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声门下吸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合集下载

持续声门下吸引术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效果研究

持续声门下吸引术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效果研究

持 续 声 门下 吸 引术 在 预 防 呼 吸机 相 关 性 肺 炎 中的 效 果 研 究
邬超 群 , 罗沛佑 , 金 成梅 , 梁大梅
( 重庆 市綦 江 区人 民 医院 , 重庆 4 0 1 4 2 0 )
[ 摘 要] 目的 探 究 持 续 声 门 下吸 引术 在 预 防 呼 吸 机 相 关性 肺 炎 中 的 临床 效 果 。 方 法 选 取 需 要 机 械 通 气 的 患者 2 4 6例 , 随机 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 1 2 3例 , 实验 组 予 以持 续 性 负压 吸 引 装 置 , 对 照 组 不 添 加 。 研 究 期 间 首 日及 每隔2 d将 气 道 滞 留物 标 本 进 行 真 菌和 细 茵培 养 。观 察 2组 在 机 械 通 气 过 程 中呼 吸 机 相 关 性 肺 炎 的发 生 率 以及 气 道 滞 留物 的 菌 落培 养情 况 。 结果 实 验 组 机械 通 气 时 间 、 留住 重 症 医学科 时 间 明 显 短 于 对 照 组 ( P均 < 0 . 0 5 ) , 实验 组 呼
吸 机 相 关性 肺 炎 发病 率 明 显低 于 对 照 组 ( P< 0 . 0 5 ) 。2组 声 门 下 滞 留 的 分 泌 物 均 有 一 定 数 量 的 患 者 培 养 出 了茵 落 , 实
验 组 茵 落发 现 率 显 著低 于 对 照 组 ( P< 0 . 0 5 ) 。 结论 持 续声 门下吸 引术 , 能 够 明 显 降 低 入 住 重 症 医 学科 的 机 械 通 气
竭、 呼 吸 系 统 细 菌感 染 的 患 者 , 气管 、 食 管 或 咽 喉 有 过 手 术 或
外伤的患者 , 患 者及 家 属 不 愿 参 与 本 次 实 验 。 采 用 随 机 数 字

不同声门下吸引法用于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的效果比较

不同声门下吸引法用于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的效果比较

室温度 2 2— 2 4℃ , 相对 湿度 5 0 % ~ 6 5 % , 采 取 循 环 风 紫 外 线
消 毒 器 消 毒 空 气 2次/ d ; ②采用 活性银离子 ( 银 尔通 ) 抗 菌 液
进 行 口腔 护 理 每 6 h 1 次, 0 . 5 % 碘 伏 棉 球 消 毒 气 管 切 开 处 且
声 门 下 吸 引 。 本研 究 采 用 高 容 低 压 型 的 可 冲 洗 式 气 管 导 管 ,
旨在 比较 间 歇 声 门 下 吸 引 法 和 持 续 声 门下 吸 引 法 在 气 管 切 开
更换无菌纱布每 6 h 1 次; ③ 使 用 人 工 鼻 或 加 热 湿 化 器进 行 气
道湿化管理 , 加强观察痰液的性质及黏 稠度 , 每4 h监 测 并 调 节气囊压力 1 次至 2 6 c m H, O, 采 取 密 闭 式 吸 痰 管 行 按 需 低 压 浅 层 吸痰 ; ④无体位限制时抬高床头 3 O~ 4 5 。 , 鼻饲患者每 4 h
机 械 通 气 患 者 中的 临 床 应 用 效 果 ,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少刺 激 性 呛 咳 , 增 加 患者 的舒 适 度 。
[ 关键词] 气 管切 开 ; 间 歇吸 引 ; 持续吸 引; 护理
d o i : 1 0.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8 8 4 9 . 2 0 1 4 . 1 0 . 0 4 3
[ 中图分类号] R 4 7 3 . 6
呼吸道 , 传 统 的方 法 通 过 增 加 及 维 持 气 囊 压 力 来 减 少 误 吸 , 此 方 法 不但 不 能 够 有 效 清 除 滞 留 物 , 而 且 较 高 的气 囊 压 力 会 引 起气道黏膜缺血 , 形成 溃疡 , 甚至气管 食管瘘 等严重并 发症 。 近年研究表明 , 减少误 吸、 有 效 清 除滞 留物 的 主 要方 法 就 是 行

气管切开术后行持续声门下吸引的临床应用效果

气管切开术后行持续声门下吸引的临床应用效果

气管切开术后行持续声门下吸引的临床应用效果作者:吕慧华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09期摘要: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行持续声门下吸引的临床效果。

方法以60例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加间断冲洗;对照组采用间断吸引和冲洗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

