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买壳”上市及其制约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法 , 地方 证 管部 门和 国有 资 产管理 部 门为盘 活存 量 , 允许 国家 股 、 法人股 协议 转让 , 使得有 些 企业通 过协 议受 让 以较 低 的价 格获 得 目标公 司 的 国家 股 或法 人股 。这两 种方 法一 种是 成 本较
一
] 9 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经济热点
1 9 9 7 丰 第 9期
中圈工 业控济
门
企业“ 买壳” 上市及其制约 因素分析
巡
~
下 7 彳 7 Hale Waihona Puke Baidu1 [ = -
、
“ 买壳” 上市概念及特征
所谓“ 买壳 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购入已上市公司的若干 比倒的股票来取得
~
1 8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和业务 , 达到新一轮整合发展 , 控制公司决策层, 依法达到上市之 目的。 中国证券市场正处在试 点阶段 , 新股发行仍带有一定的计划色彩, 许多勇于开拓进取的企业可能会因没有争取到新股
额度而不能上市 , 而有些上市公司几年来业绩平平甚至亏损, 此时若是 由优 势企业对之进行
上市 公 司 。
这些“ 壳 公司也许原来有相当规模 . 但因经营不善而衰落 , 其资产和业务 已经很小, 且内 部结构也 比较简单; 或者因连年亏损面临被捕牌的危险 , 但仍保持着上市资格 ; 或者是股权相 当分散但业务 尚可, 此时, 一些非上市公司就会乘虚而入 , 大量购买。 壳 公司的股票 以达到上 市 目的。在证券市场 中, 当市场盛传。 壳” 公司将被收购的消息时 , 这类公司的股票往往也成为 投资者追逐的对象 冉 原始的上市程序相比. 买壳上市不需经过繁琐而又漫长 的登记审批和发 行 程序 . 也不受地域的限制和证券市场景气程度 ( 股市低迷时往往认购新殷积极性不高) 的影 响, 因此受到许多有意“ 借船出海” 的企业的青睐 。 ‘ 买壳上市不仅是控股 的过程, 也是两企业合并( M e r g e r ) 的过程 。通常 , 收购公司与且标公 司融合或相互吸收后 , 目标企业不再独立存在 , 收购企业可以 自己企业名称改交原有企业名 称, 并获得 目 标公司的财产权 、 所有权等其它权利。 在成熟的证券 市场 中, 许多非上市公司都把买壳上市作为扩充实力、 拓展市场的重要手 段 。以香港证券市场为倒 , 近年来中资企业在港买壳上市逐渐增多 。最早的是在 1 9 8 4 年, 华
买壳上市的第一步是“ 买壳 , 也就是对目标企业实施购并的过程 。 国外非上市公 司进行买 壳上市出资的常用形式有现金收购和杠杆收购 。所谓现金收购就是由购买者支付一定数量的 现金 , 从 而取得被收购企业 的所有权 , 一旦被收购企业 的股东得到 了对所拥有股份 的现金支 付, 就失去了任何选举权或所有权 。现金收购中涉及的金额较大时 , 购并公司就应决 定是运用 自有资金还是通过其它方式 ( 如发行债券、 可转换债券等) 来筹集资金 , 若 自有资金 已被安排另 个 它用 , 那就 耍设法 到企 业 外部 筹 资 。以 现金 方式 收购 时 , 需 根据 所 持股 份对 目标公司 原有 的 经济债务及其它法律上的义务和承担相应责任 杠杆收购又称债务收购, 它是指通过大量的债 务融资来支持购买行动。 通常由主收购人、 投资银行或商业银行和其它投资者组成投 资群来完 成。 具体来说 , 投资群以部分 自 有资本承诺以 目标企业的资产或收益为抵押向金融机构取得融 资来最终完成对企业的购并 , 通过改组后的收益来偿还债务和实现投资收益 。 通常购买企业是 向金融机构发行高息债券方 式来偿还收购 时的资金。可以看 出, 不论是现金收购还是杠杆收 购, 资金的主要提供者是金融机构。在我国 目前金融改革 尚不深化 , 国有银行贷款规模和投 向 都有一定限制的情况下, 收购公司希望通过正常渠道从金融机构获得 巨资就显得较为困难 ・ 特 别是在二级市场中进行收购 , 成本将会大大增加 , 若是通过非正常渠道融资 , 也将面 临巨大风 险。 比如 君安 投 资在 二级 市场 分 六次 购入 申华 2 7 1 9万股 , 占 申华 总股 本 的 1 5 . 1 9 , 收购成 本 约在 3 亿左右 。即使是从发起人或法人股、 国家股受让 股份 , 要达到绝对的控股 比例 , 同样会 遇到 因出让方提价而使收购成本增加以及法律上的障碍 。 总之 , 融资渠道 的单一 性决定了许多 非上市公司对买壳上市心有余而力不足, 恒丰两次减持兴业 以及三新减持 申华从某种意义上
