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的自我赋权与女性主义的发展困境

合集下载

妇女权益与性别平等 中国的挑战与机遇

 妇女权益与性别平等 中国的挑战与机遇

妇女权益与性别平等中国的挑战与机遇妇女权益与性别平等:中国的挑战与机遇近年来,中国在妇女权益和性别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然而,仍存在着一系列挑战,同时也埋藏着许多机遇。

本文将探讨中国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抓住机遇,进一步促进妇女的权益和性别平等。

一、挑战:1. 传统观念的影响:尽管中国经历了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但传统观念对妇女权益和性别平等的影响仍然存在。

一些落后的思想观念认为男性更具有优势,应该在社会和家庭中起主导作用。

这导致了妇女在就业、教育和政治等领域面临着不平等的待遇。

2. 职场歧视:尽管中国有许多杰出的女性领导者,但在职场上,妇女仍然面临许多困境。

性别歧视导致女性薪酬水平低于男性,晋升机会有限,并且在工作岗位上容易受到性骚扰和不公平待遇。

3. 家庭角色的困境:在中国,传统的家庭价值观仍然对妇女施加压力。

许多妇女承担着双重角色,既要承担家庭责任,又要兼顾职业发展。

这限制了妇女自我实现的机会,使其很难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取得平衡。

二、机遇:1.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妇女的权益和性别平等。

例如,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加强对性别歧视的打击和保护妇女权益。

同时,政府还提供就业培训、职业发展和创业机会,以支持妇女的经济独立。

2. 教育改革:通过加强教育改革,中国为妇女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

教育的普及为妇女提供了平等发展的机遇,帮助她们获得更好的工作和提高社会地位的可能性。

3. 媒体和社会关注:近年来,公众对妇女权益和性别平等的关注度有所提高,这得益于媒体和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

通过媒体的曝光和社会组织的活动,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此问题,并且呼吁改变传统观念和促进性别平等。

三、应对策略:1. 意识提升:重要的一步是提高公众对妇女权益和性别平等的意识水平。

通过开展教育活动、宣传媒体参与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促使他们参与到解决方案中。

2. 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对性别歧视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确保妇女的权利得到保护。

女性主义在当代社会的作用辩论辩题

女性主义在当代社会的作用辩论辩题

女性主义在当代社会的作用辩论辩题正方,女性主义在当代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女性主义在当代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体现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

女性主义倡导性别平等,反对性别歧视和压迫,通过争取女性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使女性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平等的地位和权利。

正如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曾经说过,“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实现其全部潜力,如果它的女性一半被剥夺了权利和机会。

”女性主义的倡导使得社会对性别平等问题更加重视,推动了一系列政策和法律的出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女性主义在当代社会还起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解放。

女性主义鼓励女性摆脱传统的束缚和压力,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

正如女权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所说,“一个女人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自己而活。

”女性主义的倡导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追求平等的教育和工作机会,不再被传统的家庭观念所束缚,这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最后,女性主义在当代社会还在文化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女性主义倡导批判和颠覆传统的男权文化,推动了女性艺术家和作家的崛起,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为社会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

正如女性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说,“一个女人需要的不是一个房间,而是自己的思想。

”女性主义的倡导使得女性在文化领域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表达空间,为社会带来了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文化氛围。

综上所述,女性主义在当代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性别平等、女性自我意识和文化多样性,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反方,女性主义在当代社会的作用被夸大了。

女性主义在当代社会的作用被夸大了,首先体现在过分强调女性利益而忽视男性权益方面。

女性主义在争取女性权利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男性在社会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导致了对男性的歧视和压迫。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所指出的,“女性主义的问题在于,它强调了女性的权利,而忽视了男性的痛苦。

职业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与女性赋权

职业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与女性赋权

职业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与女性赋权在当今社会,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实用型人才、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其对于性别平等和女性赋权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

然而,在现实中,职业教育领域仍存在着一些性别不平等的现象,限制了女性的发展和权益。

本文将探讨职业教育中性别平等的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以及女性赋权的重要意义和实现途径。

一、职业教育中性别平等的现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转变,女性在职业教育中的参与度逐渐提高。

在一些传统上被认为是男性主导的专业领域,如工程、信息技术等,也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女性身影。

然而,从整体上看,性别不平等的现象仍然存在。

在专业选择方面,女性往往更倾向于选择人文社科、教育、护理等被认为是“适合女性”的专业,而在理工科、机械制造等领域的比例相对较低。

这种专业选择的差异并非完全基于个人兴趣和能力,而是受到社会观念、家庭期望以及就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就业机会方面,尽管女性在职业教育中获得了一定的技能和知识,但在就业市场上仍面临着诸多不公平待遇。

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存在性别歧视,对女性设置更高的门槛或给予更低的薪酬待遇。

此外,女性在职场上的晋升机会也相对较少,往往难以进入管理层和核心岗位。

在教育资源分配方面,女性在职业教育中获得的实践机会、培训资源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可能不如男性。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女性的学习效果和职业发展。

二、职业教育中性别不平等的问题及原因(一)社会观念的束缚传统的社会观念认为,某些职业更适合男性,而某些职业则更适合女性。

这种刻板印象导致女性在职业选择时受到限制,不敢涉足一些被认为是男性专属的领域。

同时,社会对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也影响了她们接受职业教育和追求职业发展的积极性。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在一些家庭中,父母更倾向于支持男性接受职业教育,认为男性更需要具备职业技能以承担家庭的经济责任。

而对于女性,则更期望她们将重心放在家庭和婚姻上,对其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支持相对较少。