结果观察组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关键词:气管切开;持续声门下吸引;临床效果气管切开术为临床常用的急救方法,是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措施[1]。

但气管切开术会破坏患者呼吸道正常解剖结构,致使分泌物停留于气囊上方,容易引起呼吸机的相关性肺炎(VAP)发生,VAP不仅会延长治疗时间而且容易增加院内感染病死率,根据有关数据显示,VAP的发生率为9%~70%,而其死亡率达到了50%~70%[2]以上,对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如何减少气囊上的分泌物,降低VAP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是临床医护人员一直关注的重点问题[3]。

鉴于此,笔者以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持续声门下吸引在其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加间断冲洗;对照组采用间断吸引和冲洗方法。

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5~80岁,平均年龄(54.3±2.9)岁,APACHE II评分为(24.3±3.2)分,其中高血压颅内出血15例,重型脑挫伤1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24~81岁,平均年龄(52.3±3.2)岁,APACHE II评分为(23.5±2.9)分,其中高血压颅内出血13例,重型脑挫伤15例,脑梗死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APACHE II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比较。

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穗学理 论 高薮 践
2 0 1 3 年第 2 6 卷第 9 期
V o l z 6 , ! !
J Me c I T h e or &P 门下吸 引预防机械通气患者发生 呼吸机 相关性肺炎
郑 慧 刘克喜 王言理 陈晓兵 骆 继 业
a n y u n g a n g Ci t y, Ji a n g s u Pr o v i n c e 2 2 2 0 0 2
A B 娜 A C T 0b j e c t i v e : T o e v a l u a t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e f f e c t o f c o n t i n u o u s a s p i r a t i o n o f s u b g l o t t i c s e c r e t i o n( C AS S )o n t h e p r e —
c h a ic n a l l y v e n t i l a t e d ,a g e d mo r e t h a n 1 8 y e a r s o l d ,a t t h e I CU f r o m J u n e 1 s t ,2 0 1 0 t o J u n e 1 s t , 2 0 1 2 i n o u r h o s p i t a l
Ef f e c t o f Co n t i n u o u s As p i r a t i o n o f S u b g l o t t i c S e c r e t i o n o n t h e P r e v e n t i o n o f Ve n t i l a t o r - a s s o c i a t e d P n e u mo n i a i n Me c h a n i —

声门下吸引在预防ICU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相关肺炎中的应用

声门下吸引在预防ICU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相关肺炎中的应用

声门下吸引在预防ICU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相关肺炎中的应用秦 霞摘要:[目的]研究声门下吸引在预防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相关肺炎(VAP)中的应用。

[方法]根据是否行声门下吸引将入住ICU行机械通气超过48h的病人分为实验组(声门下吸引组)和对照组。

分析两组病人VAP发生率及呼吸机使用时间。

[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VAP发生率分别为26.7%和43.3%,呼吸机使用时间分别为189.5h和245.1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声门下吸引可降低VAP发生率,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

关键词:机械通气;声门下吸引;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27.024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9C-2528-0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最常见和严重的院内获得性肺炎,也是机械通气治疗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

在重症监护病房,VAP发生率9%~80%,病死率达20%~90%[1]。

目前VAP的治疗仍是个棘手的难题,临床上将预防放在首位。

应用声门下吸引可以有效地清除留在气囊上部的分泌物,显著降低VAP的发生率[2]。

2011年6月—2012年5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将声门下吸引导管应用于机械通气病人中,效果满意。

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2012年5月ICU机械通气时间>48h的危重病人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龄19岁~70岁;其中重型颅脑损伤病人30例,多发伤20例,呼吸衰竭10例;将可吸引气管导管应用前(常规人工气道护理组)的30例设为对照组,可吸引气管导管应用后(声门下吸引组)的30例设为实验组,两组病人一般资料及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持续声门下吸引护理对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的效果分析

持续声门下吸引护理对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的效果分析

持续声门下吸引护理对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的效果分析发表时间:2020-11-06T07:43:10.567Z 来源:《医药前沿》2020年16期作者:徐莉[导读] 本文旨在讨论持续声门下吸引及护理措施对吸入性肺炎发生的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省第二中医院> 江苏南京 210017)【摘要】目的:分析持续声门下吸引护理措施对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的效果。

方法:本文纳入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68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34例。

对照组行常规吸引及护理,观察组采取持续声门下吸引及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

结果:观察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5.88%)低于对照组(26.47%),差异显著(P<0.05)。

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6.64±2.37)d和(13.49±4.20)d,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4.73±3.79)d和(21.39±4.27)d,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持续声门下吸引护理措施对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的效果显著,可减少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吸入性肺炎发生例数。

