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自由》的读书笔记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be6b212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4a.png)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是一本由弗洛姆所著的心理学著作,通过对人类心理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逃避自由的心理状态。
本书通过对个体和社会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心理困境,引起了我对自由和个体心理状态的深刻思考。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首先对自由的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指出,自由并不仅仅是指摆脱外部的束缚,更重要的是内心的自由。
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虽然表面上拥有更多的自由,但内心却感到空虚和焦虑。
这种内心的空虚和焦虑,往往会导致人们试图逃避自由,寻找一种心理上的依赖和安全感。
这种逃避自由的心理状态,不仅影响了个体的心理健康,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书中,弗洛姆还深入分析了逃避自由的心理状态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他指出,逃避自由的个体往往会寻求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比如对权威的盲从、对集体的归属感等。
这种心理状态不仅会导致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受受损,也会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阻碍。
因此,弗洛姆呼吁人们要正视自由,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和焦虑,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和个体发展。
通过阅读《逃避自由》,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由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自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挑战。
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和焦虑,不断地探索和追求真正的自由。
只有在实现了内心的自由之后,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个体的发展,也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更加珍视自由,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和焦虑,努力实现真正的自由和个体发展。
同时,我也将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可以真正实现自由和个体发展的目标,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读书笔记《逃避自由》
![读书笔记《逃避自由》](https://img.taocdn.com/s3/m/55aa87f8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9c.png)
读书笔记——弗罗姆《逃避自由》弗罗姆是当代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权威,影响广大而深远。
《逃避自由》这本书是他移居美国后所创作的。
作者在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
弗罗姆从人类历史和人的生命史中发现某种类似悖论的东西:人类从自然,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在获得自我意识、个人化、自我发展的同时,却又陷入了一种“日益的孤独”,产生一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
这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使得人们逃避自由。
为了克服这种孤独与焦虑,弗罗姆认为有两种方法。
一种方法是“服从”,即放弃个人的独立性,服从于某种权威。
这一种方法我们不妨称之为“逃避自由”。
还有另一种方法是在不否定个人的情况下,创造性地与人类及自然自动自发地建立关系,去爱、去创造性地工作。
这种方法我们不妨称之为“自我实现”。
弗罗姆认为,“服从”的方法会导致如下的困境:“服从的结果与当初想要服从的目的正好相反:服从增加了儿童的不安全感。
同时,产生了敌意与反抗,而这种反抗是更令人惊吓的,因为反抗的对象正是儿童所依赖的人。
”在某种程度上,“服从”的方法是一种恶性循环。
因此,弗罗姆推崇的是第二种方法。
最后一章,弗罗姆提出他的“梦想”:在一个自由民主,人道主义的国家里,社会应该尊重人性的发展,鼓励个人的自发感觉,鼓励创造性的思考,而个体应当自我认识,摆脱自由与束缚的恶性循环,寻找一种积极自由的状态,发挥自己的个性,自发活动,实现自我,体验到“生命只有一个意义,那就是自发自动地生活”。
阿伦特在公共领域的“行动”,应当可以看作一种“实现自我”的方式。
在本书中,弗罗姆回顾了人类追求自由的历史。
他指出,人类历史是一个“日渐个人化及日渐获得自由”的历史。
亚当和夏娃违反了上帝的旨意偷吃禁果,从而真正有了作为人的意识,自由开始了,与此同时,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亦因此遭到破坏。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7e915ca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f2.png)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第一篇:逃避自由 - 读书笔记逃避自由在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中,他描述了一些关于自由和孤独的情况。
人类在最初并与自然处于一体的状态。
孩子与母体有“脐带”的关联,尽管这样的关联可能使人在一定程度上被束缚,没有自由可言,但是他因为在这个社会有固定的位置,这给了他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因而不会有孤独的感觉。
然而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他慢慢有了个体性意识,慢慢开始渴望自由与独立。
人类从古至今都在追求自由,追求个人自我的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制度的一系列变革。
在人类的个体化进程中,尽管人的个人能力、自我力量得到了增长,但同时孤独也日益加深,因为他逐渐失去了原本世界对他的庇护,他需要一个人去面对种种危险的情况。
正是因为人在获得了所谓的“自由”后,感受到了从未感受到的孤独和焦虑,意识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当人无法忍受这样的孤独时,便产生了一种逃避机制,即对自由的逃避。
从弗洛姆的描述来看,在中世纪时上层社会对中层阶级和下层人的统治与压迫,中层阶级和下层人对上层社会的服从,宗教对人们思想的统治也是因为这种对自由的逃避。
弗洛姆在对逃避机制的解释中,谈到了权威主义、破坏欲和机械趋同,并比较了施虐狂与破坏欲的异同。
一、人因个体意识的苏醒而追求自由在《逃避自由》一书中,弗洛姆提到了R.休斯的《牙买加的劲风》一书,里面描述了以为10岁儿童个体性意识的突然苏醒。
当这个10岁的小姑娘意识到了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时,她“开始严肃地思考它的含义”。
