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磁共振成像设备(二)教程
磁共振成像仪的使用流程
磁共振成像仪的使用流程1. 简介磁共振成像仪(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设备,通过使用强大的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可以产生高分辨率的人体内部图像。
MRI广泛用于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如神经系统疾病、骨骼疾病、肿瘤等。
2. 使用流程以下是磁共振成像仪的一般使用流程:2.1. 患者准备•脱掉所有的金属物品:患者需要脱掉身上所有的金属物品,包括衣物上的金属钮扣、拉链、金属饰品等。
因为MRI使用强磁场,金属物品可能被吸引到磁共振机中,并对患者和设备造成伤害。
•做好穿戴准备:患者需要更换为MRI安全的服装,通常是由医院提供的无金属纯棉服装。
患者需要保持舒适的状态,避免固定姿势。
2.2. 影像扫描1.患者进入扫描室:患者被引导进入MRI扫描室,由技术人员协助患者进行后续操作。
2.定位和躺下:患者被要求躺在特制的扫描床上,并通过帮助定位器辅助准确定位。
3.放入耳塞:由于MRI扫描会产生噪音,患者需要佩戴耳塞或耳机以减少噪音对听觉的影响。
4.固定身体位置:患者需要保持身体部位的固定,以确保图像的质量。
5.开始扫描:技术人员根据医生的指示调整仪器参数,并启动扫描过程。
患者需要保持静止,直到扫描过程完成。
2.3. 注意事项在使用磁共振成像仪之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孕妇禁止进行MRI扫描,特别是在怀孕早期。
•患有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心脏瓣膜等医疗装置的患者,需要在进行MRI扫描之前向医生咨询,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患者需要告知医生任何可能影响扫描结果的情况,如对对比剂过敏等。
•患者需要保持镇定和放松,在整个扫描过程中尽量不动。
2.4. 扫描结果扫描结果由专业的医生进行解读,并结合临床情况进行诊断。
医生将根据扫描结果给出相应的治疗建议。
3. 结论磁共振成像仪是一种重要的医学诊断设备,具有无创、高分辨率的特点。
通过了解磁共振成像仪的使用流程,患者可以更好地准备和配合扫描,从而提高扫描效果和诊断准确性。
同时,患者在使用MRI之前需要了解可能的注意事项,确保安全和舒适度。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Physical Principle of MRI(2)8.1 磁共振成像概述
灌注成像技术原理
灌注成像临床应用 脑神经(SS EPI)
PWI SS EPI
Delta R2* curve
1&2: Tumor (increased blood flow), 3: Normal
脑功能成像技术
脑功能成像
脑功能成像的临床应用
BOLD&T1W
BOLD&SAS&MRA
• Finger tapping • Activate/Rest curve of 40 ms each • Glioma patient, before surgical operation
梯度磁场与层面选择
若选择的激励脉冲射频频率为:
1 Bz (B0 Gz z1) (9-9)
其中, 为质子的旋磁比,则断面 z z1
中的质子将产生共振,其他断层中的质子 均不处于共振频率,未受激励。
若在x轴上施以频率为 1 的 900 射频 脉冲,则 z z1 平面中的质子磁化强
MRI应用中常用概念
• 驰豫:指磁化矢量恢复到平衡态的过程 • 磁化矢量越大,MRI探测到的信号越强
纵向弛预 自旋-晶格弛预
T1弛预
MRI应用中常用概念
• T1时间:测量纵向驰豫的时间 • 定义:纵向磁化矢量从最小恢复至平
衡态的63%所经历的驰豫时间 • 不同的组织T1时间不同 • 产生MR信号强度上的差别 • 图像上为灰阶的差别
横向弛预 自旋-自旋弛预
T2弛预
MRI应用中常用概念
• T2时间:测量横向驰豫的时间 • 定义:横向磁化矢量从由最大衰减
至37%所经历的驰豫时间 • 不同的组织T2时间不同 • 产生MR信号强度上的差别 • 图像上为灰阶的差别
磁共振成像设备教案
磁共振成像设备教案引言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医学影像诊断技术。