【关键词】持续声门下吸引;护理措施;吸入性肺炎;预防效果【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16-0177-02医院重症监护室由于患者呼吸困难及呼吸衰竭等原因,经常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来辅助呼吸,过程中气体经患者人工气道直接进入肺部,院内获得性感染发生率高,造成吸入性肺炎发生[1]。

临床研究发现,吸入性肺炎致病菌多有上呼吸道、消化道致病菌微生物。

持续声门下吸引作为一种新型的气管插管用于机械通气患者中,效果十分理想。

本文旨在讨论持续声门下吸引及护理措施对吸入性肺炎发生的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改进持续声门下吸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改进持续声门下吸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改进持续声门下吸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在机械通气患者中探讨改进持续声门下吸引的效果分析。

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70例患者平均分入研究组(改进持续声门下吸引)和参照组(持续24h声门下吸引),对比应用结果。

结果:研究组无论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还是堵管率均低于参照组,同时气道损伤的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机械通气患者中采用改进持续声门下吸引有效地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并减少对气道的损伤,效果显著。

关键词:机械通气;改进持续生门下吸引;效果引言:机械通气治疗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该方法应用后极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较为常见,这也是院内常见的感染。

具相关研究表明,机械通气患者中患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几率为9%以上。

临床中证实,导致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呼吸的分泌物、气管插管气囊上方的分泌物,对声门下的分泌物进行清除是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于气囊上方的分泌物,采用常规吸痰方法难以清除。

声门下吸引以纳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指南中。

当前临床中声门下吸引的方法主要为两种,一种是间断声门下吸引,另一种为持续声门下吸引。

具相关研究指出,气道黏膜在持续声门下吸引的影响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如果声门下有大量黏稠分泌物,采用间断声门下吸引无法充分的引流。

因此,本研究为了提高临床效果,提出改进持续声门下吸引方式,选取部门患者采用不同方法对比,探讨改进持续声门下吸引的效果,做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21年10月-2022年10月从本院选择70例患者分入改进持续声门下吸引的研究组和持续24h声门下吸引的参照组,各组35例患者。

所有患者的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85岁,平均(61.23±6.86)岁,资料之间存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中华重症医学分会2024)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中华重症医学分会2024)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24年)引言重症医学是探讨危重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危重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临床学科。

器官功能支持是重症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

机械通气从仅作为肺脏通气功能的支持治疗起先,经过多年来医学理论的发展及呼吸机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涉及气体交换、呼吸做功、肺损伤、胸腔内器官压力及容积环境、循环功能等,可产生多方面影响的重要干预措施,并主要通过提高氧输送、肺脏爱护、改善内环境等途径成为治疗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重要治疗手段。

机械通气不仅可以依据是否建立人工气道分为“有创”或“无创”,因为呼吸机具有的不同呼吸模式而使通气有众多的选择,不同的疾病对机械通气提出了具有特异性的要求,医学理论的发展及循证医学数据的增加使对呼吸机的临床应用更加趋于有明确的针对性和规范性。

在这种条件下,不难看出,对危重病人的机械通气制定规范有明确的必要性。

同时,多年临床工作的积累和多中心临床探讨证据为机械通气指南的制定供应了越来越充分的条件。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以循证医学的证据为基础,采纳国际通用的方法,经过广泛征求看法和建议,反复仔细探讨,达成关于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方面的共识,以期对危重病人的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进行规范。

重症医学分会今后还将依据医学证据的发展及新的共识对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进行更新。

指南中的举荐看法依据2024年ISF提出的Delphi分级标准(表1)。

指南涉及的文献依据探讨方法和结果分成5个层次,举荐看法的举荐级别依据Delphi分级分为A E级,其中A 级为最高。

表1 Delphi分级标准举荐级别A 至少有2项I级探讨结果支持B 仅有1项I级探讨结果支持C 仅有II级探讨结果支持D 至少有1项III级探讨结果支持E 仅有IV级或V探讨结果支持探讨课题分级I 大样本,随机探讨,结果清楚,假阳性或假阴性的错误很低II 小样本,随机探讨,结果不确定,假阳性和/或假阴性的错误较高III 非随机,同期比照探讨IV 非随机,历史比照和专家看法V 病例报道,非比照探讨和专家看法危重症患者人工气道的选择人工气道是为了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连接,分为上人工气道和下人工气道,是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常见的抢救措施之一。