当个体意识苏醒时,他开始渴望自由与独立,渴望展示他的个性,他不愿被已有的社会制度束缚住。
当大多数人都在为了自由而行动,冲破障碍,比如推翻束缚人类的封建制度时,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人与世界分离开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人终于拥有了朝思暮想的自由。
二、人因自由而孤独当人终于拥有了自由,面对强大无比的世界,他开始感受到强大的压力和来自各方面的危险,并且意识到自己的微不足道和无能为力。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9e7906c8762caaedc33d45c.png)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自古罗马至今数千年来,无数哲学、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自由始终是人们所普遍关注的问题。
特别是近百年来,“自由、平等、博爱”,成为资产阶级长期为之浴血奋战的口号。
“不自由,毋宁死”,“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更是把自由当作比人本身存在的生命、比在物质与精神完美结合上的爱情还要珍贵的东西。
在当代,自由已经被载入许多国家的法律条款之中。
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思想、文化、精神生活方面。
常常直接或间接与自由有关。
既然如此,为什么人们又要逃避自由?逃避自由的原因与途径又是什么?这正是弗洛姆《逃避自由》这本书回答的问题。
《逃避自由》主要从欧洲历史着眼,人在文艺复兴以前的社会中(主要是指中世纪)缺乏自由,但却处在稳定的社会结构中。
社会虽然严格地规定了每个人的身份和地位,不许越雷池半步,但同时也给予个人以保障和安全感,使人不用为自己的前途、命运担心。
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两次浪潮的冲击下,人们在个人感情和宗教信仰方面获得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又使人们在经济上、政治上获得自由。
在这一自由的结果下使个人陷入了孤立无依的境地,一如刚离母胎的婴儿,虽然从生理意义上成为独立个体,却失去了以往的安全保障。
竞争代替了合作,个人奋斗取代了社会安排,以往的精神支柱被摧毁,而新的支柱尚未建立,自由曾是一种解脱,现在却带了新的奴役,惶惑不安、孤独、恐惧、焦虑和怀疑。
他与他自己、与别人都变得疏远起来,在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中,在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里,自由像沉重的负担压得人不堪忍受,从而惧怕它,并产生逃避它的念头。
逃避的方式或者是控制他人以显示自己的力量,它的变态形式即虐待狂;或者放弃自己的权利,屈从于外在的强权以获得保障,它的变态形式即受虐狂。
这两者正好构成了法西斯主义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由此,法西斯独裁制的产生带有某种社会历史的必然性。
本书是关于现代人性格结构、心理与社会因素间相互影响问题之总体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735ceed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6e.png)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是瑞士心理学家弗洛姆的代表作之一,书中深刻地探讨了现代人的自由和责任之间的矛盾,以及人们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逃避自由的现象,以及这种逃避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在书中,弗洛姆首先提出了现代人的自由存在一种矛盾,虽然现代社会给予了人们更多的自由,但与此同时,人们也面临着更多的责任和选择。
这种自由和责任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人们对自由的恐惧,从而产生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逃避自由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比如对权威的盲从、对他人的依赖、以及对自己的自我剥夺等。
这些逃避自由的行为不仅影响了个人的成长和幸福,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意识到了逃避自由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倾向于逃避自由,因为自由带来的责任和选择使他们感到压力重重。
然而,逃避自由只会使人们变得软弱和无力,最终导致个人的精神困惑和社会的不稳定。
因此,我们需要正视自由和责任之间的矛盾,勇敢地面对自由,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除此之外,我还从书中学到了很多关于自由和责任的哲学思考。
弗洛姆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比如自由并不等于放纵、责任并不等于压迫,以及自由和责任是相辅相成的。
这些观点使我对自由和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了自由和责任之间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说,阅读《逃避自由》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通过这本书,我深刻地意识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逃避自由的现象,以及这种现象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我也从书中学到了很多关于自由和责任的哲学思考,使我对自由和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因此,我认为《逃避自由》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d0d5f51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19.png)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是由弗洛姆所著的一部心理学著作,通过对自由的探讨,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由的恐惧和逃避。
在这部书中,作者深入分析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由的心理逃避,以及这种逃避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本书对于现代社会中的自由问题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逃避自由》中,弗洛姆首先指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由的恐惧和逃避。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自由给了人们太多的选择和责任,而人们往往因为害怕选择和承担责任而逃避自由。
这种逃避表现在个人生活中,比如人们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不愿意做出选择,而是选择依赖他人或者外部的规则来规范自己的生活。
同时,这种逃避也表现在社会层面上,比如人们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漠视和不关心,以及对于权威和集体主义的盲从。
这种逃避自由的心理在现代社会中非常普遍,给个体和社会都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深入分析了逃避自由的心理根源。
