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源流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

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

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
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流派,它以客观写
实的技巧描绘人们的生活,表达对现实的看法。

古代的现实主义文学
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风格独特而多样,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许多
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很深刻的影响。

春秋时期,诸子列家兴起,正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

齐桓公、孔颖达等学者在当时就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把自然、社会、家庭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其中,孔颖达的《颖达游记》、芈
羽的《史记目录》、酆都的《桃李满天下》等都是古代现实主义文学
的典型代表作品。

随后,春秋战国后期,现实主义文学也进入到更加成熟的阶段。

以《资治通鉴》、《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文学在记叙上运用了更为准
确准确、精致多样的技巧,表达了历史场景的细节和人物的心理,具
有非常超前的思想意义。

除此之外,楚辞和诗歌也是古代现实主义文
学的瑰宝,以《楚辞》和传世的三百首唐诗为最突出的例证。

自唐代以来,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流派不断发展,涌现出许多
经典佳作。

以贾谊、陆游、王安石的词话、散文和小说为代表,对当
时的人们、事物和社会深入观察,把生动的现实描绘得淋漓尽致。

此外,谭真、张养浩等宋代作家的诗文也大胆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刻
认识,开创了写实文学的先河。

总之,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以其精湛的技巧和艺术表现力,反
映出古代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知,并通过传统文学的形式,向后
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古代文学的写实主义

古代文学的写实主义

古代文学的写实主义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写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手法,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写实主义文学追求真实、客观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以及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现象的多样性。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中的写实主义,并分析其特点和意义。

一、古代文学的写实主义的起源古代文学的写实主义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的创作实践。

在古代社会,文人通过创作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七步诗》以及宋代文人苏轼的《赤壁赋》,都是对时代风云和社会变迁的真实记录。

这些作品以其真实性和客观性,成为古代文学写实主义的重要代表。

二、古代文学写实主义的特点1.真实性:古代文学写实主义强调对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的真实描写,力求还原历史真相。

文学作品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使读者感受到真实的历史场景和人物情感。

2.客观性:古代文学写实主义追求客观反映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复杂性。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事件都是客观存在的,不带有主观倾向和偏见。

这种客观性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

3.多样性:古代文学写实主义通过多样的题材和形式,展现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无论是描写宫廷生活的《红楼梦》,还是描绘农村生活的《西游记》,都展现了不同层面和领域的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

三、古代文学写实主义的意义1.历史价值:古代文学写实主义作品成为了后人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料。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风貌、人物的性格和社会的变迁。

2.人性思考:古代文学写实主义作品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人性的复杂性。

作品中的人物既有善良和高尚的一面,也有自私和邪恶的一面,这让人们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3.社会批判:古代文学写实主义作品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例如《水浒传》中对官府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揭露,以及《红楼梦》中对封建礼教的批判,都对社会的进步和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典诗词发展脉络(一)

中国古典诗词发展脉络(一)

中国古典诗词发展脉络(一)同学们好,从今天开始,我带领大家整理一下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脉络,为什么要做这一件事情呢,因为古诗词鉴赏对我们的学生来说,一直是一个难点,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多古诗词的情况不太了解,只是就一首诗读一首诗,这样的鉴赏总会是肤浅而片面的。

今天先从先秦诗歌说起。

我国的文学发展是沿着两条路走的,一条是现实主义道路,一条是浪漫主义道路。

虽然中间会有一些穿插,但是整体来看,两条路线还是比较清晰的。

现实主义的源头是产生于中国北方的《诗经》。

对于《诗经》,我们是要必须了解全面而准确的。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实际上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音乐曲调之意,又称15国风。

所谓《国风》,即指当时诸侯所辖各地域的民间歌谣,犹如今天的地方乐调,共160篇,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风和屈原《离骚》并称为“风骚”。

