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测试题
人教版必修二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测试试题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汉代班固在《白虎通义》中曾这样记载神农发明农业:“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
同时,汉代的很多画像石也有类似的内容(如下图)。
据此可以推出的结论是()A.神农教民劳作的观念在汉代比较盛行B.中国古代农业是人民群众发明的C.文献与考古结合证明了神农确有其人D.汉代的农业生产仍然以耜耕为主2.下表“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统计表表是20世纪中期以来滇池地区出土的器物统计。
从出土器物的特点可推断,汉代()A.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推广B.西南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C.西南地区铁器主要依靠中原输入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有效巩固3.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
雇工“无资充個而佣力自活”,“计岁而受直者曰长工,计时而受直者曰短工,计日而受直者曰忙工”。
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
这一现象表明()A.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B.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C.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4.史料记载,清乾隆以后在外来商船的刺激下,四川省在稻米等传统粮食优势作物之外,形成了棉、桑、蔗、茶、果等专业种植区,甚至一些府县多种植烟草,“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屡见不鲜。
这一现象表明()A.清朝已经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C.经济作物获利大于粮食作物 D.商品生产结构变化受市场影响5.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善于经营,可以“累其赢余,益市田数亩”,上升为自耕农或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也能上升为大地主。
……不善经营,大地主也会下降为小地主,小地主破产为自耕农,乃至佃农,及身无立锥之地。
这说明()A.封建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 B.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的顽疾C.自耕农是封建经济的主体 D.封建经济内隐存竞争因素6.马王堆汉墓1号墓(西汉初长沙国垂相利仓妻子墓)出土遣策竹简312枚,逐件记载了随葬物品:用漆木质鼎盛放的羹,用竹b盛放的肉食品,用陶器盛放的酱和酒,用布囊盛放的粮食,以及漆木器具、梳妆用品、丝织衣物、乐器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测试:专题一、四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四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单选题1.南宋学者黄震说:“国之四民,士农工商,各有一业……同是国家一等齐民。
”这一言论反映了当时2.《论南洋事宜》记载:“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而随着海禁政策的强化,“渔樵不通,生理日蹙,海上居民转而为盜。
”据材料可知,海禁政策A.破坏了经济发展术社会稳定B.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殖民侵略3.白居易在《策林》中指出:“善为国者,不求非农桑之产,不重非衣食之货,不用计数之吏,不畜聚敛之臣。
闻榷管之谋,则思侵削于下,见羡徐之利,则念诛求于人。
然后德泽流而歌咏作矣!”这反映出白居易A.开拓进取的经济主张B.劝诫统治者应实施仁政C.固守传统的经济思想D.强调赋税改革的必要性4.唐中期以前,“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而到清乾隆年间,盐商家庭出身的进士达到了280余名,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这一变化反映了A.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B.经济发展引发社会关系的变动C.士贵商贱的观念已完全打破D.商业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5.在《明神宗实录》中曾对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做过这样的描述:“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
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据此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该地区人民多以手工业为生B.该地区“机户”与“织工”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C.该地区的手工业生产方式仍以家庭生产为主D.该地区手工业从业人数较多,劳动力资源丰富6.汉武帝时期,为了对盐、铁行业进行整顿和治理,采取的措施是()A.将铸币权收归中央B.盐铁官营C.抑制工商业者发展D.均输平准7.“闭关政策”是后人对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以前实行的—系列对外政策的概括。
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来华的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场所、行动范围、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建立公行制度,限制对外贸易。
高一必修二历史考试卷
高一必修二历史考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秦朝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种政治制度?A. 分封制B. 郡县制C. 世袭制D. 宗法制度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对以下哪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A. 经济发展B. 社会阶层流动C. 军事实力D. 外交关系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探索新航路B. 传播中国文化C. 贸易往来D. 显示国威4. 清朝末期,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A. 英国对中国的侵略B. 中国对英国的贸易逆差C. 清朝禁止鸦片贸易D. 英国对中国的宗教传播5.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其主要性质是?A. 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B. 工人阶级的罢工运动C. 知识分子的启蒙运动D. 农民阶级的起义运动...(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以保持题目数量的一致性)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汉武帝时期,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提出者是______。
7. 唐朝的盛世被称为“______”,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8. 明朝时期,著名的航海家郑和共进行了______次下西洋的航行。
9.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______。
10. 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5月4日,其导火线是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请简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主要政治改革措施。
12. 请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四、材料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13.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材料一:清朝初期,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实行了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
材料二: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4.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材料一:五四运动是一次以学生为主力的爱国运动。
材料二:五四运动期间,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五、论述题(共30分)15. 结合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论述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过程及其特点。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经历的过程是()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2、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耜耕C.石器助耕D.铁犁牛耕3.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A铁农具B牛耕C曲辕犁D筒车4、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技术基本定型的发明是(A、耦犁B、曲辕犁C、翻车D、筒车5、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
XXX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段唱词反映了()①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础生产模式②不承担国家赋税徭役③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境况④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A①②B①④C①②③D①③④6、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A.水利技术的进步B.手工业的开展C.商业和城市的开展D.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7、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谨,谓之天府”,这是因为( A都江堰的修建BXXX的开凿C坎儿井的修建D白渠的修建8、XXX审订的《诗经》中有“XXX之下,莫非XXX”的语句。
这反应出其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A.均田制B.XXXC.屯田制D.授田制9、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C.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D.封建的剥削体式格局渐渐产生并开展10、“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应了()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D.商品经济的发达11、唐朝诗人XXX在《朱陈村》一诗中写道:“徐州古丰县,有村曰XXX。
高一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面哪个朝代是中国的封建王朝?
