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传》感想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4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大千世界是活动的书本,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能增长我们的见识。
就在昨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陕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
”真令人捧腹大笑!但我冷静下来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目不暇接”写成“目不睱接”,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当时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现在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传记最后写:“无数的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天哪!”我忍不住惊呼,那怎么成?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把小数点算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造成多大损失啊!读到这里,我顿时愣住了,原来差不多先生只是万千中国人的一个缩影而已,而胡适也只不过是用放大镜去写照中国人民的一言一行罢了。
而我,刚开始竟可笑地认为差不多先生仅仅是胡适丰富的想象所缔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搞笑人物。
我不为差不多先生的悲惨命运而感到可悲,反而为文中那愚昧的人们感到可悲。
在我看来,差不多先生最终的悲惨命运绝非偶然。
即使他没有丧命于牛医的手术刀下,将来也会死在他的“差不多”中。
他的一生凡事追求差不多,殊不知事情往往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两件差不多的事情常常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
看来,我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事情才能成功,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
2024最新-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最新6篇)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最新6篇)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给大伙儿找到的6篇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阅读。
差不多先生传篇一差不多先生传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
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
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
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
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
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河北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
先生说,“错了。
是山西,不是陕西。
”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
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
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
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
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
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
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
“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
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
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
差不多先生传名著读后感三篇
差不多先生传名著读后感三篇差不多先生传名著读后感三篇差不多先生传名著读后感1今日,我读了作家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差不多先生传》。
这个题目十分趣味,我带着一丝好奇读完了全文。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叫“差不多”的人,他看不清,听不明,做事总是马马虎虎,他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他小的时候,去帮妈妈买红糖,结果却买成了白糖,他妈骂他,他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他上学时,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
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
”他说:“山西同陕西,不是差不多吗?”他长大后在店铺做伙计,做事总是不精细,“十”跟“千”常常写错。
掌柜的生气了,骂他不仔细。
他只是笑嘻嘻的赔细心道:“千与十只差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嘛!”有一次,他有事要外出,慢悠悠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开走了,他不满地说:”八点三十分开,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
谁知家人弄错了,喊来了西街的牛医王大夫。
他说:”汪大夫跟王大夫不是差不多吗?就让他试试吧!“王大夫走上前,用医牛的方法替他治病,不一会儿,他便一命呜呼了。
他临死前,说:”活人同死人也差......差不多,......凡事只要。
差。
差不多就。
就好,。
何。
何必太。
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说他看得破,想得开,于是,人人都象他学习,中国很快变成了一个”懒人国“。
读了这篇文章,我认识到了懒惰和做事马虎的危害。
我们绝不能像文中的差不多先生一样,不求上进,马虎行事,这样只会让我们一事无成。
差不多先生传名著读后感2《差不多先生传》是我国著名学者胡适先生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文章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事、处世不认真的人。
《差不多先生传》中说道: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很不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精选24篇)
《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精选24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篇1看过胡适《差不多先生传》的朋友都知道,“差不多先生”奉行的是“凡事差不多、不必太计较”的工作原则。
然而正是这个工作原则使这位“差不多先生”的性命断送在一个兽医之手!结局很悲催。
其实现实中的“差不多先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考核不认真,差不多就行;工作不求过硬只求过得去,对人对己差不多就行了。
结果工作没有成效,原地踏步,殊不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细节即能成事也能毁事!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
1986年1月28日,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船刚升空就发生了爆炸,包括两名女宇航员在内的七名宇航员在这次事故中罹难。
调查的结果是因一个O型密封圈在低温下失效所致。
失效的密封圈使炽热的气体点燃了外部燃料罐中的燃料。
尽管在发射前夕有些工程师警告不要在冷天发射,但是由于发射已被推迟了五次,所以警告未能引起重视。
