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_屈原与楚辞

合集下载

屈原与《楚辞》

屈原与《楚辞》

楚辞的文体特点
从诗风而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 的共同特征。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 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 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 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 以及‚之‛、‚于‛、‚乎‛、‚夫‛、 ‚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 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山鬼
若有Biblioteka 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曲隅,凹曲处 同‚披‛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美目流盼、脉脉含情 优雅的笑 你 我 贤淑贞静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毛赤而纹黑的豹子 随行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赠送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我 深密的竹林 迟到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九歌》是屈原流放江南时在楚民间祭歌的基 础上加工整理的一组祭歌。《九歌》共有11篇 诗歌。 《九歌》的内容以描写爱情为主,但也表达了 对神灵的赞颂和祭者的虔敬之情,还描述了阵 亡将士的勇烈悲壮。

《东皇太一》祭最尊贵的天神 《云中君》祭的是云神丰隆 《湘君》、《湘夫人》祭湘水神 《大司命》祭主寿命之神 《少司令》祭主子嗣之神 《东君》祭太阳神 《河伯》祭河神 《山鬼》祭山神 《国殇》祭阵亡将士之魂 《礼魂》是《九歌》的送神曲,即祭祀完成

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 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 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 巨制。(《离骚》一篇就有2 400多字。)

《诗经》和《楚辞》的影响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屈原与楚辞)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屈原与楚辞)

第5章屈原与楚辞5.1 复习笔记一、《楚辞》与楚文化(一)《楚辞》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特色的新诗体,又称“骚”或“骚体”。

西汉末年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汇、交流的产物,也是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文化的结晶。

《楚辞》明显地打上了作家个人印记,从形式和内容上都较《诗经》中的作品显示出巨大进步。

《楚辞》释义:“楚辞”一词在汉代有两种含义,一种只用来指称战国至汉代人为屈原而写的作品,另一种把屈原自己所作也包括在内。

至迟在汉武帝时已有“楚辞”这一名称。

(二)《楚辞》的文化背景《楚辞》是长江流域文化与黄河流域文化交融的产物,“楚辞”是在楚文化乃至长江流域文化的土壤上生长起来的,但它又受到黄河流域文化的影响。

1.楚文化及长江流域文化的影响宋代黄伯思以“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来概括“楚辞”的特点,以屈原为主体的“楚辞”的内在特征是与楚国的文化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1)楚国自然条件的影响。

(2)楚国的消费意识和生产水平的影响。

(3)楚国“信巫鬼,重淫祀”风气的影响。

(4)楚国诗文的影响。

2.黄河流域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往来频繁,同时也加强了文化之间的交流,楚国在当时不断吸收中原地区的文化。

这不但使屈原的作品在政治思想上与黄河流域的文化存在若干联系,更使它们在艺术形式上于继承楚文化传统的同时吸取了《诗经》的许多特点,并加以发展。

(1)引入了《诗》《书》等文化典籍;(2)楚悼王任用卫国左氏人吴起为令尹,吴起是兵家,但他曾经是儒家曾参的学生,其政治思想中有强调“德”的一面。

吴起的得以重用,对中原文化渗透到楚国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屈原的生平关于屈原的最早记载是《史记》的《屈原贾生列传》。

从中可知,屈原名平,与楚王同姓。

曾被楚怀王任为左徒,后上官大夫嫉妒其才能,向怀王进谗,怀王疏远了屈原。

第五章 屈原、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

第五章 屈原、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

——《天问》
第二节 《离骚》与楚辞体
《招魂》的奇特之处在于: ①诗人利用招魂这样一种民间流行的巫觋招魂形式构思诗歌作品; ②《招魂》描述丰富多彩的具有楚国文化特点的民俗,事物以及神话传 说; ③《招魂》的描写铺排宏富,穷形尽相; ④《招魂》使用的语气词“些”字,也是楚辞中一个特殊的用法。 今夔峡、湖湘及南北江獠人凡禁咒句尾皆称‘些’。此乃楚人旧俗。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第一节 楚国文化背景与屈原的生平创作
屈原的生平创作 “叹《离骚》以扬意兮,犹未殚于《九章》。” ——刘向《九叹》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离骚》 《九章》一共有九篇诗歌,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 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橘颂》以橘咏人:“行比伯夷”,“受命不迁” 《惜诵》直抒胸臆,面对谗毁,宣示心迹:“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 自明” 《哀郢》的叙述,从郢都出发:“遵江夏以流亡”,“上洞庭而下江”, “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第二节 《离骚》与楚辞体
《离骚》发展了诗歌传统的比兴手法,构成丰富完整的比兴象征体 系,开创了“香草美人”的艺术传统。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 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①以秋为核心意象,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悲秋主题;
②在语言上虽是楚辞体诗歌,韵散相间,但更加散文化,节奏句式参差
错落,抑扬变化;
③诗中叙写抒情主人公的遭遇、情感,乃是代屈原立言,开启了后世拟 骚作品的传统 。

10第五章__屈原与楚辞

10第五章__屈原与楚辞

• 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离骚》、《天问》确 系屈原所作,无可怀疑;《九章》中虽有后人拟 作之可疑者,但基本上仍可认定为屈原作品;《 九歌》则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改 造的再创作。另有《招魂》一篇,据司马迁之说 ,亦应认为屈原所作。
第三节 《离骚》
一、题解: • “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司马迁认为:
• 3、来自楚国民间的楚声、楚歌,是“楚辞 ”的直接源头,是“楚辞”形成的基础。
• 《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 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离骚》 《九歌》(11 篇) 《天问》 《九章》(9篇) 《远游》 《卜居》 《渔父》 《招魂》 共8卷26篇
其它9卷 《九辩》 ——宋玉 《大招》——景差 《惜誓》——汉代贾谊 《招隐士》——淮南小山 《七谏》——东方朔 《哀时命》——严忌 《九怀》——王褒 《九叹》——刘向 《九思》——王逸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二、《离骚》的美学内涵:崇高、悲壮、奇丽
《离骚》的美学内涵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它具有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带 来的无比光辉的崇高美。进步的政治理想、深厚的爱国激情、庄严的历史使命感、 悲壮的献身精神,构成了诗人崇高的美的人格、美的形象。其次,《离骚》具有 慷慨激昂的悲壮之美。屈原始终是自己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这使诗中充满了 不能自已的激越、崇高的感情和悲壮的英雄气概。其三,《离骚》具有奇丽的艺 术美。屈原高超的、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使《离骚》立意炫巧、结构宏阔、 风格奇丽,具有令人目眩神夺的艺术特色。
• 出生秭归 • 初任兰台 • 出使齐国 • 草拟宪令 • 自疏汉北 • 再度使齐 • 流放江南 • 怀石投江

