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变迁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活的变迁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活的变迁1、物质⽣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劝学:标准要求执⼦之⼿——名师伴你同⾏知识能⼒⽬标过程⽅法⽬标情感态度⽬标合作:学习要点提炼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1、物质⽣活的变迁包括“变化中的男⼥服饰”、“并⾏于世的中西餐”、“居室建筑的演进”。

社会习俗的变迁指的是“习俗风尚的变⾰”。

2、变迁的原因:鸦⽚战争后,中国由原本⼀个独⽴⾃主的封建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逐步过渡,社会结构发⽣巨⼤变⾰,与此同时,与⼈民⽇常⽣活紧密相关的物质⽣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它的影响下发⽣改变。

鸦⽚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的思想、⽂化带到了中国。

中国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古⽼⽽保守的传统⽂化遭受着西⽅⽂明的冲击,⼀⽅⾯,传统⽂化不愿意放弃⾃⼰的统治地位,另⼀⽅⾯西⽅⽂明⼜来势汹涌,伴随着这⼀场拉锯战,在中国社会掀起了⼀场⼤的变⾰,与⼈民⽣活息息相关的⾐、⾷、住、⾏等⽅⾯的变⾰显得尤为突出。

3、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是欧风美⾬的潜移默化。

西⽅国家资本的注⼊,把以⼯业⽂明、科学⽂化和⽣活⽅式为核⼼的近代⽂明移植到中国。

⼆是维新思潮、⾰命思潮的推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活习俗变迁的特点:在鸦⽚战争后直⾄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排外向学习西⽅、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存洋,⼜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配,⼜重新趋于封闭化、独⽴化。

改⾰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5、特别注意,社会⽣活的每⼀次⼤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背景相关联的:①第⼀次变化:在鸦⽚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量涌⼊、上海等近代化⼤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民的⽣活与以前相⽐,发⽣了显著的变化。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有着灿烂历史和文明的国家,在她悠悠历史中的每一次社会变迁,都使得这个国家变得更加的强大和成熟,虽然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如意的影响,但是着眼于整体的趋势来看,社会变迁还是促进着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变迁进行的尤为剧烈,伴随着这种剧烈的变化,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和生活等各个领域都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发生剧烈变迁的根本原因,随着改革开放,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传入我国,极大的提高了我国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和自我创新能力,进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随后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的政策,更是激发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社会利益结构一种整体性的利益结构,个体绝对的服从整体的利益,同事个人之间在国家的控制和调节之下实现平均,这种平均化是在各个由职业划分的板块中实现的,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政府官员等等,在这样的结构下。

个人依附于集体,是人们追求利益的唯一出发点,如果离开了就会丧失一切。

为了维持这个整体性的利益结构,国家运用经济,行政,意识形态的力量和手段对个人利益进行压制,使人们忘记了个人利益。

所以改革开放以后,最大的变革就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

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发展起来以后,中央政策也允许在公有制外存在多种所有的存在,这样就造成了利益源泉的多元化,人们的利益意识也开始觉醒。

同时,单位和集体对个人的约束的放松,也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别的商业活动。

个人利益的追求变成了合理合法的事情。

这样的热情和渴望,在各个领域里迅速展开,给整个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和动力,并依靠这种活力各个领域都获得了发展。

但是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长期被抑制的个人利益突然的觉醒,就像决堤的洪水一般,人们强烈的对于个人利益的追求,使得一些人完全的忽略原有的规则,加之新的社会规则还没有完善,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社会的意识形态落后于现实,在变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衡的局面,例如:不择手段的无规则竞争,甚至恶性竞争;人际关系的商品化;体制内外利益差距的加大,使体制内的人们产生严重的利益丧失感,从而把权力与职业方便转化为利益源泉;体制内的懒惰的竞赛;小团体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经济犯罪的普遍化;对公共事务的冷淡,甚至产生损人不利己的社会破坏行为,等等。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与家庭变迁分析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与家庭变迁分析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与家庭变迁分析一、引言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下,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动对家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以及这些变动对家庭的影响。

二、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1. 城乡差距的拉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

城市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教育资源,吸引了大量农村居民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

这导致了城乡人口结构的扭曲,农村的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2. 职业结构的转变传统的农业劳动逐渐被工业与服务业取代,职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向城市,从事技术和服务行业的工作,而传统的农业工作面临人力短缺的问题。