他认为,逃避自由的心理源自于个体的焦虑和无助感。
现代社会中的自由给了人们太多的选择和责任,而个体往往因为害怕选择和承担责任而感到焦虑和无助。
这种焦虑和无助感来源于个体内心深处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以及对于未知和不确定的恐惧。
为了摆脱这种焦虑和无助感,个体往往选择逃避自由,寻求安全感和依赖他人或者外部的规则来规范自己的生活。
然而,这种逃避自由的心理只会让个体陷入更深的焦虑和无助感之中,同时也会导致社会的僵化和倒退。
因此,弗洛姆呼吁人们要勇敢面对自由,克服逃避自由的心理,从而实现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
在《逃避自由》中,弗洛姆还提出了一些克服逃避自由的方法和建议。
他认为,个体要想克服逃避自由的心理,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自尊和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摆脱焦虑和无助感。
同时,个体还要学会承担责任,勇于面对选择,从而实现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
在社会层面上,弗洛姆呼吁人们要建立开放、包容和民主的社会制度,给予个体更多的自由和责任,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逃避自由每章概括+感悟
![逃避自由每章概括+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14de29b7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45.png)
逃避自由每章概括+感悟《逃避自由》是由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所著的一本书,通过对自由与逃避自由的心理学分析,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逃避自由的真实原因和心理动机。
以下是各章的概括和感悟:第一章:逃避自由的动机本章介绍了逃避自由的心理基础和动机。
弗洛姆认为,人们逃避自由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自由带来的责任和孤独感让人不安,因此倾向于寻求一个可以依赖他人来控制和引导自己的安全港。
感悟:自由带来的责任和孤独感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会有的情感,但只有勇敢面对这种自由的责任,才能真正拥有自由。
第二章:亲情关系中的逃避自由本章主要探讨了逃避自由在亲子和婚姻关系中的表现和影响。
弗洛姆认为,逃避自由时常体现在依赖他人的倾向上,让他们来为我们作出决策和承担责任,而这会对家庭关系造成不良影响。
感悟:亲情关系中的逃避自由是非常常见的,但只有通过互相尊重和平等的沟通,才能建立稳定和谐的家庭关系。
第三章:经济学中的逃避自由本章内容涉及逃避自由在经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弗洛姆指出,逃避自由在经济领域中表现为对个人财富的狂热追求,并通过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来逃避自我内心的空虚感。
感悟:经济活动中的逃避自由是一种将内心的不安转移为追求物质的方式,但是真正的满足感只有通过追寻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才可能实现。
第四章:信仰中的逃避自由本章深入探讨了逃避自由在宗教信仰中的表现形式。
弗洛姆指出,通过追求宗教信仰和依赖神灵的指引,人们试图从自由的责任和不确定中逃避,但同时也使得个体对自身的成长和个性发展受到限制。
感悟:信仰是每个人内心中的向往和寻求,但世界观的形成需要有个体的思考和探索,不能将责任完全交给神灵来决定。
第五章:民族主义中的逃避自由本章研究了逃避自由在国家和民族主义中的作用。
弗洛姆认为,逃避自由往往表现为将自身与集体绑定在一起,并通过对于他者的排斥和仇恨来寻求安全感,这种逃避自由的行为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冲突。
感悟:国家和民族主义中的逃避自由是造成分裂和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应该摒弃狭隘的民族观念,追求平等和多元的社会。
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
![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63216d0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a5.png)
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更多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栏目。
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一】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以及现代人因极度自由而产生的无能为力感而逃避自由的方式。
他指出人类从自然,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在获得自我意识、个人化、自我发展的同时,却又陷入了一种日益的孤独,产生一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
这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使得人们逃避自由(需要事先说明的是,我不会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自由方面作出相关分析,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而仅以对看完本书后的所思所想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自由?随着时代的越是发展,它的概念越是让人感到模棱两可,它表面上是行为与意识自己做主不受约束与控制的状态,而实质却如弗洛姆所说的:逃避自由》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栏目。
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一】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以及现代人因极度自由而产生的无能为力感而逃避自由的方式。
他指出人类从自然,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在获得自我意识、个人化、自我发展的同时,却又陷入了一种日益的孤独,产生一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
这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使得人们逃避自由(需要事先说明的是,我不会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自由方面作出相关分析,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而仅以对看完本书后的所思所想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自由?随着时代的越是发展,它的概念越是让人感到模棱两可,它表面上是行为与意识自己做主不受约束与控制的状态,而实质却如弗洛姆所说的》读后感【二】逃避自由是以消极的方式面对自由,而这种消极我认为在于个人的不安全感不存在感与自我否定。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6534a91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61.png)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是一本由弗洛姆所著的心理学著作,书中探讨了现代人在自由社会中的心理困境和逃避自由的心理倾向。
