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分析7.奇怪的大石头
三年级语文上册《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4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4篇三年级语文上册《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4篇1今天,我在班里公开教学《奇怪的大石头》这一课,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兴趣,并不断探索研究,最终取得了震惊世界的发现,为中国人争光。
__内容通俗易懂,学生一读便知,关键是要让孩子们体会李四光的精神,李四光对大石头所表现出的兴趣是不一般的,他有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李四光对大石头所持的恒心是令人动容的,从小到大,从国内到国外,经历那么长时间,他的痴心不改,他的执着依旧,这是怎样一种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呀!李四光提问题的方式方法也是与众不同的,他很会观察,也很会思考。
所以我将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为从该文中受到启发。
我想:教学__,惟有让学生多读读课文,学生才会从中受益上课时我先让学生们通读全文,搞清楚教材讲了一件什么事,接着让学生说说李四光给你留下了一个什么印象?让他们去思考,去提问,积极发言,并针对提出的问题去展开教学,逐个分析问题,最后探讨李四光是怎么样解决内心疑惑的?带着这种思路把学生们引入课本内容中,整节课学生们听得很有味。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许多问题:一、时间的把握上不够充分对于课堂时间的把握,我还欠成熟。
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有些前松后紧,一开始我让同学们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的时候,我总怕指导不到位,叫了许多同学发言,结果浪费了时间,致使在最后体会李四光精神这一环节上时间不够充裕,重点不突出了。
二、目标意识不够强烈由于以往教学总是认真地参考教参中的教学过程,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整体目标给于的关注偏少。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也是过多的把时间花在了过程的设计上,对整体上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却没有充分全面的思考。
尤其是语文技能性目标定的不够准确、全面,课堂上注重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但是段的训练还有些欠缺,没有做好语文低段和中段的衔接。
仔细地反省一下,课堂上出现了这些问题,首先是我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不清楚三年级已经有了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基础。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奇怪的石头》教学反思
《奇怪的石头》教学反思《奇怪的石头》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细读课文时,我分段朗读,引导学生理解每段的内容,并重点讨论了大石头“怪”在哪里,以及李四光是如何对待这个疑问的。
同时,我也注意到学生在生字新词学习上的困难。
通过生字卡片的展示和教师的讲解,我帮助学生掌握了生字新词的发音和意思。
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记忆生字时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和复习。
此外,我在教学中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大石头的来历和李四光为什么能取得那么大的成绩等问题。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我有时过于注重讲解,而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我还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针对这些不足,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同时,我也会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总的来说,通过《奇怪的石头》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3最新-小学三年级语文《奇怪的大石头》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6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奇怪的大石头》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6篇教案的作用有很多,作为新的老师教案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觑的,首先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要熟知教材,教参和作业,其次写教案的过程也是思维连贯发散的过程,再者经过不断的修改和试讲进一步完善教案,能更加提高自信心。
最后,随着教案的完成,对于教材和知识点的把握更有力度,更有利于将来的讲课。
下面是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6篇《小学三年级语文《奇怪的大石头》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奇怪的大石头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
会写“著、藏”等13个字。
能正确读写“奇怪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并学习这种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1、搜集李四光的生平资料、图片、童年故事。
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不懂的知识找资料弄明白。
3、生字、新词卡片。
4、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生字。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提问: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同学们想知道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可在文中找到答案;但是有些问题,还需我们做进一步探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预习。
(1)轮读词语:藏在后面孤零零悄悄躲闪陨(yǔn)石大坑(kēng)卧进突兀(wù)旅行考察秦(qín)岭流域(yù)遗(yí)迹奇怪严严实实平整震惊(2)质疑问难,解难。
