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曹刿论战》教师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精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f09766336c1eb91a375da2.png)
20曹刿论战【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1.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第1课时一、导语设计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了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学习先秦史学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二、资料助读1.《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
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
《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
九年级语文下册20-《曹刿论战》说课稿(部编版)含2个课时
![九年级语文下册20-《曹刿论战》说课稿(部编版)含2个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38dda4e2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1d.png)
九年级语文下册20-《曹刿论战》说课稿(部编版)第一课时一、说教材《曹刿论战》是一篇经典的史传作品,在记录战争的历史的典籍中颇具代表性。
作为一篇记史的作品,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史料剪裁得当。
作者把曹刿在战前启发鲁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掌握战机和详查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理等内容,都写得比较详细。
二、说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明确本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学习和重点虚词的用法。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难点: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通过七、八年级文言文的训练,已经初步掌握了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并且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在疏通文意、感知文章内容方面有一定基础,对于文章的艺术特色也有一定认知。
但一部分学生往往只将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停留在故事的表面,因此应该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更加深入地解读文本内涵,建立更加完善的文言知识系统。
五、说教法学法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习惯)4、归纳法(解说:学习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您能介绍一下吗?今天我们就来走近一场在史书熠熠生辉的战役一——齐鲁长勺之战,走进一位因这场战役而名垂青史的人物一—曹刿,共同学习《曹刿论战》。
(二)、资料助读(1)题目解读本文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编者加的。
" 曹刿”是春秋时鲁国人,“论战”指对战争的议论。
从题目可以得知,本文主要记叙的是“曹刿对战争的议论”这一事件,文章的重点不在于叙述战争的过程,而在于记叙曹刿“论战”的内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9766ceb7360b4c2f3f6436.png)
2.教法:说教法、诵读法、点拨法。
导学过程
教学
资源
学习
方式
一
示标
引学
(基础)
明确
学标
1.熟读课文第2、3节,理解文章大意。
2.继续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受曹刿的军事家风采。
3.学习文章写作特点。
让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二
扣标
合学
(核心)
研讨
互助
(一)
互学要求:
1.结合文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第二节。
2.小组交流,互提疑异,解决疑难。
3.思考本节写作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研讨
互助
(二)
疏通第2节
四人小组合作,参考注解,一人一段,疏通课文第2节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2.课堂检测,解决重点词,疏通第2节。
3.明确字音、字形
4.读准节奏(预习案及课件补充)
5.朗读文章,理解大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2)自由朗读,齐读。
6.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用一句话来概述内容。
时间―― 庄公十年; 地点―― 鲁国长勺;
人物―― 曹刿、鲁庄公、乡人、双方军队;
事情起因―― 齐师伐我,公将战;
事情经过―― 长勺之战;
事情结果―― 鲁国以弱胜强,齐国战败。
预习案、教案
让学生互相补充后自由读
让学生互评,老师点拨、范研讨
互助
(一)
互学要求:
1.结合文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第一节。
2.小组交流,互提疑异,解决疑难。
202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0曹刿论战教案新人教版
![202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0曹刿论战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0d484df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4e.png)
反思改进措施
1.情境教学:通过创设具体的历史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曹刿论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场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理解。
知识拓展:
介绍与《曹刿论战》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曹刿论战》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曹刿论战》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二)拓展建议
1.深入研究古代战争策略:建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研究古代战争策略,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论文,了解战争策略的历史发展和various应用。
2.搜索曹刿与齐恒公的相关资料:建议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更多关于曹刿与齐恒公的历史背景的资料,了解他们的政治军事成就和影响力。
3.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建议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如诗词、散文等,培养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掌握曹刿的主要论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技巧,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品质和审美创造。通过学习《曹刿论战》,使学生能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词汇积累、句式运用和修辞技巧;通过分析曹刿的论战策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最后,通过欣赏文章中的文学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能力。
2024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优秀教案
![2024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021b0e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c6.png)
第一段总述了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以及曹刿对战争取胜条 件的看法;第二段叙述了长勺之战的经过;第三段通过曹刿与 鲁庄公的对话,阐明了曹刿对战局的分析和取胜的原因。
9
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
关键语句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是曹刿对当权者的评价,反映了他的远见卓识和爱国热情。他认为当权者目光短浅, 不能深谋远虑,因此他自荐请求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和决策。
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和段落,引导学生理解曹 02 刿的战争观和军事思想。
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深入讲解,帮助学生 03 更好地掌握文章内容。
2024/1/28
17
巩固练习:通过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01 让学生阅读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学生对文 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02 提供一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分组 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 表达能力。