“雅”即“正”,又与“夏”通。

分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属正统音乐。

“颂”是用于朝廷、宗庙的乐章,是祭神、祭祖时所用的歌舞曲。

祭祀祖宗,祈祷神明,赞颂王侯功德,是其内容上的特点;诗、乐、舞的合一,则是其形式上的特点。

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我们知道,《诗经》中价值最大的是“十五国风”,那么这些诗歌都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哪些方面呢?都有那些题材呢?其实《诗经》价值的很大一方面就是它涉及的社会面非常广。

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题材:1、农事诗,反映了周代的农业生产活动,有较高的认识价值。

如《豳风·七月》、《周颂·臣工》、《周颂·噫嘻》、《周颂·丰年》、《周颂·载芟》、《周颂·良耜》等。

2、征役诗,即大量反映徭役和兵役问题的诗歌。

如《唐风·鸨羽》、《魏风·陟岵》、《邶风·式微》、《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豳风·东山》、《采薇》等。

古代诗歌流派

古代诗歌流派

古代诗歌流派:(1)现实主义派流。

现实主义流派的成员,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那些现实主义诗篇的无名作者。

之后,就是创作汉、魏乐府中现实主义作品的无名作者。

而南北朝的陶渊明,唐代的杜甫、白居易,宋代的陆游,则可视为不同历史时期的领袖人物。

此外,如东汉的蔡谈、王粟、陈琳,中唐的元结、柳宗元、元模、张籍、王建、李绅,晚唐的皮日休、聂夷中,北宋的梅尧臣、王安石,南宋的范成大、杨万里,金代的元好问,元代的王冕,明代的高启。

于谦,清代的顾炎武、吴伟业等,都是有一定代表性的现实主义诗人。

这一流派的共同特点是:能够真实而形象地、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有着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有着在深刻认识基础上的高度概括;较多地运用朴实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

(2)浪漫主义流派。

浪漫主义流派的成员,最早也可以追溯到《诗经》中那些浪漫主义诗篇的无名作者。

之后,便是我国的第一个大诗人屈原,他早在战国时代就把浪漫主义诗歌创作推上了一个高峰。

在魏晋南北朝,先后出现了曹植、左思、郭珍、鲍照等浪漫主义诗人。

唐代的李白,可称浪漫主义大师,他继屈原之后,又掀起了一个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高峰。

除他之外,唐代还有王之涣、王昌龄、岑参、李贺等优秀的浪漫主义诗人。

宋代词坛上的苏拭和辛弃疾,是浪漫主义词家的杰出代表。

清代的龚自珍,是古代最后一个有一定影响的浪漫主义诗人。

这一流派的共同特点是:洋溢着追求理想的进取精神;具有乐观向上的豪迈气概;能以丰富的想象构成美妙的虚幻境界;常使用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比拟;充斥着绚丽奇妙的语言。

有一定影响的诗派:(1)屈宋。

指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和宋玉。

他们都是“骚体”的创始者和代表作家。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诗人,有关他的作品前文已有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宋玉写有《九辩》《风赋》等。

他们的诗篇在艺术形式上有不少相似之处,如多用楚国方言,多依楚国音律,大都具有奔放而华美的风格。

刘栅在《文心雕龙》中高度评价说:“屈宋逸步,莫之能追”。

浅析_诗经_是现实主义的源头

浅析_诗经_是现实主义的源头

浅析《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文/ 赵古月【摘要】《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 这本来是早有定论的, 但前一阶段有些人对《诗经》的现实主义特征提出质疑。

本文从《诗经》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入手,重新分析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特征,得出《诗经》是现实主义源头的结论。

【关键词】诗经现实主义源头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再现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

而《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正是从爱情、劳动、战争、反抗、祭祀等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出发来描写和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的。

《诗经》共3 0 5 篇,分为风、雅、颂。

“风”即风土之曲;“雅”分《大雅》和《小雅》,多为京都一带朝廷官吏的作品;“颂”乃庙堂之音,是王侯举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专用的乐曲。