看是 资 金成 本增 加 而被迫 减 持 。
2 . 法律 因素 买壳上 市的成功和确认需要法律作为保障 。比如香港联交所与证监 会于 1 9 9 3 年5 月联 合公布 了买壳上市公告的监管条例 , 要求收购公司向管理局提交公 司目前及未来的主要业务、 收购或 出售资产安排, 是否存在关联交易等方面的情况报告 , 联交所 可以在有关收购事件完成 后审查被收购后的公司是否适合继续上市 。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 , 有关 购并 的条例散见于 《 公司法》 、 《 股票 发行 与 交 易管 理 暂行 规定 》 等法 规 中 , 但有 些 条 款不 够周 全 及 缺 乏可 操 作性 。 比如对收购成功的界定 : 当收购公司持有 目标公司 5 在外流通股时, 就耍在三个交易 日内通 过公开媒体公告, 以后每增加 2 都要公告 。至控股 比例达到 3 O 时, 就耍发 出公开收购耍 约, 承诺以某一特定价格购买一定 比例或数量的 目标公 司股 。若最终购买 目标公司股份超过 5 O 时, 则收购成功, 然而这 一规定若是应用于股票二级市场, 几乎无法实现全面收购 , 以往的 事件也证明了这一点 。另一方面 , 管理层对国家股 、 法人股流通的合法性至今没有一个 明确的
买壳 上市 的本 质特 征 是非 上市 公 司对 上市 公司 的绝 对控 股 权 , 从 某 种意 义上 说 , 原有上 市
公 司剩下的只是“ 壳 , 即上市资格 , 对于非上市公司而言 , 扩大 自身实 力所需的资金大 多靠银 行贷款或发企业债券来解决 , 而这又受到贷款额度、 利率 、 期限、 公众和金融机构对企业信誉的 确认等因素的影响。若能有更多的融资渠道 , 则可降低融资和决策成本。通过买壳上市方式, 就可利用壳企业的配股和发新股权 , 较为便捷地募 集所需资金 , 投 资于有效益的项 目, 或者用 于反向注入公司原有的优 良资产。 在前述的中信通过泰富买壳上市的案倒 中, 中信泰富就是通 过发行 1 4 . 9 2 亿股新股及 5 亿元可转换债券融资, 共筹集 2 5 亿多港元 , 反 向购入 中信 持有的 1 2 . 5 的 国泰 航 空股权 和 2 o 澳 门 电讯股 权 , 顺 利 地 实现 了买 壳 上市 。 3 . 就 我 国证券 市 场而 言 , 买壳 上市 是解决 法 人股 、 国家股 出 路的 有效途 径 目前, 国内上市公 司中国家股法人股约占 8 o , 如何平稳及有效地解决它们的出路是困 扰在管理层面前的重 要问题 。 由于体制和历史的原因, 大部分上市公司国家股是 以原有资产折 价而成 , 而法人股则是按面值或低溢价购买, 它们与个人股在购买成本上差距甚大 。根据 目前 我国股市和企业体制现状 , 国家股 、 法人股难以和 A股一起流通 , 这必然限制 了资源的合理流 动。 一种可考虑的方案是允许国家股 、 法人股协议转让 , 允许非上市公司受让上市公司股份 , 在
上市地位 . 然后通过。 反向收购” 的方式注入 自己有关业务及资产 , 实现间接上市的 目的。从本 质上说 , 这种方式就是非上市公司利用上市公司的 壳 先达到绝对控股地位 , 然后进行资产和 业务重组 , 利用 目标“ 壳 公司的法律上市地位 , 通过合法的公司变更手续 , 使非上市公司成为