它通过利用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生成具有高分辨率的图像,能够清晰地显示人体内部组织和器官的结构。
本教案将介绍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原理、操作和相关注意事项。
一、原理磁共振成像设备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与人体内部的原子核发生相互作用,通过对其响应的检测和处理,生成图像。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磁场生成:磁共振成像设备通过强大的磁体产生稳定的强静态磁场,常用的是超导磁体。
这个磁场使得人体组织内的原子核有一个方向性的排列。
2.无线电波发射和接收:设备通过无线电频率发射一系列脉冲,并通过线圈接收相应的信号。
发射和接收线圈一般分别放置在人体周围或内部。
3.旋进和松弛:当原子核受到外界磁场和无线电波的作用时,部分原子核的自旋方向会发生改变,产生磁共振现象。
之后,这些原子核逐渐返回到原来的状态,这个过程称为松弛。
4.信号检测和处理:设备通过接收线圈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获得关于人体组织和器官内部结构的信息。
二、操作步骤使用磁共振成像设备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1.预检准备:对于患者来说,在进行磁共振成像之前需要除去身上的金属物品,如首饰、硬币、钥匙等。
此外,还需要询问患者是否有带有金属的植入物、心脏起搏器等医疗设备。
2.患者定位:将患者放置在磁共振设备的托盘上,并在设备中心进行定位,使要检查的部位位于磁共振成像的扫描范围内。
3.参数设定:根据具体的检查需要,设定相应的参数,如扫描序列、层厚、选取平面等。
4.扫描开始:在所有准备工作完成后,操作人员可以开始扫描。
设备会发射一系列的无线电波脉冲,并采集相应的信号。
5.扫描结束:扫描完成后,设备会生成一系列图像,操作人员可以对图像进行进一步处理和分析。
三、注意事项使用磁共振成像设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安全性:磁共振成像设备产生的磁场非常强大,对患者和操作人员的安全有一定的影响。
磁共振成像仪使用说明书
磁共振成像仪使用说明书说明书编号: MRI-2022-001发行日期: 2022年6月15日1. 产品概述磁共振成像仪(MRI)是一种先进的医学影像设备,利用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生成人体内部结构的高清图像。
本使用说明书将向您介绍如何正确操作MRI设备,并提供必要的安全指导。
2. 产品安全须知- 请在使用MRI设备前仔细阅读并理解本说明书,并确保所有操作人员熟悉设备的操作方法。
- 在操作过程中,请确保设备正常工作,无任何故障或损坏。
- 定期检查设备的电源线和连接线,确保其完好无损。
- 请注意设备周围的环境应满足一般的安全要求,如通风良好、无易燃物等。
- 使用前,请确认MRI设备已连接地线,以确保操作安全。
- 请确保设备的工作环境符合电磁兼容性要求,避免电磁干扰。
3. 设备操作步骤3.1 打开设备- 将MRI设备连接至稳定的电源,并确保电源稳压器工作正常。
请勿使用不稳定的电源。
- 按下电源按钮,待设备启动并完成自检过程后,进入待机模式。
3.2 患者准备- 将患者位于适当的位置,并确保患者处于舒适状态。
- 为患者提供必要的保护装置,如耳塞、眼罩等。
- 清除患者身上的金属物品,包括首饰、钥匙、银行卡等,以避免磁场干扰。
- 根据患者情况,使用必要的对比剂以提高成像质量。
3.3 图像扫描- 在操作台上调整扫描参数,如扫描层数、扫描时间等。
- 根据患者部位和医生指示选择正确的扫描程序和脉冲序列。
- 帮助患者进入仰卧、侧卧或其他指定位置,并使用固定装置固定患者的身体位置。
- 按下扫描按钮,启动扫描过程。
请确保患者保持静止,并密切观察设备运行情况。
4. 注意事项4.1 安全操作- 在操作设备时,请确保患者和操作人员的安全。
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 严禁在患者扫描过程中进入磁共振室。
如有需要,请提前停止扫描过程。
- 请勿将带有磁性物质或电子设备的物品接近磁共振室。