主要解决以下疑难: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奇怪的大石头》课文教学反思
《奇怪的大石头》课文教学反思《奇怪的大石头》先介绍了李四光是著名的地质学家,接着讲了李四光玩耍时对怪石产生了疑问,然后讲向师长请教和去英国留学,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原因;最后讲回家乡进一步考察,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表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奇怪的大石头》课文教学反思一:《奇怪的大石头》题材的主人公──童年李四光,塑造的这位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内心蒙发的精神更对学生求知欲和好胜心的激发得到启发,故事也点出了一个精髓: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是要从小培养的,所以我要让我的学生通过这篇教材受到更大的启发和对学习的动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习上落伍。
”是啊,“思考”与“阅读”。
记得自己孩堤时,全然不知上学的目的是什么?只知道机械的去上学和放学,对老师的害怕也远远大于父妈,那时就树立了对老师的尊敬和崇敬,直到今天自己也做了教师,面对自己的学生特别亲切,角色中我是他们的老师,而在我老师眼里我永远是她的学生,今天我把小时候的迷惑问了我的学生:“父母为什么送你们上学?”面对这群三年级孩子的回答,让我既为之懈动又惊叹,内心深深的感慨。
脑海中不得不把自己童年时的坦然无知与他们进行比较,出生在八十年代初和出身在九十年代末这十几年时光里,令如今的孩子蒙受了更大的学习压力和对未来理想生活的崇高向往,看到孩子们每天带着承重的包袱起早抹黑,作为他们的老师深深为之感动,但令我们为之愉悦的更是看到当今孩子的聪明、活泼、文明礼貌以及多才多艺。
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学生的老师看到的、想到的、要做的都很多很多,面对的压力也很大。
有的孩子父母送孩子上学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为自己长大后工作做准备,而学校的教育是多方面的: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事实。
首先我们上学是为了学会如何学习,这样,当我们离开学校时,我们能继续学习。
一个懂得学习的人总是一个有成就的人,因为不管他何时做以前从未做过的事,他都会教自己如何以最好的办法来做,因此,学校的目的不仅仅是教语言、数学、地理等知识,也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分析 7.奇怪的大石头
7 奇怪的大石头一、教材说明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
李四光小时候常常和小伙伴在草地上的一块孤零零的巨石旁边捉迷藏,时间渐久,李四光对巨石的由来产生了疑问,但是老师和父亲没能解答他的疑问。
直到李四光在英国学习了地质学回国以后,经过考察才明白巨石是被冰川从秦岭带来的,并由此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这个故事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数十年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本文通过对话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
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
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李四光的问题很有逻辑性,从中可以发现他善于思考、提问的能力。
综观全文,围绕奇怪的巨石,作者将捉迷藏、向老师和父亲请教、在英国求学、考察巨石、取得研究成果等不同时空发生的事件整合在一起,充分地反映了李四光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使学生懂得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只有执著的追求才会取得成功的道理;二是体会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把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追求写具体的。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学习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历史、平整、推动、旅行、专门、考察、秦岭、遗迹、研究、成果、震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三、教学建议1.课文中涉及到第四纪冰川活动的许多地质学知识,为了便于学生领会和理解,如果有条件,可以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的冰川活动资料,也可以根据有关知识制作多媒体课件。
还可以搜集有关李四光的材料。
谷城县三小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组 7《奇怪的大石头》词语解释 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7奇怪的
《奇怪的大石头》词语解释【著名】〖理解〗有名,出名。
〖例句〗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是自学成才的。
【悄悄】〖理解〗1、寂静;声音低微;不声不响。
2、小声地,偷偷地.〖例句〗她悄悄地告诉我事情的整个经过。
【躲闪】〖理解〗躲避闪开。
〖例句〗一位老大妈过马路时躲闪不及,被一个拼命骑车的年轻人撞伤了.【陨石】〖理解〗含石质较多或全为石质的陨星残体。
〖例句〗在南极探险时,经常可以发现来自宇宙的陨石.【突兀】〖理解〗本课指高耸的.〖例句〗突兀的山石,潺潺的溪水,这种景象在泰山风景区却是常见的.【冰川】〖理解〗在高山和两极地区,沿斜坡滑移的大冰块。
〖例句〗这山谷中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都是由于冰川运动而形成的。
【推动】〖理解〗本课指使劲地推向前或摇动.〖例句〗这辆满载货物的车需要很多人才能推动。
【旅行】〖理解〗远行;去外地办事或游览。
〖例句〗暑假里和父母一起出去旅行是一件很让人兴奋的事情。
【考察】〖理解〗实地观察调查。
〖例句〗工程师们准备去考察雄伟的三峡水利工程。
【流域】〖理解〗河流的干流和支流所流过的整个区域。
〖例句〗正是黄河流域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华夏文明。
【遗迹】〖理解〗古代或旧时代的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
〖例句〗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贝壳化石,那是远古时代的海洋留下的遗迹。
【研究】〖理解〗钻研,探索。
〖例句〗科学研究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
【成果】〖理解〗指学习、工作、劳动上的成效和成绩。
〖例句〗经过大家的努力,设备可以正常运转了,成果非常显著。
【震惊】〖理解〗本课指让人大吃一惊。
〖例句〗科学家的研究成果震惊了整个世界。
古诗三首一、看拼音写词语。
