地地表水资源量为576.93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12.98%,较多年平均值偏多1.62%。

蓄水动态2008年全市大中型水库年末总蓄水量21.3924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8.72%。

供用水量2008年全市总供用水量为82.7731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6.90%。

用水指标2008年全市人均用水量为292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为162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226立方米,人均生活用水量为121升/日,农业亩均用水量为222立方米,城镇人均公共用水量为47升/日。

河流水质2008年长江、嘉陵江、乌江(以下简称“三江”)水质评价结果表明:“三江”重庆段水质保持稳定,21个监测断面均满足Ⅲ类水质标准。

二水资源量(一)降水量2008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187.7毫米,折合年降水量978.70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6.40%,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多0.30%,属平水年份。

2008年,除岷沱江水系较上一年偏多6.06%外,其余各水系年降水量均较上一年份偏少;与多年比较,乌江水系、洞庭湖水系比多年平均值偏少,岷沱江、嘉陵江、长江、汉江水系降水量较多年平均值偏多。

地区分布来看,全市降水较为均衡,各流域降水量相差不大,各流域年降水量均在1000—1300毫米之间。

总体上全市呈现由西向东降水逐渐增多的趋势。

从年内分配上来看,各代表站5~9月降水量较常年同期略偏少,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50.74%~67.45%,较多年平均值偏多0.98%~16.8%,4~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6.38%~86.73%,与多年平均值比较变幅在-8.09%~1.81%之间。

2008年重庆市雨量代表站月降水量详见图1,重庆市流域分区降水量年际比较详见图2。

2008年重庆市降水量等值线图详见图3,2008年重庆市降水量距平等值线图详见图4。

图2重庆市流域分区降水量年际比较图岷沱江嘉陵江长江上游乌江汉江洞庭湖图1 2008年重庆市雨量代表站月降水量图5010015020025030035040012345678910111245(二)地表水资源量地表水资源量指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即天然河川径流量(本公报指当地地表径流量,不包括过境水量)。

2008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为576.93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12.98%,较多年平均值偏多1.62%。

从流域分布上来讲,除岷沱江水系比上年偏多12.95%外,其余各水系地表水资源量均较上一年偏少。

乌江水系地表水资源量减少最多,为108.60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25.15%,较多年平均值偏少9.55%。

地表水资源量地区分布与降水量在地区上的分布基本一致。

重庆市地表水资源量年际分配如图5所示, 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年际比较如图6。

662.96地表水资源量(亿立方米)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多年平均图5 重庆市地表水资源量年际间分配图图6 重庆市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年际比较图(三)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指由降水和地表水下渗补给给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

2008年全市地下水资源量为88.40亿立方米。

其中长江干流区、乌江水系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量丰富,西部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少。

(四)水资源总量水资源总量指评价区内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不包括外来水量,由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相加,扣除两者间相互转换的重复计算量而得。

2008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576.93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700.2毫米。

地表水资源量576.9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88.40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88.40亿立方米,平均产水系数0.59,产水模数每平方公里70.02万立方米(详见表1)。

表12008重庆市行政分区水资源量单位: 毫米、亿立方米、万立方米/平方公里三蓄水动态2008年全市大中型水库共计65座,其中大型水库6座,中型水库59座。

与2007年比较,新增水库3座,其中补充统计大型水库1座,为石柱县藤子沟电站水库;新建成中型水库2座,为江津区卧龙沟水库、南岸区迎龙湖水库。

2008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21.3924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1.7164亿立方米。

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13.1602亿立方米,比年初增加0.5795亿立方米;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8.2322亿立方米,比年初增加1.1369亿立方米。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如图7和表2所示。

图7 重庆市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图从水资源二级分区来看,长江宜宾至宜昌、岷沱江两个分区年末蓄水总量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15%左右,洞庭湖水系年末蓄水总量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38.52%,嘉陵江、汉江水系年末蓄水总量与年初蓄水总量比较增幅不大,乌江年末蓄水总量比年初蓄水总量减少0.89%。

表22008年重庆市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表单位:亿立方米四 供用水量(一)供水量供水量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水量,也称取水量。