语句赏析
文章通过对比手法,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战前准备阶段,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中,他提出 了“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强调了民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在战时指挥方面,他善于把握战机,果断采取“敌疲 我打”的方针,成功地击败了敌人。这些描写都展现了曹刿的智勇双全和卓越的领导才能。
2024/1/28
10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2024/1/28
11
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 生对《曹刿论战》中的人物形象、 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进行深入 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
判性思维。
创设历史情境
通过讲述相关历史背景、展示历 史文物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容概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c114906edb6f1afe001f70.png)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章,积累文言词句。
2.疏通文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4.分析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理解课文的主旨。
5.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赏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中对比手法对刻画人物的的作用,分析曹刿和鲁庄公形象。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
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
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分析一下克敌制胜的关键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你认识它们吗?(PPT展示)曹刿.(guì)又何间.焉(jià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é)小信未孚.(fú)三、播放课文录音片断,学生自由散读课文,再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后,教师注意及时指出学生朗读的优点和不足,特别注意指出学生在句读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研习新课:1.解题。
(1)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鲁庄公、曹刿、乡人)从题目看,主要人物是谁?(曹刿)(2)文章主要内容是在记叙一次战争的经过吗?从题目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论”)文章记叙的是哪一次战争?(长勺之战)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a94535f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ad.png)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本文记述了鲁国大夫曹刿在齐国访问时,与齐国大夫展开的一场辩论。
通过这场辩论,展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爱国情怀。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精炼,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文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学生可能存在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曹刿的辩论技巧和思维过程。
3.课文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案例教学法,以曹刿的辩论为例,分析其技巧和思维过程。
3.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掌握生僻词语和句式。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曹刿的辩论技巧和思维过程。
4.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怀。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背景介绍2.辩论过程–曹刿的观点–齐国大夫的观点3.辩论技巧与思维过程4.爱国情怀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生僻词语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3.学生对曹刿辩论技巧和思维过程的分析能力。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说课稿1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说课稿1](https://img.taocdn.com/s3/m/4b2bf89c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19.png)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鲁国百姓曹刿在战争中的智慧和勇敢,以及他与鲁庄公的对话。
通过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战争的状况,以及曹刿对战争的理解和策略。
文章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文言词汇和句式结构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结构,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曹刿的智慧和勇敢,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结构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把握。
2.难点:分析曹刿的论战策略,理解战争背后的和军事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启发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曹刿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分享学习心得。
4.启发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5.课堂提问:设置一些问题,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6.案例分析:分析曹刿的论战策略,引导学生了解战争背后的和军事原理。
7.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曹刿的智慧和勇敢,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8.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曹刿论战》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曹刿论战》教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8ef7a1548d7c1c708a145fa.png)
《曹刿论战》教学过程一:初识庐山——正读。
1.同学们朗读课文。
2.播放朗读录音。
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
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3.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
如: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④久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5.同学们再读课文。
二:横岭侧峰——点读。
(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10个词:鄙安加信孚狱绩轼焉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习对课文注释的理解。
单元综合教案续页三:水落石出——译读。
(所谓“译读”,就是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
2.同桌交替一人读课文,一人说译文。
四:点石成金——品读。
l.教师介绍本文的背景。
2.由文章题目入手,通过“题眼”——“论”确认课文的文体。
[明确] 课文标题的题眼是“论”字,即“论述”之意。
但我们不能由这个“论”字就认为它是一篇议论文,事实上,本文是一篇记叙文。
找出记叙的要素并根据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给文章划分层次,分别用四个字概括每层的层义。
3.学生发言,教师点拨、板书。
五:聚沙成塔——理读。
(所谓“理读”,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文言字词的学习,用“整理”方式,指导学生积累1.教师解说:理读,是对所学课文的内容进行梳理,进行整理,从而形成知识板块以供积累的一种读法。
这种读法的好处是有利于积累,有利于提炼,有利于高效率学习。
我们学习《曹刿论战》,重点是理读课文中的文言字词。
2.教师介绍学法。
指出,理读文言字词,其方法是集聚文言字词的板块,在辨析中理解词义。
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3212ea35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a9.png)
20曹刿论战【设计理念】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习惯)4、归纳法(解说:学习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曹刿论战》。