它是于西周初叶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作品,经孔子整理编辑而成。

它包括了抒情、叙事、讽喻、颂赞等各种文学式样,题材内容多种多样。

它像当时一部形象化的历史,广阔而丰富的内容,是我国古文化和文明的载体,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我们民族古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精典。

《诗经》中特别是《国风》中的大多数篇章都是现实主义作品,这些作品运用现实主义手法,蕴涵现实主义精神,形成现实主义风格。

《诗经》的现实主义特色首先体现在其丰富多彩的内容上,它以海纳百川之势吸纳几乎所有能印入眼帘,纳入耳窗的自然万物,可以说是一本生活的百科全书。

据有关学者统计,其中涉及的草有麦、黍、稷、麻等105 种,木有桃、李、柏、桑等75 种,兽有马、牛、羊、狐等67 种,鸟有睢鸠、黄鸟、喜鹊、鸱鸮等39 种,虫鱼有螽斯、草虫、鲿鲨、鲂鲤等49 种。

要想论之有道,须先言之有物,而《诗经》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它的创作源于人民的所见所闻,这不仅丰实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可读性,更以浓厚的生活气息描叙了当时纯朴的风貌《诗经》内容包罗万象,汇集了生活的点点滴滴。

古代诗歌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发展脉络

古代诗歌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发展脉络

古代诗歌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两种不同的诗歌风格,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

下面分别来梳理一下它们的脉络:一、现实主义萌芽阶段:在《诗经》和《楚辞》中,现实主义开始萌芽。

其中,《诗经》中的作品反映了周朝早期的社会生活,包括农耕、战争、爱情等方面,表现了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

而《楚辞》则通过屈原的笔触,反映了楚国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苦难。

发展阶段:汉乐府和唐诗中的现实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汉乐府民歌直接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各种现象,如《孔雀东南飞》等作品,表现了人民的喜怒哀乐。

唐诗则通过各种题材,如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描绘了唐朝的壮丽景象和人民的生活。

巅峰阶段:明清小说和戏曲中的现实主义达到了巅峰。

这一时期,小说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描绘,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种种矛盾。

二、浪漫主义萌芽阶段:在《诗经》和《楚辞》中,浪漫主义也开始萌芽。

例如,《诗经》中的爱情诗篇表现了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而《楚辞》则通过瑰丽的想象和浓郁的抒情,表现了作者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发展阶段:汉赋和唐诗中的浪漫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汉赋以华丽的文采和丰富的想象著称,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等作品,表现了汉代文人的豪情壮志。

唐诗中的李白则以独特的个性和豪放的气质,开创了浪漫主义的新局面,他的作品如《将进酒》、《庐山谣》等,表现了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豪放不羁的精神风貌。

巅峰阶段:明清小说和戏曲中的浪漫主义也在不断发展。

这一时期,小说的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如《聊斋志异》、《封神演义》等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了对人性的独特理解和人生的多样面貌。

总的来说,古代诗歌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各自的发展轨迹。

现实主义着重于描绘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而浪漫主义则更注重表现个性和情感,两种风格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丰富多样性。

唐宋文学中的表现主义与现实主义

唐宋文学中的表现主义与现实主义

唐宋文学中的表现主义与现实主义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的高峰时期,文学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的特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体裁也愈发繁盛。

其中,表现主义与现实主义是唐宋时期文学中的两种重要体裁。

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表现主义与现实主义在作品的创作和叙事方式上各有特点和优势。

本文将从表现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定义、特点以及代表作品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表现主义1. 定义与历史渊源表现主义起源于德国,最早兴起于 20 世纪初。

它是一种强调表现艺术家主观情感和内心扭曲的艺术风格,以一种极具冲击力、扭曲和夸张的手法进行表现。

在中国,表现主义的引入要比现实主义早数十年,但其发展与推广,更多的还是在现代文学生涯起步之后。

2. 特点与代表作品表现主义作品的特点是:舞台布置上一般不考虑真实性和似真性,舞台较小,演员工夫较大;演出手法多种多样,如夸张、扭曲、变形、讽刺、反讽、吟嘶、呻吟、哭泣等;戏剧形式自由,既可以是正常进程,也可以是回忆、想象、幻觉、梦境等;表现力突出,试图表现人类生存的苦难、命运、希望和绝望等情感状态。