中国本土女权主义的异化与建构

中国本土女权主义的异化与建构

中国本土女权主义的异化与建构女权主义作为一股全球性的社会运动,始终致力于追求女性的平等与权益。

在中国,本土女权主义也逐渐崛起,但其发展过程却呈现出异化与建构的双重特征。

本文将对中国本土女权主义的异化与建构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这一领域的人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考。

中国本土女权主义是指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致力于维护女性权益、推动性别平等的社会运动和实践。

随着全球女权主义的不断发展,中国本土女权主义也逐步兴起,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

虽然中国法律中有关女性的规定逐渐增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女性在就业、教育和晋升等方面的平等权利常常受到歧视和侵犯,体现出法律制度的异化。

受传统社会文化影响,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并不平等。

家庭角色和社会期待的异化导致女性在承担更多家庭责任的同时,难以充分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从而限制了女性权益的保障和实现。

为保障女性权益,中国政府逐步完善了有关女性的法律制度。

例如,反家庭暴力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以及严格惩处侵害女性案件等司法实践的加强,都是法律制度方面的建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性别平等的认识逐渐加深。

媒体、教育和民间组织等领域的力量也开始女性权益,推动女性参政议政、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实现了社会文化方面的建构。

中国本土女权主义的异化与建构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异化现象的存在激发了女权主义建构的需求。

对于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女权主义者提出了质疑和挑战,进而推动了相关制度的完善和观念的转变。

另一方面,建构的实践又有助于消解异化现象。

随着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的进步,女性在各方面的权益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和支持,进而减少了异化现象的发生。

中国本土女权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进程。

异化与建构并存的现象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本土女权主义的发展,我们需要更加异化现象,充分认识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加强女权主义建构的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从女性主义视角探索我国女性道德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从女性主义视角探索我国女性道德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女性主义视角探索我国女性道德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教师:***20040501◎项士学位论文MAsI珏。

S硼IS内容摘要所谓女性主义,是从女性的视角出发,批判压迫和歧视女性的性别文化根源,试图建构男女平等的社会图景的一种理论与实践。

它在历史上两大妇女观和西方社会妇女解放两次浪潮的基础上形成,是当代西方社会最活跃的一种社会思潮。

根据政治观点和哲学基础的不同,女性主义主要分为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等几个流派。

尽管女性主义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独立学科,几大流派对两性不平等的根源问题上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它们都有着女性主义独特的理论特色和创新,都关注现存社会制度在塑造两性社会角色时的作用,以及这种角色差异对两性关系和两性地位的影响。

作为女性主义主要内容的女性道德发展理论,是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批判传统的女性道德观,力图建构一种旨在实现男女平等的伦理学理论。

它要批判的是贬低和歧视女性的道德理论和实践,它要建构的是男女平等的伦理学说。

其中,关怀伦理学是西方女性主义中女性道德发展理论最突出的成果。

学习和借鉴这一成果,对于建构我国女性道德发展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我国女性道德发展理论可谓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然而,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看,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父权制文化的统治之下,现代女性虽然己从古代的“三从四德”、“男尊女卑”中挣脱出来,但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仍然没有彻底摆脱传统的深刻影响,其道德还是受到父权制文化的制约和规定,始终没有得到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究其原因,理论上是由于传统的阴阳协调伦理文化的麻醉和概念界定的男性准则化;实践上是由于女性社会地位偏低,受教育模式及社会环境对社会性别差异的塑造和强化。

因此,通过采取全面提高我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的主流:加强理论建设为女性道德发展提供指导;女性不断进行自我道德发展和完善等措施,必将改变现实中女性道德发展的种种偏差,有力促进我国女性道德的健康发展。

妇女赋权与社会性别问题(同名39796)

妇女赋权与社会性别问题(同名39796)

妇女赋权与社会性别问题(一)现状与措施开罗国际人发大会《行动纲领》提出,实现男女立足于和谐伙伴关系的平等和公平,使妇女能够充分发挥潜力;让妇女在决策制定与实施的各个阶段,成为积极的决策者、参与者和受益者。

北京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也强调了这一重要目标。

实现男女平等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中国《宪法》明确规定"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年以来,中国在贯彻落实《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基础上,颁布了《母婴保健法》,修订了《婚姻法》等法律法规,先后制定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年)》及《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年)》,基本形成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政策支持体系;各级政府建立了专门的执法协调议事机构——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了包括服务、倡导和教育在内的各种项目,明显改善了中国妇女特别是农村妇女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参与状况,为营造妇女赋权的社会环境做出了积极努力。

妇女广泛参与国家和社会政治事务。

年,全国有女干部万人,占干部总数的。

在基层村委会和居委会中,女性分别占和。

年,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中,女代表占代表总数的。

人大女常委占常委总数的。

在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女委员占委员总数的。

各级政府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女性干部。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是代表妇女权益、促进妇女发展的重要群众组织,在各级权力机关和政府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年,民政部下发了《关于努力保证农村妇女在村民委员会成员中有适当名额的意见》,确保农村妇女参与村委会的管理与决策,使妇女在基层社会生产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妇女就业规模继续扩大,经济独立性增强。

年,全国妇女就业万人,占就业人口总数的。

近年来,女性就业净增万人。

女性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继续呈下降趋势,在技术、知识密集度高的行业中女性比重明显增加,就业结构趋于合理。