通过对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的分析,弗洛姆揭示了现代人在自由社会中的焦虑、孤独和无助感,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的方法和建议。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自由和心理健康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书中,弗洛姆首先分析了现代社会的自由和个体心理的关系。
他指出,现代社会的自由给了个体更多的选择和决定的权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焦虑和孤独。
在自由社会中,个体需要面对更多的选择和责任,需要自己承担自己的命运,这种自由的压力常常会让人感到无助和沮丧。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会选择逃避自由,寻求一种安全感和依赖感,这种心理倾向在当代社会中十分普遍。
弗洛姆还分析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和表现形式。
他认为,逃避自由的人往往会寻求权威和依赖,他们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强大的领袖或组织来指导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摆脱自由的焦虑和无助感。
这种心理倾向在政治上常常表现为极权主义和独裁主义,个体愿意放弃自己的自由,换取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和依赖感。
在个人生活中,逃避自由的人常常会选择逃避责任和选择,寻求他人的支持和保护,这种心理倾向会给个体带来更多的困扰和痛苦。
然而,弗洛姆并不认为逃避自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心理倾向,他提出了一些应对的方法和建议。
首先,个体需要意识到自由带来的责任和选择,并学会承担这种责任和选择。
其次,个体需要寻求真正的自我和内心的安全感,而不是依赖外部的权威和支持。
最后,个体需要学会与他人建立真正的平等和尊重的关系,而不是寻求依赖和保护。
通过这些方法和建议,个体可以摆脱逃避自由的心理困境,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心理健康。
读完《逃避自由》,我对自由和心理健康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意识到自由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享受,而是需要承担责任和选择的权力。
逃避自由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通过自我认识和内心的成长,才能真正摆脱心理困境,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18ca108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d8.png)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读后感1《逃避自由》这本书是费罗姆的著作之一,起初看书的名字的时候,我感到很疑惑,对自由的渴望想必是人人都有的,从古至今人们为争取自己自由的权力付出了诸多努力,为什么要“逃避自由”呢?看了此书以后,我发现原来自由与孤独之间是有着不可分割的一些关联的。
书中有句话是这样的“自由虽然给他带来了独立与理性,但也使他孤立,并让他感到焦虑与无能无力”,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个个体,难免会被束缚,因为我们需要一个规律来进行社会活动,但是当给予我们极度的自由的时候,人本身所具有的依赖感臣服感便会有所减弱,虽然独立是好的,但是难免会因为无法与社会相容而感到一种“孤独”与“不安全感”。
所以,人所具有的.依赖感是我们有时候逃避自由的原因,也许我们在认为自己没有自由的时候,加倍的渴望自由,但是书中则提出自由会不会成为沉重的负担,使人无法承受,因为人还有一种天生的臣服愿望。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子女对于父母要求的自由,正如书中也有提到胎儿与母亲之间的联结与割裂。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不断独立的过程,在年幼时我们有父母的庇佑,那时候自由这个概念尚未在意识中出现,而在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形成的时候,我们又不断的想要脱离开父母,想要过一种自己所谓的自由,而在完全脱离开父母的时候,我们又渴望他们的管束,希望听见他们的叮嘱,甚至希望他们对我们再次进行管教,因为我们心中对此有中天然的臣服与依赖。
我们害怕自由以后的孤独感,所以不断的想要与周遭链接在一起,有时候自由与孤独原来是可以很贴近的。
“个体化进程日益加剧的一方面为自我力量的增长,而它的另一方面则就是孤独日益加深”,自我力量的增长就我的理解看来,是对自由的争取和渐变独立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孤独日益加深则是不可避免的。
人在宏观看来虽然与这个社会有所联结,但在微观看来,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人,自由与孤独也都需要自己去一一品尝,争取一种自己所谓的自由的同时也意味着在品尝一种孤独。
《逃避自由》的读书笔记
![《逃避自由》的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c8a0590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2c.png)
《逃避自由》的读书笔记(一)前提假设: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一种修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弗洛姆逃避自由理论的前提假设,作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弗氏在这个问题上修正综合了两者的理论成果。
弗洛伊德接受了传统的性恶论,认为人具有反社会倾向,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上是冲突对立的。
社会在满足人的某些无法消除的生物冲动(drives)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尽可能地净化并巧妙地抑制人的这些基本冲动;而且只有当社会有效地压抑了人的这些自然冲动时,被压抑的冲动才会变成变成具有文化价值的奋斗动力(strivings)和文化的人文基础,他用“升华”一词来表示这种由压抑而成为文明行为的奇妙转变。
这样,在弗洛伊德那里,对人的压抑与社会文明的进步是成正比的,即“压抑越大,文化程度便越高(患神经症的危险也就越大)”。
(详见P11-12)马克思认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人首先是“有生命的个人”即自然的人;其次是“现实的个人”,即社会的人;再次是“具有二重性的人”即人既是“个人的存在”又是“社会存在物”;同时,马克思从政治经济的角度理解人与社会关系,认为人在本质上是所有社会关系的综合,这里人的社会性与弗洛伊德的人的反社会性理论上有明显不同的。
弗洛姆的修正与综合——弗氏认为:“社会进程的基本单位是个人、个人的欲望与恐惧、激情与理性、选择善恶的倾向。
要认识社会进程的动力,就必须认识运作于个人内部的心理进程之动力,正如要认识个人,就必须把他放在塑造他的文化环境里加以考察”。
(P5)在这里,弗洛姆明显表达了两种含义,前者可以说是弗洛伊德意义上的,后者可以说是马克思意义上,但这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了作者的一个有机的扬弃和整合。
