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GDP(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情况
2013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759.64亿元,比上年增长11.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36.3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1315.30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8508.03亿元,增长9.6%。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7856元,比上年增长10.2%。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9%,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0%,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0%。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1%。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1%。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6%。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6%。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3.0%。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5%。
福州、厦门、泉州三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9.5%、11.7%和4.3%。
全年公共财政总收入3428.76亿元,比上年增加419.88亿元,增长14.0%,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118.67亿元,增长19.3%;公共财政支出3056.48亿元,增长17.2%。
全省国税税收收入(含海关代征)2106.01亿元,增长9.7%;全省地税系统组织各项收入2189.21亿元,增长20.2%。
规模以上工业的38个行业大类中有28个增加值增速在两位数。
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比上年增长19.8%,家具制造业增长15.3%,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12.8%,纺织业增长22.6%,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增长18.2%,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下降10.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4.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7.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6.0%,黑色金属冶炼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959.45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94.33亿元,增长12.7%;国有企业86.47亿元,增长17.0%,集体企业7.63亿元,下降20.4%,股份制企业1000.34亿元,增长13.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783.82亿元,增长2.8%;私营企业637.39亿元,增长19.1%。
2013年广西经济运行简况
2013年广西经济运行简况2013年,面对极为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广西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提质、稳中向好,但工业、投资、农业面临较多困难,经济企稳向好基础仍需巩固。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初步核算,全年全区生产总值(GDP)143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43.57亿元,比上年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6863.04亿元,增长11.9%,其中工业增加值5749.65亿元,增长11. 4%;第三产业增加值5171.39亿元,增长10.2%。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6%、59.0%和34.4%,其中工业贡献率为48%。
2013年,全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实现了总体平稳、稳中提质。
“总体平稳”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总体平稳。
2013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全区生产总值同比分别增长10.5%、10.2%、10.2%和10.2%,遏制住了2011年至201 3年一季度连续6个季度累计增速回落的势头,季度累计增速波动幅度在0.3个百分点以内,连续12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二是产业稳步发展。
全年全区粮食总产量1521.8万吨,创近8年来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长2.5%;粮食平均亩产329.8公斤,增长2.3%,创历史新高。
糖料蔗产量比上年增长3.5%,水果产量增长9.1%,木材产量增长19.0%,肉类总产量增长2.2%,水产品产量增长5.1%。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9%,钢材、发动机、机制纸及纸板、汽车、十种有色金属、水泥、发电量等重点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0.7%、19.1%、13.4%、11.7%、11.5%、9.5%和7.0%。
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5.2%、9.0%、6.1%、21.9%、5.5%。
商品房销售面积由上年下降6.9%转为增长8.6%。
2013深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深圳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深圳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努力创造科学发展的"深圳质量",全市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完成了全年经济发展主要目标。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发展。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本地生产总值14500.2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5亿元,下降19.8%;第二产业增加值6296.84亿元,增长9.0%;第三产业增加值8198.14亿元,增长11.7%。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0.1%;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3.4%和56.6%。
人均生产总值136947元/人,增长9.6%,按2013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2112美元。
在现代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5492.37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先进制造业增加值4162.87亿元,增长12.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3370.67亿元,增长12.3%。
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04.09亿元,增长9.0%;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765.43亿元,增长14.2%;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69.77亿元,增长2.5%;房地产业增加值1334.42亿元,增长10.8%。
民营经济增加值5620.82亿元,增长11.2%。
四大支柱产业中,金融业增加值2008.16亿元,比上年增长15.0%;物流业增加值1445.62亿元,增长11.4%;文化产业增加值1085.94亿元,增长14.5%;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4652.00亿元,增长12.4%。