代表作品有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杜甫的《丽人行》。

二、现实主义1. 定义与历史渊源现实主义当时的定义主要指代对现实社会的描写和反映。

作为反对浪漫主义和传统艺术的艺术风格,它强调要唤醒人民对现实的认知,并用艺术的方式去表现和批判社会现实问题。

中国现实主义的兴起,始于 20 世纪初,离不开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和鼓吹。

2. 特点与代表作品现实主义作品的特点是:秉持真实描写的精神,力求客观地反映和表现现实社会矛盾和问题;注重刻画社会中的现实人物,关注人民的命运和状况;以人为本,从人物、环境、情节、语言等方面细致地描绘生活的场景。

代表作品有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和宋代蔡襄的《青玉案·元夕》。

三、比较与论述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作为两种文学风格,在唐宋时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关注。

虽然两种风格的从媒介形态到叙述方式都存在明显差异,但都以表达感受和情感为重点。

古典诗词的体例流变

古典诗词的体例流变

中国古典诗词的体例流变1、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源头——《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

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诗经》在形式上是四言诗,如我们所学的《关雎》、《蒹葭》,就其语言而言,我们有很多成语就出于其中,如投桃报李、一日三秋、万寿无疆等,我们所学的《关雎》中就有,如辗转反侧(这个内容由学生回答)。

2、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源头——楚辞“楚辞”,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的代表人物屈原(前340?-前278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爱国诗人。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篇浪漫主义抒怀诗,也是“楚辞”的代表作品。

由此,世人称“楚辞”为“骚体诗”,并与《诗经》并称“诗骚”或“风骚”。

《楚辞》的句式为“七言”,近代以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一个共同的认识,即七言诗主要源于“楚辞”。

3、汉赋汉代文人的主要诗歌形式,因为我们还没有学到相关作品,这里就不作具体介绍。

4、《古诗十九首》——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古诗十九首》的名称最初出现在萧统所编撰的《昭明文选》中。

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论中的现实主义

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论中的现实主义

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论中的现实主义●吴志林 内容提要:现实主义是文学发展史上两种最基本最主要的创作原则之一。

尽管对这一概念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和概括是近代的事,而且是“五四”运动时从西方引进来的,但无论是现实主义的创作,还是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在中国都早已有之,源远流长。

探索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创作和理论的发展历程,对于丰富和发展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理论以及繁荣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都具有迫切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史 现实主义方法 理论溯源 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是随着文学创作的实践而产生、发展的。

“现实主义”作为“创作原则”或“创作方法”是外国文学理论的概念,它同“浪漫主义”一起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被引入中国的。

但无论是现实主义的创作实践,还是有关现实主义的文论,在中国都古已有之,并且源远而流长。

本文就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现实主义的创作和理论,做一点探索。

一首先,我们有必要弄清楚有关现实主义的原则问题。

作者面对现实,探索生活的底蕴;从生活出发,对生活现象进行概括和加工;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和面貌真实地描写现实,这就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具有三方面基本特征。

其一是它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即它是重现实的。

现实主义作品正视现实,忠实于现实,反映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人生。

现实主义精神要求直面人生,不回避现实,无论现实是美好还是丑恶。

它强调以现实为中心,主张再现。

其二,就构思艺术形象的原则而言,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按照客观世界固有的面貌,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真实地、逼真地反映客观生活,描写生活中已经存在和可能存在的事物。

它强调对于形象的表现态度是客观的再现,达到追求真实的目的。

其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表现上,较多地采用写实的方法,追求细节的真实,强调精细的描写,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高度的逼真感。