(二)人的个体化进程——人是如何自由的?1.人的个体化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察第一,从人类社会的历史角度看,弗洛姆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于他在与自然世界的一体化状态中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与周围的自然及人相分离的实体之时。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a37ec185acfa1c7aa00cce4.png)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要理解《逃避自由》和弗洛姆在书中的思想,我们必须先了解这本书的写作背景。
本书的作者——弗洛姆(1900—1980),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犹太人家庭,二战期间,纳粹残酷迫害犹太人,弗洛姆在1934年移居美国,1941年写出了《逃避自由》。
可以说这本书写于纳粹盛行之时,弗洛姆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分析了纳粹主义兴起的根源。
原始的人→社会共同体的人→个人始发纽带∣∣束∣∣安↗积极的自由→个体化缚∣∣全↗权威主义↘∣∣↘消极的自由→逃避自由→破坏狂→纳粹主义↘机械趋同→西方民主↓↓人洛克曾经说过“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生来就不是自由的,一直在枷锁之中。
人类从产生之处就处在各种纽带之中,弗洛姆把联系母与子、原始共同体成员与其部落和自然或中世纪人与教会及其社会阶级的纽带称为“始发纽带”,把人类逐渐摆脱这种纽带,日益取得自由的过程称为“个体化”,始发纽带是先于个体化而存在的纽带,并最终导致个人的完全出现。
圣经中这样记载,上帝用泥土造人,在泥坯的鼻中吹人生命的气息,创造出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
上帝又在他沉睡之际取下他一根肋骨,又把肉合起来。
上帝用这根肋骨造成了一个女人,取名叫夏娃。
上帝在东方的伊甸,为亚当和夏娃造了一个乐园。
那里地上撒满金子、珍珠、红玛瑙,各种树木从地里长出来,开满各种奇花异卉,非常好看;树上的果子还可以作为食物。
园子当中还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树。
还有河水在园中淙淙流淌,滋润大地。
河水分成四道环绕伊甸:第一条河叫比逊,环绕哈胖拉全地;第二条河叫基训,环绕古实全地;第三条河叫希底结,从亚述旁边流过;第四条河就是伯拉河。
作为上帝的恩赐,天不下雨而五谷丰登。
上帝让亚当和夏娃住在伊甸园中,让他们修葺并看守这个乐园。
上帝吩咐他们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们可以随意吃。
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们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死。
”亚当和夏娃赤裸着绝美的形体,品尝着甘美的果实。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29978ca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01.png)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逃避自由》是弗洛姆的一本经典著作,它主要探讨了自由对于人们的影响以及人们为何会逃避自由。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观点的独到和深刻,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1.自由的概念:弗洛姆认为,自由并非简单的无拘无束,而是伴随着责任和选择的权利。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却也同时感到了更多的孤独和不安。
2.逃避自由的原因:弗洛姆指出,人们逃避自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恐惧,即对于未知的恐惧;二是无力感,即对于无法掌控生活的无力感。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会选择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寻求一种更为简单、直接的生活方式,例如权威的统治或者机械的日常生活。
3.权威与机械化的生活:在弗洛姆看来,权威和机械化的生活是逃避自由的两种主要方式。
权威的生活方式是通过外部的规则和命令来限制个人的自由,从而消除个人的责任和选择;机械化的生活方式则是通过一种重复和单调的生活方式来逃避自由,从而消除个人的思考和感受。
4.爱与工作:弗洛姆认为,爱和工作是获得真正自由的主要途径。
爱可以消除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孤独感,从而增强个人的勇气和自信;工作则可以让个人感到自己对于社会的贡献和价值,从而增强个人的存在感和自我价值感。
结论:在《逃避自由》一书中,弗洛姆深刻地揭示了自由对于人们的影响以及人们为何会逃避自由。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于个人内心的探索和思考,才能真正地获得自由。
同时,他也强调了爱和工作对于获得自由的重要性。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观点的独到和深刻。
弗洛姆对于自由的理解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由的意义和价值。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经典著作,也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经典著作。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逃避自由第七章读后感
![逃避自由第七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8891450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c6.png)
逃避自由第七章读后感这一章啊,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场超级有趣又深刻的思想拔河比赛。
作者一直在强调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感,就像在说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座孤岛。
我就突然想到自己有时候在大城市里,周围全是人,但心里还是觉得特别孤单,好像和谁都隔了一层透明的玻璃,能看到彼此,却没法真正地触碰到。
这种孤独感可不是简单的没人陪吃饭看电影,而是一种心灵深处的无处安放。
比如说,我在工作中遇到了烦心事,想找个人倾诉,可翻遍了通讯录,又觉得好像谁都不合适,这种感觉真的很糟糕,就像被整个世界遗忘在角落里了。
作者还谈到了人们为了逃避这种孤独而做出的种种努力,有的是盲目地去迎合大众,感觉就像是一群迷失方向的小绵羊,别人往哪走自己就跟着。
我看到身边好多人都这样,流行什么就追什么,也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
就像那些网红款的东西一出来,大家就一窝蜂地去买,也不想想这东西对自己有没有用。
这种行为就像是给自己穿上了一件“合群”的外衣,试图掩盖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但是呢,这一章也不完全是压抑的。
作者在剖析问题的时候,也像是给我们开了一个药方。
他让我意识到,虽然孤独感很强烈,但我们不能就这么被它打败。
我们要在保持自我的同时,去寻找真正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这就像是在孤岛上种树,慢慢地把这个孤岛变成一片充满生机的树林,和其他的树林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大的生态。
我们不能只是为了逃避孤独而随便找个群体扎进去,而是要找到那些能真正理解自己、和自己有共同价值观的人。
