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4bb8812e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45.png)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①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色彩、颜色。
〕②距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距,通“拒”,把守、防守;内,通“纳”,接纳、包容。
〕③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弃、背叛。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⑥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膜、嫌隙。
〕⑦因击沛公于坐 / 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⑧不者,假设辈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那么。
〕⑨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包容。
〕二、一词多义1.去①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间隔②于是项伯复夜去分开2.立①哙拜谢,立而饮之站着②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立即、马上3.谢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抱歉〕②哙拜谢〔感谢〕③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告辞,辞别〕4.因①因击沛公于坐〔趁机〕②因招樊哙出〔于是〕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5.为①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前“为”读weì,介词,给、替;后“为”读weí,动词,出、谋划〕③窃为大王所不取也〔动词,认为〕④吾属今为之虏矣〔介词,被〕⑤君王为人不忍〔动词,对待〕⑥为之奈何?〔介词,对、对于〕⑦客何为者?〔动词,干、做〕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前两“为”表判断,是;句末“为”是语助词,相当于“呢”〕6.幸①妇女无所幸〔宠幸〕②故幸来告良〔幸好,特地〕7.从①毋从俱死也〔跟从,跟随〕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动用法,使……跟从,带着〕8.之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往,到……去〕②为之奈何?〔代词,代指这件事〕③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构造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9.善①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形容词作动词〕②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副词〕10.故①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老交情,名词〕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连词〕③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特意,副词〕11.乃①乃令张良留谢 / 乃令张良留谢〔于是、就,副词〕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才,副词〕12.去①亡去不义〔分开,动词〕②相去四十里〔间隔,动词〕13.胜①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②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承受得住,动词〕14.如①固不如也〔及、比得上,动词〕②劳苦而功高如此〔像,动词〕③沛公起如厕〔往,动词〕15.请①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请允许我〕②寿毕,请以剑舞〔恳求〕③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 臣请入,与之同命〔请允许我〕16.置①沛公那么置车骑〔放弃,丢下〕②置之坐上〔放置〕17.且①且为之奈何?〔那么〕②假设属皆且为所虏〔将要〕③臣死且不避〔尚且〕18.军①沛公军霸上〔驻扎、驻军,名词作动词〕②为击破沛公军〔军队、____,名词〕19.说①鲰生说____〔劝说、说服,动词〕②而听细说〔说法、谗言,名词〕20.当①当是时〔正当〕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21.得①未得与项羽相见〔可以〕②吾得兄事之〔应当〕22.然①沛公默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然而,连词〕三、古今异义①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整理笔记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整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9a2c552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a2.png)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整理笔记一、通假字。
1. 距关,毋内诸侯。
- “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 张良出,要项伯。
- “要”通“邀”,邀请。
3.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倍”通“背”,背叛。
4.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蚤”通“早”。
5. 令将军与臣有郤。
- “郤”通“隙”,隔阂、嫌怨。
二、古今异义。
1. 沛公居山东时。
-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2. 约为婚姻。
- 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非常。
4.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 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5. 而听细说。
-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三、一词多义。
1. 谢。
-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 哙拜谢(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辞谢)2. 辞。
- 卮酒安足辞(推辞)- 今者出,未辞也(告辞)- 大礼不辞小让(计较)3. 故。
- 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故听之(所以)4. 且。
- 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5. 之。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往)- 为之奈何(代词,指这件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今者有小人之言(结构助词,的)四、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 沛公军霸上(驻军,驻扎)-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籍吏民(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处罚)- 道芷阳间行(取道)2. 名词作状语。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在夜里)- 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头发上指(向上)3. 形容词作动词。
- 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4. 使动用法。
-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率领)-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停止,阻止;使……进入,接纳)五、特殊句式。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全面)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全面)](https://img.taocdn.com/s3/m/55474bfbcf84b9d529ea7a15.png)
• 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 举起。
•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举行、施行。
• 举不胜举:
列举、举出。
• 6、胜 • 沛公不胜杯杓: 动词,禁得住。 • 刑人如恐不胜: 副词,尽,完。 • 予观夫巴陵胜状: 形容词,优美的。 • 此时无声胜有声: 动词,胜过、超过。
五、特殊句式:
(一)、 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 • (二)、 被动句 • 若属皆且为所虏。 • 吾属今为之虏矣。 • (三) 省略句 • 为(我 )击破沛公军! • 毋从( 之 )俱死也!