持续声门下吸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持续声门下吸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 7 1 1 . ) 。其 中 呼 吸 系 统 疾 病 4 4.± 04 岁 来自例 . 经 系 统 疾 病 神
5 1例 , 化 系统 疾 病 1 消 2例 , 产 科 疾 病 9例 , 环 系 统 疾 病 妇 循
5例 。将 可 吸 引气 管 导 管 应 用 前 ( 常 规 人 工 气 道 护 理 组 ) 即 的 5 2例 设 为 对 照 组 , 吸 引 气 管 导 管 应 用 后 ( 持 续 声 门 下 吸 可 即 引组 ) 6 的 8例设 为 实 验 组 , 组 患 者 一 般 资 料 及 病 情 比较 , 2 差
> 4 8 h的 危 重 患 者 1 0例 , 7 2 男 4例 , 4 女 6例 , 龄 l 年 9~ 6 7
吸 引气 管 导 管 后 , 过 持 续 引 流 气 管 导 管 气 囊 上 积 聚 的 分 泌 通 物 , 少 了气 囊 上 方 黏 液 的 积 聚 , 低 了 口 咽 部 及 胃肠 道 定 减 降 植 菌 吸 人 的 机 会 , 过 对 声 门 下 、 囊 上 滞 留 物 的 冲 洗 和 引 通 气 流 , 囊 上 滞 留致 病 菌 ( 括 革 兰 阴性 杆 菌 、 兰 阳性 球 菌 和 气 包 革 真 菌 ) 浓 度 亦 明 显 降 低 。本 研 究 中 , 的 一 2组 患 者 VAP发 生
续 声 门 下 吸 引 将 2 0 —7 20 —6人 住 我 院 I U 行 机 械 通 气 超 过 4 0 80 ~ 0 90 C 8h气 管 插 管 患 者 分 为实 验 组 ( 门 下 吸 引组 ) 对 照 组 。 声 和 分 析 2组 患 者 VAP发 生 率 及 呼 吸 机 使 用 时 间 。结 果 实 验 组 和 对 照 组 V AP发 生 率 分 别 为 1. 和 3 . , % 0 0 , 吸 76 46 P .5呼

持续声门下吸引防治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效果的生存分析

持续声门下吸引防治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效果的生存分析

持续声门下吸引防治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效果的生存分析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制定的2006年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中明确指出,为延缓机械通气(MV)带来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 AP)的发生,降低V AP的发生率,对于有人工气道的患者在条件允许时应进行持续声门下吸引(CASS)。

而目前国内还鲜见有关CASS的临床研究。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设计,应用生存分析方法来评价CASS技术对V AP的防治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 资料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入住湖州市第一医院综合性ICU的经口气管插管并行MV超过72 h的111例患者,原发病为多发伤、颅脑外伤、外科大手术后、中毒、重症胰腺炎和脑血管意外,排除气管插管前有急性或慢性呼吸道感染伴发呼吸衰竭者及口咽部、食管、气管外伤或手术者。

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行CASS 的实验组56例,非吸引的对照组55例,其中男73例,女38例,中位年龄59.0岁,四分间距30.0岁。

应用APACHEⅡ评分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研究终点为拔除气管插管或行气管切开或患者死亡。

1.2方法两组均采用可吸引气管导管(Hi-Lo插管,Tvco公司提供,阿斯隆,爱尔兰)。

实验组将气管导管附加管腔连接于墙式负压吸引标准接口,保持恒定负压60~80 mmHg,通过该导管位于声门下区的一个椭圆形的开口进行声门下持续吸引。

对照组的气管导管附加管腔则保持关闭,不进行吸引。

记录两组的一般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APACHEⅡ评分;V AP危险因素,包括先前手术史、制酸剂、持续镇静、留置胃管及抗生素应用;发生V AP的例数、发生V AP的时间,依据保护性毛刷采样定量培养结果确定V AP病原体。

并用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方法比较两组V AP累积未发生率(相当于生存分析方法中的生存率),绘制V AP累积未发生率曲线(相当于生存分析方法中的生存曲线)。

1.3V AP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

机械通气患者行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观察

机械通气患者行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观察

机械通气患者行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观察摘要:对于机械通气患者行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疗效观察:选取重症监护病房内需要建立人工气道并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观察组使用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同时应用可冲洗的气管插管进行持续声门下吸引联合间断冲洗痰液的引流方法,对照组使用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使用不能冲洗并引流的常规气管导管。

然后比较两组患者在机械同期过程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通过对比发现,观察组的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观察组治疗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

可以得出结论:机械通气患者行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有效降低,可以进行推广。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持续声门下吸引;机械通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一种常见于需要建立人工气道并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在机械通气48小时后出现肺部感染的严重并发症,患者病死率较高。

造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主要因素是导管气囊上的滞留的内分泌物滋生的大量细菌持续通过导管流入患者的下呼吸道,从而引起肺部严重感染。

而且由于此类引起感染的细菌多为耐药菌,所以病死率较高,有报道称持续声门下吸引对于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具有良好的效果。

通过冲洗引流气囊上滞留的分泌物,防止致病菌通过导管进入患者的肺部,从而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