2024年女性赋权的春天

2024年女性赋权的春天
汇报人:XX
艾 玛 ·沃 特 森 : 联 合 国 妇 女 署 亲 善 大 使 , 倡 导 性 别 平 等 和 女 性 权 益 希 拉 里 ·克 林 顿 : 美 国 前 国 务 卿 , 倡 导 女 性 参 与 政 治 和 领 导 力
梅 琳 达 ·盖 茨 : 比 尔 及 梅 琳 达 ·盖 茨 基 金 会 联 合 创 始 人 , 关 注 全 球 女 性 健 康 和 教 育 安 吉 丽 娜 ·朱 莉 : 联 合 国 难 民 署 特 使 , 关 注 全 球 难 民 问 题 , 特 别 是 女 性 难 民
06
如何推动女性赋权的发展
提高女性的教育水平
增加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和资源
提高女性在教育领域的参与度 和地位
鼓励女性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
加强女性在科技、工程、数学 等领域的教育和培训
加强女性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支持
鼓励企业招聘女性员工,提 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待遇
建立女性创业支持体系,提 供创业指导和资金支持
建立支持女性赋权的社会文化氛围
教育普及:在学校和社区开展 性别平等教育,培养尊重女性 的观念
政策支持:制定有利于女性发 展的政策,如女性就业保障、
生育保险等
媒体宣传:通过媒体宣传,提 高公众对女性赋权的认识和重 视
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参与 女性赋权活动,形成支持女性
赋权的社会氛围
THANK YOU
渐得到认可
女性在社会组 织、公益活动 中的参与度不
断提高
女性在推动社 会进步、促进 性别平等方面 的作用越来越
明显
女性在政治领域的表现
女性政治家数量:在全球范围内,女性政治家的数量逐渐增加
女性政治家的影响力:一些女性政治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德国总理默克尔、美国国务卿希 拉里等

女性权益保障的问题与挑战

女性权益保障的问题与挑战

女性权益保障的问题与挑战一、绪论1.研究背景和意义2.研究目的和方法3.研究框架和思路二、女性权益问题概述1.女性在现代社会的地位2.女性面临的诸多问题3.女性权益保障现状的不足三、女性受到的侵犯与挑战1.根据年龄和地区对女性进行的虐待和歧视2.女性在职场中所面临的挑战3.女性在婚姻中所遭受的侵害四、女性教育现状1.女性教育水平的现状2.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和限制3.女性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五、女性在政治中的地位与权力1.女性在政治选举中所面临的挑战2.女性在公共领域中的角色3.女性的政治参与的现状六、女性就业与劳动权益保障1.女性接受职业教育和提升技能的机会2.女性就业的机会和限制3.女性在工作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七、女性健康问题1.女性健康状况的现状2.女性在健康保障中所遭受的歧视和限制3.女性在面对传染性疾病时所面临的风险八、结论1.总体状况概述2.未来展望3.建议与对策数据统计:1. 截至2020年,全球共有超过2.5亿妇女和女童被割礼。

2. 在全球170个国家中,还有34个国家存在女性结婚年龄不可少于15岁的法律规定。

3. 全球妇女平均谋杀率高达4.5/10万人口,而男性平均谋杀率仅为3/10万人口。

4. 在全球,近一半的妇女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不稳定的工作环境中。

5. 过去30年里,全球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增加了15%,但仅占全球所有就业人口的约42%。

6. 在发达国家中,女性平均每小时的报酬仅为男性的80%。

7. 水资源和保护与妇女和女童的生计紧密相关。

全球1/3的女性无法访问安全的卫生设施,并在繁忙的季节里花费大量时间来获取水。

在许多情况下,这使妇女和女童暴露于恶劣环境和贫困之中。

三、女性受到的侵犯与挑战1. 根据年龄和地区对女性进行的虐待和歧视女性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儿童时期,女童更容易受到身体虐待、性虐待和割礼等。

在许多国家,女童的婚姻年龄极低,很多女童在6岁到10岁时就被迫结婚。

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摘要:女权主义起源于西方,但在其在中国,这个不同于西方的典型东方国家中,女权主义的发展又有了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本文从女权主义在中国的视角着手,研其在中国发展的特点以及中西女权主义的差别等相关内容。

结合有关女权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所引起的事件,谈谈女权主义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女权主义中国差异影响一、女权主义的概念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权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女权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

女权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家务分配、压迫与父权。

二、女权主义的起源女权主义(Feminism),源自西方,译文理解成一个主要以女性社会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

1919年五四运动的时候,传到中国,译为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用语,两者本质没有区别。

女性主义运动是一个跨越阶级与种族界线的社会运动。

每个文化下面的女性主义运动各有其独特性,并且会针对该社会的女性来提出议题,比如苏丹的性器割除或北美的玻璃天花板效应,以及中国的女性参政、女性劳动报酬偏低等问题。

三、女权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1、中国女性主义的起源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早在20世纪初就已传播到了中国。

1902年,斯宾塞的《女权篇》被介绍到中国,这是中国近代翻译的第一本女性主义著作。

1903年,约翰·弥勒的《女人压制论》和第二国际的《女权宣言书》也被译介进来,还有柳亚子所作的《黎里不缠足会缘起》。

孙雄在《论女学宜注重教育》一文中,描述了女学东来的盛状。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当时中国流传之广、影响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女性地位和权利保障面临的挑战和变化是怎样的?

女性地位和权利保障面临的挑战和变化是怎样的?

