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第三章注意

合集下载

第3章 感觉和知觉《普通心理学》

第3章 感觉和知觉《普通心理学》
(二)感受性的发展变化
2. 感觉的变化也可以在不同分析器之间发生 在同一时间内,一个人可以产生许多种感觉。这些感觉之间往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 感受性发生变化(提高或降低)。 ➢ 一般来说,一种分析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分析器的感受性;一种分析器的强烈刺
激,能降低其他分析器的感受性。 例如,微弱的声音刺激,可以提高视觉感受性;微弱的光的刺激,可以提高听觉感受性。 又如,强烈的噪音刺激,可以降低视觉感受性;强烈的光的刺激,可以降低听觉感受性。 生活中也可以利用这些变化,如呈现音乐的方法可以减轻牙科手术中病人的疼痛。
知觉
注意
人格
动机
《普通心理学》
思维
情绪
记忆
✩精品课件合集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目录
CONTENTS
第一节 感 觉 第二节 知 觉 第三节 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导入
• 在实际生活中,任何客观事物的属性都不是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因此,人们在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进行反映时,是把其个别属性作为事物的一个方面而与整个事物同时反映的。这种 对客观事物进行信息整合而形成客观事物的整体映象就是知觉。
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 感受性的高低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感觉阈限就是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感觉 阈限值越小,感觉能力越强,感受性越高;反之,感觉阈限值越大,感觉能力越弱, 感受性越低。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
三、感受性及其发展变化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指的是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受性的高低用绝对感觉阈限来度量。绝对感 觉阈限指的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即达不到这个最小刺激量的刺激就不会引起感觉。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公式表示为: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五版重点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五版重点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五版重点普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普通人,即没有心理障碍或疾病的人群。

彭聃龄的《普通心理学》第五版是该领域的经典教材,本文将重点介绍该教材的内容。

第一章:心理学的发展与方法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研究方法。

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哲学思考,到现代科学研究。

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等,这些方法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心理学的生物基础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人类的神经系统和生理机制对心理活动的影响。

包括大脑结构、神经元活动、神经递质等内容。

通过研究人类的生物基础,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

第三章:感知与知觉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人类的感知和知觉过程,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的工作原理和感知过程。

通过研究感知与知觉,可以了解人类如何感知和理解外界的信息。

第四章:学习与记忆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学习和记忆的过程。

学习是一种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记忆是将学习到的信息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通过研究学习和记忆,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学习能力和记忆机制。

第五章:情感与情绪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情感和情绪的概念、分类以及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情绪是情感的生理反应。

通过研究情感与情绪,可以了解人类的情感体验和情绪调节。

第六章:动机与需要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人类的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动机是人们行为背后的驱动力,需要是人们满足动机的对象。

通过研究动机与需要,可以了解人类的行为动因和满足需求的方式。

第七章:人格与个体差异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人格的概念、理论以及个体差异的影响。

人格是人们稳定的心理特征,个体差异是不同个体在人格上的差异。

通过研究人格与个体差异,可以了解人类的个体差异以及其对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第八章:社会心理学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人类的社会行为与互动。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包括人际关系、群体行为、社会认知等。

普通心理学 第三章 知觉

普通心理学 第三章 知觉
精品课件
二、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在知觉活动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辩证 的、互相依存的。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 综合成整体的能力。
例如:图4一3中的点子图。我们的知觉系 统把视野中的个别成分综合成一个有组织的整 体结构。
精品课件
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个成分的特点;对个别 成分(或部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
▪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感觉通道的性质。 ►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人的兴趣和情绪。
精品课件
二、运动知觉
▪ 内涵
►概念:人们对物体的运动特性的认知,就 是~。它对于有机体的适应行为具有重要 意义。
►人们怎样才能获得关于物体运动的信息?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真正运动的知觉
精品课件
▪ 似动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3、知觉的理解性:
人的知觉与记忆、思维等高级认识过 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在知觉过程中, 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 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 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 的意义。
知觉的这一特性可以用某些隐匿图 形来说明。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知觉整体性的作用
们给人们提供了物体距离、方位和照明条件的 信息。这些信息对维持知觉的恒常性有重要的 意义。(P138,139,图4-9,图4-10)
视觉线索的作用说明了人的知识经验对恒 常性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建立 了大小和距离、形状与观察角度、明度与物体 表面反射系数的联系。当观察条件改变时,人 们利用生活中已经建立的这种联系,就能保持 对客观世界较稳定的知觉。
精品课件
根据大小一距离不变假说,如果有两个 物体,它们在网膜上的投影相等,而环境中的距离 线索告诉我们,一个物体的知觉距离大于另一个物 体的知觉距离。那么,距离大的物体看去显大,而 距离小的看去显小。如果两个物体的知觉距离相等, 而网膜投影一大、一小,那么,投影大的物体看去 大,投影小的物体看去小。总之,人们在进行大小 知觉时,同时考虑了网膜投影的大小和知觉距离。 环境中的距离线索和网膜投影的大小,都给人们提 供了物体大小的信息。人们能保持大小恒常性,原 因也在这里。