本研究挑选了100例经机械通气治疗48小时以上的患者给予持续声门下吸引联合冲洗的方法以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临床资料:选取2017年8月—2019年9月的重症监护病房内收治的,需要建立人工气道并接受机械通气治疗且机械通气时间≥48小时以上的患者100例。

其中男64例女36例。

二、排除标准:插管前已伴有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和入院前已经接受过气管插管在入院后再次插管的患者以及气管损伤或手术的患者和鼻窦炎的患者。

使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以及对照组。

持续声门下吸引的气道管理对预防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和体会

持续声门下吸引的气道管理对预防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和体会

持续声门下吸引的气道管理对预防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和体会作者:宋美云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年第27期【摘要】目的探讨对重症监护室(ICU)的机械通气患者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的护理方法的效果和体会。

方法将近年来的70例行机械通气的ICU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气道管理措施,观察组给予持续声门下吸引的气道管理措施,观察两组的护理和康复相关指标。

结果观察组的VAP发生时间、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非计划换管率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ICU;机械通气;声门下吸引;VAP;护理效果【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7..02重症监护室(ICU)是为急危重症或昏迷患者提供救治和康复的场所,绝大多数患者需要使用呼吸循环支持系统,通过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来维持呼吸道通畅和改善机体缺氧状态。

但是随着患者气道的开放,机体免疫力的下降,口腔中定植菌的吸入等诸多原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显著升高,成为ICU机械通气患者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不仅使患者恶化病情,严重可危及患者生命[1]。

常规的吸痰护理方法不能有效吸除气道深部的分泌物,还会刺激和引发患者呛咳、缺氧加重和血流动力学异常等发生,增加了气管导管的堵塞和脱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近年来,我们对ICU行机械通气患者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的护理方法,有效的吸除气道的分泌物,防止细菌侵入肺部,减少了VAP的发生。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1月~2020年4月在我院ICU收治的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为年龄20~70岁,入住ICU行机械通气≥3 d,获得医学伦理审批和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为脑死亡、濒死期、严重昏迷、呼吸循环严重衰竭等。

男性46例,女性24例;年龄23~69岁,平均(47.5±5.8)岁;置管时间3~12d,平均(7.4±2.5)d。

持续声门下吸引在机械通气患者护理与预防VAP中的应用

持续声门下吸引在机械通气患者护理与预防VAP中的应用

持续声门下吸引在机械通气患者护理与预防V AP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2-10-27T03:36:39.454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15期作者:张国君[导读] 目的:探究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和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V AP)的效果张国君江津区中心医院402260【摘要】目的:探究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和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V AP)的效果。

方法:研究时间为2020年8月-2021年1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我科室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共计76例。

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入组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持续声门下吸引干预。

对干预后两组患者相关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V AP发病率,观察组为7.89%,对照组为26.32%,前者低于后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护理满意度,观察组为94.74%,对照组为78.95%,前者高于后者,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方式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V AP发生率,对于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积极意义,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关键词】机械通气;持续声门下吸引;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护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 AP)是ICU机械通气患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1]。

当患者出现V AP情况时,病死率会增加[2]。

研究表明,采用合理起到护理方式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干预,可以降低V AP发生几率。

然而,传统护理方式对该清楚患者声门下间隙滞留物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存在滞留物沿气管壁进入肺内的情况,V AP发生率增加[3]。

本文则主要针对持续声门下吸引对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效果进行探究。

现将具体情况进行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入组76例患者,均为我科室2020年8月-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

将入组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

对照组38例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34-71岁,平均年龄(59.24±6.04)岁。

持续声门下吸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的护理研究

持续声门下吸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的护理研究

持续声门下吸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的护理研究目的探讨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和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V AP)的护理效果。

方法将ICU 144例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持续声门下吸引,两组患者均收集声门下、气囊上滞留物及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查。

结果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48 h后V 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持续声门下吸引可预防和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

标签:机械通气;呼吸机相关肺炎;持续声门下吸引;护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 AP)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发生率为16%~60%,是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V AP,其病死率将显著增加,同时也明显增加了患者的治疗费用[1]。

合理有效的气道护理可以减少V AP 的发生,但传统的气道护理方法无法有效清除声门下间隙的滞留物,滞留物沿气管壁进入肺内,从而导致V AP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研究表明,持续声门下吸引可减少声门下间隙的滞留物流入气道,从而减少V AP 的发生[2]。

本院ICU自2009年开始应用可吸引气管导管及气管切开管持续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声门下吸引,收到良好的疗效,有效减少了V AP的发生,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9年3月~2011年3月,本院ICU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共144例,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34例,脑出血42例,脑梗死合并肺炎30例,多发伤22例,心肺复苏术后10例,格林-巴利综合征6例。