•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感谢。
• 3、故 • 君安与项伯有故: 交情,名词。
• 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副词。
• 4、意 • 然不自意: 料想、料到、估计。 • 其意常在沛公也: 名词,意图。
•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 名词,诚意。
•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神态,神情。
• 5、举
• 杀人如不能举: 副词,尽,完。
• 2、孰与君少长? (“与……孰”:“与……比,哪一……”)
• 3、何辞为? (“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 “何必……呢”“为什么……呢”,)
• 六、固定用法: • 1、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 2、何如:怎么样。 • 3、为之奈何:怎样对付这件事;拿它怎么
办呢。
8、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 “隙”,隔阂,嫌怨。
9、因击沛公于坐: 坐,同 “座”,座位。 10、不者: 不,通“否”。 11、沛公不胜杯杓: 杓,同 “勺 ”。
二、古今异义
• 1.约为婚姻
婚姻 :儿女亲家;
• 2.所以遣将守关者
所以 :……的原因;
•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 :意外的变故;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a8a66bc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35.png)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总结一、通假字距:通“拒”,意为把守,如“距关,毋内诸侯”。
内:通“纳”,意为接纳、进入,如“距关,毋内诸侯”和“交戟之士欲止不内”。
要:通“邀”,意为邀请,如“张良出,要项伯”。
倍:通“背”,意为背叛,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坐:通“座”,意为座位,如“置之坐上”和“因击沛公于坐”。
不:通“否”,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二、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如“头发上指,冠上”,意为向上。
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意为使……活命;“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意为使……跟随。
形容词作名词:如“此其志不在小”,意为小的地方;“今事有急”,意为危急的事。
形容词作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意为与……交好;“秋毫不敢有所近”,意为接近、接触。
三、成语秋毫无犯:原指任何细小的东西都不侵犯,现多形容部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利益。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形容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劳苦功高:形容做事勤劳辛苦,功劳很大。
大行不辞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四、文言虚词若:你;你们;你(们)的。
如“~入前为寿”。
者:用在疑问句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如“客何为~?”。
所: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被动句式。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虏”。
因: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条件,可译为“趁机”、“趁着”。
如“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
也可以表示就;于是,如“贡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乎:语气词。
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如“壮士,能复饮~?”。
也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
如“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
为:动词,以为;认为。
如“窃~大王不取也”。
五、句式特点省略句:如“为击破沛公军”省略了主语“我”。
判断句:如“此天子气也”和“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倒装句:如“具以沛公言报项王”是状语后置句,“大王来何操”是宾语前置句。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4f4525c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62.png)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一、背景介绍“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 206 年,秦末楚汉相争初期。
刘邦和项羽两支起义军先后攻入关中,刘邦兵力较弱,却先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
项羽随后入关,兵力强大。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
项羽大怒,决定次日发兵攻打刘邦。
刘邦在谋士张良等人的劝说下,亲自到项羽的营帐鸿门谢罪,于是有了这场惊心动魄的“鸿门宴”。
二、主要人物1、刘邦:为人圆滑,善于应变,能屈能伸。
2、项羽:勇猛善战,但刚愎自用,优柔寡断。
3、张良:足智多谋,是刘邦的重要谋士。
4、范增:项羽的主要谋士,眼光敏锐,老谋深算。
5、樊哙:刘邦的部下,忠勇豪爽。
三、故事情节1、刘邦赴宴刘邦得知项羽要攻打他,惊恐万分,在张良的建议下,决定亲自去鸿门向项羽谢罪。
刘邦带着张良、樊哙等一百多人来到项羽营帐,态度谦卑,言辞恳切。
2、项羽设宴项羽在营帐中设宴招待刘邦,宴席上气氛紧张。
范增多次向项羽示意杀掉刘邦,但项羽犹豫不决。
3、项庄舞剑范增见项羽无意杀刘邦,便让项庄在宴席上舞剑,企图趁机刺杀刘邦。
张良察觉不妙,赶紧出去叫樊哙进来。
4、樊哙闯帐樊哙勇猛无畏地闯入营帐,面对项羽毫不畏惧,一番慷慨陈词,让项羽对刘邦的杀心有所动摇。
5、刘邦逃走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在樊哙等人的保护下,从小路逃回自己的营地。
四、文学手法1、对比手法通过刘邦和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对比,突出了两人性格的差异。
刘邦的小心谨慎、能屈能伸与项羽的自大轻敌、优柔寡断形成鲜明对比。
2、细节描写文中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十分精彩。
如樊哙“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生动地展现了樊哙的愤怒和勇猛。
3、烘托渲染通过营造紧张的气氛,烘托出鸿门宴的凶险。
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渲染了紧张的局势。
五、重点词句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 这里的“军”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2、“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完整)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4de5d2e480eb6294dc886c2b.png)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完整)帅本明整理一、注音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鲰(鲰,zōu,卑微,浅陋)生说(读“shuì“劝告,劝诫)我曰奉卮酒为寿(卮zhī,酒器)戮(戮,lù联合,一同)力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目目眦(眦,zì眼角)尽裂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彘,zhì,猪)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不胜杯杓(胜古读shēng,桮bēi,杓sháo,杓,同“勺”,酒器)沛公欲王关中(王wàng,称王)沛公参乘(shèng)1.2.3.4.5.6.7.8.9.10.11.12.13.141.2.3.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事,名词用作动词侍奉)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