A. 唐朝
B. 清朝
C. 国民政府
D. 中华人民共和国
答案:B
2. 以下哪位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政治家?
A. 孔子
B. 居里夫人
C. 高尔基
D.
答案:A
3. 下面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A. 中国革命爆发
B. 五四运动
C. 九一八事变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答案:D
二、简答题
1. 请简述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
答案:中国近代史包括了晚清时期的战争和动乱、辛亥革命、北洋政府的建立、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等重要事件。
2. 请解释封建社会的特点。
答案:封建社会是一种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主要特点包括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五等爵位制度、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以及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等。
三、论述题
请就中国近代史的转型过程进行论述。
答案:中国近代史的转型过程经历了社会风暴、政治变革和社会主义革命等阶段。
从晚清时期的战争和动乱到辛亥革命的成功,中国逐渐走向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随后,北洋政府的建立以及抗日
战争和国共内战的爆发,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最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近代史迎来了新的篇章。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1、2008年北京奥运会礼仪小姐的青花瓷礼服惊艳世界,在古代瓷器是中国在西方的名片。
关于我国古代瓷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唐朝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列B.宋朝出现了五大名窑C.明宣德年间的青花瓷被人们奉为精品D.清朝“闭关锁国”瓷器没有出口2、据《十三行史料展》记述“……18至19世纪上半期,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
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
……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资本主义商业活动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展开B.反映了当时中国民间贸易的兴盛和发达C.十三行是清代官方特许的外贸机构D.广州是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港3、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
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
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A.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B.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D.有利于农业经济商品化4、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此史料印证了()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5、“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交通要道)之地,曰江陵(湖北荆州)、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
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
……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材料不能反映出()A.宋代实行茶叶专卖政策 B.经营茶坊的徽人晋人已成商帮C.茶叶贸易获利丰厚 D.市已经是地方商业中心6、《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一、选择题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A. 推行郡县制B. 焚书坑儒C. 统一度量衡D. 修建长城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A.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B. 强化了士族地位C. 阻碍了文化发展D. 限制了地方势力3. 元朝时期,对民族关系有哪些重要政策?A. 实行严格的民族等级制度B. 鼓励民族融合C. 禁止民族通婚D. 推行民族平等4.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展示国威B. 贸易往来C. 寻找宝物D. 传教布道5. 清朝末期,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 改革措施过于激进B. 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C. 缺乏足够的政治支持D. 外部势力的干预二、填空题6.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______制度,以削弱诸侯的权力。
7. 唐朝的______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文化交流的中心。
8. 元朝时期,忽必烈在位期间,推行了______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
9. 明朝时期,______是著名的航海家,他七次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10. 清朝末年,______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
三、简答题11. 简述宋朝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12. 描述清朝康乾盛世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情况。
13.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发展的意义。
四、论述题14. 论述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科技、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差异,并探讨这些差异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5. 以“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与近代化进程”为题,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文,分析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原因,以及近代化进程中的挑战与机遇。
五、材料分析题16. 阅读以下材料:“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等。
”根据材料,分析朱元璋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及其对明朝统治的影响。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套
最新⼈教版⾼中历史必修⼆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套最新⼈教版⾼中历史必修⼆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套第⼀单元单元检测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测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1.西汉农书《氾胜之书》中载:“辄平摩其块以⽣草,草⽣,复耕之,天有⼩⾬复耕之,勿令有块以待时……”这⾥所说的耕作⼯具主要是( )解析:《汜胜之书》是对西汉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
由所学知识可知,铁犁是西汉时主要的耕作⼯具,再结合材料可得出D项正确。
其他三项是夏商周时期的农具,且与材料不符。
答案:D2.(2015·南京⾼⼀期中考试)史书记载:“⽔激轮转,众筒兜⽔,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夜不息,绝胜⼈⼒……”这种提⽔⼯具最早出现于( )A.东汉B.曹魏C.唐朝D.北宋解析:由“⽔激轮转”“众筒”“绝胜⼈⼒”可知,该灌溉⼯具以⽔流带动转轮上的⽵筒打⽔。
由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唐朝的筒车,故答案为C项。
答案:C3.(2015·扬州⾼⼀期中考试)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曾经精辟地指出:“⼩农经济⼀锄、⼀镰(或者再加上⼀犁,不是家家都有畜⼒,那就⽤⼈⼒拉犁)、⼀个主要劳⼒加上⼀些辅助劳⼒,⼀旦和⼟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产。