所有入选病例机械通气时间均> 48 h,以下情况将被排除入组:机械通气前已经有呼吸道感染并呼吸衰竭者;机械通气后48 h内发生呼吸道感染者;入ICU前已插管者,以及口咽部、食道、气管外伤或手术者。

以上入选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72例,对照组7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持续声门下吸引应用及护理

持续声门下吸引应用及护理

持续声门下吸引应用及护理持续声门下吸引应用及护理ICU患者常因病情危重而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但MV常常会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VAP是常见的严重的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病率在20%~75%,死亡率为20%~50%,误吸是VAP的主要感染途径。

传统人工气道无法去除声门下间隙的潴留物,只能通过增加气囊内压力减少误吸,但其不良反响多,可造成气管黏膜受压,局部缺血,糜烂出血,甚至造成气管食管瘘,声门下吸引那么可防止上述现象出现,减少VAP发生,降低死亡率。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用2021年2月~2021年6月收治重症85例,需要MV的患者随机分为声门下吸引组43例为研究组,非声门下吸引组42例为对照组。

同步收集声门下,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查,记录每日声门下分泌物吸引量,性状及发生VAP的例数及时间。

每位患者均采用一次性呼吸机管路,并均以0.1%洗必泰和25%碳酸氢钠液交替口腔护理,4次/d。

采用开放式一次性吸痰管,根据情况吸痰,每次吸痰前向气道注入无菌生理盐水10~20 ml,稀释痰液,严格无菌操作,每2 d检查血常规、胸片,送检气道抽吸物标本进行细菌、真菌培养。

1. 2 方法VAP标准【1】X线胸片出现新侵润阴影或存有侵润影扩大,合并下述至少2项:①体温>38.3℃ ②WBC>12.0×109/L或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CASS组VAP发生11/43,NCSAA组VAP20/42 两组有统计学差异。

发生VAP31例中机械通气天数d,未发生VAP的机械通气天数d,VAP发生死亡率11/31,未发生VAP死亡7/54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人工气道的建立使上呼吸道的局部功能丧失,影响了患者的咳嗽能力,常规人工气道对于口咽局部分泌物很难彻底吸出,分泌物沿气管套管套囊与气管壁的缝隙进入下呼吸道发生VAP以导致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本研究结果说明持续声门下吸引可经过侧孔,可以将囊上的分泌物吸干净,大大减少VAP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持续声门下吸引在预防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

持续声门下吸引在预防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

医疗技术的不断改进及机械通气技术的完善与成熟促使更 多的急危重症患者得以有效治疗[1]。机械通气治疗在 ICU患 者中的应用范围也逐渐增多,其在改善患者病情方面可发挥较 为显著的效果 [2,3]。然 而 在 使 用 过 程 中 也 极 易 受 分 泌 物 滞 留、 误吸等原因而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极易导致患者住院时间 延长,影响患者预后,甚至可致患者死亡[4,5]。因此临床上须予 以充分重视。为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本研究以持续声 门下吸引方式对收治的 ICU住院患者进行干预,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本院 2015年 1月—2017年 1月收治的 ICU住院患者 1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 组患者 80例,其中男 43例,女 37例,年龄最小 35岁,最大 98 岁,平均年龄(52.3±3.2)岁;其中重型颅脑损伤 35例,呼吸衰 竭 25例,重症肌无力 20例;干预组患者 80例,其中男 45例,女 35例,年龄最小 38岁,最大 92岁,平均年龄(3.1±3.9)岁;其 中重型颅脑损伤 37例,呼吸衰竭 21例,重症肌无力 22例;本研 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 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均为本院重症监护室住院 患者,且均需行机械通气治疗;(2)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时均无 肺部感染现象;(3)患者预期接受人工气道及机械通气时间均 超过 48h,且 48h内均未死亡;(4)患者或其家属均知晓本研究, 并自愿参与本研究,同时签订制定同意书。排除标准:(1)排除 入科前已明确伴有细菌感染性疾病伴发呼吸衰竭患者;(2)排 除机械通气资料期间不足 48h者;(3)排除临床资料不全者; (4)中途退出研究者。

气管切开术后行持续声门下吸引的临床应用效果

气管切开术后行持续声门下吸引的临床应用效果

气管切开术后行持续声门下吸引的临床应用效果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行持续声门下吸引的临床效果。

方法以60例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加间断冲洗;对照组采用间断吸引和冲洗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

结果观察组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V AP发生时间、机械通气时间、V AP发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气管切开术后行持续声门下吸引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情况,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临床应用价值高。

标签:气管切开;持续声门下吸引;临床效果气管切开术为临床常用的急救方法,是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措施[1]。