高但阻力重重 , 另一种虽成本较低但有闯“ 红灯 之嫌 。 退一步讲 , “ 买壳” 只是手段 , 上市才是 目 的, 由于现有法规对买壳上市程序 , 反 向收购必然要涉及的关联交易、 以及收购企业取得上市 资格条件均无涉及, 即使收购企业控制了大部分 目标公司的股份 , 但仍被视 为非上市公 司 , 仍 无权决定增股 、 配股及以其它方式实现资产注入 , 实现整合发展 法规 的不完善和滞后在一定 程度上抑制了非上市公司买壳上市的冲动 , 也必然影响到证券市场作用的发挥 。 另外 , 对购并中介机构 的法规缺位也限制了买壳上市的大规模开展 。 我国 目前尚无完整意 义上的投资银行, 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 , 大多是一些证券公司 自己在探索 , 投资银行业务 尚 未形 成有序的管理体系 。按银证分业管理的规定 , 证券公司从拆借市场 获得资金受到严格限 制, 我国有 1 0 0 多家证券公司, 平均资本金仅 3 0 0 0 万元 , 超过 1 O 亿元人民币的只有 5 家, 资本 金不足和缺乏有效的融资机制使得投资银行业务抗风险能力较脆弱 , 制约了购并活动的开展。 3 . 非上市公司与 目 标企业的“ 磨合 度 般而言 , 上市公司的主要优势包括可以配股或增发股票融资、 股份的流动性便于资源的
一
定条件下取得上市资格 。 这样既可缓解证券交易所的市场压力, 又使收购企业可以降低购并
成本。 当然, 对目 标公 司的国有股、 法人股股东来说 , 是否出让股份实际上是对公 司未来的信心 考 验
三、 制 约 中国证券市场买壳 上市 因素 分析
在证券市场较发达的国家和地 区, 购并已成 了企业谋求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手段 , 买壳上市 也是非上市公司寻求上市的可能途径 其核心在于通过购买“ 壳” 企业 , 注入收购方的优 良资产
一
1 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二、 买壳上市的作用
l _ 买壳上市是扩大企业规模、 实现资产优化组合的有效途径
一
个企业要成长壮大 , 必然要在同行业内扩大市场份额或者进入新的行业 。 其实现途径主
要是投资新项 目 或是购并其它企业的股份。 若是采用追加投资新建项 目, 意 味着在某个行业 内 产 生新 的 经营 实体 , 包 括新 的生 产 能力 , 销售 渠道 和促 销手 段 , 此 时必然 会遇 到进 入 障 碍 , 它 包 括某行业的结构性障碍和原有厂商的预期反应两部分 。结构性 障碍指的是原有企业在规模经 济、 品牌 、 资本运作、 分销渠道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 这将限制新企业进入或使进入成本提 高, 比如钢铁、 汽车、 银行 、 电脑类的进入障碍就较高。而厂商的蕊期报复可以包括价格战和联 合控制进货和分销渠道等 , 使新进入者无利可图。因此 , 采用投资新项 目发展方式对正在成长 的新兴行业( 如旅游业 、 高科技行业 ) 较为可行 。 而对一些成熟 、 垄断程度高的行业 , 则可采用购 并方式在短期 内进入新的行业。若是 以买壳上市方式进入 , 则可获得 已确立的品牌 、 销售渠道 和专 门技术 , 分享原有企业的优势及收益 , 或者通过优 良资产的注入扩大实力, 获取 良好 的公 众 形象 , 为企 业长 远发 展打 下基 础 。由于购并 行 业在 短期 内并 没有给 行业 增加 新 的生 产能 力 , 行业内部竞争结构保持相对不变 , 引起价格战或报复的可能性也就大为降低。 2 . 买壳上市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
“ 脱胎 换 骨 , 则 不仅 能 使控 股公 司 实力得 以增 强 , 而且 能使 原有 企业 有 可能枯 木逢 春 。但 反 观
中国证券市场上的几则“ 买壳” 事件 , 大 多虎头蛇尾, 真正实现买壳上市的尚无成功先例, 究其
原 因主要 有 以下 几点 : 1 . 出资方 式 的单 一性
润、 中银等中资公司向香港最大的上市 电子公司康力投资有限公司注资 4 亿多港元 , 迈出了中
资企业在港上市的第一步。1 9 9 0 年初 , 中信香港公司筹资 4 . 5 亿港元购入泰富发展公司 5 1 股权, 泰富公司成为中信的上市公司 。随后 , 中信便接二连三地把其非上市公 司的资产注入泰 富, 先是以 5 . 5 亿港元购入中信的二项物业, 接着又购入港龙航空公司 3 8 . 3 股权。 1 9 9 1 年6 月, 泰富向中信购入 1 2 . 5 国泰航空股份及 2 O 澳门电讯股权 , 成为 当时市值为 4 O 亿港元的 大上市公司, 目前 , 中信泰富已成为恒生指数成份股之一 。