它追求客观性、真实性,在表现手法上自然是写实的。

上述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都突出地表现在我国古代文学的创作和文论中。

古代诗歌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发展脉络

古代诗歌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发展脉络

古代诗歌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发展脉络
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在唐代,诗人们以现实主义的方式描绘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们通常通过对社会现象、人民生活、自然景观等的真实描写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丰富的细节描绘了长城的壮丽景色,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表达了对战乱时期百姓苦难的关切。

这些诗人通过对现实的反映,抒发了自己对社会风云的看法,并借此向读者传递信息。

到了宋代,浪漫主义的色彩开始增强。

在这个时期,诗人们更加注重对个体人生、情感、想象力的表达。

他们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抒发个人内心的情感和情绪。

例如,苏轼的《赤壁赋》中以赤壁的景色和诗人的豪情壮志,表达了自由奔放的个性。

这些诗人注重个体感受和情感的表达,超越了现实的界限,追求内心的自由与想象的丰富。

总体而言,古代诗歌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发展脉络是由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逐渐转变为对个体感受和情感表达的转变。

诗人们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个体经历的描写,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抒发,传递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情感体验。

诗歌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诗歌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 1 ) 简析一 、 二两句在诗 中的作用 。 ( 2 ) 对第 二 联 “ 掬水 月 在 手 , 弄花 香 满 衣 ” 所 运 用 的 艺 术手 法 做 简 要 分 析 。 [ 参考答案] ( 1 ) 一、 二句提纲挈领 , 统率全篇 , 以下六句是对 “ 胜事” 和“ 赏玩忘归” 的具体描述 。 ( 2 ) 第二联运 用了虚实结合 的手法将 明月 与泉 水、 花香与衣香融为一体 , 写出了泉水 的明澈和山花 的馥郁。另外两句情景交 融 , 在对水清 夜静 和月 白 花香的描 写 中, 又显 出诗 人 不灭 的 童 心和 悠 长 的 逸兴 。 ( 作者单位 : 江苏省 沛县张庄 中学)
格借醉态表露无遗。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 虽为两大流派 , 但 又不是 截 然 分 开 的 。在许 多诗 歌 作 品 中 , 两 者 是 兼 而 有 之 的 。如 辛 弃 疾《 永遇乐 ・ 京 口北 固 亭 怀 古 》 , 既 有 对 “ 想当年 , 金戈铁马 , 气 吞 万 里如 虎” 的英 雄 壮 举 的神 往, 又有“ 可堪回首 , 佛 狸祠下 , 一片神鸦 社鼓” 的深 沉 的 时代 悲 哀 。 了解 了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和浪漫主义诗 歌流派 的特点 , 在鉴 赏诗歌 时, 就容 易把握住 关键 , 准确解 答 。如李 白的《 古风 》 ( 西上 莲花 山) 和杜 甫的《 悲陈 陶》 , 同是写“ 安史之乱” 的, 写法 明显不同 。“ 西上莲 花山, 迢迢见 明星 。素手把 芙蓉 , 虚步蹑太清 。霓裳 曳广带 , 飘拂升天行 。邀我至云台, 高揖 卫叔 卿。恍 恍与之去 , 驾鸿凌 紫冥。俯视洛 阳川 , 茫茫走胡 兵 。 流血涂野草 , 豺狼尽冠 缨。 ” 诗人在想 象 中见 到 了明 星仙 女 , 在 她 的邀 请 下 , 升 向天 际 。在 和仙 人 卫 叔 卿 长揖见礼后 , 恍惚 中又飞翔到太 空之上 , 看到了被胡 兵占据 的洛阳 , 百姓惨遭屠戮 , 逆臣却衣冠簪缨 。诗 人用游仙诗的形式 , 表现了他既欲超然 出世 , 又忧 国 忧民的矛盾感情 。 杜 甫 又 是 怎 样 写 的 呢 ?“ 孟 冬 十郡 良家 子 , 血 作 陈 陶泽 中 水 。 野 旷 天 清 无 战 声 , 四 万 义 军 同 日死 。 群胡 归来血洗箭 , 仍 唱胡歌饮 都市 。都人 回面 向北 啼, 日夜更望官军 至。 ” 诗人 以沉 重的笔调开端 , 书写 了悲 剧 发 生 的 时 间 、 牺 牲 者 的籍 贯和 身 份 , 惨 景 令 人 目不 忍睹 , 天地 好 像 也 在 哀 悼 “ 四万 义 军 同 日死 ” 这 样一个悲惨事件 。叛军凭着 残暴 的杀戮 , 取得 了暂 时的胜利 , 狂歌滥 饮尽显他们 的得 志骄横之 态。百 姓无法抑制悲伤 , 在哭声中渴望 官军 收复长安 , 显示 了 沉郁 顿 挫 的风 格 。 [ 练 习] 阅读 下 面 一 首 唐 诗 , 回答 问 题 。