女性地位和权利保障面临的挑战和变化是怎样的?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女性地位和权利保障面临的挑战和变化也随之而来。

尽管已有大量的法律法规保障女性权益,但现实中,在职场、家庭等方面,女性仍然面临不少困境和挑战。

那么,女性地位和权利保障面临的挑战和变化是怎样的呢?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职场中女性地位的变化和挑战在职场中,女性地位的变化和挑战已是不言自明,但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

首先,女性从事的职业多数是低收入、低地位的职位,很少能有机会进入高薪、高地位的管理层。

其次,女性进入职场后常常面临着工作、家庭两难问题,难以平衡工作和家庭的需要。

还有,女性在晋升过程中往往要付出更多努力,面临更高的标准和各种挑战。

实现职场性别平等仍有一定的难度。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一是要加强对女性职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为女性创造更多进入高收入职位的机会;二是要加强家庭政策的支持,让女性可以更好地实现工作和家庭的平衡;三是要推动组织文化的转变,促进性别平等。

二、对女性权利保障的重视与挑战在现代社会,女性权利保障得到了较多的法律保障,但是女性权益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女性受贫困影响的形势依然严峻,接触到的机会少,受贫困的风险也比较高。

其次,家庭暴力和性骚扰依然存在,为女性提供安全保障的工作还有很多要做的。

最后,女性在劳动市场方面依然面临着不公,包括薪资、福利、晋升等方面。

为了改善女性面临的权利保障的问题,应重视女性的地位和价值,并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应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帮助女性逐步实现生活的质量提升;二是应该铲除家庭暴力和性骚扰这些问题,对于犯罪分子实行严厉的打击和惩罚;三是应当增强女性职业的培训和晋升机会,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职场上的地位和收入。

三、女性教育问题的挑战和变化至今,教育仍然是女性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作为基础的教育对于女性,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女性,更是至关重要。

教育意味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育让女性有机会突破传统和社会的束缚,获得成为自己的机会。

性别平等与女性赋权的挑战与机遇

性别平等与女性赋权的挑战与机遇

性别平等与女性赋权的挑战与机遇近年来,性别平等和女性赋权成为全球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

尽管在追求性别平等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现实中依然存在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这些挑战和机遇,并希望为促进性别平等和女性赋权提供一些观点和思考。

一、挑战1. 社会观念的束缚性别平等的挑战之一是传统社会观念的束缚。

长期以来,各国的社会观念普遍认为男性更适合从事领导和高薪职位,而女性则更适合从事家庭和服务行业。

这种传统观念对于女性赋权构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壁垒。

2. 社会经济不平等社会经济不平等也是性别平等面临的挑战之一。

根据联合国数据,女性在全球范围内相较于男性更容易面临贫困和没有工作机会。

有许多原因导致了这种经济上的不平等,包括薪酬差距、性别歧视以及女性更难获得贷款等。

3. 暴力和歧视问题性别平等和女性赋权所遭遇的另一个挑战是对暴力和歧视问题的应对。

女性在家庭和职场中遭受的暴力和歧视行为仍然普遍存在。

这对性别平等和女性赋权造成了直接的阻碍,因为它剥夺了女性的权益和发展机会。

二、机遇1. 文化变革的推动尽管存在挑战,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性别平等和女性赋权面临的机遇。

社会各界对性别问题的关注和讨论日益增加,推动了文化观念的改变。

女性逐渐被认可为与男性平等的人类群体,他们的潜力和贡献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2. 教育的提升教育的提升也为性别平等和女性赋权创造了机遇。

通过教育,女性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拓宽视野,增强自信,进而在社会各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同时,教育也可以帮助人们摒弃性别歧视观念,推动性别平等的进程。

3. 女性团体的崛起女性团体的崛起为性别平等和女性赋权带来了机遇。

越来越多的女性组织和运动开始为女性争取平等权益,推动性别平等的议程。

这些团体通过倡导、宣传、游说和直接行动等方式,为女性的声音和权益争取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三、未来展望为了实现性别平等和女性赋权,我们需要从个体到社会多个层面共同努力。

政府和国际组织需要出台更加完善的法律和政策,禁止性别歧视行为,确保女性享有平等的权益和机会。

从两性差异看中国当代女性的角色定位

从两性差异看中国当代女性的角色定位

从两性差异看当代中国女性的现实处境与发展摘要:在女性主义的理论中,男性两性差异包括生理性别差异和社会性别差异,这种差异产生了男女两性不同的角色定位。

但是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色差异与其说是由生理决定的,毋宁说是由社会文化规范的。

从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两方面看,中国女性解放事业虽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是这种丰硕成果下仍掩盖着许多性别分工不合理,不公正的现象。

女性的发展将是一个漫长的道路,但这条漫长的道路也充满了希望。

关键字:女性主义生理性别社会性别中国女性现实处境女性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女性似乎获得了和男性同等的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机会,并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但当前中国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的角色定位上仍存在很多问题,女性问题也仍是公众谈论的一个重要话题。

一、女性主义的界定谈到女性话题,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女性主义这个术语,那么到底什么是女性主义呢?女性主义这一术语来自英文单词“feminism”,最初译为女权主义,之后随着中国妇女研究的发展,又把“feminism”一词译为女性主义。

《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中对“feminism”一词是这样界定的:“女权/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和实践,包括男女平等的信念及一种社会变革的意识形态,旨在消除对妇女及其它受压迫群体在经济、社会及政治上的歧视。

” 可见,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权利问题始终是女性主义的核心话题。

人的社会性是通过男性和女性两大主体的互动形成的,女性的社会地位也是相对与男性来说的,男女的两性差异曾使女性沦为以男性为主体的他者和第二性的地位。

那么,要重新确立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就要从男女两性的差异入手。

二、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关于男女性别差异的话题可谓由来已久,在女性主义研究领域中,男女两性的差异包括生理性别(sex)上的差异和社会性别(gender)差异。

