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公共政策学 第9章 公共政策监控(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合集下载

公共政策监控

公共政策监控

第二节 公共政策监控的功能活 动
• 2.政策监督的条件与监督对象之间保持时时沟 通 • 第三,在机构设置上保持监督机构的独立 性 • 第四,对监督对象有影响权
第二节 公共政策监控的功能活 动
• 3.政策监督的内容 • (1)对政策制定活动的监督 • (2)对政策执行活动的监督 • (3)对政策评估活动的监督
• 1.政策调整的内容 • 第一,对政策问题加以再认识和重新界定 • 第二,政策目标的校正、修订或再确立 • 第三,对政策方案加以修正、补充和完善, 甚至重新制定 • 第四,对政策效力的调整 • 第五,对政策主体、客体的调整
第二节 公共政策监控的功能活动
• 2.政策调整的原因和影响 • (1)政策调整的原因 • 客观原因 • 主观原因
第一节 公共政策监控概述
• 一、公共政策监控的含义 • (1)公共政策监控具有特定的主体 • (2)公共政策监控具有特定的客体,即公共政策 系统及其运行 • (3)公共政策监控表现为一个活动过程,而不是 一个孤立的活动环节 • (4)公共政策监控具有目标指向,即保证政策系 统的顺利运行
第一节 公共政策监控概述
第二节 公共政策监控的功能活动
• (2)政策调整的影响 • 首先,政策调整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的科 学合理 • 其次,政策调整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的权 威性和严肃性 • 最后,政策调整有利于保持公共政策的稳 定性和连贯性
第二节 公共政策监控的功能活动
• 3.政策调整的功能活动 • 第一,获取反馈信息 • 第二,调整政策方案 • 第三,实施调整
第二节 公共政策监控的功能活 动
• 3.政策控制的程序 • (1)确立标准 • (2)衡量绩效 • (3)纠正偏差
第二节 政策监控的功能活动

公共政策第九章

公共政策第九章

3.影子控制法
我们将对专家、项目执行人员和参与者进行的 考察称为影子控制,这个术语被用来反映在缺 少重要分析的证据基础时这些人所充当的角色。 1. 专家判断法 2. 管理者判断法 3. 参与者判断法

三政策失败的一般原因政策本身的问题1政策在目标内容和管理上彼此冲突2有些问题纷繁复杂解决难度大3政策超前或滞后外在因素的干扰第三节政策评估的方法一前后对比法二实验和准实验模型三影子控制法第三节政策评估的方法模型主要对象一致意见方法论产出典型问题系统分析经济学家经理目标已知原因和效果定量变量规划计划和预算系统线性规划规划改进成本效益分效率获得了预期效果吗
3. 结束阶段
(1)要自我检验统计分析评估信息所得出的结 果的可信度和有效度。 (2)让评估结论与政策设计者、决策者、执行 者、参与者会面,以便发挥评估的诊断、监督、 反馈、完善和开发功能,提高政策的科学性。
二、政策评估的几种模式

不同的政策评估参与者总是强调政策的不同方面, 其对政策的评价标准也是有差异的。这样产生了政 策评估的三大不同模式,即效果模式、经济模式和 职业模式。效果模式只关心结果,而不关心成本。 经济模式总是关心成本。职业化模式的重点是在执 行评估的人身上。
三、政策评估的意义 1. 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的基 本途径。 2. 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去向的重要依据。 3. 政策评估是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 4. 政策评估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 路。
四、政策评估面临的困难
1. 政策评估的不确定性:政策评估要求政策本身具有明确、可测
这个模式以政策目标作为评估标准和“组织者”,评估 的任务是判断政策目标是否实现,以及政策在多大程度 上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1)目标达成评价。结果与政策目标是否一致 (2)影响评价。结果是不是由政策所造成 优点: I. 体现了民主 II. 提供客观的评估标准 III. 具有简单性

公共政策学第九章知识点

公共政策学第九章知识点

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第一节公共政策的稳定和变动一、公共政策的稳定与维持(一)公共政策稳定的内涵公共政策稳定:就是现行政策在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压力影响下,仍然保持其既定的目标,由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得以实施。