”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农经济具有稳定性B.⼩农经济具有顽强的⽣命⼒C.⼩农经济⾮常脆弱D.⼩农经济只需要⼀些简单的劳动⼯具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农耕经济的特点。
⼩农经济的稳定性⼀般是指其耕织结合、⾃给⾃⾜,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A项错误;从题⼲材料“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产”,可见其⽣命⼒的顽强,故B项正确;⼩农经济的脆弱性是指其抵抗天灾⼈祸的能⼒⽐较差,很容易破产,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C项错误;简单的劳动⼯具只是⼩农经济组织⽣产的最基本的需求,并⾮仅仅限于简单的⼯具,故D项错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下降B.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2.明初洪武年间规定: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不许涂饰彩色。
正统一十二年(1447年)稍有变通:“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
”这表明A.明中期以后废除了等级制度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削弱C.资本主义萌芽改变阶级秩序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3.“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
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
”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分工过细B.外部竞争C.管理僵化D.利益内耗4.筷子一词最早出现明朝中后期的苏州,它原称“箸”,由于舟行讳“住”,故把“箸”改为“快儿”,此后,筷子一词从苏州流行到全国,由此可以推断,筷子一词流行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C.社会风俗影响 D.苏州航海业发达5.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B.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市C.当时的市区与住宅区还没有严格分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D.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6.康熙晚期已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乾隆时更实施闭关政策。
主要是为了防范A.倭寇卷土重来 B.明朝残余势力C.沿海居民外迁 D.西方势力东来7.唐代及以前,商人只能在规定的地点即设有围墙的市内从事交易活动。
市闭门后及开门之前无故行走者将被打20鞭子。
而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C.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 D.不抑工商政策的实施8.“一个商业性民族,往往会在物质、艺术上产生一定的飞跃,频繁的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我们终于迎来了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正统王朝商的时代。
浙江省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二、三、四测试(人民版)
历史必修二专题一——专题四测试班级姓名得分一:选择题(35*2)分1.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
这种传统经济被称为A.商品经济 B.小农经济 C.市场经济 D.计划经济2.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的中心之一,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耜耕B、铁犁牛耕C、石器锄耕D、火耕3.话剧《立秋》艺术地再现了晋商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精神。
明清时期与晋商齐名的著名商帮是A.徽商 B.浙商 C.粤商 D.京商4.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实行的基本经济政策是A.“工商皆本” B.重农抑商 C.重商主义 D.海禁政策5.“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它指的是A.都江堰 B.郑国渠 C.大运河 D.赵州桥6.2007年12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中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
出水时瓷器釉色清亮,仿佛新出窑一般。
据此形成的以下认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A.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南宋期B.南宋时期的青瓷和白瓷都是从海外进口的C.青瓷和白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D.南宋的青瓷和白瓷全部产于景德镇7.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
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A.禁止走私贩运B.抑商、禁海 C.重农抑商 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8.在中国封建社会,地主扩大其自身地产,其主要途径是A、将公田化为私田B、立军功获得赏赐土地C、土地兼并D、吞并井田制下农民的土地9.中国古籍中有神农氏教民耕种、有巢氏教民筑房的记载。
《左传》中记载了“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这“烈山氏”的称呼可能与哪种历史情形有关?A.养蚕织丝B.烧山耕种C.铸造青铜D.使用铁器10.孔子的学生中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A.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B.畜牧业是当时最主要的生产部门C.当时牛耕技术已普及全国D.孔子生活的时代可能已有牛耕11."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一单元 综合检测卷 Word版含解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综合检测卷(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汉书》记载西汉时每年亩产约一石半,《昌言》上说东汉时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增长。
你认为当时粮食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增多B.牛耕、犁具等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C.农作物品种的改良D.更加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工具的改进。
因此B 项正确。
A、C、D三项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答案:B2.下列两幅图出自《天工开物》,其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耙:碎土,平地;耔:培土)( )①农业精耕细作②农业技术先进③农民辛勤劳作④水利设施的完善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农民辛勤劳作”“水利设施的完善”这两点表述本身没有问题,但无法通过题干所提供的两幅图片得出,故排除含③④的B、C、D三项,选A项。
3.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B.资本主义的萌芽C.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D.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男子、妇女在社会分工中的“不同”与“同”,在此基础上寻找选项与观点的对应性。
“与男子共其劳”说明A项说法不妥,排除;B项与题干无关,排除;结合“农家”可知C项错误,排除。
答案为D。
答案:D4.土地制度是古代的主要制度。
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
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