09汉四古代文学知识竞赛题目

09汉四古代文学知识竞赛题目

第一章:上古文学1.我国最早的文学类型是(诗歌)和(神话)。

2.《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是出自(《吴越春秋》)。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是出自(《蜡辞》)。

3.现存唯一的保存中国古代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全书(十八)篇,三万一千多字。

4.上古歌谣在内容上的特点是以(劳动)为主题,带有原始的(宗教)意识。

第二章:诗经1.(《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战国时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

)2.《诗经》主要依据音乐特点,分为风、雅、颂三类。

3.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总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4.(雅),正也,即标准音,指朝廷正乐,是西周王畿附近的乐调。

包括(小雅)和(大雅)两部分。

“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105篇。

5.“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6.《诗经》的搜集有两种来源,分别是(采诗说)、(献诗说)。

7.就《诗经》的传授者而言,有齐、鲁、韩、毛四家诗。

其中属于今文经学的是(齐诗、鲁诗、韩诗),被称为古文经学的是(毛诗)。

8.古诗有六义焉:(风,雅,颂,赋,比,兴)。

9.“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这句是出自诗经的(《伐檀》),表现奴隶们的反抗。

10. 《王风·君子于役》、《秦风·无衣》都属于(战争徭役)诗,反映征战与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悲惨痛苦。

11.古代的婚姻礼仪,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纳采)居六礼之首。

12.在《诗经·大雅》里,集中保存了五首古老的民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举例说明上古歌谣的特点。

口头性(无文学),功利性(无作家),集体性(无自觉审美)---人们在劳动时发出的呼声---‘邪许’2、为什么歌谣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文学艺术起源于集体生产劳动,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这种韵律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最早的文学样式。

3、以“女娲补天”和“鲧禹治水”为例,说明英雄神话的模式。

灾难降临---英雄救世---天下太平名词解释:神话---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本身。

背诵: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郊特牲: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第二章:诗经1、《诗经》的原称是什么?何时称为“经”?诗,诗三百,汉尊为经。

2、《诗经》共有多少篇?各部分具体数量是多少?一共三百零五篇,‘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有诗四十篇。

3、名词解释:风、雅、颂、赋、比、兴。

风:地方民歌,十五国风雅:京都民歌颂:祭祀、朝会、礼仪音乐赋:白描、叙述比:比喻兴:兴起、引起---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4、说明《诗经》收集的作品时间和空间。

西周到春秋中期五百年,黄河、长江流域5、《诗经》收集作品的方式有哪些?(1)献诗(2)行人采诗6、名词解释:四家诗---齐辕固(齐诗),鲁审培(鲁诗),燕韩婴(韩诗),赵毛苌(毛诗)7、为什么说《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生活真实、情感真挚,推动诗人、作家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而不是消遣闲情的东西,倡导现实主义精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8、《诗经》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1)现实主义诗歌源头(2)赋比兴的影响(3)昭示后代作家向民间文学学习9、周民族史诗有哪几首?《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背诵:《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上古神话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造人、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第二章《诗经》三、填空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汉代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国风”,共160篇。

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篇,后者有74篇,共105 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商颂,周颂,鲁颂,它们分别有5 篇31 篇和4篇作品,共40篇。

7、《诗经》内容来源献诗、采诗、删诗8、《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

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诗、婚姻爱情诗、战争徭役诗、怨刺诗、宴飨诗。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赋、比、兴,它们和风、雅、颂合称为诗之“六义”。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5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三、填空1、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是甲骨卜辞2、反映我国早期记事记言的文字由简到繁的发展标志商周铜器铭文3、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的是《尚书》。

4、《尚书》艺术成就:一单独成篇文本结构和文体形态完整对先秦叙事散文有直接影响;二文风古朴,不饰藻华;三萌芽阶段作品,文字古奥,语句拗口;四是记言文之祖,语言技巧超过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5、《春秋》泛称,百国史书。

中断公元前481(绝笔已获麟)。

春秋笔法:一字寓褒贬。

6、《左传》地位:是中国第一部记事详尽完整的编年史书,是中国散文典范,标志中国叙事散文走向成熟,史转文学达到新高度。

先秦文学五:屈原与楚辞

先秦文学五:屈原与楚辞

3、形式和语言
• 民歌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语言。《离骚》 二句一韵,二韵一节的形式是楚国民歌的基 本形式。字数不等,又多偶句,如最长的句 子如“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等,是九言, 最短 的句子“已矣哉”,三言。其他的六言、七 言为 主。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有变化。
• 《离骚》在简练的语言中吸收了楚国方 言,如“羌”、“侘傺”、 “蹇”,更突出 了民歌 风味。运用大量联绵字,如“零落”、“驰 聘”、 “陆离”(双声),“逍遥”、“偃蹇”、 “骐骥”、 “相羊”(叠韵),叠字如:“謇謇”、 “菲菲”、
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天问》、《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 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远游》、《卜居》、《 渔父》 。
第三节 《离骚》
• 一、《离骚》解题 • “离骚”二字,历来颇多不同解释: 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离骚》 者,犹离忧也。” 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 也,谓已遭忧作辞也。”(按,离同罹。)
5.屈原对于楚辞的贡献
•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文心雕龙· 辨骚》)。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一、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1、屈原的生平:
屈原,名平,字原。屈原出生 于楚国贵族家庭,屈原和楚王一样, 芈(mǐ)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 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 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 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 现在湖北省秭归县境内)。
2.楚国民歌和地方音乐是“楚辞” 产生的直接源头。
• 早在周初,江、汉、汝水之间的民歌如《诗经》中的《汉 广》(周南)、《江有汜》(召南)等都产生于楚国,其他 一些文献也保留了不少楚国的民歌,如: • 《论语· 微子》中的《接舆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孟子· 离娄上· 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 刘向《说苑· 善说》载,鄂君子晳驾舟出游,水手抱桨而 歌,子晳不懂越国土语,便找人译为楚歌形式,此即《越人 歌》。鄂君子晳为楚康王(前559-前545在位)弟。若此事 可信,则此歌出现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

(完整word版)屈原与楚辞

(完整word版)屈原与楚辞

第五讲屈原与楚辞第五讲屈原与楚辞•学习要点:•楚辞的产生、涵义与特点•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创作•《离骚》及作品的艺术成就•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思考课后习题第五讲屈原与楚辞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一)楚辞体的产生•首先, “楚辞”的产生与楚地的民间文学有直接关系。

•其次, 楚地民间“巫歌”, 对“楚辞”体的形成有较大影响。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战国之世, ¡­¡­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 被谗放逐, 乃作《离骚》。

逸响伟辞, 卓绝一世。

后人惊其文采, 相率仿效, 以原楚产, 故称¡°楚辞¡±。

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云:盖屈宋诸骚, 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故可谓之¡°楚辞¡±。