政策稳定是相对而言的,这个相对性表现在两方面:①从时间上看,政策稳定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②从空间上看,政策稳定是局部性与全局性的统一。

(二)政策稳定的意义从积极意义上来讲,主要有:①政策稳定有利于国家与社会的稳定。

②政策稳定有得于贯彻落实执政者或决策者的意志和决定,进而取得预期的成效。

③政策稳定有得于提高政策的可预见性,提高政策效果。

④政策稳定有利于降低政府的成本。

(三)政策稳定的动力因素1、决策主体和决策网络的相对稳定。

2、政策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

3、政策本身的稳定。

①政策目标的长期性;②政策的有效性;③政策的合法性;④修改的复杂性;⑤接续政策的失败;⑥政策终结的失败。

4、政策环境的稳定。

(四)政策维持指通过分析政策稳定的积极因素使之转化为政策稳定的动力,以保持政策稳定的行为和过程。

1、政策主体的政策维持:①保持政策主体的稳定;②保持政策主体对政策目标一致和一贯的认同;③保持政策主体间的沟通与合作;④建立完善的政策体制和机制。

2、政策客体的政策维持:①明确具体地界定政策问题;②扩大政策受益群体或政策认同群体的范围;③积极推动政策观望群体的转化;④减少政策受损群体或抵触群体的数量。

3、政策环境创设。

4、提高政策绩效。

5、政策的法制化。

政策法制化需具备的条件:①该政策影响面广、具有重大的社会影响;②是该政策经过长期实践,已经成为一项获得社会广泛认同的成熟而又稳定的政策。

二、公共政策的变动与创新(一)政策变动:政策系统的一种常态表现,是政策系统对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

(二)公共政策变动的原因1、决策者的变动;2、政策环境的变化;3、政策资源的限制;4、政策的失效或低效;5、政策的合法性受到质疑。

第9章 公共政策终结《公共政策学》PPT课件

第9章 公共政策终结《公共政策学》PPT课件

第二节 政策终结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三、政策终结五个可行性条件,即政策终结的主体应该 积极行动起来,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1.善于把握并利用好政策终结的触发机制,以引发政 策终结。
2.健全和完善政策评估机制,适时公开政策评估结果;
3.关注并利用利益的分化和聚合,以促使政策终结;
4.充分发挥政治领导者的领导力,审时度势地引领政 策走向终结;
三、公共政策终结的未来发展对策 1.适当利益补偿。 2.公开政策评估结果,积极争取支持力量。 3.旧政策与新政策并行出台。 4.适当运用强制力推行 5.加强法制建设,为政策终结提供法律保障。 6.正确处理好政策终结与政策稳定、政策发
展的关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营造良好的、有利于政策终结的舆论环境,做好社 会公众的舆论导向工作;
第三节 政策终结的策略
丹尼尔斯在《公共项目的终结》一书中认为,政策 终结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政策效力减弱的自然老化; 二是与强烈抵制政策终结的力量博弈,使其终结, 这一过程需要运用终结的策略,也需要强有力的终 结执行者。根据公众对政策终结的心理反应,我们 认为政府可以采取五个层级的策略。
一、休克策略
(一)含义:休克策略是指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 明确、彻底地终结一个公共政策以及由此政策衍生 的所有内涵和外延的策略选择。休克策略类似于美 国学者莱斯特和斯图尔特提出的“BIG BANG”策略。 所谓“BIG BANG”策略,就是指在一个指定的时间 宣布官方决定,完全终结一个公共政策的策略。
二、缓冲策略
缓冲策略是指在公众终结政策的意愿比较强烈的情 况下,采用明确的时间表,分阶段、有步骤的终结 公共政策的策略选择。
三、桥梁策略
桥梁策略是指在政策终结过程中不制订明确的时间 表,但是缓慢而不间断的推进政策终结过程,同时 重视与公众的沟通和联系,争取公众支持的政策终 结策略。

第九章--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学》PPT课件)

第九章--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学》PPT课件)