一
] 9 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经济热点
1 9 9 7 丰 第 9期
中圈工 业控济
门
企业“ 买壳” 上市及其制约 因素分析
巡
~
下 7 彳 7 Hale Waihona Puke Baidu1 [ = -
、
“ 买壳” 上市概念及特征
所谓“ 买壳 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购入已上市公司的若干 比倒的股票来取得
~
1 8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和业务 , 达到新一轮整合发展 , 控制公司决策层, 依法达到上市之 目的。 中国证券市场正处在试 点阶段 , 新股发行仍带有一定的计划色彩, 许多勇于开拓进取的企业可能会因没有争取到新股
额度而不能上市 , 而有些上市公司几年来业绩平平甚至亏损, 此时若是 由优 势企业对之进行
上市 公 司 。
这些“ 壳 公司也许原来有相当规模 . 但因经营不善而衰落 , 其资产和业务 已经很小, 且内 部结构也 比较简单; 或者因连年亏损面临被捕牌的危险 , 但仍保持着上市资格 ; 或者是股权相 当分散但业务 尚可, 此时, 一些非上市公司就会乘虚而入 , 大量购买。 壳 公司的股票 以达到上 市 目的。在证券市场 中, 当市场盛传。 壳” 公司将被收购的消息时 , 这类公司的股票往往也成为 投资者追逐的对象 冉 原始的上市程序相比. 买壳上市不需经过繁琐而又漫长 的登记审批和发 行 程序 . 也不受地域的限制和证券市场景气程度 ( 股市低迷时往往认购新殷积极性不高) 的影 响, 因此受到许多有意“ 借船出海” 的企业的青睐 。 ‘ 买壳上市不仅是控股 的过程, 也是两企业合并( M e r g e r ) 的过程 。通常 , 收购公司与且标公 司融合或相互吸收后 , 目标企业不再独立存在 , 收购企业可以 自己企业名称改交原有企业名 称, 并获得 目 标公司的财产权 、 所有权等其它权利。 在成熟的证券 市场 中, 许多非上市公司都把买壳上市作为扩充实力、 拓展市场的重要手 段 。以香港证券市场为倒 , 近年来中资企业在港买壳上市逐渐增多 。最早的是在 1 9 8 4 年, 华
买壳上市的第一步是“ 买壳 , 也就是对目标企业实施购并的过程 。 国外非上市公 司进行买 壳上市出资的常用形式有现金收购和杠杆收购 。所谓现金收购就是由购买者支付一定数量的 现金 , 从 而取得被收购企业 的所有权 , 一旦被收购企业 的股东得到 了对所拥有股份 的现金支 付, 就失去了任何选举权或所有权 。现金收购中涉及的金额较大时 , 购并公司就应决 定是运用 自有资金还是通过其它方式 ( 如发行债券、 可转换债券等) 来筹集资金 , 若 自有资金 已被安排另 个 它用 , 那就 耍设法 到企 业 外部 筹 资 。以 现金 方式 收购 时 , 需 根据 所 持股 份对 目标公司 原有 的 经济债务及其它法律上的义务和承担相应责任 杠杆收购又称债务收购, 它是指通过大量的债 务融资来支持购买行动。 通常由主收购人、 投资银行或商业银行和其它投资者组成投 资群来完 成。 具体来说 , 投资群以部分 自 有资本承诺以 目标企业的资产或收益为抵押向金融机构取得融 资来最终完成对企业的购并 , 通过改组后的收益来偿还债务和实现投资收益 。 通常购买企业是 向金融机构发行高息债券方 式来偿还收购 时的资金。可以看 出, 不论是现金收购还是杠杆收 购, 资金的主要提供者是金融机构。在我国 目前金融改革 尚不深化 , 国有银行贷款规模和投 向 都有一定限制的情况下, 收购公司希望通过正常渠道从金融机构获得 巨资就显得较为困难 ・ 特 别是在二级市场中进行收购 , 成本将会大大增加 , 若是通过非正常渠道融资 , 也将面 临巨大风 险。 比如 君安 投 资在 二级 市场 分 六次 购入 申华 2 7 1 9万股 , 占 申华 总股 本 的 1 5 . 1 9 , 收购成 本 约在 3 亿左右 。即使是从发起人或法人股、 国家股受让 股份 , 要达到绝对的控股 比例 , 同样会 遇到 因出让方提价而使收购成本增加以及法律上的障碍 。 总之 , 融资渠道 的单一 性决定了许多 非上市公司对买壳上市心有余而力不足, 恒丰两次减持兴业 以及三新减持 申华从某种意义上