4.2 设备维护-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磁共振成像设备教案
磁共振成像设备教案简介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利用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产生详细的身体结构和组织信息。
MRI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用于诊断和评估多种疾病,包括神经系统疾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
本教案将介绍MRI设备的原理、操作和安全事项。
1. MRI设备原理MRI设备基于核磁共振原理工作。
核磁共振是指原子核在恒定磁场下吸收外加无线电波而发生共振的现象。
MRI设备通过创建一个强大的恒定磁场,使人体内的原子核取向于该磁场。
然后,设备会产生一系列无线电波脉冲,激发和检测原子核的共振信号。
根据这些信号,计算机可以生成详细的图像。
2. MRI设备组成MRI设备主要由以下组件组成:2.1 主磁体主磁体是MRI设备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产生恒定的强大磁场。
主磁体通常由超导体制成,需要冷却至极低温度才能保持超导状态。
主磁体的强度通常以特斯拉(Tesla,T)为单位进行描述,例如1.5T、3.0T等。
2.2 梯度线圈梯度线圈是用于产生空间梯度磁场的部件。
通过改变梯度线圈的电流,可以使得磁场的强度在空间上发生变化,从而实现对图像的定位和空间解析度的控制。
2.3 高频线圈高频线圈用于产生无线电波脉冲,激发和接收原子核的共振信号。
高频线圈与被检查者的身体部位紧密接触以提高信号强度和图像质量。
2.4 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用于控制MRI设备的各个组件,并处理和生成图像。
操作员可以通过计算机的界面来设置扫描参数、观察图像和存储数据。
3. MRI设备操作步骤下面是MRI设备的基本操作步骤:3.1 患者准备在进入扫描室前,患者需要脱掉所有金属物品,并更换为无金属材质的服装。
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患者服用对比剂或注射针对性药物。
3.2 定位操作员根据患者需要和医生的要求,选择相应的扫描协议和扫描范围。
操作员将患者放置在扫描床上,并保证所要检查的部位在扫描范围内。
磁共振成像仪操作规程
磁共振成像仪操作规程一、引言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现代医学影像学技术,通过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来获取人体内部结构的高清影像,常被用于疾病的诊断和评估。
本文将介绍磁共振成像仪的操作规程,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设备准备1. 确保磁共振成像仪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没有故障和安全隐患。
2. 检查磁共振成像仪的磁场强度和扫描模式是否符合所需扫描要求。
3. 验证磁共振成像仪的冷却系统和电源供应是否正常,以确保稳定运行。
三、操作步骤1. 患者准备a. 与患者进行必要的沟通,了解其病史和身体状况。
b. 询问患者是否有禁忌症,如心脏起搏器、金属植入物等,并告知相关风险和注意事项。
c. 帮助患者更换合适的服装,移除身上的金属物品,如首饰、手表等。
d. 将患者轻松地安排在磁共振成像仪的操作区域内。
2. 操作流程a. 根据临床需要,选择合适的扫描模式和参数,确保正确获取所需图像。
b. 准确标定患者的扫描区域,并告知患者保持不动,以避免图像模糊。
c. 启动磁共振成像仪,确保各项参数和仪器状态正常。
d. 告知患者各个扫描阶段的持续时间和呼吸指令,确保患者能够配合完成操作。
e.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其安全和舒适,如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扫描。
f. 保存获取的图像数据,并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图像处理和分析。
g. 关闭磁共振成像仪,做好设备维护和清洁工作。