这次事件是人类航天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载人航天事故,一些人员对于技术人员的建议敷衍了事,结果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亿美元,并使航天飞机停飞近三年。
正是这种“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差不多心态”酿成了这场悲剧。
反观自己: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存在这种“差不多态度”。
比如:学习态度差不多,仅仅了解本职工作范围内的一些制度、办法,对于其它方面主动了解的较少。
而“差不多”态度导致“差不多”问题出现后,往往我们首先会抱怨为什么同事总是这么“较真”,为什么领导总是在挑毛病刁难自己。
细节决定成败,责任重于一切。
我们的古人提倡: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事实上,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只是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基础。
《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通用6篇)
《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通用6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1看过胡适《差不多先生传》的朋友都知道,“差不多先生”奉行的是“凡事差不多、不必太计较”的工作原则。
然而正是这个工作原则使这位“差不多先生”的性命断送在一个兽医之手!结局很悲催。
其实现实中的“差不多先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考核不认真,差不多就行;工作不求过硬只求过得去,对人对己差不多就行了。
结果工作没有成效,原地踏步,殊不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细节即能成事也能毁事!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
1986年1月28日,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船刚升空就发生了爆炸,包括两名女宇航员在内的七名宇航员在这次事故中罹难。
调查的结果是因一个O型密封圈在低温下失效所致。
失效的密封圈使炽热的气体点燃了外部燃料罐中的燃料。
尽管在发射前夕有些工程师警告不要在冷天发射,但是由于发射已被推迟了五次,所以警告未能引起重视。
这次事件是人类航天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载人航天事故,一些人员对于技术人员的建议敷衍了事,结果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亿美元,并使航天飞机停飞近三年。
正是这种“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差不多心态”酿成了这场悲剧。
反观自己: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存在这种“差不多态度”。
比如:学习态度差不多,仅仅了解本职工作范围内的一些制度、办法,对于其它方面主动了解的较少。
而“差不多”态度导致“差不多”问题出现后,往往我们首先会抱怨为什么同事总是这么“较真”,为什么领导总是在挑毛病刁难自己。
细节决定成败,责任重于一切。
我们的古人提倡: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事实上,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只是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基础。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一全世界都知道国人做人做事都不够严谨,感觉中国每个人都是艺术家,做出的产品个个都是艺术品,同一个人做产出的产品都是一个不同一个的,说明我们的规范性不够,不遵守规章和法律。
直接的原因在于这几方面:家庭、学校、企业、社会。
很多人从小到大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良好教育,骨子里全是父辈或自己淘到的,缺少应有的自律。
从我国提倡的“中庸之道”可以看出差不是很严重的现象。
记得北京大学前校长蔡元培先生说过:“中国人缺少美学”。
就是不追求完美和细节,对待每件事都很粗糙,这主要是从小家教(伦理)没有做好引起的。
都说中国人很有人情味,其实真正了解中国人的不是这么回事,中国人的关心大多在五伦之内,对于外人嘛,那就很冷漠了;我们都有一家程度的自私、自我和自大。
就是别人的事与我无关(眼中只有自己),我的想法就是答案,说得直白点就是心态不对。
同时官本位思想严重,也对别人(不熟悉的人)极不信(缺少最基本的信任),导致大家都很随意。
很多老外都觉得中国很自由,究其原因是我们差不多的心理和不够严谨造成。
有个留学生说过一段很有中国特色的话:“在中国的法律是纸老虎,你不理它,它就不理你;在我们西方法律是最严肃的,你不理它,警察就把你抓起来了。
”道出了中西文化和做人做事风格的真谛,说白了就是我国当官的执法不严,有法不依,得过且过。
现在谈一下关于家庭、学校、企业、社会的问题,中国的小孩都是宝,没有创造性和独立性,主要是没有家教,缺少伦理教育,从小生活在舒适的生活中,形成一种冷漠、封闭的个性,受不了别人的指责,也不主动去尊重长辈。
中国的大人也从不帮忙教育别人的小孩子,其实教育小孩子是全社会的事。
学校,中国的学校很粗放,教育不出高素质的人才来,老师都是差不多先生,所以学生也就是差不多了,学校要求的是一种纪律,我们的老师的纪律性是不够的,可能同现在的义务教育有关,反正大家都是尽义务嘛,差不多算了;有时间可以到我们的初中以上的学校走走看看,你会发现很多问题。
差不多先生传读书心得(8篇)
差不多先生传读书心得(8篇)差不多先生传读书心得(精选8篇)差不多先生传读书心得篇1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江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
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差得太多了!但我冷静下来想了一想,还笑别人呢?自己还不是也一样吗?在上次的考试把休息写成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我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在做妈妈给我买的练习卷中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认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现在一想,如果是医生做手术把切除食指当成切除十指那病人受多大的痛苦啊!文章最后写无数的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
天哪!我忍不住要叫道我的上帝啊!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却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么造成多大的损失啊看来,我们做事情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事情才能成功。
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如此。
差不多先生传读书心得篇2今天,我读了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差不多先生传》。
有一位先生姓差名不多,叫差不多,是这个故事的主角。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是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他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可以了,何必太完美呢?差不多先生,因为凡事只要求差不多,把自己的命都送了。
可最让我心寒的是,他死后,大家居然都称他为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还送他一个法号圆通大师。
我觉得,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不是一种好德行,是一种懒人的行为。
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些小朋友做题目时,只要答案差不多,也不问为什么要这么做,交上作业就完事了,可到了考试时,题目稍稍有一点改变,就不会做了。
还有些小朋友,像我,做完了作业也不检查,差不多就行了,不用追求那么完美,关键时候就闹笑话了。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5篇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5篇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这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陕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里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好太精确。