本文记述的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
其原因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始学界推其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
作品简介:《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
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全书六十卷,以《春秋》为纲,并仿照春秋体例,按照鲁国君主的次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间春秋霸主递嬗的历史,保存了许多当时社会文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在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梁启超称《左传》的出现是"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课文及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课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fde67c8762caaedc33d475.png)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课文及教案在时序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认清重点与难点。
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课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曹刿论战》课文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晋文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憙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
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沙托梅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赐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
”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必然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恶行,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同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方城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终将下令击鼓进军。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的下册版曹刿论战学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的下册版曹刿论战学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e2007b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0e.png)
曹刿论战的对话部分采用了反问句和 设问句,加强了语气和表达效果。
03 曹刿论战思想内涵探讨
CHAPTER
战争观与和平理念
战争起因
探讨战争的起因,是否为正义或 非正义,还是出于某种利益关系
的考量。
和平理念
曹刿论战中体现的和平理念,如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 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等 ,强调了政治清明、公正司法对
历史事件
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在曹 刿的谋划下以弱胜强,成 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 战例之一。
文学价值
《曹刿论战》作为《左传 》中的一篇名篇,具有很 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 和战争特点,掌握《曹刿 论战》的主要内容和写作 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 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 解能力和分析评价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应用
多媒体课件
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音频、 视频等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 程内容。
网络资源
利用网络资源,如历史资料、专家解 读等,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
学生活动组织与实施方案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曹刿论战中的策略 、智慧和历史意义。
角色扮演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曹刿论战中的场景 ,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曹刿的智慧和谋略, 认识战争的残酷性,树立 和平意识。
教学内容与结构安排
文本解读
详细解读《曹刿论战》的文本 内容,包括曹刿的形象、战争 经过和写作特点等。
课堂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 扮演等活动,加深对文本的理 解和认识。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同步备课(部编版)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同步备课(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e93f76a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26.png)
20《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学习他勇于担当、忠君爱国的精神。
【重难点】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你知道中国古代战争中有哪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导入)同学们,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如项羽与秦军的巨鹿之战,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数十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等。
长勺之战也是以弱胜强的战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谈论长勺之战的课文《曹刿论战》。
(板书课题)二、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学习他勇于担当、忠君爱国的精神。
——学生齐读三、检查预习(ppt显示)1.作品简介本文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又称“长勺之战”。
曹刿,春秋时鲁国人。
《左传》共三十五卷。
其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因此本书在中国的文学界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史学也有巨大的贡献。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cb45051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c1.png)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教学目标】1.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与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
2.学习文章的精炼笔法与详略安排。
3.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把握曹刿和鲁庄公的不同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
2.教学难点:(1)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精当的叙述特点。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史书体裁以及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和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和文言句式的特点;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赏析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同学们,中国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你们能举出几个这样的战例吗?(出示课件1)学生1: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
学生2: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
学生3: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
教师补充:巨鹿之战、长勺之战……教师:(出示课件2)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更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今天我们就来走进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齐鲁长勺之战吧。
教师板书课题:20 曹刿论战(出示课件3)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一)文本知识1.文本知识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著名典籍之一——《左转》吗?预设:《左传》(出示课件5)《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