普通心理学 第三章 注意

普通心理学 第三章  注意

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 同,可以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 (一)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 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新事物、突然巨响)。无意注意是任何动 物都有的初级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刺激 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 1.刺激物的特点:(1)刺激物的强度(声音、颜色相对强 度);(2)刺激物的对比关系(形状、大小、颜色、持续时间、 动静特点等);(3)刺激物的新异性(新奇的刺激容易吸引人 的注意,而刻板的、千篇一律的、多次重复的习惯化刺激不易 吸引和维持注意)
根据刺激物的特点,在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刺激物的强度对注意的影响,教师改变说话声音的大小 和快慢,突出重点,加强语气并辅以必要的手势以吸引学生的无 意注意,如果上课时学生的注意涣散,不注意听课,教师可以暂 停讲课,这种暂停讲课的行为比责备学生更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 注意。根据刺激物的新异性对注意的影响,教师讲述教材是每次 可以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变更讲述的方式,同时,讲述新内容又 不能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这 样,不仅可以从外部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可以长时间的维持注 意。 2.人本身的状态 无意注意虽然主要是由外界刺激物引起的,但也取决于人本 身的状态。同样一些刺激物,由于感知他们的人本身状态不同, 可能引起有的人注意,而引不起其他人的注意。属于人本身的状 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需要和兴趣: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机体的、物质的、)
第三节 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 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最早进行注意范围实验的是汉密尔顿 (Hamilton,1859)。注意广度的另一种形式是感知在时间上分 布刺激物的广度。一般来说,刺激物的数量越多,呈现速度越快, 判断的错误就越多,而且越趋向于低估。 注意的范围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知觉对象的特点 在知觉任务相同时,由于知觉对象的特点不同,注意的范围 也会有很大变化。即,知觉对象越集中,排列的越有规律,越能 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

普通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三章 意识和注意

普通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三章 意识和注意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一、意识与无意识(选择题)二、注意概述(选择题、简答题)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选择题)四、注意的品质(选择题、简答题)五、注意的认知理论(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一、意识与无意识1、意识的含义(1)意识是一种觉知: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分为不同的层次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

2、意识的种类(1)非意识过程有一类活动在非意识的范围内,很少进入意识。

例:血压的调节、神经系统的监控,觉察着我们生理的变化并做出反应,而我们本身并不觉知。

但某些时候,一些通常是非意识的活动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例:通过练习来有意识地控制个体呼吸的模式。

(2)无意识无意识是相对意识而言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当个体无法用意识来解释其某些行为时,个体才会意识到无意识信息的存在。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①无意识行为:不受意识控制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

例:骑自行车时,一个人可以毫无困难地思考问题,或与他人交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如何维持车的平衡的;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小动作,如挠鼻子等。

②对刺激的无意识: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在双耳分听实验中,被试所听的材料包含了一些歧义词,其含义并不确定,如bank 可以指河岸,也可以指银行,当bank出现在追随耳(要求听内容的)时,非追随耳(尽量避免听内容的)呈现可以帮助确定歧义词的单词,如money或river,随后要求被试解释所听到句子的含义,尽管被试根本不记得呈现在非追随耳的单词是什么,却明显倾向于将歧义词解释为与该单词有联系的词义。

③盲视:由脑损伤引起的对刺激的无意识觉察。

尽管病人“看”不到刺激,却可以对刺激进行一定程度信息加工,很多时候他们可以正确感受刺激的位置等信息,但都声称自己的这种判断是一种猜测,而没有意识到对刺激的某种加工。