2008年全市总供水量82.7731亿立方米。

按供水水源统计,地表水源供水量80.8665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1.8713亿立方米,其他水源供水量0.0353亿立方米,分别占总供水量的97.70%、2.26%和0.04%。

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供水量22.0633亿立方米,引水工程供水量4.6786亿立方米,提水工程供水量54.1173亿立方米,人工载运量0.0073亿立方米,分别占地表水源供水总量的27.28%、5.79%、66.92%和0.01%。

地表水源供水量比例如图8所示。

2008年城市建成区(指19个市辖区的城市建成区,下同。

)供水总量为26.3878亿立方米,占全市供水总量的31.88%。

城市供水量中,地表水源供水量为26.3375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为0.0521亿立方米,无其他水源供水。

(二)用水量用水量指分配给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

图8 重庆市地表水源供水量比例图2008年全市总用水量为82.7731亿立方米。

按用水去向统计,生产用水69.8121亿立方米,生活用水12.5004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0.4607亿立方米,分别占总用水量的84.34%、15.10%、0.56%。

用水组成比例如图9所示。

2008年生产用水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用水分别为20.6685亿立方米、46.7293亿立方米和2.4143亿立方米,分别占生产用水的29.61%、66.93%、3.46%。

2008年建成区总用水量为26.3878亿立方米,占全市用水总量的31.88%。

其中,生产用水量为20.6057亿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为5.5214亿立方米,城市生态环境用水0.2607亿立方米。

建成区用水组成比例如图10所示。

(三)耗水量耗水量指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人和牲畜饮用等各种形式消耗掉,而不能回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

2008年全市总耗水量为38.1584亿立方米,耗水率为46.10%。

耗水量组成比例如图11所示。

按用水去向统计,生产耗水31.5908亿立方米、生图10 重庆市城市用水组成图图9 重庆市用水组成图图11 重庆市耗水量组成图活耗水量为6.2975亿立方米、生态环境耗水量为0.2701亿立方米,分别占总耗水量的82.79%、16.50%、0.71%。

五水环境(一)废污水排放量2008年全市废污水排放总量共计25.0516亿吨(不含火电厂直流式冷却水和矿坑排水),其中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为5.5486亿吨,第二产业废污水排放量17.8129亿吨,第三产业污水排放量为1.6902亿吨,分别占废污水排放总量的22.15%、71.10%、6.75%。

(二)江河水资源质量1.主要江河水资源质量2008年“三江”重庆段水质保持稳定,21个监测断面均满足Ⅲ类水质标准。

长江14个断面水质为Ⅰ类、Ⅱ类、Ⅲ类的分别有1个、11个、2个,入境断面朱沱水质为Ⅲ类,出境断面培石水质为Ⅱ类;嘉陵江3个断面和乌江4个断面水质均为Ⅱ类。

2.次级河流水环境质量2008年,全市58条主要次级河流122个监测断面中,水质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的断面分别占12.3%、24.6%、36.9%、14.7%、2.5%和9.0%;其中,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断面比例为78.7%(详见图12)。

与2007年相比,次级河流水质满足Ⅲ类和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断面比例分别上升4.6个和7.9个百分点。

3.库区一级支流水质 库区32条一级支流回水区上游水体呈富营养的断面占11.1%,回水区中段水体呈富营养的断面占34.2%,巫山县大宁河、丰都县龙河回水区部分河段曾发生“水华”现象。

(三)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评价2008年,根据对已实现水务一体化的29个城市供水水源地逐月水质监测评价分析表明:全市城市供水水源地在排除总磷、总氮和粪大肠菌群的影响,全年水质合格率为90.7%,主要超标项目有铁、锰、氨氮等。

(四) 地表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分析2008年,根据对重庆市18个水功能区水质监测结果显示:全年期有13个水功能区达标,达标率为72.2%,达标河长841.6公里,达标率为77.7%;汛期有14个水功能区达标,达标率为77.8%,达标河长849.6公里,达标率为78.4%;非汛期有13个水功能区达标,达标率为72.2%,达标河长841.6公里,达标率为7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