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生物产业增加值228.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3%;互联网产业增加值590.59亿元,增长28.2%;新能源产业增加值335.97亿元,增长14.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2180.30亿元,增长23.6%;新材料产业增加值310.36亿元,增长11.9%;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1357.00亿元,增长18.0%。
2013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
2013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胡凯红:女士们先生们,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请到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介绍今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大家提问。
盛来运: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再次和大家见面,按照惯例我先向大家发布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然后回答大家的问题。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188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427亿元,同比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54569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56859亿元,增长8.3%。
从环比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6%。
一、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据全国9万农户种植意向调查显示,2013年全国稻谷意向种植面积增长1.0%,早稻和双季晚稻基本持平,中稻和一季晚稻增长1.6%;玉米意向种植面积增长4.1%;大豆意向种植面积下降8.5%;棉花意向种植面积下降6.2%。
目前,全国冬小麦一、二类苗比例占87.2%。
一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2287万吨,同比增长2.6%,其中猪肉产量1554万吨,增长2.8%。
生猪存栏45473万头,同比减少0.3%;生猪出栏20489万头,同比增长2.4%。
二、工业生产增速总体平稳,企业利润恢复性增长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5%,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1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回落0.5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集体企业增长6.7%,股份制企业增长11.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9%。
2013年1-3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情况
2013年1-3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情况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3-10-19 09:30 根据有关资料,2013年1-3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结果如下:表1:2013年1-3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据绝对额(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386762 7.7第一产业35669 3.4农林牧渔业35669 3.4第二产业1751187.8工业1490007.6建筑业261189.7第三产业1759758.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14497.2批发和零售业3506710.4住宿和餐饮业7727 5.1金融业2623810.4房地产业245467.3其他服务业609487.6注:绝对额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
表2:GDP环比增长速度环比增长速度(%)2011年1季度 2.32季度 2.63季度 2.24季度 1.82012年1季度 1.42季度 2.23季度 4季度2.0 1.92013年1季度 1.52季度 1.93季度 2.2注:环比增长速度为经季节调整与上一季度对比的增长速度。
附注:季度GDP核算说明我国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采用累计核算方式,1-4季度GDP初步核算即为年度GDP初步核算,因此本说明也适用于年度GDP初步核算。
1.季度GDP核算概述1.1基本概念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价值的一种方法,即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核算期内生产的总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增加值。
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核算方法。
2013年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统计数据
2013年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统计数据一、经济运行总体稳健,转型升级初现成效初步核算并经国家统计局评估审定,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14370.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
按2013年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率6.1932计算,2013年天津市GDP(地区生产总值)约合2320亿美元。
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88.45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7276.68亿元,增长12.7%,其中工业增加值6678.60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增加值6905.03亿元,增长12.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1%。
从全年经济走势看,一季度和上半年均增长12.5%,前三季度增长12.6%,全年增长12.5%,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建成全国首家863产业化促进中心、国家锂离子动力电池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电动汽车、3D打印等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8%。
实施新一轮科技小巨人发展计划,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53万家,累计达到5万家。
其中,新增小巨人企业600家,累计达到2410家。
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快速增长,年末全市专利拥有量达到68540件,增长31%。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件,比上年增加1.5件。
民营经济活力增强。
出台27条支持民营经济政策,全年新注册民营企业30343户。
全市民间投资5103.52亿元,增长23.5%,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50.4%。
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25.0%,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2.0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出口93.31亿美元,增长16.4%,快于全市出口14.9个百分点。
节能减排取得成效。
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促进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全市万元GDP 能耗预计比上年下降4%。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6.7%,六大高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均呈下降态势。
2013年中国大陆国内生产总值