(二) 执行主体
1、政策执行组织: 组织结构的合理性、组织权责的明确性 2、政策执行人员: 利益因素、心理因素、知识因素、能力因素
(三) 政策对象
公共政策对象具有以下特点。 1、规定性 2、受动性 3、主观差异性
(四) 政策环境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政策环境可区分为自 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
其目的是界定解释政策执行为何会随着时 空、政策、执行机关之不同而有所差异,因而 可预测未来出现的政策执行类型。
戴尼丝·施柏丽认为政策是否能够有效执行,关 键在于培养正面的府际运作关系。关于联邦与地方 官员的彼此互信程度以及上级机关监督介入情形, 将府际运作关系分为:
•①合作共事型 •②合作但维持地方自主型 •③逃避式各自为政型 •④争斗式各自为政型
政策执行系统的自然环境是指与执行系统 发生密切联系并与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 换的外部自然条件。
2、社会环境
政策执行系统的社会环境是指该系统以外由 人的活动形成的、并对政策执行活动产生交互 影响的各种社会因素。这些因素可细分为社会 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等。
第四节 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矫正
一、什么是政策执行偏差
(二) 客观原因
政策质量低劣常常是造成执行效果 不佳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 政策目标错位或模糊不清; (2) 政策“打架”; (3) 政策不可行; (4) 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
三、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是指政策执行主 体采取一定的纠正措施,使政策执行回到正 确的方向,并且消除或尽可能减少其负面效 应和不良后果的过程。矫正偏差的对策包括 以下几方面: 1、加强政策执行的成本— 收益分析 2、加强政策的认知力度 3、提高政策执行者的素质 4、加强政策执行的控制与监督 5、加强政策执行的制度创新

政策学第九章

政策学第九章

(四)公共政策的监控
监控是政策监督和政策控制的合称。
1)立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2)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3)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4)政党对政策的监控
5)利益集团对政策的监控
6)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对政策的监控
5、政策调整的原因:(1)决策者的价值取向;
2)政策环境;
(3)政策资源。
6、政策调整的内容:
(1)主体调整(2)客体调整(3)目标调整(4)方案调整(5)关系调整
7、绝大部分的政策变动都要遵循渐进调整路线的原因:
1) 利益刚性的限制;
2) 现行政策的制约;
3) 公共意志的趋中;
4) 变革成本的约束;
5) 人类理性的局限;
6) 社会稳定的需要。
(二)政策终结
1、原因:(1)经过评估认为政策的目标已经实现,政策问题也得到解决,政策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应该予以终止;
2)目标控制、界限控制、效力控制、效应控制。
政策控制的方法:(1)矩阵控制法(2)例外导向法。来
第九章 公共政策的持续,终结与周期
(一)公共政策的持续与变动
1、政策均衡的特征:
1) 政策均衡意味着社会力量对比的势均力敌;
2) 政策均衡意味着政策具有高度的合法助于将决策者的思想贯彻到底,从而取得明显的成效。
(2)有助于保持社会和政治的稳定。
(3)可以有效降低政府的成本。
消极:可能导致政策僵化。
4、政策调整的三个基本内容:(1)政策补充(2)政策修正(3)政策终止。
3) 政策均衡意识着政策体系内外的协调均衡;
4) 政策均衡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模拟考试试题-含答案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模拟考试试题-含答案