这主要说明(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C.体现了“耕者有其田”D.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解析:材料只是反映出土地买卖的存在,体现不出土地买卖频繁,A项错误;材料中出现“地券或地契”、“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充分说明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B项正确;C项材料体现不出,排除;封建土地主要还是地主所有而不是由国家控制,故D项错误。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小专题测试试题 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1.《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乃始教民播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材料说明( )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 B.神农最早发现百谷C.“播五谷,相土地”就是垄作法 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2.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这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3.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
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 )①石斧②耧车③骨镰④曲柄锄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4.《诗经》载,西周时期“其镈斯赵,以薅荼蓼。
荼蓼朽止,黍稷茂止”。
由此可见当时( ) A.铁制农具已得到普及 B.作物的品种已十分丰富C.人们已懂得变草为肥 D.水利灌溉系统十分发达5.河南农谚说:“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江苏农谚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
这些农谚( )A.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 B.没有科学可信性C.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 D.源于农民的无知6.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7.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
”《诗经》:“千耦其耘。
”(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材料反映了( )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C.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8.据《国语·晋语》记载,春秋末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的子孙因国内政治斗争失败避难到齐国后,从事农耕,牛也从“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牺牲品)”变为“畎亩(田地)之勤”。
高中必修二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中必修二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 鸦片战争B. 辛亥革命C. 五四运动D. 抗日战争2. 清朝末年,中国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被称为什么?A. 闭关自守B. 闭关锁国C. 闭关自固D. 闭关自封3. 辛亥革命推翻了哪个封建王朝?A. 明朝B. 清朝C. 元朝D. 唐朝4. 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A.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B.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C. 国内政治腐败D. 经济危机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哪一年?A. 1945年B. 1949年C. 1950年D. 1951年6. 下列哪一项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改造?A. 土地改革B. 手工业改造C.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D. 农业合作化7. “文化大革命”期间,哪一项运动被错误地发动?A. 大跃进B. 人民公社化运动C. 文化大革命D. 反右斗争8. 下列哪个条约不是清朝与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A. 南京条约B. 辛丑条约C. 马关条约D. 凡尔赛条约9. 下列哪个历史人物不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A. 孙中山B. 毛泽东C. 蒋介石D. 马克思10.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哪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A. 核武器研制B. 太空探索C. 计算机技术D. 生物技术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______,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2. 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______”。
13.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______社会。
14. 1953年至1957年,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了______。
15.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进入了______新时期。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6. 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7. 简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几项重要成就。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8. 论述“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检测:专题一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唐代诗人姚合作诗曰:“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此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社会动荡,田地荒芜B.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C.重商抑农政策的推行D.商业的繁荣发展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
由材料中“尽去作商贾”可知唐代商业的繁荣发展。
答案:D2.从公元994年起到公元1005年,成都没有铸过钱币。
但是,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白银资源丰富B.铁钱数量充足C.民间发行交子D.战乱后经济萧条解析:铸钱停止而没有出现钱荒,说明金属货币的功能被取代,而公元994年到公元1005年为我国北宋时期,成都在四川境内,可判断原因为纸币的发行,交子为宋代四川境内出现的纸币。
故C正确。
答案:C3.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
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
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
这说明()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解析:由题干材料中商人因偷税被县民所捉、官府罚没其货物等信息可知,政府重视商业税收,故A正确。
题干没有体现婺州和杭州两地丝织业水平的信息,故B错误。
题干没有体现江南商业环境的信息,故C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北宋时期,政府的商业政策相对宽松,故D错误。
答案:A4.白居易《卖炭翁》一诗中写道:“晓驾炭车碾冰辙”(来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此处的“市”是指()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B.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C.沿街开铺的街市D.地方自治的市镇解析:草市出现在城外交通便利、人流量大的地方,与题中“长安城”不符合,故A错误;唐代对市的设立和管理严格,故B正确;唐代实行坊市分离,沿街开铺的街市还未出现,故C错误;市镇自治说法错误,故D错误。
答案:B5.“大历、贞元间,有俞大娘航船最大……”俞大娘的巨舟冠绝一时,为时人称道。
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年级: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试号:________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试题第一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1.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推断,我国已有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选项为 A.①③。