yuānyānɡlúyáxiǎo xīméi zijiǎn shǎorónghuà yàn zi chóng gāo二、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泥融.(rónɡ nónɡ)惠崇.(cónɡ chónɡ ) 芦.芽(lú nú)梅.子(méi mén)泛.舟(fàn fàng) 不减.(jǎn jiǎn ) 三、比一比,组词语.融( )燕( ) 溪( ) 减( )泛( )隔( ) 蒸()蹊( ) 喊( )眨()四、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小学三年级人教版语文《奇怪的大石头》原文及教案
小学三年级人教版语文《奇怪的大石头》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大意,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科学的奥秘。
3.学会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
4.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石头,提问:你们见过奇怪的石头吗?它奇怪在哪里?(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朗读。
3.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课文中的角色情感。
(三)分析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提问:课文中的大石头有什么奇怪的地方?3.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这块大石头为什么会移动呢?(四)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检查并指导。
2.学生朗读生字词,教师纠正发音。
3.学生组内交流,分享生字词的学习心得。
(五)积累好词好句1.教师挑选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让学生朗读并背诵。
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并简要解释其意义。
(六)课堂小结(七)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词,每个写5遍。
2.背诵课文,家长签字确认。
3.观察身边的石头,尝试找出它们的特点,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课文,让学生了解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科学的奥秘。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同时,通过学习生字词和积累好词好句,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学生的参与度有待提高,今后需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1.在朗读课文时,指导学生注意语气和节奏的变化,通过声音的高低、快慢来体现大石头移动的神奇和科学家探究的认真。
对话示例:“同学们,你们觉得大石头移动时的声音会是怎样的呢?是不是很缓慢、低沉?而科学家的发现是不是充满了惊奇和激动?让我们用不同的语气来表现这些情感吧。
长乐市二小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组 7《奇怪的大石头》词语解释 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7奇怪的
《奇怪的大石头》词语解释【著名】〖理解〗有名,出名。
〖例句〗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是自学成才的。
【悄悄】〖理解〗1、寂静;声音低微;不声不响。
2、小声地,偷偷地.〖例句〗她悄悄地告诉我事情的整个经过。
【躲闪】〖理解〗躲避闪开。
〖例句〗一位老大妈过马路时躲闪不及,被一个拼命骑车的年轻人撞伤了.【陨石】〖理解〗含石质较多或全为石质的陨星残体。
〖例句〗在南极探险时,经常可以发现来自宇宙的陨石.【突兀】〖理解〗本课指高耸的.〖例句〗突兀的山石,潺潺的溪水,这种景象在泰山风景区却是常见的.【冰川】〖理解〗在高山和两极地区,沿斜坡滑移的大冰块。
〖例句〗这山谷中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都是由于冰川运动而形成的。
【推动】〖理解〗本课指使劲地推向前或摇动.〖例句〗这辆满载货物的车需要很多人才能推动。
【旅行】〖理解〗远行;去外地办事或游览。
〖例句〗暑假里和父母一起出去旅行是一件很让人兴奋的事情。
【考察】〖理解〗实地观察调查。
〖例句〗工程师们准备去考察雄伟的三峡水利工程。
【流域】〖理解〗河流的干流和支流所流过的整个区域。
〖例句〗正是黄河流域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华夏文明。
【遗迹】〖理解〗古代或旧时代的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
〖例句〗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贝壳化石,那是远古时代的海洋留下的遗迹。
【研究】〖理解〗钻研,探索。
〖例句〗科学研究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
【成果】〖理解〗指学习、工作、劳动上的成效和成绩。
〖例句〗经过大家的努力,设备可以正常运转了,成果非常显著。
【震惊】〖理解〗本课指让人大吃一惊。
〖例句〗科学家的研究成果震惊了整个世界。
盘古开天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3、情感目标: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2、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奇怪的大石头》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惊奇的大石头》教案【导语】《惊奇的大石头》讲述的是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从小对故乡的一块巨石产生疑问,通过自己多年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感人故事,表现了李四光勤于摸索、执著求索的宝贵品质。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惊奇的大石头》教案),期望帮助到您。
【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
会写“著、藏”等13个字。
能正确读写“惊奇、、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
3、读懂课文,体会李四光勤于摸索、善于动脑、不懈寻求的宝贵品质,并学习这种品质。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进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摸索问题、提出问题的。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1、搜集李四光的生平、图片、童年故事。
2、生字、新词卡片。