四、安全注意事项1. 操作人员必须熟悉磁共振成像仪的工作原理和操作规程,严格按照标准程序操作。
2. 禁止将含有金属物质的物品靠近磁共振成像仪,以免引发严重的事故。
3. 禁止带有心脏起搏器等禁忌物品的患者接受磁共振成像检查。
4. 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时,操作者和患者必须佩戴适当的防护设备,包括试验台固定和耳塞等。
5. 在急救设备和火灾隐患提示牌等应急设施应低势地点放置,并确保其易于取用。
五、设备维护与质量控制1. 定期对磁共振成像仪进行维护和巡检,确保设备状态良好。
磁共振成像设备课件
为确保辐射安全,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设置电磁屏蔽室、提供 专业防护服等。
安全监测与评估
定期对磁共振成像设备的电磁辐射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符合相 关安全标准。
05
磁共振成像设备的未来 发展与挑战
技术创新与突破
更高分辨率成像
通过改进磁场强度和优化信号处理技术,实现更高分辨率的磁共振 成像,从而提高诊断准确性和细节显示。
射频脉冲
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能够 激发氢原子核产生共振。
信号检测与处理
检测共振信号并进行处理 ,最终形成可用于诊断的 图像。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
01
02
03
04
1970年代
磁共振现象被发现。
1980年代
第一台商用磁共振成像设备问 世。
1990年代
快速成像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成 像速度和分辨率。
21世纪
磁场强度
磁场强度决定了成像质量,常见的磁 场强度有0.5T、1.5T和3.0T等。
射频系统
发射器
产生高频磁场和射频脉冲,激发 人体内的氢原子核。
接收器
接收来自人体内的信号,并将其 传输给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
射频线圈
选择特定部位进行成像,通常有 头线圈、胸线圈和腹部线圈等。
梯度系统
梯度磁场
在成像区域内产生不均匀的磁场 ,以实现空间定位。
磁共振成像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如不及时 散热,可能导致设备故障或损坏。
环境温度与湿度的控制
为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和受检者的舒适度,应保持适宜的环 境温度和湿度。
定期维护与检查
定期对磁共振成像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查,确保散热系统正 常运行,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热量问题。
磁共振成像读片指南第三版pdf(3篇)
第1篇目录第一章引言第二章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第三章磁共振成像技术参数第四章磁共振成像常见疾病解读第五章磁共振成像读片技巧第六章磁共振成像报告解读第七章磁共振成像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的比较第八章磁共振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第九章磁共振成像常见问题及解答第十章总结第一章引言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成像(MRI)已成为临床诊断和科研的重要手段之一。
磁共振成像读片指南旨在帮助影像科医生、放射科医生、临床医生以及医学生等读者,掌握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技术参数、常见疾病解读、读片技巧、报告解读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诊断准确性和临床应用水平。
第二章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利用强磁场、射频脉冲和计算机技术进行人体内部成像的医学影像学技术。