看是 资 金成 本增 加 而被迫 减 持 。
2 . 法律 因素 买壳上 市的成功和确认需要法律作为保障 。比如香港联交所与证监 会于 1 9 9 3 年5 月联 合公布 了买壳上市公告的监管条例 , 要求收购公司向管理局提交公 司目前及未来的主要业务、 收购或 出售资产安排, 是否存在关联交易等方面的情况报告 , 联交所 可以在有关收购事件完成 后审查被收购后的公司是否适合继续上市 。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 , 有关 购并 的条例散见于 《 公司法》 、 《 股票 发行 与 交 易管 理 暂行 规定 》 等法 规 中 , 但有 些 条 款不 够周 全 及 缺 乏可 操 作性 。 比如对收购成功的界定 : 当收购公司持有 目标公司 5 在外流通股时, 就耍在三个交易 日内通 过公开媒体公告, 以后每增加 2 都要公告 。至控股 比例达到 3 O 时, 就耍发 出公开收购耍 约, 承诺以某一特定价格购买一定 比例或数量的 目标公 司股 。若最终购买 目标公司股份超过 5 O 时, 则收购成功, 然而这 一规定若是应用于股票二级市场, 几乎无法实现全面收购 , 以往的 事件也证明了这一点 。另一方面 , 管理层对国家股 、 法人股流通的合法性至今没有一个 明确的
买壳 上市 的本 质特 征 是非 上市 公 司对 上市 公司 的绝 对控 股 权 , 从 某 种意 义上 说 , 原有上 市
公 司剩下的只是“ 壳 , 即上市资格 , 对于非上市公司而言 , 扩大 自身实 力所需的资金大 多靠银 行贷款或发企业债券来解决 , 而这又受到贷款额度、 利率 、 期限、 公众和金融机构对企业信誉的 确认等因素的影响。若能有更多的融资渠道 , 则可降低融资和决策成本。通过买壳上市方式, 就可利用壳企业的配股和发新股权 , 较为便捷地募 集所需资金 , 投 资于有效益的项 目, 或者用 于反向注入公司原有的优 良资产。 在前述的中信通过泰富买壳上市的案倒 中, 中信泰富就是通 过发行 1 4 . 9 2 亿股新股及 5 亿元可转换债券融资, 共筹集 2 5 亿多港元 , 反 向购入 中信 持有的 1 2 . 5 的 国泰 航 空股权 和 2 o 澳 门 电讯股 权 , 顺 利 地 实现 了买 壳 上市 。 3 . 就 我 国证券 市 场而 言 , 买壳 上市 是解决 法 人股 、 国家股 出 路的 有效途 径 目前, 国内上市公 司中国家股法人股约占 8 o , 如何平稳及有效地解决它们的出路是困 扰在管理层面前的重 要问题 。 由于体制和历史的原因, 大部分上市公司国家股是 以原有资产折 价而成 , 而法人股则是按面值或低溢价购买, 它们与个人股在购买成本上差距甚大 。根据 目前 我国股市和企业体制现状 , 国家股 、 法人股难以和 A股一起流通 , 这必然限制 了资源的合理流 动。 一种可考虑的方案是允许国家股 、 法人股协议转让 , 允许非上市公司受让上市公司股份 , 在
上市地位 . 然后通过。 反向收购” 的方式注入 自己有关业务及资产 , 实现间接上市的 目的。从本 质上说 , 这种方式就是非上市公司利用上市公司的 壳 先达到绝对控股地位 , 然后进行资产和 业务重组 , 利用 目标“ 壳 公司的法律上市地位 , 通过合法的公司变更手续 , 使非上市公司成为
高但阻力重重 , 另一种虽成本较低但有闯“ 红灯 之嫌 。 退一步讲 , “ 买壳” 只是手段 , 上市才是 目 的, 由于现有法规对买壳上市程序 , 反 向收购必然要涉及的关联交易、 以及收购企业取得上市 资格条件均无涉及, 即使收购企业控制了大部分 目标公司的股份 , 但仍被视 为非上市公 司 , 仍 无权决定增股 、 配股及以其它方式实现资产注入 , 实现整合发展 法规 的不完善和滞后在一定 程度上抑制了非上市公司买壳上市的冲动 , 也必然影响到证券市场作用的发挥 。 另外 , 对购并中介机构 的法规缺位也限制了买壳上市的大规模开展 。 