3、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浓厚的爱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惊奇的大石头》。
2、过渡: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同学们想知道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可在文中找到答案。
3、李四光简介(结合课后的资料袋和自己搜集的资料,说一说自己眼中的李四光)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各自轻声朗诵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预习情形。
(1)认生字: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交换自己的识字方法。
(2)指导生字书写: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视察总结应当怎样写。
(3)教师点拨下面的词语。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
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解,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向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7奇怪的大石头词语解释新人教版202001111119
《奇怪的大石头》词语解释【著名】〖理解〗有名,出名。
〖例句〗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是自学成才的。
【悄悄】〖理解〗1、寂静;声音低微;不声不响。
2、小声地,偷偷地。
〖例句〗她悄悄地告诉我事情的整个经过。
【躲闪】〖理解〗躲避闪开。
〖例句〗一位老大妈过马路时躲闪不及,被一个拼命骑车的年轻人撞伤了。
【陨石】〖理解〗含石质较多或全为石质的陨星残体。
〖例句〗在南极探险时,经常可以发现来自宇宙的陨石。
【突兀】〖理解〗本课指高耸的。
〖例句〗突兀的山石,潺潺的溪水,这种景象在泰山风景区却是常见的。
【冰川】〖理解〗在高山和两极地区,沿斜坡滑移的大冰块。
〖例句〗这山谷中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都是由于冰川运动而形成的。
【推动】〖理解〗本课指使劲地推向前或摇动。
〖例句〗这辆满载货物的车需要很多人才能推动。
【旅行】〖理解〗远行;去外地办事或游览。
〖例句〗暑假里和父母一起出去旅行是一件很让人兴奋的事情。
【考察】〖理解〗实地观察调查。
〖例句〗工程师们准备去考察雄伟的三峡水利工程。
【流域】〖理解〗河流的干流和支流所流过的整个区域。
〖例句〗正是黄河流域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华夏文明。
【遗迹】〖理解〗古代或旧时代的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
〖例句〗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贝壳化石,那是远古时代的海洋留下的遗迹。
【研究】〖理解〗钻研,探索。
〖例句〗科学研究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
【成果】〖理解〗指学习、工作、劳动上的成效和成绩。
〖例句〗经过大家的努力,设备可以正常运转了,成果非常显著。
【震惊】〖理解〗本课指让人大吃一惊。
〖例句〗科学家的研究成果震惊了整个世界。
语文三年级上册《奇怪的大石头》说课稿
语文三年级上册《奇怪的大石头》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篇课文是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篇幅较长,共计1074字,包含15个自然段。
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农村小男孩因疑惑于自然规律,与祖父商量并引起了一系列有趣的思考与实践,最终成功解开谜团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了解“天时地利人和”的常识;•理解大自然中的规律;•掌握词语“灌溉”、“毁掉”、“貌似”等的意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内容1. 预习导入通过导入,了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然规律的思考。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天空、风、水和生长中的植物,了解大自然规律与昼夜交替、四季更迭等常识。
同时,让学生尝试解答:为什么雨水会让庄稼长得好?2.整体呈现先让学生自己静静地读这篇文章,了解文章大概讲述了什么。
根据学生阅读的难度,可以采取阅读片段式,让学生反复跟读。
引导学生锁定主旨,把握文本中心,了解文章蕴含的思考与探究。
3.独立思考让学生反思自然界中的几种常见场景,让学生尝试利用课内所学知识,对其中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解释并归纳总结。
例如,为什么在种庄稼前需要灌溉?为什么渴了要喝水?等等。
4. 合作研读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课文片段进行研读,并开展讨论和分享,每组汇报一次。
教师引导学生深度挖掘课文中的意义,了解及掌握文本情感、价值和人生思考等方面的内涵。
5.课堂检测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
可以设计针对性的选择题、填空题和阅读理解题等,以检测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方法•听说读写教学法•情境导入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研读法•诊断评估法五、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含义;•教学中与生活联系,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乡土记忆与自然规律分析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深入探究文章蕴含的思考与探究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预习导入介绍天时、地利、人和常识发表个人的题外话整体呈现听读课文跟读课文自己的理解独立思考学生分享思考结果提出问题、表达个人看法合作研读分组研读,展示结果观察归纳、尝试讨论课堂检测口头演讲、书写答案认真听题、勇敢表达教学总结让学生自己总结能独立理解文章思想七、板书设计此次课程无板书。
三年级上语文听课反思-7奇怪的大石头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语文听课反思-7奇怪的大石头人教新课标前段时间听了几位教师的示范课,总的来说老师们的课堂是扎实高效的。
对文本的把握到位,教学环节的丝丝入扣,使本篇课文重难点上的突破水到渠成。
这是对教材的有效解读。
其次,课堂上孩子们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高效的。
从论点出发,通过自主探究,梳理出三个事例,了解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
不着痕迹地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第三,老师的点拨是有效巧妙的。