3. 中产阶级的崛起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了贫困,成为了中产阶级。

这个群体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影响着整个社会。

三、当代中国家庭变迁的主要表现1. 结婚观念的变化在传统观念中,结婚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然而,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推迟结婚,或者选择单身。

家庭结构的单一化和多样化成为了新常态。

2. 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

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家庭承担起了照料年长亲属的责任。

3. 亲子关系的变迁抚养子女的方式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改变。

传统的大家庭方式逐渐被核心家庭所取代,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更加密切。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四、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与家庭变迁的关联1. 经济因素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家庭变迁。

城乡差距的拉大导致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加,家庭更加稳定。

同时,经济独立的能力也让年轻人有更多的选择,推迟结婚或选择单身。

2. 教育因素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可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变革

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变革
就业优先政策实施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
社会保障制度完善
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 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加强劳动法律法规建设,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生态文明建设加强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可 持续发展。
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 变革
汇报人:XX 20XX-01-26
目录
• 政治体制概述 • 社会变革的背景与动因 • 政治体制与社会变革的互动关系 • 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创新与实践 • 社会变革中的民生问题与治理策略 • 总结与展望
01 政治体制概述
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领导多党合作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 党派是参政党,共同合作,参
04 当代中国政治体 制的创新与实践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选举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通过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确保选举的公正性和广 泛性。
人大代表结构的优化
增加基层代表和妇女、少数民族代表的比例,提高代表的广泛性和 代表性。
人大职权的强化
加强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推动人大在立法、决定重大事项 等方面的作用。
02 社会变革的背景 与动因
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革
01
全球化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交融,使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 机遇和挑战。
02
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推动中国社会变革以适应全球化趋
势。
全球化背景下的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开放
03
和多元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山装、人民装、列宁装迅速取代西装、旗袍,变得越来越流行,成为共和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主食的内容也在变化,以大米和面粉等细粮为主食,吃玉米面和高粱面的人在逐渐减少。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变迁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变迁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变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变迁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对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城市化进程的背景、原因,以及城市化对社会变迁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城市化进程的背景和原因城市化是指人口大规模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并在城市中聚居、生活和工作的过程。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迅猛,背景和原因如下:(1)经济发展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增加,人们纷纷离开农村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

(2)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如道路、水电供应等,提升了城市的吸引力。

(3)政策扶持和推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城市化政策,鼓励人口向城市集聚,这包括户籍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以及城市化规划的细化等。

二、城市化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城市化进程对社会变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就业机会的变化:城市化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薪资水平的提升。

同时,农村人口减少也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2)人口结构的变动:城市化导致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城市地区的人口增加。

人口结构变动使得城市社会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对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3)社会文化观念的转变:城市化进程导致农村移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融合,城市生活的方式和观念逐渐传播到农村地区,使得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推动社会文化的融合和进步。

(4)公共服务设施的改善:城市化使得政府加大了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如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5)环境挑战的增加: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和工业化进程,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压力,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这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 (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4)风俗习惯:(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中西合璧:旗袍)(2)近代,中国男子的流行服饰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3)概况:①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②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③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1)废止缠足:在民国成立后开展。

(2)婚姻自由:清末民初,开始主张婚姻自由。

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

)(二)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1)轮船(以蒸汽机为动力):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打破列强对江海运输业的垄断。

(2)火车: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3)汽车:20世纪初,汽车首先出现在上海,成为富贵上层人士的代步工具。

(4)飞机: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1)电报:(2)电话:(三)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

1、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1)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唐代《邸报》。

近代化报刊产生:在华传教士创办。

(2)1873年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3)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提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史实、原因)(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影响)(3)大众传媒的发展(影响)知识清单知识梳理(本单元知识梳理分为衣食住行、通信、传媒、社会习俗几个部分,大多在初中已经学过,同学们记忆史实即可)衣食住行互联网应用的事例:网上购物、网络办公、网络教学、电子信箱、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社会习俗落后风俗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社会新风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知识经纬要点精析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1)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引起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影响人们生活发生变化。

(2)具体原因:政府的改革,导致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西方自由、平等、民主观念的不断传播,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的兴起,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近代化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社会生活的变化;仁人志士的推动。

2.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原因: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政府的大力提倡;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影响:正面影响:①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信息的交流;③开阔人们的视野;④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欺诈、噪声等。