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二)楚辞的涵义•1.楚辞是一种诗体•楚辞是既《诗经》产生在中国南部楚国地方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 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 乃为不虚生此国。

2.“楚辞”是一批作品3.“楚辞”是一部书名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三)楚辞的特点•楚辞规范化地突出一个“兮”字, 用以协调音节。

在语言上吸收大量楚地民间口语和方言, 句法参差灵活, 大体两句一联, 形成唱叹。

感情奔放, 想象力丰富, 文采华美, 风格绚烂。

•句法参差灵活, 大体两句一联•六言句:•惟党人之偷乐兮, 路幽昧以险隘。

《离骚》五言或六言:•帝子降兮北渚, 目渺渺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湘夫人》•四言句:深固难徙, 更壹志兮。

绿叶素华, 纷其可喜兮。

《九章·橘颂》第五讲屈原与楚辞二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创作(一)生平屈原(前340?—278?), 名平, 楚国贵族。

博闻强志, 娴于辞令。

屈 原 与 楚 辞

屈 原 与 楚 辞

屈原与楚辞一、屈原生平屈原生活在战国后期。

在楚国,他生活在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期,这是楚国历史上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在战国的大环境中,屈原又生逢“合纵”、“连横”斗争最为尖锐、激烈的时候。

战国七雄中,秦、楚、齐三国国力最强(秦国改革彻底,军事力量最强;齐国滨海,最为富庶;楚之疆域最大),都具有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条件。

这三国中又以秦、楚斗争最为尖锐。

屈原的一生始终处在时代斗争的漩涡之中。

屈原年轻时颇有才干,“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史记》),再加上他出身于王室公族(当时楚国有屈、景、昭三氏同为公族),所以,大约在他23岁左右,被封为“左徒”之职,其地位仅次于“令尹”(楚相)。

屈原在担任左徒期间,“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担负着楚国的内政改革和外交事务。

屈原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则主张“联齐抗秦”,统一中国。

这使屈原受到楚王信任,努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以图有所作为、实现“美政”的时期。

但是几年之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了。

怀王曾令“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这是说屈原受怀王重托,起草改革宪令。

而代表旧贵族集团利益的上官大夫想探知宪令的内容,屈原不告诉他,上官大夫试图抢夺,两人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斗争。

后来上官大夫到怀王那里进谗言,挑拨怀王与屈原之间的关系,怀王轻信上官大夫的话,疏远了屈原。

怀王死后,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包括屈原)对顷襄王和子兰当初鼓动怀王赴秦之约而导致怀王死于秦、楚国蒙受奇耻大辱之事,十分愤慨,对顷襄王和子兰颇有怨愤之辞。

于是“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被逐出郢都,放逐在江南长江及沅湘流域的荒野之地,过着长期飘泊愁苦的生活。

他沿江而下到过鄂渚(今湖北武汉市)、陵阳(大概在今安徽境内),再折返溯江而上过洞庭,到辰阳、溆浦(均属今湖南省),再过洞庭到达汩罗江畔,历时二十年。

屈原和楚辞

屈原和楚辞
• 心灵历程再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冲突,经历了几 个情感的波折,最后形成感情的瀑布和漩涡。这 个过程的公式是:满怀热情——失望痛苦——彷 徨往复——绝望决裂。
在现实过程的叙述中,诗人的“自我”面对 着三种基本的矛盾冲突:
• 一是“致君尧舜”的努力与昏聩楚王的 “不察”和排斥的矛盾;
• 二是正道直行与党人谗佞的对立; • 三是独立不迁与众芳变质的对立。
三、《离骚》
《离骚》是一首用生命写成的规模宏大的伟大诗篇。 它以空前的规模和气势,生动再现了屈原的人格 力量、爱国情怀及其与社会对立所引起的情感矛 盾。
• 它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政治人格的巨型雕塑,它 是中华民族爱国志士的苦恋情操的交响乐
• 它想象丰富,境界恢宏,情诚怨深,整体和谐。 其内容的伟大崇高和艺术的成熟入化,堪称划时 代的巨著。
• 总之,抒情主人公的人格结构的核心是一个“恋” 字,即对祖国的爱恋;他的情感矛盾的基本状态 是一个“苦”字,即壮志难酬、人莫我知的痛苦。 从情感性质看,《离骚》可以说是一支苦恋式的 咏叹调。
诗人自我形象概括:
•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即可对《离骚》 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的基本性质做出比 较完整的判断: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两汉魏晋六朝部分
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南北文化的交流与楚国文化的发展 楚辞及其特征 屈原和他的《离骚》 屈原的地位与影响 宋玉及其《九辩》
屈原
• 楚辞的产生,源于江 汉间的民歌,且受到 具有浓厚神话色彩的 楚地巫歌的影响。
在心灵历程的再现中,诗人的Biblioteka 自我”面对 着三种基本的矛盾冲突:
• 一是忠君与罪君的内心冲突; • 二是矢志与随俗的内心冲突; • 三是恋国与去国的内心冲突。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国学知识屈原与楚辞》优质教学课件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国学知识屈原与楚辞》优质教学课件

二、屈原的生平
①少年得志,官至左徒。
对内:改革家、变法图强。 对外:外交官、合纵抗秦。
②遭谗言诬陷,被贬为三闾大夫。
③第一次被流放
秦国派张仪使楚,以“商于之地六百里”为诱 饵,企图拆散齐楚联盟。
怀王征求屈原意见,却遭张仪、郑袖联手进谗 言。
怀王被骗,两次攻秦失败;派屈原出使,欲与 齐国和好。张仪再次游说,楚背弃齐,秦楚联 盟。屈原竭力反对,遭到流放。
①屈原,原姓________,名_______,字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 国人。 ②屈原是我国第一个_______________诗人 ③《离骚》除了是一本诗歌总集还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④《离骚》是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歌的源头。 ⑤《诗经》是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歌的源头。
再见
过……
④屈原自沉汨罗江
他想挽救楚国,但无能为力;他想离开中沉于泪罗江,殉 了自己的理想。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三、《离骚》
《离骚》是屈原晚年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 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 “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 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 治抒情诗。
楚 辞
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百姓生活(写实)
想象力丰富、唯美生动
楚 辞
诗集 诗歌体裁
屈原
创 造 奇 ①第一位大量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来写诗的诗人。 迹 ②第一位留下姓名的诗人。 的 男 ③屈原将他的满腔热忱和全部生命都赋予了他 人 的国家和人民。