2013年中国大陆国内生产总值(GDP)及人均GDP统计数据(2014年1月)(2014-01-20 16:47:38)标签:分类:【财经资讯·经济评析】杂谈国家统计局2014年1月20日公布,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同比增长7.7%,完成了年初设定的7.5%的目标。
按2013年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率6.1932计算,2013年中国GDP约合91849.93亿美元,人均GDP约为6767美元。
(2013年年末人口为13.6072亿,年中人口约为13.5738亿)据统计局网站消息,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201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2013年GDP增速为7.7%,超过7.5%的预期目标。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8%,四季度增长7.7%。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695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49684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
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8%。
全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7%。
一、农业生产再获丰收2013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4万吨,比上年增加1236万吨,增长2.1%。
其中,夏粮产量13189万吨,增长1.5%;早稻产量3407万吨,增长2.4%;秋粮产量43597万吨,增长2.3%。
全年棉花产量631万吨,比上年减少7.7%;油料产量3531万吨,增长2.8%;糖料产量13759万吨,增长2.0%。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373万吨,比上年增长1.8%;其中猪肉产量5493万吨,增长2.8%。
生猪存栏47411万头,比上年下降0.4%;生猪出栏71557万头,比上年增长2.5%。
全年禽蛋产量2876万吨,比上年增长0.5%;牛奶产量3531万吨,下降5.7%。
中国GDP
世界排名
1980年世界各国(地区) GDP排名(按当时汇率) 1)美国:亿美元 2)日本:亿美元 3)苏联:9400亿美元 (4~6名数据省略) 7)意大利:4598亿美元 8)中国内地:3015亿美元 9)加拿大:2689亿美元 10)墨西哥:2277亿美元 1988年末,为了应对价格机制的改革导致的通货膨胀的高涨,领导层采用了一系列严厉的措施。中国经济在 九十年代末期活力重现。在1992年新春南巡时给予改革以新的动力。之后同年的中共十四大支持重新推动市场改 革,同时声明中国在九十年代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体制的连续性,但更大胆的经 济
按本币计算 1982年中国人均GDP突破500元,达到529人民币;(从1952年人均119元到1982年人均突破500元总共花了30 年时间。) 1987年突破1千元,达到1116人民币; 1995年突破5千元,达到5074人民币;(从1987到1995年的8年时间年均实际增长为8.6%。) 2003年突破1万元,达到人民币;(从1995年到2003年8年,年均实际增长7.9%。) 2013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人民币; 2014年,人均达到人民币; 2015年,人均达到人民币; 2016年,人均达到人民币; 2017年,人均达到人民币;
中国GDP总量已达日本的两倍。中国的GDP总量在2010年首次超过日本,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仅仅过 去了三年,中国的GDP总量又达到了日本的两倍。
1952年中国的工业总产值按现价估计为2390亿元。在总量上这个数字占有世界几乎3%的份额,同时也是日本 或者印度的1.5倍(非人均)。
人均GDP在六十年代增速仅仅为17%,到七十年代增至70%,到了飞速发展的八十年代以63%的速度一举超过印 度,最后在九十年代更是达到了175%的高峰。然而中国的繁荣仍然集中在沿海和南方省份,同时近几年中国已经 努力将其繁荣扩展至内陆省份和东北传统工业带。
2013年北京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3年北京市经济运行情况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北京市总体经济实现了平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初步核算,2013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0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增幅与上年持平。
其中,1季度经济增长7.9%,上半年增长7.7%,1-3季度增长7.7%,增势较为平稳。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1.8亿元,增长3%。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352.3亿元,增长8.1%,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3536.9亿元,增长7.8%;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15.4亿元,增长9.6%。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986.5亿元,增长7.6%。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0.8:22.7:76.5变为0.8:22.3:76.9。
按常住人口计算,北京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3213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为15052美元。
图1 2011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季度累计增速(%)一、农业生产增势稳定,都市型农业稳步发展2013年,北京市农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增速比上年回落0.2个百分点。
全年粮食产量96.1万吨,比上年下降15.5%,但粮食亩产达到403.3公斤,增长3.1%,增幅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66.9万吨,下降4.7%。
禽蛋产量17.5万吨,增长14.8%。
生猪出栏314.4万头,增长2.7%。
北京市设施农业收入57.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农业观光园和民俗旅游总收入分别为27.4亿元和10.2亿元,分别增长1.8%和12.6%。
二、工业生产稳中向好,企业利润稳步增加2013年,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为近3年来年度最高水平。
其中,现代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分别增长14.2%和10.4%,高于工业平均增速6.2个和2.4个百分点。
重点行业对北京市工业增长发挥了明显的支撑作用。
汽车制造业增长2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1.9%,医药制造业增长8.9%,3个行业对北京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4%。
2013年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起步之年,也是发展形势极为错综复杂的一年。
一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各项方针、政策,实施“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部署,强化创新驱动,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GDP)3967.29亿元,比上年增长8.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3.2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102.9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671.09亿元,分别增长3.1%、8.6%和9.0%。
GDP总量居全省第4位,增速居全省第6位。
人均GDP (按常住人口计算)80212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2953美元),增长8.3%。
人均GDP列全省第4位,增速列全省第6位。
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1:53.8:41.1调整为4.9:53.0:42.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