以下是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1. 强磁场:MRI设备产生强磁场,人体组织中的氢原子核(质子)在磁场中排列整齐。
2. 射频脉冲:射频脉冲使氢原子核产生共振,释放能量。
3. 质子回波:释放的能量使氢原子核重新排列,产生质子回波信号。
4. 成像:计算机处理质子回波信号,形成人体内部结构的图像。
第三章磁共振成像技术参数磁共振成像技术参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磁场强度:磁场强度越高,成像分辨率越高。
2. 激励脉冲序列:包括自旋回波(SE)、梯度回波(GRE)、反转恢复(IR)等。
3. 回波时间(TE):指射频脉冲停止后到质子回波信号出现的时间。
4. 反转时间(TR):指射频脉冲重复发射的时间间隔。
5. 翻转角度:射频脉冲对氢原子核的激发角度。
6. 层厚、层间距、矩阵:影响成像分辨率和扫描时间。
第四章磁共振成像常见疾病解读以下是磁共振成像在常见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 脑部疾病:如脑肿瘤、脑梗塞、脑出血、脑积水、脑炎等。
2. 脊柱疾病:如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柱结核、脊柱转移瘤等。
3. 骨关节疾病:如骨折、关节退行性病变、骨肿瘤、关节积液等。
4. 肌肉、软组织疾病:如肌肉损伤、肌肉肿瘤、脂肪瘤、滑囊炎等。
磁共振安全(二)课件
止血、包扎
对于意外受伤出血的情况,应进行止血和包扎处 理。
ABCD
心肺复苏
如果患者发生心跳骤停等紧急情况,应立即进行 心肺复苏,并呼叫急救人员。
心理疏导
对于因心理压力过大而出现恐慌、焦虑等症状的 患者,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抚。
06
磁共振成像的质量控制与 评价
质量控制的意义与内容
意义
质量控制是确保磁共振成像结果 准确可靠的关键环节,有助于提 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 。
磁共振安全(二)课件
目 录
• 磁共振成像原理 • 磁共振安全基础知识 • 磁共振检查流程 • 磁共振检查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 磁共振检查的安全风险与防范措施 • 磁共振成像的质量控制与评价
01
磁共振成像原理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概念
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 学影像技术,利用磁场和射频脉 冲使人体组织中的氢原子发生共
热效应
金属在强磁场中会产生涡流,导致局 部温度升高,可能对周围的人或物品 造成烫伤。
射频场危害
高强度的射频场可能对电子设备产生 干扰,影响其正常工作,甚至损坏。
心理影响
检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和封闭环境可 能对患者的心理造成压力,导致恐慌 或不适。
防范措施
物品检查
安全警示教育
严格检查患者及陪同人员的物品,确保无 金属物品带入检查室。
对患者及陪同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告知他 们磁共振检查的注意事项和可能的风险。
设备维护
紧急处理准备
定期对磁共振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查,确保 其正常运行,降低故障风险。
制定紧急处理预案,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 和人员,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迅速采取措施 。
紧急处理措施
紧急停机
放射医学技术医学影像设备知识磁共振MR成像设备
放射医学技术医学影像设备知识磁共振MR成像设备一、MRI设备的分类和发展(一)MRI设备的分类1.按磁体类型分类可分为永磁型MRI设备、常导型MRI 设备、超导型MRI设备、以及混合型MRI设备。
2.按磁体产生静磁场的磁场强度大小分类可分为低场(0.1~0.5T)MRI设备、中场(0.6~1T)MRI设备、高场(1.5~2T)MRI设备、以及超高场(3T及以上)MRI设备。
(二)MRI设备的发展主磁体的发展趋势是低磁场强度的开放和高磁场强度的性能改善。