楚辞与屈原

楚辞与屈原
第一,塑造了一个为理想而献身的抒情主人 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杰、感情的 强烈这个形象远远超出现实之上;《离骚》始终 贯穿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志和以身殉 理想的不渝精神:讴歌理想是本诗浪漫主义的精 神实质。
第二,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表现在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自然现象 编织成幻想的世界。如关于神游一段的描写,诗人朝发苍梧, 夕至悬圃(神话中的山),他以望舒(传说中为月亮驾车的 神)飞廉(风神之名)鸾凰、凤鸟、飘风、云霓为侍从仪仗, 上叩帝阍(天帝的看门人),下求佚女(帝喾的妃,商人祖 先契的母亲),想象丰富奇特,境界仿佛迷离,场面宏伟壮 丽,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精神。
如果单就艺术领域而言,楚文化的成就为高。文学是广义的 艺术的一个方面。我们所要论述的楚辞,既是楚文化土壤上开出 的奇葩,又代表了楚文化的辉煌成就。楚文化尤其楚国艺术的一 般特点,如较强的个体意识,激烈动荡的情感,奇幻而华丽的表 现形式等等,也都呈现于楚辞中。
重点2:楚辞与楚文化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楚辞关系密切: • 1、首先体现在语言声调与音乐方面,楚地有“南音”系
楚辞的概说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作“楚词”。 作品运用楚地(现在湖南,湖北,安徽一带)的文学样式、
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 色。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化、辞藻华美、对偶工巧,以 大量“兮”字作衬字。战国楚屈原吸收其营养,创作出《离骚》 等巨制鸿篇,后人仿效,名篇继出,成为一种有特点的文学作品, 通称楚辞。
忧闷忳郁邑余侘失傺意的兮样,子吾独穷引困申乎为此走投时无也路。
通“郁悒”
突然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凶猛的鸟, 作者自喻