老师巧妙地穿行于文本与学生之间,起着非常好的连接引导的作用。
下面我主要就左老师的《奇怪的大石头》一课谈谈自己的体会:《奇怪的大石头》是三年级上册一篇新教材,讲述的是李四光小时候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兴趣,长大后他仍然没有放弃探索巨石由来的研究,最后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课文贴近孩子的生活,同时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精神也为孩子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从这次听课的过程来看,左老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十分注意对文本词句的品味和感悟。
我在左老师的课中感悟到了这节课是教师和学生的对话过程,我曾听了她几次课,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悟。
针对左老师的这节课,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1.教学环节层层递进。
在初读课文的环节,老师先让学生介绍地质学家,自然引出了老师对地质学家的介绍,这是对学生知识的一个拓展,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检查课文朗读的环节,采用了出示重点句的方式,让学生读容易读错的句子,避免了从头到尾的朗读,有效地节省了课堂时间,不失为检查课文朗读的好方法。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环节,老师更是独具匠心,将课文内容以填空的形式出现,给学生一个坡度,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勾得着。
因为三年级学生确实不知道怎么概括主要内容。
我当初教过,就没有想到这个办法,所以学生的主要内容写得很不好,学了一个好招。
作为老师,真是不应该老埋怨学生,不教方法不行呀!2.问题统领全课,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老师设计导学提纲,引导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注意从文中抓关键词语,学生谈得有理有据,长此以往,学生怎能不会阅读呢?贺老师做到了让学生有思考地读,而不是只带着耳朵来听课,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行之道。
小学《奇怪的大石头》三年级语文原文及教案
小学《奇怪的大石头》三年级语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奇怪的大石头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奇怪的大石头的特征。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话: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奇怪的事物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奇怪的大石头的课文,看看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三、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
四、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
2.回顾课文内容,引导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观察与讨论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奇怪的大石头的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特点。
三、推理与判断1.教师提问:为什么说这块大石头奇怪?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
2.学生进行拓展活动,如创作关于奇怪事物的故事。
五、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词。
2.家长签字确认。
六、课后反思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七、教学评价1.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鼓励和指导。
2.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表现,提高自信心。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朗读课文时,注意指导学生把握语气和情感,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大石头的描述中所蕴含的惊奇和好奇。
对话示例: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在讲述奇怪的大石头时,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呢?学生:惊奇、好奇的语气。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上《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优秀10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上《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优秀10篇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奇怪的大石头》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教学过程:一、复习激趣,导入课题1、同学们,我们第二单元即将学完,大家还记得这一单元主要是讲什么的吗?对,这单元主要是讲中外一些名人的故事,那同学们还记得这是谁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课件出示列宁、高尔基的图片)2、那今天我们将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奇怪的大石头》(学生读课题),这个故事中又向我们介绍了哪位名人的故事呢?(李四光)3、指名学生简介李四光。
反思:本单元的主题是讲述一些中外名人故事的,这篇课文是本单元最后一篇未学的课文,因而在导入时我就以单元目标为切入口,在复习前几篇所学的名人之时过渡到今天所要学的内容。
这样的设计意在让学生能从整体上去把握和回顾本单元的主题,进而利于学生对本篇课文内容的认识。
从课堂上的实施来看,这样的一种设计还是较有效的,对于旧知识的设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起和热情,同时也把新旧知识有效地衔接和组织起来了。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学习生字(1)同桌之间互相读生字词语(2)指名读,如该生读对,其他学生跟读两次。
(3)看拼音自己读(4)随机以各种形式读,如男女生读、小组读、点学号读等。
3、质疑问难,解难。