低磁场强度永磁开放型MRI设备的磁场强度已达0.4T,其结构为单柱型或双柱非对称型。
开放式MRI设备的优点是可消除病人的幽闭恐惧症。
超导型MRI设备的磁场强度已由传统的1.5T 发展到3~4T,并有发展到7~8T的趋势。
超导型MRI设备的液氦消耗量已大幅度下降。
随着材料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将来可能出现高温超导磁体。
二、MRI设备的构成及其功能MRI设备由磁体系统、梯度系统、射频系统、信号采集和图像重建系统、主控计算机系统及辅助保障系统构成。
(一)磁体系统磁体的基本功能是为MRI设备提供满足特定要求的静磁场。
磁体系统除了磁体之外,还包括匀场线圈、梯度线圈及射频发射和接收体线圈(又称为内置体线圈)等组件。
1.永磁型磁体永磁型磁体的磁性材料主要有铝镍钴、铁氧体和稀土钴三种类型。
其磁体一般由多块永磁材料堆积或拼接而成,磁铁块的排布既要满足构成一定成像空间的要求,又要使其磁场均匀性尽可能高。
永磁体的磁场强度一般不超过0.45T。
永磁型磁体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这使其磁场稳定性变差。
因此,需要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将磁体间内的温度或磁体本身的温度变化严格控制在±1℃之内。
永磁型MRI设备以其优异的开放性能、低造价、低运行成本、整机故障率低、磁场发散少、对周围环境影响小、检查舒适等特点,应用于磁共振介入治疗和磁共振导引的介入手术中。
2.常导型磁体常导型磁体是用线圈中的恒定电流来产生MRI设备中的静磁场,其磁场强度与导体中的电流强度、导线形状和磁介质性质有关。
2磁共振程成像设备操作规程SOP
磁共振成像设备操作规程SOP⏹制作目的完善科室设备使用流程,规范设备操作,确保设备运行的可靠、安全,降低故障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开机准备与基本操作1、每天开机前先检查电源工作是否正常,再记录液氦量和磁体压力,观察氦压机是否正常工作,检查水冷机温度是否正常。
2、确认以上各环节正常时方可开机。
依次打开主机电源、激光相机电源。
3、每日应认真填写工作日志,记录机器扫描运转情况,机器出现故障时,应及时记录并通知工程师。
4、严格安全操作,严禁金属物品进入磁体间,当患者进入机房内,要认真检查,以防携带金属物进入磁场。
4、接诊时,核对患者一般资料,询问病史,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制订合理的检查程序和扫描序列。
5、进入检查室前,应要求患者除去身上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品及电子器件,向患者认真讲述检查过程,以消除其恐惧心理,争取患者的合作。
6、检查时严格按照输入病人资料、机器校正、正确选择技术条件、合理选择扫描序列、正规进行程序扫描、完善各种记录等,力求正确、高质量完成每例检查,获得最佳的成像每张申请单及其图像,确保无一疏漏。
7、关机时严格按照关机程序,待电脑提示整理稳完毕,可以关机时再关闭主机电源和激光照相电源。
8、保持机房内整洁,工作结束后,各种物品应放归原处,特别是各种线圈,一定是按要求放置,机器的操作台定期清洁保养。
安全与注意事项1、体内装有心脏起搏器、神经刺激器及动脉瘤夹的患者严禁进入扫描室。
2、眼球内金属异物、体内胰岛素泵患者不能做磁共振检查。
3、血管内支架、人工血管、过滤器,线圈分流器、人造心脏瓣膜、人工耳蜗、血管夹及其他植入物如果产品说明书标明适合进行磁共振检查则可做磁共振检查,否则不能行磁共振检查。
4、任何人不得携带各类金属物品进入扫描室,比如:钥匙、硬币、手机、手表、打火机、皮带扣、别针、金属饰品、助听器等;各类磁卡也不能带入扫描室。
假牙、义眼、假肢、发卡、眼镜、皮肤药膏、磁疗红外保健内衣、束身内衣及文胸也要去除;宫内节育器、外科金属缝线、人工关节、金属螺丝钉等会产生伪影,不能做相应部位的磁共振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梯度磁场的产生
涡流:
梯度磁场切换时,在导体中感应出的圆形电流即为涡 流。涡流将使梯度场波形畸变,使图像产生伪影,且增加 液氦的消耗。
补偿:
①加入RC网络,预先补偿梯度电流; ②增加辅助梯度线圈; ③使用高电阻特殊磁体阻断涡流通路。
2018/11/5
9
四 射频发射与接收系统
适 用 范 围
全容积线圈 表面线圈 体腔内线圈