浅论我国古代艺术创作中现实主义的演变

浅论我国古代艺术创作中现实主义的演变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1期(总第103期)J ou r nal of t he Par t y Scho ol of C PC Z he ngzhou M uni ei pal C om m i t t ee N o.1,2010(Sum,103)文史教育浅论我国古代艺术创作中现实主义的演变曹华强(河南艺术职业学院现代传媒系,河南郑州450043)摘要: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在我国古代艺术创作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大体上说,我国古代艺术创作中现实主义的演变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以《诗经》“国风”为代表的萌芽期;以杜甫的“三吏”、“三别”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标志的发展期;以曹雪芹的《红楼梦》为里程碑的成熟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古代艺术创作;诗歌;绘画;小说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10)01—0112—03一、现实主义的涵义和特征1.现实主义的涵义。

亚里士多德指出,现实主义的特点就是“按照人本来的样子来描写”…。

高尔基也说过:“对于人和人的生活环境作真实的、不加粉饰的描写的,谓之现实主义。

”旧1恩格斯说:“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31王国维说:“有造境,有写境。

此理想与现实二派之所由分。

”¨o他认为现实主义就是“写境”。

笔者认为,现实主义就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客观地再现生活,通过典型化的于法塑造富有概括意义的艺术形象的创作方法。

2.现实主义的特征。

第一,写实性。

严格按照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和自身逻辑,客观地再现生活,是现实主义最基本的原则。

正如契诃夫所说的:“现实主义文学就应按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

它的任务是无条件的、直率的真实。

””J为了达到客观再现社会生活的目的,现实主义在创作对象、创作态度和创作手法上都有鲜明的特点。

从创作对象看,现实主义主要反映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或者按照生活的逻辑可能存在的事物,它所表现的一切都力求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具有深厚的生活依据。

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发展脉络

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发展脉络

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发展脉络
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诗经》和《楚辞》。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诗经》和《楚辞》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楚辞》收录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其中《离骚》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到了汉代,乐府诗歌开始流行,其诗歌现实主义风格明显,如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

唐代时期,古体诗和近体诗开始出现。

古体诗一般采用古风和乐府的形式,如《长恨歌》和《琵琶行》,而近体诗则主要指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等。

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兵车行》等反映了社会现实问题。

宋代时期,古文运动开始兴起,苏轼、黄庭坚等人是代表人物。

他们的诗歌主张写实,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明清时期,戏曲开始流行,出现了大量的戏曲唱词,这些唱词也是现实主义风格的诗歌作品。

总的来说,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发展脉络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上古——口头歌谣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1。

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2.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魏晋南北朝1、建安文学:三曹(曹操?、曹植、曹丕?)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3、两晋文学:西晋:左思?????????东晋:??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代表作《西洲曲》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隋唐五代——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中唐: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诗境诡谲)????????????晚唐??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温庭筠诗歌的风格特征:?哀艳宋代——宋诗重理趣???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杨万里(“诚斋体”)、苏轼?????????????????????????????????????????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元代——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清代——清诗(龚自珍)、清词(纳兰性德)具体介绍: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中国浪漫主义——楚辞楚辞体的特点: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奠基人:爱国诗人——屈原。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光辉历程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光辉历程