调查的八大类商品价格“五涨三跌”,其中衣着上涨4.7%,食品上涨3.8%,居住上涨2.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4%;交通和通信下降1.0%,烟酒下降0.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下降0.7%。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0%。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分别下降1.7%和1.3%。
表1: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变化情况分类名称比上年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2.0 一、食品 3.8 #粮食 1.2 肉禽及其制品 3.6 蛋 4.9 水产品 3.3 二、烟酒 -0.9 #烟草 0.0酒 -2.9 三、衣着 4.7 #服装 5.4 四、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1.7 五、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0.7 六、交通和通信 -1.0 七、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0.4 八、居住 2.7 全年财政总收入502.15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3.07亿元,增长10.3%。
吉林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吉林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吉林省统计局•【公布日期】•【字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吉林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吉林省统计局2014年)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全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克难进取,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保障了全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2981.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
其中,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509.34亿元,增长4.0%;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6858.23亿元,增长8.8%;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613.89亿元,增长8.7%。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省人均GDP达到47191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7620.53美元),比上年增长8.2%。
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1.6 : 52.8 : 35.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0%、57.5%和37.5%。
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607.6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9%;民营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728亿元,增长16.1%。
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率为6.03%;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降低率为8.41%。
图1:2009-2013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2013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9(以上年为100,下同),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9%。
其中,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9,上涨2.9%;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9,上涨2.9%。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0.8,上涨0.8%;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98.7,下降1.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为99.4,下降0.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 100%,与上年持平。
中国2013上半年经济数据
上半年GDP为24.8万亿元同比增长7.6%中新网7月15日电今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经济数据。
上半年国内上产总值2480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6%。
数据显示,其中,一季度GDP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8622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117037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112350亿元,增长8.3%。
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7%。
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2013年7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上半年,面对错综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改革促调整,以调整促发展,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480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6%。
其中,一季度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8622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117037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112350亿元,增长8.3%。
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7%。
一、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夏粮再获丰收全国夏粮总产量13189万吨,比上年增加196万吨,增长1.5%。
夏收油菜籽产量1348万吨,比上年增加45万吨,增长3.4%。
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916万吨,同比下降0.2%,其中猪肉产量2614万吨,增长1.0%。
生猪存栏45250万头,同比下降0.6%;生猪出栏34211万头,增长1.1%。
二、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企业利润继续增加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3%,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集体企业增长5.0%,股份制企业增长10.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7.4%。
2013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公布日期】2014.02.28•【字号】•【施行日期】2014.02.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2013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2014年2月28日)2013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各项措施,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为中心,积极作为、改革创新,全省经济呈现稳中有进发展态势,物价水平总体稳定,民生持续得到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文化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