相控阵线圈
12
六 射频线圈
3.指标:
信噪比: 提高SNR是设计线圈的主要目的
灵敏度: 对输入信号的响应程度,灵敏度↑则可 检测更微弱的信号,但同时噪声↑ 均匀度: 与线圈几何形状相关,表面线圈均匀性↓
品质因数、填充因子、线圈有效范围等
2018/11/5
2018/11/5
定向屏蔽 铁轭屏蔽
21
十 磁场屏蔽
2.射频屏蔽 目的: 避免干扰无线电设备,避免受干扰而淹没 注意事项:
①钢板或不锈钢板制作,镶嵌于磁体室六面 ②六个面接缝需全部叠压 ③防潮、防腐、绝缘
④磁体室门、观察窗、电源线、信号线、通风管等均 要注意屏蔽
⑤屏蔽体通过一点单独接地
2018/11/5 22
课程小结
一、梯度场的作用与性能指标; 二、梯度磁场的产生流程; 三、射频发射与接收系统; 四、计算机系统;
五、磁场屏蔽。
请认真阅读本章小结,完成课后思考题。
2018/11/5 23
四、计算机系统; 五、磁场屏蔽。
2018/11/5 3
一 梯度场的作用
①选层和空间位置编码; ②产生梯度回波信号; ③对磁场进行非均匀性校正。
2018/11/5 4
二 梯度场的性能指标
有效容积: 线圈所包容的、其梯度场能够满足一定 线性要求的空间区域
梯度线性: 衡量梯度场平稳度的指标 梯度强度: 梯度场能够达到的最大值
2018/11/5 15
八 射频信号的接收
接收磁共振信号
放大FID 信号 放大低频信号 使信号与本机振 检测频率和相位 均不同的信号 荡混频后产生一 个较低中频信号
2018/11/5 16
九 计算机系统
1.主计算机系统 功能: 扫描控制、患者数据管理、归档图像、评 价图像、机器检测等
组成: 主机、磁盘存储器、光盘存储器、控制台、 显示器、图像硬拷贝输出设备、网络适配 器、测量系统接口部件等
2018/11/5
19
十 磁场屏蔽
杂散磁场 影响小 影响大
!!警示标志
磁场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磁场的影响
2018/11/5
20
十 磁场屏蔽
1.主磁体屏蔽 目的: 将5高斯线区域限于磁体室内 方法: 增加磁体室面积和高度,磁屏蔽 磁屏蔽: 外 × → 内 ↓↓杂散磁场的分布
由线圈组成的磁屏蔽 有源屏蔽: 内:正向电流,外:反相电流 房屋屏蔽 使用铁磁性屏蔽体 无源屏蔽:
爬升时间: 单位时间内梯度场变化快慢的程度 梯度切换率: 一个成像周期的时间内,梯度场工作 时间所占百分数
2018/11/5 5
三 梯度磁场的产生
GZ梯度线圈:
2018/11/5
6
三 梯度磁场的产生
GX、GY梯度线圈:
2018/11/5
7
三 梯度磁场的产生
梯度磁场产生流程:
接收指令,发出所 将标志梯度电流大小的 产生梯度线圈所需 需梯度信号给 DAC 代码转换为模拟电信号 的数百安培的电流
13
七 射频脉冲的产生
射频梯度场 ???
射频控制系统
+
射频线圈
→
射频脉冲波
射频场强度
+
脉冲宽度
2018/11/5
14
七 射频脉冲的产生
产生扫描序列所需的任意 角度射频脉冲
产生所需波形 发射/接收开关 为发生器提供 将多路信号 将信号进 输出功率、宽度 稳定射频电源 进行混频 行放大 足够,线性、工 作能力强的波形
2018/11/5
10
五 射频脉冲
射频梯度场 ???
射频控制系统
+
射频线圈
→
射频脉冲波
射频场强度
+
脉冲宽度
2018/11/5
11
六 射频线圈
1.功能:
辐射一定频率和功率的电磁波,使氢核产生共振 发射: 检测氢核的进动行为,获取MR信号 接收:
2.分类: 发射线圈 功 能 接收线圈 两用线圈
2018/11/5
医学影像设备学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第八章
磁共振成像设备
学习目标
1.掌握梯度磁场的作用与产生流程; 2.掌握射频场系统的作用与组成;
3.了解计算机系统的作用与组成;
4.了解主磁体和射频的屏蔽措施。
2018/11/5
2
主要内容
一、梯度场的作用与性能指标; 二、梯度磁场的产生流程;
三、射频发射与接收系统;
2018/11/5
17
九 计算机系统
1.主计算机系统 软件: 系统软件
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系 统、常用例行服务程序
应用软件
磁共振成像的软件包
18
九 计算机系统
2.图像重建与显示
数据处理
加入图像重建 必需的标志信 息等简单处理
图像重建
对数据进 行高速的 数学运算
图像显示
实现快速显示、 可调节、可标 注等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