《白马篇》
(节选)
…… 仰手接飞猱, 俯身散马蹄。
……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四、魏晋南北朝
2.正始文学: 代表作家:阮籍、嵇康(或沉郁艰深,或风 调峻切,他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优秀传统, 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 3.两晋文学: 西晋: 左思(诗歌骨力遒劲,承传建安文学的精神。其
《咏史》诗开启了咏史和咏怀结合的新路子。)
赋(铺陈叙述) 比(比喻) 兴(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
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 方色彩的新诗体——楚辞。 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 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 较长;
杜甫凭借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以诗歌的形 式,真实的记录了唐代封建社会由极盛走向极衰 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穷年忧黎元”是其主 体创作精神,也形成了他沉郁顿挫的风格。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 顿挫,是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光辉历程
一、上古——口头歌谣
一、上古——口头歌谣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
先将竹竿截断,然后用弦将截断的 竹竿连接两头制成弹弓。一颗颗弹丸从 弹弓中射出,击中了一只只猎物,人们 欢乐地追逐着,满载而归。。
二、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
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 (代表作家:屈原)

唐代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绪论

唐代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绪论

唐代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绪论摘要: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

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而现实主义诗歌正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按时间顺序,从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这四个方面,按照总分的形式阐述唐代的现实主义诗歌,并介绍这四个时期的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

关键词:唐代现实主义生活引言:中国古诗传统可分为现实主义传统和浪漫主义传统。

现实主义传统为《诗经》所开创,以后为汉乐府和建安诗人、杜甫、白居易直至宋元明清的一代又一代诗人所发扬光大。

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总特征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的愿望。

但是在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由于社会背景,政治面貌的不同,现实主义诗歌的风格也各有不同。

一、初唐时期初唐时期是指从唐高祖武德初年(618)到唐中宗景龙(710)年间,近一百年的诗歌创作。

“初唐四杰”的出现给诗坛带来了新鲜活力,于抒情中求昂扬壮大的气势,实已找到一条纠正绮靡文风的有效途径。

但真正在创作与理论两个方面一扫齐梁文风,为盛唐诗歌的到来开辟道路的诗人是陈子昂,他的诗歌或讽刺时事而有寄托,或感怀身世而抒发理想,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在当时,真正能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士人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的,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四位诗人。

他们说: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

“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做不平之鸣,因此在诗中开始显现出了一种壮大的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比如骆宾王的《帝京篇》:古来荣利若浮云,人生倚伏信难分。

始见田窦相移夺,俄闻卫霍有功勋。

未厌金陵气,先开石椁文。

朱门无复张公子,灞亭谁畏李将军。

相顾百龄皆有待,居然万化咸应改。

桂枝芳气已销亡,柏梁高宴今何在?一以浓烈的感情灌注于对历史人生的思索之中从而使诗歌具有更强的思想力量,形成壮大的气势。

五言律到了王、杨时代,写作题材已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边塞是当时诗人幻想建功立业的用武之地,他们在诗中变现的立功边塞的志向和慷慨情怀却显得十分强烈,这种激昂文字的书生意气是构成其诗歌“骨气”的重要因素,也是“四杰”诗风和宫廷诗风迥然不同的内在原因。

浅析现实主义的源头

浅析现实主义的源头

浅析现实主义的源头摘要:《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被称为现实主义的源头。

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

本文将从《诗经》的时代背景、审美特征和艺术成就来浅析这部中国古代文学巨著。

关键词:诗经;时代背景;审美特征;艺术成就一、《诗经》的时代背景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

关于《大雅》这十八篇的创作年代,各家说法不同,但均认为“正大雅”是西周初年之诗。

《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

《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据说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诗有3000首之多,后来只剩下311首(其中有六首笙诗有目无诗)。

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其传诗。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