黑板上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不懂或需要向别人请教的吗?谁来帮他解决?三、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根据提示,进行概括:李四光小时候_______,问_______,长大后____________,终于弄明白了___________的故事。
3、从李四光的故事中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爱观察、爱思考、爱提问、执着等。
教学反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一要求也是从三年级开始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能力,鉴于之前学生没有过类似的训练,因而在此我就降低了难度,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填空,让学生根据提示,按照这个格式去填充并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奇怪的大石头》说课稿范例
《奇怪的大石头》说课稿范例《奇怪的大石头》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奇怪的大石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下面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教学构想。
一、设计理念在新课标指导下,我本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真实基础为教学起点,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标,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语言,凸现语文本体,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弘扬人文,积淀精神;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下面,我就“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二、说教材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玩耍时,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在老师和父亲都未能解答的情况下,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了巨石的由来。
脉络清晰,先介绍了李四光是著名的地质学家,接着讲了李四光玩耍时对怪石产生了疑问,然后讲向师长请教和去英国留学,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原因;最后讲回家乡进一步考察,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表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在写法上,通过对话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发现他善于思考、提问的能力。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依据上述的教材分析以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故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字。
正确读写“奇怪、严严实实”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2、在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教师指导下读懂课文。
3、感受并学习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追求的精神。
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读懂课文,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奇怪的大石头》优秀教学设计和反思
三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奇怪的大石头》优秀教学设计和反思教材分析《奇怪的大石头》是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课讲的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玩耍时,对家乡的一块石头产生的疑问,在老师和父亲都未能解答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多年研究终于明白了巨石的由来。
选编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把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追求写具体。
使学生懂得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只有执著的追求才会取得成功的道理。
学情分析本课学习的障碍是:课文中难理解的词比较多,像“突兀、秦岭、陨石、第四纪冰川”,第四纪冰川活动的地质知识和李四光学生也佷陌生,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对于三年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比较薄弱,在教学中,教师要巧设提问,如:从文中的哪个句子看得出李四光真会提问?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句子来分析回答。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从而进一步体会李四光的思考具有层层深入,很有逻辑性的特点。
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教学目标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
会写“著、藏”等13个字。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在讨论中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追求的可贵品质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
难点: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教学过程一、教师出示教学挂图,激趣导入。
看了这幅挂图你会产生哪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图中这块大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
(板书课题)介绍李四光的平生。
(先让学生说在课前收集到的一些资料,教师再小结。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把不会读的字词划出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把字音读准。