中国文学史填空题上古代文学史考研

中国文学史填空题上古代文学史考研

中国文学史填空题整理上古代文学史考研资料1~3章目录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第二章诗经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第五章屈原与楚辞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第一章秦汉政论散文第二章汉代辞赋第三章秦汉叙事散文第四章两汉乐府诗第五章东汉文人诗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第二章两晋诗坛第三章陶渊明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第七章庾信与南朝诗风的北渐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律赋、骈文与散文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着作是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 ;3、中国着名的四大神话是、、和 ,它保存在中;4、古代祭祀时,以歌舞娱神的角色称为5、“女娲补天”这则神话出自 ;第二章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年间的篇作品;2、诗经本来只称 ,或连其诗篇数称 ,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3、诗经是按、、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5、诗经中的“雅”分和 ,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 ,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毛诗正义是西汉传,东汉笺,唐疏;诗集传是南宋注的;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 ,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和 5篇;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1、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是 ;2、反映我国早期记事记言的文字由简到繁的发展标志是 ;3、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的是 ;4、被司马迁称为“礼义之大宗”的是 ;5、左传记事起于年,止于年;6、左传描写的重大战争有、、、、 ;7、叙事散文中以记言为主的着作是 ;8、突出表现纵横家思想和纵横家人生观的史书是 ;第五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1、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是 ;2、老子的文学性主要表现于哲学表述中的 ;3、表明我国说理散文已经成熟的是、 ;4、孟子散文的特点是 ;5、“养气说”的本质意义是 ;6、“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庄子 ;7、“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的意思是 ;8、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是 ;9、先秦作家中大量引用寓言故事说明事理的是 ;10、我国说理文的主要模式是成熟于战国后期的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1、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源头的是 ;2、屈赋的代表作品是、、、、、3、从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中我们基本可以认定屈原的作品共篇;4、4、屈原在离骚中所创造的象征手法是 ;5、5、被称为骚体的屈原作品在形式上的特点是、、、 ;6、6、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是 ;7、7、“天问”意思是 ;8、8、宋玉的代表作品有、、、、 ;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1、西汉作家群体的再度生成大约在和时期;2、汉赋和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汉宣帝时, 等人用诵读奇文等方法为太子治病;东汉时,王逸则写出了的研究着作;3、汉初以招致文士闻名的诸侯王有、、和 ;4、曾令淮南王刘安为一书作注解,其宾客还集体创作了一书;5、汉代、、等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已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6、言“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的人是 , 则说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后者选自 ;7、汉代文人贵于名行,为实现理想不惜牺牲自己,因此他们的作品贯穿着一种、的精神,保持着的格调;8、汉代文学从对的批判发轫,经昌盛期的 ,最后以对的批判而告终;9、汉代文人的地位经历了一个从到、再到的演变过程;10、汉代文学与先秦楚地文学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所以一开始就具有色彩;东汉以后,文学作品的精神日益增强,辞赋创作中,班彪的、班昭的、的述行赋、的刺世疾邪赋都是现实性很强的作品;11、西汉的学校教育是时期经倡导后发展起来的;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两汉文学思潮很少超越的藩篱, 中主张诗歌“ , ”等观点,成为汉代文学思潮的灵魂和主调;12、是汉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和之间;骚体赋的代表作有贾谊的 , 的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了新体赋的最高成就, 的归田赋则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13、司马迁的史记开辟了文学的新纪元, 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 的可视为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游记;14,汉代文学的发展可划分为期、期、期和期四个阶段;第一章秦汉政论散文1、秦统一全国之前,秦相召集门客编成吕氏春秋一书;全书分、、 ,再加一篇序文,共篇,二十多万言;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其中主要包含了、、等家的思想;2、吕氏春秋是一篇优秀的文学散文,其篇讲了“圣人之治天下也,必先公”的道理, 篇则讲了音乐的产生、本质和功用等,有的文风;文章中也用了大量寓言,其篇为了说明“因时变法”的主张,连用了“”、“”和“刻舟求剑”三个寓言;3、先生曾言:“秦代文章, 一人而已”; 是他的代表作,全文共分段,最精彩部分是段;4、西汉初年的陆贾曾着文 12 篇纵论秦汉之得失等内容,号为 ;汉书·艺文志则记载了贾谊散文共计篇,收录于 ;5、代表汉初政论散文最高成就者是 ,他的作品可分为、、三类,头二类的代表作品分别为、和 ;论贵粟疏是的作品,它上承而发,进一步指陈了务民贵粟的主张;6、过秦论是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内容分为篇,全文结尾时留下一个野谚,叫“ , ”;7、淮南子原称 ,东汉评此书,认为“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显然是汉初思想的继续;其篇前后引用了十几个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来进行说理;其要略篇运用大量句子,与陆贾、等人的文章共开了后世之先河;8、董仲舒的三篇是优秀的政论散文, 一文则艰涩枯燥;刘向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品有、等,整理古籍时写成的也见解深刻,文笔生动;9、西汉散文创作极其繁荣,司马如的 ,东方朔的、桓宽的及扬雄的、等俱为名篇;10、、和被并称为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11、王充政论散文的代表作是 ,全书共篇,现存少一篇 ;此书以为写作宗旨,最能代表这种思想的有“”、“”、、等篇;12、王符的政论散文成书于 ,是一部之作,其篇与汉代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有异曲同工之妙; 篇则批判了靡丽浮华的文风;第二章汉代辞赋1、“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这句话选自贾谊的 ,此文是以写成的一篇抒怀之作;作者的另一篇赋作 ,阐明了自己对生死、祸福达观的态度,表现出鲜明的倾向;2、枚乘是群体的杰出代表, 载乘赋九篇,其、均为前人所称道,然而以最为着名;3、七发对先秦文学多有借鉴,其中涉及劝谏楚太子的养生理论和的论述相关,而七发一文的理论渊源可以从找出;4、七发在体制上沿袭了的和 ,区别是七发把铺排对象作为因素加以了处理;七发一文中以一段的描写最为精彩,作者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把描写对象写成是一支声势显赫的 ;5、七发辞藻繁富,多用和 ,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赋;在它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6、去世和继位,是汉代文学由初期进入盛期的转折点,这一时期文坛上以赋见称的作家有、、等;7、司马相如的代表作是和 ,此外还有抒发对秦迅速败亡的 ,针砭崇尚神仙之事的 ,号称历代宫怨作品之祖的 ,还有、难蜀父老等等作品;8、在子虚赋、上林赋中,作者虚构了、和三人;文章结构,都是篇首几段用领起,中间用铺叙,篇末又用结尾;作品句法灵活,用了许多 ,并间杂 ;描写景物时,大量采用了 ,如描写游猎主要用 ,这就使得文章音节短促,应接不暇,文采斑驳陆离;9、汉武帝以后至、时,文坛重又焕发异彩;其中以赋名世并影响后代文坛的当推王褒和 , 、父子的汉赋作品也颇有文采;10、汉宣帝时,上层社会发生了一场关于乃至的讨论;在这场辩论中,宣帝指出了某些不以为宗旨的文学作品存在的合理性,对以为旨归的流派给予了必要的肯定;在这种思潮支持下,以“”为特征的赋,取得了较大成绩;11、王褒的赋作主要有和 ;扬雄赋作中, 实开了后世京都赋的先河, 、、、四篇是他的代表作;刘向的赋多不出窠臼,刘歆的对后来的述行言志作品较有影响;上述赋中,是西汉文坛具有“辩丽可喜”、“虞说耳目”特点的代表作是 ;12、东汉初年,面对都洛、都雍的争论, 作了 ,这篇作品是东汉赋风转变的重要标志;京都赋题材中,影响最大的当推的 , 的也占有一席之地, 的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才能,为作者赢得“辞赋英杰”的声誉;13、东汉抒情赋主要分为和两类;前者开了后代文学的先声,其殿军人物是 ,代表作品为 ;另外, 的和的也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为后者注入巨大活力的人物是 ,除了大赋作品,他也写了、等抒情之作;此类作品中, 的是东汉早期的重要作品, 的和它在基本精神上多有相承;东汉末年, 创作的、等此类作品也别具特色;第三章秦汉叙事散文一、解释:1、司马迁 2、史记 3、汉书 4、吴越春秋 4封禅仪记;1、现存的秦代刻石文共有篇,大都出自之手;它们分别是、、、、、、 ;其中除刻石为两句一韵外,其余6篇皆为一韵;2、西汉散文发展中出现了以剖白个人思想心迹为主的体散文,代表着作有邹阳的、枚乘的、司马迁的和杨恽的等;3、刘向一生有着作多种,其中、等书的部分篇目具有小说的意味,实开了六朝世说新语类小说之先河;4、史记代表了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先生在中称它是“”;5、司马迁,字 ,汉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少年时曾随学习古文 ,向学习公羊派 ;后任 ,并参与制定了 ,因案被处以宫刑;征和二年前91年最终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共历时年;6、司马迁曾在中提及其修史的宗旨是:“ , , ”;7、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为中心的通史,全书由、、、、组成,记述了从至年间大约年的兴衰沿革史;8、东汉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史,它在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9、和史记的笔法不同,汉书重视 ,行文 ,从而形成和史记迥然有别的风格;10、吴越春秋是成书于的一部散文,作者是 ;其书今存卷,主要叙述的故事;它在体例上兼有和史书的特点,是的雏形;11、成书于的历史散文内容许多与吴越春秋相同;它们都以为主线索,又都出自文人之手,因而也都带有鲜明的的特点;12、东汉碑文和代文有渊源关系;崔瑗的用简洁的文字展示了的学问品格; 的则短小精悍,多用偶语,妙语天成; 的碑文在东汉最为着名,代表作是和 ;13、的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游记,后来的、在笔法上和它多有相似之处;第四章两汉乐府诗一、背诵默写篇目:有所思、上邪、陌上桑、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蘼芜、羽林郎;三、填空 1、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或相当于职能的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 ;2、乐府的行政长官叫 ,隶属于 ;西汉另一掌管音乐的机构是 ,隶属于 ,主管 ;3、最初用楚声演唱的乐府诗是十七章,另外, 的在祭祀沛宫原庙时也用楚声演唱;4、乐府的职能、地位在时进一步加强,至末年,乐府人员多达八百余人, 登基后,下诏罢乐府官,裁减乐府人员;5、东汉管理音乐的机关分属两个系统,一个是 ,一个是 ,后者在时已有,实际上发挥了西汉的作用;6、沈约编篡时,其篇收录了大量两汉乐府诗;宋人编的 ,把汉代至的乐府诗搜集起来,共分为十二类;其中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和中,而以数量最多;7、现在所能见到的两汉乐府诗,可以认定是西汉作品的有:、 17章、 19章和 18首等等; 8、相和歌辞中对人民苦与乐的反差进行了深刻揭示,其代表作分别是:苦有、、等,乐有、、等; 中“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的描写对后世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9、两汉乐府诗在表现人世间的苦与乐、两性关系的爱与恨时,受影响较深,有、的余韵;而在抒发乐生恶死的愿望时,主要继承了的传统,是、的遗响;10、两汉乐府诗都是“、”的,诗中既有诗,也有诗,其中以诗的成就最为突出;11、两汉乐府寓言诗可划分为类型,主要作品有:、、、、等;12、汉高祖刘邦的鸿鹄歌是言诗,安世房中歌是诗,铙歌十八首各篇则均为 ;成帝时长安流传的和 ,都已经是标准的五言诗;13、从西汉到 ,再到 ,这就是早期五言诗发展的基本轨迹;四、简答 1、简述汉乐府的成立及其兴废历程;2、简析陌上桑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五、论述 1、试析汉乐府诗歌的思想内容; 2、试析汉乐府诗歌的艺术特点;3、试析孔雀东南飞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4、试析两汉乐府诗对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所起的积极推动作用;第五章东汉文人诗一、背诵默写篇目:行行重行行、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迢迢牵牛星;三、填空 1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的 ,他的其他五言诗则收录在和的篇中;另外,他的今存残篇,是一首完整的诗,原来当是系于赋尾;赋末附诗,当始见于 ;2、张衡的五言诗描写了一新婚女子,它明显借鉴了的表现手法;张衡的是整齐化之后而形成的七言诗,另外,附于结尾的也是一首七言诗;3、班固、张衡对诗都有所继承,不过班固诗继承了的风格,而张衡诗则继承了的特点;二人诗班固长于 ,张衡则长于 ;从张衡起,东汉文人五、七言诗形成了以为主的基本走势, 的三首,成为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成熟之作;4、汉桓帝以前,东汉文人诗歌经历了由向、由到的转折,但诗歌的基调没有太大变化;诗人们表现的是的之美;5、时期、、的五言诗具有典型乱世文学的特征;他们的代表诗歌分别是二首、二首和 ,其中后者又是一篇诗歌;6、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被收录在之中,它代表了的最高成就,产生的年代大约不晚于时期;7、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钟嵘诗品称它“ , ”,刘勰文心雕龙也称东汉“古诗”实“”;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其时间断限是公元年到公元年,它共经历了年;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第二期是;第三期是 ;魏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的变化过程;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 ;第二, ;第三, ;4、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着作,自曹丕的始,有陆机的、刘勰的、钟嵘的等,再加上肖统的、徐陵的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5、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 ;6、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 ,“三曹”是指、和;“七子”是指、、、、、和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 ;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写时事;4、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5、曹植的创作以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 ,代表作有 ;其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的矛盾,其代表作有对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如表现朋友无辜被害而自己无能为力的 ,对任城王暴卒而表示悼念的 ;还有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的、 ;前者以美女盛年未嫁寄托自己的怀才不遇,后者以“沉浮异势”自述无辜被弃;6、“七子”中成就最突出,被诗品列为上品的诗人是和 ;前者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后者“仗气爱奇”,他们的代表作一是写战乱中饥妇弃子的 ,另一首是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 3首;7、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篇,其中较为可信的是五言体的 ;8、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和 ;9、嵇康的四言诗的代表作是 ;阮籍的代表作是 