《公共政策学》模拟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公共政策学产生的标志(C)P2A.《政策分析与管理》的出版B. 《政策科学的发展》的出版C. 《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的出版D. 《政策科学构想》的出版2、委托高等院校进行评估属于( A )A、外部评估B、内部评估C、正式评估D、前评估3、公共政策执行必须遵循的特定原则,不包括(A )P73A.主观性B.强制性 C. 组织性D.实务性4、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是( A )A、政策问题的认定B、政策目标的认定C、政策方案的认定D、社会问题的认定5、政策的核心取向是( D )A、功能取向B、过程取向C、结构取向D、目标取向6、按照监控的内容分类,公共政策监控可分为( D ) P145A.一般监控和专业监控B.内部监控和外部监控C.积极监控和消极监控D.目标监控和关键点监控7、政策分析过程最关键而又困难的一个阶段是( C ) P186A.规划方案B.预测结果 C. 问题构建 D. 确认目标8、在我国,财政主体主要运用的财政工具,不包括(B)P206A. 预算B. 私人借贷C. 税收D. 财政补贴9、一般认为,年率3%~5%的物价上涨幅度,可视为( D ) P243A.物价上涨快B.物价上涨慢C.物价不变D.物价基本稳10、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环境是( C )A、地理环境B、政治传统C、经济环境D、国际环境11、《社会保障法》是第一个由联邦政府承担义务性的、全国性的社会保障法,是由哪个国家提出的?( A) P312A.美国B.英国C.德国D.法国12、下列选项中,属于条例、规章等形式的科技政策的是( B ) P374A.《科技进步法》B.《科技拨款的暂行规定》C.《专利法》D.《专著法》13、对科技活动活动的协调、控制,以达到预期政策目标的功能,属于科技政策的( D )功能。

20公共政策学 第8章 公共政策的评估(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20公共政策学  第8章   公共政策的评估(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二、政策评估的实施
(一) 利用各种调查方法广泛收集公共政策信 息
(二) 综合分析公共政策信息 (三) 考虑信度与效度问题
三、撰写评估报告与总结
第二节 政策评估的类型、要素与 模式
(一) 萨曲门的分类 (二) 波兰德的分类 (三) 美国《评估研究会》的分类 (四) 其他分类
二、公共政策评估的分类
(一) 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 (二) 对象评估、专业评估与自我评估 (三) 政策方案评估、执行过程评估与终
结评估
三、政策评估的模式
第三节 政策评估的标准
鲍斯特提出了政策评估的7项标准:效能、 效率、充分性、适当性、公平性、反应性及 执行能力。
内格尔从政策过程评估的角度,提出了 “3Ps”标准:公众参与度(participation)、 可预见性(predictive)及程序公正性 (procedural fairness)。
和预测,它依靠经验性证据和分析,强调建 立和检验中期理论,关心是否对政策有用, 而主要把评估看成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伍启元认为,政策评估是广义政策执行过程 中的一个环节。 但恩以为,评估乃是一种政策分析程序,借 以制造有关政策结果之价值的相关信息。
戴伊认为,“政策评估就是了解公共政策所 产生的效果的过程,就是试图判断这些效果 是否是所预期的效果的过程,就是判断这些 效果与政策的成本是否符合的过程”。
(一) 目标达成模式 (二) 附带效果模式 (三) 无目标模式 (四) 综合模式 (五) 顾客导向模式 (六) 利益相关者模式 (七) 经济模式 (八) 职业化模式
四、政策评估的方法
(一)“前—后”对比分析 (二)“投射—实施”对比分析 (三)“有—无”对比分析 (四)实验性对比分析 (五)成本—收益分析

第十章 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公共政策学》PPT课件)

第十章  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公共政策学》PPT课件)
估方法、定性评估方法与定量定性结 合评估方法
1、定量评估方法 (1) 指标法
政策指标法是一种将公共统计数值用于评估 公共政策的衡量工具。 (2) 一元回归分析 (3) 多元回归分析 (4) 实验法 (5) 成本收益分析 (6) 间断时间序列分析 (7) 对比序列分析
的基本前提;
三、公共政策评估主体
在政策评估活动中,作用最突出的主体是政 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专业机构和人员、大众传 播媒体。 (一) 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
一般来说,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作的政策评 估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1) 政策调查报告。 (2) 政府工作报告。 (3) 公民意见和投诉。 (4) 政策听证会。 (5) 政府效能考评或绩效考评。
对象:广义上是各级政府组织和公务员,狭 义上是从事某一政策过程的某一环节的活动的个 人和组织。
(二) 政策内容评估
政策内容评估就是评估政策本身 的正确性,即对“政策是否能做正确的 事”做出评判。
(三) 政策过程评估 对政策运行各个环节进行评估就
是过程评估,它涉及政策制定过程、 执行过程、调整过程的操作状况。
(四) 政策产出评估
政策结果评估是对政策实施以后所产生 的全部效果做出考察和评判,回答的问题是 从客观效果来看“政策是否做了正确的事,它 实际上做了哪些事”。
(二) 专业机构和人员 专业机构和人员是指具备政策评估的专门理
论、知识与技术,专职从事政策评估的机构和 人员。
(三) 大众传播媒体
四、政策评估的类型
(一) 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
1、正式评估 正式评估是指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根据
一定的评估理论,为了实现评估目标,按照一 定的评估程序而对相关的评估对象所进行的评 估。
第三,构建定性评估的网络与方法。 第四,寻找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平衡点。