3.互联网的影响及其评价影响: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评价:(1)优势: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②费用低廉;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缺陷:①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②利用网络进行犯罪;③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学

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学

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学第一章:社会变迁的定义和意义社会变迁是指社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改变,包括人口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变化。

社会变迁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它是由历史、经济、技术、政治和文化等因素引起的,同时也反过来影响着这些因素。

社会变迁对于社会学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社会变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的历程和规律,预测未来社会的方向和趋势,并为社会治理提供参考和指导。

第二章: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回顾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国家,其社会变迁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

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封建领主和农民阶层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这一时期的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差距,社会动荡和战争不断发生。

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变迁更加迅速。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和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变得非常脆弱。

中国逐渐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社会阶层结构的根本变化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步开始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力量的重组使得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新的特征,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中国各个领域都展现出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人口的数量、结构、年龄和性别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三章:中国社会变迁的现状和趋势当前,中国社会的变迁正在经历着一个新的时期。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城市化和中高收入阶层的迅速增长方面。

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也从传统的农民和工人阶层扩大到了新的知识产业和服务业等高科技领域的新兴阶层。

这些新兴的阶层拥有更高的教育程度、更强的经济实力和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是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

此外,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推动下,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积累也在迅速增加。

同时,中国的消费升级和消费结构的转变,也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机遇。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重建国家自主性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重建国家自主性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重建国家自主性【摘要】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与重建国家自主性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社会阶层结构的重要性在于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发展机会,而国家自主性的重要性则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独立性和发展方向。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从传统的阶级划分演变为更多元化的形式。

这种变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发展、教育水平和政策调整等。

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国家自主性与社会阶层结构密切相关,国家需要在保持经济独立的兼顾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

为了重建国家自主性,中国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政策调整,确保国家的决策能够独立自主地服务于全体人民的利益。

面对挑战与机遇,重建国家自主性不仅可以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力,更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社会阶层结构、当代中国、变迁、影响因素、国家自主性、重建、挑战、机遇、实践意义1. 引言1.1 社会阶层结构的重要性社会阶层结构是一个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地位和交往关系。

社会阶层结构的存在与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在一个社会中,不同的社会阶层具有不同的权力、资源和地位,这种差异性构成了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社会阶层结构的重要性在于,它为社会各个领域的运转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社会阶层结构的存在,使得社会中的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地位和身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社会阶层结构也为社会中的资源分配、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社会阶层结构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相互联系和互动的桥梁,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有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

1.2 国家自主性的重要性国家自主性是一个国家在外交、国防、经济等多个领域拥有独立决策权和实施能力的能力。

在当今世界,国家自主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国家自主性是国家独立性和主权的体现,是保障国家长远发展和国家利益的必要条件。

一个拥有强大自主性的国家能够更好地应对外部压力和挑战,保障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872年,李鸿章开办上海轮船 招商局,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企业。
1923年,匈牙利人 李恩兹将两辆汽车 带入上海,经公共租 界工部局例会讨论, 决定先发临时牌照。 至此,中国最早旳 汽车在上海出现。 今后,汽车逐渐成 为常用旳交通工具。
20世纪30年代旳汽车
清末中国人以惊异旳眼光看飞机
古驿站
第22课
中国近代
社会生活旳变迁
1 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潮流 2 大众传媒旳影响 3 社会习俗旳变化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潮流
交通
火车 轮船 汽车 飞机
1876年,中国第一条铁 路----淞沪铁路在上海 建成通车。“坐车者尽 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 喝彩”,“游铁路”成 为一件新鲜事。
近代火车
“西洋影戏”,这
是中国最早放映旳
电影。人们初看电
影,感到很新奇。
老摄影机
1923年秋由北京丰 泰摄影馆与京剧名角 谭鑫培合作拍摄旳京 剧片段《定军山》为 戏曲统计片,这是中 国摄制旳第一部影片 ,它标志着中国电影 旳正式诞生。
一代影星 阮玲玉
影后胡蝶
二、大众传媒旳影响
报纸 广播
报纸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旳 一份报纸。 1872年由英国商人美查开办, 1923年由中国人接办,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 刊。前后办了77年。
1877年,福建巡 抚丁日昌在台湾架 设电报线,这是中 国人自己修建、自 己掌管旳第一条电 报线。1879年,李 鸿章在天津架设起 中国大陆第一条自 办电报线路。今后, 中国电报业进入迅 速发展时期。
大北电报企业上海营业部
苏州电报局观前营业处
1882年2月21日,丹麦大北电报企业在 上海开通了第一种人工电话互换所。 这是我国使用电话旳开端。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划分与变迁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划分与变迁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划分与变迁近年来,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划分与变迁吸引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结构不断发展,社会阶层逐渐多元化,令人眼花缭乱。