普通心理学第3章意识和注意

普通心理学第3章意识和注意


活动是否具有组织性

(4)对个性的依从性:
主体的意志力
• (三)随意后注意
– 也叫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 意志努力的注意。
–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特殊形式,它兼具不随 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 随意后注意是一种更高级的注意形式。
第四节 注意的基本特征
• 一、注意的范围
– 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 清楚地把握对象数量的多少的注意特征。本 质上,注意的广度也就是知觉的广度。
– 也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能较长时间地 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的注意特征。
– 注意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种周期性的加 强或减弱,称为注意的起伏。
– 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又称 为分心。分心是指注意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 活动任务而被无关事物所吸引的注意状态, 也就是说注意没有完全保持在当前所应该指 向和集中的事物上。
– 注意的分配能力主要是后天学习和训练的结 果。
– 实现注意分配的两个条件:
• 在两种或者多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达到了 (半)自动化的程度。
•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存在一定的内在关 系。
• 五、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地 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注意 特征。
社会历史的制约
人的意识是在劳动中产生的。随着社会历 史的发展,人类意识的内容逐渐变得丰富和深 刻。意识和语言密不可分。
(2)从个体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来看,意识也 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 三、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与客观 环境关系的觉察与认识。
(1)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活动能动性的体 现,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本质特征。

普通心理学_第三章_感觉

普通心理学_第三章_感觉
感觉是客观的,它以客观事物为对象,但带有主观 色彩。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感觉是对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感觉的种类
感觉
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
视觉 听觉 肤觉 味觉 嗅觉 动觉 平衡觉 内脏觉
触觉 压觉 痛觉 温觉
感觉的种类
感觉的作用
通过看、听、嗅、触摸等,感觉提供了 机体内外环境的信息;痛觉=报警系统
损伤,经过一天以上的时间才能逐渐恢复正常. ←
? 如何测量感觉
感觉的测量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韦伯定律 2、心理物理定律
psychopyhsics(心理物理学) 3、感觉阈限的测量方法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一种心理量,即感觉器官对 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不同的人对刺 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四、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对此一感觉的弱 刺激会提高另一感觉的感受性,而强刺 激会降低这种感受性。
2、联觉: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 在另一感觉道也产生了感觉。
3、不同感觉的补偿:感觉能力的补偿有 关键期。
辣的食物会产生痛觉
August 13, 2021
PSYCHOLOGY
15
无意识感觉:阈下刺激
阈下刺激对人没有影响? 广告中是否有阈下刺激的感觉效应?
作用不如想象的那么大
August 13, 2021
PSYCHOLOGY
16
感觉现象——感受性的变化
感觉的适应 感觉的对比 感觉的后象 联觉
同一感受器----同一刺激 同一感受器----不同刺激 不同感觉之间
音调——频率 响度——振幅 音色——波形
听觉知觉理论

2016年普通心理学辨析题集锦

2016年普通心理学辨析题集锦

普通心理学辨析题集锦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望梅止渴、谈虎色变这类反射活动属于无条件反射。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指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过后天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

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等都属于条件反射活动。

3、高级神经系统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兴奋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和加强相联系的;抑制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

尽管他们的作用是完全相反对立的,但他们是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的。

有机体的一切反射活动都是由这两种神经过程的相互关系决定的。

第二章感觉和知觉1、知觉和感觉是一回事。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和感官系统的察觉情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和知觉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表现在: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即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却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

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类似的,但对它的知觉就会有差别,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物体的知觉越完善,越全面。

感觉和知觉也是相联系的。

它们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感觉,也就没有知觉。

我们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多、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准确、越完整,但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因为在知觉过程中还有人的主观经验在起作用,人们要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解释所获得的当前事物的感觉信息,从而对当前事物作出识别。

自考《普通心理学》各章重点

自考《普通心理学》各章重点

《普通心理学》各章重点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心理学的由来及发展,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历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性质和方法。

本章重点如下:〔一〕基本概念:感应性P8、心理、心理状态P5、认知过程P2、情感过程P3、意志过程P4、个性P4〔二〕思考题:1、心理产生的标志是什么?怎样证明?答:动物对生物学刺激做出反应,说明心理现象产生。

蚯蚓试验证明。

2、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有何本质区别?答:语言的出现,产生了思维,对事物本质做出反应。

3、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如何证明?P7答: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脑的发展导致心理的发展。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如狼孩等〕〔3〕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能动的反应。

4、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有何根据?P15-165、简述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意义?P18〔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试验室〕第二章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一〕基本概念:神经元P27、突触P29、本能、反射P49、反射弧P49、反馈P49、兴奋过程P47、抑制过程P47、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P50、第一信号系统P53、第二信号系统P53〔二〕思考题:1、简述突触的结构和功能。

P29-30答:突触的结构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突触的机能主要是使神经元之间发生联系,进行通讯联络,使神经冲动有效地在神经系统内传导。