(精品文档)9——第九讲+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PPT演示课件

(精品文档)9——第九讲+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PPT演示课件

.
32
(二)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的政策监控角色复杂而微妙。 作为监控主体,行政机关的政策监控,主要是指对政策目 标团体或曰政策适用主体的监控,政策执行的过程就是政策执 行主体对政策适用主体连续的监控过程;
以下四种情况不需要做评估工作:
1、公共政策没有真正实施时。 2、政策经常变动,没有固定目标时。 3、没有足够的人员和经费时。 4、没有认识到应该进行政策评估时。
.
7
在一些情况下需要进行政策评估:
1、政策制定过程和执行过程的需要。
2、纠偏的需要。 3、衡量成本与效果的需要。 4、政治参与的一种表现。
它体现出的主要特点在于:(1)评估组织机构和人员专门从事政策评估活动; (2)评估方法比较规范。整个评估活动既有一定的评估标 准,也有特定的评估程序和评估方法。 (3)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 13
非正式评估,是指没有严格的专门组织机构,评估主体、 评估形式和评估内容也没有固定化,其方式灵活多样。 缺点在于:评估活动所获取的信息有限,缺乏科学的程序 和方法,因而所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 23
(5)政策评估的法学标准 在政策实施的评估上,法学的研究途径主要关注宪法和法 律的完整性、平等保护、公平程序、个人的权利保护等问题。
.
24
(二)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 1、政策信息、资料不公开,使外部评估困难重重。
2、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的不重视和不配合。
3、政策目标的多样化与政治化。
(二)公共政策评估的涵义
美国学者格朗兰德(N. E. Gronland)给评估下了一个简洁 的定义: 评估=量(或质)的记述+价值判断。
“量(或质)的记述”,就是我们常说的事实描述,即对 事务现状、属性与规律的客观陈述。

严强《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9-16章)【圣才出品】

严强《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9-16章)【圣才出品】

第九章公共政策评估9.1复习笔记—、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与模式1.政策评估的定义公共政策评估是人们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公共政策方案规划、执行情况和政策效果及价值进行估计和评价的活动。

在一项政策付诸实施之后,通常人们都需要对这项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估,以判断该项政策是应该继续执行还是需要调整,还是应该终结?政策评估将决定政策执行之后的基本走向。

2.政策评估的作用(1)检验政策运行效果。

政策执行后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怎样的效果,有时候并不是一目了然的,表面的观察与实际的状况可能存在很大差异,为了避免政策实施的盲目性,就有必要及时地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调查、分析和判断。

(2)决定政策未来走向。

政策在执行以后,其发展走向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延续;二是调整;三是终结。

无论采取哪种走向,我们都不能只凭想当然,必须依赖于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的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科学合理的评估。

(3)合理配置政策资源。

政策评估一方面可以使政策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从整体和全局角度出发,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更大的效益;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因过多考虑局部利益所带来的资源过度投入。

(4)促进政策制定科学化。

政策评估则是使政策制定迈向科学化的必由之路。

通过政策评估,用政策实施中产生的问题去反思政策制定中存在的失误,只有经过建立在严格政策评估基础上的政策学习,政策制定才能逐步走向科学化。

3.政策评估的演变与模式(1)政策评估的演变阶段美国学者古巴和林肯把政策评估模式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