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
《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公开课课件:20 曹刿论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公开课课件:20 曹刿论战](https://img.taocdn.com/s3/m/0104c8dff242336c1eb95edd.png)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公开课课 件:20 曹刿论战
• 5.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D不当的一项是( ) • 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
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 • B.本文第2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曹刿
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 • C.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
4.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3)又何间.焉(名词作动词,参与)
5.文言虚词 其其吾.视乡人其.曰辙乱代词代词,指,指曹齐刿军的的 以何必以以..战信介介词词,,凭按借照 之公小与大之之..乘狱代助词词,,指的曹刿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公开课课 件:20 曹刿论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公开课课 件:20 曹刿论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公开课课 件:20 曹刿论战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D ) A.又何间.焉 飞漱其间. B.公问其故. 并驱如故. C.肉食者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何以.战 可以.为师矣 点拨:A.参与/中间;B.原因/旧,原来;C.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边境;D.凭借。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公开课课 件:20 曹刿论战
2.古今异义词 鄙古今义义::浅粗陋俗。;文低中下指。目光短浅。例:肉食者鄙.。 牺牲古今义义::指为祭了祀正用义的的纯目色的全舍体弃牲自畜己。的例生:命。牺.牲.玉帛。 可以古今义义::可表凭示借许。可例。:可.以.一战。 再古今义义::第表二示次又。一例次:。一鼓作气,再.而衰。
3.一词多义 故公故.问逐其之故.连词名词,所,以缘故 从民战则弗请从.也从.动动词词,,听跟从随 请曹战刿则请请..见从动动词词,,请请求允许 我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0 曹刿论战》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0 曹刿论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ee2054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2f.png)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0 曹刿论战》教案一. 教材分析《20 曹刿论战》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曹刿与齐恒公的论战,展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智慧。
本课主要内容是曹刿与齐恒公就齐国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辩论,最后曹刿得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结论。
课文语言简练,寓意深刻,旨在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但针对本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式,学生可能还存在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关键词语的意思,理解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结构。
3.分析评价曹刿的政治智慧和远见。
4.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式结构的掌握。
2.难点:对曹刿政治智慧和远见的分析评价。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式结构。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评价曹刿的政治智慧和远见。
3.朗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用PPT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课文,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式结构。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评价曹刿的政治智慧和远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讨论观点,让学生上台进行分享,大家共同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说课稿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说课稿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b01b795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23.png)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说课稿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古代兵法论战的文章,主要讲述了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通过曹刿的论战,揭示了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得到人民的支持。
文章语言简练,内涵丰富,充满了智慧和哲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古代兵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篇文章的深层次含义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理解可能较为肤浅,需要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人民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曹刿的论战思想和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战争与人民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曹刿的论战思想。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得到人民的支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战争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为接下来的讨论做准备。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的论战内容,分析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4.成果展示: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得到人民的支持。
5.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曹刿的论战思想,理解战争与人民的关系。
6.情感升华: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战争与人民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7.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得到人民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曹刿论战》教师版在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有很多,像中国古代的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国近代的抗日战争等,都在中国战争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究竟是什么?孟子说得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
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悟出了这个道理,并把它写进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里。
走近《曹刿论战》,感悟圣贤先哲的智慧,你会觉得智慧的天空万里无云!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赏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3.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理结构一、新课导入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的长勺之战曾经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说它采用敌疲我打的方针,是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
《曹刿论战》就是谈论这场战争的。