我国 目前尚无完整意 义上的投资银行, 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 , 大多是一些证券公司 自己在探索 , 投资银行业务 尚 未形 成有序的管理体系 。按银证分业管理的规定 , 证券公司从拆借市场 获得资金受到严格限 制, 我国有 1 0 0 多家证券公司, 平均资本金仅 3 0 0 0 万元 , 超过 1 O 亿元人民币的只有 5 家, 资本 金不足和缺乏有效的融资机制使得投资银行业务抗风险能力较脆弱 , 制约了购并活动的开展。 3 . 非上市公司与 目 标企业的“ 磨合 度 般而言 , 上市公司的主要优势包括可以配股或增发股票融资、 股份的流动性便于资源的
一
定条件下取得上市资格 。 这样既可缓解证券交易所的市场压力, 又使收购企业可以降低购并
成本。 当然, 对目 标公 司的国有股、 法人股股东来说 , 是否出让股份实际上是对公 司未来的信心 考 验
三、 制 约 中国证券市场买壳 上市 因素 分析
在证券市场较发达的国家和地 区, 购并已成 了企业谋求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手段 , 买壳上市 也是非上市公司寻求上市的可能途径 其核心在于通过购买“ 壳” 企业 , 注入收购方的优 良资产
一
1 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二、 买壳上市的作用
l _ 买壳上市是扩大企业规模、 实现资产优化组合的有效途径
一
个企业要成长壮大 , 必然要在同行业内扩大市场份额或者进入新的行业 。 其实现途径主
要是投资新项 目 或是购并其它企业的股份。 若是采用追加投资新建项 目, 意 味着在某个行业 内 产 生新 的 经营 实体 , 包 括新 的生 产 能力 , 销售 渠道 和促 销手 段 , 此 时必然 会遇 到进 入 障 碍 , 它 包 括某行业的结构性障碍和原有厂商的预期反应两部分 。结构性 障碍指的是原有企业在规模经 济、 品牌 、 资本运作、 分销渠道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 这将限制新企业进入或使进入成本提 高, 比如钢铁、 汽车、 银行 、 电脑类的进入障碍就较高。而厂商的蕊期报复可以包括价格战和联 合控制进货和分销渠道等 , 使新进入者无利可图。因此 , 采用投资新项 目发展方式对正在成长 的新兴行业( 如旅游业 、 高科技行业 ) 较为可行 。 而对一些成熟 、 垄断程度高的行业 , 则可采用购 并方式在短期 内进入新的行业。若是 以买壳上市方式进入 , 则可获得 已确立的品牌 、 销售渠道 和专 门技术 , 分享原有企业的优势及收益 , 或者通过优 良资产的注入扩大实力, 获取 良好 的公 众 形象 , 为企 业长 远发 展打 下基 础 。由于购并 行 业在 短期 内并 没有给 行业 增加 新 的生 产能 力 , 行业内部竞争结构保持相对不变 , 引起价格战或报复的可能性也就大为降低。 2 . 买壳上市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
“ 脱胎 换 骨 , 则 不仅 能 使控 股公 司 实力得 以增 强 , 而且 能使 原有 企业 有 可能枯 木逢 春 。但 反 观
中国证券市场上的几则“ 买壳” 事件 , 大 多虎头蛇尾, 真正实现买壳上市的尚无成功先例, 究其
原 因主要 有 以下 几点 : 1 . 出资方 式 的单 一性
润、 中银等中资公司向香港最大的上市 电子公司康力投资有限公司注资 4 亿多港元 , 迈出了中
资企业在港上市的第一步。1 9 9 0 年初 , 中信香港公司筹资 4 . 5 亿港元购入泰富发展公司 5 1 股权, 泰富公司成为中信的上市公司 。随后 , 中信便接二连三地把其非上市公 司的资产注入泰 富, 先是以 5 . 5 亿港元购入中信的二项物业, 接着又购入港龙航空公司 3 8 . 3 股权。 1 9 9 1 年6 月, 泰富向中信购入 1 2 . 5 国泰航空股份及 2 O 澳门电讯股权 , 成为 当时市值为 4 O 亿港元的 大上市公司, 目前 , 中信泰富已成为恒生指数成份股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