2.史料记载:“所种土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其所反映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水利建设出现了一次,同时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形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水利技术的进步。
4.“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这句话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5.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铁制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
6.“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
”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为此封建国家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均田”或“限田”。
7.东汉XXX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XXX占有水地256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多顷。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土地兼并的盛行。
8.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XXX,民得买卖”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9.对春秋时期齐、鲁等国税制改革的认识,正确的是①这些改革明确宣布废除井田制②改革的目的是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③在客观上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④最有代表性的改革是商鞅变法。
选项为D.①②③④。
开始出现,与唐宋时期的家庭手工业有很大不同。
(2点即可)改写每段话:1.材料一反映的是井田制土地制度,在战国时期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该制度在后来逐渐崩溃,主要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全册综合练习卷((含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全册综合练习卷一、单选题1.1914年12月5日,北洋政府农商部强调“欧战”期间“通商惠工,在此一举”“机不可失,稍纵即逝”。
其实,当时举国上下尤其是身处商战第一线的工商业者,都充满了这种抓住机遇的紧迫意识。
这表明当时政府A.践行奖励实业法令B.督促良机大发战争财C.秉承实业救国理念D.号召与欧美列强商战2.“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者。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一《售农用》)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A.资本主义的萌芽B.商品经济的发展C.自然经济的衰亡D.官营手工业繁荣3.1933-1944年在任的美国国务卿考德尔·霍尔就当时的国际贸易状况谈到:“无拘无束的自由贸易对应着和平时代;而高关税、贸易壁垒和不平等的经济竞争,则对应着战争……”战后国际社会在吸取这一教训的基础上成立了A.关贸总协定B.亚太经合组织C.布雷顿森林体系D.世界银行4.在英国亨利八世(1509-1547年)末年的枢密院,19名成员中仅有6名拥有贵族头衔,其余13名均来自新兴阶级。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大国争霸B.商业革命C.价格革命D.工业革命5.以下数据摘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的1928年和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简表》对该表反映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农业集体化运动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B.五年计划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C.新工业化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重要途径D.以指导性计划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升6.国家统计局编写的《新中国50年》中记载,“1976年同1966年相比,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粮食产量仅增长9.7%,年平均增长不足1%。
工业增加值平均只增长7.6%,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材料说明A.党内严重的“左”倾错误导致了这一局面B.“文革”严重滞缓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C.“文革”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无任何成就D.“文革”拉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7.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规定:双方领土一律向对方开放,双方的商船有驶往对方国家所有开放口岸、地方和领水的自由,双方商品在对方国家行销,税收与当地商品相同。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
精品文档第一单元测试题泽锄,不如归去”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③“肥是农一、选择题家宝,庄稼不可少”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1. 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性农具是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④ D.①②③④A. 石犁B.铁铲C. 耒耜D. 铁锄 6. 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最大意义在于2. 我国古代制造的耒耜主要用于 A. 扩大了耕作面积 B. 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A. 原始灌溉B. 松土挖土C.锄草培土D.开沟播 C. 丰富了农作物品种 D. 积累了生产经验种7. “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3. 右图中所反映的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A. 农耕定居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半坡居民的房子复原图B. 原始时代人民就已经学会建筑房屋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C. 由游牧过渡到定居者。
”材料主要反映了小农经济的哪一特点D. 原始农业出现 A. 男耕女织 B. 自给自足 C. 脆弱性 D. 连续性4. 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体系最早形成于8. 明清之时的帝王每年春天都要在北京先农坛亲自下地进A. 关中地区B.华北地区行象征性的耕作,这一活动反映了①农本思想根深蒂固②抑商C. 中原地区D.黄河—长江流域传统仍然盛行③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④统治者对农5. 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下业的高度重视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①“湿耕精品文档A. 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9.“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