(一)两性的生理性别差异一个婴儿从一出生就会因为他的生理特征而被确定为男孩或者女孩,这就是生理性别,是人类的自然属性。

结合女权主义谈谈女性的现状和未来

结合女权主义谈谈女性的现状和未来

结合女权主义谈谈女性的现状和未来从女权主义出发浅述女性的现状与未来班级:中文101班姓名:谢远学号:20104120132摘要:女权主义发展至今已经有了百来年历史,在这过程之中,女性的自我意识得到了极大的觉醒。

时至今日,女权主义的很多思想,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很多很多女性的心中,更多的女性开始对于自己的社会地位,自己所应该得到的社会权利,自己所应该受到的合理的待遇,进行思考和争取。

女性群体,在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向前发展,她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占到的地位,也在不断地上升。

关键词:女权主义,流派思想,女性现状,平等,发展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来传到英美,并逐渐流行了起来。

1919年五四运动的时候,传到中国,并被译为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者,不光着眼于对已存在的不合理的社会关系的批判,同时,也关注着关于性别歧视、妇女权益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女权主义,其理论的目的主要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之上。

一、女权主义的发展历程女权主义发展的历程是层次分明的。

它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一,妇女解放运动女权主义者开始觉醒的初期,主要是通过发动局部的妇女解放运动进行,她们最初的诉求是妇女在受教育和立法上应当平等,在经济上与男性平等。

对以后的女权主义运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权运动也有很大影响。

这一时期,女权主义还没有上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主要还是停留在一些实践活动上。

其二,现代女权主义此时的女权主义真正以一种社会思潮的形式在西方世界兴起,并且它的表现形式并不仅仅局限于妇女解放运动,更多的开始渗透到了社会的其他领域中。

像这一时期的激进和自由女权主义对"性解放"的诉求,对一批女权主义作家的文学创作,就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其三,后现代女权主义如果说第二阶段的"现代女权主义"重实践,那么第三阶段的"后现代女权主义"则更加重视超出女性范围的哲学思考,社会主义和性自由的色彩更加浓厚。

女权主义者必读 中国女性地位真正有效提高的几大障碍

女权主义者必读 中国女性地位真正有效提高的几大障碍

女权主义者必读中国女性地位真正有效提高的几大障碍中华民族是一个野蛮的民族,因为中华民族自古就缺乏对弱者的保护文化,始终是一个弱肉强食文化体系。

作为弱者的女性,历史上也缺乏中国男人女人共同崇拜的令男人对女人产生敬畏之情的女神形象,于是中国的女性始终处于被压迫、从属的地位。

时至目前,中国女性要想真正的崛起,还面临着几大障碍。

一、生儿育女所耽搁的女人的人生。

只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依靠势力与拳头的野蛮的民族,所以子女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非常之大,因为子女的多寡决定了一个家族的立足。

也因为如此,女人生儿育女的责任总是异常艰巨。

二、养老要耽误女人的精力。

还是那句话,中国的传统文化缺乏像基督教、天主教那样的财富观,缺乏高额征收遗产税以限制贫富分化的文化,打造了中国人对财富的贪多无厌,国人对财富的贪多无厌,其结果是剥削与压迫从没有间断过,于是养老问题成为了大多数家庭的一大负担,这一任务被不自觉地赋予给了中国女人。

三、体力的弱小。

体力的弱小使女人很难适应历朝历代的粗笨重的体力劳动,于是她们被排挤到了就业之外,成为了依附男人创收来养活自己的人,这决定了女人在家庭中地位的底下。

中华民族的野蛮,还体现在中华民族对武术或暴力的崇拜,女人弱小的身躯,使女人在暴力冲突中始终处于弱者,这限制了她们的一些社会活动,要改善这一状况,唯有依靠法律。

四、政治地位低下。

上述“一”“二”“三”的联合作用,决定了女人没有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社会生活之中去,也就形成了女人难于形成由共同利益所组建起来的女人利益集团,从而缺乏了参与政治决策的机会;同时男性主宰的世界又进一步限制了女性与除丈夫之外的男人的交往和情感自由,甚至是性的自由等等。

当今社会,女人要实现与男人的真正的平等自由,摆脱对男人、对家族的依赖,首先就要改变“一”“二”“三”这些社会基础,即打击各种强权或势力的形成以减少剥削并促进生育子女量的减少、推进政府或社会养老机制的建立、推进女性可从事产业的发展以促进女性就业、推动法律对女性的保护,等等,进而使女性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社会生活之中去,去争取自己的政治地位,以实现与男人平等的目标。

新媒体环境下女性赋权的问题与困境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女性赋权的问题与困境研究

2020·9(上)《科技传播》170作者简介:吕迪,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媒体环境下女性赋权的问题与困境研究吕 迪摘 要 受时代的限制和社会结构的局限性,新媒体在女性赋权方面的负功能逐渐凸显出来。

谁可以使用技术以及如何去使用技术成为女性在新媒体环境中寻求发展的第一步。

父权文化的根深蒂固、女性嫌恶现象在社交平台中的层出不穷,新媒体环境中女性赋权的问题与困境成为研究传播与性别的重要议题。

关键词 新媒体;女性赋权;问题与困境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0)266-0170-02赋权又称增权,提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

赋权理论主要关注的是社会结构中的弱势群体。

女性群体作为社会权力结构中的边缘群体被学界广泛专注。

女性赋权这一概念于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上正式提出,指的是为女性创造一个环境可以让女性做出跟自己利益和社会利益相关的决定。