但是,当我们深入分析现代中国社会阶层的组成和特征时,我们会发现,虽然社会阶层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但其主要影响因素却基本上仍然停留在经济方面。

一、社会阶层形成的主要导因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阶层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经济因素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了势头迅猛的趋势。

城镇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等经济因素,推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形成和流动性。

特别是国民经济如今已经进入新常态,形成了新的经济结构,加速了不同阶层的转移。

2.教育因素教育是指人类通过学习、教诲和培训,以获得知识、技术和文化的过程。

在中国,过去一些年,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通过机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科研成果的输出来不同阶层的划分,尤以知识分子和专业人才等群体获得更好的成长空间。

3.文化因素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与经济和教育因素不同,文化因素主要在于劳动价值观、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尤其对于中产阶级以上的社群更具有影响。

例如,受到西方思维、维特街文化等文化理念越来越受到年轻一代的追捧。

二、中国现代社会阶层的现状1.富裕阶层中国近年经济增长缓慢,然而这并未能够阻挡中国富人数量的持续上升,据悉现如今“亿万富翁”已经随处可见。

他们会通过财富与资本交换、继承权、创业、股权投资等方式,将自己的财富投资进更高的赚钱事业,并开始纵向拓展不同产业,形成自身的等级阶层。

2.中产阶层中国中产阶层涵盖社会中具备相对较高收入和优秀的学历和工作经验的群体,多半是拥有高学历,具备资本分配能力的高端人才,以及某些占据一定行业地位的职业人士。

这些中产阶级的人不仅拥有相对不错的收入和财产,更具备赚钱能力和稳定生活的欲望,他们所推崇的价值观往往更加开放、先进、人性化。

3.底层阶层中国底层阶层非常庞大,他们往往生活在边缘、生活质量较差、工作非常艰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赵丹
阮玲玉
胡蝶
朱飞
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 荣誉的影片 渔光曲
《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海 渔光曲》 年 月在上海 引起轰动,连映3个月 个月, 引起轰动,连映 个月,主题歌 渔光曲》哀婉动人, 《渔光曲》哀婉动人,成为传唱 一时的流行歌曲。 一时的流行歌曲。1935年2月在 年 月在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 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 影片
陆 火车(19世纪末 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一 火车( 世纪末 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一 近代以来 个快速发展期)、 个快速发展期)、 汽车(1924年上海 、电车(1906年天津) 年上海)、电车( 年天津) 汽车 年上海 年天津 空: 飞机(20世纪 年代) 飞机( 世纪20年代) 世纪 年代
变化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 的演进;发展不平衡,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城市显著, 城市显著
——轮船 轮船(1865年) 轮船 年
“万年清”号 万年清” 万年清
我国最早的铁路--沪淞铁路 我国最早的铁路 沪淞铁路 光绪二年( 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 )沪淞铁路通车, 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重点3、 重点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 社会生活的影响
• 1、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使 、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中国和世界联系大大增强; 中国和世界联系大大增强; • 2、也促进了各地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 、也促进了各地信息的交流, 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 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深刻地改变着人 们的思想观念, 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 3、不可避免的带来城市交通堵塞、空气污 、不可避免的带来城市交通堵塞、 染的负面影响和能源危机。 染的负面影响和能源危机。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