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今只剩外传10卷。

现今流传的诗经,是毛公所传的毛诗。

中国现实主义发展历程

中国现实主义发展历程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历程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再现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

从《诗经》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到汉代乐府民歌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建安时代曹操诸人古题乐府的“借古题写时事”,唐代诗人杜甫创作新题乐府时的“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所主张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直到元代杂剧、明清小说乃至现当代小说,中国文学始终贯穿着一条现实主义的红线,使自身更紧地密贴近生活,承担起“时代歌手”的重大职责,并且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就。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源头。

《诗经》富有现实主义精神,首推《国风》中的两周民歌,其次是《小雅》、《大雅》中的文人讽喻诗。

它们在内容上的主要特征是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和批判现实;在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文风朴素,语言简洁,比兴巧妙,人物形象真实、自然而生动,生活画面亲切感人等。

《诗经》在内容和艺术上的主要特征,也就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主要特征,继《诗经》之后,两汉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诗歌,唐、宋、元、明、清文学,都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作品。

汉末建安时期,文人们开始写出一些现实主义的诗歌,如辛延年的《羽林郎》、曹操的《薤露行》,以及王粲、陈琳、曹植、蔡琰等人的一些作品。

但他们都未能充分发扬现实主义的传统。

建安后,现实主义更逐渐转入低潮,晋宋之间,“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梁陈以后,宫体猖獗,更脱离现实。

至初唐陈子昂倡导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的“采丽竞繁”,现实主义诗歌才略见起色。

陈子昂在文学上表现出极强的革新精神。

他以对建安风骨所作的理论概括标举自己的美学理想,以齐梁诗歌所作的艺术批判提出了诗风革新的主张,强调诗歌的“风骨”、“兴寄”。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完全摆脱了齐梁诗风的影响,坚持实践自己的文学主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源流
摘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创作的发展历经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本篇论文主要论述它从远古到唐朝的发展状况。

其中包括它的著作,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

关键词:现实主义诗经汉乐府建安七子杜甫白居易
远古社会到战国末年以《诗经》为代表作。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

三百首中,有些反应了上古时代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情况,具有史诗的价值;有些深刻的表现了西周国家政史的兴衰;有些则反应了古代的礼乐制度和婚丧嫁娶的礼俗;也有不少篇章反应家庭与爱情生活的苦乐悲欢。

总之,诗经像一幅幅风俗画,她以生动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先河。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

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其中,《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是其经典。

魏晋南北朝以“建安七子”的创作为代表。

“建安七子”的生活,
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他们在汉末的社会大战乱中,尽管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脱颠沛困顿的命运。

后期他们都先后依附于曹操。

因此,"七子"的创作大体上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作品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主要作品有王粲《七哀诗》、《登楼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刘桢《赠从弟》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思想深度。

后期作品则大多反映他们对曹氏政权的拥护和自己建立功业的抱负,内容多为游宴、赠答等;但有些对曹氏父子的颂扬,带有清客陪臣口吻,显露出庸俗的态度。

然而,无论前、后期,“七子”的创作都是积极、健康的内容占着主导地位。

唐代现实主义代表人物是杜甫跟白居易。

杜甫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由于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所以他们二人在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提倡和实践上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但也有很大的不同。

通过分析《哀江头》,可以看出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不仅反映现实,而且抒发真情,他内心的悲痛和他对时弊的揭露批判是融为一体的,他的现实主义诗歌都充满了深情,在抒情中自然而然地达到了讽喻的目的。

白居易受杜甫现实主义的影响,创作了《新乐府》、《秦中吟》等大量写实的诗歌,但他的创作有明确的讽喻目的,为了
讽喻而写诗歌,白居易往往要抑制住真实情感的抒发。

真正体现白居易真情实感的诗歌往往是《长恨歌》、《琵琶行》等感伤诗。

无意而为之的境界正是杜甫诗歌远远胜过白居易诗歌所在。

由此观之,一个流派的发展,不仅停留在一个时期,它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过程。

纵观这个过程,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它的源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