这些权力主要包括政治权利、经济权力、文化权利、社会地位及信息权利。

新媒体环境下促成的新型社会结构“共景监狱”实现了传播主体由少数精英主体向多数草根群体的转向,这给予女性获取权力更多的自主性,也改变了传统媒体代民发言给女性造成的无力感。

新媒体为女性在表达、信息、行动3个层面赋予更多的权利。

首先在表达层面上,新媒体为女性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的平台。

其次在信息方面,新媒体赋予了女性获取信息的权利,任何声音通过这个平台都有了有效传达到目标对象的可能。

最后在行动方面,新媒体为人们提供了反抗的舞台。

1 信息分化与数字鸿沟——女性发声的消音器信息分化也可称为数字分化, 这一概念源于英文中的多个词语, 如Informationdivide ;Informationdifferentiation ;Informationhave- sandhave-nots ;Info-rich&Info-poor 等。

这些英文词语在中文中有多种译法,其中有两方面能大体概括它们的含义:一是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状态的涵义,即信息鸿沟、信息差距、信息贫富差距等,它表示社会中现存的一种信息差距;二是作为一种社会变化过程的涵义,它表示社会中信息差距的动态扩大。

中国女性主义的自我赋权叙事策略

中国女性主义的自我赋权叙事策略
作 为全职 女作家 ,填表 时常 被人 目为家庭 主妇 ;身 份 无法被 命 名 ,她 只好 自嘲 :“ 以后 就填 孙悟 空 ,横
竖 我本来 的行 当就是孩 子王 ” 。她 的小说 《 玫瑰 阿娥 的 自发 时代 》讲述 老 太太 经 由基督教 徒施 洗 ,得 了 新名 “ 瑰” 玫 ,她 顿 时有 回春之感 ,生 出小孩 般 的活力 ,这 体现 出命 名对 女性 的神 奇力量 。西西在 《 我

1 — 48
谐有趣 ,也为被贱 视 的家 务重塑 金身 ,意即家务 无小事 ,可与 “ 国务 卿”媲 美 。在传统 成见 中 ,女 性从 事家务劳 作 ,多被 污名为 “ 黄脸 婆” 。杨绛 支持钱 钟书创 作 《 围城 》 ,还 自嘲地谦称 为 “ 灶下婢 ” 。但 是 , 孑 孟学说 以 国为家 的放大 ,以忠 为孝 的延 伸 ,编织 出儒家 政治 和伦理 的经纬 。既然 忠孝 、公私 齐一 ,中 L 国文化却缘何 区分 出 国务重 、家务 轻之理 呢?真是 逻辑不 一 。西 西在散文 《 月亮走 》3 中 ,提及 自己 『( 】 P
能 的。 女性 若 想 改 变 他 者 异 化 的 身 份 ,就要 反 叛传 统 符 码 ,运 用 批 判 性 话 语 分 析 (ri l i or c t a ds us i c c e aa s )】1) 法 ,检验语 言如何影 响社会再 生产 和社会变化 .发现话 语惯例 如何成 为权力关 系和权力 n l i I(0方 y s -P 1 斗争 之结果 如何 成为 常识 ,揭示 出导致这些 惯例 自然化 的社 会 、历 史机 制 。如权威 的声 明必 须从男人 口 中说 出 ;有 价值 的观点必 须无 人能反 驳 。这种话 语惯 例体 现 出男 性 思维特 点 。女性 若要 建立 主体意 识 , 就要 争取话 语权 ,如玛 丽 ・ 塞所说 ,对 自然 加 以隐喻式 的重新 描述 ( e p o crd sr t n 。不少 女 赫 m t h r eci i ) a i e po

赋权视角下的中国媒介与后现代女性主义

赋权视角下的中国媒介与后现代女性主义

72赋权视角下的中国媒介与后现代女性主义陈 皓(安康学院,陕西 安康 725700)摘 要:近年来中国媒介对于现代女性的独立自主形象的塑造深入人心,与现实社会中对“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的女性个人发展、婚恋观的压力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网络媒体塑造了对于女性较友好的舆论环境,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女性话语权的提升。

但从赋权视角来看,女性主义所倡导的平权不仅仅是话语权的单方面,因此,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为了提升女性地位,一要模糊性别概念,二要去标签化,三要发挥女性优势。

关键词:赋权;后现代女性主义;媒介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12-0072-01赋权理论最早是Solomon 在一本关于黑人赋权的著作中提出来的。

他关注的是黑人这个少数民族群体,因为缺乏资源而产生无力感,最终导致社会化失败,带来社会评价的负面性。

[1]在社会工作实践中,赋权被用于帮助一些弱势群体获得资源,消除无力感,提高自助的技能,获得更多的能力和更高的社会地位等。

赋权理论被引入女性主义主要是因为当代女性主义运动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

女性主义在现代的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慢慢进入“温柔的女权主义”。

直至20世纪90年代,性别概念出现危机,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崛起。

后现代女性主义以一种解构的方式,挑战传统性别二元化的区分,认为社会性别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男性和女性的区别,应该承认更多的生理上和社会心理上的性别,因此,性别多元化的概念被提出。

学者开始对性别的社会建构本身产生怀疑,认为性别不是天生的,性别是可以改变的。

后现代女性主义对传统性别观念的解构以及对于男权社会的挑战,让女性主义的思潮深入人心,带来了更开放的性别视角和新的思路。

在此思潮之下,后现代女性主义势头正猛,中国社会近些年来对于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的表达,树立并成就了许多“高收入、高学历、高智商”的女性,也让更多的普通女性有了自己的奋斗目标。