一、综合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54684.3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42.6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27422.5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22519.2亿元,增长9.2%。
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8.6:51.4:40.0调整为8.7:50.1:41.2。
人均生产总值56323元,增长9.0%,按年均汇率折算为9094美元。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城镇新增就业119.98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3.3万人。
失业人员再就业55.5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11.7万人,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动态消零。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4%,低于4%的全年控制目标。
物价水平总体平稳。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2%。
其中,城市上涨2.1%,农村上涨2.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8%,消费品价格上涨2.4%。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2%。
工业生产者出厂、购进价格均下降1.6%。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实现生产总值25728.8亿元,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4%;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加快,分别实现生产总值7985.2亿元、16173.2亿元,增速均超过全省1.3个百分点;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实现生产总值19459.8亿元,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9%。
2013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统计数据
2013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统计数据生产总值59162亿元、粮食总产量684.6亿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56.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982.5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11455万平方米、城镇化率达到6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538元......日前,江苏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由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联合发布2013年江苏经济发展“成绩单”。
据了解,2013年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在加快转型升级中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两个率先”迈出新步伐。
江苏省生产总值5.9万亿人均GDP超1.2万美元江苏省统计局局长徐劼介绍,经初步核算并经国家统计局核定,全省实现生产总值59162亿元,按2013年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率6.1932计算,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约合9952.74亿美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6%。
其中,人均GDP74607元,比上年增加6260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12047美元,继2012年后再次突破1万美元。
江苏的经济总量自2005年以来,连续跨越两万亿、三万亿、四万亿和五万亿台阶,2013年接近六万亿,在经济总量较大的情况下,经济每增长1%对应的增量也日益扩大。
“比如2012年GDP增长10.1%,当年经济增量是4948亿元;2013年GDP增长9.6%,增量是5104亿元,增速虽然有所回落,但是增量扩大,2013年比上年净增156亿元。
”2014年,全省调低了经济增长的调控目标,增速定在9%左右。
对此,徐劼表示,适当的增速回调既能够稳定市场预期,又能够为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留出空间,可以把发展的着力点真正转到转型升级、改革创新和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
区域创新能力实现全国“五连冠”2013年江苏省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从产业结构看,全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9.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
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8.5%。
2013年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统计数据
2013年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统计数据上海市政府新闻办日前举行新闻发布会,上海市统计局总经济师严军介绍了2013年上海市国民经济运行统计情况。
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1602.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增幅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按2013年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率6.1932计算,2013年上海市GDP(地区生产总值)约合3488亿美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9.28亿元,下降2.9%;第二产业增加值8027.77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13445.07亿元,增长8.8%。
分季度看,一季度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8%,二季度增长7.6%,三季度增长7.8%,四季度增长7.6%。
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2.2%,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全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823.29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额23.03万亿元,增长39.9%;上海期货交易所成交额120.83万亿元,增长35.5%;上海黄金交易所成交额5.22万亿元,增长48%。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3533.1亿元,比上年增长7.1%。
商品销售总额60496.05亿元,增长12.5%。
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314.34亿元,增长2.3%。
全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343.77亿元,比上年增长11.3%。
商品房销售面积2382.2万平方米,增长25.5%。
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2015.81万平方米,增长26.6%。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935.06亿元,比上年增长1%。
货物运输总量91535.07万吨,下降3%;集装箱吞吐量3361.68万标准箱,增长3.3%。
全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现增加值1036.62亿元,比上年增长12.8%。
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启动、迪士尼项目加快推进……这为上海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利契机。