2、为什么说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有何根据?P303、简述脑干网状结构及下丘脑的功能。

P334、简述动力定型的形成过程。

P48〔考过〕5、哪些事实证明大脑两半球的机能是非对称的?P446、R.W.斯佩里对裂脑人的实验研究说明了什么?有何意义?P467、第二信号系统对人的心理活动有何重要作用?答:第二信号系统是人们获得间接知识和经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

8、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有何区别?P529、简述言语机能联合区的功能。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第三章:感觉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第三章:感觉

1.感觉和感觉的意义感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和一切心理现象一样,具有反射的性质。

感觉不仅包含了感受器的活动,还包含了效应器的活动。

20世纪初,美籍的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把刺激分成近刺激和远刺激。

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如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等。

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一定波长的光线、一定频率的空气振动等。

远刺激是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变化;而近刺激是感觉器官直接接受到的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2.感觉的编码[编码]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1)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觉编码。

(2)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缪勒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

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

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

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在他看来,感觉不取决于刺激的性质,而取决于感觉神经的性质。

它否定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

(3)感觉编码的研究有两种代表性的理论:特异化理论和模式理论A. 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B. 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A.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这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B.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考研心理学经典试题普通心理学——第三章

考研心理学经典试题普通心理学——第三章

考研心理学经典试题普通心理学——第三章第三章意识和注意简答题1.试说明注意的概念及功能。

注意(attention)是和意识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但不同于意识。

简单地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同时,注意的对象又是在变化的,而且在大多数时候,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这种变化。

注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具有一系列的功能。

(1)选择功能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使心理活动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激;避开或抑制其他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刺激。

既注意将有关信息线索区分出来,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许多心理学家把注意看作认识选择性的高度表现。

(2)保持功能外界大量信息输入后,每种信息单元必须经过注意才能得到保持,如果不加注意,就会很快消失。

因此,需要将注意对象的映像或内容保持在意识之中,一直到完成任务,达到目的为止。

(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有意注意可以控制活动向着一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使注意适当分配和适时转移。

工作和学习中的错误和事故一般都在注意分散或注意没有及时转移的情况下发生的。

2.试述关于注意的认知资源分配双加工理论在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的基础上,谢夫林等人(1977)进一步提出了双加工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

其中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

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

在习得或形成之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改变。

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双加工理论可以解释很多注意的现象。

我们通常能够同时做好几件事,如可以一边骑自行车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或是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等。

在同时进行的活动中,其中一项或多项已变成自动化的过程(如维持自行车平衡和织毛衣),不需要个体再消耗认知资源,因此个体可以将注意集中在其他的认知过程上。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

相反,心境忧伤的人,在这段时间里所看 到周围的一切都带有忧伤的色彩。消极的心境, 使人颓丧悲观,同样的工作他会感到枯燥乏味。 此外,像愤怒的心境使人易于激怒。"迁怒"就 是在这种心境中产生的。惧怕的心境使人疑神 疑鬼,"草木皆兵"。这类消极的心境都不利于 活动的顺利完成。
3、激情
激情是一种持续时间短,表现剧烈、失去自我控 制力的情绪。激情是短暂的爆发式的。如果说情绪是 心理的波浪,那么激情就是暴风骤雨。激情状态下自 我卷入的程度很深,失去了心身平衡,伴有明显的生 理和身体方面的变化。例如,盛怒时,拍案大叫,暴 跳如雷;狂喜时,捧腹大笑,手舞足蹈;绝望时,心 灰意冷,头脑昏迷。激情状态不同,自我控制力丧失 的程度也不同。在激情发生的初始阶段,人还是有自 我控制能力的。 激情通常是由强烈的欲望和明显的刺激引起的。 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对立意向的冲突、失恋、受人侮 辱、突然的危险情景等都会引起激情。
2.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时所产生 的情感。它是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 决问题的需要等的满足与否相联系的。人在 认识过程中,当有新的发现时会产生愉快或 喜悦的情感:在突然遇到与某种规律相矛盾 的事实时会产生疑惑或惊讶的情感;在不能 作出判断、犹豫不决时会产生疑虑的情感; 在下了判断而又感到论据不充分时会产生不 安的情感。上述这些情感都属于理智感。
情绪、情感与人的需要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般而言,需要的满足会引起肯定的情绪、 情感;需要的不满足则会产生否定的情绪、 情感。 但是需要的满足也可能产生消极的体验, 而需要的不满足,也可能产生积极的体验, 这是由人的观点、信仰、世界观决定的。由 于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复杂性,同一事物 与人的需要的关系可能是多方面的。