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示意)10.若入前为寿。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止:使……停步,内:使……进来)13.头发上指。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刑人如恐不胜。
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惩罚)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
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抄小路),表示动作的处所。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沛公今事有急。
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0acf25a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80.png)
《鸿门宴》学问点总结一、通假字1.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通“彩”,颜色2.距关,毋内诸侯/毋从俱死也/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距,通“拒”,把守;毋,通“无”,不要;内,通“纳”,接纳,进入。
3.张良出,要项伯通“邀”,邀请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违反5.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早些6.令将军及臣有卻通“隙”,隔阂,嫌怨7.因击沛公于坐/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座”,座位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通“否”,否则,不这样9.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通“骖”二、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及特别也/备他盗出入及特别也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出入: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表示意义,另一个陪衬,此处偏在“入”。
如“此诚紧急存亡之秋也”中的“存亡”,偏在“亡”。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5.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具体说来。
6.从今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古义:不超过。
今义:用在后半句的开头,表示转折,对上半句话加以限制或修正。
三、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沛公军霸上/还军霸上/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驻扎2.沛公欲王关中/秦地可尽王也称王3.亡去不义/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恪守信义4.籍史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登记5.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6.若入前为寿上前7.刑人如恐不胜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8.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二)名词作状语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于是项伯复夜去在夜晚2.吾得兄事之像兄长一样3.日夜望将军至在白天在黑夜4.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5.头发上指向上6.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已去,间至军中从小路(三)形容词作名词1.此其志不在小小的方面2.沛公今事有急紧急的事3.君安及项伯有故交情(四)形容词作动词1.素善留侯张良友善、交好2.秋毫不敢有所近/毫毛不敢有所近靠近,接触,沾染(五)动词作名词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六)使动用法1.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命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从,率领3.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停止4.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称王5.拔剑撞而破之使……裂开四、重点实词1.飨:用酒食款待,犒劳。
《鸿门宴》课内知识点梳理
![《鸿门宴》课内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34fafa4d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54.png)
《鸿门宴》课内知识点梳理《鸿门宴》知识点梳理一、《鸿门宴》通假字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令与臣有郤(郤通“隙”)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交戟之士欲止不內(內,通“纳”)二、《鸿门宴》古今异义词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关系今:男女结婚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情况今:表程度,很、甚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说来三、《鸿门宴》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 12个 )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忽击忽失: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名词,碰撞。
3.内毋内诸候: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名词,内心,心里。
4.如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动词,及、比得上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副词,愈加。
6.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7.意然不自意: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名词,神态,神情。
8.坐项王、项伯东向坐:动词,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名词,座位。
坐北朝南:动词,坐落,指位置所在。
停车坐爱枫林晚:介词,因为。
9.举杀人如不能举:副词,尽。
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举行、施行。
举不胜举:动词,列举、举出。
《鸿门宴》文言知识总结
![《鸿门宴》文言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67e89bd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c9.png)
《鸿门宴》文言知识总结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的一篇重要文言文,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文言知识总结:1. 通假字
(1)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距通拒,内通纳)
(2) 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
(3)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
(4)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5) 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
2. 词类活用
(1) 名词用作动词
a. 籍吏民(登记)
b.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c. 刑人如恐不胜(用刑)