2、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3、教师提问,你们对李四光的印象如何?学生畅所欲言,如爱提问题,勤思考,善于学习……三、细读课文,感悟探究1、品读第2——8自然段,探究大石头的“奇怪”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奇怪的大石头一、教材说明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
李四光小时候常常和小伙伴在草地上的一块孤零零的巨石旁边捉迷藏,时间渐久,李四光对巨石的由来产生了疑问,但是老师和父亲没能解答他的疑问。
直到李四光在英国学习了地质学回国以后,经过考察才明白巨石是被冰川从秦岭带来的,并由此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这个故事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数十年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本文通过对话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
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
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李四光的问题很有逻辑性,从中可以发现他善于思考、提问的能力。
综观全文,围绕奇怪的巨石,作者将捉迷藏、向老师和父亲请教、在英国求学、考察巨石、取得研究成果等不同时空发生的事件整合在一起,充分地反映了李四光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使学生懂得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只有执著的追求才会取得成功的道理;二是体会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把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追求写具体的。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学习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历史、平整、推动、旅行、专门、考察、秦岭、遗迹、研究、成果、震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三、教学建议1.课文中涉及到第四纪冰川活动的许多地质学知识,为了便于学生领会和理解,如果有条件,可以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的冰川活动资料,也可以根据有关知识制作多媒体课件。
还可以搜集有关李四光的材料。
2.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6个,读音难点主要有“震”(翘舌音)、“坑、秦、震”(“坑”属后鼻音、“秦、震”属前鼻音)。
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或者根据班级学生的姓氏识记“秦”。
可以把要求会写的生字集中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如,“秦”为“上大下小”的上下结构,“著、藏、究、震”为“上小下大”的上下结构,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
此外,在写“纪”时,要注意右边是“己”不是“已”;“旅”和“旋”易混,“藏”和“卧”笔顺易错,要注意区分,不要写错。
3.本文围绕奇怪的大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叙述了几个与此相关的事件,表现了李四光积极思考、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
教学中可参照以下步骤进行。
(1)初读课文,目的有二:一是初步了解内容;二是请学生边读边想,自己玩过的捉迷藏与李四光玩的有什么不同,这可以使学生通过比较,尽快进入课文所描述的事件之中,同时引导学生领会李四光是如何在玩中思考的。
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李四光与同学玩捉迷藏对巨石由来产生疑问;向师长请教和去英国留学,才逐渐明白了其中原因;回到家乡考察,取得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2)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感知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
为促使学生思考,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在师生、生生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可以围绕“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和“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在解决“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的问题时,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探讨。
如,“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孤零零”说明了其中一怪,它是独立的;“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说明这块巨石体积庞大;老师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说明时间之久;老师说它是“天上掉下来的”,但李四光又不明白“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并且连父亲也不清楚,说明它的由来连大人都弄不清楚,综合上述几个方面,说明了此石“真怪”。
正是因为大石头有这样几“怪”,李四光才产生了疑问,他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呢?首先是因为石头的“大”,才引起了李四光的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四光去向老师请教。
老师讲到了石头的几百年的历史,可是李四光并不知道“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于是老师推测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李四光按照老师的推测进一步思考,这么大的石头,要是从天而降,应该砸一个大坑,可是为什么没有呢?对此,老师和父亲都说不清楚,这又进一步表明了石头的怪──大人也不知道。
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老师与李四光的对话,感受李四光的思考问题的过程。
除此之外,学生还应该明确,李四光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因为老师和父亲都未能解决自己的疑问而放弃求索,“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
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可提醒学生注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几个关键词语,理解李四光执著探索的可贵品质。