82首,他开创了中国文学上中的先河;10、阮籍咏怀诗风格隐约曲折,诗品评为“言在耳目之内, ;”第二章两晋诗坛一、背诵默写篇目:赴洛道中作二首、咏史“郁郁涧底松”、“弱冠弄柔翰”1、西晋太康时代最着名的作家有、 ,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的以他们为代表的诗风;太康诗风的特征是 ;与他们同时,号称“三张二陆两潘一左”的“左”是指 ;2、西晋诗人多以才华自负,陆机、潘岳等人的努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二是追求的进步;陆机的代表作有摹拟古诗十九首的十二首和被召入洛阳留恋家乡之情的二首;潘岳的代表作是三首;3左思的代表作有八首,其内容主要是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它开创了咏史诗借的新路;4、刘琨的代表作是 ,郭璞的代表作是十四首;兰亭诗的内容,表现出山水的情趣和由山水直接抒发 ;5、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和 ;第三章陶渊明一、默写: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种豆南山下、饮酒结庐在人境、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1、陶渊明,又名 ,字 ,号 , 今江西九江西南人;谥号为 ;2、陶渊明的作品,今存诗首,赋、文、赞、述等篇;其诗可分为五类:、、、、 ;其散文辞赋的名篇是、和 ;3、陶渊明的田园诗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其代表作品有其一少无适俗韵;有的是写自己躬耕生活的体念,如其三种田南山下;有的是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生活的凋敝,如天道幽且远;4、陶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继承了、的传统,它围绕着诗人这个中心,表现了自己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格;其代表作有其二白日沦西阿、其十精卫衔微木等;5、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主要两点:一是、、、的浑融,二是平淡中见 ,朴素中见 ;苏轼概括为“、”;第四章南北朝民歌一、默写:西洲曲、木兰诗、敕勒歌1、南朝乐府民歌约500首,大部分属于乐府诗集· ,其中 326首, 142首, 18首;2、吴歌产生的地点在下游,而以当时的首都为中心,产生的时代以和居多;3、西曲歌产生的地点在今湖北江陵、今江陵县附近、今湖北襄樊市、今河南省邓县之间,这些城市在中游和两岸,以江陵为中心;产生的时代以、、、的居多;4、南朝民歌喜用双关语,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同音异字的,如“莲”双关“”、“丝”双关“”;另一类是同音同字的,如布匹之“匹”双关匹偶之“”,以黄连之“苦”双关相思之“苦”等;5、北朝民歌主要见于乐府诗集·中,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有一小部分,共余首;6、所谓“横吹曲”,是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乐器有鼓有号角,所以叫“”;它是由梁代的乐府机关保存下来的,故又叫“”;7、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硕果,其中又以语的歌辞居多,这些歌辞后来被翻译成汉语,如 ;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一、默写:登池上楼、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1、谢灵运所开创的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2、山水诗如同游仙诗和玄言诗一样,与魏晋之后的之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3、谢灵运山水诗的佳句,如“ ,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林壑敛暝色,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池塘生春草, ”登池上楼等;4、鲍照诗歌的代表作有充满对门阀制度不满情绪的其六对案不能食、有描写边塞战争,表现诗人建功立业愿望的羽檄起边亭等,其风格继承了文学的传统;、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一、背诵默写篇目: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玉阶怨1、齐永明期间,由于汉字四声的发现和声律论的提出,于是形成了具有格律的体诗;这种诗体由于是在永明年间形成的,所以又叫体;2、新诗体的作家,除提出“八病”说的沈约外,还有以山水诗见长的南齐诗人 ,积极参与创制新体诗的 ,梁诗人和陈诗人等;3、文学史上把谢灵运和谢朓称为“”或“”,谢灵运因袭封康乐公,故又叫 ,谢朓因做过宣城太守,所以又称 ,他们都是南朝最着名的山水诗诗人;4、谢朓山水诗有一首写春江日暮景色的名诗为李白所激赏,题为灞涘望长安;它的一些五言四句的小诗,富有南朝民歌气息,如夕殿下珠帘和绿草蔓如丝等;第七章庾信与南朝诗风的北渐一、背诵默写:渡河北、寄王琳1、北朝文学的本土作家,有北魏的 ,由魏入齐,与温子昇并称的和有“邢魏”之称的 ;还有由南入北,着有颜氏家训的 ,被强留西魏和北周,写有渡河北的和“暮年诗赋动乡关”的 ;2、“穷南北之胜”的南北朝最大诗人是 ,他早年是南朝有名的诗人,后羁留北朝,写下其代表作 27首;其五言小诗的名作是和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律赋、骈文与散文一、背诵默写:登楼赋、归去来辞;1、魏晋散文刘勰以“气爽才丽”一语评价“三曹”;在建安各体文章中,曹操的甚具异彩,有之风;在应用文体中显露文学魅力的,是曹丕、曹植的 ;在曹植传世的文章中,与书体相近的文,如求白试表等也是情文并茂;2、抒情小赋在魏晋时涌现出一批佳作:如曹植的、王粲的、陶渊明的等;3、南朝的骈文中,有代表性的名作有鲍照凭吊广陵的 ,孔稚圭讽刺伪隐士周颙的 ,江淹抒写各种离情别景的和各种人的遗憾的 ;4、南朝的山水写景文的代表作有丘迟的、吴均的和陶宏景的 ;其中丘迟描写江南暮春三月景色的有三句话,它们是: , , ;5、北朝散文的代表作有北魏郦道元的和杨衒之的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1、追寻中国小说的起源,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 ,其次是 ,第三是 ;2、魏晋南北朝小说可分为和两类,代表前者的是干宝的 ;代表后者的是刘义庆的 ;3、世说新语共分门,其内容主要记录了魏晋名士的和玄虚清谈,可以说是一部的故事集;为世说新语作注的是梁代 ;。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先秦文学》屈原与楚辞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先秦文学》屈原与楚辞
《山带阁注楚辞》,清蒋骥注,中华书局版。 《楚辞校注》,闻一多校注,古籍恩主编,中华书局。这套书共分《离骚
纂义》、《天问》、《九歌》、《九章》、《招魂》五编。
《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为楚辞入门之善本。 《屈原和他的时代》,赵逵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博采慎辨古
屈原的作品
据《汉书·艺文志》载,屈原作品共25篇,但 没交代具体篇名;根据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这25篇分别是:《离骚》、《九歌》(十一篇:东 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 、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天问》、 《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 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远游》、《卜居 》、《渔父》 。
二、《离骚》的写作年代
关于《离骚》的写作时间,历来说法不一,至今悬而未决。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任楚怀王左右时,上官 大夫“心害其能”,屡谗之,“王怒而疏屈平。屈平嫉王听之不聪 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 作《离骚》。”但其《报任安书》又云:“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 从诗的内容看,《离骚》当作于诗人晚年。其理由如下:第一 ,诗人于顷襄王时被流放东南,诗中记述的地方风物如“沅湘”, “苍梧”、“九嶷”等皆在江南。第二,古人七十称老,诗中有“ 老冉冉其将至今”、“恐年岁之不吾与”等语。第三,诗中多处流 露出屡受挫折产生的悲愤情绪和决死之辞,如“虽九死其犹来悔” ,“伏清白的死直今”、“宁溘死以流亡兮”、“吾将从彭威之所 居”种种情形和被逐江南后,痛感政坏国危而自己难近君侧的心情 是相合的。
第三节 《离骚》
一、《离骚》解题
1.题解:“离骚”二字,历来颇多不同解释: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也,谓已遭忧作辞也。 ”(按,离同罹。) 王逸《楚辞章句》:“离,剥也;骚,愁也。” 前人的说法,似乎大同小异,我们不妨集而广之,理解为因遭受祸 患而抒发忧愁愤懑之情,想不致有大错。若要选择一家之言呢,我看班 固的解释比较切合诗的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1]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1]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出自《吴越春秋》;葛天氏之乐和《候人歌》出自《吕氏春秋》。