读完这一章,我就像是被人敲了敲脑袋,突然从那种浑浑噩噩的状态里清醒了一点。
我明白了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了逃避孤独而失去了自我。
就像我们不能因为害怕黑暗就随便抓住一个亮光,结果发现那是个陷阱一样。
这一章真的是让我对自己和周围人的行为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就像是给我的思想来了一次大扫除,把那些杂乱无章的东西都清理了一下,让我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和方向。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8647a5b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36.png)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是一本由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创作的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1年。
这本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心理原因,并深入探讨了现代人面临的自由与孤独的困境,以及无意义的异化状态。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自由、孤独和人的内在矛盾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弗洛姆指出,现代人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孤独感。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人们逐渐失去了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紧密联系,陷入了自我封闭和孤独的状态。
这种孤独感使人们在面对自由时感到无所适从,无法承受自由的重量。
因此,许多人选择逃避自由,寻求安全感和归属感。
其次,弗洛姆分析了现代人不断争取自由后却发生异化的心理机制。
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内在的需求和价值观,过度关注外在的物质和地位。
这种过度追求导致人们失去了自我,成为了社会的附庸和机器的奴隶。
弗洛姆认为,真正的自由应该是内在的自由,即能够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内在需求来生活。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摆脱异化的困境,实现真正的自由。
此外,弗洛姆还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入手,深入剖析了人生存的内在矛盾性。
他认为,人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平衡个人与集体、自由与责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只有在这种平衡中,人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和生活的意义。
总的来说,《逃避自由》是一本深刻而富有洞见的心理学著作。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由、孤独和人的内在矛盾性,使我对人的生存状态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理解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以及寻求自我成长和解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努力追求内在的自由和平衡,不断探索和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逃避自由》读后感(精选5篇)
![《逃避自由》读后感(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64f1e11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2e.png)
《逃避自由》读后感(精选5篇)《逃避自由》读后感(精选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逃避自由》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逃避自由》读后感1摆脱束缚,获得自由,似乎历来是人们的本能之一,在现代却成了人们的本能之一。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以及现代人因极度自由而产生的无能为力感而逃避自由的方式。
他指出人类从自然,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在获得自我意识、个人化、自我发展的同时,却又陷入了一种“日益的孤独”,产生一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
这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使得人们逃避自由(需要事先说明的是,我不会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自由方面作出相关分析,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而仅以对看完本书后的所思所想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自由?随着时代的越是发展,它的概念越是让人感到模棱两可,它表面上是行为与意识自己做主不受约束与控制的状态,而实质却如弗洛姆所说的:“人的意志,良心,理性征服了人的自然倾向,建立起其个人对自然的部分统治,这似乎成了自由的本质。
”我丝毫不会怀疑这句话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因为在现代的自由确实受到了外在的或是更多来自内在权威的束缚,这种权威来自伦理道德,法律以及自己的良心等等,而尤其重要的是来自个人本身的无能为力感与孤独感。
由于自由的感受其实是一种界定,因此如果越少对于自由界定或者越是强调一种低限度的自由,那么对于自由的满足感反而会不断地增加,而相反一个社会对于自由愈是不满足那么反而说明这个社会的自由程度更加高,正是因为这一社会的高度自由属性使得社会本身能够产生对于自由的不断界定,由这不断地界定和多种思想对于自由不等界定,使得这个社会的自由标准被不断推翻。
而这个推翻的过程的作用正是另外一种对于自由的宣讲。
逃避自由读书心得
![逃避自由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28827d56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7d.png)
逃避自由读书心得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喜欢逃避的人,不管是逃避责任、逃避挑战还是逃避自己。
对于自由这个词,我总是觉得它太抽象、太虚幻,无法触及,也无法控制。
然而,在读完《逃避自由》这本书之后,我的想法发生了变化。
《逃避自由》这本书是由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著,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学著作,他从一个哲学的角度来解读人们逃避自由的心理原因。
在书中,弗洛姆认为,人们逃避自由,是因为自由给予了人们责任和选择,而责任和选择又带来了焦虑和孤独。
在一个现代社会里,人们所享有的自由越来越多,但是许多人却感到越来越失落和焦虑。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让我开始反思自己逃避的行为。