学生在结合上下文对上述几方面内容进行理解、探讨、交流的过程当中,一方面要通过课文所描写的事件,懂得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只有执著的追求才会取得成功的道理,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另一方面,要了解作者是怎样把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求索写具体的。
4.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词语。
如,对于“突兀”的了解,通过上下文,可以知道“突兀”在这里指的是巨石,巨石能够把人的身影挡住,说明它又大又高,可见“突兀”是指山石等物高高地立在一个地方。
再如对“严严实实”的理解,通过上下文,可以知道这个词语既形容李四光藏得好,不易被人发现,同时也说明这块石头的巨大。
5.朗读,重点指导读好人物的对话,特别是问话和答话。
本文的问话和答话较多,譬如,“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是谁”和“从天上掉下来的”是问话和答话的焦点,在朗读时应该加重语气。
此外,还应注意关键词语的朗读。
如,“他终于弄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带点的词句表明了李四光最终揭开巨石的由来之谜,也应该加重语气来读。
6.课后的第二、三题,可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解决。
对于学生要交流的感想,主要侧重在懂得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只有执著的追求才会取得成功的道理两个方面。
学生如能感悟到有关其他方面内容,也要给予肯定。
第三题,学生填空后,重点要引导学生体会李四光是怎么提问的。
李四光善于动脑筋,善于发现问题,对别人的解答,不轻信,不盲从,刨根问底,追本穷源,具有不找到正确答案誓不罢休的执著精神。
除此之外,课后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词句的积累。
课后安排的“资料袋”,它展示了与本课内容密切相关的背景资料,在以课文为基础拓展什么知识与如何拓展两个方面提供了可借鉴的途径和方式,为学生深入理解本课内容提供了崭新的平台。
教师可以此为基础,继续鼓励、引导学生搜集有关李四光的资料,为本组的“口语交际”训练做好准备。
四、参考资料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
原名仲揆,蒙古族,湖北黄冈人。
曾留学日本和英国。
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
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员地质研究所所长。
建国后任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等。
中科院地学部委员。
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选为中国科协主席,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
李四光曾从事(tíng)科化石和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
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充斥着中国内地第四纪无冰川的谬论。
1921年,他在太行山东麓和大同盆地首次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
30年代在长江中下游庐山、黄山、九华山、天目山等地发现了各类冰蚀、冰碛地形和冰碛物,撰写了经典名著《冰期之庐山》,划分了四次冰期和三次间冰期,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并得到国内外同行积极评价。
40年代考察了川东、鄂西、湘西、桂北和贵州高原等地,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论述冰川遗迹和冰期划分的论著。
50年代在北京西山地区鉴定了多处冰川遗迹,并在60年代初亲自规划和主持全国的第四纪冰川研究工作。
李四光毕生倡导以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及组合的规律,认为各种构造行迹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
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理论,驱散了“中国贫油论”的迷雾,指导了我国石油地质普查工作,对我国东部油田的发现,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李四光为地震地质和地震预报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
李四光在晚年,为我国地热的开发和利用也做了很多工作。
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北部之科》《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地质学:研究构成地球的物质和地壳构造,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学科。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向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作冰川。
秦岭:横亘于陕西省中部偏南。
东西走向。
是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也是中国地理上南北方分界线的一部分。
主峰太白山海拔3 767米。
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指长江干支流的集水范围,亦即集水面积,通称流域面积,为18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面积的18.8%,流经15个省(青海、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福建)、2个自治区(西藏、广西)和2个直辖市(上海、重庆)的全部或部分地区。
长江流域的自然分界线,北以巴颜喀拉山、西倾山、岷山、秦岭、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淮阳丘陵等与黄河和淮河流域为界;南以横断山脉的云岭、大理鸡足山、滇中东西向山岭、乌蒙山、苗岭、南岭等与澜沧江、元江(红河)和珠江流域为界;东南以武夷山、石耳山、黄山、天目山等与闽浙水系为界;长江源头地区的北部以昆仑山与柴达木盆地内陆水系为界;西部以可可西里山、乌兰乌拉山、祖尔肯乌拉山、尕恰迪如岗雪山群与藏北羌塘内陆水系为界;南部以唐古拉山与怒江流域为界;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形平坦,水网密布,与淮河流域难以分界,通常以通扬运河附近的江都至拼茶公路为界;长江三角洲南部以杭嘉湖平原南侧丘陵与钱塘江流域为界。
长江流域轮廓,像两端窄、中部宽的菱角,介于东经90°33′至122°25′,北纬24°30′至35°45′之间,东西直距3 000公里以上,南北宽度除江源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一般均达1 000公里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