低于0.2 0.2-0.3 0.3-0.4
收入绝对平均 收入比较平均 收入相对合理
0.4-0.5
收入差距较大
高于0.5
率大幅度 上升;普遍就业 也导致了人们 社会地位的平 等化倾向。 .
教育的均等化 也成为突出的 特征。全国的 小学入学率已 经达到89%, 大大高于当时 世界上的其他 低收入国家。
干部与工人的差别: ✓ 工资 ✓ 工作待遇 ✓ 出差补助 ✓ 住房条件 ✓ 医疗 ✓ 退休 ✓ ……
如何获得干部编制?
首先,教育是最主要的途径。
其次,根据人事部门分配的干部指标而被聘用 到干部岗位上的人,可以是干部编制。
再次,由部队转到地方上的转业人员列入干部 编制。
5、干部分层体系
干部有级别之分
6、工作单位与身份
“单位制”与“单位身份” 单位级别决定了单位员工的地位和生活水平。
新中国成立前
新中国成立后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分层
群体分层结构变化 分层制度变迁
突出表现:
1)非农劳动人口,1979年只占总人口的 1/4,1993年接近1/2;
2)农民工,从2千万发展到2亿多人; 3)民族资产阶级重新出现;
1、军事领袖、新知识分子、民族资本家、地主;国 家官员;
2、农民、手工业者、生意人、工人(300万);
新中国建立后
三大块: • 干部 • 工人阶级 • 农民阶级
1、非财产型的社会分层
土地改革运动
(消灭“地主”)
资本主义改造运动 (消灭“资产阶级”)
新中国还有社会分层吗?
阶级(成分)划分: 家庭出身划分
每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 “分层结构”,或者叫“分层体系”。

论文题目:当代中国社会现状分析

论文题目:当代中国社会现状分析

论文题目:当代中国社会现状分析(大纲)摘要本论文旨在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现状,主要聚焦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城乡差距、环境问题等方面。

论文通过对这些关键问题的综述和分析,对近年来中国社会的变化及挑战以及政府政策进行评估和反思。

一、引言近几十年来,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成就,成功帮助数亿人口摆脱贫困。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也出现了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论文将较为全面地讨论中国社会现状,为政策制定者和学者提供一个参考框架。

二、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1. 经济蓬勃发展: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随着经济增长放缓,提高质量和效益以及推动高质量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

2. 社会矛盾突显:人口老龄化、社会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等问题日益严峻,政府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减轻社会压力,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品质。

3. 消费升级: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提升。

消费升级对企业和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人口结构及其影响1. 人口老龄化: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正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为应对这一挑战,政府需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倡导家庭支援和养老服务改革,确保老年人的福祉。

2. 劳动力市场变化:随着人口红利逐渐降低,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供应出现失衡。

政府需要加大职业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

四、城乡差距与相关政策1. 城乡之间的收入与基础设施差距仍显著。

政府在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还需付出更多努力。

2. 农民工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

政府需要完善户籍制度、住房政策等,解决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城市的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问题。

五、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 环境污染:快速工业化进程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政府应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落实,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预测数据库
1~6 7~12
13~14
重点难点突破
名校模拟演练
预测数据库
1~6 7~12
13~14
2.饮食的变化 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其中以鲁菜、粤 菜、川菜、淮扬菜影响最大,统称四大菜系。这四大菜系的 长足发展和最终形成,是近代百年的事情。 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一 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如洋葱、土豆、 卷心菜、胡萝卜等蔬菜,以及番茄沙司、胡椒粉、咖喱粉、 味素等调味品。一批专门生产糕点糖果、调味品、罐头等西 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 重要组成部分。 3.居室建筑的演进 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外国人来华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 大量出现。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 成为典型特征。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 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 园”、“别墅”、“公寓”等。此外,西式的家具陈设,如 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座钟挂表等,开始受到城市
重点难点突破
名校模拟演练
预测数据库
1~6 7~12
4.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及原因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以婚丧礼俗的变迁最 为明显。 (1)婚丧嫁娶: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 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 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 主成为一种时尚。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强烈 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不过,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村中实行更多的仍是传统葬礼。新 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2)其他风俗: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 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 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 礼节。民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 判,女子在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 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眼中的的当代中国家庭变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我国的传统社会正处于巨大的变迁之中,而作为人类社会基本细胞的家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变。

与此同时,我国亦由一个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加速向城市社会转型。

城市,作为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经济、政治、文化的集中点,必将在整个社会中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主导作用。

在这社会发生巨大变迁之际,我国社会的婚姻与家庭,尤其是城市中的婚姻与家庭所存在的变化及其引发的问题,以引人瞩目的态势日益凸显出来。

把家庭变革置于社会转型的历史大背景下进行研究,依据社会变迁来分析家庭变革,再透过家庭变革揭示出社会变迁的深度和广度,这不仅对解决人们的实际生活问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转型和家庭变革1.什么是社会转型?就当代中国而言,它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由以农业经营为主向以非农经营为主、以农村人口为主的社会向以城市工商业人口为主的社会的转化。

西欧国家的这一转变始于18世纪末期的工业革命,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多数国家已经完成这一转变。