我意识到,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无论是逃避责任还是逃避挑战,这都只是一时的心理安慰,无法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只有真正面对自己、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和焦虑,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和自信。
在书中,弗洛姆提出了一种解决逃避自由的方法,那就是建立自律和责任感。
自律和责任感是对自由的一种积极回应,它让我们学会了承担责任、做出选择,并且自觉地去解决问题。
只有通过自律和责任感,我们才能真正拥有自由,才能摆脱逃避的束缚,迈向成熟和自我实现。
阅读《逃避自由》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逃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只有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焦虑,才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建立自律和责任感,我们才能真正拥有自由,才能摆脱逃避的阴影,迎接人生的挑战。
总的来说,读完《逃避自由》这本书,让我对自由有了全新的认识,扭转了我之前对逃避的看法,我将努力建立自律和责任感,勇敢面对自己,拥抱自由,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感谢这本书给予我的启发和指引,让我向着更好的方向迈进。
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
![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86403e3aef8941ea76e0579.png)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也可直接使用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大学生《逃避自由》读后感【一】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以及现代人因极度自由而产生的无能为力感而逃避自由的方式。
他指出人类从自然,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在获得自我意识、个人化、自我发展的同时,却又陷入了一种“日益的孤独”,产生一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
这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使得人们逃避自由(需要事先说明的是,我不会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自由方面作出相关分析,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而仅以对看完本书后的所思所想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自由?随着时代的越是发展,它的概念越是让人感到模棱两可,它表面上是行为与意识自己做主不受约束与控制的状态,而实质却如弗洛姆所说的:“人的意志,良心,理性征服了人的自然倾向,建立起其个人对自然的部分统治,这似乎成了自由的本质。
”我丝毫不会怀疑这句话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因为在现代自由确实受到了外在的或是更多来自内在权威的束缚,这种权威来自伦理道德,法律以及自己的良心等等,而尤其重要的是来自个人本身的无能为力感与孤独感。
他谈到,自由的帷幕拉开欧洲黑暗时代的中世纪,那时人没有竞争,不感到孤独和孤立,有安全感和相属之感,却唯独没有自由,人们却为此抗争,文艺复兴和中世纪宗教改革接踵而来,其结果可想而知。
表面上,人们的抗争胜利了,但是他们胜利的果实变成了牢笼再次把他们束缚了,而这次的束缚比以前也更加牢固。
其原因在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使个人无法正常适应而与发展,个人面对冷酷无情的经济竞争变得力不从心。
因此,一个个无能为力的个人产生了并把他们束缚在了无能为力感与孤独感的状态。
有人会问,自由为何会产生在欧洲,我想我前面已经提到是资本的主义的发展开拓了自由的道路,而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源于资本的积累,资本的积累在欧洲始于掠夺。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通向自由的道路被开拓成了一条康庄大道,到了现代,自由似乎发展到了巅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前提假设: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一种修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弗洛姆逃避自由理论的前提假设,作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弗氏在这个问题上修正综合了两者的理论成果。
弗洛伊德接受了传统的性恶论,认为人具有反社会倾向,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上是冲突对立的。
社会在满足人的某些无法消除的生物冲动(drives)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尽可能地净化并巧妙地抑制人的这些基本冲动;而且只有当社会有效地压抑了人的这些自然冲动时,被压抑的冲动才会变成变成具有文化价值的奋斗动力(strivings)和文化的人文基础,他用“升华”一词来表示这种由压抑而成为文明行为的奇妙转变。
这样,在弗洛伊德那里,对人的压抑与社会文明的进步是成正比的,即“压抑越大,文化程度便越高(患神经症的危险也就越大)”。
(详见P11-12)马克思认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人首先是“有生命的个人”即自然的人;其次是“现实的个人”,即社会的人;再次是“具有二重性的人”即人既是“个人的存在”又是“社会存在物”;同时,马克思从政治经济的角度理解人与社会关系,认为人在本质上是所有社会关系的综合,这里人的社会性与弗洛伊德的人的反社会性理论上有明显不同的。
弗洛姆的修正与综合——弗氏认为:“社会进程的基本单位是个人、个人的欲望与恐惧、激情与理性、选择善恶的倾向。
要认识社会进程的动力,就必须认识运作于个人内部的心理进程之动力,正如要认识个人,就必须把他放在塑造他的文化环境里加以考察”。
(P5)在这里,弗洛姆明显表达了两种含义,前者可以说是弗洛伊德意义上的,后者可以说是马克思意义上,但这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了作者的一个有机的扬弃和整合。
(二)人的个体化进程——人是如何自由的?1.人的个体化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察第一,从人类社会的历史角度看,弗洛姆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于他在与自然世界的一体化状态中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与周围的自然及人相分离的实体之时。
个体化指的是“个人日益从原始纽带中脱颖而出的过程”,这一过程在现代历史上从宗教改革至今的几个世纪达到巅峰。
(详见P20)第二,从动植物种类演化角度看,人类历史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一个个体化和自由不断加深的过程。
弗洛姆认为:“动物发展程度越低,它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就越强,它的所有活动便越受本能和反射行为机制的控制,某些昆虫的社会化组织都完全是本能使然。
相反,动物的发展程度越高,它的行为模式的灵活性就越大,出生时的结构调整功能就越不完整,人就是这种发展的顶点。
降生伊始,人是所有动物中最无助的。
他对自然的适应基本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不是受本能的决定”。
