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清末民国中学教育发展过程的考察,从整体上理清20世纪前半期我国中学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核心问题。为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分别从制度、课程、训育等中学教育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入手,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展开论述。而后试图在对有关统计资料进行归整分析的基础上,以量化形式描述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规模和结构的动态发展。西方中学的发展存在贵族性的“下构型”路线和平民性的“上构型”路线,现代中学制度在两条发展路径的沟通中逐渐成形。沟通过程中这种由社会性矛盾所引起的中学目标、功能、结构上的矛盾在西方自然发展的中学制度中逐渐得到调整。而我国现代中学制度的产生是在向西方借鉴和模仿的基础上骤然、成套出台的,所移植的制度中包含的中学目标、功能、结构上的意义并不与中国社会发展水平相吻合,需要有一个调适的过程。清末民国时期在中学教育目标定位上一直纠缠于升学准备、充实普通知识以提升国民素质、进行生活和职业预备三种取向的分离与结合,在中学制度模式上长期存在单轨制与多轨制、分段制与一贯制、功能综合与功能分散、文理分组与并组等方面的争论,正表明了这种调适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清末民国时期中学课程在理论上虽已深受西方各种课程观念的影响,但在课程设置和实施上,则一直以科目本位和学科中心课程为主导,即使在20年代儿童中心主义盛行的时候也没有完全偏离这一中心。20世纪前半期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文化主义的教育哲学逐渐被

实用主义的教育哲学所取代,教育心理观念上的形式教育说逐渐让位于实质教育说,作为这种变化在课程上的反映,是非学术性的技能性科目、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逐渐增加,清末民国时期中学课程的演变大体反映了这种趋势,具体表现为工具类课程比重减少,文体技能类课程比重的增加。训育工作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从人自身出发的教育内涵分解逐渐演化为学校内部工作职能划分的结果。清末民国中学训育从指导原则看,经历了清末的专制权威、民国初年的人格感化、五四时期的学生自治和个性主义,到国民政府时期强调团体和纪律的训练等阶段,明显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节律变动对学生行为观念的要求。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在动荡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曲折发展,艰难地承受着中国社会变革所赋予的使命,不仅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内部结构上也逐渐能反映现代社会的要求。如学生来源的阶层分布日益广阔,中学教育平民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女子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办学主体的多样性,师生比例、教职员比重的渐趋合理化,办学效率的不断改善等。清末民国的中学教育已成历史,但今天我们所面临的中学教育问题中却有历史的影子。在对中学教育的历史过程进行认真思考总结之后,我们将会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G529

【目录】:引言8-13一、研究对象、范围及其基本特征8-10二、研究现状与问题10-11三、基本思路和结构框架11-13第一章中学教育制度的建立与演变13-69第一节中学观念的引入与清末中学制度的建立13-23一、西方中学教育的演进13-17二、中学教育观念的引入及在清末的实践17-20三、中学制度的建立20-23第二节清末民初中学制度的探索23-41一、关于“文实分科”与设立中学第二部的争议23-30

二、一个没有实现的计划——1915年湖南学制提案与中学教育30-36

三、清末民初大学预科(高等学堂)的中学性36-41第三节1922年“新学制”与中学制度的发展41-60一、来自美国的影响41-47二、“三·三”制的确立47-53三、综合中学的兴衰53-60第四节国民政府时期关于中学制度的讨论和改革试验60-69一、三十年代中期的讨论60-63二、中学制度的新探索和试验63-69第二章课程设置与实施69-100第一节课程设置演变的基本脉络69-84一、清末民初的中学课程设置70-75二、20年代的学分制与中学课程设置75-78三、30-40年代的频繁调整78-84第二节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的基本趋势84-100一、课程构型的演变特征84-89二、课目构成的演变特征89-96三、课程实践中的基本问题96-100第三章中学训育理论与实施100-141第一节中学训育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背景100-111一、民国初年:训育观念的初步确立101-103二、五四运动时期:中学训育研究的兴盛103-107

三、国民政府时期:中学训育研究的政策化和体系化107-110四、训教合一:永恒的理论主题110-111第二节学校训育组织设施的变迁111-129一、清末民初中学监督(校长)、监学(学监)与训育111-115二、“五·四”后学校训育组织实施的改革与争论115-121三、国民政府时期的级任制、导师制及军训制度121-129第三节学生自治会与中学训育129-141一、清末民初的蕴酿130-131二、五四运动后的勃兴131-138三、国民政府时期的整顿与限制138-141第四章中学教育发展状态的量化考察141-167第一节中学教育发展的整体规模和构成141-157一、中学教育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速度141-148二、中学教育的基本构成148-157第二节中学教育地区分布与性别构成157-167一、中学教育发展区域差异的历史流动157-160二、中学女子教育的进展160-167结语167-174一、坚持从国情出发学习和借鉴世界教育经验167-169二、坚持中学教育的基础性169-170三、加强文理渗透,中学应以不分文、理科为宜170-171四、发展综合中学应当审慎171-174附录174-178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