”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笑了。
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
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就应减分。
__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样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绻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看来,我们做事情就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
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这样。
双休日,在书店寻找辩论赛书籍时,无意中翻看到胡适文集中的一篇《差不多先生传》,好奇心驱使我看完了整篇__。
差不多先生是谁?他是著名文学家胡适在《差不多先生传》中虚构的一个人物。
文中写道“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可谓无人不知。
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
你必须见过他,也必须听别人说起过他。
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忆却不很精明,思想也不很缜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文中的差不多先生直到死,都还是会自圆其说:“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
他就是这样一个对样样事情都看得破,想得开,不计较的“老好人”。
但这种“老好人”,我们真的`需要吗?凡事差不多就好,后果将不堪设想。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优秀7篇】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优秀《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优秀7篇】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优秀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优秀7篇】1放暑假的时候,我在语文暑假作业里读了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差不我先生传》。
读完文章后,我觉得这位“差不多先生”真是又可气又可笑,胡适先生选取的事例是那么生动有趣,是那么贴切呀!《差不多先生传》的主要内容是说:有个叫差不多的先生,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
何必太精明呢?”因此,他做什么事只要求差不多。
他妈叫他买红糖,他买了白糖。
他妈骂他,他说红糖和白糖差不多。
在学堂里,先生教他读山西,他偏读陕西,先生骂他,他说山西同陕西差不多。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做伙计,常把“十”和“千”写倒,掌柜骂他,他赔小心说,“十”和“千”差不多,不就多一撇吗。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人去请医生,家人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医生,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医生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知道寻错了人,身上痛苦,心里焦急,便想“王医生同汪医生差不多,让他试试吧”。
于是王医生用医牛的法子给他看病,不到一刻钟,就一命呜呼了,临死前他还说“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凡理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断气。
读了这篇文章,我很受启发。
文章中的差不多先生做什么事都只求差不多就行了,结果害了自己的性命。
差不多先生的故事告诫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做,不能差不多就行了。
如果医生给病人看病只要求差不多,那病人肯定要死很多;如果科学家也要求差不多,飞机肯定飞不上天。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决心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决不当“差不多”学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优秀7篇】2今天,我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这本书,这本书写了“差不多”先生做任何事都只做到了差不多,没有做到非常完整。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精选7篇)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精选7篇)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寒假,我看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叫做《差不多先生传》。
这本书就我个人而言。
这是一则笑话。
但是,我有时候也是这样的人。
没有人是完美的,但。
做到差不多先生这样的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差不多的先生的可笑之处正在于他的不细心与不仔细,可最重要的就是确实不在意。
白糖与红糖差不多,陕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
”如果说当时的中国人各个都抱着这个心态,连生死都差不多,还有是什么好在乎的呢?如果以国家侵略与被侵略都差不多这种心态,无可质疑这个国家没有自尊,这个名族没有自尊,这个人还会有自尊吗?《差不多先生传》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传记,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人。
作者只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达到讽刺当时那些虚伪,国人的目的,引人深思,增强讽刺效果。
凡是对事不认真的人总会说差不多。
“差不多”是每个懒惰的人的一种自我安慰的方法,来隐藏自己懒惰的缺点。
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让我明白了我们应该努力改善自己的缺点而并非隐藏。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2寒假里,我无意中读了一篇__——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
让我感触很多,我们来分享一下吧!这篇__讲述的是差不多先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买东西不顾质量,把红糖买成白糖;学习不思进取,陕西和山西不分;工作敷衍了事,十等于千;就连自己病重,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和人医差不多,临死前居然说:“活人同死人差不多。
”他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最终因为“差不多”这样的毛病而一命呜呼了。
这让我想起了前苏联“联盟1号”宇宙飞船,由于“差不多”导致的种种失误而造成的宇宙飞船和宇航员失事。
在差不多先生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我的影子。
书写不认真:“儿子”少写一横居然写成“儿了”,“0”写成“6”,“9”写成“4”;计算马虎:加号看成减号,加法算成减法。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精选5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江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
”“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差得太多了!”但我冷静下来想了一想,还笑别人呢?自己还不是也一样吗?在上次的考试把“休息”写成“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我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在做妈妈给我买的练习卷中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认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现在一想,如果是医生做手术把“切除食指”当成“切除十指”那病人受多大的痛苦啊!文章最后写“无数的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