但气管切开术会破坏患者呼吸道正常解剖结构,致使分泌物停留于气囊上方,容易引起呼吸机的相关性肺炎(V AP)发生,V AP不仅会延长治疗时间而且容易增加院内感染病死率,根据有关数据显示,V AP的发生率为9%~70%,而其死亡率达到了50%~70%[2]以上,对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如何减少气囊上的分泌物,降低V AP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是临床医护人员一直关注的重点问题[3]。

鉴于此,笔者以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持续声门下吸引在其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加间断冲洗;对照组采用间断吸引和冲洗方法。

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5~80岁,平均年龄(54.3±2.9)岁,APACHE II评分为(24.3±3.2)分,其中高血压颅内出血15例,重型脑挫伤1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24~81岁,平均年龄(52.3±3.2)岁,APACHE II 评分为(23.5±2.9)分,其中高血压颅内出血13例,重型脑挫伤15例,脑梗死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APACHE II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比较。

机械通气病人护理中持续声门下吸引的应用观察

机械通气病人护理中持续声门下吸引的应用观察

机械通气病人护理中持续声门下吸引的应用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持续声门下吸引在机械通气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从我院2018年1月到2018年10月间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中随机选择9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两组分别行常规护理和持续声门下吸引方式,对比两组成效。

结果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将持续声门下吸引应用于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中,可减少机械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缩短患者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值得展开更为深入的应用。

【关键词】机械通气;持续声门下吸引;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机械通气是现阶段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手段,可控制疾病发展进程,改善患者呼吸系统功能,但此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概率的概率比较高,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便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若不采取及时有效的防范救治措施,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

为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风险,我院对收治的部分机械通气患者予以持续声门下吸引方式,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研究详情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以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间收治的95例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例数为47例的对照组和48例的观察组。

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在35—78岁之间,平均(62.4±1.5)岁,疾病类型:2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6例脑出血,10例肺炎;观察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3例和25例,年龄介于36—80岁的范围,平均(62.1±1.6)岁,疾病类型:2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4例脑出血,12例肺炎。

本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入组患者知晓本次研究目的、方式,自愿参与。

对比两组一般资料,未产生统计学层面的数据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式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气道护理方式,根据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和具体症状表现实施吸痰、清除分泌物等操作。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持续声门下吸引方式,具体操作为:连接气管导管附加吸引管腔与一次性痰液收集器相连接,另一端与墙式负压吸引装置相连接,适当调整负压予以持续吸引。

持续声门下吸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的护理研究

持续声门下吸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的护理研究

持续声门下吸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的护理研究
石晶明;王小松
【期刊名称】《中国当代医药》
【年(卷),期】2013(20)9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和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护理效果.方法将ICU 144例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持续声门下吸引,两组患者均收集声门下、气囊上滞留物及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查.结果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48 h后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持续声门下吸引可预防和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
【总页数】2页(P139-140)
【作者】石晶明;王小松
【作者单位】辽宁省鞍山市鞍钢总医院ICU,辽宁鞍山 11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
【相关文献】
1.持续声门下吸引在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J], 胡靖青;沈晓霞
2.持续声门下吸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J], 杨小辉;王俊;王玉宇
3.持续声门下吸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J], 张宪芬;张瑞英;焦瑞娟
4.持续声门下吸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J], 张瑞英
5.持续声门下吸引加间断冲洗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J], 史倩;陈莲芳;余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声门下吸引方法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现状

声门下吸引方法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现状

声门下吸引方法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现状发表时间:2015-11-23T17:01:45.703Z 来源:《河南中医》2015年8月供稿作者:于丽丽谷红俊郭明学[导读]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气囊充气后阻塞导管与气管壁之间的空隙,在机械通气时不至于发生漏气。

于丽丽谷红俊郭明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 100853)【关键词】声门下吸引;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8-0855-02 机械通气在重症监护室(ICU)是抢救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手段,但随着机械通气时间延长易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在机械通气48h后发生的医院内获得性肺炎。

据统计[2]在重症监护病房,VAP发生率9%-80%,病死率达20%-90%。

大量研究证明应用声门下吸引(continuousaspiration of subglottic secretions,CASS)技术即采用新型的气管插管,可在其外侧套囊上、声门下进行持续吸引[3]。

Valles J [4]等证实采用CASS治疗,可使VAP发病率降低40%。

近几年声门下吸引被广泛推荐在临床使用,可从多方面降低VAP的发生率,同时相关研究也较多,现对其研究现状综述如下:1 应用声门下吸引气囊管理气囊在气道中有两个作用:①气囊充气后阻塞导管与气管壁之间的空隙,在机械通气时不至于发生漏气;②防止吸入口咽部的分泌物并防止胃液吸入[5]。