2.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第二章《诗经》1 汉代采诗说(关于诗经编订情况):班固《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

”;何休《春秋公羊传》“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天子。

”2《诗经》内容上分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维天之命》、《武》、《载芟》《閟宫》2.颂赞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3.怨刺诗《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4.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5.征役诗《载驰》、《采薇》、《无衣》(看书P34-50)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1.《尚书》:上古之书,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

以记言为主。

2.《春秋》: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重大史实。

上起鲁隐公元年(-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481),共二百四十年的史实。

(《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3.《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

以记言为主。

记载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

(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1.《论语》:语录体散文。

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编纂而成。

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

今天所见《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楚辞产生的政治背景 . 3.楚辞产生的文学因素 . 楚辞的产生与楚地歌谣、 ① 楚辞的产生与楚地歌谣、乐曲民歌有密 切关系
《 九辩》、《九歌》、《涉江》、 九辩》 九歌》 涉江》 《采菱》、《阳春》、《白雪》等 采菱》 阳春》 白雪》
皆是楚地乐曲的名目 。
《孺子歌》: 孺子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 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 2.《九歌》与宗教祭祀的关系(与舞曲、 . 九歌》与宗教祭祀的关系(与舞曲、
歌剧艺术的相似) 歌剧艺术的相似)
屈原《九歌》取材于神话。或写祭神场 屈原《九歌》取材于神话。 或写诸神故事, 面,或写诸神故事,与楚地宗教祭礼有 关。
二、楚文化与楚辞的形成 1.楚文化(巫楚文化)的影响 .楚文化(巫楚文化) “楚人”的构成包括“九夷八蛮”: 楚人”的构成包括“九夷八蛮” 楚人 濮等, 越、巴、苗、氐、羌、濮等,被北方称 荆蛮” 荆楚, 为“荆蛮”(荆楚,即草木丛生之意)有时 也自称“蛮夷” 也自称“蛮夷”。 因此楚文化是丰富、 因此楚文化是丰富、多元文化的融合 包括百越文化、夷濮、氐羌、巴蜀、 (包括百越文化、夷濮、氐羌、巴蜀、苗蛮), 因而也是独特的、极具地方色彩的。 因而也是独特的、极具地方色彩的。
♦ 《史记》本传 史记》本离骚》 离骚》
屈原代表作, 屈原代表作,带 有自传的性质抒情 长诗,全诗三百七 长诗, 十三句, 十三句,二千四百 余字, 余字,富有强烈的 浪漫主义色彩。 浪漫主义色彩。
司马迁: 司马迁
离骚》 犹离忧也。”“屈平疾 “《离骚》 者,犹离忧也。”“屈平疾 王听之不聪也,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 王听之不聪也,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 历史上影响大的说法主要有上两种,以司马迁的说法
最为可信。《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政治的愤慨 愤慨和 愤慨 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 悲痛心情,也抒发 悲痛 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 哀怨。 哀怨
♦ 刘熙载:“《离骚》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
下一句,极开阖抑扬之变,而其中自有不变者存”。 (《艺概·赋概》)所谓不变者即指贯穿全诗的主脉、 线索,亦即“忠怨”之情、爱国之情。 ♦ 司马迁:“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 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 接下来的诗篇展现了再生的灵魂为理想
而顽强追求的动人情景:驾飞龙,历昆 仑,渡白水,登阆风,游春宫,上叩天 门,下求佚女,希冀唤醒楚王,寻求知 音,最后又是失败:“闺中既已邃远兮, 哲王又不寤”。
第三部分:索藑茅以筳篿兮——结尾
♦ 灵氛占卜 灵氛占卜,点出新的出路:去国远逝,
寻求个人的前途。 ♦ 巫咸劝说 巫咸劝说,从历史上贤才得遇眀圣的事, 启发他趁年华未晚而采取行动,于是决 心远逝,就在看来一切矛盾、冲突行将 结束时,一切又重新开始,深沉的爱国 情志占了上风,以死殉理想和国家。
♦ ②全诗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
“篇幅之长,文采之美,想象的丰富, 象征的美丽,爱国怀乡之情,愤世嫉俗 之感,再加以神话奇闻夹杂交织,在现 实生活基础上发挥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 神”。(刘大杰)
♦ ③诗歌形式和诗歌语言上也有很大创造。 ♦ 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把诗句加长,结构扩
大,既增加了内容含量,又增强了表现力。全 诗把事实的叙述、慷慨的抒怀和幻想的描写, 以及某些故事性情节等交织在一起,波澜壮阔 而又完美生动,用楚地口语“兮”字入诗, “兮”这一语词既增强了诗中咏叹的抒情气氛, 又极大地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性和音乐美。 ♦ 《离骚》整篇文采绚烂、比喻丰富;全诗感情 充沛、结构宏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 “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较之于《诗》,则 其言甚长,其诗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 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 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屈原与宋玉 》)
——《汉书·地理志》 《汉书 地理志 地理志》
楚地巫教盛行: 楚地巫教盛行:
信巫鬼,重淫祀” “信巫鬼,重淫祀”
——《汉书·地理志》 《汉书 地理志 地理志》
昔楚国南郢之邑, 湘之间, “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 信鬼而好祠。其祠, 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 神。” ——王逸《楚辞章句》 王逸《楚辞章句》
“有江汉川泽山林之绕,江南地广, 有江汉川泽山林之绕,江南地广, 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 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 蠃蛤,食物常足。 窳偷生, 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故啙窳偷生, 而亡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 而亡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 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 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而汉中淫 枝柱,与巴蜀同俗 蜀同俗。 失(佚)枝柱,与巴蜀同俗。”
班固《离骚赞序》 班固《离骚赞序》:
犹遭也; 忧也。 “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 也。”
王逸《楚辞章句 离骚经序 离骚经序》 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 “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 别也; 愁也; 径也;言己放逐离别, 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讽谏君也。 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讽谏君也。”
第二节 屈原其人及其作品
一、屈原生平 屈原( 屈原(前340-前277)名平, - )名平, 字原,楚国同姓贵族。 字原,楚国同姓贵族。祖先 封于屈,遂以屈为姓。 封于屈,遂以屈为姓。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 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议国事,以出 入则与王议国事, 号令;出则接遇宾客, 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 诸侯” 诸侯”
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 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 作品以及汉代人的模仿之作, 作品以及汉代人的模仿之作,书名题为 楚辞》 是继《诗经》 《楚辞》,是继《诗经》后我国古代的 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汉代人还普遍称楚辞为“ 汉代人还普遍称楚辞为“赋”,如 《史记》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汉 史记》说屈原作《怀沙》之赋, 艺文志》列有 宋玉赋” 书·艺文志 列有“屈原赋”、“宋玉赋” 艺文志 列有“屈原赋” 等名目。 等名目。
二、作品
魂》、《哀郢》、《怀沙》。 ♦ 《汉书·艺文志》载二十五篇,无篇名。 汉书·艺文志》 ♦ 东汉王逸为刘向辑的《楚辞》作章句,《楚辞 《 章句》 章句》载屈原作品二十四篇:《离骚》、《九 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 《远游》、《卜居》,至于《渔夫》、《大 招》,疑不能明。把《招魂》列于宋玉名下, 基本上以刘向、刘歆父子《七略》为依据。 ♦ 现代学者认为《招魂》应遵《史记》,为屈原 所作,《远游》、《卜居》、《渔父》、《大 招.》则为后人伪托。
3.艺术成就、艺术特色: .艺术成就、艺术特色:
♦ ①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离
骚》是第一部个人创作的长篇叙事诗。 ♦ 《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 象,形象鲜明有力:充满爱国激情,具有崇高 政治理想和竣洁人格,庄严而伟大。由此,诗 人屈原本身,就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伟大的 艺术形象,不朽的爱国诗人的典型,对后世产 生无限感召力。因此,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二部分(女嬃之婵媛兮——余焉能忍与 此终古)
♦ 通过受詈、陈辞、叩阍、求女等一系列活动表现诗人
在沉重打击后激烈的内心冲突与上下求索的执着坚韧 以及最终坚持理想的伟大壮烈。 ♦ 女嬃劝戒 女嬃劝戒,要他于世浮沉,这是与坚持真理的态度相 矛盾,并且是对过去既往斗争生活的否定,对诗人自 身的否定。由此引起他历史的反思,寻求历史的仲裁, 于是“就重华而陈辞”,重温夏商周历代兴亡史,以 壮烈的心情回顾了前朝那些为正义而斗争者的命运, 由此增强诗人原有的信仰,激发了他继续奋斗的勇气 和宁死不悔的壮烈胸怀,在坚定了认识的基础上,又 满怀激情的进行新的“求索”。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屈原贾生列传〉
吴起变法: 楚 吴起变法: 废公族疏远者” “废公族疏远者” 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 “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罢 除无能无用之冗官,选贤任能” 除无能无用之冗官,选贤任能” 绝命辞《怀沙》 绝命辞《怀沙》: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 吾将以为类兮 ” 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 “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 余何畏惧兮” 余何畏惧兮” 《怀沙》首句 怀沙》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楚辞: 楚辞: 泛指楚地歌辞, 泛指楚地歌辞,后主要指以战国时代 楚人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楚人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它是 楚国诗歌的代表, 楚国诗歌的代表,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 样式、方言声韵和风物土产等, 样式、方言声韵和风物土产等,而具有 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表现为“书楚语, 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表现为“书楚语, 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它的句式 比较自由,每句可长可短, 比较自由,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 中多用语气词“ 中多用语气词“兮”字。由于屈原的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后世又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 称楚辞的文体(诗体) 骚体” 称楚辞的文体(诗体)为“骚体”。
《越人歌》: 越人歌》
今昔何昔兮,搴舟中流。 “今昔何昔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 得与王子同舟……”。 兮,得与王子同舟 。
②《诗经》的影响 诗经》
③战国纵横家之文、说辞 战国纵横家之文、 战国时代纵横家奔走游说, 战国时代纵横家奔走游说,十分活 跃, 欲以唇吻奏功,遂竟为美辞, “欲以唇吻奏功,遂竟为美辞,以动 人主” 余波流衍,渐及文苑, 人主”,“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 华句,故已非《 华句,故已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 载矣” 载矣”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 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馋之曰: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因馋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曰 以为‘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 我莫能为’ 王怒而疏屈平。 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