d. 从流忘反(随从,顺流而下)
(2) 形容词用作动词
a. 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
b. 左契曰‘诺’(答应,同意)
(3) 意动用法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为王)
(4) 使动用法
a. 沛公旦暮威王(使……称王)
b. 臣活之(使……活)
c. 止沛公宿项王军(使……止宿)
3. 一词多义:
(1) 谢
a.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b. 谢曰:‘固不如也。
’(道歉)
c. 乃令张良留谢(辞别)
d. 哙等死,不懈见优、颇、庸人也,吾其还也。
(告辞,辞别)
(2) 如
a. 沛公起如厕(到……去,往)
b. 张良入门为寿,寿毕,曰:‘君能如常不能少屈。
’(敬词,希望、希望得到、接受)。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完整)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203d870d376baf1ffd4fad22.png)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完整)帅本明整理一、注音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鲰(鲰,zōu,卑微,浅陋) 生说(读“shuì“劝告,劝诫)我曰奉卮酒为寿(卮zhī,酒器)戮(戮,lù联合,一同) 力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目眦(眦,zì眼角)尽裂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彘,zhì,猪) 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不胜杯杓(胜古读shēng,桮bēi,杓sháo,杓,同“勺”,酒器)沛公欲王关中(王wàng,称王)沛公参乘(shèng)奉卮酒为寿(祝酒)故遣将守关者(特意)亡去不义(逃跑)沛公起如厕(到,往)请往谓项伯(请允许我)礼不辞小让(辞:回避让:责备)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再拜献大王足下(献两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若入前为寿(你)二、通假字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8.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14、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三、词类活用1. 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王,名词作动词,称王: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 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鸿门宴》文言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文言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10bfb32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12.png)
《鸿门宴》文言知识点总结《鸿门宴》文言知识点总结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
那么总结要注意有什么内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鸿门宴》文言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鸿门宴》文言知识点总结1一、通假字:成五采:成五采:采,通“彩”,色彩。
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都。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把守。
内,通“纳”,……进入接纳。
吾得兄事之:事通“侍”侍奉。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早地。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同“座”,座位。
不者:不,通“否”。
沛公不胜杯杓:沛公不胜杯杓:杓,同“勺”。
二、实词活用:1、名词活用:名词活用作状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于是项伯复夜去:夜,连夜。
日夜望将军至:日夜,日日夜夜地。
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再三,多次。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头发上指:上,向上。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虎狼,像虎狼一样。
持剑盾步走:步,徒步。
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间,从小路,秘密地。
名词活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沛公欲王关中:王(wàng),称王。
籍吏民:籍,登记户籍。
范增数目项王:目,用眼睛示意。
若入前为寿:前,上前。
刑人如恐不胜:刑,杀。
道芷阳间行:道,取道。
2、形容词活用: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此其志不在小:小,小处。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情。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素,与……交好。
3、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臣活之:活,使……活,救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随,带领。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wàng),使……称王。
《鸿门宴》知识点
![《鸿门宴》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3e64b233169a4517723a3c7.png)
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7.坐─座:置之坐上8.不——否:否者,若属皆且为所录(二)成语1.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3.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不拘小节)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三)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3.(将军战河北)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4.(臣战河南)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5.(若入前为寿)寿古:敬酒今:长寿6.(而听细说)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讲述7.(约为婚姻)婚姻古:儿女亲家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四)一词多义1.谢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道歉,谢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2.辞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3.故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因此:故听之4.且将:且为之奈何?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5.幸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6.之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7.去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8.于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比:长子臣。
在:得复见将军于此。
9.因就此:不如因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总大全结,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