①从191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产生了第一代评估模式。

这种评估模式的特点是强调“测量”(Measurement),认为“政策评估即实验室实验”。

②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1963年,产生了第二代评估模式。

这种评估模式的特点是强调“描述”(Description),主张“政策评估即实地实验”,重视到现实中进行实地调查。

③从1963~1975年,产生了第三代评估模式。

这种评估模式的特点是强调“判断”,一反第二代评估模式的“客观描述”主张,该模式认为“政策评估即社会实验”,强调了评估中价值判断的功能,将评估的重点放在社会公平性议题上。

公共政策学重点第九章

公共政策学重点第九章

2 、政策执行的若干理论模式
• (1)过程模型:这是由美国学者T.B.史密斯(T.B.Smith)在其《政 策执行过程》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一个分析政策执行因素及其生态一 执行的理论模型,因而又可称为“史密斯模型”。 • 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所涉及的因素很多,但以如下四个为主要变量: • (1)理想化的政策,即合法、合理、可行的政策方案。具体包括政策 的形式、类型、渊源、范围,以及社会对政策的认识。 • (2)执行机关,通常指政府中具体负责政策执行的机构。包括执行机 构的权力结构,人事配备及其工作态度,领导模式和技巧,以及执行 人员的情况。 • (3)目标群体,即政策对象,泛指由于特定的政策决定而必须调整其 行为的群体。包括他们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对领导的认知程度以及 先前的政策经验。 • (4)环境因素,即与政策生存空间相关联的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 济环境、文化环境、历史环境等等。它是政策执行的路径依赖和影响 因素。 • 下图描述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这四个主要变量及其相互关联对政策 执行效果的影响过程。史密斯用“处理”一词来表示对政策执行中各 组成要素内部及彼此间的紧张、压力和冲突等关系的反应
二、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则
1.忠实原则 忠实原则 2.民主原则 民主原则 3.法治原则 法治原则 4.创新原则 创新原则 5.效益原则 效益原则
三、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 1.政策执行理论 政策执行理论
(1)行动理论将政策执行视为对某一项公 行动理论将政策执行视为对某一项公 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的行动; 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的行动; (2)组织理论强调组织在政策执行中的核 组织理论强调组织在政策执行中的核 心地位,认为只有了解组织是怎样工作的, 心地位,认为只有了解组织是怎样工作的, 才能理解所要执行的政策以及它在执行中如 何被调整和塑造的; 何被调整和塑造的;

9 公共政策监控

9 公共政策监控

三要对政策措施落实不力的,实施责任追究,严肃问 责,依法依规进行诫勉约谈、通报批评甚至给予行政处分。 这次督查要动真格,做到不尽责就问责,力戒“只要不出事、 宁愿不做事”的为官不为和“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敷 衍了事,切实增强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四要努力破除政策措施落实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 和强化抓落实的制度保障,体现施政要求,提高行政效能, 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政策措施带来的实惠,有效提升政府 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其中的两种是矩阵控制法,例外导向控制法。前者注重
政策控制的各个环节与绩效因素之间的关系,后者则注 重于发现执行过节
公共政策监控机制
一、政策监控机制的构成 简单而言,就是政策监控子系统的运行机制,其中 最重要的是监控主体的构成及其发生作用的内容与方式。 1、立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立法机关不仅是最重要的政策制定主体,同时也是 最重要的政策监控主体之一。
发现与纠正的行为。
2.政策控制的程序 政策控制的程序或过程是由如下三个基本环 节构成的,即确立标准、衡量绩效和纠正偏差。
3.控制的循环。政策控制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政
策控制的主体对政策计划、目标、标准等的掌握,及时
发现预期政策绩效与实际政策绩效之间的差距,分析产 生差距的原因,最后决定是重新调配资源以加大执行力 度或是对政策进行调整终结等。由此可见,政策控制并 不是一个单向的不可逆的过程,而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循 环。 4.政策控制的方法。政策控制的方法多种多样,
第一节 公共政策监控概述
1、政策监控的含义 政策监控是公共政策监督和政策控制的合称,是为了 实现政策的合法化与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而对政策的制定、 执行、评估和终结等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目的在 于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运行,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质量, 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提高政策效率。