在鲁国的生死存亡之际,曹刿挺身而出,凭着其深远的见识,从容的风度,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曹刿.(guì) 小惠未徧.(biàn) 小信未孚.(fú) 又何间.(jiàn)焉公与之乘.(chéng) 长勺.(sháo)2.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肉食者鄙: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弗敢加也: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
必以信:信,诚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鼓,动词,击鼓。
既克:克,战胜。
望其旗靡:靡,倒下。
(2)通假字小惠未徧。
“徧”同“遍”,遍及。
(3)古今异义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小大之狱狱,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必以情情,古义:以实情判断。
今义:感情。
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能够。
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4)一词多义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暗地。
故:公问其故:缘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
属:忠之属也:类。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有良田美池之属:类。
以:可以一战:凭借。
必以情:按照。
必以分人:把。
伐:十年春,齐师伐我:兴兵攻打。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5)词类活用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6)省略成分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谋之,(君)又何间焉?乃入见。
——(曹刿)乃入(宫)见(庄公)。
问:“何以战?”——(曹刿)问(庄公):“(君)何以战?”必以分人。
——必以(之)分(于)人。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曹刿)对曰:“(此)忠之属也。
可以(之)一战。
”(7)成语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辙乱旗靡:形容军队溃败混乱。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3.作者链接《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清代有的学者认为是刘歆改编。
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国史编成。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4.背景链接长勺之战的背景——齐国襄公无道,在位时发生内乱。
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
庄公8年(前686年)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子无知,庄公9年(前685年)无知又被人杀死。
于是,纠和小白争着回国。
小白设计先到,做了国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
齐国要杀公子纠,打败鲁军,并再次威胁鲁国,要求鲁国杀公子纠。
纠被杀后,齐军就出动,在长勺与鲁军会战。
当时齐强鲁弱,但最终鲁军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5.文体链接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
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读通文意1.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2.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3.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①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②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③注意把握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字多义现象。
(二)整体感知1.跳读课文,整理课文结构,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层次是怎样的?【交流点拨】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
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可分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可分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故克之”)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以逸待劳发动反攻,回答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知己知彼,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2.速读课文理线索,这篇课文有几条叙事的线索?【交流点拨】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3.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交流点拨】这是一篇记叙文,全文以“论”为中心。
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四、板书设计将战——备战——胜战——评战论战请见——请问——参战——释疑五、拓展延伸根据所学词的词义,找出能够印证的成语。
示例:“齐师.伐我”———师出无名,师出有名齐人三鼓.———(一鼓作气)望其旗靡.———(所向披靡)彼竭我盈.———(恶贯满盈)小信未孚.——(不孚众望)第二课时探究写法悟剪裁一、新课导入本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
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其奥妙何在,史书上是如何记载这一历史事实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回味这一段传奇佳话。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由“齐师伐我”的“我”字你悟出了什么?【交流点拨】“伐”是兴兵攻打的意思。
由“齐师伐我”的“我”字可以看出,记载这一史实的一定是鲁国的史官,而且,齐国发动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鲁国是正义的卫国战争。
2.曹刿的身份怎样?你会用一句什么样的诗句来评价他?【交流点拨】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曹刿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啊!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人?【交流点拨】“肉食者”,吃肉的人。
“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
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
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
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
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作战地点选在哪里?【交流点拨】长勺,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5.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从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出鲁庄公怎样?照应了上文的哪个句子?【交流点拨】“故”是原因的意思,战争取胜还不知获胜的原因,由此可见,鲁庄公是一个平庸的国君,照应了上文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个句子。
6.曹刿对战争能获胜的原因分析,可以用哪两个成语来概括?【交流点拨】冲锋要待“彼竭我盈”之时,曹刿是要鲁军“以逸待劳”;追击要选择“辙乱旗靡”之时,曹刿是要鲁庄公能够“知己知彼”。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文本探究1.阅读第一段,探究下面的问题:(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全文的关键词,贯穿全文。
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交流点拨】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2)“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交流点拨】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交流点拨】前两个方面的准备,曹刿都予以否定——民弗从也、神弗福也,第三个准备,得到了曹刿的认同,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4)段末句“战则请从”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
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2.阅读第二段,探究下面的问题:(1)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恰当的作战时机的呢?【交流点拨】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
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
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2)辽阔的万里战场,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简略?【交流点拨】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