中国社会的真正转型则是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中期显露端倪,现在尚处于转型的初期。

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

一个是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社会结构变动,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三是社会形态的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2.什么是家庭变革?家庭变革可从多个角度认识。

但若将其与社会转型结合起来,在我看来,最能体现家庭变革的内容是家庭成员的生存方式、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结构等。

家庭成员的生存方式是家庭存在和维系的核心问题;家庭成员关系主要指具有血缘表现的亲子关系、兄弟关系,具有姻缘形式的夫妇关系,以及婆媳关系等扩展表现;家庭结构指同一时期、同一地区各种家庭的类型特征和构成比例。

3.是什么推动了家庭变革?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由科技发展带来的工业化,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同步变迁的现代化浪潮,讲人类社会一步步从农业文明推向工业文明,又从工业文明推向后工业的信息文明。

中国在这股现代化浪潮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二十多年来的“改革”与“开放”就像两个历史巨轮,把中国迅速从农业社会推向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引起社会生活的各个阶层无不发生转型性变革。

人类社会发生着今天大变革,作为社会基础细胞的家庭不可能原地不动。

美国学者摩尔根有一句名言:“家庭是个能动的要素,它从不停止在一个地方,而是随着社会有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而从低级形态发展到高级形态。

”在当今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家庭变革已不是某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事情。

它最先起于西方发达国家,然后由西方向东方蔓延,60年代之后波及到一切从事现代化建设的国家和民族之中,演变成了全球性的家庭巨变。

中国的家庭变革,就是在这场全球性家庭巨变的高潮中发生的,并成为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中国的家庭变革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是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转型,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体制,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则是它的根本原因。

二、当代中国家庭的全面变化1.家庭观念的迅速更新与择偶观的改变所谓“家庭观念”,就是人们对家庭整体及其各个方面的评价观念,也就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家庭方面的具体表现。

人们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内容。

人类漫长的历史足迹告诉我们,家庭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文化的产物。

任何国家、任何历史时期的家庭,都具有时代的与民族的文化特点,家庭的文化特色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表现得十分鲜明,从而构成独特的家庭文化圈。

家庭观念既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又是家庭文化圈的集体体现。

因此,家庭观念的变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它同社会转型期的变迁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发生了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大变化。

自从工业经济把社会生产从家庭中分离出来,家庭逐渐丧失了社会的中心地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个人都能凭借自己的知识、才能,求得职位的升迁和生活的富裕,不再依赖家庭。

而且商品的自由竞争和等价交换,不断培植着人们的独立自主。

人们开始以鲜明的主体精神出现在家庭中,追求个人在家庭中的独立地位和自主发展,注重个人权利和人格尊严,要求家庭重视其每个成员的需求和利益。

由此,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家庭观念。

现代家庭观念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它把人的需要看得至高无上,把满足每个成员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视为家庭活动的根本目的。

第二,它把个人在家庭中的独立地位、自主权利和个性的自由发展,看得十分重要。

家庭观念从“以家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化,体现着家庭观念变革的时代性,也是家庭观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家庭观念中,择偶观与我辈息息相关,所以我想谈一下择偶观的改变。

传统的择偶观的特点十分鲜明,就是注重对方的家庭条件。

无论是数千年的中国农业社会,还是建国初期的三十年间,人们择偶一般都是把家庭出身、政治面貌、经济条件、社会关系等作为主要标准,这是“以家为本”的传统家庭观在择偶方面的反映。

相反,现代择偶观则是注重本人条件,把对方的个人素质摆在主要位置,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家庭观的特点。

8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家庭的改革,人们的择偶观迅速由注重家庭条件向注重个人条件转化。

2.家庭关系的日趋平等这一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夫妻关系的平等化,另一个则是亲子关系出现了时代新特点。

首先说一下夫妻的日趋平等化关系。

夫妻平等的真实涵义,是权利、义务的平等,人身、人格的平等。

中国传统家庭中夫权的强大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可是,随着妇女的广泛就业和夫妻经济地位的日趋平等,丈夫的收入已不是家庭经济开支的唯一来源,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丈夫在家庭中的统治地位。

妻子争取到了与丈夫平等的家庭财产权并获得了与丈夫平等的家庭事务决策权,同时妻子获得了人身、人格、家务劳动等与丈夫平等的权利。

其次,我们来讲一下亲子关系的变化。

在传统的家长制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典型模式是“父尊子卑”,其中蕴含着强大的夫权,在这种传统的家庭模式中,子辈对长辈是绝对服从的关系。