![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总大全结,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https://img.taocdn.com/s3/m/5728f83f1711cc7931b71680.png)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距①关,毋内②诸侯。
①距,通“拒”,据守。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②内,通“纳”,接纳,是进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7.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隙。
二、虚词实词(一)实词:1.飨土卒(飨;犒劳)2.夜驰之(之:到,往)3.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4.从沛公(从:跟从)5.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6.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7.与臣游(游:交往)8.籍吏民(籍:登记)9.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副词,进入)10.具言(具:详细,完备)11.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12.杀人如不能举(举;尽)13.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14.坐须臾(须臾:片刻)15.相去(去,距离)16.置车骑(置;放弃)17.督过之(督过:责备)18.留谢(谢:辞谢)(二)虚词1.固不如也(固:当然,本来)2.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3.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4.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5.因言曰(因:趁机)6.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7.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8.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9.以示之者三(三:多次)10.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11.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三、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①亡去不义。
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符合信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鸿门宴知识点整理
![鸿门宴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cb8aaac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20.png)
鸿门宴知识点整理“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著名且充满戏剧性的事件,出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
一、背景知识秦末,天下大乱,陈胜吴广率先起义,随后各路诸侯纷纷起兵反秦。
刘邦和项羽是其中两支重要的力量。
刘邦率先攻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刘邦进入咸阳后,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主力,随后率领大军入关。
此时,刘邦的势力相对较弱,而项羽兵强马壮,刘邦的处境十分危险。
二、主要人物1、刘邦刘邦是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为人豁达大度,善于用人。
在鸿门宴中,他小心谨慎,善于应变。
2、项羽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勇猛善战,但性格刚愎自用,优柔寡断。
3、范增项羽的重要谋士,主张杀刘邦以除后患。
4、张良刘邦的重要谋士,足智多谋,为刘邦出谋划策。
5、项庄项羽的堂弟,在宴会上舞剑,企图刺杀刘邦。
6、樊哙刘邦的部下,忠勇豪爽。
三、宴前形势刘邦入关后,派兵守函谷关,想在关中称王。
项羽大怒,攻破函谷关,进驻鸿门。
此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向项羽告密,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让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听后更加愤怒,决定次日攻打刘邦。
四、宴会经过1、刘邦赴宴刘邦得知项羽要攻打他,非常惊恐,在张良的建议下,决定亲自去鸿门向项羽谢罪。
刘邦带着张良、樊哙等人来到项羽的军营。
2、项羽设宴项羽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
宴会上,项羽的态度比较傲慢,刘邦则表现得十分谦卑。
3、范增示意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举起玉玦暗示项羽下决心杀刘邦,但项羽默然不应。
4、项庄舞剑范增见项羽无意杀刘邦,便召来项庄,让他在宴会上舞剑,伺机刺杀刘邦。
张良见情况危急,便出去找樊哙。
5、樊哙闯帐樊哙带剑拥盾闯入营帐,怒视项羽。
项羽赐酒赐肉,樊哙趁机陈说刘邦的功劳,指责项羽听信谗言。
项羽无言以对。
6、刘邦逃脱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在樊哙等人的保护下,从小路逃回霸上。
五、重点词句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完整版)《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梳理
![(完整版)《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2e2e3685581b6bd97e19ea54.png)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梳理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
“内”通“纳”,接纳)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全部)良乃入,具告沛公(“具”通“俱”,全部)—3.要项伯(“要”通“邀”,邀请)4.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5.不可不蚤来(“蚤”通“早”)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二、古今异义1.范增说项王曰(说: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
)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3.亡去不义(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固:古义:本来;今义:坚固。
)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古义:交往;今义:游玩,游览。
)6.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寿:古义:敬酒并祝人长寿;今义:祝寿。
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7.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9.公敢入乎(敢:古义:能够;今义:有勇气、有胆量做某事。
)10.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谢:古义:谢罪,道歉;今义:感谢。
)11.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1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指河北省。
河南: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
)13.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1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鱼肉:古义:鱼和肉;今义:鱼的肉。
)15.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走:古义:逃跑;今义:步行。