大量文献推荐应从气囊压力范围和气囊压力监测时间两方面进行管理。

1.1气囊压力范围在应用声门下吸引的同时,为达到吸引效果,应维持一定的气管套管气囊压,有文献报道,VAP病人气囊滞留物与下呼吸道病原菌符合率为61.1%,提示下呼吸道滞留物的致病菌与气囊上滞留物的滞留有很大相关性[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持续声门下吸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声门下吸引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 AP)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根据是否行持续声门下吸引将外科重症监护室行机械通气超过48 h的225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9例和对照组116例,观察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对照组采用常规人工气道护理方法,分析两组患者V AP 发生率及机械通气时间。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V AP发生率分别为16.5%和27.6%(P<0.05),呼吸机使用时间分别为(112.61±45.98)h和(132.82±52.11)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应用持续声门下吸引可降低V AP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机械通气;持续声门下吸引;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机械通气时间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在机械通气时间>48 h的患者中发生率在16%~60%,患者一旦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极易造成脱机困难,延长机械通气时间,增加住院费用[1],严重者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导致患者死亡,通过采取有效的医疗护理措施可以降低V AP 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有文献报道气囊上方滞留物是引起V AP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通过持续声门下吸引可以去除气囊上方的滞留物,减少口咽部细菌的下移从而达到预防V AP的作用。

有研究报道,清除声门下滞留物可显著减少V AP的发生及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2,3]。

本科自2013年1月起将持续声门下吸引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2013年1月~2014年1月,机械通气治疗>48 h的危重患者225例,其中男114例,女111例,年龄17~89岁,平均年龄(46.6±18.1)岁。

随机分为观察组109例和对照组11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两组患者均选用高容低压气管导管,观察组采用可吸引气管导管,对气囊上方的滞留物进行充分的吸引或冲洗,同时保证气囊压力在20~35 cm H2O(1 cm H2O=0.098 kPa)之间;对照组采用一般的气管导管,按需吸痰,先行气管内吸痰,再对鼻腔、口腔处滞留物进行充分吸引,每次吸痰时用无菌注射器抽吸灭菌用水通过气管导管背侧对气囊上方的滞留物进行冲洗,直至清澈为止。

1. 3 观察指标①V AP发生率;②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

V AP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4]。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109例危重患者有18例感染V AP,对照组116例危重患者有32例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6.5%和2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12.61±45.98 )h和(132.82±52.11)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应用可吸引气管导管行持续声门下吸引可显著降低V AP的发生率,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

3. 1 V AP的主要致病原因V AP是机械通气治疗中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随着对V AP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临床工作者意识到气管导管气囊滞留物误吸是V AP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病原体可通过人工气道的气囊与气管壁的间隙下行进入下呼吸道,以往传统的方法是通过增加以及维持合适的气囊压力来减少误吸,此方法不仅不能够有效清除滞留物,反而较高的气囊压力会引起一系列的严重并发症,如:气道黏膜缺血、溃疡,甚至气管食管瘘等。

因此,防止或减少声门下积液的误吸是预防V AP的重要环节之一[5]。

3. 2 声门下吸引对V AP的意义本研究采用可吸引气管导管对气囊上方分泌物进行持续吸引,以清除或减少滞留在气囊上部分泌物,从而避免或减少了分泌物下行导致的感染,明显降低了V AP发生率。

本研究中,对照组V AP的发生率高达27.6%,其原因可能为:①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其气道黏膜的正常防御功能被破坏,从而使发生肺部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②声门下与气管导管气囊之间的间隙处有污染的积液存在,构成了细菌储存库;从而导致V AP的高发。

观察组患者V AP的发生率为16.5%,与对照组相比,两组V AP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通过对声门下滞留物的持续吸引能有效减少V AP的发生。

同时本研究还意识到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1),考虑到主要原因:①观察组患者采用可吸引气管导管,避免或减少了分泌物下行导致的感染,使V AP发生率明显降低,进而使患者能尽早脱机治疗;②观察组患者呼吸机治疗时间缩短,也减少了V AP发生的机会。

总之,持续声门下吸引是清除气管套管气囊上滞留物的主要方法之一,其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可明显降低V AP的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治疗时间,降低患者住院费用,减少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Safdar N,Dezfulian C,Collard HR,et al. Clinical and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A systematic review. Crit Care Med,2005,33(10):2184-2193.
[2] 李金花.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7):1614.
[3] 韩小云.气囊上滞留物清除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叨.护理学杂志,2006,21(17):14.
[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冶疗指南(草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22(3):201-203.
[5] 张振平,赵改凤,张春民,等.应用冲洗式气管导管囊上滞留物吸引预防V AP的价值.中国急救医学,2005,25(5):373-3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