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引进的高产农作物逐渐取代传统的农作物A. 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 B. 棉花的种植区域在明朝中后期进一步扩大水平 C. 农产品日益商品化C. 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D.特点是少投人多产出 D. 农业的进步促进了具有专门职能城市的发展10. 下图反映了明清11.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说法正确的有①技术先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进②私营手工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③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④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A. 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棉花图·收贩12.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冶金技术取得的最重要成就是A. 鎏金术 B 、水排 C.灌钢法 D.铸钢法13. 下列关于古代制瓷业发展历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B. 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C.明清时期景德镇是全国的“瓷都”D.中国瓷器从汉代已输出国外14. 右图是我国古代青铜器的精品——四羊方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点心,冬必与早 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3. A
❖ [ 材料实质反映的是明末农村雇工待遇提高 由此可以判断是城镇经济发达,雇工出卖劳 动力的机会增多所致,故选择A项。“夏必 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是个别雇主为了留 住雇工而非政府行为,故B项错误。C项题干 材料没有反映,题干材料反映农村中人身依 附关系减弱而非增强,故D项错误。]
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 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 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 这一铜版( )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②反 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纸币 交子的文物材料 ④是商品经济 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 B
❖ [“北宋纸币铜板拓片”说明当时存在纸币的 发行,①正确;图片中拓片制作精美,体现 出宋代印刷技术先进,②正确;拓片不属于 原始文物材料,③错误;交子是商品经济发 展的产物,反映出四川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正确。故B项正确。]
8.A
❖ [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5口甚至 9口人”,说明农业收益的增加促进了一家一户的 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选A项。农业的发展是手 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故B项错误;畜力与 铁制农具的使用,能促进农业收益的增加,C项因 果倒置,错误;农业的收益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促使 地主兼并土地,促进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D 项错误。]
❖ 4.(2016·浙江文综,17)在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 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 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
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
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地权并未与劳动者完全契合,故D项错误。]
❖ 5.(2016·江苏单科,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 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 画像体现的是生产场景,看不出精耕细作的 信息,排除B;
❖ 汉代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私有制,排除C。
❖ 3.(2016·课标全国Ⅲ,27)明末有人描述江 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 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 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 7.(2016·北京文综,15)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 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 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 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
❖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农本思想依然 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④商 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5. B
❖ [根据材料“唤取阿香推雷车”可知“水车” 使用的人力,不是农具自动化,故A项错误; “水车”属于灌溉工具,能提高农田抗旱的 能力,故B项正确;
❖ “水车”属于简易灌溉工具,标志着灌溉技 术的成熟是筒车,故C项错误;
❖ 当时的农业生产不可能摆脱自然条件的控制, 故D项错误。]
❖ 6.(2016·天津文综,2)
三年高考真题(2017~2015年) 古代中国的经济
1.(2017·课标全国Ⅲ,26) 表1
土地规模(亩) 20以下 20~130 131~300 300以上 小计
户数 24 103 10 2 139
A
户数比例 17.3% 74.1% 7.2% 1.4% 100%
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基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 可.①④
7. A
❖ [从材料信息黄崇德“经营棉布、粮食等”可 知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故①正确; 根据“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 一信息,可知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故 ②正确。材料未体现政府对食盐控制权的放 弃,也无法显示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故可 排除③④。]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 2.(2016·课标全国Ⅰ,25)下图为汉代画 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2. D
❖ 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 劳作的场景,可以判断画像砖反映了汉代大 地主田庄上的农业生产情况,不是个体农户 的生产情景,故选D,排除A;
❖ 9.(2015·天津文综,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 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 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 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 是( )
9.B
❖ [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种粒”“下通 足窍”“且行且摇”,由此判断是播种工 具——耧车,故选B。A、D两项是耕作工具, 排除;C项是灌溉工具,排除。]
4. C
❖ [根据材料中对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的描述“家给人 足……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故C项 正确;
❖ 材料中未涉及土地的集中现象,故A项错误; ❖ 材料反映了男耕女织的场景,并不是有田者无力可
耕,故B项错误; ❖ 根据材料中“佃则有田”说明当时存在租佃关系,
❖ 10.(2015·福建文综,14)《景德镇陶录》记: “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 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 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 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
❖ 8.(2015·课标全国Ⅰ,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 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 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 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