女性主义本土化的困境

女性主义本土化的困境

女性主义本土化的困境摘要: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思想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女性特殊的生存经验三个维度对女性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困境进行阐述,认为中国女性主义本土化的困境在于对西方女性主义内涵的认识与中国具体国情之间的关系问题,主张坚持立场与本土化相结合,促进真正的适合中国的女性主义本土化进程。

关键词:女性主义;本土化;困境目前国内学者讨论“女性主义”或者“女权主义”,形式上是为了争取女性与男性同样的平等地位,受到同男性一样的待遇,而不是被歧视、被压迫。

然而,就国内目前的女性主义现状来看,实质上呈现出一种将本土女性的特殊生存经验视为西方女性主义的前身,将本土女性主义的发展理解成西方女性主义的单向传播,将女性主义的重要内涵简化为单一的男女性对峙结构的状态。

[1]可以说,目前国内的女性主义思潮呈现着一种畸形化的发展态势,与中国人具体的思维以及传统文化呈现出一种相对立的价值观,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深陷困境。

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思想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女性特殊的生存经验三个维度对女性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困境进行阐述,并借以讨论女性主义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从而促进女性主义中国本土化的进程。

一、女性主义的内涵女性主义以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为自己的目标,经历了两次发展浪潮,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以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政治、经济、社会权利为主要目的;20世纪50年代至今,在取得与男性一致的基本权利前提下,强调女性气质和女性的特殊性,从而解放处于劣势社会意识形态下的妇女,对传统社会及学科中的性别偏见提出挑战。

[2]这两种思想浪潮发起的主要原因就是女性在社会运动之后,处于一种与男性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意识形态之中,男性排挤女性,迫使女性从现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中心退出,退回到家庭,操守本职工作——家务劳动,照顾小孩。

有着强烈民主意识的女性群体,不满于这种不公平的状态,从而提出了与男性获得同样待遇的要求,与男权社会展开了一场争夺自身权利、自我实现的斗争。

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田园女权”

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田园女权”

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田园女权”作者:姚溪向天渊来源:《重庆社会科学》2021年第03期摘要:“Feminism”传入中国后的译名发生了一系列演变与衍生,其中包括有意或无意的曲解。

从20世纪初至今,大致历经诞生期、争论期、新变期三个阶段,涉及“女权主义”“女性主义”以及污名化概念“田园女权”等译名竞争,是学界和民间性别问题论辩的焦点与疑点。

通过梳理近代以来妇女杂志、妇女学译介著作、社交媒体上的女权话题,“女性主义”一词的流变脉络逐渐清晰,它与其他社会文化因素的互动轨迹被揭示,而女性被动或主动的历史姿态也借由多元译名显现出来。

从译介研究和传播研究的角度解读女权关键词的发展历程,有助于了解名词背后的现实意义,追溯中国女性主义的核心理念。

关键词:女权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译介;女权污名化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美当代女作家小说中渐变的身体话语所传递的女性主义诉求(1980—2000)”(SWU1909546)[中图分类号] I0-03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1)003-0117-012[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ki.css.2021.003.009在中文语境中进行性别问题的讨论,“女权主义”“女性主义”或“男女平权主义”实属绕不开的话题。

19世纪末,欧美妇女解放运动传入东亚,“Feminism”一词便开始历经全球化发展,通过不断演化、变异、融合,最终呈现为一幅动态图景。

20世纪20年代前后,“Feminism”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在晚清维新运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崭露头角。

诸如马君武、金天翮等先行者一方面寻求民族的、反西方霸权的女权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又必须承认“Feminism”作为国际词条并非是中国妇女的原生话语。

为了达成“启发明智”的目的,对原意进行转换,这就导致公民身份与女性身份受地缘政治影响而产生含混。

构建多元化的女性赋权体系

构建多元化的女性赋权体系

构建多元化的女性赋权体系引言:介绍女性赋权的重要性和现状,提出构建多元化女性赋权体系的必要性。

第一章:女性地位的历史演变和现状介绍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以及现在的现状,包括教育、就业、政治参与等方面。

通过数据统计表明女性在各方面的地位相对较低。

第二章:女性赋权的重要性阐述女性赋权对整个社会的意义,包括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发展,提升女性地位,增强女性在社会中的话语权和主动性等方面的意义,数据统计表明女性赋权对经济、社会等方面带来的积极影响。

第三章:对多元化女性赋权体系的概念解释解释多元化女性赋权体系的含义,包括所涉及的多维度赋权、不同女性群体的赋权、不同领域的赋权等方面的内容。

数据统计表明不同女性群体在各个方面需求不同,需要针对性的赋权。

第四章:多元化的女性教育赋权体系的构建以教育为例,提出构建多元化的女性教育赋权体系的策略和实现途径,涉及到政策、价格、资源分配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

数据统计表明女性在接受教育方面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构建更加包容的女性教育赋权体系。

第五章:多元化的女性企业赋权体系的构建以企业为例,提出构建多元化的女性企业赋权体系的策略和实现途径,包括政策、法规、企业文化等方面。

数据统计表明女性在企业管理、职业晋升等方面仍处于相对劣势。

第六章:多元化的女性政治赋权体系的构建以政治为例,提出构建多元化的女性政治赋权体系的策略和实现途径,包括选举机制、政策解决方案等方面。

数据统计表明女性在政治参与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未开发潜力。

第七章:多元化的女性社会生活赋权体系的构建以社会生活为例,提出构建多元化的女性社会生活赋权体系的策略和实现途径,包括婚姻、家庭、社会安全等方面。

数据统计表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面对各种风险和困境,需要更好的赋权机制。

第八章:总结和展望总结构建多元化女性赋权体系的意义和涉及的方面,展望未来构建多元化女性赋权体系的可行性和发展趋势。

数据统计表明,未来女性赋权的多元化路径是必然的,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共同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女性的自我赋权与女性主义的发展困境
【摘要】父权制对于女性的统治压迫,是母系社会之后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的历史事件,就此意义上说,西方女性主义给我们带来了一个观察事物的崭新视角,中国女性主义由此出发对于中国历史文本中男权意识的揭示发人深省。