)16.再拜献大王足下(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三、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大全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81505c24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80.png)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大全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进行的一次宴会。
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鸿门宴》学问点归纳大全,盼望大家喜爱!《鸿门宴》学问点归纳大全一一、把握下列重点词语1、飨: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用酒食款待,犒劳)2、籍:籍史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登记)3、续: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4、当: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敌,抵当)5、啖:拔剑切而啖之(吃)6、操:大王来何操(拿,携带)7、刑:刑人如恐不胜(以刀割肉)8、胜:刑人如恐不胜(尽)9、乘: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四匹马拉的车)10、窃:窃为大王不取也(副词,表示个人看法的谦词)二、通假字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通俱,全,都)2、距关,毋内诸侯(通拒,通纳)3、张良出,要项伯(通邀)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违反)5、旦日不行不蚤来谢项王(通早)6、令将军与臣有卻(通隙,隔阂,嫌怨)三、一词多义1、因:①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沿袭)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凭借)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就)④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趁机)2、如:①万事如意(服从)②刑人如恐不胜(像是)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比得上)④沛公起如厕(到)3、举: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高举)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进行)③孙叔敖举于海(被选拔)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夺取)⑤杀人如不能举(尽)4、谢:①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②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大王(赔礼)③乃令张良留谢(辞谢)④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询问)5、意: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意料)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神态)6、置: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放置)②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丢下)③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购置)四、词类活用1、军:沛公军霸上(名作动,驻扎军队)2、王:沛公欲王关中(名作动,成为王)3、财物: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名作状,像财物一类的`)4、活:项伯杀,臣活之(动词使动,使……活下来)5、兄:吾得兄事之(名作状,像对待兄弟一样)6、籍:籍吏民(名作动,登记)7、目:范增数目项王(名作动,使眼色)8、翼:常以身翼沛公(名作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地)9、何: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10、间:道芷阳间行(名作状,从小路)五、句式1、此诚危险存亡之秋也(推断句)2、此亡秦之续耳(推断句)3、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疑问句)4、壮士,能复饮乎?(疑问句)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6、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六、难句翻译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9727e4d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c1.png)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事件背景1. 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君主,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统一措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2. 秦二世嬴胡亥继位秦始皇去世后,他的长子扶苏被废黜,次子胡亥继位成为秦二世。
胡亥即位后,政治腐败,暴政横行,引起了社会的不满和反抗。
二、宴会策划1. 陷害目标秦二世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决定对那些可能威胁到自己统治的人进行清洗。
蔺相如作为当时的秦国宰相,深得人民的敬重和支持,成为了秦二世眼中的威胁。
2. 授权侯忌策划秦二世授权侯忌策划对付蔺相如,他通过精心的策划和布局,安排了一个看似隆重的国宴,实则是要对蔺相如进行陷害。
三、宴会过程1. 蔺相如的危机蔺相如接到秦国的邀请,心知不妙。
侯忌曾经与蔺相如有过交情,特意邀请他参加国宴。
蔺相如深知险情,但为了国家利益,还是决定前往。
2. 蔺相如的聪明蔺相如在听说鸿门宴的时候就很快意识到可能是陷害之举,但他深知国家的大义和自己的使命,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他决定以身试险,前往鸿门。
3. 鸿门宴上的阴谋在鸿门宴上,侯忌设下陷害蔺相如的局。
他在宴席上安排了密探,准备诬陷蔺相如反叛的罪名。
四、蔺相如的机智1. 机智应对蔺相如在鸿门宴上,通过聪明的应对和机智的对策,化解了侯忌的陷害阴谋。
他用自己的机智和智慧,让侯忌的阴谋没有得逞。
2. 忠诚国家在关键时刻,蔺相如表现出了忠诚国家的大义,他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了自己的名誉和国家的利益,成为了历史上的忠臣良相。
五、事件后果1. 秦二世的暴政鸿门宴后,秦二世暴政更甚,不仅惩办了侯忌,还对其他宗室三族进行了残忍的清洗,导致秦国政局更加混乱。
2. 秦国的覆灭此次鸿门宴的事件,也是秦国政局动荡的标志。
不久之后,秦国即因内乱外患,导致了秦朝的覆灭,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代。
综上所述,鸿门宴是中国古代一场著名的政治陷害事件,它发生在公元前206年,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秦二世嬴胡亥在鸿门宴上陷害秦国宰相蔺相如的事件。
鸿门宴文言知识点
![鸿门宴文言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63d6457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4e.png)
鸿门宴文言知识点《鸿门宴》是《史记》中的经典篇目,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言知识。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梳理一下。
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二、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今义:指山东省。
2、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三、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2、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4、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下来。