”“天哪!”我忍不住要叫道“我的上帝啊!”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却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么造成多大的损失啊……看来,我们做事情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事情才能成功。
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如此。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2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可笑:白糖和红糖差不多,山西和江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自己找错了医生,请来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明。
”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的太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课外语文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不是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文章最后写道:“无数的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为了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集锦六篇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太可笑了: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陕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生,他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集锦六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一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太可笑了: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陕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生,他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不要太精确。
”哪有怎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笑了,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多了!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饿,自己还不是这样的"吗?2年级有一次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掉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
还有一次,我写日记时,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还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现在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时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全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女士)。
”“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么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
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卷曲一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砸成多大的损失啊!........看来物品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
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二今天,我读了作家胡适先生的一“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他小的时候,去帮妈妈买红糖,结果却买成了白糖,他妈骂他,他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他上学时,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
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
”他说:“山西同陕西,不是差不多吗?”他长大后在店铺做伙计,做事总是不精细,“十”跟“千”常常写错。
五年级作文读后感差不多先生读后感优秀6篇
五年级作文读后感差不多先生读后感优秀6篇《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作文篇一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大千世界是活动的书本,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能增长我们的见识。
就在昨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陕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
”真令人捧腹大笑!但我冷静下来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目不暇接”写成“目不睱接”,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当时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现在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传记最后写:“无数的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天哪!”我忍不住惊呼,那怎么成?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把小数点算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造成多大损失啊!读到这里,我顿时愣住了,原来差不多先生只是万千中国人的一个缩影而已,而胡适也只不过是用放大镜去写照中国人民的一言一行罢了。
而我,刚开始竟可笑地认为差不多先生仅仅是胡适丰富的想象所创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搞笑人物。
我不为差不多先生的悲惨命运而感到可悲,反而为文中那愚昧的人们感到可悲。
在我看来,差不多先生最终的悲惨命运绝非偶然。
即使他没有丧命于牛医的手术刀下,将来也会死在他的“差不多”中。
他的一生凡事追求差不多,殊不知事情往往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两件差不多的事情常常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
看来,我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事情才能成功,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
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二这天,我读了作家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差不多先生传。
这个题目十分搞笑,我带着一丝好奇读完了全文。
读《差不多先生传》有感11篇
读《差不多先生传》有感11篇读《差不多先生传》有感11篇读《差不多先生传》有感1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现在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文章最后写“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么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卷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看来,我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事情才能成功。