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历史及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都不尽相同。

在这里,中国女性主义构成了一个足资分析的文本。

【关键词】中国女性主义;集体主义文化;个人主义文化
一、中国女性主义的兴起及发展困境
在中国文化中,女性常被恶化,如被视为祸水,而将女性喻为芙蓉、弱柳、软玉、金莲的美化之中,显露出的却是一种男性的把玩意识,女性在此遭遇了物化的命运。

应该说,对于中国古代女性压迫思想的批判自五四时期就开始了,女性的角度不但使人们发现了诸多出自于男权中心的性别压迫形式,而且还直接衍发了对于自近代、五四直至当代的社会文化的尖锐批判,这才是真正石破天惊的。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后的妇女解放运动使中国女性浮出了历史地表,”我是我自己的”,子君的这短短的六个字”结束了女性绵延两千年的物化、客体的历史,开始了中国女性们主体生成阶段。

到了解放区及至建国后,女性的地位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女性在政治、经济、教育、婚姻等各方面都获得了与男性的平等的法律权利。

但以从属民族主体为代价的女性独立,其实是女性意识更为根本的丧失。

也就是女性的历史,在与民族群体历史进程的歧异、摩擦乃至冲撞中,走完了一个颇具反讽意味的循环,在这一个终点上,女性必须消灭自己以换取允诺给女性的平等权利。

令人瞩目的现象是女性主义文学的崛起。

从五四到新时期,女性文学事实上是早已有之,但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却与之不同,它是西方女性主义直接影响的产物。

在中国女性主义批评的视野中,五四女作家的创作还只是”人的解放”,而不是女性的解放,这些小说致力于以女性意识排斥男权社会,描写专属于女性的隐秘经验和性别意识,成为了新时期文学的独特景观。

90年代以后,对于西方女性主义思想的译介范围日广。

翻译中既有当代研究,又有古典著述,随之而来的是国内的女性主义的繁荣。

这些作品中对新时期女性反文化书写策略的分析则是独到的。

二、走中国特色女性主义发展道路
对于贫穷落后的第三世界女性来说,发展本身所带来的利益是切实可见的。

但这种批判的启示是,我们不必处处以西方现代社会的女性主义话语作为自己的衡量标准。

发展并不意味着西方模式,作为第三世界东方国家,近现代以来中国走出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在女性解放等方面有自己的成就,实不必仰西方女
性主义之鼻息。

此一阶段中国正值社会主义时期,女性早已走出家庭,与男人同工同酬,而此时的社会意识是男女平等。

在1992年哈佛大学的”用性别看中国:国家、文化、妇女”国际研讨会上,有学者提出:中国的妇女解放的道路与西方不同,中国的妇女解放是通过民族国家主体的建立而获得的,而不是从男人那里夺来的,相反男人倒是中国妇女解放的朋友,妇女解放首先就是由梁启超、李大钊、鲁迅、周作人这些男性大师提出来的。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实质是反对文化霸权,它已经不再仅仅限于生理上的女性与男性,女性与男性成为了权力关系中的角色象征,故而种族和阶级的范畴已经被纳入了论述之中。

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文化传统大相径庭,如果说西方现代文化传统强调个人主义,那么中国历史文化则具有集体主义的特征。

在中国文化中,个体只是社会网络中的一分子,女性臣于丈夫,丈夫臣服于王权,同样无独立的主体性。

他们都是民族群体中的构成部分,而不是超越于社会的独立个体。

这与自由主义传统的西方个体将个人意识、自然权利置于社会之上大不相同。

因为个人与集体息息相关,中国人一向注重集体主义,将对于个人利益的追求置于对集体利益的追求之中,这样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源远流长,对现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制约。

集体主义文化是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具有完全不同的属性,两种文化中的个性承受了不同的命运。

就女性来说,中国的宪法明确规定妇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另外还专门有妇女权益保护法,规定妇女在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和绝经期享受特殊保护,以政府的力量来保护妇女,这应该说妇女解放历史上的奇迹。

西方女性自我解放的道路则显得艰难而漫长。

就拿女性主义最为发达的美国来说,美国妇女早在1923年就提出了《平等权利修正案》,但直至49年之后的1972年才获国会通过,这是追求男女权利平等的西方文化传统所导致的结果。

在他们看来,保护意味着歧视,保护法使女性避免了高强度的劳动,同时使女性失去了获得高报酬的机会。

故而西方没有对于女性的保护性立法,反倒有中国所没有的反歧视法。

结论
中国与西方女性解放的模式大不一样,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和制度的结果。

文化间本无高低优劣之分,我们既不必自高自大,也不必自轻自贱。

一味地以西方话语贬斥中国,可以说陷入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泥坑之中。

我们必须汲取马克思主义女性观和西方女性主义这两种思想资源,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理论。

参考文献:
[1] 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巫漪云、丁兆敏、林无畏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

[2]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台湾时报出版公司1993年月1版。

[3] “Feminist Orientalism and Development”,in Wendy Harcourt ed.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London and New Jersey:Zed Book ltd,1994,pp. 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