南京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南京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发布人: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3-28浏览次数: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南京调查队2014年3月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11.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4.64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3450.58亿元,增长11.1%,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2997.63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4356.56亿元,增长11.3%。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98011元,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5827美元。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2.3:43.3:54.4。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419.1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2.8%。
工业结构调轻调优,全年重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79.8%,比上年回落2.6个百分点。
服务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快于第二产业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其中,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46.2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0.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32.6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5.4%,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27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0.9%,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7%,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6%,居住类价格上涨2.8%。
构成消费价格的八大类指数呈“六升二降”格局。
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3%。
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3.5%,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4%;轻工业类价格下降1.4%,重工业类价格下降3.3%。
2013年陕西省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2013年陕西省国民经济运行情况2013年,是近年来陕西省经济发展困难最大的一年。
一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形势和经济下行的压力,陕西省坚持实施“稳中有为、提质增效”的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全省经济呈现总体平稳、稳中趋好的发展态势。
初步核算,2013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6045.21亿元,比上年增长1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26.05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8911.64亿元,增长1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258.56亿元,增长13.1%;第三产业5607.52亿元,增长9.9%。
年末常住人口3763.7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51.31%。
一、农业实现“十连丰”。
2013年,我省在出现多年不遇的冬春连旱、低温、冰雹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食产量达到1215.8万吨,实现“十连丰”。
猪牛羊禽肉产量110.9万吨,牛奶产量141.1万吨,禽蛋产量55.4万吨。
二、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982.47亿元,比上年增长13%。
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总产值3111.09亿元,比上年增长20.7%;重工业15871.38亿元,增长11.6%。
从八大支柱工业看,能源化工工业总产值8360.38亿元,比上年增长6.2%;非能源化工工业总产值10066.43亿元,增长18.4%,其中,装备制造工业3759.08亿元,增长19.2%;有色冶金工业2521.71亿元,增长12.8%;食品工业1847.44亿元,增长19.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958.8亿元,增长31.3%;医药制造业430.28亿元,增长19.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89.23亿元,增长8.5%;纺织服装工业259.9亿元,增长22.3%。
从产品产量看,天然原油3688.04万吨,同比增长5%;天然气371.65亿立方米,增长20%;水泥8545.52万吨,增长13.6%;十种有色金属161.83万吨,增长23.2%;发电量1493.66亿千瓦小时,增长4.2%;钢材1565.22万吨,增长20.2%;汽车42.44万辆,增长21.1%,其中轿车31.7万辆,增长2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GDP(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情况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4-01-21 09:30根据有关资料,2013年GDP(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结果如下:季度GDP核算说明我国季度GDP(国内生产总值)核算采用累计核算方式,1-4季度GDP初步核算即为年度GDP初步核算,因此本说明也适用于年度GDP初步核算。
1.季度GDP核算概述1.1基本概念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价值的一种方法,即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核算期内生产的总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增加值。
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核算方法。
按照这种核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相加得到。
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产品和服务的最终去向,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与服务净出口三个部分。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季度GDP是以生产法为基础核算的结果。
1.2核算范围1.2.1生产范围GDP核算的生产范围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和服务的生产;第二,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第三,自有住房拥有者为自己最终消费提供的自有住房服务,以及付酬的自给性家庭服务生产。
生产范围不包括不支付报酬的自给性家庭服务、没有单位控制的自然活动(如野生的、未经培育的森林、野果或野浆果的自然生长,公海中鱼类数量的自然增长)以及部分“未观测经济”等。
1.2.2生产活动主体范围GDP生产活动主体范围包括了中国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所有常住单位。
本报告中的季度GDP数据是由国家统计局负责核算的全国数据,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地区生产总值数据。
1.3核算单位GDP核算主要以法人单位作为核算单位,在核算中依据法人单位从事的主要活动将其划分到不同的行业,分别计算各个行业的增加值,再将各行业增加值汇总得到GDP。
1.4核算频率核算频率为季度,中国从1992年1季度开始核算季度GDP。
目前,季度核算采取累计核算方式,即分别计算各年1季度,1-2季度,1-3季度和1-4季度的GDP数据。
从2011年1季度开始,国家统计局正式对外发布各季GDP环比增长速度。