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读《差不多先生传》有感2这篇文章用了较为夸张的讽刺手法,将差不多先生从孩提时期至生命终结之时的故事以递进的手法表现出这种差不多精神的“毒性”越积越深,最终直接导致了差不多先生的死亡。
在最初之时,差不多先生只是把白糖当成红糖,作为一个孩子没有买到符合要求的东西却也买到了替代品,本也无可厚非。
而在差不多先生上学的时候,错把陕西当成山西却不以为然。
放眼今日,这种差不多的精神也没有得到遏制。
在网上购买的商品中也掺杂这一些劣质商品,从中能闻出差不多的味道依然存在。
而在工作学习上,不求进取和马虎大意的态度始终能映入人们的眼帘。
身为一名马钢职工更加能体会到“差不多”对于企业建设发展中的危害。
在一线工作中,千百人的工作只为了能生产出质量过硬、卓越的产品。
只要在生产现场有一个差不多先生这样的人,生产安全或者生产质量便存在着隐患。
只有有效的激励广大马钢职工,使之唤醒对工作的正确态度和工作热情,马钢才能生产出更多更优质的产品,从而使产品在市场中更具有竞争力。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差不多先生传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差不多先生传的读后感1《差不多先生传》是我国著名学者胡适先生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文章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事、处世不认真的人。
《差不多先生传》中说道: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很不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经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由此我想到,在我们的企业也一定会有为数不少的差不多先生。
工作当中含糊不清、得过且过,这种事情发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带来的附加影响各不相同。
如果发生在行政、后勤等部门,例如:办公室打扫的不干净、资料整理的不够规范、库房乱七八糟,他会影响别人对你的评价、定位,会限制你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
要是发生在安全生产第一线,试想,如果作业车辆维修以后轮胎的螺丝没有拧紧、车间机电设备的连接部件焊接质量参差不齐,后果难以想象,带来的影响或许更加直接、更加难以承受。
所以,这么多年来,公司才会狠抓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个人认为,任何一家企业,无论你的制度如何健全、管理多么完善,决定安全的关键因素一定是以人为本,只有把所有的差不多先生锻造成标准化尖兵,企业的安全发展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_会买单.新团购,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_会买单.新团购1《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在上个世纪初写得一篇文章,现在看,感觉这写的不就是我吗?差不多先生小时候把红糖买成白糖,长大了做钱铺伙计,把千记成了十,先生说,他还满不在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差不多先生传》感想
这是胡适先生写的一篇杂文,名字就叫《差不多先生传》,非常针对国人的特点,看来国人的这一特性是由来已久的了。
每个人自己都想一想,工作中每天要说多少个:“基本上”,“大概”,“差不多”,多少次放过一些自认为“差不多”、“不重要”的事情。
纠其根源,与中国社会发展和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
中国人重“礼”不重“理”,凡是“礼”字在前,碍着面子,没有人去“较真”。
长期的小农经济还造成了时间观念、制度观念不强,大家都随遇而安,你好我好他也好。
事情就在这一团和气、自由散漫中“差不多”过去了,成功也被“差不多”给错过了很多。
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逐步进入世界强国行列,靠的主要就是认真二字。
而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曾经领先世界数百年、数千年的科技发展,却在近几百年内逐步地被世界强国超越。
人们往往归咎于政治上的腐败,其实“差不多”也使我们损失了很多的机会。
比如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引进了大量的技术、设备等。
因是新建,加上国人贪大求全的心态,很多企业的设备、环境远远超过国外同类企业,但产品质量却远远不如。
除整体基础有待提高外,就是差不多先生造成的。
个人也是一样,“差不多”使你丧失了很多的成功机会。
在我们的工作中,经常能听到看到这样的文字:“差不多”,“基本上”,“大概”,其实很多时候往往就是差那么一点点,也许就会令我们失去很多。
做事就要到位,不到位的事情离成功永远都是差那么一点。
我们总能听到类似的话语:当初,如果我…,现在我会和XXX差不多了。
其实就是因为你当初的“差不多”、习惯性的“差不多”,使你永远不会和成功的人差不多,而是差很多。
差不多还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你的思维和习惯,在差不多先生眼里,100和99差不多吗?依此逻辑,99和98也差不多,98和97也差不多…最后是100和1甚至和0也差不多。
因此当你抱着差不多的态度工作时,你的标准越来越低,结果越来越差,离成功的目标就越来越远了。
在我们的工作中要坚决打倒差不多态度,工作语言中也要杜绝“差不多”、“基本上”,“大概”这样的字眼。
说此话时还会认为自己是谦虚、谨慎,实际上是对细节把握不到位,心里没底。
语言是心理的一个反映,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心理。
这样的声音多了,做事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就只能是永远“差不多”了,到头来害人害己。
认真起来吧,不做差不多先生,做事到位,注重细节,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以后再后悔:如果当初我…现在我…。
老子曰:“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张瑞敏也说过:“什么是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千百遍都做对,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容易?能把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认真地做好,就是不容易。
”世上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事也是坚持。
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任何人都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坚持做到的,终究只是少数人。
成功的人都是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认认真真、反反复复做好任何小事的人。
“零缺陷”的概念是现在倍受推崇的一种质量管理思想,有人认为“零缺陷”是不可能的,其实“零缺陷”是一种心态:对任何事情都抱着一种高度负责的态度,把简单的事千百遍都做对;不接受错误,不害怕错误,绝不容忍重复犯错误和低级错误。
“零缺陷”作为“差不多”的天然克星,其核心就是要改变人们对待错误的态度,“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对”,而不是中国传统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这也是近来所倡导的执行力文化所追求的目标。
执行是一种文化,我们应该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如果告诉一个日本人,让他把碗洗六遍,他一定会不折不扣地这样做。
而一个中国人可能洗五遍,甚至洗两遍。
日本人的这种认真劲我们很多人都亲身经历过,也非常佩服,但到自己身上就不愿去做了。
正如前面所述的,历史的原因造成中国缺少一种执行文化,要不然胡适先生笔下的“差不多先生”早已没有生存下来的可能了。
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影响,我们更要对执行文化重视起来。
执行文化决不是靠提出几个口号、制定几个流程就完成的,要靠我们长期的、反复的强调,时刻提醒自己是不是又成了差不多先生了?将执行变成我们的习惯。
当所有的组织成员在头脑中都确立了执行的观念,对组织的任何一项制度、措施、政策、任务等,都能坚持不懈地贯彻落实,并且形成了一种执行的习惯时,执行也就成了企业中的一种文化。
而当执行成为一种文化时,各项工作也就顺利多了。
认真起来吧,不做差不多先生,做事到位,注重细节,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以后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