也就是说,“当本能的固定行为的缺乏超过一定限度时,当对自然的适应不再有强制特征时,当行为模式不再受先天的机制限制时,人便开始存在了。
换言之,人的存在与自由自始便是密不可分的”。
(详见25)2.母亲与婴儿关系、伊甸园故事的象征性意味儿童出生后便断绝了与母亲的一体化状态,成为与之完全分离的生物实体。
然而,尽管生物上的分离是个人存在的开始,但在功能上,儿童在相当时期内仍与母亲一体。
……形象地说,在个人完全切断束缚他进入外面世界的“脐带”之前,他无自由可言;但这些纽带给了他安全,使他有归属感,他感到生命的根。
我想称这些先于个体化进程而存在,并导致个人完全出现的纽带为“始发纽带”。
它们是器质性的,因为它们是常人发展的一部分;它们意味着缺乏个体性,但同时又赋予个人以安全和导向。
它们是联结母与子、原始共同体成员与其部落及自然或中世纪人与教会及其社会阶级的纽带。
……由胚胎到真正的人的相对突然转变,还有连结母子的脐带被割断,标志着婴儿独立于母体。
(P20-21)《圣经》中人被逐出天堂的神话景象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由的基本关系——这个神话把人类历史的开始与行为选择等同起来,但它的重点在于这个首次自由行为的罪恶及由此而生的痛苦。
……从代表权威的教会角度来看,这在本质上是罪恶的。
然而,从人的角度来看,这却是人类自由的开始,违背上帝的命令意味着把自己从强迫状态下解放出来,意味着从无意识的前人类生命存在状态中走出来,跃升到人的阶段。
从人的积极角度来看,违背权威的禁令,犯下罪恶,正是首次自由行为,也就是第一次人的行动。
神话中的罪恶在形式上是违抗上帝的命令,在物质上则是吃了知识之树的果实,作为一种自由行为,不服从行为则是理性的开端。
……新获得的自由成了诅咒,他摆脱了天堂甜蜜的束缚,获得了自由,但却无法自由地治理自己,无法自由地实现个性。
26-273.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封建社会的解体与个体化的高潮中世纪是“人的觉醒”的时代,这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从社会结构上看,随着封建社会等级结构的瓦解,中世纪的社会制度及它所带来的稳定与相对安全均被破坏,人们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并非是一来到这个世界就已经确定了的、毋庸置疑的,开始以一种积极的、怀疑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在社会等级结构中的序列。
“这种对中世纪社会结构进步性摧毁的结果,便是现代意义上的个人的诞生”。
34从经济的角度看,随着资本主义的开始,人从集体制度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了,人在经济秩序中天经地义、无庸置疑的固定位置同样不复存在了。
每个人为了自己的未来,必须努力奋斗,“任何事情都依赖自己的努力,而非他的传统社会地位的安全保护”,这种允许人自谋生路、个人对自己负责、主宰自身命运的观念和行动解放了个人,使人意识到了自身的存在,从而人的主体性意识也更为明确和自觉。
43-44从宗教的角度看,人的解放和觉醒就显得更加明显。
与天主教传统相比,路德和加尔文理论体系的最大特点是,他们剥夺了教会的权威,赋予人在宗教事务中的独立性,人不用通过教会就可以和上帝建立联系。
这样一来,个体的信仰及救赎就完全成为“一种个人的主观体验,其中负全责的是个人,而绝对不是一个能给予他无法亲自得到的东西的权威”。
作者认为,这一特点构成了现代社会政治和精神自由进步发展的一个源泉,在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的国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当然,根据自由的辩证特点,新教所带来的现代自由的另一方面是它带给个人的孤立与无能为力。
这里存而不论)53(三)自由的二律背反——自由对人意味着什么以及人为什么逃避自由?二律背反(Antinomies)是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I.康德提出的一个基本的哲学概念,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或通俗地说,一个原因同时产生两个矛盾的结果)。
自由的二律背反指的是自由一方面使人获得了独立感和主体意识,另一方面又使人没有安全感、陷入孤立,并使人产生逃避自由的冲动(这两个结果是同一原因造成的,且同时为真,但又是互相矛盾的)。
关于自由的这一命题是本书的重点,也是弗洛姆反反复复地在多处提到的一点。
(四)逃避机制:权威主义和机械趋同——人是如何逃避自由的?1.受虐—施虐冲动、权威主义人格与纳粹主义的心理学分析(1)权威主义的逃避机制第一,定义这种逃避机制指的是“放弃个人自我的独立倾向,欲使自我与自身之外的某人或某物合为一体,以便获得个人自我所缺乏的力量。
或者换句话说,欲寻找一个新的…继发纽带‟,以代替已失去的始发纽带。
这种机制的更明确的形式在于渴望臣服或主宰,即我们所说的受虐—施虐冲动(它们都是对无法忍受的孤独的一种逃避),它们程度不同地存在于常人及精神病症患者身上”。
97-98第二,受虐冲动与施虐冲动受虐冲动最常见的方式表现为深感自卑、无能为力、个人的微不足道。
具有受虐冲动的人有一种倾向,“贬低自己,自甘懦弱,不敢主宰事物。
这些人非常有规律地呈现出极度依赖于自身之外的权力、他人、机构组织或自然。
他们不敢伸张自我,不去做想做的事,而是臣服于事实上或假想的这些外在力量的命令。
他们常常无法体验…我想‟或…我是‟的情感。
总的说来,他们觉得生活整个就是某种强大无比的东西,根本无法主宰或控制。
”98施虐冲动通常有三种表现形式或倾向,它们或多或少地缠纠在一起。
一是让别人依赖自己,以绝对无限的权力统治他们,以便让他们仅仅成为自己手中的工具,像“陶工手中的泥土”。
二是不但有以这种绝对方式统治别人的冲动,而且还要剥削、利用、偷窃、蚕食别人,把别人吸净榨干,不但包括物质,而且还包括情感与智慧之类的精神方面(这种控制深入到灵魂,渗透到人最私底的部分)。
第三种施虐倾向是希望使别人受磨难,或看别人受磨难。
磨难也可能是肉体上的,但多数是精神上的折磨。
其目的是主动伤害、羞辱他们,让他们难堪,要看他们狼狈不堪的窘相。
99人们常常忽视了施虐者与其施虐对象关系之间的一个方面,这里有必要专门加以强调,即,他依赖于施虐对象。
……施虐者需要他所统治的人,而且是非常需要,因为他的力量感是植根于统治他人这个事实的。
这种依赖有可能完全是潜意识的。
100受虐与施虐冲动的共同根源——受虐和施虐冲动都欲帮助个人摆脱难以忍受的孤独和无能为力感。
通过对受虐者的心理分析及其他经验观察,有显著的证据表明,他们恐惧孤独和自己的微不足道。
他们在主观上经常意识不到这种情感,常常掩盖在卓然超群和完美之类的补偿性情感中。
然而,只要深入这种人的潜意识领域,就会准确无误地发现这些情感。
个人发现自己在消极意义上是“自由的”,也就是说,孤独一人面对一个被异化了敌对世界。
……惊恐的个人寻求某人或某物,将自己与之相连,他再也无法忍受他自己的个人自我,企图疯狂地除掉它,通过除掉这个负担——自我,重新感到安全。
受虐冲动便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方式之一。
受虐冲动的方式各异,但其目的只有一个:除掉个人自我,失去自我,换句话说,就是要除掉自由的负担。
这是那些有受虐冲动者显而易见的目的,其中个人寻求一个他觉得强大无比的人或权力并臣服之。
104第三,受虐纽带与始发纽带受虐纽带(继发纽带,将自我托付给自身之外的一个强大的整体)与始发纽带有根本区别。
后者是指那些个体化过程完成之前就已存在的纽带。
个人仍然是“他的”自然及社会世界的一部分,尚未完全从他的环境中脱颖面出。
始发纽带给他真正的安全,让他知道自己归属于何处。
受虐纽带是逃避。
个人自我是出现了,但未能实现他的自由,巨大的焦虑、怀疑和无能为力感将它淹没了。
个人企图在“继发纽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受虐纽带中寻求安全,但这种企图永远不能成功。
个人自我一旦出现就无法返回,主观意识上,个人可能觉得安全,似乎也“有所归属”,但在根本上他仍是一个淹没在自我之中苦苦挣扎的一个无力的原子。
107 第四,权威主义性格权威主义性格指的是常人而非精神病症患者身上的施虐—受虐性格。
一个具有权威主义性格的人通常具有施虐—受虐特征和冲动,他羡慕权威,并欲臣服于它,但同时又想自己成为一个权威,要别人臣服于他。
权威主义性格可以解释纳粹的社会政治结构,它代表了构成法西斯主义的人性基础的人格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