1.5法律依据和制度规定GDP核算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
目前,中国GDP是按照《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CSNA)的要求进行测算的,该体系采纳了联合国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
近来,国家统计局正在对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修订的2008年SNA进行研究,并将逐步对我国GDP核算制度方法进行修订。
1.6保密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一章第九条的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国民经济核算人员在进行GDP核算时对所使用的未经公开的专业统计数据和行政记录数据严格保密,在GDP核算数据发布前对当期GDP数据也严格保密。
1.7用户需求季度GDP数据的国内用户主要是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大学、行业协会、媒体以及社会公众。
此外,国家统计局定期向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提供中国季度GDP数据。
2.季度GDP核算方法2.1分类体系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季度G DP核算的行业划分采用三级分类。
第一级分类直接采用国家统计局2003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但在第三产业中剔除国际组织部分。
第二级分类基本上采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门类,分为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等9个行业。
其中工业包含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门类行业;其他服务业包含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等9个门类行业。
第三级分类在第二级分类的基础上,将第三产业中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一部分门类,细化为行业大类。
2.2资料来源在季度GDP核算时,将所有可以在核算时获得的、适用的经济统计调查数据都用于GDP核算。
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国家统计调查资料,指由国家统计系统实施的统计调查获得的各种统计资料,如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等统计调查资料、服务业抽样调查资料、人口与劳动工资统计资料、价格统计资料等。
二是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记录资料,主要包括: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保监会、证监会等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数据,例如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情况、国家税务总局分行业的税收资料等。
2.3核算方法2.3.1现价增加值核算方法根据资料来源情况,季度现价增加值核算主要采用增加值率法、相关价值量指标推算法、以及利用不变价推算现价等方法。
(1)增加值率法增加值率法是先计算现价总产出,再根据上年年报资料和当期有关生产情况确定现价增加值率,然后将二者相乘得出增加值,计算公式为:现价增加值=现价总产出×现价增加值率(2)相关价值量指标速度推算法相关价值量指标速度推算法是利用相关价值量指标的现价增长速度推算现价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然后用上年同期现价增加值乘以推算出的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得出当期现价增加值,计算公式为:现价增加值=上年同期现价增加值×(1+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其中,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根据本期相关价值量指标现价增长速度,以及以前年度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和相关价值量指标的现价增长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确定。
(3)利用不变价推算现价方法先利用物量指数外推法求得本期不变价增加值,再根据相关价格指数推算现价增加值。
计算公式为:现价增加值=不变价增加值×价格指数2.3.2不变价增加值核算方法不变价增加值是把按当期价格计算的增加值换算成按某个固定期(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从而剔除价格变化因素的影响,以使不同时期的价值可以比较。
不变价增加值采用固定基期方法计算,目前每5年更换一次基期,现在的基期是2010年。
季度不变价增加值核算主要采用价格指数缩减法和相关物量指数外推法。
(1)价格指数缩减法利用相关价格指数直接缩减现价增加值,计算不变价增加值,计算公式为:不变价增加值=现价增加值÷价格指数(2)物量指数外推法物量指数外推法就是利用相关物量指标的增长速度推算不变价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然后用上年同期不变价增加值乘以推算出的不变价增加值增长速度得出当期不变价增加值,计算公式为:不变价增加值=上年同期不变价增加值×(1+不变价增加值增长速度)其中,不变价增加值增长速度,根据本期相关物量指标增长速度,以及以前年度不变价增加值增长速度和相关物量指标的增长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确定。
2.4季节调整GDP环比增长速度是季度增加值与上一个季度增加值数据对比的结果。
在测算时,须剔除季节性因素对时间序列的影响,利用国家统计局版季节调整软件(NBS-SA)对时间序列进行季节调整。
NBS-SA是在目前国际上比较常用的季节调整软件的基础上,考虑了中国特有的季节因素研制而成的。
该软件添加了处理中国特有的季节因素的新模块,有效剔除了中国特有的季节因素,包括春节、端午、中秋等移动假日因素、周工作天数从原来的6天制到5天制转变的因素、假期变动及调休带来的变化因素等。
3.季度GDP数据修订3.1修订的必要性季度GDP初步核算对时效性要求很强,一般在季后15天左右公布,这时,GDP核算所需要的基础资料不能全部获得,因此季度GDP初步核算利用专业统计进度资料和相关指标推算得到。
之后,随着可以获得的基础资料不断增加和完善,会利用更加完整的基础资料,例如,专业统计年报、行业财务资料和抽样调查资料以及财政决算资料对GDP数据进行修订,使其更加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实际情况。
3.2修订程序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我国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和数据发布程序规定》,以及《关于我国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的改革》的规定,中国季度GD P核算分为初步核算、初步核实和最终核实三个步骤。
通常,年度GDP初步核实和最终核实后,要对季度数据进行修订,称为常规修订;在开展全国经济普查,发现对GDP数据有较大影响的新的基础资料,或计算方法及分类标准发生变化后而对年度GDP历史数据进行修订后,也要对季度GDP历史数据进行相应修订,称为全面修订。
3.3修订方法3.3.1累计数据的修订中国目前对季度GDP数据修订的方法是比例衔接法,即利用年度基准值与年内四个季度汇总数的差率调整季度数据的方法。
比例衔接法的基本做法是:首先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现价和不变价增加值分别进行衔接,GDP、三次产业增加值是衔接后的行业增加值的汇总。
即,衔接后的农林牧渔业季度现价增加值为第一产业季度现价增加值;将衔接后的工业和建筑业季度现价增加值加总,得到衔接后的第二产业现价增加值;将衔接后的第三产业各行业现价增加值加总,得到衔接后的第三产业现价增加值;将衔接后的三次产业现价增加值加总,得到衔接后的季度现价GDP。
不变价GDP和不变价三次产业增加值的衔接方法与现价相同。
3.3.2环比数据的修订由于季节调整的对象是时间序列数据,因此,当时间序列中任何一个季度数据发生变化时,都会影响季节调整的结果;在时间序列中加入最新的一个季度的数据,也会使以前季度的环比数据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这是模型自动修正的结果。
根据季节调整原理,一般情况下,离最新数据时间较近的时期,数据受影响较大;离最新数据时间较远的时期,数据受影响较小。
为便于用户使用,在发布当期环比数据的同时,会通过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修订后的以前季度的环比数据。
4.季度GDP数据质量评估4.1对基础数据的评估对于GDP核算所使用的各专业统计数据和行政记录数据,有关部门都会对其质量进行检验,确保数据合理反映经济发展实际情况。
当GDP核算部门得到这些基础数据后,会再次对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检验,确保这些数据符合GDP核算的概念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