30公共政策学 第3章公共政策系统(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30公共政策学  第3章公共政策系统(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力。
3、公民个人
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照该国宪章 享有权力和义务的个人。 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公民通过各种政治参与 途径,去影响或制约政府的公共政策的制定 和执行。公民不仅是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 而且也是政策发生作用的对象即政策客体。
公民决定或影响政府公共决策的主要途径有:
⑴以国家主人或主权者的身份,对某些重大政 策问题直接行使主权,如对宪法修订、领导人 的选举、基本国策或重要的地方性政策,采取 直接投票的方式来加以决定;
二、选举、决定和罢免最高国家机关的组成人员或领导人员的权 力。
三、对国家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 四、对其他最高国家机关的监督权 。
2、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是掌握国家行政权力,运用公共 政策对国家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机构。 西方国家:主要有内阁制、总统制和委员 会制。 我国:政府(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第三,党的组织直接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并且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最重要的决策者。
2、 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是基于某种共同价值、共同利益、 共同态度或者是某种职业和行业而形成的正式、 非正式团体和群体等社会组织。
其目的在于建立、维持、增进共同利益和 共同态度所蕴含的行为模式;其职责是履行利 益聚合功能,以保障或增进其成员的利益作为 最高目标。
1.利益集团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方式:
⑴通过本团体在各种代表机构中的代表人物,就某个
政策问题向政府陈述意见,提出建议或提案;
⑵通过社会舆论表达本团体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和见解,
力图说服政府采纳;
⑶对社会规范价值重新加以界定;也可以用现有法规、
制度上的规定表明自己的立场。
⑷由一个团体单独或几个团体联合向政府施加某种压
美国国会:最高立法机关,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行使

课后题解-公共政策学(第二版)-第九章公共政策执行

课后题解-公共政策学(第二版)-第九章公共政策执行

第九章公共政策执行1、试述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含义: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的本质是遵循政策指令所进行的变革,是将一种政策付诸实施的所有行动的总和。

特点:目标的导向性、内容的务实性、行为的能动性、手段的权威性。

作用:(1)公共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

公共政策的价值和意义只有通过政策执行才得以实现。

(2)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

(3)公共政策执行是制定后继政策的基本依据。

2、试分别论述第一代、第二代政策执行研究路径的优缺点?试述执行研究整合路径的主要模型的变量关系以及施柏丽划分的府际运作关系类型。

第一代:这种政策执行研究的优点在于正确地指出了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之间存在的鸿沟,强调了政策制定者所处的核心地位,要求政策执行者必须秉承上级的意志,忠实地实现上级的意图和目的,拓宽了政策研究的视野,提高了行政效率;并指认出了政策执行过程中多元参与者联合行动的复杂性,因而也为后来所谓的府际间关系研究视角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②但自上而下政策执行研究也存在着很多缺点:(1)自上而下研究路径过多地关注与中央或高层决策者的目标设定和方案规划,容易忽视其他基层组织、地方执行机构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自上而下研究路径要求完美的、天衣无缝的政策方案,这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3)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之间的区分是不必要的、无意义的,且政策实践过程中也难以实现。

(4)自上而下研究路径偏重于个案研究,存在着局限性。

(5)自上而下研究路径强调层层节制的科层制,不易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性,也容易引起基层组织的反弹。

(6)该研究路径忽略政策执行者的内在世界与价值观都是值得检讨的缺失。

第二代:优点在于:一方面它纠正了自上而下路径忽视其他行动者重要性的问题,强调了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互动性,要求政策执行者参与到政策制定当中去,有利于调动政策执行者的积极性,使公共政策更符合实际;而另一方面,自下而上路径要求给予基层组织和官员自由裁量权,有利于使其应对复杂的政策情景。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九章 政策监控 【圣才出品】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九章 政策监控 【圣才出品】

第九章政策监控一、概念题1.政策监控答:政策监控是指为了确保政策过程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及时纠正各个环节中出现的偏差,提高决策目标实现的程度,保障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对政策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督促、指导和纠偏。