5、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6、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7、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8、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9、道芷阳间行道:名词用作动词,取道。
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四、一词多义1、谢(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2)哙拜谢感谢(3)乃令张良留谢辞别2、故(1)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2)故遣将守关者特意(3)故听之所以3、胜(1)刑人如恐不胜尽(2)沛公不胜杯杓禁得住,能承受4、因(1)不如因善遇之趁机(2)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3)因击沛公于坐趁机5、为(1)使子婴为相担任(2)为击破沛公军替,给(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前一个“为”,介词,替;后一个“为”,动词,出,谋划(4)若属皆且为所虏被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2)亚父者,范增也。
(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省略句(1)为(吾)击破沛公军(2)欲呼张良与(之)俱去(3)毋从(之)俱死也3、宾语前置句(1)大王来何操正常语序为“大王来操何”(2)沛公安在正常语序为“沛公在安”4、状语后置句(1)具告以事正常语序为“以事具告”(2)得复见将军于此正常语序为“得于此复见将军”六、重点实词1、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整理版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dad21629aaea998fcc220e1c.png)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整理版一.字音桮bēi(同杯) 飨xiǎng(犒劳)瞋chēn(瞪,怒生气) 卮zhī(酒器)戟jǐ(长柄兵器) 芷zhǐ(多年生草本植物)跽jì(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彘zhì(猪)玦jué(半环形有缺口的玉器)眦zì(上下眼睑的接合处)哙kuài(咽下去)鲰zōu(短小、浅陋)郤xì(同隙) 俎zǔ(砧板)二.成语成语含义鸿门宴比喻不怀好意的筵席。
秋毫无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队百姓无丝毫侵犯。
发指眦裂头发向上指,眼眶尽裂开。
劳苦功高出了力,吃了苦,立下了大功。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言行并非表面所露之意,实则另有所图。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人家是刀和切肉的砧板,我们是要被宰割的鱼和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拘泥于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回避小的责备。
取而代之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
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先发制人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
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
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沐猴而冠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
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三.复词与称谓1.偏义复词①孰与君少长..?(少长,词义偏向“长”,“少”可不译)(译:他和您相比,谁年纪大?)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词义偏向“入”,“出”无义)(译: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2.同义复词贪于财货..、封府库..、项伯许诺..、沛公不胜杯杓..、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立诛杀..曹无伤。
3.称谓①足下:您②竖子:小子③亚父:对人的敬称④季父:叔父四.实词实词含义倍①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动词,通“背”,违背。
②每逢佳节倍思亲:副词,愈加。
辞①动词,辞别:未辞也何辞为不能辞②动词,推辞:卮酒安足辞③动词,争、计较:大礼不辞小让从①张良是时从沛公(跟随,动词)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带领,使……跟着,动词)当①当是时(正当……时候,介词)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对等,比得上)道①取道(名作动):道芷阳间行②道路:从此道至吾军斗①斗一双,献与亚父:名词,酒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鸿门宴知识点总结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能够给人努力工作的动力,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
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鸿门宴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1鸿门宴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令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怨。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弃。
)5、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6、不者(不通否,否则。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8、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部。
)鸿门宴偏义复词1、所以谴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是偏义复词,偏入)2、孰与君少长(少长是偏义复词,偏长)鸿门宴成语典故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3、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劳苦功高)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不同寻常,指意外的变故;今:表程度副词)3、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4、沛公约为婚姻(古:结为儿女亲家;今:男女婚事)5、亡去不义(古:离开;今:往,前往)6、所以谴关守将者(古:的原因;今:因果关系连词)7、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现在别人(沛公);今:现在的人)8、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说来)鸿门宴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在夜间,连夜。
)2、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3、头发上指(向上。
)4、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翅膀一样。
)5、道芷阳间行(从小路、抄小路。
)6、间至军中(从小路、抄小路。
)7、持剑盾步走(步行、徒步。
)(二)名词作动词1、沛公军霸上(驻扎、驻军。
)2、籍吏民,封府库(登记户籍。
)3、范增数目项王(示意、使眼色。
)4、道芷阳间行(取道。
)5、刑人如恐不胜(施刑。
)6、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讲义气、合于义/告诉、说。
)7、若入前为寿(走上前、上前。
)8、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9、秦地可尽王也(称王。
)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名词使动用法。
另说意动)(三)一般动词的使动用法1、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止。
)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
)4、常以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四)动词作名词此王秦之续耳(后继者、老路、覆辙。