而现如今,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已到了应该彻底反思和重新认识亲子交往方式的时候了。

往昔父母靠血缘、亲情、辈分等自然权威与子女相处的方式已遭到了无情的挑战,如今许多家庭中出现了亲子之间难以沟通的,甚至出现矛盾冲突,多半归结于对这种挑战的难以应付。

现在,有些家庭,尤其是城市中的知识分子阶层,正在努力建立一种亲情加友情的新型亲子关系。

从我个人经验来看,这样做,父母不但没有丧失权威,反而能与子女更加顺畅地沟通,从而与下一代达成良好的共识,在我自己的家庭中,当我的父母与我意见不同时,他们会像朋友一般与我交流,这并没有使我感觉到来自长辈或者说来自父权的压力,与父母也能很好地沟通,同时,他们也会参考我的意见,这一点能让我在家庭中的价值得到发挥。

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一种姿态,更主要的是社会进步使人不得不做出的一种选择,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3.家庭结构的变化当社会结构从农业文明跨入工业文明之际,家庭变革最集中,最深刻的表现,是家庭结构的大变化。

那么,什么是家庭结构?家庭结构,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排列组合方式。

家庭内部关系包括本质关系和人际关系两部分。

家庭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的大变革,首先是从婚姻性质的变化开始的。

家庭来源于婚姻,由婚姻而形成,并以婚姻为直接依据。

因此,婚姻的变化,会直接导致家庭的变化。

当今家庭变革中,婚姻的变化最为突出,也最为剧烈。

它正从“以经济条件为基础”的传统婚姻,向“以爱情为基础”的现代婚姻转化。

从前,婚姻多以“包办婚姻”、“一夫多妻”等传统婚姻方式进行的。

到了建国初期,在社会解放思潮的鼓励下,人们掀起来一股反对封建包办婚姻,男女自由恋爱的热潮。

两性之间的爱情,是在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越是在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城市,人们越看重爱情;越是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越追求爱情。

其次,除了婚姻性质的改变以外,血亲关系也在日益变化。

改革开放后,中国家庭的深层次变革,即由家庭本质关系的性质变化,进而发展为组合方式的变化。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频繁流动不断冲击着家庭的血亲纽带,人们的血亲关系日趋削弱,开始在家庭的核心结构中从主要地位降到次要地位。

4.家庭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科学概念,是人们在一定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需要的生活活动形态和行为特征的总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说“要换一种活法”,就是要改换或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们感受最深的是中国人的家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

变化的总体趋势是从保守、落后、封闭的传统生活方式,走向科学、文明、健康、开放的现代生活方式。

中国人确实在家庭生活中“换了一种活法”。

我认为,家庭生活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家庭经济收入明显提高,因此家庭生活方式也得以改变,大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新时代,人们消费观念在日益跟新,消费水平在提高,消费结构在优化,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变样,这表现在饮食营养化、穿着时装化、住宅舒适化、家用电器高档化等等,这一切都在说明人们的生活正朝着健康、文明、科学的方向发展着。

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就越来越迫切了。

相比以往,现代社会的闲暇时间日益增多,这为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使得家庭文化活动空前活跃起来,并提高了人的素质,改善人们个性方面的发展。

三、变革中的家庭遭遇危机重重1.现代婚姻裂变当今的家庭变革,意味着一夫一妻制,家庭经过了数千年的男性统治的历史发展之后,正向着两性平等演变。

它每前进一步,就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两性的激烈冲突。

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夫妻冲突。

那何以造成夫妻的矛盾冲突呢?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是男女本质上的差异造成的,比如不同的家庭环境而形成的生活习惯和个性差异、文化素养、个人经历、社会地位的不同等,其二,是人们对婚姻的期望过高,而现实的婚姻质量较低。

在婚前,现代社会的人们较重视“以爱情为主位”的婚姻,在爱情不能成为婚姻的唯一基础,物质也是婚姻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的部分,当物质条件不能支撑“以爱情为本位”的婚姻时,实际生活中的婚姻的质量也不会太高,这也是造成夫妻矛盾的原因之一。

在生活中,这些原因都是能够导致夫妻矛盾紧张化、尖锐化,从而使夫妻冲突成为最普遍的社会现象。

夫妻冲突与离婚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