2.预防性监控答:预防性监控是指对政策规划和政策实施计划进行的监控。

这种监控方式有助于避免政策制定过程以及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出现重大的法律问题和管理问题。

二、简答题1.简述公共政策监控的含义。

答:政策监控是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与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而对政策运行状态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运行,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质量,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提高政策效率。

根据上述定义,了解政策监控的内涵还需要把握如下几点:(1)政策监控具有特定的主体。

政策监控的主体即从事监控活动的个人、团体和组织,有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系统、利益集团、大众传媒以及公众等类别。

(2)政策监控具有特定的客体,即政策系统及其运行。

(3)政策监控是贯穿于整个政策运行首尾的过程,在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时就需要调控。

(4)政策监控是一种目的明确的行动。

其目的性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保证政策内容的合法性;二是保证政策结果的有效性。

2.简述公共政策监控的作用。

答:政策监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政策的合法化。

对政策制定活动进行监控以使政策的制定严格遵守法定的程序和原则,并且审查所制定的政策是否符合宪法和有关法规。

它由有关的国家机关根据法定的程序和权限对立法活动所作的审查所构成,是政策取得合法性的一个重要环节。

(2)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

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政策的执行活动进行检查、监督,以保证政策达到预期目标,或者发现预期目标与实现效果之间的反差,并找出其中的原因。

(3)实现政策的调整与完善。

政策监控可以敏锐地捕捉外部世界的发展、认识的深化和政策之间的差距,以便帮助及时做出调整,使政策臻于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导论 Introduction to public
policy
桑春红 副教授
chunhongsang@
第9章 公共政策监控
第一节 公共政策监控概述 第二节 公共政策执行的相关条件 第三节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纠正
第一节 公共政策监控概述
二、西方公共政策的监控机制
(一) 公共政策监控机制的基本依据 (二) 公共政策监控机制的社会舆论 (三) 公共政策监控机制的司法审查
三、我国公共政策监控机制
(一) 我国公共政策监控机制的主体 (二) 完善我国公共政策监控机制的若干思

三、公共政策监控的作用
(一) 保证公共政策的合法化 (二) 保证公共政策得到贯彻执行 (三) 实现公共政策的调整与完善 (四) 促使公共政策终结
四、公共政策监控的原则
(一) 封闭原则 (二) 反馈原则 (三) 能级原则
第二节 公共政策监控的运行
一、公共政策监督
(一) 公共政策监督的基本条件 (二) 公共政策监督的特征 (三) 公共政策监督的内容
(二) 根据政策监控的时态分类
1. 事前监控 2. 事中监控 3. 事后监控
(三) 根据政策监控的层次分类
1. 自我监控 2. 逐级监控 3. 越级监控Βιβλιοθήκη (四) 根据政策监控的内容分类
1. 目标监控 2. 关键点监控
(五) 根据政策监控的主体分类
立法机关的政策监控 行政机关的政策监控 司法机关的政策监控 政党系统的政策监控 利益集团的政策监控 公众和大众传媒的政策监控
一、公共政策监控的含义
(一) 公共政策监控的主体 (二) 公共政策监控的客体 (三) 公共政策监控的过程 (四) 公共政策监控的目标
二、公共政策监控的分类
(一) 根据政策过程的阶段分类 1. 公共政策制定监控 2. 公共政策执行监控 3. 公共政策评估监控 4. 公共政策终结监控
二、公共政策控制
(一) 公共政策控制的概念 (二) 公共政策控制的分类 (三) 公共政策控制的程序 (四) 公共政策控制的循环
三、公共政策调整
(一) 公共政策调整的依据 (二) 公共政策调整的内容 (三) 公共政策调整的策略 (四) 公共政策调整的形式 (五) 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则 (六) 公共政策调整的影响
第三节 中外公共政策监控机制 的比较
一、公共政策监控机制的构成
(一) 立法机关对公共政策的监控 (二) 司法机关对公共政策的监控 (三) 行政机关对公共政策的监控 (四) 政党系统对公共政策的监控 (五) 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监控 (六) 公众与社会舆论对公共政策的监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