)(五)形容词作名词1、君安与项伯有故(旧情、老交情。
)2、此其志不在小(小事。
)3、大行不顾细谨(细枝末节。
)(六)形容词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
)鸿门宴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亚父者,范增也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4、所以谴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7、此天子气也8、此亡秦之续耳9、此其志不在小10、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1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12、客何为者(二)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1、籍何以至此2、今日之事何如3、客何为者4、沛公安在5、大王来何操6、何辞为(2)定语后置句玉斗一双,白璧一双(3)状语后置句1、具告以事2、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物3、得复见于此4、因击沛公于坐5、长于臣6、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三)省略句1、欲呼张良与(之)俱去2、若入前为(之)寿3、为(之)击破沛公军4、急击(之)勿失(时机)5、则与(之)斗卮酒6、则与(之)一生彘肩7、竖子不足与(之)谋8、具告(之)以事9、交戟之士欲止(之)不内10、毋从(其)俱死也11、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其)饮12、加彘肩(于其)上13、沛公军(于)霸上14、沛公居(于)山东时15、置之(于)坐上16、置之(于)地17、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18、卫士仆(于)地19、沛公欲王(于)关中20、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四)被动句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若属今为之虏矣(五)固定句式:1、孰与君少长(与相比,哪一个)2、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没有的)3、军中无以为乐(没有用来的)4、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表反问,的呢)鸿门宴知识点总结2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距,通“拒”,把守。
2.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4.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二、成语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三、古今异义1.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寿古:敬酒。
今:长寿。
6.细说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7.婚姻古:儿女亲家今:结婚的'事或者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古:鱼和肉,指被欺凌10.再拜献大王足下古:两次;今:又一次四、一词多义1.谢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别、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告诉: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2.辞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3.故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因此:故听之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且将:且为之奈何?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5.幸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6.之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7.去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8.于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比:长于臣。
在:复得见将军于此。
9.因就此:不如因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10.为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11.如①万事如意(顺、随)②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好像)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比得上)④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到,往)12.举①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举起)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③孙叔敖举于海(推举)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下,占领)⑤杀人如不能举(全,杀尽)13.意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②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意料,料想)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神情,神态)五、词类活用1.名词用如动词: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于项羽曰:……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
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
道(取道,动词)芷阳。
2.形容词用如动词: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3.意动、使动: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
樊哙侧(使……斜侧着)其盾以撞4.名词作状语: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项伯乃夜(在夜里)驰之沛公军。
头发上(向上)指。
道(取道)芷阳间(从小路)行、间至(抄小路)军中。
六、特殊句式1.数词作谓语: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宾语前置:客何为者?(何为─为何)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沛公安在?(安在─在安)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3.介词结构后置:具告以事贪于财货4.判断句: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5.省略句: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秦时(省略“项伯”)与臣游项羽(省略“之”)兵四十万置之(省略“于”)坐。
6、被动句:珍宝尽有之(被占有)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
七、偏义复词出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八、同义复词贪于财货封府库项伯许诺沛公不胜杯杓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立诛杀曹无伤。
九、固定句式奈何:奈,动词。
何,疑问代词。
译为“如何”、“怎样”。
如“为之奈何?”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
如“孰与君少长?”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
如“所以遣将守关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为……所:被……,表被动。
如“若属皆且为所虏”无以(无……以……)没有会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何……为:表反问。
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
如“何辞为”。