普通心理学注意

普通心理学注意

02
意识选择性的表现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选择,这种选择是人的意识行动的一个组
成部分,是心理活动以何种事物为对象而进行的有选择性的取舍。
03
心理活动清晰度的表现
注意能使所选择的对象处于清晰的意识状态,而无关的事物则处在模模
糊糊的知觉背景之中。
注意的特性
指向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们在任何时 刻都必须有某些心理活动处于激 活状态,即心理活动所选择的对
提升创造力
在创造性的工作中,注意可以帮助人们从不同的 角度思考问题,发现新的解决方案。
注意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改善情绪调节
在心理治疗中,注意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识别和调节情绪,从而 改善情绪状态。
增强自我意识
通过注意,患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增强自我意识, 促进自我成长。
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注意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提高抗压能力 。
注意的影响因素
04刺激的特征刺激 Nhomakorabea强度一般来说,刺激的强度越大,越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例 如,巨大的噪音或强烈的光线往往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
刺激的新异性
新奇、不寻常的刺激往往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例如, 突然出现的闪光或声音变化可能会立即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
刺激的对比度
当一个刺激与其他背景形成明显对比时,它更容易被注意 到。例如,在一片绿色的草坪上放置一个红色的物体,这 个红色的物体往往会成为注意的焦点。
象。
集中性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 被选择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表 现为心理活动对特定对象的投入程 度。
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心理活动在一定 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对象或某种活动 上的程度。

大一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口诀

大一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口诀

大一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口诀心理学,百川汇流,解读人类内外在世界,宏观微观都懂;大一新生,初涉心理,下面为你整理,普通心理知识精要。

第一章: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研究范围广,理论充实多有创;研究方法要灵活,实证第一,科学做实验。

第二章:神经系统与行为
神经元传递信号,化学电信流波;三大部分构成脑,组织协同发号。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感知世界多元精彩,感觉器官作先锋;知觉建构真实世界,顶-下-层次视觉组织。

第四章:学习与记忆
学习路径有特点,条件刺激引表现;记忆流程复杂长,感觉-短时-工作-长时。

第五章:意识与潜意识
意识主宰自我操作,注意力选择执行;潜意识隐藏深层思维,情绪与欲望存剩余。

第六章:思维与语言
思维多样形式多,推理概念解决问题;语言交流共享思想,语法词汇构建表达。

第七章:情感与情绪
情感情绪交织起舞,个体情感多评价;情绪暗示个体状态,中-肢-自发性激发。

第八章:人格与个体差异
人格特质反动作风,德-阈-敏感性;个体差异因素多,文化社会生活环境。

第九章:社会心理学
人际互动社会化,情境条件干预效力;归因原理情境解读,依存自传基本期待。

第十章:心理卫生与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个体感,良好态度行适应;心理疾病原因多,生物心理社交故。

第十一章:发展心理学
生命周期有固定阶,发展任务成长重;发展来源多因素,动力环境生理等。

第十二章:心理测量与统计
心理测量量化测试,信度效度要标准;统计方法推断检验,数据分析综合运用。

大一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口诀结束了,望你心里记住;文中知识点翔实阐述,对您学习有益处。

普通心理学 第3章 感觉 总结笔记考研笔记-精品

普通心理学 第3章 感觉 总结笔记考研笔记-精品

第三章感觉第一节感觉概述一.什么是感觉二,感觉的编码什么是感觉编码,简述感觉编码的特异化理论和模式理论。

编码是指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 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如光波和声音),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换为神经系统能够 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感觉编码。

试述感受性和感受阈限以及感觉大小与刺激强度的关系。

(这里的三大问题点都要回答)(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关系。

绝对感觉阈限(915华南18):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剌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

操作定义为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剌激绝对感受性:是指人刚刚能够觉察出的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例。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

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成反比。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13M ]差别阈限(915华南15):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

操作定义为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差别的刺激强度之差。

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可觉差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13M ](3)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三大定律[简述韦伯、费希纳、斯蒂文斯定律]名词解释:心理物理函数一级韦伯发现差别阈限与原刺激量之比是一个常数(又称韦伯分数)oK=AI/LI 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 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

K 为一个常数,对不同感觉来说,K 的数值是不相同的,即韦伯分数不同。

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度。

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

但是韦伯定律只适用于刺激的中等强度。

理解:韦伯发现两个重物的重量的最小可觉差与标准刺激的重量之比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